八下历史中考考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中考考点整理(八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考点一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10月1日成为我国的国庆纪念日)
2、宣告中华人民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2)国际意义: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考点二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1、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谈判。
2、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布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3、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考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1、《土地改革法》
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时间:1950年6月
2、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953—1957)
1、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考点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1、三大改造
时间:1953年—1956年底
改造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2、三大改造完成的标志性意义:
(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2)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大跃进”运动
A、开始时间:1958年
B、主要表现:农业大跃进——浮夸风工业大跃进——全民大办钢铁
C、评价“大跃进”运动
(1)积极方面:大跃进运动中,全国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奋发努力,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人民大会堂就在此期间建成)
(2)消极方面:这场运动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持续。
2、人民公社化运动
A、开始时间:1958年8月
B、措施: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C、问题:在没有进行认真实验的情况下,全国一哄而起。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
2、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史实
A、召开时间:
B、会议内容
○1思想路线:
○2组织路线:
○3工作重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考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1、农村改革开始
时间:
地点:
制度名称:
主要特点:
2、归纳建国后农村几次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重要)
A、土地改革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之一)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注:大跃进运动不在此列。
大跃进运动虽然也发生在农村,但它并没涉及到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
)
考点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79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办特区。
②1980年: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海南省)
2、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考点四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依据:我国的国情)
③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④“三步走战略”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
B、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基本实现)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3、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
①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④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
⑤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考点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P86(理解即可)
3、我国先后成立的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
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
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考点二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一国两制
A、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含义:P92(理解即可)
C、意义:“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回归
A、1984年12月,中英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
C、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
3、澳门回归
A、1987年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B、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C、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何厚铧
4、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刷了多年俩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共产党为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促进两岸人员交流。
(五)国防建设合外交成就
考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出息万隆会议的史实。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意义: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A、时间:1955年4月
B、参会国:亚非29国参加
C、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D、主题:团结反帝。
E、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倡议。
F、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考点二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1、①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②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中美建交: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建交。
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4、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意义: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地位。
(六)科技、教育与文化
考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863”计划的确定
1、“两弹”的成功研制: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袁隆平: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
①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提出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
邓小平做了“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
②影响:“863”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重点,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