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文学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题外篇:上午我们讲古代文学部份,下午再讲现当代文学部份,在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两本指定参考书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之后,我会对历年的真题进行一些解析,试图引导同学们从试题的分析中来获得一些答题的方法与技巧,然后呢,同学们自己提问,进行一些互动式学习。
现当代文学的考察范围虽然十分广泛,但它主要还是考主要的作家、重要作品、社团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再说明白一点,就是在各个时期的主要作家,他们的作品,这些必须了解并掌握;还有思潮、流派、社团,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张,有哪些创作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的理论主张是一回事,创作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它有时侯不见得跟其理论主张完全一致,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哪些创作实践跟理论主张是基本一致,而哪些还没有完全一致的,至于思潮、流派要复习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要达到,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看到目录,不看内容,就能够把基本柜架说出来。
同时,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一下的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还有像什么“三部曲”啊,某位作家的第一部作品、主要作品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啊,这些都是要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这些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一般都是“点”上面的题,比如说填空题、名词解释题。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学》总分150分的分配吧,古代文学占90分,现当代文学占60分。
而现当代文学部分70%都是考文学史方面的理论,一般是以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的形式加以考察的,只要把川大指定的现当代文学史参考书通读,拿到这部份的分基本上没问题的。
余下的30%就是很细节的知识了,比如我们刚才讲到的那些很小的问题,这一部份多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加以考察,针对这一部分的复习,需要同学们平时积累。
下面我们就回归《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教材,对其中相对重要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明确,我把这本教材归纳整理成为理论部份和作家专章两个大的板块,在对这两个板块的知识进行讲解时,我们还是以每个十年为一个讲解单位,也就是说,还是以每个十年为单位,对每个十年里的文学思潮和运动、社团、各种文体的发展情况等进行梳理,然后对每个十年里的作家进行专门的一些总结和概括,比如第一个十年里的鲁迅、郭沫若,第二个十年里的巴金,茅盾,老舍,曹遇等,第三个十年里的艾青,赵树理等。
第一个十年
第一部分:文学思潮和运动(含文学社团)
一,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1917年迁址北京。
高举“科学”“民主”的口号,“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反封建的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已进入一个新时期。
(是“以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个基地(蔡元培担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为核心的”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学的一场文化启蒙运动)
二,八事——《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胡适此文的发表适逢其时,虽然写得比较温和持重,但毫无疑问,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有突出的贡献。
三,三大主义:《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上,措辞强烈,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然后我们应该注意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这个概念:
如果说胡适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那么周作人则更多地
思考与探索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文学社团
大家都知道,在新文学的伊始阶段,文学思潮纷呈,文学社团也是层出不穷,大小社团高达二百多个,但主要掌握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社团,对后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以掌握。
(时间,地点,人物,刊物,理论主张,创作实践,评价)一,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共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以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针对游戏文学,明显表现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二,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如郭沫若《女神》,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都充分体现了“五四”反抗,革新的时代精神。
在翻译方面,大多是译介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为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期。
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后期主要办有《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
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
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
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稍后出现的另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是新月社。
三,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有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
不久,其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了新月诗派。
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的事情做”,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于自由主义。
前期新月派(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新诗格律化”,“戴着脚镣跳舞”,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后期新月派则强调诗歌的超功利特点,诗作流露出强烈的幻灭伤感,空虚迷茫的情绪。
在表现方式上反对直接描摹现实生活,而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在内心世界引起的感应,主要通过艺术想象,把内在感应与情感酿造为美的诗的形象,代表人物有陈梦家,徐志摩。
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
(补充)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举例略)
A,创作立场一致:前后期新月派都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B ,“诗感”发生变化,由前期诗歌创作心态上的理性与平和转入后期诗绪的感伤,低沉和幻灭.
C,理论主张发生变化,由前期强调新诗格律化的谨严到后期容许诗歌可以不受格律束缚自由发展.
D,创作方法发生变化,前期倾向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后期倾向于现代主义,注重对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的开拓.
E,前后期诗人都很注重诗的形式试验.
四,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短小犀利稍皮的语言,讽刺的意味”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五,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伊底眼》)、潘漠华、应修人(《妹妹你是水》)、冯雪峰四人。
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
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其诗作纯真而又有热情。
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
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六,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当代文学上写有《陶渊明写挽歌》)、冯至等。
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其创作的作品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
关于论争部分了解即可
第二部分:第一个十年的小说
一.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发起的,为把小说与维新革命相联系,竭力强调小说的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并由此引发了“新小说”的创作。
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但“新小说”附属于维新运动,它本身的独立地位甚差,所以一旦政治陷落,遗责小说流入“黑幕”,狭邪小说流入“鸳蝴”,商品化给小说带来的的媚俗倾向就大大抬头,而且小说的文体虽然起了变化,却仍难挣脱文言的束缚,文言章回体无可挽救地处于衰败之中,这就是“五四”小说发生前的景象。
“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这是一次广泛的思想文化启蒙大潮,它对小说的推动力是相当深刻的。
中国现代小说从一开始就肩负了沉重的社会使命。
在此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教材上说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但最新研究是陈衡哲的1917年发表在《留美学生纪报上》上的《一日》。
这是08年《中国文学》的一个填空题,像这种比较前沿的知识点原则上是出得比较少的,但不代表不出,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还是必须加以注意。
二,问题小说——“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种创作思潮潮,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它适应当时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关注人生现实问题,带有一定的哲理色彩,但由于作者的
生活视野比较狭窄,题材也受到局限,社会功利的倾斜使作品不免带有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
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的《超人》,王统照《沉思》,庐隐《灵魂可以卖吗?》等。
成因:
(一),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问题小说涉及了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
(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虚,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行等弊病。
)
(二),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问题小说”的作家们对易卜生问题剧、俄国为人生问题的文学及泰戈尔哲理小说的借鉴。
(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问题小说”分为两个分支:
(一),抽象的“爱”与“美”的鼓吹者,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皆有的,如冰心,王统照。
冰心:《两个家庭》(第一篇小说),《超人》(主人公:何彬)。
《超人》也能代表冰心其时的小说文体:不事情节的铺张,而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
王统照:《沉思》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其主要功能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A,以城镇小市民,小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人生派小说:叶圣陶。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隔膜》(叶圣陶在小说中提出的“隔膜”一题,与这时期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改造”的问题,确有相通之处。
)《潘先生在难中》(“不是小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而是采取了冷静批判的立场,揭示小市民的精神病态”)
B,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的“乡土小说”: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集,许钦文《故乡》《鼻涕阿二》,骞先艾《朝雾》集,许杰《惨雾》等。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大题都可能有所涉及)——主要是指在鲁迅的影响下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事”,”“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代表作家作品有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集,许钦文《故乡》,骞先艾《朝雾》集,《水葬》,许杰《惨雾》等。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
)
茅盾对叶圣陶的评价:“要是有人问到,第一个十年中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引了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自抒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侧重于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代表性作家有创造社的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采石矶》《她是一个弱女子》,庐隐的海滨故人》《丽石的日记》《或人的悲哀》《曼丽》《象牙戒指》,倪贻德(《玄武湖之秋》《残夜》),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周全平(《林中》《楼头的烦恼》),文学研究会的腾固(《银杏之泉》)王以仁(《孤雁》),绿波社叶鼎洛《前梦》《双影》。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银灰色的死》,以及《沉沦》与《南迁》三篇短篇小说。
是反映中国在日留学生异国生活为题材的。
是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代表之作。
四,鲁迅(由于作家的特殊性,放在最后讲)
第三部分: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的《论新诗》——是新诗运动的纲领性著作,在这篇论文中,胡适提出了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要求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和以白话写诗,通过对诗歌的散文化(“非诗化”)来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为新诗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胡适们的“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涵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胡适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哈。
二,《尝试集》——(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第一版本是1920年,因“自古成功尝试”而得名,出版分两编:第一编及第二编《关不住了》之前的诗作已采用白话,但大多仍是旧体式,不能摆脱旧诗词语言模式与文法结构法则的支配与制约,结果写出了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诗。
《关不住了》之后的诗作开始实践“诗体大解放”的主张,破除旧诗格律的束缚,采用自然音节,句式不一,人称《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胡适的诗作多为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直白简练,平实淡远。
三,“湖畔诗人”--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他们在写作湖畔诗时,基本上是“五四”高潮时期,还没有“五四”落潮时期的苦闷与彷徨(尽管他们的诗中也还是出现了眼泪与悲哀),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率真。
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对《女神》中叛逆,创造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样是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哈。
四,注意新月派的诗歌主张,创作实践,刊物,作家以及分期。
(前面已经讲了,就不再讲了)
五,“小诗体”
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的努力。
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还有徐玉诺,何植。
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六,创造社“纯诗”的提出(注意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法国的象征主义的理论主张。
1926年由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提出,创作“纯粹的诗歌”,他所谓的“纯诗”包括着两个方面:首先,认为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而诗歌世界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强调诗歌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重感悟与感觉,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诗歌观念的变化,即由诗歌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的功能.代表诗人有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这个人有点重要)。
穆木天的纯诗主张内容:
创作“纯粹的诗歌”,他所谓的“纯诗”包括着两个方面:
首先,认为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而诗歌世界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
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强调诗歌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重感悟与感觉,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诗歌观念的变化,即由诗歌抒情达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的功能.
七,早期象征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有李金发,后期创造社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胡也频等.强调表现人的内心感觉,在远距离的事物中发现诗的联系,突出“暗示”在诗歌中的地位,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提高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实践:李金发三本集子:《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李金发的《弃妇》里形式的跳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