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

合集下载

2007年浙江省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_高考作文

2007年浙江省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_高考作文

2007年浙江省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莽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个字。

⑤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今年浙江卷依然延续了前几年的话题作文形式,依然是给出几个提示性的材料进行自主写作,依然是包含了对考生心灵世界的追问及人文精神的思索,依然是行走在生活和文化的一个个交叉点上,在命题上较好地体现了延续性。

在去年作文的思辨性的基础上,今年作文重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还可对美好事物的消亡作出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是哀伤沉湎还是豁达向前,是消极怀旧还是积极向新。

?审题时首先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理解“消逝”的内涵。

“消逝”,是事物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乃至没有,侧重过程逐渐减少。

那所谓的“行走在消逝中”也就是人对周围“消逝中”的现象的观察及思考,既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忆,又有对文化消逝、文明进步的探究;既有纵向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又有横向的人生意义的多方面的考量与结合;既可以写得感性也可以作出知性和理性的思索。

?今年的话题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即使是对没有很深社会经验的人来说,他一样可以回忆美好的过往,也可以写“消逝中”的进步与发展,体现辩证思维,同时也可写明你对人生中一些“消逝中”的现象的回味与思考。

考生如果只罗列“消逝中”的现象,点明我(人类)一直行走在消逝中,不离题,但思考较浅显。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精品文档41页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精品文档41页
0.50 1.51
第二大题答题情况简析
题 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7
文中词语理解
3 0.74 2.22
8
文中信息筛选
3 0.67 2.01
9
文中信息整合
3 0.57 1.71
10
文章内容分析
3 0.61 1.83
第三大题答题情况简析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11
文言实词理解
3 0.58 1.74
17
文学常识辨析
3 0.15 0.45
06、07第四大题得分情况比较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文言文翻译 06
元曲鉴赏
名句默写
17 0.62 10.54
文言文翻译、断句
07 诗、词、曲比较欣赏 17 0.51 8.66 文学常识辨析
平均分下降: 1.88
第四大题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翻译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最富创意 最难创作 最易发挥 ——搜狐网站评07浙江高考作文题
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04)
2019浙江卷试题特点简述 2019浙江卷答题情况简析 2019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19高考浙江语文卷特点
稳中求变 能力为先 贴近生活 追求人文性、文化味
——命题组总结
创新题型 强化赏析 关注学习 重视真情
——教学专家评价
特点1:试卷保持基本稳定
整卷结构(二大板块、七个大题) 板块分值(42分+108分) 试卷题量(七大题、25小题) 作文形式(话题作文)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答案A。

错误之处在于: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奋而辞职”应为“愤而辞职”,D项中“披沙捡金”应为“披沙拣金”。

“捡”,指从地上拾起来,而“拣”则是挑选。

同时“琅琅上口”的“琅”也应念“láng”。

点评:将语音和字形合二为一,既减少题量,又扩大了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

在能力要求上,依然重视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同时也避免纯记忆的复习方法,而注重音义、形义关系上去把握正确的字音、字形。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答案:D。

“质对”是对证、对质之意,并不符合第一个句子的句意,而“质询”是质疑询问之意,符合句意。

“协约”是协商订立条约,词义较重,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重大条约,“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第二个句子应用“协议”。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摘要:一、引言1.高考的重要性2.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背景二、试卷结构与题型1.试卷总分2.题型分布2.1 阅读理解2.2 完形填空2.3 作文三、试题内容分析1.阅读理解部分1.1 文章选材1.2 题目设置2.完形填空部分2.1 文章选材2.2 题目设置3.作文部分3.1 题目设置3.2 对考生的要求四、试题难度分析1.总体难度2.各题型难度比较五、对考生的启示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加强完形填空训练3.注重作文技巧与素材积累六、结论1.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2.对未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展望正文:一、引言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每年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高考语文试卷更是备受瞩目,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总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包括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非选择题主要是作文。

三、试题内容分析1.阅读理解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共有5 篇文章,选材广泛,涉及文学、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题目设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2.完形填空部分完形填空部分共有20 个小题,文章选材以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和文化知识为主。

题目设置考查考生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理解能力。

3.作文部分作文题目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和素材进行创作。

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试题难度分析总体来看,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难度适中。

阅读理解部分难度较高,完形填空和作文部分难度相对较低。

这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其他题型的训练。

五、对考生的启示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强对各种文章类型的适应能力。

200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

2007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

1.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有错字该空不得分)7.(1)彼其受之天也,________________,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________________?(《伤仲永》)(2) 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3)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5)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

(韦应物《滁州西涧》)(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8)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

(赵师秀《约客》)2.古诗文填空(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每空1分,(共10分)11.黑云压城城欲摧,。

(《雁门太守行》)12.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3.关关雎鸠,。

(《关雎》)14.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15.__________,__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1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描写国都沦陷但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却乱草丛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

17.同学们即将告别母校,离别之时,请选用古诗文中的“__________,”的句子来表达惜别之情。

3.(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2分)①,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②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在温庭筠的《望江南》和刘方平的《月夜中》中任选一首默写。

07高考浙江语文

07高考浙江语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B 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C 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D 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B 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主语纠正大学生的一些片面认识,你不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 横滨市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D 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

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电视连续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B “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直言不讳)C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忙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蛇添足)D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回复,几个瞎想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是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

(脱胎换骨)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减少对牧草的需求,退木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句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卷参考解析一、(18分.每小题3分)1.A 2.D 3.D 4.A 5.B 6.C二、(12分.每小题3分)7.B 8.C 9.D 10.C三、(12分.每小题3分)11.C 12.B 13.D 14.B四、(17分)15.(8分)(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16.(6分)(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地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地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地散曲风味。

17.(3分)(1)宋初晚唐(答唐、唐朝、唐代也可)(2)林家铺子子夜(3)萨缪尔·贝克特弗吉尼亚·伍尔夫(答伍尔夫也对,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

)五、(18分)18.(2分)(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2)卑怯(答自卑也可)19.(4分)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地记载。

⑦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20.(5分)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地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地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地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地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地特点。

21.(7分)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地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地艰难。

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

③突出泰山文化地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地思考。

六、(13分)22.(4分)示例:埃及人赞美地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23.(6分)示例:质量是立刊之本,必须维护我刊地声誉。

2007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浙江卷

2007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浙江卷

2007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浙江卷)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 1)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 e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 e 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Ia 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答案]A[解析][B项“省察”的“省”应读“ xing”。

C项“奋而辞职”的“奋”应为“愤”。

D项“披沙捡金”的“捡”应为“拣”;“琅琅上口”,一般多写作“朗朗上口”,“琅” 应读“ I印g”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 _,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_,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_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答案]D[解析][“质对”意思是“对证,对质”,显然不合语境;“质询”的意思是“质疑询问”。

“协约”指“双方或多方协商签订条约”或“协商订立的条约”,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这里是指一种文件。

“翌日”是指“第二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启程”的时间不可能都是“第二天”;“不日”指“要不了几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例3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 那些美丽的梦想、 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 们远去。 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 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一篇作文,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考查内容 文言文翻译 06 元曲鉴赏 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断句 文言文翻译、 07 诗、词、曲比较欣赏 文学常识辨析 平均分下降: 平均分下降: 1.88 17 0.51 8.66 17 0.62 10.54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第四大题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①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理解文言虚实词 例:岂非……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岂非……终身不用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终身不用, 对“君”字的翻译,只要仔细依据上文意思,就不 字的翻译,只要仔细依据上文意思, 会 译成“君子” 译成“君子”、“那个人”、“你”。 那个人” ②文言句式的掌握不够落实 例:对第一句的翻译,不少考生只注意到了它的反问 对第一句的翻译, 句式,而对其中“终身不用”的被动句的翻译, 句式,而对其中“终身不用”的被动句的翻译,未能 准确把握。 准确把握。

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07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作文解析(三)【考题链接】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试题分析】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

“行走”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涵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涵义。

二者联系起来看,极富思辩性。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革新都会有一个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当然“消逝”有的是成长的需要,有的是历史的选择,有的是自然的更替,还有的是进步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惆怅、失落和遗憾,也会有欢呼、惊喜和赞美。

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的关系,以及“行走”过程中我们对“消逝”的态度。

可以联系的材料有改朝换代、观念更新、成长心语等等。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开放了考生思维既可以表现自己思维的缜密,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谈论感受,命题很好地综合了思维性、生活性等特点。

【佳作赏析】1行走在消逝中流水匆匆,花开花落。

踏着消逝的昨霄,世界在行进。

当一丝青绿泛起大地,当一眼新绿绽放枝头,当一声鸟鸣响彻天际,生命的辉煌开始了。

然而生命的衰落与消逝也在同时开始了。

也许没有人能辩清“消逝”与“行进”,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

消逝的昨天,令我们回味无穷;消逝的昨天,促使我们学会珍惜。

我们在消逝中继续前行;我们在消逝中走向成熟与理智。

天还是那个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历年高考经典】2007年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历年高考经典】2007年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B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D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lO题.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尖、堂、松、脆、爆”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8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窖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9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咎什么样的瑟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叉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10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B自饭期人之浅也期:看待.C畏其敏畏:担忧.D饮酒不衰衰:减退.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变风发乎情B.定国且不我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梅以曲为美置杯焉则胶1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③特恐死岭外,而天手之恩不及报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⑥ D ②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第Ⅱ卷(共108分)四、(17分}15(8分)(1)把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3分)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3分)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颜氏家训·勉学》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17、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3分)(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刚心情.错误:改正:(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错误:改正:(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错误:改正:五、(18分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泰山之恩蔡家园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本文略有删改)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1)口口(2)口口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六、(13分)2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4分)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23下面是一份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的理由.(不超过80字)(6分)稿件处理单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七、(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8分.每小题3分)1.A2.D3.D4.A5.B6.C二、(12分.每小题3分)7.B 8.C 9.D 10.C三、(12分.每小题3分)11.C 12.B 13.D 14.B四、(17分)15(8分)(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赫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16(6分)(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17(3分)(1)宋初晚唐(答唐、唐朝、唐代也可)(2)林家铺子子夜(3)萨缪尔·贝克特弗吉尼亚·伍尔夫(答伍尔夫也对,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五,(18分)18.(2分)(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19(4分)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⑦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20(5分)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21(7分)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六、(13分)22(4分)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23(6分)示例:质量是立刊之本,必须维护我刊的声誉.此稿质量一般,不能刊发.现在社会上存在投机取巧恶意炒作的现象,此风不可长!24(3分) 、示例: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25.(60分)作文略。

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相比,变化较小,稳定性更大,针对性更高,考查方向更明晰,考查内容更具体,现简要分析如下:第一大题:语言知识运用。

较去年,变“宽泛”为“明晰”,加上“常用字”要求,难度降低。

第1、2题,所选拼音、词语都出自课本,都是常用字,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第3、4题,语病的识别、虚词的运用,答案也较明晰。

第二大题:说明文阅读这是一篇社科类说明文,也是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生物多样性。

第5至7题依次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此题在语言的把握上只需要从“准确”的角度去思考就行了。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此题还是维持了以往的传统——对传记的阅读与理解。

所选内容是《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内容不难。

还是先介绍人物出身及性格特征,再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的这些特征,主体部分体现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的关系,涉及到他的外交思想,此外,主要人物任职地点的变化对完成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很有用。

第8题,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看搭配、位置、上下文内容,在语境中比较分析是关键。

第9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上文所说的人物关系就可以了。

第10题,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这个问题最好解决,对其他题还有提示作用。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识记。

第11题,文言文翻译。

这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重点。

这一题的处理,一方面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就是平时所积淀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句式、实词活用、虚词、古今异义等等,考生在完成此题时,必须牢记“信、雅、达”的翻译原则。

第12题,古诗鉴赏。

所选古诗为王维的五言侓诗《新晴野望》。

学生对王维诗风应该相当了解:对自然田园的热爱,语言质朴,用语精炼,风格上历来被评为“诗中有画”。

把握了这些,理解鉴赏就容易多了。

第13题,名句名篇的识记。

两个题有难有易。

第1题虽为名句名篇且句式对仗工整,但学生不会注意此文的背诵,第2题,一篇出自选修课本,一篇出自初中初中教材。

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试卷分析

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试卷分析

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试卷分析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选用的阅读材料是蔡家园先生的《泰山之思》。

作者借助雾中登泰山的所见、所感、所思,讲述对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的感触,表达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独特反思。

一、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第18题是填空题,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概括泰山文化所反映的“锁闭”心态。

正确答案是自大(自夸、自狂、轻狂、骄傲、狭隘等)和卑怯(自卑等)。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写出这两点。

错误答案中比较多的是“压抑”,实际上“压抑”描述的是具有“锁闭”心态的泰山的树和岩石带给作者的感觉。

其他的错误答案有“独特”、“胸怀”、“意识”、“狭小”、“心智”、“灵性”、“气质”、“特征”、“地理”、“人文”、“自闭”等,这些答案大都太笼统,没有表达出心态的具体内容。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五花八门的答案反映学生做题的随意性,他们根本没有把握文章大意,而是随便抓两个词语填上。

本题的平均得分不到一分。

第19题是简答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有三个要点:《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大部分考生只能答对两条,得一半分数。

我们看几个错误答案。

(1)数千年来已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意义上的名山,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联系,它也象征着中国的民族命运。

”(这与“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有关,但很难说是“依据”,“依据”一般来说应该比较具体。

而且考生引用的这些句子位置比较靠后,而“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是在第三段出现的,它是对前两个自然段的概括,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前两个自然段里搜寻答案。

)(2)6月登泰山,感受了泰山的锁闭心态,与作者在社会上目睹的情况相似,故说“早已成为”(这是考生臆造出来的,而不是从文中寻找信息)(3)作者从照片上看到十八盘,“望之凛然”,6月登泰山看到一路上的对联、石刻,另外通过阅读资料对泰山早已了解。

2007浙江卷_高三作文

2007浙江卷_高三作文

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浙江卷今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不但延续了2005年“一枝一叶一世界”和2006年“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诗意与哲理,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思辨的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为文化大省的灵性和智性。

“行走”这一概念,既可以指生命的姿态,也可以指精神的成长,既指向个体,也指向人类的存在。

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在人生行走中,你有哪些深切的体验呢?整个人类文明也是在不断的行走中,你又有哪些独到的发现呢?行走可以在真实的道路上,也可以在虚无的消逝中。

从命题材料所引述的“玛雅文化”和“丝绸之路”,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文明气息,它促使考生更多地去关注文化、思考文明。

而从提供的材料整体来看,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生命的姿态: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坐而论道,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行走”,生命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二是要认识自己的处境,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都要永葆自己的进取之心,都要永远向前。

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行走在消逝中与行走在新生中一样的悲壮。

而行走在消逝中,更需要生命的勇气、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信念。

透过这一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姿态和事物的归宿,是那样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消逝”中怎样行走?行走又怎能在消逝中?这里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0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评析

0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评析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评析一、试卷概况全卷共七大题,25小题,题量与去年持平。

全卷除作文外,较难题目分值占三分之一左右,感觉整体难度会略低于去年。

今年的命题,总体上延续了我省语文卷自主命题风格,又呈现出新的亮点。

二、主要亮点今年试卷的亮点主要有四:创新题型、强化赏析、关注“学习”和重视“真情”。

(一)创新题型初阅今年的试卷,觉得新鲜度明显增强,“新鲜”感主要源于两大方面。

第一,选用新题型。

如第24题要求根据寓言概括寓意,这种题型是,我省自主命题后首次采用。

第二,创设新题型。

第5题以对联形式考查语言的得体,又蕴含了不少传统文化知识,如“花甲”“古稀”“桃李”等。

而把古诗文名句默写移到第6题用选择题考查,不但形式新,考题容量也大大增加,能更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文化存储。

第23题以写“稿件处理单”终审意见的形式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能见出创新的力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型创新能服从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体现高考对于日常教学的正确导向。

如第17题考查文学常识,由去年的选择题改为改错题,不仅变换了形式,同时也适当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中外名著的阅读和知识积累。

第22题,以辩论词的形式来考查语言交际、修辞和衔接等,渗透了新课程“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

(二)强化赏析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加入了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分量,同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

如第16题,考题要求赏析三篇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语言艺术”,设计成开放题型,倘考生着重就其中某一点加以赏析,不作全面铺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该是符合答题要求的。

因为赏析题本来就没有“唯一”答案,主要在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这样设题尊重了考生的阅读个性。

再如第21题,取消了延续数年的多选题,改成分值很高的开放性赏析题,灵活性和选择性兼具。

题干为“联系全文,就‘我看不见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文字”。

根据我们的理解,此题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既可以从“思想内容”单个角度切入,也可以仅着眼于“艺术特色”进行赏析,更可以将两者结合,彼此兼顾,全面展开。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浙江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闻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2007年高考语文评卷情况及复习参考课件

2007年高考语文评卷情况及复习参考课件

诗歌鉴赏题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燕子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兴亡 之感。(2 分) 2分:燕子/国破家亡 燕子/物是人非,兴衰无常,事事多变 王谢堂前燕/昔盛今衰 燕子/伤感之情 燕/流离 1分:景物/伤感 燕子/思乡 燕子搬家/亡国之痛 燕子/居无 定所,无依无靠 错:忧国忧民 对:怀古伤今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 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 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 风味。(答出每项大意即给1分,思路清晰,言之成理给1分。) 补充:①比兴的手法;对比的手法 ②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的手法 ③拟人的手法;语言通俗、生动,叠词的运用;对偶。
存在问题: 1、不够重视文 化知识,文言实 词、虚词掌握的 不好; 2、小阅读中关 于信息的筛选和 理解能力不好。
一、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和文学常识
第15题(8分)文言文翻译: (1)5分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 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3分)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余”指苏轼;“其” 指王定国) 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2分)
默写题:“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1、音字9/10 2、词语6/10 3、成语6/10 4、语病6/10 5、对联3/10
卷 一 选 择 题 统 计 分 析
6、默写6/10
7、词语信息7/10 8、原因解释5/10
9、分析信息4/10
10、说0 13、内容理解9/10 14、内容赏析8/10
学生答题举例:

专家权威点评2007年浙江高考卷

专家权威点评2007年浙江高考卷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2007年浙江高考卷中,语文科目的作文题目是?A. 《生活在树上》B. 《一步与一生》C. 《愿景》D. 《握住你的手》A. 和的导数等于导数的和B. 积的导数等于导数的积C. 复合函数的导数等于内外函数导数的乘积D. 倒数的导数等于原函数的平方A. doB. doingC. doneD. to doA.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 惯性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 惯性是物体运动状态维持的原因A. 氧B. 硅C. 铝D. 铁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2007年浙江高考卷语文作文题目《一步与一生》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

(×)2. 2007年浙江高考卷数学科目理科卷中的立体几何题考查了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3. 2007年浙江高考卷英语科目完形填空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词汇辨析和上下文理解能力。

(√)4. 2007年浙江高考卷物理科目实验题中,电学实验和力学实验各占一半。

(×)5. 2007年浙江高考卷化学科目中,元素周期律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2007年浙江高考卷语文科目中,古诗文默写部分考查了《离骚》中的名句:“__ ___,固前圣之所厚。

”2. 2007年浙江高考卷数学科目文科卷中,概率统计题考查了_____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2007年浙江高考卷英语科目阅读理解中,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来自__ ___(杂志/报纸/网站)。

4. 2007年浙江高考卷物理科目中,关于天体运动的题目,主要考查了__ ___定律的应用。

5. 2007年浙江高考卷化学科目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_____有关。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要阐述2007年浙江高考卷语文作文题《一步与一生》的立意。

2. 2007年浙江高考卷数学科目理科卷中,平面向量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3. 2007年浙江高考卷英语科目阅读理解中,如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4. 2007年浙江高考卷物理科目中,简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高考语文】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详细评析(共8页)

高考语文】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详细评析(共8页)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详细评析第一大题第一大题考查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有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病句以及语言简明等方面的能力。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数落(shǔ)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毗邻(bì)前后相属(zhǔ)侍侯(shì)洁身自好(hào)C.便笺(qiān)人才济济(jǐ)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信手拈来(niān)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是否完全正确。

能力层级A级。

A项中,“杳无音信”中的“杳”应读yǎo;B项中,“毗邻”的“毗”应读pí;C项中,“便笺”中的“笺”应读jiān;D 项全对。

本题中的16个加点字都是常用字,错误的三个字,都是声母错误,难度不大,考生只要在生活、学习中多加留意,相信会作出正确判断的。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A项中,“等量齐观”意为把有差别的事物不加区别地同等看待。

语出于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五:“若李沧溟者,诸体少完善,惟七绝差胜,只堪与谢四溟之五律等量齐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与点评第1卷(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孤独,荡涤(dí)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ěng)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

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ǎng)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答案A。

错误之处在于:B项中“省”应读“xǐng”,C项中“奋而辞职”应为“愤而辞职”,D项中“披沙捡金”应为“披沙拣金”。

“捡”,指从地上拾起来,而“拣”则是挑选。

同时“琅琅上口”的“琅”也应念“láng”。

点评:将语音和字形合二为一,既减少题量,又扩大了试卷知识点的覆盖面。

在能力要求上,依然重视基本的字音、字形的考查,同时也避免纯记忆的复习方法,而注重音义、形义关系上去把握正确的字音、字形。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协议不日B、质对协约翌日C、质询协约翌日D、质询协议不日答案:D。

“质对”是对证、对质之意,并不符合第一个句子的句意,而“质询”是质疑询问之意,符合句意。

“协约”是协商订立条约,词义较重,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重大条约,“协议”指“共同计议、协商”或“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第二个句子应用“协议”。

“不日”是几天之间、近几天的意思。

而“翌日”是指第二天,如《促织》中的“翼(翌)日进宰”一句。

世界各地的校友不会是第二天同时出发,故应选用“不日”。

点评:词语的选用既要注意词义的区别,更要结合句意,这是词语选用题的解题关键。

同时试题在例句的选择上也重视了生活的实用性,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答案:D。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又可说成“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意思是好像外面来的人都会办事,都是人才,能力都很强,用在此句中显然不合适。

“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是个贬义词。

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提不起来”,一般指没有能力,水平不行,不值得提起等。

点评:熟语的考察与以往一样,依然是成语与俗语的结合,重在掌握其意义与用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杜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A。

B项错误在于词语的顺序,改成“它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同时)由于使用太阳能电池,能耗较低,并且有光即可充电”比较合理。

C项错误在于成分残缺,“表达了”后面没有相响应的词语,可在句子最后加上“的良好心愿”等词语。

D项是结构混乱,既可说“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也可说“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还可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三种说法选一即可。

点评:语病的判断虽然是选择题型的,但解题的正误却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同时也需具备一定的句子语法分析能力。

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答案:B。

A项中的“花甲”表明适用于六十岁寿辰。

B项中的“古稀”则指人生七十岁,“诲人无倦”表明是指“老师”,最符合题意。

C项是没有表示年龄的词语,但“音容宛在”则说明这是一对挽联,适用于纪念已经去世的人。

D项中“执掌教坛垂七十载”则表明是从教七十年,而非指年龄七十岁。

点评:这道题目重在测试学生对最基本古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在多年未考古文化常识之后今年再次涉及,实出意外,但却能体现语文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B、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诗经•氓》)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C、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D、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膝王阁序》)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

(王安石《桂枝香》)答案:C。

A项②句应为“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B项①句应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项②句应为“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点评: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高考每年都保留了背诵默写题。

今年高考试卷中将默写题型改成了判断题,其用意应是降低难度,但由于四项中句子的出处包括了《离骚》《诗经•氓》《李凭箜篌引》《桂枝香》这些相当偏僻深奥的诗文,有悖于“常见”的原则,难度反而是提高了。

这道题目的设置应该是失败的。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lO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

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

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

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

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

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

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

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

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

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

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

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

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

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

所以能把“尖、堂、松、脆、爆”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7、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答案:B。

原文中对“通感”有明确的解释“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

因此参照此解释进行判断,只有B项才符合特征,是听觉与视觉形象的沟通。

8、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窖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