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知识点梳理复习教案22 专题十二 实验与探究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知识点梳理复习教案18 专题十二 实验与探究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解析
专题十二实验与探究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力学实验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基础点1.实验装置图2.实验目的(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Δx=aT2)。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3.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4.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重难点一、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1)作用:计时仪器,当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f=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工作条件:电磁打点计时器,6 V以下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220 V交流电源。
(3)处理纸带数据时区分计时点和计数点:计时点是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
计数点是指测量和计算时在纸带上所选取的点,要注意“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与“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取点方法是一样的,时间间隔均为0.1 s。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 3、x 4…,若Δx =x 2-x 1=x 3-x 2=x 4-x 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Δx =aT 2。
(2)利用“平均速度法”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v-t 图象。
若v-t 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n =x n +x n +12T 。
2018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 多维课堂 对应训练) 实验5 探究动能定理 (共36张)
-8-
七、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与摩擦阻力平衡。方法:使小车连着纸带并接通电源,轻推小车,由 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找到长木板的一个合适的倾角。 2.选点测速:测小车的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 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部分。 3.橡皮筋的选择: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 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4.先后顺序: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并且要先接通 电源再释放小车。 5.小车的选择:小车质量应适当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
-5-
五、数据处理 1.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 做的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 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A1、A2间的 x 距离x,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v= T (T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
2.记录实验数据:把计算出的速度填入表格中并算出v2的值。
-24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1)请你说明小刚建议的理由: ; (2)让物体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度释放,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 度传感器的距离l1、l2、l3、l4、…,读出物体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v1、 v2、v3、v4、…,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l-v图象。若为了更直观地 关闭 1 看出 l和v的变化关系 ,他们下一步应该作出 ; (1) 若只有重力做功 ,则 mglsin θ= mv2,等号的两边都有 m,可以约掉 ,
解析
答案
-18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规律总结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有平均值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本 题主要用了后两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列表法的优点是将数据列 成表格,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检查测量 结果和运算是否合理,有助于发现和分析问题,而且列表法还是图 象法的基础。图象法的优点是通过作图可以找到或反映物理量之 间的变化关系,并便于找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对应量的函数关系。
18届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实验5探究动能定理课件
• (3)他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如图所 示.把打下的第一个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 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厘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d1 =0.041 m,d2=0.055 m,d3=0.167 m,d4=0.256 m,d5=0.360 m,d6 =0.480 m,…,他把钩码的重力(当地重力加速度g=10 m/s2)作为小车 所受合力,算出打下0点到打下第5点合力做功W=________J(结果保留 3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打第5点时小车的动能Ek= ________(用相关数据前字母列式),把打下第5点时小车的动能作为小 车动能的改变量,算得Ek=0.125 J.
mgs2 【答案】(1)ABC (2) (3)减小 增大 二 4h
【解析】(1)小球离开桌面后做平抛运动,设桌面到地面的高度为 h,小球抛出 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为 s,则有 1 2 s g h= gt ,s=v0t,解得 v0= =s 2 t 2h 1 2 mgs2 所以 Ek= mv0= 2 4h 由此可知需要测量的量有 m,s,h,故选 ABC.
• 思路剖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有什么要求?(2)如何明确是 否平衡摩擦力?(3)木板水平放置,小车速度最大时,合外力为零,此 时橡皮筋什么状态?(4)小车的末状态如何确定?
• 【答案】(1)交流 (2)D (3)B (4)GJ • 【解析】(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 • (2)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放开拖着纸 带的小车,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D项正确. • (3)水平放置木板,放开小车后,小车做加速运动,当橡皮 筋的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时,小车的速度最大,此时 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小车没过两个铁钉的连线,选项B 正确,A、C、D错误. • (4)从纸带上看,纸带的GJ段打点比较均匀,所以应选用纸 带的GJ段进行测量.
2018届一轮复习 高考实验复习 教案
实验复习讲义一、大纲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1、能独立完成“内容解读”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二、高考对实验考核的要求1、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要求用文字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2、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材料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3、要求改进实验,使实验更科学合理;4、要求对简单实验进行设计验证;5、要求学生能在更广泛的空间内进行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6、要求学生具有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7、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的理化知识和生物知识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高考生物实验的考查,一是重视实验回归教材:从内容上看,既可对教材实验内容直接考查,也可对教材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拓展考查,从形式上看,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通过创设新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提取新信息的能力;二是重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既有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试题,又有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为主的验证性试题,作为相对成熟的考查模式,探究性实验仍然是今后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三、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型主要包括五类1.通过对教材中实验的考察,检测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例1.(11分)已知2H2O2=2H2O+O2↑ , 可以通过观察放映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
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2018届高三物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二 实验与探究
(3) U1I2 U2I1 U1 U2
I2 I1
I2 I1
解析 (1)如图所示。
(2)由图甲知电压表V1测路端电压,则其U-I图线应为图线a。 (3)结合题给条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U1+I1r E=U2+I2r
解得E= U1I2 U2I1
I2 I1
r=U1 U2
I2 I1
方法三 测速度的方法
(2)因弹簧秤示数稳定后滑块静止,由题意知此时滑动摩擦力f=F,又因滑块与板间压力N=G,故由
f=μN得F=μG,即F-G图线的斜率即为μ,由图线可得μ=k=0.40。
(3)设最大速度为v,从P下降h高度到滑块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0-1 mv2=-μmg·(s-h),
2
故有v= 2μg(s h) 。
值s和t四个物理量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式是
;
(2)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 s -t图线;
t
(3)由所画出的 s -t图线,得出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a=
t
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s t
=-
1 2
at+vt(或写成s=-
1 2
at2+vtt也可)
(2) s -t图线如图所示。
优点 注意事项
可减小偶然误差,但对系统误差无效
①取平均值时按测量仪器的精确程度决定保留的有效数字位数 ②注意对测量数据是应先取平均值再运算还是应先运算再对结果取平均值。如在测金属电阻率的实 验中应先对测得的金属丝的直径取平均值再代入电阻率表达式运算;在测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应先 由每组数据运算得到折射率后再对求得的多个折射率取平均值
t
2018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解读 专题05 实验
专题十三实验考纲原文再现考查方向展示考向1 以弹簧或橡皮筋为纽带的力学实验【样题1】(2015·福建卷)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1)图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其示数为7.73 cm,图乙是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为 cm;(2)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填选项前的字母)A.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B.随意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3)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Δl与弹力F的关系图线,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OA,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1)6.93 cm (2)A (3)钩码重力超过弹簧弹力范围【解析】(1)由乙图知,读数为14.66cm,所以弹簧伸长14.66–7.73=6.93 cm;考向2 以纸带或光电门为纽带的车板模型【样题2】(2017·北京卷)如图1所示,用质量为m的重物通过滑轮牵引小车,使它在长木板上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
利用该装置可以完成“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直流电源 B.交流电源(2)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和其他阻力,正确操作方法是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把长木板右端垫高 B.改变小车的质量在不挂重物且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的情况下,轻推一下小车,若小车拖着纸带做匀速运动,表明已经消除了摩擦力和其他阻力的影响。
A.计时器不打点 B.计时器打点(3)接通电源,释放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将打下的第一个点标为O。
在纸带上依次取A、B、C……若干个计数点,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测得A、B、C……各点到O点的距离为x1、x2、x3……,如图2所示。
高中物理高考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专题12+实验与探究(全国通用)
①不可靠数字与别的数相加减、相乘除,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可 靠的. ②计算结果只能保留一位不可靠数字,但在计算过程中,可以 保留两位不可靠数字,最后再四舍五入. (4)科学记数法 大的数字,如36 500,如果第3位数5已不可靠时,应记作: 3.65×104;如果是在第4位数不可靠时,应记作:3.650×104.
(3)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①构造:如图所示.
②设计原理:螺旋测微器是利用将直线距离转化为角度变化的原理 制成的.主 尺上的固定刻度B的最小分度为0.5 mm,螺旋尺上的 可动刻度E共有50个分格,当螺旋尺旋转一周时,它在主尺上前进 或后退一个刻度0.5 mm,则可动刻度每转过一个分格时,测微螺杆 前进或后退0.01 mm,所以它测量时可达到的精确度为0.01 mm.
知识点二 力学实验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原理 (1)
(2)
2.实验过程
3.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 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 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要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 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 为宜.
注意事项 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 相同. 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 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20°之间为宜. 3.尽量减少误差 (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应尽量大一些. (2)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 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2018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课件
(3)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木板、遮光条的总质量 M,测量两遮光条的距离 L; 按图甲正确连接器材. ②将木板左端与轨道左端对齐,静止释放木板,木板在细 线拉动下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F 及遮光条 B、A 先后经 过光电门的时间为 t1、t2.则遮光条 B、A 通过光电门的过程中木 板动能的变化量 ΔEk=_____________,合外力对木板做功 W= __________,(用字母 M、t1、t2、d、L、F 表示). ③在小桶中增加沙子,重复②的操作. ④比较 W、ΔEk 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
图 S5-5
橡皮筋 位移 条数 s/m
时间 t/s
速度
速度平方
v/(m·s-1) v2/(m2·s-2)
(2)实验数据记录:建立上述表格,求出 v2 值. (3)在坐标纸上分别作出 W-v 和 W-v2 图线,以 1 条橡皮筋 做的功为单位.
2.误差分析 (1)橡皮筋的粗细不一致,导致做的功与条数不成正比; (2)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或过小; (3)测量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距时有误差; (4)纸带上的点没有对应小车匀速运动时刻.
(4)若在本实验中轨道水平放置,其他条件和实验步骤不 变,假设木板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测得多组 F、t1、t2 的数据,并得到 F 与t122-t121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已知图象在纵 轴上的截距为 b,直线的斜率为 k,求解μ=__________(用字母 b、d、L、k、g 表示).
1.平衡摩擦力: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 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 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木板一个 合适的倾角.
2.选点测速:测小车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 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状态的.
2018新版高考物理一轮专题复习课件:A版-第十二章 力学实验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1. 实验原理
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地面作为参考平面,选取下落过程中任意两
点A和B
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有:
EA=EB,即
,
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 2.实验步骤
(1) 安装置:按图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8
✓ 3.注意事项 (1) 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结点O位置一定相同 (2) 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夹角在60°~100°为宜 (3) 读数应注意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使细绳套与弹簧测力计轴线在同一直线
上,避免弹簧测力计外壳和弹簧测力计限位孔有摩擦.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 簧测力计刻度,合力不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前提下,拉力数值尽量大 (4) 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方向画直线, 应在细绳套末端用铅笔标点,去掉细绳套,所标点与O点连接,确定力的方向 (5) 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 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2) 打纸带:将纸带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
打点计时器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
时器的地方.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
下落.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14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5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6
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3) 平衡摩擦力:小车尾部挂上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将木板无滑轮
端稍垫高,使小车在不挂小盘和砝码情况下,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4) 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挂上小盘和砝码,接通电源,让小车拖着纸带在
2018年物理新课标高考总复习第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五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基本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二、实验原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如实验原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测量每次实验后小车的末速度v,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三、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铁钉等.四、实验步骤1.垫高木板的一端,平衡摩擦力.2.拉伸的橡皮筋对小车做功:(1)用一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W;(2)用两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2W;(3)用三条橡皮筋拉小车——做功3W.3.测出每次做功后小车获得的速度v.4.分别用各次实验测得的v和W绘制W-v或W-v2、W-v3……图象,直到明确得出W和v的关系.五、实验结论物体速度v与外力做功W间的关系为W∝v2.【方法规律】一、数据处理1.求小车的速度:利用纸带上点迹均匀的一段测出两点间的距离x,则v=xT(其中T为打点周期).2.实验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画出W-v和W-v2图象(“W”以一根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根据图象得出W∝v2.二、误差分析1.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做功W与橡皮筋的条数不成正比.2.没有完全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倾角过大也会造成误差.3.利用打上点的纸带计算小车的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的误差.三、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轻推小车,由打在纸带上的点是否均匀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2.测小车速度时,应选纸带上点均匀分布的部分.3.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4.小车质量应大一些,使纸带上打的点多一些.对实验原理和误差分析的考查(高考天津卷)某同学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挂上适当的钩码,使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以此定量探究绳拉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此外还准备了打点计时器及配套的电源、导线、复写纸、纸带、小木块等.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若要完成该实验,必需的实验器材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2)实验开始时,他先调节木板上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木板平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下列的哪个________(填字母代号).A.避免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抖动B.可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迹清晰C.可以保证小车最终能够实现匀速直线运动D.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受的合力(3)平衡摩擦力后,当他用多个钩码牵引小车时,发现小车运动过快,致使打出的纸带上点数较少,难以选到合适的点计算小车速度.在保证所挂钩码数目不变的条件下,请你利用本实验的器材提出一个解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他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经多次实验发现拉力做功总是要比小车动能增量大一些.这一情况可能是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在接通电源的同时释放了小车B.小车释放时离打点计时器太近C.阻力未完全被小车重力沿木板方向的分力平衡掉D.钩码做匀加速运动,钩码重力大于细绳拉力[解析](1)实验要处理纸带测速度,需要刻度尺,要分析动能的变化,必须要测出小车的质量,因此还需要天平.(2)实验中调节定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木板平行,可在平衡摩擦力后使细绳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如果不平行,细绳的拉力在垂直于木板的方向上就有分力,改变了摩擦力就不能使细绳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D正确.(3)在所挂钩码个数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以增大小车的质量,即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4)如果用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发现拉力做的功总比小车动能的增量大,原因可能是阻力未被完全平衡掉,因此拉力做功一部分用来增大小车动能,一部分用来克服阻力做功;也可能是小车做加速运动,因此细绳的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钩码的重力做的功大于细绳的拉力做的功,即大于小车动能的增量,C、D项正确.[答案](1)刻度尺、天平(包括砝码)(2)D(3)可在小车上加适量的砝码(或钩码)(4)CD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考查光电计时器是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常用的一种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如图乙所示,气垫导轨是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它利用气泵使带孔的导轨与滑块之间形成气垫,使滑块悬浮在导轨上,滑块与导轨间可视为没有摩擦.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量的关系”,实验前要调整气垫导轨底座水平,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d,实验时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1)如图丙所示,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d =________cm.用天平测得滑块与遮光条的总质量为M 、钩码的质量为m .(2)实验前需要调整气垫导轨底座使之水平,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所用时间为Δt =1.2×10-2 s ,则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用游标卡尺的测量结果计算)________m/s.(3)在本次实验中为了确保细线拉力所做的功与钩码重力做的功近似相等,则滑块与遮光条的总质量M 、钩码的质量m 间应满足________;本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用文字说明并用相应的字母表示).(4)本实验中可通过改变钩码的质量测得多组数据并建立1(Δt )2-m 关系图来进行验证,则下列图象中符合真实实验情况的是________.[解析] (1)由游标卡尺读数规则可得遮光条的宽条d =5 mm +0.05 mm ×8=0.540 cm.(2)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v =d Δt =0.540×10-21.2×10-2m/s =0.45 m/s. (3)令细线拉力为T ,则有T =Ma 及mg -T =ma ,T =M M +m mg =mg 1+m M ,所以只有满足M ≫m 时,细线拉力所做的功与钩码重力做的功才近似相等,细线拉力做的功为W =mgs ,即需要测定滑块上的遮光条初位置到光电门的距离s .(4)由运动学规律知v 2=2as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Ma ,v =d Δt ,联立得1(Δt )2=2gs Md 2m ,即刚开始时图象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但当钩码的质量不再远小于滑块与遮光条的总质量时,直线末端发生弯曲,分析可知选项C 符合.[答案] (1)0.540 (2)0.45(3)M ≫m 滑块上的遮光条初位置到光电门的距离s (4)C1.本实验中虽然不需计算出橡皮筋每次做功的具体数值,但需计算出每次小车获得的速度,由于距离的测量存在一定误差,使得速度的大小不准确,在此可以安装速度传感器进行实验.2.本实验也可用钩码牵引小车完成,在小车上安装拉力传感器测出拉力的大小,再测出位移的大小,进而确定力做功的多少.3.把长木板换成气垫导轨,省略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步骤,达到简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精度的目的.(2017·东北三校联考)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将木板竖直放置在斜槽末端的前方某一固定位置,在木板上依次固定好白纸、复写纸.将小球从不同的标记点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到达斜槽底端时下落的高度H ,并根据落点位置测量出小球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y .改变小球在斜槽上的释放位置,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数据如下:(2)已知斜槽倾角为θ,小球与斜槽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与斜槽末端的水平距离为x ,小球在离开斜槽后的竖直位移为y ,不计小球与水平槽之间的摩擦,小球从斜槽上滑下的过程中,若动能定理成立则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3)若想利用图象直观得到实验结论,最好应以H 为横坐标,以________为纵坐标,描点作图.[解析] (1)小球离开斜槽末端后要做平抛运动,因而斜槽末端O 点的切线要水平.(2)小球从斜槽上下滑到斜槽末端时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有mgH -μmg cos θH sin θ=12m v 2,小球离开O 点后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有x =v t ,竖直方向有y =12gt 2,联立解得H =x 24-4μ1tan θ·1y . (3)由(2)可知, 要利用图象直观得到实验结论,图象应为直线,因而以H 为横坐标,以1y为纵坐标,描点作图即可. [答案] (1)使斜槽末端O 点的切线水平(2)H =x 24-4μ1tan θ·1y (3)1y本题的创新点:①通过改变恒力作用的距离改变对小球做的功;②利用平抛运动测量小球的速度.该题在实验操作中,释放小球的高度成倍增加,所以合力对小球做功值成倍增加,从而使数据处理更简便.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解析:选D.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就足够了,A错误;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整数倍,否则,功的数值难以测定,B错误;小车运动过程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误;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稳定工作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2.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1)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平衡摩擦力时必须将钩码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B.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钩码质量远大于小车质量C.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2)图乙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选取O、A、B、C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则打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不需要将钩码挂在小车上,选项A错误;本实验中,近似认为小车所受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因此应使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选项B 错误;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选项C 正确.(2)由题中纸带可知,打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为v =(18.59-5.53)×10-22×0.1 m/s =0.653 m/s.答案:(1)C (2)0.6533.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合力的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他通过成倍增加位移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方法如下:将光电门固定在水平轨道上的B 点,用重物通过细线拉小车,保持小车(带遮光条)和重物的质量不变,通过改变小车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时要求小车都由静止释放.(1)用游标卡尺测出遮光条的宽度d ,示数如图乙所示,则d =________cm.(2)如果每次实验时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 ,小车到光电门的距离为s ,通过描点作出线性图象来反映合力的功与动能改变量的关系,则所作图象关系是________时才能符合实验要求.A .s -tB .s -t 2C .s -t -1D .s -t -2 (3)下列实验操作中必要的是________.A .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重物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匀速运动B .必须满足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C .必须保证小车由静止状态开始释放解析:(1)由游标卡尺读数规则可知,示数为:10 mm +0.05×15 mm =1.075 cm.(2)由题意可知,该同学是通过成倍改变位移来改变做功的,设小车所受的合力为F ,对小车,有Fs =12m ⎝⎛⎭⎫d t 2,即有s ∝1t 2,则D 正确. (3)由(2)可知,公式中的F 是指小车所受到的合力,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所以在该实验中不需要平衡摩擦力;同理可知,重物与小车质量的大小关系也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若小车释放速度不为0,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选项C 正确.答案:(1)1.075 (2)D (3)C4.“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0.当用4条、6条、8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 0、3W 0、4W 0…,每次实验中由静止弹出的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打点计时器可以用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4~6 VB.实验中使用的若干条橡皮筋的原长可以不相等C.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弹出D.利用每次测出的小车最大速度v m和橡皮筋做的功W,依次作出W-v m、W-v2m、W -v3m、W2-v m、W3-v m…的图象,得出合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2)图乙给出了某次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出的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物体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纸带,测得O点到A、B、C、D、E各点的距离分别为OA=5.65 cm,OB=7.12 cm,OC=8.78 cm,OD=10.40 cm,OE=11.91 cm.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 m=________m/s.解析:(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4~6 V交流电,A错;实验中应选取相同的橡皮筋,B 错;小车应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C对;数据分析时,应作出不同的图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D对.(2)由所给数据知BC=8.78 cm-7.12 cm=1.66 cm,最大速度v m=1.66×10-20.02m/s=0.83m/s.答案:(1)CD(2)0.83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欲“探究小车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对它所做功的关系”,在实验室设计了一套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图中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弹簧测力计,P为小桶(内有砂子),一端带有定滑轮的足够长的木板水平放置,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1)该同学在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上,将点迹清楚的某点记为零点,顺次选取一系列点,分别测量这些点到零点之间的距离x,计算出它们与零点之间的速度平方差Δv2=v2-v20,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小车的质量为m ,然后建立Δv 2-x 坐标系,通过描点法得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乙所示,则这条直线的斜率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表达式)(2)若测出小车质量为0.4 kg ,结合图象可求得小车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________N.解析:(1)根据动能定理可知Fx =12m Δv 2,所以理论上Δv 2=2F mx ∝x ,Δv 2-x 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k =2F m. (2)结合图象可知k =2F m=5 N/kg ,所以F =1 N. 答案:(1)2F m(2)1 6.(2016·高考全国卷甲)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轻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连接,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连接.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由静止释放物块,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1)实验中涉及下列操作步骤:①把纸带向左拉直②松手释放物块③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④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并测量弹簧压缩量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2)图乙中M 和L 纸带是分别把弹簧压缩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实际打点结果.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由M 纸带所给的数据,可求出在该纸带对应的实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比较两纸带可知,________(填“M ”或“L ”)纸带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解析:(1)实验中应先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测量弹簧的压缩量,然后把纸带向左拉直,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松手释放物块,使其向右滑动,因此步骤为④①③②.(2)由于物块离开弹簧时的速度最大,因此M 纸带对应的实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v =2.58×10-2m 0.02 s =1.29 m/s.由于弹簧压缩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因此推开物块后,弹簧弹性势能转化成物块的动能越多,物块离开弹簧后获得的速度越大,打的点间距越大,因此M 纸带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答案:(1)④①③② (2)1.29 M7.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 cm 的A 、B 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 、B 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①测量____________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 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线路.②将小车停在C 点,____________,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 、B 时的速度.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减少砝码,重复②的操作.(2)下列表格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 是M 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 22-v 21|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ΔE ,F 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 是F 在A 、B 间所做的功.表格中的ΔE 3=____________,W 3=___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解析:(1)在实验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和拉力传感器做功使小车和拉力传感器的动能增加,所以需要测量小车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2)通过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和A、B间距用W=FL可计算拉力做的功.(3)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由动能定理W=12M v22-12M v21,可知W与ΔE成正比,作图可用描点法,图线如图所示.答案:(1)①小车②释放小车(2)0.6000.610(3)见解析图。
精品2018最新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附参考答案)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臵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2018届高考物理第一轮知识点梳理复习教案24 专题十二 实验与探究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考点二电学实验实验七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基础点1.实验电路图与实物连接图2.实验目的(1)掌握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2)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3)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并能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3.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定律公式知道只要测出金属丝的长度和它的直径d,计算出横截面积S,并用伏安法测出电阻R x,即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4.实验器材被测金属丝,直流电源(4 V),电流表(0~0.6 A),电压表(0~3 V),滑动变阻器(50 Ω),开关,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毫米刻度尺。
5.实验步骤(1)直径测定:用螺旋测微器(或游标卡尺)在被测金属丝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计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 =πd 24。
(2)电路连接: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原理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
(3)长度测量: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丝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 。
(4)U 、I 测量: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I 和U 的值,填入表格中,断开开关S ,求出电阻R x 的平均值。
(5)拆除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6.数据处理(1)在求R x 的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①用R x =U I 分别算出各次的数值,再取平均值。
②用U -I 图线的斜率求出。
(2)计算电阻率:将记录的数据U 、I 、l 、d 的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式ρ=R x S l =πd 2U 4lI 。
重难点一、精密测量工具的使用1.螺旋测微器(1)构造:如图所示,它的测砧A和固定刻度B固定在尺架C上,旋钮D、微调旋钮D′和可动刻度E、测微螺杆F连在一起,通过精密螺纹套在B上。
(2)原理:测微螺杆F与固定刻度B之间的精密螺纹的螺距为0.5 mm,即旋钮D每旋转一周,F前进或后退0.5 mm,而可动刻度E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转动一小格,F前进或后退0.01 mm,即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2018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电磁感应》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第一讲: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一、电磁感应现象1.电磁感应现象: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3.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这里不要求闭合.无论电路闭合与否,只要磁通量变化了,就一定有感应电动势产生.这好比一个电源:不论外电路是否闭合,电动势总是存在的.但只有当外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会有电流.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回路不闭合,则只产生感应电动势而不产生感应电流.4.关于磁通量变化在匀强磁场中,磁通量Φ=B ∙S ∙sin α(α是B 与S 的夹角),磁通量的变化ΔΦ=Φ2-Φ1有多种形式,主要有:①S 、α不变,B 改变,这时ΔΦ=ΔB ∙S sin α②B 、α不变,S 改变,这时ΔΦ=ΔS ∙B sin α③B 、S 不变,α改变,这时ΔΦ=BS (sin α2-sin α1)当B 、S 、α中有两个或三个一起变化时,就要分别计算Φ1、Φ2,再求Φ2-Φ1了.在非匀强磁场中,磁通量变化比较复杂.有几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①如图所示,矩形线圈沿a →b →c 在条形磁铁附近移动,试判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如果线圈M 沿条形磁铁轴线向右移动,穿过该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穿过上边线圈的磁通量由方向向上减小到零,再变为方向向下增大;右边线圈的磁通量由方向向下减小到零,再变为方向向上增大)②如图所示,环形导线a 中有顺时针方向的电流,a 环外有两个同心导线圈b 、c ,与环形导线a 在同一平面内。
当a 中的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b 、c 的磁通量各如何变化?在相同时间内哪一个变化更大?(b 、c 线圈所围面积内的磁通量有向里的也有向外的,但向里的更多,所以总磁通量向里,a 中的电流增大时,总磁通量也向里增大.由于穿过b 线圈向外的磁通量比穿过c 线圈的少,所以穿过b 线圈的磁通量更大,变化也更大.)③如图所示,虚线圆a 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虚线圆a外是无磁场空间.环外有两个同心导线圈b 、c ,与虚线圆a 在同一平面内.当虚线圆a 中的磁通量增大时,穿过线圈b 、c 的磁通量各如何变化?在相同时间内哪一个变化更大?(与②的情况不同,b 、c 线圈所围面积内都只有向里的磁通量,且大小相同.因此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变化都始终是相同的.)二、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ab cb c a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达: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这里的效果可以是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也可以是因感应电流的出现而引起的机械作用.若问题不涉及感应电流的方向,用这种表述判定比较方便.2.对楞次定律的理解楞次定律解决的是感应电流的方向问题.它关系到两个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新产生的磁场)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原来就有的磁场).前者和后者的关系不是“同向”或“反向”的简单关系,而是前者“阻碍”后者“变化”的关系.在应用楞次定律时一定要注意:“阻碍”不等于“反向”;“阻碍”不是“阻止”.(1)谁起阻碍作用?要明确起阻碍作用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2)阻碍什么?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原磁场,也不是阻碍原磁通量.(3)怎样阻碍?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原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少.(4)“阻碍”不等于“阻止”.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增加引起感应电流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其作用仅仅使磁通量的增加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增加.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感应电流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其作用仅仅使磁通量的减少变慢了,但磁通量仍在减少.“阻碍”也不意味着“相反”.在理解楞次定律时,有些同学错误地把“阻碍”作用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和原磁场方向相反,事实上,它们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需根据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判断.(5)电磁感应过程实质上是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正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从“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楞次定律的这个结论可以用能量守恒来解释:既然有感应电流产生,就有其它能转化为电能.又由于感应电流是由相对运动引起的,所以只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因此机械能减少.磁场力对物体做负功,是阻力,表现出的现象就是“阻碍”相对运动.3.右手定则:对一部分导线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时,用右手定则更方便一些.4.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步骤楞次定律的应用应该严格按以下四步进行:①确定原磁场方向;②判定原磁场如何变化(增大还是减小);③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增反减同);④根据安培定则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例1.如图所示,有两个同心导体圆环。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实验与探究课件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题方略】 1.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 x1, x2, x3,…,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Δx=x2-x1=x3-x2=x4-x3 =…,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计数点速度的计算方法 如图所示,vD=x42+Tx5。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测定加速度: a=(x4+x5+x6)9-T2(x1+x2+x3)。
4.秒表的读数 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 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0.01秒。 “机械停表”又称秒表,由暂停按钮、发条柄头、分针等组成。 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 (大盘:转一圈为30 s或60 s),并将它们相加。它的准确值为0.1 秒。 5.打点计时器 打点计时器有两种,使用时注意以下几点: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压是 4~6 V,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电压是220 V。
[思 维 拓 展] (1)计数点3到0的距离为_5_._6_1_±__0_.0_1__cm。
(2)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为__3_.6__N。
(3)秒表的示数为_6_0__s_+__1_8_.3__s_=__7_8_._3_s。
(4)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应是_交__流___(填“直流”或“交流”)电源, 通常的工作电压为_4_-__6_V,实验室使用我国民用电时,电磁打 点计时器每隔_0_._0_2_s打一次点,如果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 即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0_._1_s。当电源频率低于50 Hz 时,若仍按照50 Hz计算,则测出的速度值将比真实值偏__大__(填 “大”或“小”)。
7.螺旋测微器读数方法 测量值=固定刻度值(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精确度×可 动刻度上与固定刻度水平线所对的刻度值(注意刻度值要估读一 位)。精确度为0.01 mm。 注意:(1)螺旋测微器读数以“mm”为单位时,小数点后面一定有 三位数字。 (2)螺旋测微器需要估读,读数时要估读到0.001 mm。
2018版高考物理(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文档:实验十二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含答案
实验十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研究热敏电阻的特性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用欧姆表进行测量和观察.2.实验器材半导体热敏电阻、多用电表、温度计、铁架台、烧杯、凉水和热水.3.实验步骤(1)按图1连接好电路,将热敏电阻绝缘处理;图1(2)把多用电表置于欧姆挡,并选择适当的量程测出烧杯中没有水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并记下温度计的示数;(3)向烧杯中注入少量的冷水,使热敏电阻浸没在冷水中,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和多用电表测量的热敏电阻的阻值;(4)将热水分几次注入烧杯中,测出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并记录.4.数据处理在图2坐标系中,粗略画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线.图25.实验结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6.注意事项实验时,加热水后要等一会儿再测热敏电阻阻值,以使电阻温度与水的温度相同,并同时读出水温.研究光敏电阻的光敏特性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用欧姆表进行测量和观察.2.实验器材光敏电阻、多用电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导线、电源.3.实验步骤(1)将光敏电阻、多用电表、灯泡、滑动变阻器如图3所示电路连接好,其中多用电表置于“×100”挡;图3(2)先测出在室内自然光的照射下光敏电阻的阻值,并记录数据;(3)打开电源,让小灯泡发光,调节小灯泡的亮度使之逐渐变亮,观察多用电表表盘指针显示电阻阻值的情况,并记录;(4)用手掌(或黑纸)遮光时,观察多用电表表盘指针显示电阻阻值的情况,并记录.4.数据处理根据记录数据分析光敏电阻的特性.5.实验结论(1)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2)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6.注意事项(1)实验中,如果效果不明显,可将电阻部分电路放入带盖的纸盒中,并通过盖上小孔改变射到光敏电阻上的光的多少来达到实验目的;(2)欧姆表每次换挡后都要重新进行欧姆调零.命题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 热电传感器利用了热敏电阻对温度变化响应很敏感的特性.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探究某种类型的热敏电阻的阻值如何随温度变化.从室温升到80 ℃时,所提供的热敏电阻R t的阻值变化范围可能是由5 Ω变到1 Ω或由5 Ω变到45 Ω。
2018年高三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基本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2018年高三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基本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基本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基本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一。
教学内容: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0〈f =f m (具体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多为综合题中渗透摩擦力的内容,如静态平衡或物体间共同加速、减速,需要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滑动摩擦力:f N =μ2。
竖直面圆周运动临界条件:绳子拉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条件:(或球在竖直圆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 绳约束:达到最高点:v ≥gR ,当T 拉=0时,v =gR mg =F 向,杆拉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条件:(球在双轨道之间做圆周运动)杆约束:达到最高点:v ≥0 T 为支持力 0〈 v 〈gRT =0 mg =F 向, v =gRT 为拉力 v 〉gR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基础点1.实验装置图2.实验目的(1)探究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做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正比关系。
3.实验原理(1)一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做功为W。
(2)两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做功应为2W。
(3)三根橡皮筋作用在小车上移动距离s——做功应为3W。
(4)利用打点计时器求出小车离开橡皮筋的速度,列表、作图,由图象可以确定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
4.实验器材小车(前面带小钩)、100~200 g砝码、长木板(在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纸带、学生电源(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不用学生电源)、导线、5~6条等长的橡皮筋、刻度尺。
5.实验步骤(1)按如图所示将实验仪器安装好。
(2)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上不挂橡皮筋时,轻推小车,纸带打出的点间距均匀,即小车能匀速运动为止。
(3)先用1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设此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将这一组数据记入表格。
(4)用2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2W,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2,将数据记入表格。
(5)用3条、4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记入表格。
重难点一、数据处理1.测量小车的速度:实验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为探究橡皮筋弹力做的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需要测量弹力做功结束时小车的速度,即小车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应在纸带上测量的物理量:A1、A2间的距离x,小车速度的表达式是v=xT(T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
2.记录实验数据:把计算出的速度填入表格中并算出v2的值。
3.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如图所示)画出W-v或W-v2图线(“W”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
4.实验结论:从图象分析外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为W∝v2。
二、误差分析三、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将木板一端垫高,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阻力平衡。
方法:使小车连着纸带并接通电源,轻推小车,由打点计时器打在纸带上的点的均匀程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找到长木板的一个合适的倾角。
2.选点测速:测小车的速度时,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时的部分。
3.橡皮筋的选择:橡皮筋应选规格一样的。
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而是看是一根橡皮筋的多少倍,简化数据的测量和处理。
4.先后顺序: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并且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5.数据的处理:通过图象处理数据。
我们无法直接由一些数据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故借助于图象分析,而最容易想到的是W和v 的关系,但得到的图象无法下结论,故再作W-v2图象,进而得出结论。
6.本实验中物体的初速度为零。
四、实验改进1.本实验中物体运动速度可以使用速度传感器直接采集,比用打点计时器方便快捷且误差较小。
2.可以把长木板换成气垫导轨,省略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步骤,达到简化实验过程的目的。
[考法综述]本实验属高考相对冷点,但因涉及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未来高考可能还会涉及,且可能向原理的创新、方法的拓展方向发展,难度相对较低。
复习本实验时应掌握以下几点:1种方法——数据处理方法1种思维——倍数思维,几根橡皮筋就是一根橡皮筋做功的几倍2种操作——打点计时器使用操作方法,平衡摩擦力操作命题法1实验原理与操作典例1如图甲所示,某组同学借用“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相关实验思想、原理及操作,进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1)为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取下细绳和托盘,通过调节垫片的位置,改变长木板倾斜程度,根据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________运动。
(2)连接细绳及托盘,放入砝码,通过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纸带。
纸带上O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选取时间间隔为0.1 s的相邻计数点A、B、C、D、E、F、G。
实验时小车所受拉力为0.2 N,小车的质量为0.2 kg。
请计算小车所受合外力做的功W 和小车动能的变化ΔE k ,补填表中空格(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四位)。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W =ΔE k ,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
(3)实验前已测得托盘的质量为7.7×10-3 kg ,实验时该组同学放入托盘中的砝码质量应为________kg(g 取9.8 m/s 2,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答案] (1)匀速直线 (2)0.1115 0.1105(3)0.015[解析] (1)为保证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需平衡摩擦力,即将长木板左端适当垫高,轻推小车,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拉力做的功为W =Fx OF =0.2 N ×0.5575 m =0.1115 J ,F 点的瞬时速度为v F =x OG -x OE 2T =0.6677 m -0.4575 m 2×0.1 s=1.051 m/s ,故F 点的动能为E k F =12m v 2F =12×0.2×1.0512 J =0.1105 J 。
(3)托盘和砝码整体受重力和拉力,从O 到F 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有(m+m0)gx OF=12(M+m+m0)v2F,代入数据解得m=0.015 kg。
【解题法】解决“探究动能定理”实验时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实验原理,不同实验方法测量的量不同,但均是对比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数值。
(2)要善于将类似实验方法进行迁移,如本实验中“将钩码重力做的功当作细绳拉力做的功”与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钩码重力、拉力类似。
命题法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典例2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橡皮筋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
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我们把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
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的已给出的实验器材,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衡摩擦后,每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3)下面是本实验的数据记录表,请将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做的功填写在对应的位置;(4)从理论上讲,橡皮筋做的功W n和物体速度v n变化的关系应是W n∝________,请你根据表中测定的数据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图象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答案](1)刻度尺(2)点距均匀(3)2W、3W、4W、5W(4)v2n 如下图[解析](1)计算小车速度需要测量纸带上的点的距离,要用刻度尺。
(2)小车匀速运动时,纸带上的点的间隔均匀。
(3)橡皮筋每增加一条,对小车做的功就增加W。
(4)纵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横坐标表示功,利用描点法描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线作出v2n-W n图象见答案。
【解题法】利用图象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1)利用图象探究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首先确定横、纵坐标轴对应的物理量及单位。
(2)根据表中数据确定横、纵坐标轴的标度。
(3)认真描写各坐标点。
(4)连线时要注意连线原则,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要舍去。
命题法3实验的迁移、拓展与创新典例3某同学为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如下:(1)按图甲摆好实验装置,其中小车质量M=0.20 kg,钩码总质量m=0.05 kg。
(2)释放小车,然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源频率为f=50 Hz),打出一条纸带。
(3)他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如图乙所示。
把打下的第一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厘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距离分别为d1=0.041 m,d2=0.055 m,d3=0.167 m,d4=0.256 m,d5=0.360 m,d6=0.480 m…,他把钩码重力(当地重力加速度g=10 m/s2作为小车所受合力,算出打下0点到打下第5点合力做功W=________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用正确的公式E k=________(用相关数据前字母列式)把打下第5点时小车的动能作为小车动能的改变量,算得E k=0.125 J。
(4)(多选)此次实验探究的结果,他没能得到“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
通过反思,他认为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钩码质量太大,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太多B.没有平衡摩擦力,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偏差太多C.释放小车和接通电源的次序有误,使得动能增量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D.没有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距离也是产生此误差的重要原因[答案](3)0.180Mf2200(d6-d4)2(4)AB[解析](3)若用钩码的重力作为小车受的合力,则F合=mg=0.5 N,从0点到打第5点时水平位移x=d5=0.360 m,所以W=F合x=0.5×0.360 J=0.180 J。
打第5点时小车动能E k=12M v25,v5=d6-d42Δt,式中Δt为5个时间间隔,即Δt=5f,故E k=Mf2200(d6-d4)2。
(4)从该同学的实验操作情况来看,造成很大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把钩码的重力当成了小车的合力,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故选项A、B正确;C、D两个选项中提到的问题不能对实验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故不选C、D。
【解题法】“探究动能定理”实验的几种参考方案方案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用传感器测量小车受到的拉力F;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作用距离L;用速度传感器测量小车经过A、B位置的速度v A、v B。
需探究的表达式为FL=12m v2A-12m v2B。
方案2: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高度h B ;测量获得的相应速度v B 。
需探究的表达式为mgh B =12m v 2B -0。
方案3:研究小车以不同的初速度沿粗糙水平面滑动的距离,得出小车的初动能大小与克服摩擦力做功的情况,也可探究动能定理。
这时必须保证小车与水平面上各处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