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七、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 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 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 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 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 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 结,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 正面教育为主。
•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 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 习,在恰当时机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实 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 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 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 和促进作用。
•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 富,他创立的一些教学方法对广大教师提高 自身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998年2月, 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在大会 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 里去汲取智慧。”可见孔子已经受到世界人 民的重视,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 好好地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孔子那 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 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
• 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乐学的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 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 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 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 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 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 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孔子教育思想对我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其鲜明的时代性,有着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但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悠久的历史根基,有其浓厚的经验基础。
所以,一个清醒的课程实施者,不会不顾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追求所谓的课程改革,不会因为某些东西属于传统的就轻易丢弃,本文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有教无类,平等教育“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
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
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
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五花八门。
总之、学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
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
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等,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
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但在以选择和竞争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
孔子 “有教无类” 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论文]
浅谈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文从有教无类的内涵、所处的历史背景条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来进行探讨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现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1 “有教无类”内涵研究“子曰:‘有教无类。
’”出自《论语·卫灵公》。
对此句内涵的理解,历来就有争议。
东汉马融《论语注》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他们把“教”解释为“见教”、“资教”,把“类”解释为“种类”,意思是说,人不分部族国家、等级贵贱、贫富老幼、资质优劣等,均有受教育的权利。
2 “有教无类”思想形成的背景2.1 “学术下移”的时代背景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见端倪,许多宫廷官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沦落于诸侯国或民间。
新兴地主阶级、大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民的政治呼声强烈地冲击着官学体制,“学在官府”无法维持下去,“天子失学,学在四夷”势在必行。
这种“文化下移”的现象直接打破了“学在官府”一统教育的格局。
孔子适时抓住了这一机遇,开始了他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私人办学规模最大、成效最佳、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人,他的许多教育理念经久不衰,成为施教的圭臬。
2.2 仁者爱人的大同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从事教育的关键所在。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即培养弟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孔子教育的首务,而“学文”,即学习古代文献,主要指《诗》、《书》等著作中的有关礼乐文化知识,尚在其次。
2.3 性相近也的哲学基础《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指先天的秉性和素质,“习”即后天的习染,包括所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子的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摘要: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便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
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开教育公平之先河,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及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现实意义一、什么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有人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本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年长与年幼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第39章)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受教育的。
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第7章)意思是说只要你带上一些薄礼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否定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
[2]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也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意矣”。
由此可见,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不分学生品行的好坏的,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向善,来求学的人一律招收,认为都是可教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体现了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
正如《论语义疏》中所说的:“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人乃有贵贱种类,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庶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种类也。
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言孔子“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受,一律教以种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3]是的,孔子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时代,却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
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
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2、因材施教:即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在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二)、站在学习者的角度: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
孔子的言论对你的启迪和影响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孔子的话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重要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哦!首先,孔子说过:"有教无类"。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出身或身份而歧视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还说"有友皆自益矣"哦,他的意思是说,交朋友要注意选择对象,跟好朋友在一起能让自己受益。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意思就是,只是知道做一件事情的道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真心喜欢,然后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有所乐。
孔子还有不少关于品德修养的箴言。
比如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是指品行高尚的人,他们总是先反省自己,而不是把错误归咎于别人。
再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还有"君子无所争"的教诲,君子应该谦逊有理有节,不会为一些小事与人争执不休。
孔子也教导我们要好学上进、刻苦努力。
他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意思是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思考是很危险的,但光是思考不去学习知识也是不行的。
再比如"温故知新"的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继续钻研已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开拓新的领域。
最难能可贵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哦!孔子希望我们每天都能有新的进步。
孔子还教导我们要以宽容、正直、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提醒我们不要伤害他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自己想获得成就,就要帮助别人也获得成就。
再比如"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通过比喻和例子来说明道理,就显示了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总之,孔子的言论给了我太多宝贵的启迪和教诲,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尽管这些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理念。
如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无论出身如何,地域在哪,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我们应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子路勇敢但鲁莽,孔子就教导他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孔子便鼓励他果断行动。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启发诱导”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想不通时,才去启发他;在学生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才去开导他。
这要求现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不断温习、实践和巩固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受益匪浅,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体会认识,今天的教育与古代教育一脉相承,先贤先哲的思想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有教无类”与当今“教育公平”。
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有教无类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
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很难实现,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就应当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均衡,让所有的人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
特别是义务教育,政府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在学校资源配备上,在教师的配备上对薄弱学校大力倾斜。
目前农村学校依然薄弱,实现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待遇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尽快缩短差距。
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
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
当今社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从表面看,主要集中反映在某些点上。
例如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
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应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明显。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如果分配不公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
教育的不公平会使现有社会的不公平加剧并使其范围扩大,不公平的教育将大规模的再生产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教育不公平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公平,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期望,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
这样的教育现状不得不到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
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并重的,互相兼顾的。
效率是改善社会的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公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保证。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启示
叠部素质美育
2 0 1 5 年第 1 卷第 1 3 期
孔子 “ 有教 无 类" 思想 对 促进 我 国教育 公平 发展 的启示
李 雨 桐
( 北 京化 工 大 学 , 北京 , 1 0 0 0 2 9 )
摘要 : 随着社 会 的发展 , 当今 社会 越 来越 重视 高素 质人 才 。早 在 两千 多年 前 , 孔子 就提倡 “ 有教 无 类” 的教 育理 念 。面 对我 国 当今 社会 中仍 存 在 的教 育 不公 平 现 象 , 我 们应 借 古 看今 , 借 鉴传 统 思 想 中的 有益 成 分 , 创 新 符合 我 国国情 的
( 二) “ 有教 无类 ” 思想 的具 体体现
孔 子 一生 都致 力 于 自己的教 育事 业 。 《 史记・ 孔 子 世 家》
其有 不 同 的理 解 。东汉 马 融 《 论语 注》 日: “ 言 人所 在 见 教 , 无
有种类。” 南 朝 梁 皇侃 《 论 语 义疏 》 曰: “ 人乃有贵贱, 宜 同 资
教, 不 可 以其种 类庶 鄙而 不教 之 也 ; 教之 则 善, 本 无类 也 。” 北
宋邢 呙 《 论 语注 疏》 日: “ 此章 言教 人之 法也 。类 谓 种类 。言人
所在 见 教 , 无有 贵贱 种类 也 。” 他们 分 别把“ 教” 理解 为“ 见教” “ 资教 ” “ 教 人之 法 ” , 将“ 类” 看 成“ 种类 ” 。 虽 然解 释 各 有 不 同, 但万变不离其宗, “ 有 教 无类 ” 可 理 解为: 不应 因贫 富 、 贵贱 、 智愚、 善 恶 等原 因 把 一 些 人排 除在 教育 对 象之外 , 应对 每个 人都 公平 地进 行 教育 。
【 l 】 张燕婴. 论语[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7 .
孔子教育观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观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作者:马婉馨康洁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06期摘要:先秦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并为后人不断发展。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具体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思想对于现今教育的启示,论述了我国目前教育现状,以及如何运用孔子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方式、教育理念。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6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思想。
而孔子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社会产生了大变革、王朝衰落、礼乐制度崩坏、“士”阶层兴起,社会的思想十分繁杂不断发生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
孔子的儒学思想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
而其中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去挖掘其内涵并运用在实际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儒家从创立之初,就为国家培养人才,鼓励莘莘学子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奉献自我。
”当今我国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鼓励学子丰富自我,奉献服务社会。
1孔子教育理念1.1孔子教育思想发展背景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在此期间“士”阶层兴起,文化下移,社会思潮极为丰富,学习不再是上层人士专属的,下层贫苦人民也可以接受到教育,孔子兴办学堂,广收学生,使教育冲破了阶级、阶层惠及百姓。
孔子始终秉持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即人不分贵贱和阶层,不分平民和士族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追求平等。
孔子一生弟子众多,来自齐、鲁、卫等多个国家,弟子的资质也不尽相同。
只要学生有求知的渴望,并且品德良好,孔子都十分愿意为他们教授知识。
孔子的弟子们的年龄也不尽相同,既有同孔子年龄相差不大的子路也有与孔子相差54岁的公孙龙,这些都体现了孔子教育的理念。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毛泽东曾经说过:“孔子的思想是教育的思想,他的教育观念到今天依然很活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孔子的教育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公平问题的有关。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1、道德操守。
孔子主张以“道德之礼、仁义之德、以乐天下之人”为核心,表现为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强调要“礼仪”,把学习做人正直、和谐、宽容、自律置于首位;强调要“德行”,尤其要倡导公德,“孝敬父母,事人利物,民兴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教育。
2、精以修身。
孔子主张以“敬吾所亲”为自身修养的基础,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个人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本领,推动学生创新思考,倡导改进教育体制,实现教育公平。
3、思考求真。
孔子鼓励人们探究真理,强调“至孝”、“至智”,勉励人们多年考虑、去思考,以期改变自己,由此实现教育公平。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教育公平的启示1、加强家教。
孔子强调在家庭要培养敬老、孝子,要有健康的精神价值观,家庭作为人的原型示范,在公平教育中,家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要切实加强家教教育,让孩子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积极应对公平教育。
2、鼓励实践。
孔子强调要“知行合一”,他认为,实践更能熏陶人的思想品德,是成长的关键,也是促进公平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学生们在自身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论据与经验,完善自身能力,推动社会公平。
3、理解关怀。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要加强管故,以“言教”与“行教”为关怀的基础,结合辅导,传授教育知识,提升人的趣味性,激发人的学习欲望,最终实现公平教育。
三、结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公平教育的实践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就是社会应该在教育观念、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上竭力做到公平对待,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资源,培养大家友爱共存、团结一心的社会思想,去改善我国教育公平状况,更加地促进社会发展。
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洸木支乘玉鈦内容摘要:新时代,教育已被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其新面貌展现,其丰富的思想内 涵对当下我国正大力倡导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理念起到了极其深刻的作用,具体在对室下教育资源投入均 衡、入学机会与权利均等、职业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公平、教学公平等方面启示颇深。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意义mm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臟学教育孔子作为我国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华夏上 古文化之大成,其丰富的教育思 想离不开时代大背景。
一方面,在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意识 的转变下,封建关系逐渐形成,贵 族统治力量逐渐衰弱,无暇顾及 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另一方 面对人才的需求和掌握文化的人 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 成为了可能,“有教无类”思想应 运而生。
同时孔子的“举贤”思想 以及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观理论为“有教无类”思想提 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人人 可受教育,人人应受教育,人人可 受公平教育成为可能。
一有教无类”思想内涵“有教无类”的原意是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大百 科全书上写道“有教无类”(Education without distinction),意为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 以人学受教育。
关于“类”的解释,东汉马融、梁朝皇侃都把“类”解 释为“种类”。
类,指智愚贤不肖乃 至富贵贫贱等区别而言。
“有教无 类”谓不论其人属于何类,都须施以教育①。
钱^镕先生把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概括为“八不分”,即不分 贵贱、贫富、愚智、勤惰、恩怨、老 少、国籍、美丑,为“有教无类”作 了很好的注解®。
可见,孔子门下 弟子之杂。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桑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被称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突出了个体的重要性,充分尊重个体的尊严和自主权,对当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价值。
本文将探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
“有教无类”的理念孔子是一位经验主义者,他认为知识和教育应该基于实践和经验,并坚信所有人都是可以受教育的。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说过:“人无高低贵贱之分。
”孔子认为无论是贵族、平民,还是贫民,都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五伦道德观之上的。
他主张,一个完整的社会需要有家庭的尊重、政府的金钱、朋友的忠诚、人民的诚实和关爱。
每个人都有五伦,即家庭、国家、朋友、社会、自己,每个人都要尊重伦理和秩序,在社会发展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因此,孔子非常看重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促进个人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当代教育的启示当代教育无疑需要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中汲取灵感。
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人们面临着教育不平等和贫困的问题,许多年轻人在教育上无法获得平等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践行孔子的思想,提供给所有的人平等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自主权。
第一,教育应该注重发掘和引领个体特长。
这是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最相关的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长和才能,教育应该重视和发掘个体的潜力。
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特长和领域上发挥。
第二,教育应该是普及的和公平的。
任何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教育的门槛应该尽可能地降低,人们应该从小学习到成年,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受到全面、系统、终身的教育。
同时,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普及和公平的,涵盖不同领域、层次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为不同的人提供适用的教育课程和机会。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 孔子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孔子简介
0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01
教育公平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面向全体人民,不分贵贱贫富。这
启示我们现代教育应注重教育公平,打破地域、贫富等限制,让每个人
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02
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才能,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
针对性的教育。这启示我们现代教育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不
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注重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进 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 教育。
德育为先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教育,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知识更 重要。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认为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02 孔子教育思想的 核心理念
仁爱之心
仁爱作为道德最高准则
编纂六经,奠定儒家教材基础
六经的编纂与整理
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编纂 了《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经, 为后世儒家教育提供了基本教材
。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通过编纂六经,孔子将古代文化 知识系统化,为后世儒家教育提
供了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思路。
经学传统的形成
孔子所编纂的六经成为后世儒家 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渐形成了经 学传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
“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标签:孔子;有教无类;启示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不分国别、种族招收弟子,对于传播华夏进步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孔子有教无类的重要体现。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于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办学之风。
为当时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为后世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思想的渊源及历史环境孔子的“仁”论,是他提出“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10次。
那么,什么是“仁”呢?关于“仁”的解释有多种。
在这里我们只对其中几种进行分析。
《说文》中说:“仁亲也,从仁从二。
”这里的“仁”指的是仁人,一是指己,一是指人,意思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如何“爱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都说明了孔子爱人。
“有教无类”也正是本着“爱人”这一思想原则出发的。
另外,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也是他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阐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阐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的“性善论”。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的相似性,也指出了人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里他已经认识到先天因素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因素,同时也考虑到后天环境教育的作用。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西周末期土地国有、宗法制度和学在官府三位一体系统势力强大的时代。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观念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有教无类”是孔子对教育平等的追求和主张。
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贫富、贵贱、男女、年龄等身份和条件。
他主张,只要学生有志于学习,师者应该予以教导。
孔子的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人平等的机会,无论出身和资质如何,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知识和教育的机会。
这就提示我们,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因其条件或身份而对其教育机会进行限制。
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当努力提供公平、平等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孔子的“有教无类”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路径。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这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展其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强调了教育的终身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这对于当代教育意味着,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道德和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最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格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追逐分数和竞争成为教育的主导目标。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提出很多见解独到并具有深刻内涵的教育观点,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当代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观可以理解为,孔子在招收学生时,对待学生一律平等,反对用贵贱、贫富、族类、地域等等级来区分学生,他认为,只要热爱学习、有志于学习,他都会接受。
孔子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平等的接受教育,其实质是指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他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了这一点,坚持不分贵贱、不分阶级、不分地域,只要能够虚心向学的学生,他都来者不拒,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贫且贱”的人提供了较好的教育机会,打破了封建贵族的垄断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孔子“因材施教”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观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了解的非常清楚,正因为如此,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人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还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这种教育思想,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教育思想。
3、孔子“学而不厌”的终身教育观孔子在终身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孔子时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通过理论和实践将终身学习的理论贯彻到底,其一生都以好学著称,除了终身教育理论,孔子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作者:段小霞杨梨容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13期摘要:“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温孔子的“有教无类”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启示,践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实现大众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现代启益一、“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内涵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由于论语是语录体,容易使人产生不同的诠释,因此对“有教无类”的解释,自古至今一直有歧义。
归结前人关于“有教无类”的诠释,关于“教”字,古今同义。
而对于“类”字则说法不一,一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解释是将“类”解释为“种类”,但对于如何来划分这一“种类”却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何晏认为“有教无类”的“类”是根据贵贱分类的,即“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而朱熹却把“类”归为人善恶的不同种类,他在《论语集注》中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
”这两种观点在孔子招收的弟子中均有所体现。
据《史记·仲尼列传》的记载,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的,来者不拒。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很复杂,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结驷连骑,家累千金”的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
子路是“汴之野人”,冉雍是“贱人之子”;公伯寮曾犯过不忠于师门的错误,即“公伯寮愬子路与季孙”,孔子均收之为徒。
由此看来,“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分贵贱、出身、等级、善恶,只要愿意接受教育的,都要加以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学生的智能水平、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过孔子的教诲,最终成为高才生。
同时,孔子招收学生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小几十岁的。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一、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简析(一)“有教无类”的内涵“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含义是:在教育的对象方面,不分种类,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年龄、地域、个性差异,凡是愿意学习的,统统收为弟子,都给予教育。
孔子在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具体教育活动中,都践行“有教无类”的思想。
他广收门徒,其三千弟子中,有鲁国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这体现出他不论学生身份贵贱;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瓮蒲、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置衣的曾参,这体现了他不论学生穷富;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的吴人子游,这体现了他不论学生的地域。
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只要诚心求教、潜心问学,都热心教诲,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可以使化恶为善、化愚为智。
除扩大教育对象、广收门徒之外,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即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
孔子在教学中对学生“听其言”、“观其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如果说“有教无类”提出了教育机会的广泛性公平性,那么“因材施教”便是指出了学生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发展机会。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有教无类”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教育机会平等思想,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孔子“仁”的哲学思想,这是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仁”的思想强调的是“仁者,爱人”、“爱众,而亲仁”。
“孝悌”是孔子仁学的核心根本。
孝悌,即为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能做到这些的就可以做到不犯上作乱,使社会安定。
“有教无类”便是孔子仁爱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化。
2.出自《论语·阳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人们后天的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高下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 阶段之后 , 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 , 成为现代社 会普遍的基础价值。 教育公平的内容包括教育权利的公平、 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 的公平 。自 1 9 4 9 年, 新 中国成立至今 , 我国教育公平不断发展 的同时 , 仍然还有很多问题。从受教育 的不同阶段来看可以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1 . 学前教育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家长文化水平 的提高 , 学 龄前 儿童 的教 育 问题正 得 到越来 越 多 的关注 。 而城 区和 乡镇 、 东部和西部的幼儿园基础设施 、 幼师专业技能等存在 很 大差 距 , 在 同一城 市 内也有 贵族 幼儿 园和普 通幼 儿 园 的 差别 , 这些不公将学前儿童分级分类 , 不利于个体之间身心 平衡发展 , 影D I  ̄ J L 童接受正规义务教育的质量 , 制约着全 国 学前教育事业 的整体发展和国民教育质量的提高。更有一 些在托幼机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 幼儿 家长 拥有 的社 会 资源 、 职业 以及 经济 状况 为标 准 , 按 家 长的经济状况选择收费标准不同、 档次各异的幼儿园, 也使 幼儿 幼小 的心 灵过 早地 感 触到 了社 会 的不公 平 和人 与人之 间关系与交往的不平等 。 2 . 城乡 二元 结 构导 致 的义 务教 育 发 展不 均 衡 。我 国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 产为主, 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基础设施 比农村完善 , 城市人均消费水平高等 。 这些表现在公平上则 为城乡资源分配不平等 , 长期向城市倾斜 , 表现为 : 第一 , 教 育 经 费投入 不 足 , 城 乡教 育经 费投 入差距 大 , 区域 发展 不均 衡; 第二 ,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资源配置的失衡 ; 第三 , 女性 教育参与机会不平等 。 3 . 高 中教 育 在数 量 质量 上 差异 大 。作 为 九年 制 义务 教 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教育 , 高 中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 到重视。 随着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 人 民群众对高中教 育的需求 日益增长 ,而对优质高中教育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孔 子 有教 无类 思 想简 析 ( 一) “ 有教 无类 ” 的内涵 “ 有教无类” 出 自《 论语 ・ 卫灵公》 , 其含义是 : 在教育的 对象方 面, 不分种类 , 不分 阶级 、 阶层 , 不分年龄、 地域 、 个性 差异 , 凡是愿意学习的, 统统收为弟子 , 都给予教育。 孔子在 创办私学 , 聚徒讲学的具体教育活动 中, 都践行 “ 有教无类” 的思想 。他广收门徒 , 其三千弟子中, 有鲁 国的贵族子弟孟 懿子 , 也有被称为“ 贱人 ” 的仲弓父和“ 鄙家” 的子张 , 这体现 出他不论学生身份贵贱 ; 有 以货殖致富 、 家累千金的子贡 , 也 有蓬 户瓮 蒲 、 捉 襟 见肘 的原 宪 和穷 居 陋巷 、 箪 食瓢 饮 的颜 回, 还有穷 困至三天不举火十年不置衣的曾参 , 这体现了他 不论 学 生 穷 富 ; 有北 方 的卫 人子 夏 , 陈 人 子张 , 又 有 南 国 的 吴人 子游 , 这 体现 了他 不论 学 生 的地域 。不论 贫 富 、 贵贱 以 及 国别 , 都 可 有受 教育 的权 利 和机 会 。只要 诚 心求 教 、 潜 心 问学 , 都热心教诲 , 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可以使化恶 为善 、 化愚为智 。除扩大教育对象 、 广收门徒之外 , 孑 L 子在教育实 践 中采取 相应 的“ 因材 施教 ” 的原 则 , 即针对 学 生 的兴趣 、 能 力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 孔子在教学中对学生“ 听其 言” 、 “ 观 其行 ” , 从 学 生 的 实 际情 况 、 个 别 差 异 出发 , 有 的放 矢 地 进行 有差 别 的教 学 , 从 而促 进 学生 的最 大 发展 。 如果 说 “ 有 教无 类 ” 提 出了教 育机 会 的广泛 性 公平 性 , 那么“ 因材 施 教” 便是指出了学生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发展机会 。 ( 二) “ 有 教无 类 ” 思 想 的理 论基 础 “ 有教无类”体现了孔子朴素的教育机会平等思想 , 它 的理论 基础 主要来 源 于 以下 三个方 面。 1 . 孑 L 子“ 仁” 的哲 学 思 想 , 这 是 孔 子 教 育 民主 思 想 的 出 发点 。孔子“ 仁” 的思想强调 的是“ 仁者, 爱人 ” 、 “ 爱众 , 而亲 仁” 。 “ 孝悌 ” 是孔子仁学 的核心根本 。 孝悌 , 即为教育人们要 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 ,能做到这些的就可以做到不犯上作 乱, 使 社会 安 定 。“ 有教 无 类 ” 便 是 孔 子 仁爱 思 想 在 教 育上 的具 体 化 。 2 . 出 自《 论语 ・ 阳货》 的“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 , 指 出人 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 , 是人们后天 的行为 、 环境的影响 才使人们之间有 了善恶高下 的差别。正是这种人性观承认 了人的可塑性 , 为“ 有教无类” 思想提供 了另一理论依据 , 承 认 了“ 有教无类” 的“ 类” 是客观存在并且是可塑的。它指 出 人 的天赋素质相近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 比平 民天赋高 贵、 优越 的思想 , 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 突破 , 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 、 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 据。 3 . 春 秋 战 国 时期 的“ 民本 ” 思 想 也 深深 的 影 响 了孔 子 。 在这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旧的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而礼崩乐 坏。 许多诸侯国进行 了不同程度 的变革 , 经济基础和政治制 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政治家思想家们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 民本 ” 思 想 有 了深化 和发 展 , 认 识 到 政权 的存 亡 与 民 众
2 O14 年 8 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 EA CH I N G FO RU M
Au g. 2 01 4
第 3 2期
N O. 32
孔子有教 无类思想对我 国教 育公平 的启示
张楠楠
( 西藏 民族 学 院 教 育学 院 , 陕西 咸阳 7 1 2 0 0 0 )
摘要 : 孔子“ 有教无 类” 思想体现 了朴素 的教 育公 平观念 , 有利 于实现 了教育的平 民化 , 推动 了中国古代教 育事业的 发展。而今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 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 大, 教育公平这个亘古常新 的问题再一次
引起 了我们 的重视 。再 读 孔 子教 育公 平 思 想 , 对 实现教 育公 平 、 构 建 和谐 社 会 , 具 有 重 大 的社 会 意 义 。 关键词 : 孔子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教育公平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3 2 — 0 1 6 7 — 0 2
一
、
的向背的因果关系 , 于是庶 民的地位大大上升。 而孔子提出 了“ 仁” 的学说 , 主张“ 仁者爱人” 、 “ 泛爱众而亲仁 ” , 要求当 政者体察 民情、 爱惜 民力 , 反对苛政 和任意刑杀 , 把对民众 作用的重视和实行爱 民利民政策提到 了新的高度。
( 三) “ 有教 无类 ” 社会 历史 价值 孔子 的“ 有教无类” 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 用, 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不分行业和出身 , 打破奴隶贵族对教 育的垄断 ; 第二 , 不分地区和族类 , 促进各名族 的文化交流 ; 第三 , 不择对象 , 广收弟子, 造就了一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 作用的人才。 不仅如此 , 该思想 中蕴含的朴素的教育公平的 思想对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这更是值得我们 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