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研员角色及专业素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教研员角色及专业素养的思考
作者:牛晖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2年第08期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这样说:“教研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教研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
教研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呢?新课改背景下,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研究、服务、指导。
一、“研究”“服务”“指导”这三个词具有怎样的内涵
1.教研员应当是教学工作的研究员
所谓“研究”,是指教研员根据国家、当地,特别是所在学校地区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应用性研究,力求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推动学科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
2.教研员应当是教学工作的服务员
要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解读为每个教师都能听得懂的“普通话”,要及时发现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
3.教研员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员
所谓“指导”,是指教研员要主动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引领。
二、“研究”“服务”“指导”,这三个词应当怎样排序
这三个词有没有顺序呢?排序反映着对教研员角色定位的本质认识,也会对教研员的工作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三个词的排序应当是“研究”“服务”“指导”。
其内在逻辑是:
1.“研究”是教研员完成“服务”与“指导”这两大任务的前提
教研员的全称就是教学研究员,教导处也罢,教科室也罢,本应是学科教学专家云集之处,绝不要把这一浅显的常识忘了。
必须明白,在新形势下,教研员的权威主要来自学术水平而非来自行政权力;教研员只有进行较高水平的研究,才有可能造就自身的学术威信,也才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服务与指导。
2.“服务”是教研员顺利进行“研究”与“指导”的基石
服务不仅涉及态度问题,还涉及学术水平问题。
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对流主线应该有两条:一条是业务上,一条是情感上,教研员的工作是在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3.“指导”是“研究”与“服务”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科教研员的立身之本
“指导”之所以位移至第三位,不是因为它的地位下降了,而是因为指导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与真诚“服务”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的指导才会针对性强。
我们以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员职责定位应当是:研究、服务、指导,并着重强调的是服务意识,工作重心自然要放在服务于校本教研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上。
三、如何扮演好教研员这一角色
1.教研员要具有专家的理论水平
教研员要具有专家的理论水平,路只有一条,就是学习。
学习政策、学习理论,还要向一线教师学习,向同行学习,把先进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研究行为,把实践中涌现出的鲜活的“珍珠”编织成美丽的“项链”。
2.教研员要具有教师的一线经验
当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获得成功时,他们特别希望教研员与他们有同感,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者能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3.教研员要具有领导的管理才能
在一个教研部门里,尽管每个学科仅有几位或者几个学科才有一位教研员,但是,却能够统领全县几十名或上百名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因此,如何管理组织这支队伍,并且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每一位教研员的管理才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4.教研员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教研员要时刻牢记有两块牌子不能砸:一块是专家的牌子不能砸,要保证这块牌子不砸,必须踏踏实实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另一块是做人的牌子不能砸,要保证这块牌子不砸,必须真心实意为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服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