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本文将分析洪涝灾害的历史事件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涝灾害。

一、历史事件1. 1954年黄河大洪水1954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黄河及其支流洪水泛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

据报道,灾害导致了2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产和生活。

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以及过于密集的人口和畜牧业活动。

2. 1998年长江洪水1998年夏季,中国南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的灾害最为严重。

长江沿岸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城市被淹没,农田被毁,牲畜失去。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

3. 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5年9月,新奥尔良遭遇了一场大型飓风,引起了城市内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该地区。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近2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温度升高。

此外,城市内的规划和建设也导致了泛滥的灾害。

二、特征分析1. 天气变化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异常,比如暴雨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但其共同特征是大量降水和极端的气温。

2. 人口密集度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往往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城市和农村,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和大量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洪涝灾害。

3.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干枯,以及近海区面临水位上升的风险。

此外,过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能会增加水泛滥的风险,因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水流通的路线也会逐渐减少。

4.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

人类活动,如河流治理和灌溉,也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流经华夏大地的长距离和广阔流域,常年降水丰富,地形起伏大的特点,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中的长江洪水知识点进行探讨,包括洪水形成原因、影响与应对措施。

一、洪水形成原因1.区域性降雨: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其容易受到来自海洋和周边陆地的水汽供给,形成区域性连续降雨。

当出现大范围强降雨时,往往会造成河道内的水位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洪水。

2.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流域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出现降水集中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增加。

降雨的不均匀性会增加河道水位波动,进而引起洪水。

3.山地地形和水土流失:长江流域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当大范围的土地被破坏,植被覆盖减少时,容易导致降水径流增大,进而引发洪水。

二、洪水的影响1.生命财产的损失:长江洪水常常引发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损害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生态环境的破坏:洪水会冲垮河岸,摧毁河道生态系统,破坏陆地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植被减少等问题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长期恢复。

3.经济发展的阻碍:洪水灾害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洪水应对措施1. 提前预警机制:长江流域地区应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洪水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及其支流进行堤防加固、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等,以减轻洪水的洪峰冲击和洪水威力,保护沿岸居民和农田不受洪水侵袭。

3.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减轻洪水造成的伤害。

4. 河道治理和管理:加强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河道治理和管理,航道疏浚、河道规划和水文监测的持续改进等,以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总结:长江洪水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近年来,中国长江流域频繁发生着洪涝灾害,给该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以及学界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业和产业资源。

然而,由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并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常会出现强降雨导致洪水泛滥的情况。

另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以及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防治。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多年的气候变化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的降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应对措施。

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仅仅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一个因素,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土地利用与规划。

近年来,长江流域土地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大量的水泥化,使得土地无法有效地吸收和排除雨水。

因此,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自然保护能力。

此外,农业的发展也应注重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以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水利工程在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修建大型水库和堤防,可以调节长江水位和防止洪水泛滥。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在的问题。

此外,应该加强与国际水利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经验,以提高我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与自救能力的提升。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传播有关洪涝灾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影响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其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形势使得该区域特别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到暖温带交界地带,受季风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导致了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

其次,气候变化引起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和雪冰融化加速,进而增加了长江流域的径流量和水位高度。

这种情况下,洪水容易发生,并且洪水的规模和范围可能会扩大。

其次,气候变化还会增加热带气旋和暴雨天气的频率和强度,这将导致长江流域出现更多的极端降水事件,如暴雨和短时强降水,从而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第三,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洪涝灾害导致农田受灾、蔬菜水果受污染,进而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前预测和预警洪涝灾害的发生,为民众提供及时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防洪堤坝的建设和维护,增加河道的排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此外,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等自然防护屏障,减少洪水的侵袭范围。

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对洪涝灾害的挑战。

长江流域跨越多个国家,其洪涝灾害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涉及到该流域周边的其他国家。

因此,各国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洪涝灾害的挑战。

最后,个人也应该加入到应对洪涝灾害的行动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植树造林等方式,为气候变化的应对做出一份贡献。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

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

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

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

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

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

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

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为了回报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包容与厚爱,近期我们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下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能来献计献策。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理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人为原因:
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讨论小结)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一些水库、
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
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
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综合治理措施: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
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
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刘振南
永州市双牌一中。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第l7卷第6期1998年l2月f黄i成国铹蚜罨,铂2中T,f岩石力学与工程Ch~=eseJ.口rⅡ{.cMechan{e~and昂ineeT~=917(6):701~7O4De口..1998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口(中白世伟谷志孟武汉490071)f,33I/T2.2历史在刻记本世纪1931年,1954年长江的大洪水之后,无疑还将铭记1998年的全流域大暴雨,大洪水,大决战.在与洪魔搏斗的抢险中?在堤防溃口的求生中,在扒口行洪的转移中,人们在深思,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这场空前的大恶战缘自于何?l据此,本文欲就其成因及其发展势态予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发展态势分析长江由60多条主支流和5O多个大小湖泊构成-全长愈6300km,流域面积1.8×10ekm.,是世界第三大河.她流经全国l9个省,市,自治区,滋润着全国115的土地,挠灌着全国114的耕地,哺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当汛期来临,滔滔洪水日夜不停地冲击堤岸,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吞噬岸滨富绕美丽的家园之时,也叫人们心惊胆寒,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麻烦.从本世纪长江中下游已发生的三次全流域大洪水看.酿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1)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形成恶性降雨组合加之上压下顶,泄洪不畅,造成了洪峰重叠追加.居高不下的局面.以1998年为例口],自6月12日起,长江流域曾出现过8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一次是6月12~27日,江南大部份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期南安徽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l倍多,江西北部多2倍多.一次是7月4~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段.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0.5至2倍.一次是7月末至9月上旬,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高出2~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第三次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份长江中下潞主要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X10.m.,比1954年多45×10.m.,汉口站16’t.8×l0.ml,比1954年多l2×10.m..长江上游地区的多次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加之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大洪水的相追,相加,相叠.鄱阳湖水系信江,修河,馓河和抚河均超1998年10月7H收劲来稿.作者白世伟简舟一男,57岁,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现任所长,研兜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702?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年历史高水位的”水坝型”顶托.造成泄洪缓慢.水位高居不下,是形成此次长时间高水位的直接原因.(2)无序围垦,无章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行,蓄洪能力减弱,使得酿成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抗洪减灾的能力降低.据195;’年调查统计r,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还只有36.38x10’kin21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只有l0,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了73+9dx10km.30年阿,森林覆盖率降低了1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7.56x10’km..何况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江水泥沙量的增加,河床的淤积抬高,径流量的减小和水位的增高.据统计,从1949~1988年的40a间,由于肆意围垦和淤积,洞庭湖的总面积由4350km减到了2145km;鄱阳湖的湖面缩小了1/5)湖北省l066个面积超过0.5km的湖泊只剩下了300个,湖泊面积减小了6OOOkm{江苏省湖面损失了l600km…….帅a阿,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总共减少了10OOOkm.,相当原有湖泊面积的45.5,丧失了35X19m的蓄洪能力,几乎为在建三峡水库1.63倍的防洪库容量.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l/d~1/6.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50Xl09m.的库容损失,相当于长江沿线d0个分蓄区的库容.所以说,这是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又一重要原因.(3)大堤设防标准偏低.堤防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堤基地层复杂,又没有进行有针对的加固处理,是形成漫溢和渗漏,管涌,掼堤的根源之一.据了解,大多数堤防的设计,是以当地多年的实地平均水位为标准进行的,只有少数重要干堤,是比照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设计的,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堤防防洪标准为l0~20a一遇.重要干堤为50~1O0a一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荆江险要之最的监利县县志所记r:”全县拥有堤防长516.27km,其中荆江大堤d7-50km,长江干堤96.65km”;1990年荆江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堤身断面比1949年前分别增大1倍和1.4倍,堤顶高程分别增高了3~4111”I其中剂江大堤.堤顶高程达39.35~41-95m,长江干堤的堤顶高程有52.5oA超过1954年当地实有最高水位2111以上,47.5超过l~2m”.而1998年的最高洪峰水位监利站为38.31m,比1954年高出了1.25m,说明设防标准仍然偏低M.此外,由于现有堤防大都是原有堤防通过逐年加筑培修形成的,层面阿的整合和基底的加固,一般都难到位?加之沿江二元结构地层的多变性和白蚁,螯虾,蛇类等动物穿凿和淘挖等等,为堤防工程防洪挡水时产生脱坡,崩岸,掼I=l提供了内在条件,这是形成洪涝灾害又一原因.(d)高新技术投入不足,对险情隐患尚无准确可靠的预测预报手段,不能做到防范于末然,出现险情全靠水来土挡的土办法处理,费工费时,延迟时机.从目前对付长江洪魔的对策,方法和技术看,大都属于历年防汛抗洪中积累总结出来的老办法,老技术.如全线布阵大兵团作战护堤的人海战术I坦表拉阿式排队巡查与水下触摸探测的土方法’苣险}水来土挡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土技术抢险等等.这些方法,技术,虽然行之有效,并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会贻误时机,造成失误.在1998年6月9日至9月中旬的抗洪斗争中,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星云图一,水位滇进模型”,”因特阿”的应用,使人们预先得知未来水情,f~JT”心中有数,赢得了宝贵的第l7卷第B期白世伟等.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1)3?时间,并对有限的库容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错峰调度,避免了片面性,盲目性以及靠人车传递情报资料的时间失误,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在防汛抗洪中,有些高新技术成果,如探地雷达,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回声测量仪,井下摄影和4堵漏剂与丙凝等等虽为抗洪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对堤防工程结构状态及其相关力学特性与加固处理效果的相应研究,尚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1)科技工作者平时没能把高新技术在防汛抗洪中的应用提到应有的位置,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试验及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技术与经验贮备.如对高水位状态下,堤防工程的渗透,散畏,管涌机理及其形成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不敢胃然行事.(2)防汛抗洪,事关重大,防汛工程险情的探测诊断和抢险加固,要求快速,敏捷,可靠,不能有任何失误.风险大,科技人员有思想压力,不敢胃然进行尝试推广.(3)防汛抗洪,属公益性事业,专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有限,缺乏支撑性投入,驱动力不足.(d)由于高新技术投入不足,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不能实现快速及时有效抢救.纵观历史肴现在,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96a闻,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a一次}1921年至1949年的28a间,共发生洪灾11次,平均2+5a一次}1990年至1996年的7a间,共发生洪灾5次,平均1.da一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干流洪灾发生的频数在逐年增加,而且,越到现代,频率越高,发展势头令人担扰,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必将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堪设想的恶果.总结过去想未来,在洪涝灾害一时难于根除的今天,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是必要的.在面对21世纪,举步迈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大力进行防讯抗洪技术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2对策与建议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形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除气候异常,集中降雨量大之外,还与强调眼前的局部利益,无视流域规划,强1Bj改造自然,导致流域内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泥沙剧增,蓄洪能力锐减,堤防质量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根除洪涝灾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标本兼治,根治水患的32字指导原则,并作了相应的部署,但它的落实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非三年五载所能,因此,防汛抗洪乃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当前被动防汛抗洪的局面,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积极抢险的精神,为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我们从岩土力学的观点与岩土工程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科学防汛抗洪的对策与建议:(1)长江干堤的分区,分段评价与归类研究即通过综合研究由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的堤身,堤基,河床及邻近地层的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线干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区段进行评价和归类,将之分成加固治理和探测技术研究的紧急,重要,欢重要和一般地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2)长江干堤地层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研究,即建立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理论以及地层勘探资料为基础的沿江堤防工程体系浅部地层信息系统.?704?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正(3)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探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力争在以后的洪水灾害来临时,在各种重大险情出现之前,能在大范围内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准确可靠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提前采取防范响应.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稳情的出现. (4)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整治加固材料及相应处理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使长江干堤已出现的险工险段和重要战略地段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和有效加固.在以后汛期来临时,使可能出现的堤岸软化崩塌,散漫和管涌等险情可以快速加固处理,疏导和封堵I可能出现的溃口,崩岸等地段可以快速抢救和有效修复{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5)汛后水治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评价及整治对策研究,即建立水治建筑物安全评价方法,使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6)建立防洪工程专家系统.即建立防洪工程类别,工程险情评价,险工险段治理对策和洪水期阿险工险段排险措施等功能的系统,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直观的资料系统和科学决策依据.3结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把诸如浅层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仅,声波探测仪,探地雷达,核子密度仪,孔隙水压计,光电测压计,钻孔摄影仪,滑动测微计,钻孔测斜仪等众多的先进仪器及各种快速加固材料和相应的加固处理技术应用于防汛抗洪实践,改变当前防洪抗洪的被动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参考文献l金辉.长江.我为你哭泣.南方日报.1998.&142湖北省致协l资源环境委员会.关于今年我省hhneng (h’ofBoe,k4”岛”J】lf础_拓^e韶∞d舯of隅钟8,4430071)。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然灾害复习一.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并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

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

然而,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又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力。

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大。

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

[论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论文]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非工程措施 .
于长江南北两岸 , 使南岸洪水 、 川江洪水 、 汉江洪水 同时袭来 , 于流出现
特大洪水 。
制订救灾应 急预 案, 建设防汛指挥 系统 ; 利用遥感 和地理信息技术 进行监测 、 预报 ; 完善防洪保险体系 ; 加强洪水风险管理 , 制定洪水 风险
图 ; 全减 灾规划和 防灾法 律 , 强减灾 管理 和公 众减灾 教育 ; 实政 健 加 落 策法规 , 控制高风 险区经济发展 。
1 程措 施 . 工

长 江 流 域水 文 灾 害 多 发 的 原 因
长江流域是 暴雨 、 洪涝 、 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的多发区 , 其成因是多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然 原 因 .
营造长江 中上 游防护林 , 植树造林 , 退耕还林 , 禁止 陡坡 开荒 ; 充分
发 挥三峡工 程 的防洪功 能 ; 弯取 直 , 浚河道 ; 建水 库 、 ( ) 裁 疏 修 分 滞 洪 () 1西南季 风和东南季 风影 响 。长 江流经湿润地 区, 流域广 、 支流 区; 固堤坝 , 加 退耕还 湖 ; 行洪 , 平垸 避开洪水 高风 险区 , 拆除 占据河道 多, 受双重季风影响 , 降水 多且集 中, , 5月 雨带位于长江南 岸 , 6月位于 建筑物 ; 做好 防汛抢险物资储备 。 干流及北岸 。夏季多暴雨 , 支流汛期长 , 干 水量 大。异常年份 , 雨带徘徊
的情感得到 释放 , 现情感交 融 , 成 愉悦性 实 形 3 迪 性 启 . 总 之 , 默 是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不 可 或 缺 的 幽
教学氛 围。
素 材
手 段 ,政治课教 师只要 自觉提高 幽默修养 , 认
艺术来源 于生活 ,艺术 作品 中的笑话 、 漫 真研究 幽默在课堂教 学各 个环节 的应 用技 巧 , 画、 相声 、 品 、 后语 , 实生 活 中的轶 闻趣 就 能充 分发挥 幽默 艺术 在教学 园地里 的 神奇 小 歇 现 思想政治课 引用的幽默材料要寓庄 于谐 , 通过可笑 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 学生 在笑 事 、 皮话 、 口溜 、 使 俏 顺 打油诗等都可 以成为幽默 般 的教育功 能。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降雨过猛、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涨水过深,或者雨水无法及时排放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引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变化不仅导致降雨量的增加,也会引发降雨的不均衡分布。

在气候季风和低纬度地区,夏季降雨集中,而在寒冷地区则会因为降雪或冰雹而引发洪涝灾害。

2.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也对洪涝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山地地区因地势陡峭,下雨后降水很快流下山坡,造成山洪。

河道狭窄的地区,降雨过多时,河水无法顺利排入海洋,而形成洪水。

地下水埋藏在黏土和砾石中,阻碍了排水的过程,也是洪灾发生的原因之一3.土地利用。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也是引发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水泥路面、建筑物等人工硬化区域增加了雨水的径流量,导致降雨无法渗透到土壤中,进而形成洪水。

此外,大规模的人工围垦、森林砍伐、湿地开发等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削弱了地表的水源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涝灾害的概率。

4.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洪涝灾害。

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时,如堤坝、水库、排水系统等,往往忽视了河流的自然特性和水流的冲击力,从而形成了漏洪、渗漏等隐患。

一旦降雨过多,这些工程设施往往无法承受洪水冲击的力量,导致洪水泛滥。

5.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原因之一、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地表水循环,导致地表缺水,产生洪涝灾害。

此外,过度开垦湿地和破坏自然河道等也削弱了水体的调蓄能力,增加了洪灾发生的概率。

总之,洪涝灾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地理、土地利用、水利工程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形成洪涝灾害。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气象预报、改善水利工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来减少产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第51卷第1期2222年12月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Vol.51,No.1Dec.,2222文章编号:1021-4179(2220)1-214-272222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M•,邢—蕙,p™(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01武汉43001)摘要:为更好地认识2022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的暴雨特性,利用长江流域721个3站多年6~8月逐H降水资料、常规探空资料、美国NCEP/NCAR逐E]再分析资料,对2222年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降水异4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①主汛期期间,长江流域有2个明显的降水时段和3个降水中心,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和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水系、嘉岷流域。

②主汛期期间,长江流域具有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量大,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极端性强,暴雨阶段性分布明显、各阶段强雨区重叠度高等特征。

③6~7月,欧亚中高纬度为稳定的两脊一槽双阻型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长时间持续异4,多次北跳未成,导致切变线和梅雨锋长时间维持在长江干流沿线附近;来自南海及太平洋上的东南气流异4强盛,加上极地U涡活跃、高空U槽活动频繁,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暴雨频繁。

④8月,欧亚中高纬度转换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四川V地附近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偏强,受多个西南涡及多轮U空气的影响,加上地形和台风的助力作用,导致8月中旬嘉岷流域的极端性强降水持续时间长、位置稳定。

关键词:暴雨特征;降水异4;梅雨期;大气环流;2222年长江洪水;长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TV15文献标志码:A DOI:1.1232/kU121-419.2222.1.2212020年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发生流域性暴雨洪水过程。

其中,6〜7月,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累积面雨量达61mm,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6成,自161年以来排名第1位,特别是中下游干流地区降水较同期均值偏多1倍以上;8月,暴雨区移至长江上游,嘉岷流域月面雨量达290 mm左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多近1倍,特别是支流涪江和沱江月面雨量分别达529和477mm,161年以来均排名同期第1位。

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流域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水文气象条件正在发生改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长江流域水文气象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长江流域水文气象的变化1. 降雨量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区之一,降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供给。

然而,近年来长江流域的降雨量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的降雨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2016年降雨量为1103毫米,而2017年这一数字则下降到了962毫米。

2. 洪水和旱灾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容易发生洪水的区域之一,而旱灾也是该流域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如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灾,给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温度升高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长江流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气温出现了一定的升高,这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生物的适应性、流域内植被的种植及动植物的繁殖等方面。

二、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资源不平衡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生态环境保育方面却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随着长江流域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将会更为明显,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2. 生物适应性下降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的不确定性,长江流域内的生物将会面临新的挑战。

长江流域内众多的物种一直在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不过随着行星升温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这些物种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威胁,从而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洪涝灾害不仅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也会对生活和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三、如何应对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应对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 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我们需要积极加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包括加大生态补偿、保护湿地、加强水土保持等方面,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长江的中下游气候较温和,有较多的多雨期,但也有较多的旱季,缺乏均衡的降水,易造成干旱灾害。

2.季节性降水:中国陆地主要降水部分集中在汛期,也就是主要雨量集中在5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降水不足,容
易造成干旱灾害。

3.山地降水分布不均:长江上游以西南季风为主,成都以西大部分以及西部山地上的降水较大,而低劣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通常
较少,导致旱涝灾害。

★二、社会因素
1.耕地面积过大:耕地比例过大,耕地部分降水和地表运动减弱,致使降雨减少,容易出现干旱灾害。

2.自然湿地缺失:过去保持了水源稳定的湿地现在大量被大型水利建设、垃圾填满,归还自然水体的水量减少,强烈的水的循环不良。

3.人口密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全国人口集中的主要地区,人口较密,至今还是农耕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这也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
消耗,影响了水循环,造成旱涝灾害。

★三、生态因素
1.江河改道:很多改道系忽略江河水文。

改道会降低水位,容易造成旱涝灾害;除此之外,大小桥梁多,改道会改变了江河水体淤堤的形态,致使江河中的淤泥不易流走,造成水位升高,也会造成洪涝灾害。

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森林覆盖率降低,荒漠化加剧,林草丧失,河流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水土流失,使得洪水不易减弱,同时减少了江水
的深度,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3.减少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壤失去把水分子吸附特性,使得降水以水流形式直接流入河渠,不再充分得到分散,引起洪水泛滥,以及造成的旱涝灾害。

2020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0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Jan.2021NO.1VOL.312021年1月第1期第31卷0引言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每年4—9月(汛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中东部主要雨带的位置随着季节的进程南北移动,进而影响多雨带的分布,气候特征出现异常[1]。

2020年汛期,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异常复杂,随着夏季风的加强,主雨带向北推进,我国华南、江南、江淮、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多地出现了阶段性的洪涝,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太湖等流域的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长江和黄河流域6—8月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为次多。

盛夏,南方出现了持续时间超过50d 的区域高温天气过程。

在西太平洋生成编号的台风及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均偏少,但阶段性非常突出,7月没有编号和登陆的台风,8月底至9月初东北地区在半个月内先后遭受3个北上台风的影响,均为历史罕见。

2019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2],1951年以来的历史资料统计显示,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比较复杂[3-6],但南方降水多的概率比较大。

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的趋势没变。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2020年我国汛期气候的异常。

1资料方法根据水利部判定标准[7],2020年入汛时间从3月28日开始。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标准[8],2020年华西秋雨从9月9日开始。

因此,本文分析的2020年汛期时段选取3月28日至9月8日。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来自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系统,包括2020年汛期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李威艾婉秀曾红玲崔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实时和历史气象观测数据,对我国2020年汛期(3月28日至9月8日)气候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汛期,我国气候特征总体雨多温高、涝重于旱,且气候异常突出、极端事件频发。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预警模型研究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洪水灾害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频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地位。

为了有效预警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需要研究和建立相应的洪水灾害预警模型。

一、洪水灾害预警的重要性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往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提前预测洪水的发生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政府和居民提供决策依据和防御措施。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洪水灾害会直接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准确可靠的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预警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洪水灾害预警模型的组成建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预警模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降雨预测、流域特征、水文过程等。

以下是预警模型的主要组成要素:1. 降雨预测:洪水的主要驱动力是降雨,准确的降雨预测是洪水预警的基础。

通过使用气象数据和气象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降雨情况,并结合流域特征进行分析。

2. 流域特征:每个流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和水文特征,包括面积、坡度、土壤类型等。

这些特征会影响降雨径流过程和洪水形成的速度和规模。

因此,了解流域特征对于洪水预警模型的建立至关重要。

3. 水文模型:水文模型是预测河流水位和流量的重要工具。

通过收集流域内的水文数据,包括降雨量、河流水位、土壤含水量等,可以建立相应的水文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水文过程,预测洪水的发生和变化趋势。

4. 预警系统:通过将降雨预测、流域特征和水文模型等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洪水预警系统。

该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洪水信息和预警,帮助相关部门和居民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三、洪水灾害预警模型的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长江流域的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和相关的流域特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整理工作。

这些数据将是建立洪水灾害预警模型的基础。

洪水灾害的地理学分析与防治

洪水灾害的地理学分析与防治

洪水灾害的地理学分析与防治洪水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

对于这一问题,地理学的角度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与防治方法。

首先,洪水灾害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地处平原地带的区域,由于水文条件良好,洪水灾害较为突出。

例如,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区域。

而山区则由于地形陡峭,地势高低起伏,水流通常迅速,洪水灾害相对较少。

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地势、地貌、水文条件等方面的分析,为洪水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

其次,洪水灾害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联。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地理环境,如大规模的河流改道、湖泊填埋、土地沙化等,会增加洪水发生的概率和破坏力。

另外,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规划建设和土地盲目开发,也会造成洪水灾害的加剧。

因此,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对人类活动与洪水灾害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以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洪水灾害的分析还需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变化和频率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地区出现了降水过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洪水灾害的频发。

通过气候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洪水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时期,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在洪水灾害防治方面,地理学也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是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洪水灾害频发的区域,限制低洼地区的建设,保留大片的湿地和水源涵养地,以吸收和蓄水。

其次,地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河道的整治和堤防的建设,减少洪水过程中的破坏。

通过地勘和空间技术,我们可以了解河流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河流的稳定。

另外,地理学家还可以通过水库和引水工程的建设,控制洪水发生和水流的分配,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最后,地理学的研究还有益于洪水灾害的应对与救援。

通过对洪水发生地区的地势、交通、人口等的分析,可以为救援部门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还可以提供灾情快速评估和资源分配的便利。

鄱阳湖极端干旱的影响、成因与对策

鄱阳湖极端干旱的影响、成因与对策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长江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及“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江西省从1983年开始实践的“山江湖”工程,以系统思维统筹考虑“流域—长江—湖泊”的相互关系,在水源涵养、鄱阳湖水质和水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近2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水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中游的江湖关系持续调整,鄱阳湖水文节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湖泊提前进入枯水期,枯水时段延长,枯水期水位下降快,水位创历史新低等干旱化征兆[3-6]。

气候变化导致鄱阳湖流域发生极端水文事件。

2020年长江发生了超标准洪水,洪水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接近1998年特大洪水的规模,造成全流域673.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74.2 hm2,绝收19.2×104 hm2,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约313.3亿元。

2022年,长江流域又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汛期返枯”事件。

2022年9月23日,鄱阳湖水位下降至7.1 m(吴淞高程),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历史新低。

鄱阳湖面积萎缩至244 km2,蓄水量仅为7.8×108 m3,全湖近乎完全干涸(图1)。

截至2022年10月底,江西省全省因旱而需要救助的人口达40.7万余人,其中饮水困难人口1.9万余人,全省1504个乡(镇)530.6万人受灾,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7]。

2023年以来,鄱阳湖总体水位持续走低,与1953—2022年同期(1—8月)相比下降2.6 m。

2023年7月20日,鄱阳湖代表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降至12.0 m附近,标志着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图2),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比历史平均提前了103天,比2022年还提前了15天。

本文基于1960—2022年江西省提供的实测气象水文数据,重点分析鄱阳湖水文干旱的影响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3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2023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2023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2023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

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

例如,每年江河中下游地区都是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而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坦,又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大致上又可以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

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

河流洪洪涝中影响最大、最常见,如果流域内暴雨长时间积蓄就会造成河流水位不断上升,从而引发堤坝决口,造成地区重大损失,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伤亡。

从其发生的机制来看,洪涝灾害有三个明显的性质,即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

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但是,洪涝并不是不能防御的,虽然人们不可能根治洪水灾害,但却能尽可能地减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一、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

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三、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6期2006年11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6Nov 12006收稿日期 2005207217收到,2006208216收到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418301作者简介 张小玲,女,1972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的机理研究和预报方法研究。

E 2mail :zxl @mail 1iap 1ac 1cn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张小玲1 陶诗言2 卫 捷2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20世纪长江流域曾出现上游洪水7次,中游洪水16次,下游洪水7次,其中有3次是全流域性洪水,分别发生在1998、1954和1931年。

1998、1954和1931年梅雨期开始前(3~5月),长江流域降水比常年偏多。

进入梅雨季以后,先后出现两场持续性暴雨:第1场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场暴雨造成中下游河流的水位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出现局地洪涝;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又出现1场持续性范围广的暴雨,雨水只能作为地面径流汇集到长江干流,造成很高水位的洪流。

第2场持续性暴雨使长江上下游强降水时段在7月下旬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与来自上游的洪水在8月初至中旬遭遇,造成长江中下游灾难性的大洪水。

1998、1954和1931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与东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有联系。

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活动异常导致7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梅雨期持续到7月底,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条件在7月下旬仍然存在。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洪水 暴雨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620669214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An Analysis on the B asin 2wide C atastrophic Floods in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20th CenturyZHAN G Xiao 2Ling 1,TAO Shi 2Yan 2,and WEI Jie 21 N ational Meteorolog y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 dminist ration ,B ei j i ng 1000812 I nstitute of A tmos p heric Physics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 ei j ing 100029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largest river in Asia and is vulnerable to flood disasters 1During the 20th cen 2tury ,there are seven disastrous floods in the upper reaches ,sixteen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seve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which three of them are basin 2wide floods (1998,1954and 1931)1The hydromet 2er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se floods are given 1Before the onset of the Meiyu season (March to May ),there was 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resulting in high water level in rivers and above normal soil moisture level 1In the Meiyu period ,there were two spells of persistent intense rainfall ,one in the spell f rom mid J une to early J uly ,and the other in the late 2half of J uly 1After the first intense rainfall period ,the water level of the streams and rive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exceeded the warning water level and lakes and floods were f ull 1In late J uly when there occurred persistent intense rains ,the water f rom the ensuring persistent heavy rains had no place to go other than into the streams and river courses ,finally converging into the main stream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11卷Vol111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forming torrents with very high water levels1At the same time,the intense rain period in the upper reaches began and the high water level torrents f rom the upper reached the middle reaches in the early Au2 gust1These torrents merged together,and resulted in extreme catastropic floods1Anomaly of atmospheric circula2 tion and Asian summer monsoon results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locating south of30°N and available conditions for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occurring in late2half of J uly1K ey w ords Yangtze River basin,floods,heavy rainfall1 引言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18×106km2。

长江流域是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也是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

根据死亡人数超过10000人起排的20世纪中国灾害性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表(表1)[1]可见: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性极端气象事件,共发生9次,而其中有5次都发生在江淮流域,这还不包括因政府采取强有力利的抗洪措施后死亡人数未超过10000人的1998、1991年长江、淮河大洪水。

事实上,在20世纪长江流域曾出现上游洪水7次,中游洪水16次,下游洪水7次[2],其中有3次是全流域的洪水,分别发生在1998、1954和1931年。

长江流域洪水的发生主要与梅雨期的降水强度有关系。

梅雨(日本称Baiu,韩国称Chang2 ma)是东亚地区夏季最显著的气象特征。

每年梅雨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梅雨锋维持在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地区,这期间也是这些地区全年降水量最集中的时期[3,4]。

梅雨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梅雨持续的时间及我国东部雨带的进退与东亚季风区的环流变化有密切关系[5~10]。

一些特殊年份的梅雨锋大尺度场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年份的梅雨在大尺度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其影响的降水也不同[11~14]。

1998、1954和1931年长江流域梅雨期异常长,出现了流域性的严重洪涝灾害。

在1931年的大洪水灾害中,没有任何抗洪抢险措施,损失巨大,约4×105人死亡,汉口受淹达100天。

1954年洪水中采取了确保武汉的抗洪措施,并在宜昌以下的荆州河段采取人工分洪措施,但中下游的城镇,如黄石、九江、安庆、芜湖等城市均被水淹。

1954年死亡人数达3124×104人。

1998年洪水中采取了各种抗洪抢险措施,有116×106名干部和居民以及3125×105名解放军官兵参加了抗洪斗争,使得由洪水引起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死亡3000余人。

关于这3年的大洪水已有不少研究[15~20]。

这些研究针对强降雨出现的条件做了分析,但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全流域性洪水。

全流域性洪水与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关系尚不清楚,影响这种致洪暴雨时空分布的气象成因也不清楚。

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2 资料和方法本文使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1999年全国730站的逐日降水及1931年7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上游(110°E以西)和中下游(110°E 以东)梅雨期降水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长江上游选取17站,分别为:西昌、会理、雅安、乐山、宜宾、绵阳、成都、内江、泸州、南充、遂宁、重庆、涪陵、达县、万县、奉节、宜昌;长江中下游的17站为:上海、南京、合肥、杭州、安庆、九江、武汉、钟祥、岳阳、宜昌、常德、寿县、衢州、清江、贵溪、南昌、长沙。

这些站点基本分布在长江沿江两岸或支流,其降水基本能反映长江流域旱涝灾害的情况。

此外,本文还使用了NCA R/NCEP的1954~1999年6~8月逐日全球215°×215°格点资料、1990~1999年逐周海温(SST)资料、1979~1996年全球5天平均格点降水资料,以及由GMS 卫星资料反演的1990~1999年5~8月每3h1次的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对大洪水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异常进行讨论。

3 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及其天气系统活动 江淮流域的梅雨期通常在6月的第3候建立,0766期No16 张小玲等: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 ZHAN G Xiao2Ling,et al.An Analysis on the Basin2wide Catastrophic Floods in the Yangtze…表1 20世纪中国灾害性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2]T able1 The extreme w eather and clim ate events in China during the20th C entury[2]灾害类型Type发生地Location时间Date死亡人数Life loss洪涝Flood长江The Yangtze River Valley1931年夏季Summer of1931400000长江The Yangtze River Valley1935年7月J uly1935142000长江和淮河The Yangtze andHuaihe River Valley1949年7月J uly194957000长江The Yangtze River Valley1954年夏季Summer of195432000长江The Yangtze River Valley1921年7月J uly192124900珠江The Pearl River Valley1915年5~7月May to J uly1915100000松花江The S onghua River Basin1932年7~8月J uly to August193120000(仅哈尔滨Only in Harbin)海河The Haihe River Basin1939年7~8月J uly to August193913300黄河The Yellow River Valley1933年8月August193312700台风Typhoon广东汕头Shantou,Guangdongprovince 1922年8月August192270000(台风登陆汕头A typhoon landedat Shantou)河南Henan province1975年8月August197526000(7503号台风在河南省停留2天Typhoon7503stagnated in t he Henanprovince for two days)江苏Jiangsu province1939年8月August193913000(台风引起风暴潮A typhoon re2sulted in storm surge)干旱Drought西北Nort hwest China1941~1942From1941to19423000000西北Nort hwest China1928~1929From1928to19291400000(仅甘肃省Only in G ansu province)注:表中所列仅为死亡人数10000人以上事件Note:According to life losses more t han10000梅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20天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