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日期:
2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王欣刘影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现状。
2.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
3.总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时间、对象与范围
时间:2012年5月10日到5月25日
对象与范围:低中高确定三个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
好中差选定120名学生、6名教师、120名家长。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家长问卷、学生问卷。
个案调查: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访谈法:师生座谈会
三、调查结果:
(一)行为习惯
(1)见到教师主动问好:主动问好被动低头走过
90% 9% 1%
(2)与别人交流使用礼貌用语: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
80% 16% 4%
(3)每次吃饭前洗手:每次都洗手有时洗手太脏了就洗手
87% 10% 3%
(4)教学楼内发现脏物:主动捡起赶快捡起来有时会捡起来装作没看见
80% 17% 3%
(5)主动帮有困难的人:主动帮助有时帮助从不帮助
76% 21% 3%
(6)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主动谦让:能谦让和同学理论动手打架
71% 25% 4%
(7)做错事时主动承认:主动承认教育下承认不承认
73% 22% 5%
(8)捡到东西交给老师:交给老师交给家长自己留着
90% 9% 1%
(二)学习习惯
(1)上课前准备好所有学习用具:所有相关准备部分准备没有准备
67% 31% 2% (2)对于新知识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偶尔预习不预习
68% 26% 6%
(3)对于学过的知识经常复习:经常复习偶尔复习不复习
55% 39% 5%
(4)小组讨论大胆发表意见:大胆发表听别人发表不参与讨论
80% 17% 3%
(5)对于主动认真地完成作业:主动认真完成被督促完成不完成
78% 20% 2%
(6)完成作业后主动检查并修改:主动检查并修改有时检查修改从不检查
70% 27% 3% (7)对于写字姿势能做到:三个一被提醒时才能做到从不注意写字姿势
55% 32% 13%
(8)对于课外读物经常阅读: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不阅读
61% 32% 7%
四、问题分析与思考:
(一)总体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校有多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举措。
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进行教育,如: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校报、橱窗,甚至楼道、厕所等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学生自编的儿歌。
学校组织各种竞赛与评比,如:文明班级、优秀集体、四好少年、优秀小报、儿歌等。
倡导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并经常组织教师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做法。
在班级管理中突出行为习惯培养这个重点,举办家长学校,传递与交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信息。
这次调查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
(二)调查对我们的启示:
(1)有90%的学生能向教师主动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大多数同学做得好,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坚持不够好;有4%的学生与别人交流从不使用礼貌用语,尤其是课后和校外。
这与个别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关系,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2)有3%的学生手太脏了才洗,有3%的学生发现教学楼脏物装作没看见,说明在保持教学楼卫生方面较被动。
今后卫生宣传的力度应再加强,引起足够的重视。
(3)有3%的学生从不帮助有困难的人,4%的学生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动手打架,5%的学生做错事不承认(中、高年级尤为突出),原因:一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影响;二是不良家庭教育影响,重智轻德、唯我独尊,同学之间缺少热情。
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没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抓好学生习惯养成,对提高教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有90%的学生捡到东西能交给老师,反映学生比较诚实。
(4)98%的学生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有68%的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而且对不解的问题做上了记号,这就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使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吃透学生,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5)同学之间合作讨论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80%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从讨论的动机看,有的学生因教师下命令而讨论,合作讨论应该是学生自觉的需要,而非教师的指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6)能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超过一半,但学生订正作业习惯有待改进。
从调查看27%的学生有时检查修改,甚至于3%的学生从不检查。
这一些行为表现,应引起充分重视。
(7)学生的写字姿势不容乐观,有13%的学生从不注意写字的姿势,有32%的学生要在别人的提醒下才能做到,这就要引起教低年级教师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写字姿势的正确。
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要从一年级抓起。
(8)不能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达39%,导致学生知识面窄, 6%学生对新知识从不预习, 5%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复习,造成学困生转化效果差,难度
大。
原因:与教师课堂评价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有关系,与个别家长不能及时督促检查有关系。
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内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种多渠道、多个层次、全方位的培养,经过反反复复的、长时间的训练而成。
1、从低年级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相当重要的。
学生在年龄小的时候,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形成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被及时发现也容易纠正,但是如果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定形的时候,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不说,也不容易矫治。
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还是容易改了又犯,犯了又改,这就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完全改掉。
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放手,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2、有步骤的发展,循序渐进。
在小学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能所有的好习惯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我们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有步骤的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由简到难的稳定地持续地发展。
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难度的提高,知识量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
习惯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凡是不遵循规律的,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实际的,也是弊大于利的。
3、要求要严格,配合要密切。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不够强,一些良好学习习惯虽然容易产生,但也容易消退。
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对学生来说,还要以放在课堂上进行为主。
对他们要求要严格,反复强化,直到巩固为止。
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执行,让学生自觉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不能单纯的只讲要求,还应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精心的备课,细心的指导,反复的训练,认真的检查,严格去督促每位学生,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要步调一致,不能各个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4、老师树立榜样,习惯好形成。
老师、家长的榜样力量,对学生来说是隐形的,又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老师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光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活生生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让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
班上极力宣扬,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绝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
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全方面提高,提倡相互促进。
学生生活在集体里,整个班级的的好习惯的氛围很重要。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果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粗心大意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从学习上出发,要注重整体发展,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庭结合起来,全方面提高,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