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报纸副刊的面貌
不同时代副刊的内容及发展方向
不同时代副刊的内容及发展方向我国报纸副刊的源头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是报纸上所载的副刊性文字开始的。
报纸上出现副刊性文字大约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副刊的诞生大约经历了40年的光景。
副刊性文字的出现最初原因在于“稿荒”,于是用这些文字来“补白”。
当后来人们发现这些文字除了能够填补版面空白之处外还能吸引一些喜欢舞文弄墨的读者,报纸的销路也因此而打开。
自从《申报》曾向社会征过副刊性文字的稿后,各报纷纷效仿,副刊性文字也由此兴盛起来了。
一般认为,1897 年11 月《字林沪报》高太痴创办的附张《消闲报》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副刊。
高太痴以及后来的李伯元针对报纸读者群中的洋场才子、封建文人和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所办的《消闲报》,最初不刊广告也不零售而是随报附送,内容主要为诗词、掌故、笔记、传记、谐文和一些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
并且提出其目的是出诸游戏笔墨,因小见大,以庄杂谐,别开生面。
到辛亥革命时期,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设立副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日报》的《鼓吹录》、《时报》的《余兴》、《申报》的《自由谈》等。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副刊基本上承续了《消闲报》的文艺性和消闲性,只有少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副刊发表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报纸副刊主要有一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附张式,即独立成张,随正报附送;一种是栏目式,即在报纸的正张上开辟专门的栏目。
中国报纸副刊在“五四”时期发生了第一次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出现了著名的以新式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和《京报副刊》。
新式副刊的产生与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
大量西方文化的输入,使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的观点展现在读者眼前。
同时为了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所发作品大都是新文学作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窗口和阵地。
这样,新副刊突破了旧式副刊的单一的文艺性副刊模式,成为一种兼具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和文艺性的综合性副刊。
作为文学园地的报纸副刊——以《晨报副刊》(1921—1928)为例
如 果 有 人 写 作 , 坦 言 他 是 为 面 包 生计 而 并
写作 , 那他 还 不 如 直 接 把 手 稿 送 到 面 包师 的 烤
为重要 的 出版 形 式 。单 从 数 字 上 来 看 , 纸 副 刊 也 报 是 十分 重要 的 :8 8到 14 19 9 9年 问记 录在 案 的大 约共 有 30 20家 中文 日报 , 与之 相对 应 的则 大 约有 70 50家
21年 1 01 1月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Ju a o i guIstt f d ct n( oil cec ) o r l f a s ntueo u ai Sca Sin e n Jn i E o
NO .. 0 1 V 2 1 Vo . 7 N . 12 o 6
第2 7卷
第 6期
[ 编者按 ] 著名汉 学家冯铁 ( au D vdFn e e ) 15 年 生于瑞士 , R ol ai id i n ,9 8 s 现为斯洛伐 克布拉迪斯拉 法考 门斯基 大学
文 史哲 学院东亚研 究室教授 , 欧洲汉 学研 究委 员会成 员。著作 有《 鲁迅 : 、 年谱 著作、 图片和 文献》 对 中国现代 作 家手 《
稿的一 个新 的文本 学研 究》 。在鲁迅研 究与现代文 学综论、 等 比较文 学研 究 、 现代作 家研 究与“ 夫妇作 家” 究、 学 研 文 理论与翻译研 究以及手稿研 究等 方面成果卓著。冯铁先生的 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贴近作 家文本 , 重视原始 文献 , 与时 恰
下某些理论先行甚 至“ 理论” 玩 的研 究现 象形成 对比 , 著名 学者龚 明德在 为他 的 中文版论 文集作序 时称他 为“ 富有 实
在 民国早期 创刊 的报纸 中, 有《 还 晨钟报 》 于 , 11 96年 8月 1 日首 次 出版 , 名 英 文 为 “Monn 5 报 rig B l” e 。该报创刊人 中有 梁启超 ( 83 12 ) l 17- 9 9 和汤 化龙(84 9 8 。汤化龙曾继蔡元培之后做过教 17 —1l ) 育 总长 , 段 祺 瑞 内 阁 中效 力 , 于 11 在 后 9 8年 在 加 拿 大被 国民党委派的枪手暗杀 。11 9 8年 1 2月, 晨钟 《 报》 改名为《 晨报》 Mo i ot 。最初 , ( r n Ps) ng 该报是 由梁 启超 领 导 的进 步 党 人 的 机 关 报 , 来 成 为对 抗 后
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看五四时期副刊的编辑思想
第 4期
常文 芳 : 从《 民 国 日报》 副刊 《 觉悟 》 看 五 四 时期 副刊 的 编辑 思想
. 7 3.
貌和文化精神。《 觉悟》 的主编邵力子是五四时期有 影响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民主主义爱 国者,是中 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学社 团南社社员。 嘲 嘲他还 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 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主张 ; 同时 , 他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 并参与了共产
六页。有合订本《 觉悟汇刊》 ( 《 觉悟》 是四大 ̄ U t : U 中 出合订本最早的) 。 1 9 2 2 年 5月 1 O日《 晨报副镌》 第
四版广告栏内刊有《 觉悟汇刊》 的广告 : “ 从 一九二 零年七 月起 , 每月汇订成册。每册 内容三十余万字 , 定价三角 。前年七八九十十一及去年一 月的已卖 完, 今年三月的已订好 , 欲购的从速 。” @ = 皈面的不断
风格决定的 , 主编 的人格 素质 、 思想观念 、 审美追求 都直接影响着他所编辑的干 U 物的角色定位、思想面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1 1 作者简介 : 常文芳( 1 9 7 2 一 ) , 山 东寿光人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 审, 研究方向为编辑学、 语言学。
扩版 , 合订本的热卖 , 都可见《 觉悟》 当时受读 者欢 迎的程度。从 1 9 1 9 年到 1 9 2 5 年, 《 觉悟 ) Y U 发了大
量号召广大知识青年 向旧社会作斗争 . 向新文化进
副刊《 觉悟》 为个案 , 探讨它们 的编辑思想 , 以期对当 下的报纸期刊编辑有所启迪。
第 l 6卷第 4 期 2 0 1 4年 8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a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
-书序与书评•《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李扬图书出版、期刊、文艺副刊是支撑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平台。
不了解文艺副刊的发生、发展,很难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充分而又深入的研究。
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副刊的作用无可替代。
首先,文艺副刊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出版平台。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轻视文艺副刊,潜意识中认为这上面的作品难称经典,甚至连重要作品也谈不上。
这是对文艺副刊的一个认识误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借助副刊与读者第一次见面的,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在《晨报副刊》,郭沫若《女神》中的很多诗篇都是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
巴金的《激流》(出版时更名为《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曹禺的《北京人》等经典作品也是首先在上海《时报》、重庆《扫荡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的。
更为重要的是,以连载形式在文艺副刊上登载的这些作品,与作家出版单行本时的作品有诸多不同,因此,文艺副刊上的文本还具有非常高的版本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作品短小精悍、报纸又保存不易,加之作家经常在动荡中迁徙,一些发表在文艺副刊上的作品因没有留存剪报而散佚,最终没有收入任何作品集,成为佚文。
从这一角度说,文艺副刊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者钩沉辑佚的重要领域。
其次,文艺副刊不但是一些重要文学作品首刊之地,同时也是文艺社团、流派的催生之所,各种文艺思潮在这里交相辉映,相较期刊而言,由于报纸出版频率高,能够更及时地传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历来为各派作家所看重。
如果没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京派”一定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晨报副刊》,“国剧运动”也很难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再次,报纸文艺副刊给杂文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平台,拓展了知识分子的言说空间,使杂文这一文体在民国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最后,报纸文艺副刊的存在,对现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上半叶,书籍、期刊的流通、发行渠道有限,为了扩大发行量,书店、期刊编者非常重视书刊的广告,他们往往利用报纸每日出刊、发行量大、读者面广的优势,在文艺副刊上刊登新书的出版信息和期刊要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
82学术探讨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王添帅(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2600)摘 要:《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副刊;“四不”方针;京派文学;西方思潮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3-0082-02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的《大公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方汉奇先生曾评价《大公报》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
在《大公报》“新记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日渐繁荣,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从侧面透视出当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902年6月,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其名字来源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牗民智”。
之后,《大公报》还经历了安福系王郅隆及新记公司等阶段,见证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变迁。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人论政与“四不”方针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历代文人都心存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
但在新记《大公报》之前,国内只有鼓吹党派利益的政党报纸和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报纸。
胡政之曾说过,文人办报就是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
在民国初年,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渴望用报纸启迪明智,创造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新记《大公报》正是开创了文人论政新局面。
[报纸副刊与专刊的区分] 专刊
[报纸副刊与专刊的区分] 专刊报纸的副刊,它是相对报纸正刊而言的附刊,不过,它已成为有名望的报纸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的报纸副刊一般指文艺性副刊。
它存在两种类型,一类着重刊登文艺作品,如杂文、诗歌、散文、文学作品等,称之为文艺副刊;另一类为综合性文艺副刊,除刊登文艺作品外,还登载一些文艺理论、文艺评论、影剧戏曲评论,和介绍文学知识、文坛动向、文艺书刊讯息和评介等。
专刊的面世要后于副刊,它是从副刊衍化而生。
从广义上讲,专刊也属于副刊(附刊)的范畴,是副刊的另一种形式。
因它是以某一专题或某种专业为内容的副刊,所以特称专刊。
报纸副刊、专刊的衍生我国报纸的副刊发端于上海字林沪报。
1897年11月24日起该报率先创办附刊字林沪报・清闲报,使文艺类作品有了固定的刊期和版面,成为我国报纸副刊的开端。
进入20世纪,一些报纸纷纷仿效设置副刊,有的用附页的办法,有的是在整张报上辟出一个版作为副刊。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闻名的报纸,如晨报、京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陆续出现了一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文艺的名目繁多的副刊。
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报将刊登副刊的第七版改为四页的单张出版,定名为晨报附镌,又称晨报附刊》,1925年起,改为晨报副刊。
从此,“副刊”这一名称在新闻界得以广泛运用至今。
目前,我国报界影响深远的传统副刊有人民日报“大地”、解放日报“朝花”、文汇报“笔会”、新民晚报“夜光杯”、羊城晚报“花地”等等,均已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应该说,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政治导向、办报风格、舆论引导与监督、服务功能上一般与正刊保持协调一致。
不过,它与正刊的分工更侧重在文艺魅力、文化生活上给读者以引导、教化和思想养料;在内容方面,更重视思想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相互融洽。
再说专刊的衍生。
随着新闻事业的与日俱进,出于客观需求,专刊,作为另一种附刊,实际上是由副刊逐渐衍化而生。
它大约创始于二十世纪五四时期和二、三十年代。
民国时期的《贵州日报》(1940—1949)
① ,讲 师 ,主要从 事新 闻学方向专业课 的教学 j研究 l 干1
民国时期的《贵州 日报)(1940—1 949)
熊艳 妮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 院 贵州 贵 阳550001)
摘 要 :二 十世 纪 四 十年代 的《贵 州 日报 》与今 天的 中共 贵 州省委 机 关报 《贵 州 日 报》除 了名字恰巧相 同外 ,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 系。其版式编排与 国民党《中央 日报》大体相 同,体现 出当时报纸的一般形式 ,内容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综 合 性报 纸相 当,以反 映本 省 新 闻为 其一 大特 点 。 内容 上具 有 浓郁 的本 土 色彩 ,版 面安 排上也体现 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是观察 当时贵 阳市民生活、了解西部媒体发展的一面 镜 子 。
关键词 :西迁 国民党《贵 州日报》 本 土特色 形式特点 中图分 类号 :G219.27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0—8705(2013)1)3-115—118
解放前 的中国西南地 区在 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版 图上 ,一直处 于边缘地带 ,f【}二 ¨址纪上半叶 , 深 重的民族灾难 中 ,这片一度被边缘 化的土地却意外地获得了一次繁荣 的契机。 l937年 10月 30}_1,罔民政 府决定迁都重庆 ,直至 1946年 4月 30日国民政府发布还都南京令 。在近十年的 ̄tfH-I里 ,巾同的政治中心【大】 战争形式不得 已而西迁重庆 ,一大批经济实体和文化单位也 战事西迁 至四川 、广两 、贵州 、云南等两部省 市 ,对 当 时西 南 地 区的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产 生 了 巨 大 的影 响 。贵 州作 为 四川 、 庆 至 云 南 的 l}】问站 ,战 略地 位十分特殊 ,西迁云南的文化单位也多把贵 阳当作 中转站逗 留,有 的就 在 -r贵阳。1936年贵阳全市人 【l】 为 11.5万 ,1942年底便增 至 19.9万 。…231人 口的增 涨 ,时局 的变动 ,为贵州新 闻事 业的发展提供 了契机 。 1937年 4月 调 查 ,贵 阳报 纸 仅 有 5种 ,1944年 增 至 14种 ,这 是 贵 阳报 纸 发 行 的 高 潮 时期 。 279其 中 最 大 者 是《革命 日报》、《贵州晨报》、《中央 日报》(贵 阳版 )、《贵州 Ft报》四家 ,都是 同民党或贵州省政府控制的。其 中《革命 日报》与《贵州 日报》(1940—1949)两者有沿革关系 。1935年 2月 10日创刊的《革命 Fj报》,1940年 1月 1日更名为《贵州 日报》出版 。这里需要说 明 ,民同时期的《贵州 日报》(1940—1949)与解放后的 l}1共 贵 州省委机关报《贵州 日报》除 了名字恰巧相同外 ,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系 。在抗 战时期两南大后方 贵 州 的特殊环境 中 ,《革命 日报》、《贵州 日报》(1940—1949)出版时间最长 ,其版式编排与 同民党《中央 ¨报》 大 体 相 同 ,体 现 出 当 时报 纸 的一 般 形 式 ,但 以反 映本 省 新 闻为 其 一 大特 点 ,是 贵 阳 四大 报 中最 能体 现 …贵 州本土气息 的报纸。
民国时期报纸
第一章 报 刊第一节 报 纸 一、民国时期报纸《新民日报》 民国21年(1932年)8月16日创刊,其政治后台是国民党中统外围组织——复兴社(亦称“蓝衣社”)。
初创时,社址设城内朱家巷。
该报为四开四版铅印。
民国27年县城沦陷,该报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8月16日复刊。
社址改设城内郭西街。
由国民党“军统”贵池组主办。
主要登载国民党中央社的通讯、消息和评论,也登少量的本地新闻、趣事及文艺。
《新民日报》后期,发行人为汪半樵、社长汪征瑞、总编韩世桓,县参议员吴西序为挂名经理。
至1949年4月(解放前夕)停刊。
《池阳通讯》 贵池县参议会小报。
主要报导县参议会活动,及立法委员、国大代表选举情况。
民国24年县成立“池阳通讯社”,即发行《池阳通讯》稿,抗日时期停刊。
民国34年10月复刊,每三日一期,12开毛边纸石印一版。
发行人高碧城,后于民国35年(1946年)改由凌醉石发行。
主编系县参议会议长胡燮庚,不久即停办。
《池阳日报》 民国25年8月1日创刊。
社长吴必德,经理陈剑萍,社址设城内黉门口。
民国27年,贵池沦陷时,该报停办。
《先导日报》 民国28年6月创刊,石印八开一张,发行人汪昌发,是年底停刊。
《贵池简报》 民国33年11月10日创刊,为周双刊(每周三、六),石印八开一张。
民国35年改为日刊,更名为《贵池日报》,由国民党贵池县党部计划委员汪昌发任发行人。
该报刊登县政府新闻与中央社电讯,于民国36年停办。
《复兴晚报》 该报在发行规模上仅次于《新民日报》,其前身为《复兴通讯》,由县政府主办。
民国35年9月3日改名为《复兴晚报》,因每日下午出版故名。
四开石印,每天一张(两版),分配发行达592份。
发行人洪久儒(社长)、王谦(副社长),主编童少衡。
改刊不久,于民国38年1月与《新民日报》合刊,出“联合版”,同年四月停办。
《贵池商报》 贵池商会主办。
民国35年7月1日创刊,不定期,以刊登市场行情广告及货币信息为主,由商会会长方藻清发行。
浅谈重庆民国报纸副刊
至 今 , 阅 民 国 报 刊 的 读 者 更 是 络 绎 不 绝 。 特 别 是 抗 战 时 查
二、 具有影晌力的副刊 近年来 , 读者来我 馆查 阅最多的有《 华副刊》 新 。该 刊是 《 新华 日报 》 整风改版后于 14 92年 9月 1 创 办 ,97年 2 81 3 14 月2 8日停刊。整风改版前 , 新华 日报》 《 第四版上 共辟 十三 个副 刊专刊 , 如楼适夷主编的《 团结》 13 ,9 8年 1 1 月 1日第 1 期至 1 7年 1月 1 4 9 9日第 15期停刊 ; 风主编 的《 6 胡 星期文 艺》 专页等 。整风改版后对副刊作了调整 , 新创办的< 新华副 刊》 内容丰 富, 形式多样 , 以新闻性和文艺性有机结合为基本
关键 词 : 民 国 时期 报 纸 ; 刊 副 中 圈分 类 号 : 2 52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8 3 9 (0 1 O —O 3 — o G 5 . A 10 - 8 8 2 1 )3 l4 2
民国时期 上接近代 史 , 下接 当代史 , 中国历史上 中西 是 文明冲撞 最激烈 、 最错综复杂的历史 阶段 。各 种社会思潮在
《 语言 门诊部》 。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发表
后 , 新华 副 刊》 《 首先 响 应 文 艺 为工 农 兵 服 务 的 号 召 , 辟 工 开
人和劳动人 民写作园地 , 固定周五 出《 工人专页》 。另外 , 郭 沫若 、 茅盾 、 衍 、 夏 何其 芳 、 臧克家 、 田汉 、 老舍 、 迟 、 徐 周立 波、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也不得不故作尊 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如 在国务院特设新闻记者接待室,每天由国务院秘书长亲自出 面接待。 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 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批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 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 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 上海的《神州日报》。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 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 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 史最高纪录。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时期报纸
第一章 报 刊第一节 报 纸 一、民国时期报纸《新民日报》 民国21年(1932年)8月16日创刊,其政治后台是国民党中统外围组织——复兴社(亦称“蓝衣社”)。
初创时,社址设城内朱家巷。
该报为四开四版铅印。
民国27年县城沦陷,该报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8月16日复刊。
社址改设城内郭西街。
由国民党“军统”贵池组主办。
主要登载国民党中央社的通讯、消息和评论,也登少量的本地新闻、趣事及文艺。
《新民日报》后期,发行人为汪半樵、社长汪征瑞、总编韩世桓,县参议员吴西序为挂名经理。
至1949年4月(解放前夕)停刊。
《池阳通讯》 贵池县参议会小报。
主要报导县参议会活动,及立法委员、国大代表选举情况。
民国24年县成立“池阳通讯社”,即发行《池阳通讯》稿,抗日时期停刊。
民国34年10月复刊,每三日一期,12开毛边纸石印一版。
发行人高碧城,后于民国35年(1946年)改由凌醉石发行。
主编系县参议会议长胡燮庚,不久即停办。
《池阳日报》 民国25年8月1日创刊。
社长吴必德,经理陈剑萍,社址设城内黉门口。
民国27年,贵池沦陷时,该报停办。
《先导日报》 民国28年6月创刊,石印八开一张,发行人汪昌发,是年底停刊。
《贵池简报》 民国33年11月10日创刊,为周双刊(每周三、六),石印八开一张。
民国35年改为日刊,更名为《贵池日报》,由国民党贵池县党部计划委员汪昌发任发行人。
该报刊登县政府新闻与中央社电讯,于民国36年停办。
《复兴晚报》 该报在发行规模上仅次于《新民日报》,其前身为《复兴通讯》,由县政府主办。
民国35年9月3日改名为《复兴晚报》,因每日下午出版故名。
四开石印,每天一张(两版),分配发行达592份。
发行人洪久儒(社长)、王谦(副社长),主编童少衡。
改刊不久,于民国38年1月与《新民日报》合刊,出“联合版”,同年四月停办。
《贵池商报》 贵池商会主办。
民国35年7月1日创刊,不定期,以刊登市场行情广告及货币信息为主,由商会会长方藻清发行。
记忆与想象_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以民国天津“四大报纸”副刊为中心(1928-1937)
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以民国天津“四大报纸”副刊为中心(1928-1937)记忆与想象:近代媒体的都市叙事——以民国天津“四大报纸”副刊为中心(1928-1937)近代天津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都市生活与媒体发展密不可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是中国最早出现报业副刊的城市之一。
在这个时期,“北方日报”、“天津日报”、“天津日报副刊”和“中华日报晚报”被誉为天津的“四大报纸”,其副刊不仅是时代潮流的展示场所,更是塑造当时天津都市形象的重要力量之一。
本文将以这四大报纸的副刊为中心,探讨近代天津媒体的都市叙事,深入分析其对于城市记忆与想象的影响和作用。
一、副刊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报业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市场的扩大,报纸副刊逐渐兴起并成为了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天津这样的大都市,由于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汇,副刊的发展更加迅猛。
作为早期副刊创设的先行者,这四大报纸副刊以其出色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副刊一方面为报纸增加了可观的发行量和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也为当时的都市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些副刊中,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时尚、娱乐、广告、艺术与文化等,既满足了读者的兴趣爱好,又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繁荣。
二、副刊与天津都市记忆的构建作为都市叙事的重要形式,副刊在展示天津都市记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副刊中的文章、图片和广告等内容,人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天津的都市风貌、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1. 都市风貌的展示:副刊中刊登的图片和插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当时天津的街景、建筑和交通情况,如东北风格的建筑、西式的街道、繁忙的码头等。
这些画面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成为了天津都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生活方式的呈现:副刊中的内容多样化,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论是时尚、饮食、旅游还是娱乐,都能在副刊中找到相关报道和广告。
这些内容展示了当时天津人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和时尚追求,保留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2024年绥远地区报纸副刊史研究(1912-1937)》范文
《绥远地区报纸副刊史研究(1912-1937)》篇一一、引言绥远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区域,其报纸副刊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变迁,也见证了国家近代化的步伐。
本文以1912年至1937年的绥远地区报纸副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旨在深入理解绥远地区的文化变迁及社会发展状况。
二、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起源与发展自1912年起,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民主与自由的思想逐渐传播至绥远地区。
此时,报纸作为传播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开始在绥远地区兴起。
而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的绥远地区报纸副刊,主要以文学、艺术、时事评论等内容为主,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
随着时代的变迁,副刊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特色与影响绥远地区的报纸副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在内容上,副刊以本地新闻、风俗、人物传记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在形式上,副刊的版面设计、文字表达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风貌。
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发展,对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还为绥远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变迁与挑战在1912年至1937年间,绥远地区的报纸副刊经历了多次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副刊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副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如何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文化传承等。
五、结论通过对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绥远地区的报纸副刊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为国家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绥远地区报纸副刊的发展状况,探索其在新时代下的新发展路径,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推动绥远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抗战初期《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研究--以副刊《快活林》为例
抗战初期‘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研究以副刊‘快活林“为例洪㊀煜,符晓林摘㊀要:㊀‘新闻报“是近代上海著名的商业报纸㊂‘新闻报“凭借报道各类抗日资讯,在新闻报道与抗日宣传的基础上,塑造抗日形象㊂作为‘新闻报“品牌,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在抗战初期迅速调整方向,发表一系列抗日文章,并甄选抗日相关的读者来函,通过塑造马占山英雄形象㊁宣传抵制日货等多种方式表达‘新闻报“的抗日立场㊂这些努力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新闻报“抗日形象的塑造与传播㊂关键词:㊀抗战初期;新闻报;快活林;抗日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G219.2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6⁃0121⁃(08)DOI:10.13852/J.CNKI.JSHNU.2019.06.013㊀㊀ 九一八 事变以后,中日矛盾激化,社会各界人士共赴国难,民众抗日动员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议题㊂在这一历史巨变的关口,‘新闻报“作为一份上海有着重要影响的商业报纸,如何凸显抗日形象塑造和舆论宣传,既是媒介舆论的职责,也是报馆的生存策略㊂ 九一八 事件发生的几天后,‘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的主编严独鹤发表‘为抗日救国敬告本林同志“一文,宣布副刊‘快活林“向社会大众开放㊂通过设置 抗日同志谈话会 与 救国之声 栏目,登载读者抗战救国的感受和建议㊂①‘新闻报“设置 民族主义 议题,诚邀社会各界发来抗战建言,一方面是‘新闻报“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另一方面‘新闻报“借助读者的抗战建言塑造自身的抗日形象㊂既往关于‘新闻报“的研究中,主要从报刊史与新文化史的角度对‘新闻报“展开探讨,前者梳理‘新闻报“的创刊与发展的过程,后者研究‘新闻报“副刊或广告对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影响㊂②本文以‘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为研究中心,从主编严独鹤的副刊编辑策略㊁马占山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宣传抵制日货几个方面,对‘新闻报“的抗日形象塑造问题展开研究,从社会史角度对抗日战争初期‘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及其意义进行新的阐释㊂一㊁严独鹤副刊编辑策略严独鹤(1889 1968),浙江桐乡人,③民国时121①②③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江南文化研究 (2018XAC004)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洪㊀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234)㊂符晓林,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㊂严独鹤:‘为抗日救国敬告本林同志“,‘新闻报“1931年9月24日㊂姚福申:‘解放前 新闻报⓪经营策略研究“,‘新闻大学“1994年第1期,第39 45页;陈玉申:‘ 新闻报⓪经营策略探析“,‘新闻界“2006年第6期,第106 109页;杨朕宇:‘1930年代上海女性休闲空间的移换与拓展:以 新闻报⓪广告为视角“,‘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第96 101页;高郁雅:‘柜台报:上海 新闻报⓪研究(1893 1949)“,辅大书坊,2015年版㊂吴成平编:‘上海名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㊂期新闻界著名的报人,1914年进入‘新闻报“编辑副刊‘快活林“(后改为‘新园林“),近三十年赢得赫赫声名㊂①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难之际,在全国抗日情绪感染之下,他在副刊‘快活林“上宣传个人的抗日主张,以 平民化 的副刊定位促进编读互动,邀请社会名流来函助力报馆抗日舆论,通过多种方式塑造抗日形象㊂1 宣传个人抗日立场严独鹤作为‘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其个人言行与报馆形象有所关联,其抗日立场一定程度代表着‘新闻报“的办报方针㊂为此,他注意言行与修为,在‘快活林“中的 谈话 栏目表达个人抗日主张㊂ 谈话 栏目是严独鹤在副刊‘快活林“上创办的言论栏目,严独鹤在此连续发表七篇‘病中杂感“,表达坚强的抗日立场,提示国人不仅要有抗日的决心与身体素质,及时清除土匪②㊁重视国家强健③才是抗日的本质㊂从‘病中杂感“系列文章可见,严独鹤养病期间精神富足,对治病与救国产生联想㊂文章道理浅显,不能对拯救国势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言论通过传播也有着一定的舆论效应,严独鹤将身体与国家进行串联,传递一种救国心切的讯息,也表达了‘新闻报“的抗日立场㊂2 平民化的副刊定位建立读者与报纸亲密互动关系有助于报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严独鹤对此进行了有目的㊁有策略的选稿,坚持读者至上的编辑策略,将副刊‘快活林“定位于平民化层面㊂其一,广开言路,鼓励市民与报馆互动㊂从读者来函要求看, 抗日同志谈话会 栏目希望读者发表有见地的抗日办法, 救国之声 栏目则表示希望能够收到激励民众一同抗日的文艺作品,两个栏目都要求文章篇幅以短㊁隽为适㊂来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意见即可,一般民众均能参与其中㊂ 救国之声 栏目则对文章体裁有所要求,这是一个有文学积淀的市民群体彰显自我的平台㊂严独鹤兼容并包的栏目定位,为两个读者来函栏目吸引了多层次的市民群体,开拓了市民表达爱国热情的阵地㊂其二,关注底层社会,塑造报纸关怀社会的形象㊂从来函特色看,严独鹤甄选文章关注底层群众㊂通过民众的视角,记录平民百姓在国难时期的爱国行动及其态度转变㊂如在‘记一个小贩之爱国“一文中,报道一个名为邱福堂的老者,以卖东洋儿童玩具为生,被街坊邻居称呼为 老东洋 ㊂九一八事变之后,他转为卖报,并不再乐于听到 老东洋 的称呼㊂④类似读者来函有很多,通过聚焦普通人的抗日行动与心态转变,表现‘新闻报“对社会的关注,营造积极的抗日氛围㊂其三,甄选操作性强的抗日建议,发挥‘新闻报“对市民抗日实践的价值㊂在所刊发的读者来函中,严独鹤倾向于甄选公共性强的读者来函,方便读者实施具体的抗日办法㊂譬如:抵制日货主题,选取的文章并非鼓吹对日经济制裁空洞的口号呐喊,而是侧重于推介可替代日货的国货,使抵制日货的理念能够落到实处㊂在‘抗日声中之制纸原料问题“一文中,为抵制日货,为国人介绍造纸原料的解决办法,推介江南制纸公司出品的江南毛边纸及江南连史纸,为解决国人对洋纸的依赖提供具体的参考意见㊂⑤‘抵制声中之国产毛织事业“中,介绍沪商刘鸿生创办的章华毛织厂,宣传该厂所生产的毛织品与舶来品毫无差异㊂⑥文章在提升国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向市民推介了章华毛织厂㊂又有‘救济煤荒与提倡国煤“一文,提示国人不能放弃东北煤矿资源利权的争取,同时要放眼全国,关注各省市的煤矿资源状况,积极开发能够利用的煤矿资源㊂⑦上述读者来函在传播国货新知方面不遗余力,很好地发挥着媒介舆论的传播效应㊂其四,严独鹤以读者至上的编辑策略,拉近市221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⑦柳珊㊁杨萍:‘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新闻记者“2010年第4期,第77页㊂严独鹤:‘病中杂感“,‘新闻报“1931年12月5日㊂严独鹤:‘病中杂感“,‘新闻报“1931年12月7日㊂师孟女士:‘记一个小贩之爱国“,‘新闻报“1931年11月9日㊂杨宗亮;‘抗日声中之制纸原料问题“,‘新闻报“1931年10月30日㊂步凌霄轩主:‘抵制声中之国产毛织事业“,‘新闻报“1931年11月6日㊂董玉田:‘救济煤荒与提倡国煤“,‘新闻报“1931年11月2日㊂民与‘新闻报“报馆的距离,以平民化的笔调传播民族主义精神㊂在‘舍身为国的正当途径“中,讨论财政邮税警排长康宝淼自杀一事㊂他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国家换得一种相当的益处,①他不赞成这毫无意义的死亡㊂又在‘可敬的营长“中,讨论一营长因不愿签署日本人提供的凭据而饮弹自尽一事,严独鹤反复夸赞他是好军人㊁好男儿,认为他是为国牺牲㊂②严独鹤借助‘新闻报“大众媒介工具,发表相关言论,传递国家至上的价值观,看似不符合人本主义,但在抗日时代大背景下,为受众传播民族主义㊁国家利益等价值观,以一些通俗易懂的小人物故事帮助市民判断情绪宣泄与生命价值之间㊁个人与国家之间孰轻孰重㊂严独鹤这种平民化定位既拉近了读者与报纸之间的距离,又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报刊媒介的传播功能㊂3 邀请社会名士严独鹤对读者来函栏目的品牌经营付诸心力,以各种方式营造‘新闻报“的抗日氛围㊂比如,邀请好友来函的方式㊂严独鹤的好友碧波应约来函‘从国难说到我的举动“,描述了好友们的抗日举措,尤其是杨家四兄弟投笔从戎的故事,另外也介绍到他本人的爱国举动,向供职公司提议将新上映电影的收入尽数捐给救国义勇军㊂文末提及作者发函的缘由是收到严独鹤先生邀请: 鹤翁先生来信呢,要我做抗日救国的文章㊂但是,我简直胸中满梗着伤痛的热血,千头万绪的无从说起㊂只得拉杂写了些最近的感觉和历程㊂ ③严独鹤邀请好友为其助阵,借助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宣传抗日及报纸的正面形象,让民众了解抗日救国的状况㊂严独鹤在普通读者来函的基础上,又通过名人来函的方式强化营造㊂他邀请社会名士的文章,为该副刊吸引一定的读者关注㊂比如,郑逸梅的文章经常见刊㊂郑逸梅(1895 1992),江苏苏州人,作家㊁文史专家,为星社成员,南社晚期成员,1913年起,先后为‘民权报“‘小说丛报“‘申报㊃自由谈“‘紫罗兰“‘万象“等几十家报刊写稿㊂④读者来函中郑逸梅的文章有‘思痛小语“‘血泪斑斑“‘焚心痛语“‘抵制仇货之先例“等,分别表达了 国魂杀敌是唯一快意事 ,⑤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⑥赞赏土耳其抵制奥地利货品的作风等㊂⑦郑逸梅从政治㊁军事与经济等多个层面展开对抗日救国之策的论述,向市民灌输积极抗日的精神态度㊂郑逸梅作为社会名士,他的一系列文章的刊载为抗日救国活动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㊂总之,作为副刊‘快活林“的主编,严独鹤在为‘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方面做了诸多努力㊂他创立新栏目,刊载抗日言论,策划邀请社会名士为其发文,努力营造抗日救国舆论氛围,强化了‘新闻报“在读者群体中的良好社会形象,也树立了报纸的抗日形象㊂二、马占山英雄形象的塑造对抗日英雄的塑造也是‘新闻报“政治立场以及自身形象展示的一个重要途径㊂马占山是九一八事变初期东北地区的抗日典范,严独鹤将副刊‘快活林“定位于抗日动员的基调,选择马占山的纪念文章,不仅迎合了时代主题,通过其战场表现㊁中日幕后谈判以及成长轨迹等多个方面塑造马占山英雄形象,唤起民众的社会记忆,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同时‘新闻报“的抗日形象也得到了加强㊂1 江桥战役战场表现对抗日英雄形象塑造具有一定表现力㊂‘江桥之战新鼓词“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马占山在江桥战役中的表现,试图凸显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沉着的心理素质㊂文章记录到,当日军铁321洪㊀煜,符晓林:抗战初期‘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研究①②③④⑤⑥⑦严独鹤:‘舍身为国的正当途径 与其舍身殉国不如捐死救国“,‘新闻报“1931年10月9日㊂严独鹤:‘可敬的营长“,‘新闻报“1931年9月30日㊂碧波:‘从国难说到我的举动“,‘新闻报“1931年10月12日㊂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㊂郑逸梅:‘思痛小语“,‘新闻报“1931年10月4日㊂郑逸梅:‘血泪斑斑“,‘新闻报“1931年10月23日㊂郑逸梅:‘抵制仇货之先例“,‘新闻报“1931年11月27日㊂骑的笳声在隔江响起,四下里愁云惨淡㊁雾笼寒水,此时的马占山临危不惧,鼓励着儿郎豪气向前冲,鼓励着儿郎与敌军拼上生死㊂在鼓励将士们勇敢应战的同时,马占山又能够准确地预测到敌军的侧面偷袭,通过及时的军事布局,成功抵制住了日军的袭击㊂文章以马军大获全胜作为故事的结尾,间接传递了 对抗即胜利 的讯息,也树立了马占山的英雄形象㊂①在中日对抗中涌现了很多爱国将领㊁英雄人物,读者来函以马占山的战场表现为基础,以附会英雄人物的形式,对马占山的英雄形象进行正面宣传㊂‘黑马歌“便如此: 今有占山昔梁韩,梁忠甲与韩光第㊂壮哉马公寄干城,孤单奋斗心力殚㊂浩然正气塞天地,日月光华其胆肝㊂竭忠守士光民族,足使高官尽汗颜㊂岂曰辽东惟一人,尤为国军之模范㊂小试新硎奚可满,白山妖氛犹弥漫㊂君不闻胡骑遍野声啾啾,入室登堂莫大患㊂厉我兵兮饱我餐,秣我马兮整我鞍㊂抖擞精神再杀贼,当惟马首之是瞻㊂ ②文章提及的 梁韩 ,即梁忠甲与韩光第㊂梁㊁韩皆是东北军旅长,1929年在中东路事件 中韩阵亡㊁梁被俘,两人因坚持抗敌的事迹广为人知㊂③石颜也将马占山与这两人进行比较,以附会形式强化其形象㊂附会英雄的文章还有‘劳马占山将军“: 誓守边陲志不降,将军立马阵堂堂㊂频挥铁骑摧骄虏,不让当年戚继光㊂边风朔雪夜鸣刁,大敌纵横气自豪㊂只惜贺兰师不发,竟教倭寇渡临洮㊂来从绝塞扫妖氛,耿耿精忠天下闻㊂黑水白山千万里,巍然屹立一将军㊂可泣孤军亦可歌,拼将只手挽山河㊂昔年交趾今辽北,铜柱应标马伏波㊂ ④戚继光作为一个英勇抗倭的民族英雄,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象征爱国㊁抗敌的文化符号㊂这篇文章将马占山与戚继光联系在一起,提出马占山在东北边陲抗日的表现,不论是毅力㊁忠诚度还是勇气,都比戚继光更胜一筹㊂作者借助历史上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称颂现实中的抗日英雄马占山英勇杀敌的壮举,利用戚继光这一稳定的文化符号价值,传递了马占山孤军奋战㊁英勇抗日的信息㊂严独鹤也主动参与到马占山英雄形象的塑造之中,他同样以马占山英勇杀敌的江桥战役为底本,借助了对比㊁强化等诸多方式㊂在‘说几句冷话“中,他提出寒冬中部分上海居民躲在屋里㊁穿着大衣㊁围着炉火,而马占山和黑龙江省健儿在冰天雪地中与强敌殊死搏斗,坠指裂肤,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整支队伍将生死置之度外㊂⑤严独鹤通过对比二者的生存环境,以及同一时刻遭遇的境况,让市民体会马占山克服万难的抗日精神㊂在他发表的‘病中杂感“中提出,举国上下怀抱一颗不怕死㊁不贪财的决心,才可能图存,而马占山称得上 不怕死 三个字,倘若全国武装同志像其一般,就不难挽回危局㊂⑥总之,从市民来函与严独鹤的文章看,马占山在敌我对抗中临危不惧,个人军事素质强,对战况具有把控能力,带领将士有效地抵制了日本的侵略㊂而马占山于江桥战役后接受‘申报“记者的采访,以亲历者的角度分析战败的原因,他认为中日之间军备悬殊是此次战役失利的因素之一:自作战以来,无援无弹,我军炮火器械,本来不如敌之犀利,尤以敌军以重炮排比来攻,自30里距离处,即可轰射我阵线,我军所备之野炮,射程最远不过15里㊂ 另外,我军参战士兵缺乏作战能力也是战事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 我军作战骑兵为多,顾黑省精锐,均开往关内,所余皆是老弱之军,无大几战经验,复不能团成一片,致敌炮得以发挥其威力,专择队伍密集处轰击,于是骑兵既失却联络,阵线乃至动摇㊂ ⑦通过马占山本人的陈述,则会对副刊‘快活林“的相关文章产生怀疑㊂在枪林弹雨的混乱场景中,在将士之间衔接421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⑤⑥⑦龚剑虹:‘江桥之战新鼓词“,‘新闻报“1931年11月17日㊂石颜也:‘黑马歌“,‘新闻报“1931年11月13日㊂岳丙寅:‘中东路事件阵亡将士悼念活动研究“,辽宁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5年,第13页㊂济航:‘劳马占山将军“,‘新闻报“1931年12月27日㊂严独鹤:‘说几句冷话“,‘新闻报“1931年12月16日㊂严独鹤:‘病中杂感“,‘新闻报“1931年12月10日㊂‘海伦谒马记“,‘申报“,1931年12月08日㊂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马占山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冷静自处?他的军事命令又是否可以顺利下达,并对军队产生整合的效果?但是,真实与虚构,这些都不重要,通过对马占山英雄形象的塑造或虚构,以达到鼓舞士气以及营造抗日氛围,是‘新闻报“的主要目的㊂2 海伦会谈在关于马占山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新闻报“继续挖掘材料,进一步丰富其英雄形象㊂在马占山退居海伦之后,日本将领坂垣曾经试图劝降马占山㊂严独鹤把握此次中日幕后谈判的事件,努力推介马占山的抗战精神㊂他发表‘连夸数声好马“,描绘海伦会谈的始末,介绍坂垣以威逼利诱的 软功 劝降马占山,东北将领张景惠和赵仲仁等人在马占山身旁怂恿诱降,但最终没有成功, 马将军却始终是个铁汉,依然保守着他磊落光明的态度,不变初衷㊂这一副忠肝义胆,真足丑死一般卖国求荣的汉奸,好马呀好马呀 ㊂①该文以富有想象力的词汇刻画马占山的 铁汉 磊落光明 不变初衷 忠肝义胆 等爱国者形象㊂在叙述故事过程中,严独鹤用简洁的话语勾勒出中日谈判的场景,寥寥数语便交代了马占山所处的复杂环境,帮助市民理解马占山在险境中坚持爱国立场的坚毅品格㊂这篇文章中还有意强化马占山的正面形象,淡化不利于马占山英雄形象的细节㊂其实,海伦会谈的来龙去脉以及涉及的人员成分相当复杂,不仅如此,马占山与坂垣的对话是建立在平和的态度上,双方交流了对中日关系发展走势的看法㊂而严独鹤将大量的细节隐去,将坂垣㊁张景惠与赵仲仁等人刻画成恶人的形象,其黑白分明的叙事态度透视着塑造马占山英雄形象的写作目的㊂3 成长轶事为丰满马占山的媒介英雄形象,‘新闻报“副刊对其对日常生活进行了素材挖掘,另辟蹊径美化马占山的童年形象,以迎合大众对于‘新闻报“抗日立场的期待㊂比如,文章‘马占山轶事“说,马占山私塾同窗甲在就读期间喜欢惹是生非,在一次恶犬事件中,马占山挺身而出,不仅手刃甲的犬,并向甲父控诉其子恃犬凌人㊁自荒其学的事情,得到了甲父的赞赏㊂②作者独辟蹊径,挖掘马占山的童年轶事,表现了他嫉恶如仇㊁抱打不平的个性,为马占山的对抗精神找到源头,塑造了他充满正义的少年英雄形象㊂而根据相关研究, 马占山将军号秀芳,辽宁坏德县毛家城子(镇名)人,现在四十四岁,幼时失学,但已以有狭义,胆量过人 ㊂③ 马占山十二岁那年,天寒无雨,遭了年馑㊂家中没有粮食,马占山给地主放牧 ㊂④因此‘马占山轶事“与史实有出入㊂同时,也有文章提出,马占山的才能在马背上,而不是在学堂里: 马占山生耳聪慧,胆略过人㊂十龄时,乃父得蒙古良驹,惜不易驯服㊂按关外人民,十九能骑马驰奔于山林间,渠父以若子颇具魄力㊂令试之,马氏虽幼,竟一跃而上,飞驰数十里,了无疲意㊂于是一乡称之,允为大器㊂ ⑤因此,读者来函以相对虚构的真实性感动读者,意图将该故事放入英雄崇拜与对抗正义性的叙事框架中㊂综上,‘新闻报“报馆利用大众媒介塑造和包装马占山的故事传播给受众,使其形象生动地进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不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市民,还是作为副刊主编的严独鹤,都从马占山战场表现㊁海伦会谈以及成长轶事三个方面对马占山的英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塑造㊂与各大报刊对马占山的报道相比,‘快活林“对相关事件有所选择,所呈现的是经过剪裁的故事,隐匿了马占山抗日过程中的困窘和狼狈,而极力描绘他果敢的一面,用大量篇幅渲染他在战场中的孤独与勇敢,并没有报道马占山降日的事件㊂‘新闻报“对马占山媒介形象的建构,试图在一系列的话语中塑造出马占山孤胆英雄的形象,体现了特殊历史语境中大众媒介的舆论传播导向㊂521洪㊀煜,符晓林:抗战初期‘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研究①②③④⑤严独鹤:‘连夸数声好马“,‘新闻报“1931年12月17日㊂芮鸿初:‘马占山轶事“,‘新闻报“1931年12月29日㊂‘为民族争光的马占山将军“,‘生活“1931年第48期,第4页㊂马志伟:‘马占山将军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㊂徐本熙:‘马占山将军轶事“,‘中国摄影学会画报“,1931年12月12日㊂三、宣传识别日货的方法塑造马占山的英雄形象,对‘新闻报“抗日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凸显了报刊抗争的一面,同时,‘快活林“通过宣传抵制日货,特别是识别货物国籍的方式,表达了对日本的抵制态度㊂1 设置日货或国货陈列馆作为商业报纸的‘新闻报“,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及在商界的影响力,开辟副刊平台,呼吁抵制日货运动㊂其在栏目平台上集思广益,制造公共舆论,发挥媒介信息传播功能㊂在这一舆论平台中,有人主张以设置日货陈列馆与印送日货样本小册子的方式,指导人们认识日货,避免奸商私进私卖及市民购买日货㊂日货陈列馆,将日货分为两类,以是否有国货替代为划分标准进行陈列,帮助参观者辨别货物;同时,印送日货样本小册,责任由抗日救国会担当㊂①为进一步加强读者以及民众对国货和日货的认知,‘新闻报“读者来函上刊发了更多的读者意见㊂有文章作者主张以设立国货陈列馆的方式介绍国货,认为日货陈列馆会出现物极必反的效果, 一般妈妈婶婶,以及初到城市中的老伯伯㊂他们或者还不晓得日本人是我们不共戴天的大仇,他既不识字,哪里能够看说明㊂即使你给他详详细细讲个明白,恐怕他也难以辨别呢 ㊂鉴于国人识字率低,以及日货陈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消费冲击,该作者建议设立国货陈列馆,并附设一个国货介绍机关㊂该国货陈列馆除了介绍国货,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代办服务,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得物美价廉的国货产生,由此国货可以驱逐日货所占据的地位㊂②2 由商店及其店员指导识别除了设立日货㊁国货陈列馆等建议外,有人认为陈列馆与市民之间存在隔阂,街头巷尾的商店对市民而言有着知识灌输与消费购物并行的作用,应发挥一般商店抵制日货的空间功能㊂有市民建议,商店也可参与指导市民分辨货物国籍的运动,商店可以用文字介绍店内商品国籍与厂家,重点突出哪些能够替代日货: 详细标明此货系国货,由何厂所出,可以替代日货何种样品㊂或此货非国货由何国所出,较日货何种货物效用相同,则顾客识字者一望而知㊂不识字者亦可由店员指示,爱用国货者当然不误购舶来品,即嗜用外货者亦不致仍购日货㊂ 这些建议,不仅赋予了商店救国的责任,而且分清了 洋货 与 日货 的界限㊂在国货中分辨日货,在洋货中分辨日货,不影响他国货物的销售,不影响民众对洋货的购买与使用,更避免引起洋货方对‘新闻报“的反感㊂③鉴于对市民识字率的担忧,笔名为 醒群 的市民提议商店出具不同颜色的标价票托,以区分货物国籍,即:不同国家的货物价格标签颜色不同㊂在票托方面,国货用白色票托,西洋货用绿色票托,日货则用红色票托;票托无论是布还是纸的,还需盖国籍图章㊂在宣传方面,由各市商会通告各业工(公)会,再由各工(公)会通告各商店一律照办㊂在货物陈设方面,日货用红色票托后即束之高阁,以避免消费者购买㊂在监督方面,各工(公)会部门配合监督检查,并接受顾客随时检举,对违反行为有所惩戒㊂④严独鹤同样认可商店对抵制日货实践的作用㊂但鉴于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市民不愿意购买日货,也难免发生误买行为,其原因在于日货不断变更包装以模糊国籍,而市民不像做洋货生意的人那样具有辨别舶来品的能力,因此,对上述陈列馆以及刊印日货册子的办法,他不持乐观态度㊂严独鹤由此对商店㊁店员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各大小商店抱有牺牲的决心,一律自动不陈设日货,不秘密出卖日货;二是店员具有指导㊁帮助市民购买国货的责任,比如,不为兜售日货的店家服务,指点到店顾客购买国货,请店主陈列日货标本,为顾客讲解日货种类式样,等等㊂⑤3 综合类读者来函的意见多集中在设立日货㊁国货陈621㊀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㊀㊀①②③④⑤高幼麟:‘辨别日货之方法“,‘新闻报“1931年10月2日㊂逸鸥:‘扩充国货陈列馆 附设国货介绍机关“,‘新闻报“1931年10月5日㊂孙筹成:‘抵制日货之我见“,‘新闻报“1931年10月8日㊂醒群:‘辨别日货之小贡献“,‘新闻报“1931年10月18日㊂严独鹤:‘敬告各商店职员“,‘新闻报“1931年10月13日㊂。
《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研究(1916-1924)的开题报告
《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研究(1916-1924)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民国日报》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影响最广,历时最长的报纸之一。
其文艺副刊作为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阵地,对当时的文艺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对于《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研究,探究其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想、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情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主要研究《民国日报》文艺副刊出版的时期为1916年至1924年的相关资料,包括文艺副刊的创刊、编辑和出版历史等方面的资料,以及文艺副刊中的文学作品、文论和时事评论等内容。
2. 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重点研究《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创刊、编辑和出版历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背景等历史文献。
(2)资料分析:对于文艺副刊中的文学作品、文论和时事评论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其所反映的时代氛围和价值取向,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研究,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想、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情况,并揭示出新文化运动对于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预期成果包括:(1)对《民国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和出版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深入探究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对于文艺副刊中的文学作品、文论和时事评论等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其所反映的时代氛围和价值取向,以及对于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在方法论上,尝试将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类似主题的研究提供一种参考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民国日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究其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研究当代文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一)黄远生
(1)生平及新闻活动 (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 (3)新闻思想
(一)黄远生
民国初年名记者最杰出代表,戈公振在《中 国报业史》中称他为“报界奇才”
(1)生平及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杂志、
任《时报》、《申报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 稿。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1,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 事新报》撰写时评,之后成为《申报》驻京 特派记者,8月创办新闻编译社,开展新闻 采访报道活动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8年10月,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新闻思想
①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报纸应主持公理, 指斥时弊”
②新闻报道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③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作到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 写
(二)邵飘萍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2、新闻思想 3、采访艺术 4、新闻业务专长 5、新闻事业成就
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任大阪《朝日 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 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
全面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探述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17第12卷第21期 Vol.12 No.212021年11月 November 2021一、引言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为吸引读者,率先单印副刊随报赠送,取名《消闲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副刊[1]。
有研究将晚清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报纸专副刊的功能划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时期的主要功能是补白和消闲娱乐;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副刊功能又经历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斗争、宣传革命功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报纸副刊的革命斗争、思想传播、舆论引导、关注现实、服务大众功能。
总体来看,报纸副刊的功能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断丰富。
专刊出现的时间较副刊稍晚,专刊的内容最早包含在副刊之内,其实是一种广义上的副刊。
当前新闻界关于副刊和专刊的关系有从属说、并列说两种观点。
文章在对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进行分析时,为区别二者在内容、功能等方面的不同侧重,采纳后一种观点。
文章之所以选择全面抗战时期,一是受限于原始报刊文献的可得性: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得到的原始文献刊出时间主要集中在1939年4月至1945年10月;二是考虑到抗战是关涉国家存亡、民族荣辱的大事,这一时期报刊在栏目设置、内容选择上与平素必有不同,报纸副刊的开辟在目的与功能方面也该有特别的考量。
目前有关《宁夏民国日报》的专门研究很少,多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顺带提及,或者在对民国时期的报刊文献进行汇总整理时简要介绍。
对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的研究则更为鲜见,既有研究在对该报总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民国时期宁夏本地报刊中的社会事件报道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XYSWC03体情况进行介绍时,只是提到其辟有“贺兰山”副刊、“卫生周刊”“司法专刊”等专栏[2],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宁夏民国日报》没有副刊[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SM1dc28 1.82M -530001[ 2.z M -5300049O N 7d5N 7r 7-t g -7g -E d58zn d1:p f M]M(d5B d5/B -'E z z p3-3A Y 8O K d1F -9007f B 6p M]C M(M]M(-d7dG 7:B t 6p M]M(M]m 8M(d13g p 19-B /;N -F-D M]M(B 7'd1/N B -d74dG d7W BdG d5d7dG d7dG d5d7dGd7dG -6E B 7-Y (M]M(Y 6M]7M(9-E -x z z d17M/M/7F r d7dG M]K M M(d 7dG 8189759G -F d5Bd5M -g Ep 3M]W B/M(-Y N 67G d19d7dG (B 7d7D dG -'c TE W B B -p d5G -F d7D [dG W B83-F 6c d5O B d1t EO N z 7d7vdGd7t 8dG -(h u R 'c "819204811932118309-A EM]v E ,M(e G -B M]c 8M(M][M(M ]WB M(-G 7;M]W B M(Bd1E E ''3-p 7t E:M]G M(]-F -h-8d58d5D B B -6x -h B -F -z -d5x d5H 6/-57j A d1d51O 3F 77b 3-97N -t d58zn d11d5m ;d5B --z z -p 3A Y 8O K d1M y B d7SYc dGd7c dG d7O k dG -t E a N 7B d17d z d z d z G239dJ d1003-668782015907-101-04J E/M]O cM /M(8Y B 20142319M 81964-9--v ---82M -'/O gM 0Y [c 89---z M /N -'/O gd1DOI:10.13786/14-1066/g2.2015.07.023201.71011989--Yd c60d1h7d5Eb G pd5-a O N7W1 O A C c-x Gc d1E t9L t7-Sc-.z-Y F 6h-,O Y,d1F-9E7E-M]o G-j a d G"7[k d1Z Z c-9-a B B7-9d1B-E t-S G"M(d1[1]77z-U A g M]769:K7-r F E ]N b B-;0 d1c-E A d5L Y N d19i p 6l3O8d5-l a]-h Z Z8,g O0p Ed1M([2](14)767-d7v dG d7SdG8193318[7-1948128d7t8dG9d5 d7dG d7'dG8Y w d7dG9d5d7z dG879d7z dG-z d5 p'd1d7S dGh[7d7E dG rt Y g M]Tp3Z Z F-6 -(d5p'd10D d5C d5B d5d5f d5W F d5c d5Yd5BW d5x'd5B d5B d5N B d5O'B d1M(;7-d7S dG N p M]v E,M(5-F g8t-1934981d7S7dG Fd7t dG d7,6dG d7dG d72dG d7dG-9 y b t-;F D0d1O N z7-eS d7z dG7d7B dG-d59B p '[D d7dG d77dG-M]8M(B p'[d7OdG7d7B Y LdG-M]cM(B LYN;p'd1d7dG7d7dG h f Er g M]T77rc;-GD-F68-89d1M(h O N E ]d p cr-g-Y 20g-7z g E83d1d7O dG7d7O dG d7dG d7'dG d7dG-d7dG7d7N 'dG d7L7dG d7dG d7a m dG-d7G dG7d7j k dG d7r dG7d75dG -F-c-c-c-cN'W-cc59O I-B2B B d181O z z7-h t d9u d11927h,3zg7-gd7M-dG-g M]8o9z h-w T6E:p d5z--w T/[89 M-:j p-:D-d J6-p Y-w T/[8i97-z E6z-w d1M(A' M-G7h,g T0d1E7d7dG7d7'dG)g M]a l-[w-W9m d1c-r'-a-"/rFW9a-69 m9d1d7dG7d7'dGr xg Z Z K M-6md1M([3]t E M y d5O f c d7c dG d7c dG U67-9-M/h d7c dG7 p7d7Y dG M]2r Mk,Mi M d1Mk,Mi E p3 -N]-;r Z Zh c Mk9Mi-N G9-9N Mk,Mi6d1U E T92G -62--O-h GNE2-6r T d1Z Z43O N'/-6C83M(d1[4]9d5O7z zF:z z-T p U gE W B-M]W d.M(M]r(O M(-[2](34)E7[i O-M]d5 d5B d5j/2M O F102201.750-F8Z Z zn-A-6 M(d1[5]h Y3-O N07d7O dG d7dG d5d7v dG Y N d7t8dG-a2d1g77U60Y-k fw-7z C p d120c 9"d7cdG d7]dG d7c dGd7Y dG-EU97-t w6-T t'c3M y89O f8Y9g Z d-9f7-E r B df d1M y'c d7]dG-ad5C d5B d5;-9B8d7SYc dG t E a i9-e-9R d1-M]i C-F63-92-82-p Y c-8-B M(d1[6]d7Y dG-z ---2d5;d5C N d5B d5] d5O b b-96A C2C N';d1d7c dG d7c dG h n Y"-E n6z-7h9z d1 7z z d N-t c(-E p11C-9G w d1,'c7-63--E N7D0'M-D M c(dd1U d20c30--r M] M-6-9S p1 8C f d1OG7Z Z x E7-h k r,A d F d M(d1[2](16)d7z dG d7kdG d5d7dG d7dG d5d7O dG d7]8dG d5d7O dG d7N N dG-E7-E z C B7-k0Y 1k N'2-z z A N.8d59O I2-S;d17-k;d5.d6O-4Y k-4p k6-E a7'2d1B7-B-N'-g;,-18k z n3 -z n d5t Y9p d16-C E d-E7'"-d1y-t a x c9M]Y k M(c,O-F-C3p7-Y a k d1x E hk Y9-6d z16O78. 85-1k Y1N'-E7d1d5z z D-h g c-9' 33-E1O A C3O-7c(d1-F Gc D-]7d5E d5;c z1--g E p-3'E z1 1O A C d1-N-18d1 1B d5l M;-g1O N 'r N a-9.-E1O A Y d1A-z E9-D Z h d77dG r F g M]79d1EE t t6-u i g9Wj N5s h d1k C Mk j Mi Mk Mi-Mk9O Mi[Mk N d5'd59Mi-Mk Mi d1M([7]t E-9639d5N -s M]9M(-t r d1 -z6n O p-07c h C M]z M(-EM]M(-d1J-6-0-E7c n6-218-E t M Fd1c z1-11p-9 1p-t6-3F-7-7S76-6-B 216-3d173a c 6--36m--9A C-Z c d5-v S--g1O6M]M(-p(C-A Yig d g d5-m d5n;d5B d190i:tg G"]d1b34O-hg1p-t Z6-U E9N B-p31 p-t668.33d1201.7105359T -4r 3-A -6-B M]mM(-r n B FM]'W B M(-M]6D (-N -O r 9-r 9-M(d1[8]d6-n M]M(.96-C -F h 7r -F :M]M(6-C J -cc -cc D d1F 9CE 76-tE/B -:1d1E'-E O'd1d5c -E '-N 377d5d59B-g 2O t -9d5,-d :d1U h-d5k d5t g 1u-F a1O A C -7N .B d5C J :-6E F --ECd1-p z n M-0ng 3-7zm dn N -6t B C -h 1pc-d E 9-c w T t E 6d1F --7z E 6Cd58d5g C-E w TN -t E 7E d1F -67zz g0-g 00d12s g[1]n.E c[N ].z -1947-09-26.[2].r 7[M ].n g r ,-1988.[3]E .K M 6m[N ].-1929-08-13.[4]M /.N a EM]x 9M([N].c -1931-12-03.[5].7z [N ].C -1939-10-17.[6]O f .d7c dG d7c dG 7[J]./K -19648199.[7]D Z.D ZC [M ].n g N'9-1984g 912[8]t .88[M ].n g O ,-1988g 158.ZH OU Su -zhen 8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9LU Shi -nan 8Guangxi Univers ity 9Abst ract:When the newspaper's supplement came into public eyes,it was used to cater to the public.Anecdotes,f unny stories,ma rtial arts and romantic novels,as well as vulgar words,and so on,these provided people information on gossip.For example,Zhang Henshui's novel "History of Chunming""Aristocratic Family""Lovers Destiny"and so on,these are popular novels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supplement during the early of the R epublic of China.Key words:newspaper's supplement;leisure;interest;common f eaturesT he Appearance of Newspaper's Supplement in the E arly ofthe R epublic of China104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