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
[重点]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免费搭车:经济人动机,打便车行为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投票规则:直接民主制下的一致同意规则3、寻租行为:借助于政治权利谋求经济利益,表明政府干预产生社会成本(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4、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5、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6、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亦称公共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机构为了履行其正常职能,以法定程序,通过竞争性采购方式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
政府采购制度包括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采购程序的立法,以及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7、最低费用选择法: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8、税负转嫁:商品课税属间接税,其纳税人与负税人往往并不一致,纳税人可以通过商品或劳务加价的办法将商品税转移给消费者,或者通过压价的办法将税负转移给前一道供应方9、v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说明的是税率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一种思想。
10、税制类型:?11、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12、国债限度: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13、国债发行市场:国债发行市场指国债发行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经纪人之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
14、国债流通市场: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
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它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证券交易所交易指在指定的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不在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即为场外交易。
财政学(名词解释大全)
【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共同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财政】以国家为主体,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或者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平均成本定价】是指政府在保持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的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法【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是与使用量无关定期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定价体系是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的选择转化集体的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和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乘数作用】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向变化)【BOT投资】政府拟建项目公开招商建设,双方协定的时期内由项目公司经营,到期后政府收回产权并接手经营。
【政策性金融】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的部门的一种资金融资活动。
【现收现付制】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政府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项目。
【社会福利】是对残疾人给予的物质帮助。
【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而未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财政学 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2、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
4、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如何通过政府财政的有效安排,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5、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税率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提高的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物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是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
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11、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12、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原先改革的反面。
13、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14、收支两条线:主要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财政学名词解释
1.政府干预:也称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
一般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4.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5.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6•、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7.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8.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9.税收支出:所谓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10.税收中性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1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12.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1)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与价格决定人们的客观需求结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比,财政补贴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需求结构。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安全、秩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国家分配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经济人:即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
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财政职能:所谓财政职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本身固有的功能。
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非财政概念决定的;经济条件不同,财政职能也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所谓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税收政策改变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国债:又称为公债,是政府根据信用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他国政府借款。
2.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所提供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3.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4.税收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得纳税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的反应。
5.财政: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6.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7.国家预算:是国家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8.财政补贴:是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10.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1.税率: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12.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从市场体系中获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公共产品: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14.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
表明高税率不一定就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又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获取同样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财政学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利益。
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组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同理可得负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3)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排斥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5)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6)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
7)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待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即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公共提供: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9)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公共定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10)按财政功能分类: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 财政学(Public finance):研究政府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
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共利益
和经济效率。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
济活动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整收入分配等。
3. 税收(Taxation):政府从个人、企业等组织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4. 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
行的资源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领域。
5.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
的情况,需要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来弥补,导致财政状况不稳定。
6. 财政稳定(Fiscal stability):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收入和
支出能够保持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以确保经济的
稳定发展。
7.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指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产出。
8. 税基(Tax base):指税收征收的对象,如个人收入、企业利润、消费商品等,对于税收的确定和征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和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可用性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公共道路等。
10. 纳税者弹性(Taxpayer elasticity):指纳税人对税收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纳税人对税收压力的变化作出的回应。
财政学名词解释总结
财政学名词解释总结财政学名词解释总结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是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是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洛仑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内,以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公共定价: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它的特点是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它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部分积累制:也称“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完全积累制:即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也是一项经常性支出,它的属性属于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国家向丧失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注:以下答案均来自《财政学》学习指导书1.财政:(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与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P1)2.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P2)3.影子价格:即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应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P16)4.BOT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
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授予私营公司,由私营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
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限内利用项目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P28/55)5.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
(P34)6.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在正常年份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比较稳定,公共支出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即使税率不变,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相应的公共支出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公共支出大幅度地上升。
当社会“剧变”时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就会下降,但政府会设法维持可容忍税收水平,结果公共支出水平虽有下降,但不会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2.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的另一个称呼,解释同财政学。
3.实证分析:以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析。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及“为什么”。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
4.规范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
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和伦理观念。
5.公共部门:是政府组织体系的总称。
所有属于政府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都属于公共部门。
6.政府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税收取得收入,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那个子部门。
7.公共企业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那个子部门。
8.税收:是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
9.价格或使用费:是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
10.公债:是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
11.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12.转移支出:是政府或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部门或经济实体所形成的支出。
13.税式支出:是指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
14.政府担保:就是政府承诺在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
15.公共定价:是指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
16.公共管制: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下属的或私人部门的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的约束性规定并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
17.预算外收支:不记录在预算内收支账上,而是登记在预算外的一些独立账户中,由各部门.单位按一定的规定自主决策的收支。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
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帕累托改善::是指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或某些人)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其他人的处境变差。
2、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3、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转不灵,即只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4、政府失灵: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
简言之,政府做出了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5、公共选择:是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6、中间投票人:就是对提案或公共产品需求规模持中间立场的投票人。
7、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的支出活动。
8、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9、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使用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0、税收: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
11、行政事业性收入: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法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向特定服务对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时,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收入。
12、政府间财政收入:是指一国之内不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内部财政收支和权限的划分关系。
13、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14、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
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
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
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的概念:“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概念: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暴力革命论)“公共需要论”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政府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经济行为。
(契约论)A 公共性与阶级性:(阶级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公共性)公共性①国家公共权力机关②满足公共需要 B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2、资源配置: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生产要素的配置,其核心为效率问题,而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结构问题。
3、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为①纯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也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任何人均可以进行消费的物品)②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只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指多一个人消费并不会增加成本)注:非排他性,一些人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取的利益。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断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消费或者说公众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
4、财政支出:①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①购买性支出体现市场性再分配,政府支出形成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转移性支出体现非市场性再分配,没有将换发生②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就业间接影响,但直接影响分配。
③购买性支出的安排,对政府的安排会产生较强的硬约束,转移性支出是一种软约束。
(有与没有,补贴现率变化都不确定。
5、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行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称“政策性金融”。
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的行为和制度。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注:以下答案均来自财政学学习指导书1.财政: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与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P12.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P23.影子价格:即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应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P16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授予私营公司,由私营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限内利用项目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P28/555.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P346.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在正常年份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比较稳定,公共支出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即使税率不变,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相应的公共支出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公共支出大幅度地上升;当社会“剧变”时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就会下降,但政府会设法维持可容忍税收水平,结果公共支出水平虽有下降,但不会回复到原来的水平;P347.现收现付制: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P708.完全基金制: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为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P709.“档次爬升”效应:以累进所得税为主题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即出现所谓“档次爬升”效应,会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的份额将有所减少;P8110.起征点: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P9211.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P9112.黄宗羲定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在研究历代赋税制度更迭演变的基础上发现: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之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P12113.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应,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P16414.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P16515.粘蝇纸效应:由于参加公共决策的人的偏好不同,而且在公共决策中的影响力也不同,一些人可以通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使得中央的补助“粘”在政府部门中,而不是理论上分析的那样,像一个人那样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寻找一个效用最大化的配置状态;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粘蝇纸效应”即上级政府的一般定额补助被“粘”在公共物品上;P18016.专项拨款:是一种与无条件的均衡拨款相对应的有条件的指定用途的拨款,是转移支付的辅助形式;P18017.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这个财富增加方,通常是政府;P19218.结构性赤字: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标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P19219.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这种决策本身不具有内在的调节功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P20620.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意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P20621.出口退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P224。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政府干预:也称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
一般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 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4.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5.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6.、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7.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8.社会保障制度: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9.税收支出:所谓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10.税收中性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11.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名词解释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
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产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国防费:国家用于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项经费。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
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财政投资性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
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优惠税率:指对于来自受惠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所适用的关税率,较一般关税率为低,通常是由于均属于同一国家集团的成员或者由于政治因素的考虑,而给予的优惠待遇。
延期纳税: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
狭义的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的延期纳税;广义的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他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的的财务安排和纳税计划。
盈亏相抵:指允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加速折旧:指按照税法规定准予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的办法,加快折旧速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财政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通货膨胀收入。
同时还可以分为经营性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
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财政支出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
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
税收的固定性: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试用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
税收的无偿性: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纳税人: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课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通过规定课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这一问题。
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累进税率:随税基的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的税率起征点和免税额: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商品课税: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直接向个人或企业开征的税,包括对所得、劳动报酬和利润的征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对应:间接税是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从而只是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
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还有对财产、酒类、进口品和汽油等所征的税。
从量税与从价税:从量税(specific duty)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税收。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形式为标准,按一定比例计算征收的各种税。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
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
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
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指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