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 (复习)
2020上学期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
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归纳复习资料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不一样)的,(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的作用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的作用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2020年版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归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讨:实验一:探讨物体是怎样发作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窥察橡皮筋是不是发声,和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作声音,发作声音时可以窥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惊。
实验结论:物体经由过程振动发作声音。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窥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发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经由过程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知识要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带的振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你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吹笛子时是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2、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气体最差。
3、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声。
4、“土电话”的声音传播过程是:话筒(空气)→电话线(棉线)→听筒(空气)→人耳三、人耳的结构和功能1、人耳的结构(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
耳郭负责收集声音。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ēn] 骨和镫[dèng]骨。
鼓腊是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上,外耳道与中耳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动。
(3)内耳: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前庭可以使人体保持平衡,是平行器官。
2、人耳中见声音的过程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3、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听诊器前端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体内声波鼓动膜腔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振动,而塞入耳朵的一端,由于腔道细窄,气体振动幅度就比前端大很多,由此放大了患者体内的声波振动。
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梳理四班级上册科学共有八个单元,包括“性状相同的事物”。
第一单元:性状相同的事物1.生疏物体:物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物体有外形、大小、质量和颜色等性状。
2.生疏材料: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纸张、织物、橡胶和木材等,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3.生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来测量,物体质量由质量的大小来比较。
4.生疏物体外形:物体的外形有长方体、球体、立方体、圆柱、圆环等。
其次单元:物体的固定性和不固定性1.物体的固定性:物体的形态稳定,摇摆或拨弄不变形。
2.物体的不固定性:物体的形态不稳定,摇摆或拨弄会变形。
第三单元:物体的移动性和不移动性1.物体的移动性:物体可以自己移动或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2.物体的不移动性:物体不能自己移动,也不能被推动、拉动、拖动等移动。
第四单元:物体的破损性和不破损性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物体的破损性:物体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2.物体的不破损性:物体不简洁被撞坏、摔坏、压坏等。
第五单元:生物的运动1.生物的运动方式:生物有徒步、游泳、爬行、飞行和跑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2.人体的运动方式:人体可以站立、坐立、行走、奔跑和跳动等。
3.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包括附肢动物、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第六单元:物体的相互作用1.物体的接触:物体接触后会相互影响,包括推动、拉动和拖动等。
2.物体的非接触:物体不接触时也可以相互影响,包括重力、浮力和磁力等。
第七单元:饮食的平安与健康1.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饮食定时、不乱丢垃圾等。
2.饮食养分: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合理搭配食物。
第八单元:看图说话1.观看图形:观看图形的外形、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2.描述图形:依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提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是四班级上册科学的学问点梳理,通过学习这些学问可以增加孩子们对世界的生疏和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挖空填空)复习资料梳理详解汇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挖空填空)复习资料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与气候不同。
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温度与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
●风向与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
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
【2020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按课)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鞋底的花纹、汽车轮胎的花纹)等,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有(旱冰鞋安装滚轮、自行车轴承)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诸葛亮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
2.小车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不走直线,橡皮筋动力不足,气球吹气时间太短、橡皮筋打滑)等。
下面赠送请忽略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
第七课《设计制作小车(一)》
1.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是(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一至四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8、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风速为 3 个等级(即 0 —2 级)。 9、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13 )个等级(即 0— 12 级)。简化的
10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 10 毫米)是小雨, 10 ~25 毫米是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或(背阴处) },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
2 点 [即 14 时 ])
的气温最高。 5、 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
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 、我们可以用 8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5、 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 (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6、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7、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
第一单元 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
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复习【按课编写】
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6页】
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z。
2.
j
3.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4.
5.
6.
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7.
8.实验探究
3右图是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图,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气管
B.
(2)当用手往上顶橡皮膜D
程,拉下橡皮膜D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1.
2.
3.
4.
5.通过分析探讨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运动都会增加
6.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7.人体通过呼气和吸气这种呼吸运动,不断进行着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8.我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吸入氧气进人血液,呼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9.与平静状态相比,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加。
40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这一课时进行的记录。
从上面的数据中,
钟后每分钟呼吸次数是最多的。
11.实验探究题
下面是乐乐记录的自己在三种状态下意分钟的呼吸次数。
(1)乐乐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平均值是
(2
同”)。
(3)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
1
2
单位。
3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通常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2.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4.观察记录某个时间段的气温,尽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测量。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5.测量温度的要求:①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
②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也就是液柱稳定时)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6.一天中,正午(14时)的气温最高,清晨的气温最低。
每天的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
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风向。
如:箭头指向北,吹的就是北风。
8.我们的风速等级分为3级:(0为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旗往东吹,刮的西风。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也就是0-12级。
10.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自制雨量器要用直筒、透明的杯子),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雨量器测量的是24小时内降水量。
11.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量一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记录。
13.气象学家通常对云描述时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层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
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为雨层云。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可能发展成雷阵雨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状云,卷云在温度低的高空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科学》全册学问点考点归纳总结《科学》是新教科版四班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主要涵盖了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观看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的学问点和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1. 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是人们用来生疏世界的方法。
- 科学是试验、观看、推理和验证的过程。
- 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争辩和探究。
2. 科学的常识和原则- 科学要有试验依据。
- 科学要有阅历依据。
- 科学要有理论依据。
- 科学要有实际应用。
3. 科学观看- 观看是科学争辩的基础。
- 观看可以通过感官,如看、听、闻、摸、尝等。
- 观看分为定性观看和定量观看。
4. 科学试验方法- 科学试验是为了证明或检验某种假设或推论的过程。
- 科学试验要有试验设计和记录试验数据。
- 科学试验要具备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5. 物质的变化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转变物质的本质,如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的转变。
- 化学变化转变物质的本质,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6. 燃烧和火焰-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 火焰是燃烧产生的可见的氧化物质。
7. 风- 风是大气中空气水平流淌的现象。
- 风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 风的强弱可以通过风速计来测量。
8.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分散、降水和地面径流等过程。
9. 太阳能和风能- 太阳能是太阳辐射的能量。
-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 风能是风的运动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动力等。
10. 鸟类和昆虫- 鸟类是温血脊椎动物,具有羽毛、喙和爪等特征。
- 常见的鸟类有鸽子、麻雀、乌鸦等。
- 昆虫是六足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和触角等特征。
- 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蜜蜂、蚊子等。
11.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鼻腔、喉、气管等器官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1.弦乐器(小提琴、吉他等)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是由于弦的(长度、松紧)不同所引起的。
2.弦越(短、紧),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越(高);弦越(长、松),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越(低)。
3.弹奏乐器时,用手指按在不同位置,改变弦的长度,就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
4.弦乐器的演奏需要(耳朵、手指、眼睛)等协同作用,才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1.许多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如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
弦乐器的音高受弦的松紧和长度等因素影响。
2.弦松的、长的弦振动频率慢,音高低;弦紧的、短的弦振动频率快,音高高。
3.我们可以用碗、吸管、橡皮筋等材料制作小乐器。
用同样力度连续敲击杯壁,往杯里加水,声音会越来越低;敲击两个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铁管,短的铁管发出的声音高。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吸气是含氧空气通过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
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氧气,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氧气。
第三课《测量肺活量》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的空气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1100-2600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
2020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
2020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总结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1.听声音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等声音;人类生产生活中会发出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声音;动物会发出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声音。
音乐中的音符“1”“2”“3”按照声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3”“2”“1”。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音调,数字代表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词汇来描述声音,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的产生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时,皮筋不会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只有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时,皮筋才会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轻触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叉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吹竖笛时,空气在振动。
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的传播鼓声足够大时,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将击打后的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液体>气体。
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听到声音的过程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其作用是收集并传递声波。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呼呼雨声——哗哗、沙沙、噼噼啪啪、淅淅沥沥雷声——轰隆隆流水声——哗哗、哗啦啦泉水——叮咚、叮咚树叶——沙沙动物的声音青蛙——呱呱呱呱蜜蜂——嗡嗡嗡嗡小鸟——唧唧喳喳马蹄——嗒嗒嗒嗒小鸡——叽叽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管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发声物体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轻击鼓面敲击音叉我看到的现象橡皮筋在振动钢尺在振动鼓面在振动我听到的我的想法橡皮筋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020年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世狂,有的听上去塑互,l·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堡垫一。
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堡堕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芒壺。
(PS)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迈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塗阻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堡堕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堡型,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悄况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箱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千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搓堂,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互纽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村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目录第一单元《天气》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21.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2.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23.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4.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二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没有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3.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4.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5.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9.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0.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1.切碎、加热、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2.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 6克。
13.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4.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5.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6.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三单元《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在强弱、高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3.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6.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描述物体振动幅度的一个量,单位:分贝dB)。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单位:赫兹Hz)。
8.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9.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0.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1.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2.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5.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7.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18.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9.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20.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1.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22.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23.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
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24.噪音对人的伤害:声音过高过强,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25.保护我们听力的方法有: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
(资料:声带越紧,声音越高。
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 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3.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也可以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4.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5.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7.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10.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3、模拟心脏工作的实验中,洗耳球模拟心脏,手一捏一松模拟心肌搏动,塑料管模拟血管。
1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1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16、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口腔----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进一步磨碎和分解食物,暂时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吸收剩余的水分,储存食物残渣。
17.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18.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19.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21.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22.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3.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24.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