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D项叙述的为能量流动的特点,由此判定D项叙述错误。
答案:D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循环是以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而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训练案及答案(上课用)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D.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3. 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含碳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5.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D.C处在第三营养级6. 秸秆经过切割即可直接作为燃料投入锅炉燃烧进行生物发电。
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秸秆是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3.8‰。
远低于煤1%的平均含硫量。
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A.生物发电产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有利于环境保护B.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可做到对农作物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产生的灰分还田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D.以作物秸秆为燃料发电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如图表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A、B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中的同一类化合物,但转化形式不同D.某种植食性动物体重若要增加l千克,则其消耗的植物至少为10千克8.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第五章第3节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D)A.①B.②C.③D.⑤[解析]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大气中的CO库;根据2①②④的碳都流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B)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解析]分解者可以将有物碳转变为无机碳3.在一般情况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的正确图解是(D)[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无机环境。
4.如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C)A.a和c包含了所有生物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a的含量减少将减缓温室效应[解析]由图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a、b、c、d分别是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分解者。
其中d(分解者)也可能是某些动物,因而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即a、c、d;按能量流动效率一定来计算,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可见,a的含量减少将加剧温室效应。
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量转化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秋季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解析]A项中,X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训练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叫________循环。
二、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________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________作用,另外还有________作用;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①______;②______。
4.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渠道:________。
思考讨论:根据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你认为应如何减轻温室效应?列举几条措施。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二者________,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一、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二、1.CO2有机物2.光合化能合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3.具全球性循环往返4.食物链和食物网思考讨论:①大力植树造林;②改造厂房、汽车,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③努力开发洁净的新能源。
(合理即可)三、1.主要功能同时进行2.载体动力生物群落无机环境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B.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2.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摄食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在一般情况下,下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正确的图解是()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在生物群落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又是
什么?
有机物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些含碳物质 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构建起碳循环的?(要求 以草原生态系统的具体生物和物质为例,并
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碳循环过程
食物链(网)
遗体残骸
的化 燃石 烧燃
料
探究一:
各小组在上图的基础上利用手中材料尝试构建 生态系统碳循环简化模型(粘贴各成分并用箭头 标明循环途径)
碳循环归纳总结:
1.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碳循环的形式:CO2; 4.碳循环途径(范围):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 7.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失衡与温室效应。
课前预习反馈
思考 :1、生态系统有哪两部分构成?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2、无机环境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CO2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形成原因:
①大量化石燃料燃烧,过量CO2排放,;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1、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2、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2、植树造林
课堂小结
物质循环
1、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在 无机环境和 生物群落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题型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错误。
3.为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是因为()A.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B.物质循环具有单向性C.能量流动具有循环性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答案] A[解析]温室气体CO2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即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题型二碳循环过程4.碳在生物圈中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碳酸盐B.二氧化碳C.有机化合物D.无机盐[答案] B[解析]碳在生物圈中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B正确。
5.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碳酸D.碳水化合物[答案] B[解析]光合作用需要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A错误;呼吸作用能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B正确;碳酸、碳水化合物是化合物,不是过程,C、D均错误。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 、B 、C 、D 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 是指CO 2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 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 、B 、C 总能量的10%~20%D.C 处在第四营养级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甲、乙、丙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 .图中b 、c 、d 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C .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D .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的同化量远大于丙的摄入量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 表示大气中的CO 2 库B.该图中有3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 、c 、d 、e 一定是异养型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 传到b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 2B.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形式是CO 2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A.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的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C.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请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学生版)
必修 3 第 5 章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1. 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A 是生产者, D 是分解者B.图中箭头能够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碳在①②③④过程中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图中 A 、 B、 C、D 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2. 以下图为碳循环表示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停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生物X可能不拥有细胞核,生Y 不行能含有线粒体物( )3. 依据以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参加②过程的生物包含生产者和分解者B. ②加强后①随之加强,故不可以经过加强②来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假如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D.人类减少对化学燃料的依靠是目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举措4. 以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样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有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A、 D 和 E 共同构成群落B.B代表的必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C 能够表示大气中的CO25.以下对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达、转变和消散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假如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信息传达不单能够用于提升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达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6.以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表示图。
A、 B、 C、 D 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大气中的气体X 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达成①过程的能量主假如由⑧过程供给的C. D 经⑤、⑥、⑦过程获取的能量占A、 B、 C 总能量 10%~ 20%D. C 处在第三营养级7.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此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016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2) 据 向箭头及 D C
次 消费者(第 营养 ) D
多个箭头指向,
答案 D 解析 生物群落 无机 境之间的碳循 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 X 代表 CO2 图中 A 生产者,B 初 消费者(第二营养 ),C 次 消费者(第 营养 )
完成 过程的能量 要 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 捕食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 之间 的能量传递效率 一题多变 (1) 题中的 A 生物的细胞中 答案 定,A 定含 绿体吗? 合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可以 行 合 绿体 10%~20% 故选 D
生产者,可能是绿色植物 蓝藻 绿色植物中含
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而
(2)若适度松土可以促 图中的什 过程? 答案 适度松土可促 解者的 解作用即过程 CO2 的 体场所是什 ?
(3)若 D 中含 细胞 ,则 D 中将含碳 机物转化 答案 细胞质 质或线粒体 (4)写出图中的捕食链 答案 A→B→C 质
1. 自然界的碳循 答案 绿体 线粒体
系最密 的 种细胞器是什 ?
2.使用农药 DDT(难降解)的 说明物质循 答案 全球性 什 特点?
小部 地区,可是
在南极的 物体内也发 了 DDT,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 之间的传递都是 向的吗? 答案 向的 是的, 生产者和无机 境之间的传递是 向的, 而 他成 之间的传递均是单
生产者 无机 境之间的传递是 向的,
(3)核 (4)√
一、生态系统的碳循 过程 碳 入生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1. 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植物的 吸作用 碳放出生物群落微生物的 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绿色植物的
合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中 要是以含碳 机物的形式 在,在无机自然界中是以 CO2 碳酸盐等 形式 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境之间 要是以 CO2 的形式 传递 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 机物 行循 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练习题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范围:生物群落和________之间。
(2)循环形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特点:________、循环性。
(4)过程(如图所示)(5)①原因:大量________________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
②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________,进而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物质循环(1)概念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
②循环途径:无机环境⇔________。
③范围:________。
(2)特点①具有________。
②反复利用,________流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1)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是单方向的。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1)二者________,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________,能量是物质循环的________。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原理(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_____等生态因子相关。
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流程项目案例1 案例2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进行________处理A烧杯中加入30 mL______对照组对土壤不作任何处理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是否含有微生物实验现象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__对照组AA1 加碘液________A2加斐林试剂________BB1 加碘液________B2加斐林试剂________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课前小测】1.判断正误:参与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无机物。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课时练: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 , 错误的是(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 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 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6、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7、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所以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8、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人教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形成原因:
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 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 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 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 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 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 4.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
CO2 • 5.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 6.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 7.简图:
在自然状态下,植 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与生 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 的分解作用速率大致相 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 于稳定状态。
三、温室效应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 2、碳循环的过程 ※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问题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 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运动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太阳能开始的。
D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 B、C之间的流动是以 CO2
A
B
的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3)图中,D C的过程是通过光合 作用实现
的;C D的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
2.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 的方式。
①_光__合_作用②呼__吸__作用 ③_微__生_物分解作用 ④呼__吸__作用 ⑤_燃__烧_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间反复循环
人教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物质循环的定义及特点3,82.碳循环过程1,5,7,9,10,12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54.综合考查2,4,6,11,13,14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B )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光合作用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完成物质循环需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解析]: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4. 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B.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C.B过程只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的循环;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伴随A过程的进行,能量输入生物群落中;B过程包括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原核生物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也参与完成该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碳循环模式图,说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一、碳循环(阅读P 100-101)1.物质循环的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 、O 、N 、P 、S 等。
(2)过程:无机环境 元素元素生物群落。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 2的形式进行。
(2)图解(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CO 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②产生危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P 103) 1.区别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是单方向的。
2.联系(1)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阅读P 102-103)1.案例1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不做处理含有微生物,实验组应不含微生物,应进行灭菌处理。
2.案例2中实验的自变量是分解淀粉的微生物的有无,A 组土壤浸出液含有微生物,B 组烧杯中加入的液体应不含微生物,因此可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判断正误:(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2)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 2形式进行。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5)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一般的生态系统。
( )(6)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 )答案 (1)√ (2)× (3)× (4)√ (5)× (6)√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1. 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碳进入生物群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碳放出生物群落⎩⎪⎨⎪⎧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2.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自然界中是以CO 2、碳酸盐等形式存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1.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答案 叶绿体、线粒体。
2.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答案 全球性。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吗?答案不是的,只有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D.C处于第三营养级问题导析(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双向的、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2)根据双向箭头及D有三个箭头指向来判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D有多个箭头指向,为分解者。
答案 D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 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故选D。
一题多变(1)上题中的A生物的细胞中一定含有叶绿体吗?答案不一定,A为生产者,可能是绿色植物、蓝藻、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而只有绿色植物中含有叶绿体。
(2)若适度松土可以促进图中的什么过程?答案适度松土可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过程⑧。
(3)若D中含有细胞核,则D中将含碳有机物转化为CO2的具体场所是什么?答案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4)写出图中的捕食链。
答案A→B→C。
(5)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有哪些呢?答案②③⑤⑥⑦。
(6)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或将化石燃料进行大量燃烧,对大气中的气体X 有何影响?答案 二者都会打破碳循环平衡,前者使大气中CO 2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受阻,大气中CO 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后者使CO 2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使大气中CO 2的含量增高,进而导致温室效应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既然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答案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范围内物质是循环的。
农田中不断有粮食产出,基本元素不断地被输出,所以要不断地施加氮肥。
5.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比如农药或重金属盐是不是浓度也越来越低?答案 伴随着物质循环过程,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会出现生物富集现象,即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富集物浓度越高。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________和[ ]________。
(2)图中的①③⑤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
(3)c生物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要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_kg。
问题导析(1)大气中的CO2经a进入生态系统,所以a是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
(2)a、b、c的遗体和排出物等由d分解,所以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②③④为呼吸作用。
(3)若要计算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消耗a的质量,能量传递效率应该按20%计算。
答案(1)a生产者d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三 5 000解析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可知,a为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②③④为呼吸作用;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
按照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则,若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a的量为200×5×5=5 000(kg)。
一题多变分析上题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能量2、3、4、5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答案 C三、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1.实验假设2.对照组与实验组设计6.碘液与斐林试剂的检测作用是不是一样?答案前者检测淀粉的分解是否彻底完成,后者检测淀粉的分解是否发生。
7.探究实验中实验组、对照组如何确定?答案根据题意首先弄清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什么,然后找到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为实验组;未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为对照组。
3.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和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加入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水浴加热。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导析(1)探究性实验,要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
(2)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
(3)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应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4)碘液斐林试剂(5)①与B1、B2相比,A1无蓝色出现,A2出现砖红色沉淀②A1、A2的颜色分别与B1、B2相同,A1出现蓝色,A2无砖红色沉淀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
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