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转移中东部地区技术供给能力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区域转移的特征及现实基础分析
且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 附加值低 的环节。同时通过对东 中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 要 素特征 、 能源现状 以及地 区政策等方面
比较也表明 , 现 阶段产业 区域转移具有一定 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 : 产业 区域转移 ; 产业集 聚; 产业 扩散 ; 比较优 势
中图分类号 :F 1 2 4 ; F 7 ( 2 0 1 3 ) 0 2 — 0 0 2 9 — 0 6
b e t w e e n t h e e a s t a n d t h e c e n t r a l — we s t r e g i o n i n f e a t u r e s ,e n e r g y s t a t u s a n d r e g i o n a l p o l i c y a r e a s , t h e p a p e r h o l d s t h a t a t t h i s s t a g e , r e g i o n a l i n d u s t i r a l t r a n s f e r h a s c e r t a i n r e a l i s t i c f o u n d a t i o n . Ke y wo r d s :r e g i o n a l i n d u s t i r a l t r a n s f e r; i n d u s t i r a l a g g l o me r a t i o n ; i n d u s t y r d i f u s i o n ; c o mp ra a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多淑 杰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 广东 中山 5 2 8 4 0 4 ) 摘 要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 区域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业 区域转移经历 了不 同的发展历
国内外技术转移运作模式分析
国内外技术转移运作模式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根据2011年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发布的《技术转移服务规范》,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服务是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的各类服务,内容包括技术交易服务、技术评估服务、技术集成与技术经营服务等。
国外学者通常用“技术转移”表达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将“技术转移”定义为系统知识的转移,是从生产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转移内容不是一种设备,而是涉及信息、知识、专利等软件,转移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而是为了能得到运用,其转移的技术一般较已有技术更为新颖,更加先进。
从技术内容的完整性上看,可以把技术转移区分为“移植型”和“嫁接型”两种模式。
“移植型”技术转移,是指技术的全部内容由技术供给方转移到技术需求方。
一般通过技术买断、专利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
这种模式支付成本相对较高。
“嫁接型”技术转移,是指通过转移某一单一技术或关键工艺、设备而实现的技术转移,该种模式需要以技术需求方原有的技术体系为基础,优选外部技术进行嫁接。
一般传统工业的技术体系改进、提升即通过此种方式。
这种技术转移模式对技术受体原有技术水平的依赖性较强,要求匹配的条件较为苟刻,需要一定的技术、工艺的熟化过程。
从技术载体的差异性上,可以区分为“实物型”、“智能型”和“人力型”技术转移3种模式。
实物型技术转移是指由实物流转而引起的技术转移,比如关键设备的采购等;智能型技术转移是通过知识的传播、流动而实现的技术转移,其主要依托的载体为专利技术、图纸、工艺配方等;人力型技术转移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其伴随着技术人员的调动、交流、培训、培养等多种方式而实现,是以认为核心的技术转移、转化,也是技术转移过程中最重要的转移形态。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东部产业转移是指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现象。
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因此,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宏观经济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渐渐消失,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此外,东部地区的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也让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日益加剧。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这些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空间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较高,与环境容量相对不匹配。
与此不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因此,通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政府支持政策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吸引力。
其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例如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转移成本。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逐渐增加。
首先,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加大,政府将进一步推动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其次,中西部地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环境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再次,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转移。
最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东部产业转移是指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自于多种原因,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因此,东部地区的企业逐渐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轻这些压力,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始向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友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企业的目光。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也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1.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等,已经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的热门投资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推动产业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东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 成效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指将原本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移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将一部分产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转移来的产业可以为中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将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农业和重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例如,东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和资源可以供应给东部地区,实现互利共赢。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
东部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减轻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人口的合理流动,缓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分析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分析摘要:近几年,陕西省以其独特的成本优势、人才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吸引了众多东部企业前来投资,承接东部地区地产业转移会给陕西省带来集聚经济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产业结构的成长效应等诸多好处,但是要想更好地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还需要政府在承接理念、投资环境建设和宏观调控方面的积极推动。
关键词:陕西;产业转移;区域经济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产业转移是一个包含区际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承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陕西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招商引资方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产业项目落户,其中关中地区及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重地”,与此同时,陕西省承接的部分新兴产业还填补了陕西空白。
一、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2009年3月5日,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项目洽谈会在西安唐城宾馆召开,54家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或总经理赴陕西省参会,而且从2009年10月起,省商务厅和中国产业转移投资促进会共同组织开展了陕西·长三角产业转移合作系列活动。
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地区已经有78家企业有意在陕西投资创业,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投资意向,之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陕西作为产业转移地,因为陕西自己独特的优势。
1、成本优势。
目前,东部产业转移很大一部分是受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大的驱动,而陕西省综合商务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60%,在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等基本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能够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的环境需要。
同时陕西省资源富集,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得天独厚,是招商引资最大的“卖点”,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大的优势。
2、人才科技优势。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客观上要求承接地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充足的专业人才。
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浅析
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浅析产业转移、经济协调发展都是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高加工化阶段,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和市场支撑,客观上要求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经过多年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已得到很大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好转,正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初级阶段,也迫切要求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201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138102.79亿元,占全国的21.7%,其人均GDP为465582元;而同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为319300.87亿元,占全国的50.2%,其人均GDP为789401元。
这里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较低的梯度。
2014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64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1.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6544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7.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56226.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0.7%。
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2417.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7347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5.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82839.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3%。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随着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综合上述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东部地区。
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首先,西部地区的软环境限制了区际产业转移的速度。
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情况分析与思考
文章编号:2095-6835(2018)15-0019-04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情况分析与思考*黄祥国,陈汉梅,向闱,江婷,韩鹏程(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武汉430071)摘要:系统分析了国家各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建设情况,总结了先进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湖北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8.15.0192013年以来,科技部在全国布局设立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等11家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在探索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服务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作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升其在湖北创新要素枢纽和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助力创新湖北建设,进一步完善湖北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是我省技术转移行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基本情况分析1.1总体架构从各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的总体架构来看,其主要分为2类,一类是以地区的整体发展体现区域中心技术市场的发展,大部分区域中心采取了此种架构,比如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西安)、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湖北)等;另一类是以一个单位代表区域中心技术市场的发展,比如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成立了“上海东部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运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该公司的运营情况即是东部中心的建设进展。
1.2运营主体从各区域中心运营主体来看,有多个单位共同承建区域中心的情况,比如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北京)建设方,包括北京市科委、海淀区、中关村管委会、科技部火炬中心等,中部中心(湖北)也属于此类情况,由多家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负责中部中心的具体建设。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是构成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条件是 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区域发 展的可能性,而技术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从区域 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技术条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各种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适用性 或经济合理性,为区域发展中选择适用技术,采用最优技 术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也从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 度出发,提供确定科学技术攻关和长远发展的方向和战略 的依据。
1一、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1、技术进步的概念 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 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 2、技术进步的类型 一是工程技术的进步:硬技术:知识、经验的物化 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是技 术的硬件 二是 指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 的知识、经验等精神范畴的东西,是技术的软件, 为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2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K.Hicks,1932)按照技术进步 对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 步分成节约资本型、中性、节约劳动型三种类型。
凡是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 比例的技术进步是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反 之,凡是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 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则是节约资本的技术进 步,而使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 保持不变的则是中性的技术进步343、技术进步的量度 1)索洛余值法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和肯德里克等人还在依据上述 中性技术进步的定义,在假定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不 变的条件下,运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具体估算了技术进步时经济 增长的贡献。
其基本方法是:首先估算一定时期内的劳动产出 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然后以一定时期的总产出分别减去劳动 弹性与劳动价格的乘积,以及资本产出弹性与资本价格的乘 积,残留数值称之为“剩余”或“余值”,此即为中性技术进步对总 产出增长的贡献。
降低技术转移成本——一个东西部技术转移的模型解释
三、技 术转移 的模 型 解释 与分析
在 发展 中地 区将会 经 人 才和现代 化管 理人 才 : 五是 引进 东部 先进 技术 能 够加 地 区转 移 而来 , 经济 规 律 的 作用 下 , 其
现在 我 们假 设 是 处 在 满 足完 全经 济 人条 件 的社 会 当
事实 上 , 术 向西部 转移 不 止给 西部 地 区带来 了 正面 技 的经 济效应 , 也对东 部地 区形成 了积 极 的影 响 。因为在 技 术转移 的过 程 中 . 技术 生命 周 期 可 以得到 延长 并且 扩大 经
中, 技术 转移 不存 在 无偿 的 赠与 。发展 中地 区除 去等待 产
这 里所 说 的技术转 移 与技术 转让 有着 一定 的 区别。技 术转 让 通常 是指 技 术 持有 者 把技 术 的 使 用权 或 者所 有 权 转让 给其 他经 济 主 体 的过 程 , 过 这 种 转让 活 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术 持 通 技 技术 转移 来 说 , 常 并不 是 一个 简单 的 交 易过 程 。 通 而是 先
二 、从 相 对 的 角 度 定 义 技 术 转 移
生产一 异 地销 售 ” 节 中的 利润 。这就 需要 建立 模型进 行 环
数理分 析 。 定 义 东部 地 区为 发 达地 区 , 为 A ; 义西 部 地 区为 设 定 发展 中地 区 , 为 曰 。 产品处 于成 熟期 , 部地 区出现需 设 当 西
移不等于技术赠送和技术转让, 它有 着 自己的运动规律, 因此怎样避免被动承受事实上已落后 的技术转移 , 主动吸引在 当时具有先进性的技术进行转移, 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文章从经济社会进行有利润交易的角度 出发, 建立模型对西部 地 区吸引东部地区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 出关键在于降低技术转移成本的结论。 得
创新要素流动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要素流动的意义
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01
通过创新要素的流动,各区域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区域的成功
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02
创新要素的流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
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03
创新要素的流动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使用效
总结词
技术创新是影响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因 素,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 用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在技术研发方面,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应重视技 术推广应用,加强与产业对接,推动科技 成果产业化。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加强技 术引进和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整体技术 水平。
创新要素流动如何影响区域 创新能力
2023-11-08
目 录
• 创新要素流动概述 • 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 创新要素流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 创新要素流动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
议
01
创新要素流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创新要素流动是指各种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现象,这些资源包括人 才、技术、资金、信息等。
04
创新要素流动的国际经验 与启示
美国硅谷模式
创新环境
硅谷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硅谷的开放文化和容忍失败的态度鼓励了 创新思维和实验。
创新服务
硅谷拥有发达的金融和法律服务业,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资金和法律支持。此外,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商业 化。
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强度。
本文将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产业发展的东西差异东部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一直处于都市化的前沿,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
在制造业方面,东部地区在制造业生产、加工贸易、装备制造等方面成果显著。
特别是随着重化工、石油化工、机电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地位更加稳固。
同时,东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业也在为制造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在吸收和培养了众多的金融人才。
在服务业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加剧、消费升级的推动,东部地区的服务业也长期处于发展的高峰期。
中部地区相比于东部地区而言,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往往被社会认为“落后”的地区。
但是,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也为其带来了一些优势,例如对内交通交叉、对外交通便利、资源独特等。
中部地区在近年来的产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崛起的阶段,背后的原因就是中部地区在资源优势、制造业能力以及人力资本优势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此外,中部地区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也在逐步完善,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低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IT产业,其中在低端制造业方面尤为突出。
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劣势还是比较大的,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资源条件相对落后、人才储备相对匮乏。
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地区之一,西部地区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能源、冶金、建材、装备、化工等方面,其中以能源产业相对较为突出。
此外,西部地区也在大力发展旅游等新兴产业,这也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关键领域。
二、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一)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影响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不同区域的产业格局。
技术转移工作调研报告
技术转移工作调研报告技术转移工作调研报告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转移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形成了从修法、制定细则到部署行动的“三部曲”,技术市场有序发展,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壮大,技术交易日趋活跃。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存在一些痛点。
比如,以往的工作更多注重局部推动和点上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相关工作之间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紧密的衔接和有效的贯通,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体系支撑能力尚显不足。
为此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首次提出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概念,到20xx年,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技术转移渠道更加畅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的国际技术转移广泛开展,有利于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到20xx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建成,技术市场充分发育,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互动,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
为贯彻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精神,山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xx〕13号),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从山东实际出发,以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技术转移体系为目标,到20xx年,我省基本建成实体和网上技术市场健全,专业技术市场补充的技术市场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横向纵向联通,衔接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创新,覆盖全省各市、县(市、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了深入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举措,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补贴、优惠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优化。
2.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技术研发,提高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举措1.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明确各地区的产业方向和优势,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产业转移套餐,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各方面的支持。
2.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3.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推动企业转移: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5.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交流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广阔未来
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广阔未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训思考自1985年党中央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开放了技术市场,我国按照依法治国,以"放开、搞活、扶持、引导"为指导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是新时期全面推动技术转移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主要推动区域向国际技术转移枢纽、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大平台和技术转移资源密集区等方向深入发展。
2019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840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技术转移已成为我国科技与生产密切结合、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渠道。
现结合本职工作取得的经验、遇到的困惑及本次培训学习的知识汇总整理提出一些思考。
一、与时俱进完善我国成果转化法律体系、技术市场政策,优化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经历起步发展、全面深化、加速发展后,2008年至今的第四个阶段,是从“重点突破”向“体系施策”转变。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十九大以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继修订法律后,国务院、各部委、省市相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规定和政策。
(一)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2016),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从体制、体系、制度等方面破题。
一是主要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定奖励比例,特别是个人比例,最低限是转化所得净额的50%,用制度手段与经济激励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二是通过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或者协议定价的方式确定科技成果价格的,单位领导在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产生的决策责任;三是推动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实施技术创新引导专项、推进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四是推进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
区域技术转移中东部地区技术供给能力分析
了我 国 F I D 对我 同 的技 术进 步有 作用 . 技 术 溢 出的效果 但
有 限。
F1 D 的来 源 国不 同 . 代 表 的技 术先 进 性 小 同。 与其 其
t .确 定 了东部 向西 部进 行 他外 资相 比 . 同吸收 的港澳 台资金 比重 大 。从 2 0 我 0 3年~ 发 科技 协作 项 E管理 试行 办 法 》 主 并 20 0 7年 .我 国所 引进 港澳 台 投资 均 占据 全部 F 的三 分 技 术 转移 的主要 领 域 及 方式 , 要 转移 适用 技 术 , 拨 付 DI 之 一 以上 . 且所 占 比重 并没 有 明显 的下 降趋 势 与其 他 专 门经 费支持 东两 部技 术合作 项 目的开 展 。 而 江 苏模 式则 是充 分利 用西 部 地 区的原 料 、劳动力 、 技 F I 比 , 、 、 资 的技 术 处 于 较 低 层 次 。 根 据 有 关 学 D 相 港 澳 台
也 不 明 显 而 对 于 可 获 得 性 强 、 与度 高 的 合 作 企 业 形 式 , 参 其 所 占 比重 逐 年 下 降 总 之 .D1 业 股 权 控 制 形 式 决 定 F 企
究 开 发 活 动 . 高 了西 部 地 区 的 技 术 水 平 。 如 华 东 理 工 大 提 学 国 家 技 术 转 移 中 心 就 与青 海 盐 湖 集 团 合 作 r氯 化 镁 工
市场 等优 势 资源 . 由企业 在 西部地 区直接 投资建 厂 , 实 者 的研 究 . 同通 过 F I 我 D 引进 的技 术虽 然 比原 有 的技术 水 术 、 这 平 高 , 其先进 性 总体偏 低 , 但 这足 因为我 国 利用 的 F 中 , 现生产 要素跨 地 区的合 理 流动 和优化 配置 。 种模式体 现 DI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地区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然而,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发展并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深入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并阐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投入、科技人才储备、政策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
研究发现,我国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东部地区整体创新能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种差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科技人才流动的制约以及政策环境的差异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区域创新能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众多。
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证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技术等,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研发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等。
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我国区域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等对 中国东 中西 部地 区 的面板 数据 进行 实证 分析 后 发现 .
国内研 发与经 济 增长 相关 性在 东 中部地 区都 不显 著 . 至 甚 东部 地 区 国内研 发 的回归 系数 出现 了负 值 . 部地 区国 内 西 研发 的回归 系数 显著 为正 ] 。 国外 技 术对 东 道 国产生 技 术 转 移 和技 术 外溢 主要 是
() 2 外商 直接 投 资 对 技 术进 步 的影 响 。R m r a — o e 和R p
p p r 为 . D 可 以通 过技 术转 移 和技术 外 溢促 进东 道 国 a ot 认 FI
的 经 济 增 长 l ] i e n h n 究 了 中 国 2 个 省 的T P 6 ; s r dC e 研 . ne h a 5 F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7 5 期
2 0 年 7 月 08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0 .5 No7 12 .
Sce c & Te h lg r ge sa d Poiy in e c noo y P o r s n lc
J12 0 u. 0 8
的变 化 ,发现 T P F 的差 距 主要 是 由于教 育 和F I D 造成 的 l。 8 ] 但 是 另一些 学 者 的研 究 却得 出 了不 同的结论 。 o k 认 为 , K ko
当 外 国 公 司 在 东 道 国 所 占 的市 场 份 额 很 大 , 且 与 东 道 国 并 技 术 差 距 较 大 时 ,此 U F I 东 道 国 的 技 术 进 步 不 会 发 挥  ̄ ,D对
察 了 国际 的技术 扩散 ,发现 国外 研 发溢 出效 应 的存 在 . 但 国内研 发仍 然是 各 地 区技术 进 步 的 主要 来 源[: 赖 明勇 2而 3
国内外技术转移与交易综合科技服务模式对江西的启示
国内外技术转移与交易综合科技服务模式对江西的启示刘彬李群摘要:“互联网+科技服务”的兴起为技术交易服务开拓了新模式,有效缩减了技术交易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推进了技术市场的发展。
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典型的技术交易市场平台的服务模式,对完善我省技术交易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交易平台;综合科技服务;服务模式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92(2020)05-79-08作者简介:刘彬(1974—),男,学士,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李群(1985—),女,硕士,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江西南昌33004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8YFB140430403)0引言科技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立足科技服务创新是增强区域发展合力、激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塑造引领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科技服务平台是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1],技术交易服务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技术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中介。
随着国家创新网络的构建以及全球信息技术的突破性成长,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网络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技术贸易在知识经济的趋势带动下发展迅速。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技术市场与人才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共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技术市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突出发展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和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互联网+科技服务”的兴起为技术交易服务开拓了新模式,汇聚海量信息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线交易平台的涌现有效缩减了技术交易的搜寻成本和2020年第5期科技广场2020.5交易成本。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08-08-25 16:31:00 ] 作者:彭连清编辑:studa0714摘要:本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特征;产业转移趋向;对策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近年来,先后出现“民工荒”、“电荒”、“油荒”、“地荒”,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
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其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地区迁移,开始出现明显的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人均GDP看,1991年以来,除一些特殊年份外,每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的40%多一点,而西部只占东部30%多一点。
1985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1.96%、29.69%、18.35%,到2005年,差距进一步扩大,比重分别为59.52%、23.49%、16.99%。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联系,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达,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79.8%增加到2004年的89.2%;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但其基数小,在全国的份额有限,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管理科学
■发展战略
区域技术转移中东部地区技术供给能力分析
●高 丽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二元性经济结构特点,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在技术上也体现出明显的东高西
低,梯度递减的特点,东部地区技术相对先进,而西部地区技术较为落后。通过东部向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可以大大缩
短西部技术进步所需时间,有效节约相应的资源,使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 关键词:技术转移;技术供给能力;梯度转移
一87—
万方数据
■发展战略
■现代管理科学
■2011年第4期
式中,独资企业所占比重最大,且逐年增加,这表爪,跨国 公司利用FDI形式所转移的技术层次较高.但东部地区对 技术创新的参与度低.该技术对当地的溢出效廊不高。合 资企业所占比重中等.其技术层次中等.当地参与程度也 是中等.但由于合资企业的关联度高.故其技术溢出效应 也不明显。而对于可获得性强、参与度高的合作企业形式. 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总之.FDI企业股权控制形式决定 了我国FDI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有作用.但技术溢出的效果 有限。 FDI的来源同不同.其代表的技术先进性不同。与其 他外资相比.我国吸收的港澳台资金比重大。从2003年~ 2007年.我国所引进港澳台投资均占据全部FDI的i分 之一以上.而且所占比重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其他 FDI相比,港、澳、台资的技术处于较低层次。根据有关学 者的研究.我国通过FDI引进的技术虽然比原有的技术水 平高,但其先进性总体偏低,这足因为我同利用的FDI中。 占据较大比重的足来自于港澳台的资金.且这部分外商投 资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但这些技术对西部而 言刚好是适宜性的技术,可充分利用两部的劳动资源。 三、我国东部地区技术供给的特点 我国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技术供给,既受到东、西 部地区现有技术水平、技术来源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政府 行为的影响。 1.技术供给呈现出技术再转移的特点,由于我国技 术发展与同际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技术来 源具有自主创新与外源技术引进并重的特点.东部地区外 源技术的获取方式主依赖于FDI途径。由于东西部的技术 水平基础不同,东部地区成为FDI的主要投向地。外源技 术在东部聚焦这一特点.决定r我国东部技术向西部转移 时呈现出外源技术再转移的特点.这种再转移的主要途径 依靠外商投资的西进的路径来进行。由于东部和西部之间 形成了技术的梯度递减.再转移的外源技术要按照东西部 技术水平的差距大小、空间距离的相对远近而适宜进行。 2.技术供给主体多样,企业是主导。东西部技术转移 涉及到东部和西部的许多机构,如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转移主体。我 国东西部间的技术转移呈现出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导、大 学、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多方积极参与的现状。东部企业 利用自身拥有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 和融资优势,积极推进技术转移以获取技术利益:通过东 西部企业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对接,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 产品.挖掘潜在市场。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东部地区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 是研究开发高新科技成果的主力军。在东西部技术转移 中.东部院校利用雄厚的技术人才基础.便捷的国际交流 渠道,一方面研制了适应于两部地区的科学技术:另一方 面.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为西部地Ⅸ培养科技 创新人才;或与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联合. 发挥科研队伍、科研设备、科研基地优势,联合起来进行研 一88一
l
904 303、2 202 323、2 541 535万美元。在技术引进中,东
部地区的国际技术合同数及合同金额占据了较大比重。根 据科技统计数据,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全国共签 订r国际技术合同30 212项.合同金额6 648 161万美 元,而东部的合同数为25 347项,占全国的83.90%。合同 金额为4 612 839万美元,占全国的69.39%:东部是我国 国外技术的主要引进地域.② 从2005年.2007年.东部地区的国际技术合同金额呈 明显上升趋势.单个技术合同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需要 注意的是。在国外技术引进上,技术费用占据合同金额的 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在技术引进中,东部地区不只 满足于现有生产能力的提高.更注重技术的引进及技术的 创新。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国内技术交易也呈现出上升趋 势,东部地区技术交易额逐年增长,东部不但从国外引进 技术,也充分利用国内的科技资源。从全国获得技术支持。 企业是技术引进的主体.我国东部企业承担着技术引进及 创新的重任。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获取的主要来源足 国外技术引进.就2004年~2007年四年的情况看,大中型 企业引进技术支出中约80%以上的金额用于购入国外技 术,且支出金额逐年增加。东部地区的技术水平持续上升。 3.FDI方式。FDI是资本、技术、管理的一揽子转移. 给我国带来了比较先进的、适宜的和多样性的技术,缩短 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2003年以来.我国东部 地区的FDI水平一直呈增长态势。 FDI的连续增长.为我国引进外国技术提供了良好的 载体。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大多采用合资方式、合作方式 及独资方式。不同的投资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技术的水平 及技术转移效果。从我国引入FDI的情况看,三种投资方
万方数据
■2r)11年第4期
有的低成本、高效率、适宜性 强的特点.使我国一开始就采用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 略。东部地Ⅸ在经济发展及人材储备上的优势.使东部地 区成为我同FDI的集qj地.而两部地区由于技术缺口太 大.对FDI的吸收能力有限。当FDI在东部地区的技术回 报率下降.东部的FDI开始西进.从而导致r东部地区向 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 东部技术供给特点也是市场自动调节所形成的,东部 的技术供给主体充分主观能动性,遵照经济规律.促进要 素流动以追求经济利益,东部的技术供给主体在经济利益 的推动下.为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寻求更高的利润,通过市 场在全国范嗣内配置资源。西部地区充裕的劳动力.广阔 的市场.低廉的生产成本吸引着东部地区的企业西进以分 享大两部开发成果。 东部技术转移也足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我同传统上 即形成』,经济技术东强两弱的格局.且级差很大。东部沿 海地区富裕以后带动、促进西部地区在技术经济上的发 展.一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二是 出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升级及 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一些不再适应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及技 术向东部转移。因此.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供给技术的 (上接第83页) 对而言可控.且普遍认为控股权的高度集巾减少了信息的 透明度。信息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分析师跟进的数量。 五、总结 本文从股权结构角度出发对分析师跟进水平在备公 司间的差异进行r检验。研究结果支持了公司的股权结构 对分析师跟进的影响。首先,文章为集中的控股权与分析 师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证据。公司控 股股东的控制权越高.分析师跟进越多。这表明厂集中的 控股权降低.r公司信息透明度进而提高了外部中小股东 和投资者对分析师提供信息的需求.因此跟踪公司的分析 师随之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集中的控股权对分析师 跟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控股的公司中.对于国有控 股公司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了不同股权性质对 分析师跟进决策有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了集中 的控股权在分析师对私人信息的追逐下吸引了更多的分 析师进行跟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考察新兴市场中的分析 师行为提供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可对不同控股股东股权性 质下分析师跟进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企业业绩带来的 影响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究开发活动.提高了两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如华东理工大 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就与青海盐湖集团合作了氯化镁工 程.实现了我国钾肥生产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 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产业化装备的国家。 3.技术供给模式多样化。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技术 供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就我国目前而言.东部地 区对西部地区的技术供给模式众多.已经形成r以政府为 主导的上海模式及以企业为主导的江苏模式、大连模式。 上海模式中,政府有组织、有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 进行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扩散。上海政府出台T《两部大开 发科技协作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确定丁东部向西部进行 技术转移的主要领域及方式,主要转移适用技术.并拨付 专门经费支持东两部技术合作项目的开展。 江苏模式则是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原料、劳动力、技 术、市场等优势资源。由企业在两部地区直接投资建厂,实 现生产要素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种模式体现 了技术的横向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链的互补。 大连模式则立足企业现有的技术优势.直接与西部基 建和技改项目“对接”.如大连机床集团为四川绵阳新晨动 力机械厂配套的汽车发动机自动线项目.大连起重集团为 长江三峡开发公司配套的启闭机项目如大连叉车厂专为 西部市场新开发的新型扒渣车.为“西气东输”项目与中美 合资=三高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直缝焊管加工设备.大连电 瓷厂为“西电接东送”项目研制开发的直流绝缘子和适应 西部铁路电气化改造需要的铁路绝缘子产品.均属技术创 新之作。 4.政府助推东部技术转移。东西部技术转移是在市场 的诱导和政府指导下展开的.通过一定的转移形式实现技 术的转移及产业的调整。东部地区向西部进行技术转移的 动力来自于技术发展的自身的需要及市场驱使.也来自于 政府的推动。使我国东西部技术转移呈现出政府影响下技 术转移的特点。中央政府出于全国统筹发展.建设小康社 会的考虑,促进了技术的转移。一方面,强制要求东部各省 市实现一对一的技术对口援助: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出台 了相应的政策来促进技术的流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 动实施方案》的出台促进了技术的转移。该方案从优化我 国技术转移环境、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活跃区域间技术转 移、建设完善技术转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人手.助推 了区域间技术转移。同时,国家还引导、支持建立了各层次 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如区域技术转移及服务联盟.中国 创新(接力中心)驿站等。从地方政府来说.东部地Ⅸ出于 政治的需要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出发.促进一些技 术的转移,而出于本地税收、就业岗位、区域间竞争优势的 考虑而限制某些技术的转移。 东部地区技术供给所呈现出的特点.是我国的政治体 制及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我国东部地区的技术供 给特点也体现出我国整体技术来源单一.对外依赖较大这 一现状。由于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大,因此.我 国大量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本国的技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