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

合集下载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师职称评定】

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1],一般是指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急剧变革、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指经济落后国家以发达国家现代化生产力为发展目标,努力追赶的过程。

对这个历史过程的学术研究早就开始了。

“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指的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这个词,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在汉语里了。

30年代,中国思想界还就“中国现代化”问题为题展开过讨论,那时已经较为全面地论及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中国现代化应该走什么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统一的关系、现代化的资金与人才问题、现代化中的“工化”与“农化”的关系、现代化中的文化建设等等。

[2]但是在学术上建立“现代化”的研究框架,从现代化的研究视角来研究现代化过程,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起步的。

我国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对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作过认真研究。

他指出,从社会思潮的角度看,现代化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战后西方出现的这一社会思潮,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了,18—19世纪形成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只有美国充分享受了战争的胜利果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

美国学者纷纷著述,大吹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现代世界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体系。

现代化不仅是“西方化”,首先是“美国化”。

这些观点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已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色彩。

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思潮,是乐观的社会进化论思潮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产物,是战后“美国第一”的自大狂思潮的产物。

美国学者认为:“现代化概念主要是一个美国式的概念。

”[3]这是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基本的社会背景。

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另一个国际背景是,战后东西方尖锐对峙,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形成了长期“冷战”的局面。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唐代的城市管理
• 唐前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城市建设有常 设的商业区,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在时间 和空间上突破了坊市制的限制。 • 长安先后建有3个市:东市、西市、中市。 • 洛阳城内设有3个市:丰都、大同、通远。
• 商店只能在市内开设,居民坊内很少有商 业活动。市的交易也有定时,中午打鼓300 下,交易开始,日落打钲300下,交易停止 。 • 中叶以后,坊与坊之间,出现了流动小商 贩。到晚期,开始出现夜市。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发展
• 唐代城市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城市数量增加,分布广泛。唐代前期有 城市1400余个,到天宝年间,城市数量增 加到1551个。新增的城市多处于我国东南 和西南地区。
• 2、出现了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等城 市数量也增加不少。长安有“世界之都” 之称。洛阳的城市人口在武则天时代达到 了14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 • “扬一益二”
第四讲 隋唐时期的城市
•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时期。这 次统一是建立在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和 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一事业的完成 使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出现飞跃发展,中国 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城市发展也进 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 隋代的城市
• 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30余年,但却是 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城市发展影响很 大。隋朝在总结前代各种制度,继承革新 的基础上,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
583年
493年 1421-1533年 1267年 605年 1366年 前220年 800年
84.10
73.00 60.32 50.00 45.20 43.00 57.00 30.44
罗马
拜占庭
300年
447年
13.68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00292 市政学最全笔记整理

绪论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含义(1)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2) 理论学派:①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②统计学把城市看作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住的人数作为确立城市的主要方法。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③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社区。

④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⑤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3) 特征:高度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①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聚集衍生出来的。

②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③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

④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结构即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外部结构。

⑤开放性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⑥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非农化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关系见表5-8,表5-9。 (P116)
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是7.7亿,只有654 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个,而20万以下的小 城市却占比不到18%。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
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 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 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 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 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 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 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961
9 维也纳
1866
10 布宜诺斯艾 1632 利斯
柏林
4332
莫斯科
4137
布宜诺斯 艾利斯
上海
4089 3595
加尔各答 3436
上海 布宜诺斯艾利斯 芝加哥 莫斯科 加尔各答
5800 5300 4900 4800 4800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结构演变谈到现代中国,不得不提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

自从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详细介绍以前和现在中国的主要经济结构演变,并探讨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开始了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这个时期,中国把经济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上。

政府扮演着经济决策的核心角色,通过国家计划来投资和发展基础设施,以便实现经济独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占中国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痛苦的社会事件的发生。

同时,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也很高,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产出和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些投资往往被浪费掉。

这个时期,私营企业基本上被禁止,进口商品也非常有限。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这是中国经济史上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家电制造业、鼓励出口、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

同时,也允许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和发展,并且鼓励外商投资。

在这个新的经济结构下,农业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范围,进一步发展多种农业作物和渔业等附属产业。

该时期的GDP增长非常迅速,在1980年代的末期GDP增速已达到10%,远高于欧美的增速。

在1987年和1990年,中国政府连续推出了两轮改革政策,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建立私营银行、新的股票交易所、工商局等等,并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丰硕的经济成果。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现代期(1990年至今)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2
15、所谓转运功能,美国拉格教授认为可分成三类: (1)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2)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3)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 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 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 模。 16、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 事实上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弗里德曼作过如下划分: 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 城市化 城市化Ⅰ 实体的变化过程; Ⅱ: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地区的入侵,还有 城市化 城市化Ⅱ 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城市化含义: ① 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即城市功能的扩散,如技术、经济特征由中心城市向腹地的 扩散 ② 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这是城市特征扩散的过程,如价值观、生 活方式等由 内向外的扩散或沿等级序列的扩散 ③ 人口集中的过程,可能造成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点数量的增加 ④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 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 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 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17、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 ——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第一产业从业者自 (1) (1)第一前提 第一前提——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己及其家属所需份额之外,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所以,只有 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 第二前提 —— 剩余农业劳动力 。农业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出现剩余,仅凭此一点,还不 (2) (2)第二前提 第二前提—— ——剩余农业劳动力 足以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所以,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18、为什么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这是因为,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要 想全部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在已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工业仍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之一,城市成长的有 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工业向城市,特别是小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19、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 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 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较强的说服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⑴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更紧张,竞争更 激烈。 。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 ⑵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产品运 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市化的先锋。 ⑶ 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联合企业。 ⑷ 工厂外迁,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 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3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三)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3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三)

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①人口的集中。

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概括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项目内容(1)农村剩余贡献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①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②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③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④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

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⑥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对城市规划及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城市规划及发展的一些思考
( 1 ) 朦胧 期 朦胧 时期主要是 指城市发展 的初 始阶段 ,这一 阶段所 处时 间大致 在
古希腊时期或 者更前 , 在 中国主要是夏朝 、 商朝 以及周朝 。朦胧 时期所具 有 的主要特 点是 , 城 市规划观 念受其所 处 时代和 政治 、 风俗 的影 响 , 在 城 市建筑 的形态和 设计上都 深刻反映 出 了当 时社会奉行 宗教思想 的事 实 , 且这一时期 的城市形态设计 具有着阐释 学中的丰富 的神秘 主义 。 ( 2 ) 滥解期 n】 指古希腊 、古 罗马时期的城 市设计及形态 。其特征是形成 一种新 的 理性 设计思 想和 实用 的规 划准 则 , 有 专 门的城 市规划 设计 家 , 形态 的可 理解性加 强。在 中国, 相当于晚周 , 城 市规划体系建 立, “ 里坊制 ” 的 出现 。 ( 3 ) 进 化期 上述 设计 思想 和理 性实用 准则 在整 个西 方世 界普及 ,发 展趋 向成 熟。 这一 时段 从中世纪 中一直到 l 9 世纪 , 形态的决 定论特 征逐渐加强 。 在 中国, 相当于从秦代 到唐宋这一 时期。当时, 城市的职 能主要是政治 的军 事 防御 , 统 治阶段 为了便于管 制市 民, 将里坊 内部设为井 字形道路 系统 , 四周 围 的高墙, 坊墙 , 不得 随意开 门设店 , 夜 晚实行 宵禁。坊 内居 民实 行 “ 连保制度 ” , 唐长安城就 是实行“ 里坊制 ” 城市的典范 。 ( 4 ) 革新 期 近 现代城市规划和 设计理论 的兴起 ,功能主义 的城 市形态观 、形 体 观 。形体 的决定论成 为主导设计思想 。 城 市形态走 向抽 象. 逐渐导致环 境 市规划 及发展 的一些 思考
周 鑫- 于 海:
摘 ( 1 . 黑龙江省华 厦城 市规划设计有 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2 .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 勘测设计研究 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要: 城市规划是城 市发展 的重要 依据 , 也是 奠定未来城 市健康 、 积 极发展 的重要 基础 。 自 “ 城市 发展 ” 这一概念诞 生之 日 起, 沿袭 到今天 , 城市 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接近50%,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推进到以大城市为主的第二阶段。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已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即由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但是,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则需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研究和吸取国际人口城市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研究和吸取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的教训。

这是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总体判断:中国人口城市化步入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人口地理分布上的体现,当前世界人口城市化趋势仍在继续,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正驶人人口城市化快车道。

一般认为,人口城市化可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主要向中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亦称之为乡村城市化;第二阶段,乡村和中小城镇人口主要向大城市转移和集中,形成以超大城市组带为主导的人口城市化;第三阶段,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和其他乡村迁居,称之为逆城市化。

从总体上观察,目前中国人口城市化已步人第二阶段,超大城市的发展主导着人口城市化的性质和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开创了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采取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并行发展的方针,大大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

据联合国人口司估计,1950年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8%,1980年上升到占39.6%,2005年上升到占49.3%w,城乡人口差不多平分秋色。

中国人口城市化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较快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的徘徊不前、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比例已由1950年的11.2%上升到1980年的19.4%、1990年的26.4%、2005年的43%左右②,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规划概论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流徙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湖岸边,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基本上居无定所,其临时栖居的方式为穴居和巢居。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劳动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的方法,同时开始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在长期的狩猎劳动实践中,发现一些动物是可以驯化成家畜的,于是开始出现了原始畜牧业。

历史上将“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进,称作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增加动植物的生产,生活有了保障,人口不断增长,开始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开始出现固定的原始聚落。

原始聚落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经济学又将农业从采集和狩猎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作第一次产业革命,即农业革命。

2.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

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类型按人口规模分类:按照城市市区常住非农业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人口在100万人以上(包含100万人)的城市称作特大城市;人口在50万人以上(包含50万人),不足100万人的城市称作大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上(包含20万人),不足50万人的城市称作大城市;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城市称作小城市。

2.城市的类型按布局形式分类:(1)块状布局城市:构成城市的物质要素集中成块状布置,是城市布局中最常见的形式。

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经济,交通便捷。

但如果此类城市规模过大,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练习:
1、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
C 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①②

A、①② C、 ②③
B、①③ D、 ③①
C 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
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
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
教材P43
城市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郊区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城市化的有关概念的区别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指农业人口转 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美国、英国开始早; 印度、巴西开始晚。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 哪一阶段?
美、英处于后期阶段 巴西处于后期阶段 印度处于初期阶段
(3)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美国、英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缓; 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剩.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南美洲最突出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在南亚最明显)
滞后的主要原因: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 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 制城市化的发展。
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教材P45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及地价上涨; 乡村环境质量好、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交通运输的发达,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人口流动 城市建设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镇化1.1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导致食物剩余,为人口集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贸易路线: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品交换,吸引了人口聚集。

3. 政治与宗教中心: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建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二、城市形成的过程1. 聚落阶段:- 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以狩猎、采集为生,人口稀少。

- 聚落通常位于水源附近,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

2. 村落阶段:-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 村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 城镇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村落开始转变为城镇。

- 城镇具有市场、防御设施等初级城市功能。

4. 城市阶段:- 城镇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形成了城市。

- 城市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区域中心。

1.2 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度通常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 职能多样: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中心。

- 空间结构复杂:城市空间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公园绿地等不同功能区。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人口密集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它拥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以及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

1.3 城乡关系的演变一、城乡对立阶段- 在古代社会,城市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居住地,而农村则是被剥削的农民的居住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二、城乡融合阶段-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交换日益频繁,城乡关系开始融合。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括:1.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 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4分) • 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 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 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中国近代化
• • • • •
什么叫近代化,它与现代化有区别吗? 我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近代化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近代化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我们学习这段历史对我们现在的现代 建设有什么启示?
• 一、近代化的概念分析 • 概念: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 历史进程,又叫现代化或早期现代化 • 表现: • 生产力: 由手工劳作向机器生产转化 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 • 生产方式: 产方式转化 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民 • 政治制度: 主政治的变化。 • 思想文化: 从封建思想文化向近代西方资 产阶级思想文化转化。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中国近代化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近代化与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 近代化: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两者的关系: 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 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不能 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 四、中国近代化遇到的主要障碍是什 么? • 主要障碍: • 1、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外部列 强的破坏 • 历经曲折“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2、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 化的领导权
• (3)指人民公社制度。(2分) •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 (2分),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分)。
•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 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 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 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 研究的重要准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 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 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

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

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

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

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

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

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

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

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古代城市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和集中人口管理。

在这个时期,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生活条件也较为简陋。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逐渐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

在历史上,我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战国时期,城市建设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古城,如秦始皇在长安(今天的西安)建造的都城,楚国的都城郢(今天的荆州),齐国的临淄(今天的淄博)等。

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朝的统一,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连同他的王公贵族和大批官吏进驻长安,使得长安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而南方的城市,如吴国的建业(今天的南京),楚国的郢都(今天的武汉)等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城市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一百万。

城市里有着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商品和文化产品在城市中流动,城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随着宋朝的兴起,中国的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南宋的建康新都(今天的杭州)成为了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动,如浙江的丝绸产业,广东的瓷器产业等。

明朝时期,我国的城市进一步发展。

北京成为了当时的政治中心,而南方的城市如苏州、扬州、杭州等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市政建设和管理也得到了重视。

清朝时期,我国的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北京成为了皇家的政治中心,上海和广州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大门。

城市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面貌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近代以后,我国的城市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完善。

同时,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繁荣和衰落的循环。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

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

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

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

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

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

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

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

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

第三讲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三讲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山东半岛 辽中南 中原 长江中游 海峡西岸 川渝 关中城市群
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 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 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 GDP所占比重为52.83%。 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 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 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 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
元宋时期的城市
北宋东京(开封) 宋平江府(苏州) 元大都(北京)
明清时期的城市
明清北京 景德镇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近代城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 大、广州
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推动期(1978-1990)
1978年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乡村工业式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的成立, 城市层面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来投资;
中国形成大城市圈和城镇密集带
奴隶社会: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 邑(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按 照奴隶制的等级制度规定其规模的大小。
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
封建社会:城市主要分为三类:
封建统治的都城 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 一些府县和小的手工业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 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 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 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 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大一统体系中的城市的有限变化;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1909—1936年)

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1909—1936年)

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1909—1936年)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09年开始,中国开始逐步建立城市和乡镇的划分,并逐渐形成市辖区的体制。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改革和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的重要标志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该政府首次正式确立了城市和乡镇的划分。

此后,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以市为中心的市辖区体制,并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国不断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逐步完善城市的道路、建筑、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在市辖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中国也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也受到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受到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列强的影响。

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经验,逐步完善自己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变革也对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体制逐渐变革,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宪政改革,这为城市的现代化改革和市辖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还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

与此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为城市的现代化改革和市辖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然后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相联系。

答;(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东部受侵略地区发展较快,呈现畸形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呈现出不稳定性,由于一些民族工业很可能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而破产,就会导致大量失业者返回农村;中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由于社会性质的影响远不如西方国家。

(2)现代:建国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的完成,外交方面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尤其是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

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社会混乱,城市化进程受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活力增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90年代,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这些因素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