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共38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城市

近代中国的城市
随着占据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不同时期及不同阶段,
城市建设方针和建设意图有变化。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区分, 两个地区在建筑质量、人口密度、建筑密度、 绿地标准、公用设施水平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一般是引进占据者本国的建筑形式,是中国土地上的
外国城市。
放射状。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 1899年 美英租界再次扩展到33503亩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
“东省铁路”。
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 大连)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民国后改称“中国东省铁路”, 简称“中东铁路”。
(二)大连
帝俄占据时期(1898~1904)
“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拟建的中东铁路的出口” 制定城市规划:环状广场几放射性道路形成城市骨架 铁路和港口的位置很突出 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严格分开,城市基础设
1、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市镇:唐山、大同等 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区:北京等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业 形成较集中的工业区:上海、沈阳等 分散在市内建设:19世纪50年代的上海 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青岛、无锡、广州等
(五)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化,内地城市则发展缓慢。 同时,沿海城市布局也由
“内向型”转为“外向型”。
2、城市带主要分布在沿海、沿长江、珠江及铁路干线。

第十三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5

第十三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5

(1)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 东北地区是我国地域经济开发最迟、城市兴起最晚 的地区。但自从19世纪末俄国、英国、日本等帝国主 义势力先后侵入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迅速形 成,从而促成东北城市密集区的迅速形成。 东北城市集聚区的形成主要从1898年中俄签订 《旅大租地条约》开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短短四十多年时间,一个以辽中沈阳(包括抚顺、鞍 山、本溪等)为核心、哈大铁路为纵轴,滨绥铁路和 沿海港口城市为两翼,以重工业为主体,兼有部分轻 工业为特点的东北城市密集区基本形成。
(4)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近代城市中设置的机场多为军用性质,有的就在城市近旁, 如上海的江湾机场,限制了上海向东北方向的发展,并造成对居民 的噪声干扰。
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据统计,至1936年抗日战争前,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与特大 城市共十个,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上海(370万)、 北平(157万)、天津(123万)、广州(116万)和南京(101万); 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有5个:汉口(78万)、杭州(58万)、 沈阳(53万)、青岛(53万)以及香港。上述10个大城市中,除北 平、南京、广州和杭州4个我国原有的老的大城市以外,其余6个基 本都是近代发展起来的。
(3)沿江城市轴的进一步发展
长江源远流长,腹地深广,流域资源丰富,自隋 以来一直是一条重要的通航航线,其对城市的集聚作 用也十分明显。近代西方殖民者入侵后,强迫在此开 辟通商口岸,设立租界等,致使沿江地带城市轴线进 一步发展。当时沿线的上海、镇江、南京、芜湖、安 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万县、重庆等 12个先后都是约开商埠的城市,各种洋货的输入,粮 食、棉花、蚕丝、茶叶、木材、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和 输出,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建立和方便的 交通条件,都在促使沿线城市的发展,形成沿海轴线 以外的又一条城市发展轴线。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近代部分的城市2

近代部分的城市2

§1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 四、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总结
• (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级分化 • (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 加剧 • (六)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
§1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 四、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总结
• (七)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的开而不放型向开 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 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中国城市建设史
近代部分
近代部分
• 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内容 • 由租界发展大的城市(上海、天津、武汉) •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哈尔 滨) • 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 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 • 近代的中西部城市 •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高线公园
• 2009一期工程


• 粤中 造船 厂旧 址
• 本溪湖
• 本溪水洞
(五)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 发展加剧
• 2、沿海城市带的兴起 • 至1936年:
• ①东北辽中南——沈阳、大连为中心的城市群 • ②华北京津唐 • ③山东半岛——青岛、烟台、危害为中心 • ④长江三角洲:上海为中心,苏、锡、常…… • ⑤东南沿海:温州、福州、漳州、厦门 • ⑥广东沿海潮汕平原 • ⑦珠江三角洲:广州、香港
(三)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 兴起
• 2、港口对城市的影响 • 近代的港口城市有两类: • ①地理位置好,港湾条件优越,由于帝国主义 的侵略而在此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发展成为新 城市。 • ②在历史上是港口城市,大多在入海河道旁, (上海、天津、福州、宁波),原来有一定基 础,近代增建了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码头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 集中
工业的分布带来的严重后果: 1. 工厂和住宅混杂 2.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交通运输严重不合 理 3. 工业分布与市际交通也不合理
二、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
上海的对外交通: 码头分布上的问题: 1、码头分布很集中 2、浦东、浦西仓库码头分布不合理 3、港口与铁路间缺乏直接联系 4、黄埔江航道淤塞严重 5、码头分工不明确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中国城市的基本标准: 1、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 2、存在一定的手工业及其从业人员, 是技术和文化中心 3、具有相当数量的居民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上海:2万平方千米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低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沿革
甚至有些外国人学习了中国的风水术,在建筑实 践中加以应用,回避某些不吉利的信息。如德国 人开始应用德国传统木构技术时,没有意识到者 中有大量交叉形式的木构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 美习俗,因为“×”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凶 象”。 另外,有些地方在建教堂时也有意去掉了高耸的 塔楼,因为没有风水师的参与和认同,这些破坏 地方城市轮廓线的尖塔可能会引起百姓的反感。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2、1866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1910年日本人绘制了上海 地图 1917年清朝已结束——有 将华界和租界整合的趋 势
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拆除城墙 原因:1、经济方面考虑,城墙限制城市发展 2、城墙代表封建统治,拆除城墙是民心 所向。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对农村
城市对农村发展变迁拉力的不足与区域间不平衡,导 致农村发展变迁的滞缓和区域间的不平衡。
对抗性的掠夺关系导致农村凋敝和破产,也使城市的 发展受到制约。
(一)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的限制;(二) 官市组织衰退,终致瓦解;(三)坊市分隔制度消灭, 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 行买卖交易;(四)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 区蓬勃发展;(五)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 市镇。
(二)中国的近代化与城市转型
1.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的近代化 (1)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扩大;(2)近代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军 队、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如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政 府”的陕西虢镇、交通枢纽宝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 (二)近代城乡关系变动的趋势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与影响
2.城市的转型
(1)从传统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转化成为区域或全 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
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经济部门在城市中逐渐占主导地 位。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
(2)城市类型多元化:
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 重庆
新型工矿业城市: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本溪、 鞍山
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兴起:20世纪以来,部分大 中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速。
民国年间中国城市统计
等级规模/万 大于200 100-200 50-100 20-50 133-1936 1 4 5 18 48 76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第十二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4

第十二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4
第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


第一节 概况
日本侵占地的城市按其性质可分为:殖民地城市与半殖民地城
市。►Leabharlann 从总体上看,在外国侵略者进行的城市建设中,日本侵占地规 模最大、范围最广,其城市建设活动也是最多和最完整的。既有城 市局部地区的规划(租界、满铁附属地),也有整个城市甚至一个 地区的规划(关东州、伪满);既有新城开发规划,也有旧城改造 或城市扩建规划。对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在所有的殖民地 中,只有日本侵占地制定过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并且按照规 划进行了部分甚至全部的建设。
图1 彼得堡城市平面图(巴洛克规划 资料来源:沈玉麟著,外国城市建设史
模范城市(Model Town)式的规划

1908年,殖民统治与扩张的需要使满铁在关东州的中心城 市大连西部建设了以欧美19世纪后半叶的工厂主建设的模 范城市概念作为范型的沙河口工厂区(图3)。规划内容,除 了工厂、办公及住宅外,还有小学、医院、商店、邮局、各 派宗教寺庙、教堂等,工厂里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 它规模小,居住者也仅限于工厂的工人,规划上则反映的是 工厂经营者个人的思想,但能建设比城市一般地区更优越的 住宅与环境条件。现在看来,沙河口工厂实际上是日本侵占 地中少有的企业城市(Company Town)。
满铁附属地(1905~1931)
► 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属于中国近代城市
中外国殖民者所制定的局部地区规划,其性 质是半殖民地城市规划。不同于日本殖民者 在台湾、朝鲜等地,先进行旧城区改造、然 后再进行统一规划的建设方式,而是在原有 城镇之外建设新市区,属于新城规划。对满 铁附属地城市规划的过程及其内容进行分析 可知,其规划是以俄国时期的巴洛克式规划、 欧美近代功能主义规划以及台湾的殖民地规 划作为范型的。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业城市建立起来;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这段时间为了建地铁啥的,武汉成了“满城挖”,不仅把街道变得很乱,而且空气也弄得很差;虽然这是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可我总感觉没有规划好;武汉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就说下水道系统吧,今年那次大雨,几乎整个武汉都被淹了,听说华农是整个被淹了;三流动人口问题武汉地处交通要道,高校众多,这直接导致了武汉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数城市做的并不到位;武汉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作赘述;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城市区划问题很多人对武汉的区划存在疑问,很多人觉得武汉湖泊江河湿地多,城市区隔严重,不适合摊大饼似地城市交通建设,应该发展组团式结构,运用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交通建设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可以避免很多城市病的发生;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武汉城乡分明,城市和乡村分界太明显了,城乡差异太大,未能很好统筹发展;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与拉美国家城市化超工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的明显滞后于工化;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都是不理想的;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
• 三、居住
• 1、里弄住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 主义新的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的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 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而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 变成联立式住宅。 • 里弄多在私有土地上建造。里弄内有总弄、支弄,总弄通 大街。房屋很少考虑朝向,建筑密度很高。 • 2、棚户区,多形成在工业区附近,没有上下水道,没有像样 的道路,地势低洼。 • 3、花园洋房,在租界区内,多为外国人和中国上层统治阶层 居住。 • 4、高层公寓,主要为来自国外的淘金者,没有更多的钱建造 洋房的外国人。兴建于30年代。商人认为房地产行业稳定,而 里弄不好收房租。当时,建筑材料低廉,人工较便宜,高层建 筑的技术比较成熟。多集中在商业区附近。
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20世纪初的上海外滩
20世纪初的仁记洋行大楼
• 大上海计划肩负的使命 (一)促进城市统一 大上海计划是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无法实现对租 界统一领导的情况下,设想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来动摇 租界的发展基础,抑制租界的发展,最终实现对上海 的统一控制。对此,国民党政府充满期待。 1927年7月7日,蒋介石亲临上海,在上海特别市 成立典礼上讲话:上海特别市,非普通都市可比,上 海特别市乃东亚第一特别市,无论中国军事经济交通 等问题,无不以上海特别市为根据,若上海特别市不 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即不能有头绪,上 海不仅成为中国各地之模范,并当依照总理建国方略 之计画,一一实行之,上海特别市,中外观瞻所系,
上海市都市计划一稿

初稿完成后,经过五个月的修改,于1947年5月 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报告书(二稿)。 • 二稿与一稿相比,在人口规模方面有增加,订出 了五十年后增加到1500万人的计划,在土地使用方面, 提高了人口密度,以免城区范围过大;对于铁路、港 口等技术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甚至连编组站的 位置及联结其他路线的细部也画了出来,并设想了市 内高架道路。在进行二稿的同时,做了改建闸北西区 的详细规划,按邻里单位及行列式进行布置,还研究 了日照、绿化等卫生问题。同时,还考虑了改善市容、 管理工厂建设的规划草案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区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 城市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新特征
(1)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 条理的建设
(2)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 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城市。

从唐宋以后,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型城市,如浙江的杭州、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等。

但是,城市在经历了一段繁荣之后,很容易就会崩溃。

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崩溃和城市自身的衰败。

直到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变革,中国的城市才开始逐渐复苏。

二、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190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交通总局”,开始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个城市规划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例如上海外滩、广州中山大道、北京长安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三、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快。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7.9%提高到了58.5%。

尤其在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狂风,许多县级城市变成了地级城市,一些地级城市发展成了省会城市。

例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城市化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使生产效率更高。

其次,城市化可以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就业人才。

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因此,发展城市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第十一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3

第十一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3

南通全貌
南通钟楼
南通商会大楼
更俗剧场
民国初年西门大街
南大街
南公园桥
第四节
近代的重庆
一、重庆的概况: 重庆位于四川省东南,是嘉陵江与长江 汇合处的山城,系鹿头山与娄山的余脉,三面 环水一如半岛,形状似秋叶一片。 1、鸦片战争前: (1)名称由来:隋开皇初称“渝”,渝州 (嘉陵江的支流)由渝水而来,南宋时,升为 府。重庆一说因地处介于顺庆、绍庆之间而得 名,一说是南宋赵惇为封恭王和即帝位的双重 庆贺而得名。
• 唐山
唐山是近百年来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工矿交通等 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唐山虽然不在帝国主 义直接控制下,没有租界,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背景,这里一些工业也曾一度为帝国主义所 占有,也有专为外国人居住的地区。城市发展显现出 早期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特点。
城市发展的原因:
开埠前期的重庆
解放初期的渝州半岛
2、鸦片战争以后 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的《烟台条约增续专约》 规定重庆成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使重庆 成为日本的通商口岸,1901年的《重庆日本商民专界 约书》规定日本在重庆府城朝天门外南岸王家沱,设 立日本专管租界,这是四川的第一个租界。 重庆开埠的结果:1)重庆开埠使英国的侵略势力 从上海扩展到长江流域,成为对中国大西南的庞大侵 略计划的重要步骤;2)各国纷纷来重庆设立领事馆, 外国洋行蜂拥而入;3)使重庆与国际间建立了贸易 关系,成为内地的重要通商口岸;4)近代民族工商 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1、唐闸、天生港,与南通旧城形成鼎足之势,而在功 能上又是一个整体。 2、旧城为政治中心,唐闸建成新的工业区,城西及西 南的濠河两岸为新发展地区,以桃坞路最为集中。 3、桃坞路两旁为新建的商业建筑及私人住宅和里弄住 宅。 4、在南濠河沿岸的东段兴建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机构。 5、利用濠河中段宽阔的水面修建游憩中心,有东、南、 西、北、中5个公园。 6、全县道路分成干线与支线,成立专门的机构—路工 处,修筑了公路与沿路的桥梁。 7、1900年后,整个城市结构和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 而老城的格局并未打破。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

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

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

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

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

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

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

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

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鸦片战争后
1.城市性质: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政治上:受帝国主义国 家控制 3.经济上:手工业到工商 业的发展 4.城市功能结构:混合 5.建筑面貌:城市体系面 貌发生改变
4
二 、城市的类型
我国第一条铁路:修建于1876年的“淞沪铁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本国 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23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2、道路系统
分为大马路、林荫路、街道和小巷。以环状广场及放射性道路形成 骨架,反映出明显的古典主义色彩。
3、城市建设
沙俄统治大连地区的七年中,根据总体规划,除铺筑铁路和修建港
口外,还进行了部分市区建设。
主要建筑类型:有市政府、官邸、旅馆、银行、商店、学校、医院 教堂及住宅等160多栋。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A 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如青岛、广州; B 长期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占据,有特殊的租界地。如上海、
天津; C 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城
市,如唐山; D 铁路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5
二 、城市的类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二、 原来是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局部变化;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兴起:20世纪以来,部分大 中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速。
民国年间中国城市统计
等级规模/万 大于200 100-200 50-100 20-50 10-20 合计
1915 0 2 12 11 18 43
1933-1936 1 4 5 18 48 76
边疆省份城市化的较大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城市 发展迅速。1907年,东北1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37个,没有 一个20万人以上的城市,10-20万人的城市仅有2个;1930 年,城市总数达75个,另有120余个县城人口在2000人以上, 其中20万人以上城市3个,10-20万人的城市2个。沈阳、大 连、鞍山、抚顺、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成为区域的经 济中心。
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18401895中国的城市在历史上增多此达到相当繁盛的水平唐宋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但到清代前期尽管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在增加可城市人口的比重相对下降5
第九章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点
中国的城市在历史上增多此达到相当繁盛的水平,唐 宋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但到清代前期,尽 管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在增加,可城市人口的比重相对 下降(5%)。
“以1843年中国城镇人口2072万计,比北宋增加近 1倍,比盛唐增加约1.5倍,但同期内全国总人口增加幅 度更大,因此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了大约一半,即从10% 左右降至略高于5%。”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徐州、蚌埠
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西安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初步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衰退与曲折发展

第七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规划[33页]

第七讲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规划[33页]

三、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1、由外国侵略者所制定的城市规划
只对城市部分地区制定规划图,局部地区按规划进行了一些建设 有明确的城市总体规划意图和较为完整的规划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
部地区按照规划图建设。
1910年德帝国主义占领时制定的青岛市规划
1900年大连城市规划图
1932年长春城市平面图
伪“满洲国国都”(长春)建设计划图(1932年)
1947稿)
我国古代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帝国主 义的入侵,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总结和继承,代之而起 的是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当时所流行的规划思想和手法的输 入;即使是中国人自己做的规划,也往往是生硬移植搬用 外国的一套,反而将自己的规划传统中断、丢弃了。
1895-1931年
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工厂,经济侵略转向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产生了一批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 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兴起了一批民族工商业城市。
1931年至抗日战争以前。
日本帝国主义与东北殖民地城市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向内地撤退,西南、西北部分城 市迅速发展起来。
变化四: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
至1936年抗日战争前,我国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即 上海(370万)、北平(157万)、天津(123万)、广州 (116万)和南京(101万);
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有5个:即汉口(78万)、杭州 (58万)、沈阳(53万)、青岛(53万)以及香港。
规划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 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租界城市。9个国家在12个城市设立了30个租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