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升初文言文常考知识
小升初语文重点常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重点常考知识点
1. 词语辨析:常考词语的辨析,如近反义词、词义辨析等,需要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
和含义。
2. 成语故事:常考成语的来源和故事,需要理解成语的内涵和用法。
3. 古诗词鉴赏:常考古诗词的鉴赏和理解,需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4. 文言文阅读:常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需要熟悉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
5. 现代文阅读:常考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需要掌握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和
技巧。
6. 修辞手法:常考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应用,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其在作文中的
应用。
7. 诗歌写作:常考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8. 散文写作:常考散文的写作和鉴赏,需要掌握散文的结构和叙事技巧。
9. 作文写作:常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需要熟悉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
10. 古代文学作品:常考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需要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以上是小升初语文的重点常考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语文成绩和阅读理解能力。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全梳理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全梳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试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文基础知识:如文言文的句式、语法、修辞等。
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押韵、比喻、借代等。
2. 古诗词鉴赏:考生需要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分析意境、抓住修辞手法、理解词句等,同时还需要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如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品等。
3. 古文阅读:考生需要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断句、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古文的常见句式和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 成语和名言警句:考生需要掌握常用的成语和名言警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等。
5. 文化常识: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古代礼仪、器物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如数学、医学、天文学等。
以上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试的几个方面,考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同时,还需要多读、多练、多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和能力。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词汇1. 动词:多用古代用法,如不分主谓的“惟”,表猛然迸发的意思,如:“忽”, “忘”, “怀”, "念", “怜”, “为”等。
2. 形容词:多形式丰富,用反义关键词表示夸张,如“甚”,“极”,“殊”,“绝”,“悠”,“犹”等。
3. 副词:多为古代用法,如,“将”,“尚”,“尤”,“复”等表示时间、条件、程度等。
4. 量词:多以“有”作为表示量词的符号,如“何有”,“安有”,“敢有”等。
5. 连词:用于连接成分,如“则”,“而”,“乃”,“兮”等。
6. 古代文言助词:如“之”,“乎”,“于”,“于是”,“也”等。
二、古文句式1. 反复句:带有对比含义的句式,如“不闻不问,大庭多怨;一言一笑,处堂成圣”。
2. 并列句:并列分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常表对比、转折、承接等意义。
3. 嵌套句:在句子中嵌入另一个句子,修辞手法丰富,如“太史公曰:……”。
4. 现象描写句:通过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写,表明作者的感悟。
5.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用于加强语气和表示反问等。
6. 典故引用句:妙用典故、历史人物或史实来说明问题。
7. 结构紧凑句:如正反对照、因果关系、条件状语从句等。
三、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意象来描绘另一事物,增加形象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借代:将词义扩大到其他事物,引起联想,增加意量,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对仗:在句子中把相同或相对的内容对立来安排,形成对比关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相邻的短语对象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连贯统一。
5.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之大、之小、之重、之轻等。
6. 反复:特定的字句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确立主题,突显重点。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脉络。
2. 段落核心: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清主次。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也是小升初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1.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常用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例如,学生需要熟悉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成语,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2. 文言文阅读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文章。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通过分析关键词和句子,找到文章的重点和主题等。
3. 文言文词语理解: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和解释文言文中的生词和专有名词。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上下文推测的方式来理解生词的意思;通过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理解专有名词的含义等。
4. 文言文写作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写文言文的作文。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等。
5.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课文或者文章进行练习和理解;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等。
总之,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小升初考试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一、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常见实词的意思,比如“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
2、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等。
要理解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古今异义很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所不同,比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二、掌握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断句:1、借助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找出它们可以帮助断句。
2、借助虚词如“夫、盖、若夫、至若”等常用于句首,“也、矣、乎、哉、焉、耳”等常用于句尾。
3、借助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后通常要断开。
4、借助句式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整齐,可据此断句。
三、理解文言文文意1、结合注释课本和练习中的文言文通常会有注释,要充分利用这些注释来理解文意。
2、联系上下文有些字词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3、了解背景知识一些文言文涉及到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背诵经典文言文背诵是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有效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孟子》中的片段、《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等。
在背诵时,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有助于记忆,而且记得更牢固。
五、多做文言文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检验自己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练习题可以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断句等多种类型。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解释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解释摘要:一、引言:小升初文言文的重要性二、常见文言实词的解释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者:表示……的人/物3.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他的4.而:表递进/表转折/表顺承5.则:就/则是/则是6.以:用来/因为/按照7.于:在/向/比8.吾:我9.夫:放在句首,表示发端/放在句中,舒缓语气10.盖:表示句首发语/句中表原因三、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1.矣:表示事情已经完成2.焉:兼词,表示位置/表示感叹3.耳:表示限制语气4.乎:表示疑问/表示感叹/表示反问5.哉:表示感叹6.也:表示肯定/表示否定四、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者,……也2.省略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3.被动句:……为……所……4.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梳理文章大意3.注意关键词和句式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翻译正文:在小升初的考试中,文言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下面将对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进行解释。
一、常见文言实词解释1.之: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如:“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之后要时常温习”。
2.者:表示“……的人”或“……的物”。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者”,意为“在三个人一起行走的人中,一定有我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人”。
3.其:他的、她的、它的或其他的。
例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为“用他自己的方法来对付他”。
4.而:表递进、表转折或表顺承。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学习但不去思考是无益的,思考但不去学习则危险”。
5.则:表示顺承关系。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为“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以:用来、因为或按照。
例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为“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先使工具锋利”。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小升初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常见字词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小升初阶段,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如“日”(太阳)、“吾”(我)、“汝”(你)、“走”(跑)、“去”(离开)等。
2、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比较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以”“于”等。
例如,“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动词,“去、到”的意思;作助词,“的”或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
3、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白话文的意思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比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鼓”。
3、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战于长勺”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三、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文言文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在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准确无误;“达”就是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是要优美自然,富有文采。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一、《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译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字词解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于是。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二、《司马光砸缸》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小学升入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会有所提升。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我们对小升初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了梳理汇总。
一、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之”作助词,可译为“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反问,意为“难道”。
3、“而”表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关系,如“人不知而不愠”。
4、“以”作介词,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是“用”。
作连词,表目的,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以”意思是“来”。
5、“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等,如“于舅家见之”中的“于”意思是“在”。
二、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乃”于是,就,如“乃悟前狼假寐”。
竟然,如“乃不知有汉”。
2、“则”就,如“学而不思则罔”。
却,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者”指人、物、事、时间等,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者”指……的人。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如“二者不可得兼”。
4、“乎”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如“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如“不亦乐乎”。
5、“也”表判断语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表陈述语气,如“夫战,勇气也”。
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用“者……也”“……也”“者也”等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文言文知识点整理.doc
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小升初语文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知识点较多,因此要想取的好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掌握好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记忆这些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诗词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小升初文言文常考知识
小升初文言文(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小升初文言文常考知识教学内容
(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a.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 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关于小升初考试常考的文言文
关于小升初考试常考的文言文
小升初考试中常考的文言文包括:
1. 《学而篇》:这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的代表作之一。
经常出现的考点包括“猪鱼之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 《弟子规》:这是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文本,常被用来考察学生对于古代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
3. 《三字经》:这是一篇启蒙读物,其中包含了许多儿童必须掌握的基础常识和道德准则,如“人之初,性本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4. 《孟子·离娄上》:孟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围绕“养心”、“知人”、“修身”等主题展开,常常被用来考察学生对于古代道
德哲学的理解。
5. 《论语·为政篇》:这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关于政
治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考生需要了解里面包含的很多国家治理的道理,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等。
以上就是小升初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言文内容。
小升初文言文基础知识
小升初文言文基础知识嘿,亲爱的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小升初文言文基础知识,这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呢!咱们先来说说文言文里那些奇妙的字词。
你们想想,文言文就像一个古老的宝藏箱,里面藏着好多宝贝,可要是没有钥匙,咱可打不开。
字词就是这把钥匙!比如说“走”这个字,在文言文中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哦,而是跑的意思。
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你本来以为是苹果,结果打开一看是橙子!再来讲讲文言文的句式。
那简直就是一套独特的密码!什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晕?别担心,咱们来打个比方。
正常句子是“我吃饭”,在文言文中可能就变成“饭我吃”,这就像把拼图打乱了重新拼,是不是很有意思?还有那些文言文里的虚词,像“之”“乎”“者”“也”,它们就像小精灵,到处蹦跶,作用可不小。
比如说“之”,有时候表示“的”,有时候又指“他/她/它”。
这就好比一个百变超人,一会儿变成这个,一会儿变成那个。
文言文的断句也很重要哦!要是断错了,意思可就全变啦。
就像唱歌跑调一样,听起来会怪怪的。
比如说“其一犬坐于前”,要是断成“其一犬坐于前”,那可就闹笑话了,变成一只狗坐在前面啦!要学好文言文,多读多背那是少不了的。
这就像练武要扎马步,基础得打牢。
每天读一篇小短文,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文言文不再那么可怕,反而变得亲切起来。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要是能读懂古人写的文章,是不是感觉像穿越时空,和他们聊天一样?而且学好文言文,对以后的语文学习那可是大大的有帮助,考试的时候也能轻松应对,难道不好吗?家长们也要多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文言文的奇妙世界。
这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呢!总之,小升初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虽然有点难,但只要咱们有耐心,有方法,就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加油吧,小朋友们和家长们!。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实词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点之常见实词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15、举:选拔、全、发动?16、居:停留、处在、居住?17、比:等到、靠近?18、鲜:少,鲜艳?19、诸:几个、兼词?20、向:从前、先前?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28、但:只是?29、孰:谁、哪个、通“熟”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35、闻:听说(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38、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 “被”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将:统帅、指挥、统领??何:怎么、为什么、怎么办、多少尝:曾经、常常、尝试、品尝? 故:所以、死亡、老朋友、原因、缘故以为:认为?自是:从此?乃:就、于是??此:这? 遂:就、于是俄而、少顷、须臾:一会儿??方:正、刚、方圆? 耳:罢了诸:各位举:推荐?迁:调任? 且:而且?道经:路过?颦:皱眉? 归:回?还:回去所以:...的原因??皆、咸、俱:都? ?比期年:到了第二年?期:满一年?昔:从前悦:高兴?胡:为什么?已:停止? 患:祸患、灾难??向:从前? 素:白色退:回去释:放下破:漏水下沉安:怎么于是:在这时伐:攻打旦:天亮时、早晨虽:即使可以:可以凭借克:战胜逐:追赶靡:倒下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复:又测:估计伏:埋伏纳:接受修:长、高、有、又服:穿戴窥:偷偷地看、照复:又一次明日:第二天谋:商量杂然:纷纷许:赞同置:安放苦:愁特:只不过诲:教导惟、但:只思:想援:取若:好像扬其目:瞪着眼蒙昧:用袖子遮住眼谏:劝诫亡:逃跑、死了、丢失使:派、让毕:完数:几遽:急忙、马上可:大约辍然:中途停止引:拿少:小时候攫:抢衣冠:穿戴衣帽腰:腰上缠着雨:下雨徒:白白的竞:走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资:借偿:报酬邑人:同乡食:吃粮食愿:希望逮:达到操:拿度:量至:到莫:不,没有初:刚开始讴:歌若:假如,如果穷:尽辞:告别余:我啖:吃嗜:喜欢孺子:年轻人学问:好学善问侍:在旁陪着敝:破旧契:刻惑:糊涂笈:书籍亟:急于:在盍:何不狩:打猎轻:轻视蹉跎:光阴虚度黯然:沮丧的样子沃面:洗面孤:失去父亲、孤儿诟:骂示:给......看岁:年苟:如果泊:停赦:免除坐卧:坐立、躺下屏居:隐居即:就尔:你子:您谨之:慎重对待他贻:赠送毋:不虑:担心匮:缺乏无恙:安好吏:公差伺:侦察等候经日:经过一天许:左右、上下云儿:罢了绝:横渡中济:渡到河中央鞭笞:受鞭打俯首:低着头报予:回报我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点之常见实词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15、举:选拔、全、发动16、居:停留、处在、居住17、比:等到、靠近18、鲜:少,鲜艳19、诸:几个、兼词20、向:从前、先前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28、但:只是29、孰:谁、哪个、通“熟”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35、闻:听说(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38、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 “被”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将:统帅、指挥、统领何:怎么、为什么、怎么办、多少尝:曾经、常常、尝试、品尝故:所以、死亡、老朋友、原因、缘故以为:认为自是:从此乃:就、于是此:这遂:就、于是俄而、少顷、须臾:一会儿方:正、刚、方圆耳:罢了诸:各位举:推荐迁:调任且:而且道经:路过颦:皱眉归:回还:回去所以:...的原因皆、咸、俱:都比期年:到了第二年期:满一年昔:从前悦:高兴胡:为什么已:停止患:祸患、灾难向:从前素:白色退:回去释:放下破:漏水下沉安:怎么于是:在这时伐:攻打旦:天亮时、早晨虽:即使可以:可以凭借克:战胜逐:追赶靡:倒下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复:又测:估计伏:埋伏纳:接受修:长、高、有、又服:穿戴窥:偷偷地看、照复:又一次明日:第二天谋:商量杂然:纷纷许:赞同置:安放苦:愁特:只不过诲:教导惟、但:只思:想援:取若:好像扬其目:瞪着眼蒙昧:用袖子遮住眼谏:劝诫亡:逃跑、死了、丢失使:派、让毕:完数:几遽:急忙、马上可:大约辍然:中途停止引:拿少:小时候攫:抢衣冠:穿戴衣帽腰:腰上缠着雨:下雨徒:白白的竞:走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资:借偿:报酬邑人:同乡食:吃粮食愿:希望逮:达到操:拿度:量至:到莫:不,没有初:刚开始讴:歌若:假如,如果穷:尽辞:告别余:我啖:吃嗜:喜欢孺子:年轻人学问:好学善问侍:在旁陪着敝:破旧契:刻惑:糊涂笈:书籍亟:急于:在盍:何不狩:打猎轻:轻视蹉跎:光阴虚度黯然:沮丧的样子沃面:洗面孤:失去父亲、孤儿诟:骂示:给......看岁:年苟:如果泊:停赦:免除坐卧:坐立、躺下屏居:隐居即:就尔:你子:您谨之:慎重对待他贻:赠送毋:不虑:担心匮:缺乏无恙:安好吏:公差伺:侦察等候经日:经过一天许:左右、上下云儿:罢了绝:横渡中济:渡到河中央鞭笞:受鞭打俯首:低着头报予:回报我。
2017小升初必考文言文知识点(2)
2017小升初必考文言文知识点(2)(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先生传》(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例: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一一他们)、“它”一一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a.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一一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一《曹刿论战》b.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 《公输》c. 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一《爱莲说》d.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至『。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一一《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一一《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一《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一一《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 一一《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一一《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一一《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一一《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一一《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一《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一一《陈涉世家》(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一一《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一一《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一一《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一一《鱼我所欲也》(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一《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一《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一一《卖油翁》5. 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
一一《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 则1. 连词(1)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2017小升初必考文言文知识点升学助考。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一一《岳阳楼记》(2)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一一《鱼我所欲也》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3)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 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一一《岳阳楼记》(七) 者1•代词(1) 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的人)一一《口技》例:可爱者甚蕃。
(的花)一一《爱莲说》(2) 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
一一《岳阳楼记》)(3)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一《孙权劝学》)2. 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一一《陈涉世家》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愚公移山》(八) 也1.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一一《陈涉世家》2. 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一《马说》3.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一《出师表》4. 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一一《陈涉世家》5. 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九) 焉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一一《愚公移山》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十)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一一《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一一《五柳先生传》例:而因以及乎其迹。
一一《墨池记》(十一)且1. 副词(1)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一一《愚公移山》(2) 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 连词(1) 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一一《愚公移山》(2)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一一《马说》(3) 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一《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 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一《桃花源记》⑵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一一《岳阳楼记》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一一《狼》2. 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一一《陈涉世家》3. 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一《示儿》)(十三)矣1. 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一一《岳阳楼记》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一一《论语》十则2.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 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一一《曹刿论战》(十四)乎1. 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一一《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一《论语》十则)先生传》⑶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一《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一《陈涉世家》2.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 )一一《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一一《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一一《公输》例: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一一《童趣》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
一一《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一《陈涉世家》2.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一《狼》3.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一《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一一《岳阳楼记》2. f 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十八)遂1. 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
一一《曹刿论战》2. 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
一一《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一一《唐雎不辱使命》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一一《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一一《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一一《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然”的格式作“……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一《核舟记》(二一)故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一一《论语》十则例: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一《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一一《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一一《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 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
一一《陈涉世家》例:苟慕义强仁一一《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 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3. 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
一一《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 副词(1) 适逢,恰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