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周时期的几个疑难问题的释疑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_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环节设计:1、课前准备: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朝代更替的有关史实及搜集资料;了解有关家谱和宗祠的资料2、课堂教学中共设计了六个大的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夯实基础、难点释疑、归纳总结、课堂小结、经典集训二、教学方法设计:①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法,课堂讨论教学方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情景设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由于夏商西周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要充分利用资料:人物图像、实物图像、示意图等,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③适当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清早期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并结合图表加以掌握;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讨论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结合"宗法制"试写一篇小论文。

三、教学流程设计:1、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图片:第一幅黄帝、第二幅夸父、第三幅共工、第四幅大禹。

“在讲新课前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逐一展示四副图片),他们都是我国远古时代传说中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到了大禹,他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展示图片大禹治水画像与戴冠冕的夏禹画像)同学们请看,大禹的服饰已经大不相同,服饰的变化意味着身份的变化,这说明大禹由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变成了一个国王,这是因为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出示二里头考古复原夏朝的宫殿图)夏朝建立起来后,我国古代的一系列政治制度随之逐渐建立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课堂。

2、夯实基础:用课件出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背诵,然后进行检查,检查时尽量设置情景以便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增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如我问:“同学们还记得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中反映出诸侯应对周天子尽什么样的义务?”还有设置情景问题:假如你生活在西周,从理论上讲,下列哪些现象是可信的?①政府派人灼烧甲骨来判断是否出兵征伐②你看见卫晋两国诸侯结为姻亲③你过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用这种方式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增强记忆,一举两得。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摘编自《历史学习》夏、商、西周史的研究,与国家起源、文明演进等重大史学理论密切相关,又受到一系列考古成果的推动,故特别引人注目。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规划”重中之重的历史年代学攻关项目。

它酝酿于l995年,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各个专题研究完成于1999年9月,2000年9月夏商周断代工程验收工作顺利通过,标志着它的完全结束。

《夏商周断代工程l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的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把工程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数据公布于世。

断代工程的任务,是为夏商周三代确立一份可信的历史年表。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

但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

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载的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

自此以下有逐年记事之文,自此而上的《三代世表》有世而无年。

古史渺茫无从稽考的困惑,因年代不明而更加显著。

这是我国上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

为夏商周确立年代学标尺,具备多方面的意义。

“工程”设计了九个大课题39个专题,几年间直接参加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余人,涉及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

它是多学科相结合、集中了全国学术精华的世纪工程。

根据各历史阶段研究条件的差异,“工程”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商王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经过四年的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以上设定的目标都已达到。

在《成果报告》中开列了三代年表的主要数据: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2070~1600年;商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前l600~1046年,其中作为划分前后期界标的“盘庚迁殷”,被定为前l300年,盘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牧野之战”的年代确定为前1046年,武王以下各王在位年代全部列出。

西周与东周周朝的分裂与衰落

西周与东周周朝的分裂与衰落

西周与东周周朝的分裂与衰落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开创者是周武王,它的兴盛时期是在西周时期,但随着时间推移,周朝逐渐陷入了内外困境,最终发生了分裂与衰落。

本文将从西周与东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西周与东周周朝的分裂与衰落的原因及影响。

一、西周朝的分裂与衰落1. 内部矛盾的加剧西周朝在建立初期,通过封建制度实行宗族集权,这使得国家实际上被一个个大型宗族所控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族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出现了不少世家大族对周王朝的削弱和分裂行动。

这些世家大族利用自己的势力来争夺政治利益,严重破坏了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2. 外部威胁的增加西周朝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尤其是北方的蛮夷势力对周朝的侵袭。

周朝为了应对这些威胁,不得不加强军事力量,进行频繁的战争,但这些战争也反过来加剧了朝廷内外的动荡。

3. 君主道德的低下西周时期,王权逐渐衰弱,各地世家大族纷纷崛起,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君主的道德品质也越来越低下。

君主的低下道德水平不仅削弱了王权的威望,也使得朝廷失去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这加速了西周朝的分裂与衰落。

二、东周朝的分裂与衰落1. 统治地区的限制东周朝在建立初期,只能在东部地区建立政权,而西周朝则在西部地区设立朝廷。

这种地域分割导致东周朝的统治范围有限,无法掌握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这也是东周朝分裂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权贵集团的强势东周朝在建立初期就受到了各地世家大族的压力,权贵集团在朝廷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权贵集团通过权谋和利益交换,逐渐削弱了国家的中央集权,使得朝廷日益失去对国家的有效控制。

3. 社会动荡的加剧东周朝时期,社会动荡不断加剧,一方面是因为地方豪强的崛起与抗争,造成了国家的内部分裂;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袭,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动荡。

种种因素使得东周朝内外交织的动荡局势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了国家的进一步削弱和衰落。

总结起来,西周与东周周朝的分裂与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难点解析

难点解析

【难点辨析】1.全面认识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拱卫王室。

(2)主要特点:一是分封对象多。

主要是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

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三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具体说,就是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的封于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

四是层层受封。

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以对土地进行再分封。

(3)破坏及其原因:①破坏:到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发展,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周天子基本失去分封大权。

②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西周的知识点总结

西周的知识点总结

西周的知识点总结在西周时期,中国实现了领土的统一,进一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西周时期还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文王开始实行封建政治制度,以及《周易》的出现等,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西周时期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下面就是对西周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周朝的建立周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变革的一个里程碑。

周朝的建立是在周武王领导下完成的。

周武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商纣王的弟弟,他因商纣王的暴行而引发了暴动,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西周军队攻破了商朝的都城殷商(今河南安阳),商纣王被杀,商朝灭亡,周朝得以建立。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实行封建制度,开展土地改革,推行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工程等,为周朝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

周朝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诸侯国,由诸侯负责在自己的领土内行使政府职能,诸侯对周朝中央政府有一定的依附关系。

周朝的封建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雏形。

周朝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和职官,如宰相、司徒、司马、司空等,这些职官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管理。

这些制度和职官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三、周易的出现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兵书,它记录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思想,是周朝政治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周易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周易的出现还对中国后世的国家建设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庄西周遗址与齐国西周史的几个问题

陈庄西周遗址与齐国西周史的几个问题

齐国在西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词
齐国在西周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周 朝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齐国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之一,其政治地位和作 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周朝政治体系中,齐国被赋予了 较高的政治地位,成为周朝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齐国的政治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参 与周朝的政治决策、维护周朝的政治稳定、守卫边疆 等。此外,齐国还通过加强与其他封国的联系和交流 ,促进了周朝政治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陈庄西周遗址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该遗址为西周时期齐国的重要封邑和贵族墓地,对于研究齐 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价值
该遗址的发现和挖掘解决了齐国西周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 如齐国的起源、早期政治格局、经济状况等,为研究齐国历 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03
齐国西周史的几个问题
齐国西周史的起源和发展
齐国在西周经济和文化中的贡献和影响
总结词
齐国在西周经济和文化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影响,为 西周时期的国之一,其经济和文化发展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经济方面,齐国通过发展农业 、渔业、盐业等产业,为西周时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 要贡献。同时,齐国还通过加强与其他封国的经济交流 和贸易往来,促进了西周时期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在文 化方面,齐国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文化成就包括 但不限于陶瓷、青铜器、玉器等方面的制作工艺和艺术 成就
《陈庄西周遗址与齐国西周 史的几个问题》
2023-10-25
目录
• 西周历史背景 • 陈庄西周遗址 • 齐国西周史的几个问题 • 总结和展望
01
西周历史背景
西周的起源和建立
总结词

初中历史西周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西周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西周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西周时期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西周历经数百年,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二、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各自的封地上建立国家,对周王室表示效忠。

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为后来的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三、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规定了家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宗法制的实行,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也影响了后世的家族观念。

四、礼乐文化西周时期,礼乐文化达到了高峰。

礼乐不仅是社会秩序的体现,也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四周的八块为私田。

农民在私田上耕作,同时要为公田提供劳役。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六、青铜器的繁荣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高峰,青铜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代表作品。

七、周公辅政周公是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在周武王死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周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春秋战国的前奏西周末年,随着诸侯势力的逐渐壮大,周王室的权威逐渐削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西周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关于《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尽管近年来学界对西周美学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西周美学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德性为内在基础、以礼乐形态为显现形式的审美政治。

其次,西周美学所展现出来的是周人敬祖崇德、重在追怀先王先祖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

再次,西周诗礼乐作为审美活动,使周人的政治生活、日常往还、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也被赋予特定的审美意义。

最后,西周器物既是礼乐体制的见证者,又是礼乐审美的呈现者。

总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西周美学的研究视域,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西周美学;诗礼乐;德美;器物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2-0095-05近年来,学界对西周美学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研究,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的表现,也是理论的增长点。

西周美学对其前代的美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应该看到它在自然、人文、器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也要看到礼乐及其内蕴的美学思想。

与殷商相比,西周美学并不只是表现为青铜器及其纹饰这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尤为重要的是它既使礼乐下降为具体可感的举止行为、青铜彝器与舆服形态,又使礼乐在政治与日常生活中带有理性的审美意义。

也就是说,西周统治者对于礼乐及其形态的建构,不但使当时的政治、伦理与日常生活因其感性而在整体上具有美学的色彩,而且也使其蕴含着诗性政治的因子。

由此进入西周美学,我们可以触摸到周人的审美世界观,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西周诗性政治的具体样态。

基于此理论背景,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西周礼乐及其美学特征就学科而论,中国古代本没有政治与伦理、美学的截然而分,它们是一个整体,只是现代学者根据西方的思维模式和学科建设把它们区分开来。

从古典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谓的政治也不过是伦理教化的政治,同时也是独具美学意味的政治,所谓伦理与美学也不过是政治意义上的伦理和美学。

试论西周王朝公卿问题

试论西周王朝公卿问题

Discussing On the proble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Gongqing
作者: 汪超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出版物刊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4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周 三公九卿 “公” “伯” 卿士
摘要:�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关于西周存在三公九卿的说法是没有多少根据的,西周王朝官僚体制中并不存在这种整齐划一的三公九卿的制度,其当为后人附会之说。

而在西周时期,“公”和“卿”二者的涵义并不等同,“公”用作王朝执政卿士或德高望重的王朝长老的尊称,“卿”非官职,其代表位次,王卿泛称为“伯”,“公”与“伯”在一定程度上可相通称,但称“公”往往是为了突出其身份地位的尊贵,是仍不出尊称的范畴的。

周武王伐纣前的诸问题考述

周武王伐纣前的诸问题考述

周武王伐纣前的诸问题考述
周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周朝统一中国的开始。

伐纣之前,周武王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军事上的问题。

周武王伐纣之前,他的军队实力不足,而纣王的军队则强大,拥有大量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因此,周武王需要加强军事力量,以便能够战胜纣王。

二是政治上的问题。

周武王伐纣之前,他需要统一全国各地的诸侯,以便能够联合起来对抗纣王。

因此,周武王需要加强政治力量,以便能够赢得诸侯的支持。

三是经济上的问题。

周武王伐纣之前,他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以便能够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物资和财政支持。

因此,周武王需要加强经济力量,以便能够为军队提供足够的物资和财政支持。

四是文化上的问题。

周武王伐纣之前,他需要建立一个文化体系,以便能够赢得民心,并且能够更好地统一全国各地的诸侯。

因此,周武王需要加强文化力量,以便能够赢得民心,并且能够更好地统一全国各地的诸侯。

高考关于西周的知识点

高考关于西周的知识点

高考关于西周的知识点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所涵盖的时间从公元前1046年持续到公元前771年,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西周的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科目中被广泛教授和考察。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西周相关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西周的建立:西周是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率兵推翻商纣王建立的。

商纣王腐化堕落,残暴无道,引起了商朝臣民的不满和骚动。

周武王以商朝违背天命为借口,发动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西周朝代,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封建王朝的诞生。

周天子的地位:在西周时期,天子作为君权的最高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封建制度的角度来看,天子是诸侯的封君,对诸侯起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同时,他还被视为天命的代表,与天地神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周,天子承担着祭祀祖先、定制礼乐、任命官员、颁布法律等重大职责。

封建制度: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是基于宗法制度的。

封建制度分为三级,分别是天子、诸侯和卿大夫。

天子封授众多的诸侯,以此来维持政权稳定。

诸侯则在自己的领地内任命卿大夫,以统治地方。

卿大夫则辅佐诸侯管理国家事务,同时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封建统治。

这种封建制度有助于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被大力发展和推广。

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实行礼制,以及通过音乐的形式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周天子通过制定礼制来规范各级官员和民众的行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音乐在西周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用于祭祀、宴会、军事行动等场合,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武装力量。

曾国的灭亡:西周时期,曾国是雍夏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对西周政权产生了威胁。

周幽王时期,曾国的君主太宰嚭乘着西周内乱的机会发动了叛乱,并最终灭掉了周朝的东部诸侯国。

这次事件被称为“曾子之乱”,成为西周朝代衰亡的标志。

青铜文化: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青铜器是周朝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们在宗教祭祀、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一)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一)

周易与西周断代若干侃(一)(首发于汉唐论坛之考古客栈,今有修订)且说当今社会有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那就是国学。

谁的说道能攀上点国学的边,谁就能有点文气。

啥子是国学,以前小生还真的不知道,现在也还是不大十分清楚。

原以为国学肯定是能代表一个国家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学问,像《四书五经》呀、唐诗宋词呀什么的,总之,应当是很高深的学问。

像我等草根,恐怕是弄不来的。

后来,小生赶时髦,弄了台电脑,在网上溜达得久了,才听大虾们讲,不是啥高深的东西都是国学,国学不过是先秦以前的一些道道。

晓得了这个,小生就想,先秦不先秦,我了解的不多,但先秦里面的西周时期的有关物事,我还是玩味过一些的,说不定给老少爷们侃一侃,还能给扣个国学的帽子,让小生也国学一回,文气儿一回。

有的朋友急了,你侃的题目是周易与西周断代,扯啥闲篇?您不知道,小生没多大学问,小时侯爱看画册,长大后爱看电视,知道人家高明的导演能把一篇短篇小说拍成长篇连续剧。

我怎就不能比葫芦画瓢,学一学人家,把我的小小图表《乾坤客断西周》拉扯成长篇侃道呢?不会写博士论文,还不会侃大天?还不行俺摆摆龙门阵?有的朋友会问,你是何人,也敢在此文化宝地、神圣学坛奢谈周易和西周断代?不怕大风刮断了舌头?您别说,我还真怕,不是怕大风,怕的是砖头,君不见克林顿还被扔过鞋子呢,我能不怕。

好在我是茫茫乾坤一过客,我相信,到汉唐来的都是文明人儿,如果有哪几位大虾看不过,小生弄几瓶俺家乡的双头黄,先干了再说。

何况,论亲近,我和陕西多少还有点瓜葛。

陕西是周文王的老家,周文王三千多年前曾在俺河南做客。

当时,地方有点紧张,委屈他老人家在我们家乡的羑里住下了。

其实,我们这儿的人挺实在,一住就让他住了七年,管吃管喝。

周文王做客期间,闲着没事干,写写画画,修心养性,临走的时候,弄出个文王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

后来,他和他的后人还为六十四卦配上了卦辞和爻辞,这后天六十四卦和卦爻辞不足两万字,居然一不小心成了一部煌煌巨著——《易经》。

西周分封制论述题

西周分封制论述题

西周分封制论述题
西周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用于管理分封诸侯国家的制度。

以下是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论述题可能包括的一些内容:
1. 分封制的起源:
论述西周分封制的起源背景,以及它是如何在周朝建立时期逐步形成并得到规范化的。

2. 分封制的目的:
论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意义,如维护周王权力、巩固统治、促进地方政权等方面的作用。

3. 封建制度的特点:
论述西周分封制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和特点,如封建等级制度、封号制度、封地制度等内容。

4. 分封制的实施:
论述西周如何实施分封制,包括封建仪式、封号礼仪、赐封礼等程序和规定。

5. 分封制的影响:
论述西周分封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封建制度演变的影响。

6. 分封制的衰亡:
论述西周分封制在后期的衰亡和解体原因,如封建制度失效、封建割据、贵族权力膨胀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论述题可以帮助深入了解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如果需要更多帮助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西周的灭亡》政治观点

《西周的灭亡》政治观点

西周灭亡的真实原因,是因为周幽王废旧后、立新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王位继承问题和内部权力斗争。

西周的灭亡其实并不是单线逻辑发展的结果,而是存在着各种力量的角逐和众多合力的推动。

申后和太子的不甘与惶恐、幽王的私心、申侯的自保、犬戎的投机等,所有的这些,对当事人来说,既包含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也隐含着长期以来政治体制发展中的必然。

历史的演变一般都不是“一因决定一果”的直线单向逻辑,每一个结果的背后都隐藏着千头万绪的线索。

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

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

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那就是西周是否实行了共和行政制度。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和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而本文将通过对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的梳理,对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进行新探。

首先我们需要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西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封建特点。

西周实行了世袭制度,国家权力掌握在周王手中,而诸侯则在周王的领导下管理本地区。

在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封地地位与官职等级有着明确规定。

这种政治制度与后来的中国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些历史学家和学者认为,在周朝早期存在着一种共和政治制度。

他们认为,西周的国家权力不仅仅是掌握在周王手中,而是由王与诸侯们共同管理。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并不是绝对的统治者,而是需要与诸侯进行协商决策。

这种共和政治制度相对于西周封建制度来说,显得更加民主和平等。

对于这一观点,有些学者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这种共和政治制度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描述,而实际上却并不存在。

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周王依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者,实际上是以绝对的权威来管理整个国家的。

对于这一问题,历史学界始终存在着争议和研究的需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首先需要对西周时期的史料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

通过对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共和行政制度。

我们还可以从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测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真实情况。

在对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史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梳理。

我们可以对《尚书》、《周礼》等西周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这些文献中有关政治制度的记载,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持,从而帮助我们解答西周政治制度的真相。

关于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一个疑问

关于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一个疑问

为诸 侯 , 并拥 有 较 大 的 封 地 , 建 立 起 诸 侯 国 。 可 是 这 些 封 地 在 哪里? 总 不 能 侵 占原先 已有 的诸 侯 的 封 地 , 因为 诸 侯 的 爵 位 和 封地是世袭 的 , 只能把新 的、 未 分 封 的土 地 分 封 给 新 的 诸 侯 。 西 周有 那 么 多土 地 吗 ?周 王妻 妾 成 群 , 所 生 的庶 子 也 成 群 , 加 上宗室 、 同姓和异姓功 臣 , 被 分封为诸侯 的人数之 多、 需 要 建 立 的诸 侯 国 的数 目之 大 可 想 而 知 , 西 周 虽 然 疆 土 得 到开 拓 , 但 是 能 保 证 周 王 的 庶 子 们 及 宗 室 、 同 姓 和 异 姓 贵 族 都 能 分 封 为 诸侯 . 拥有封地吗? 周 天 子 是 如 何 预 留 土地 给后 来 源 源 不 断 需 要 分 封 的诸 侯 的 呢 ?如 果 后 来 土 地 不足 怎么 办 ?同 理 , 在 一 个 诸侯 国内 , 每 当诸 侯 死 了 , 都 由诸 侯 的 嫡 长 子 继 承 , 其 余 庶 子 都降一级 , 分封 为卿大夫 , 也 拥有封地 , 但 同 样 不 能 侵 占该 诸 侯 国 内原 先 已 有 的 卿 大 夫 的 封 地 。因 为 卿 大 夫 的 爵位 和 封 地 也 是 世 袭 的 。那 么 每 个 封 国的 诸 侯 又 是 如 何 预 留土 地 给 后 来 源源不断需要分封的卿大夫呢? 由 此 可见 , 同 样 的 问题 贯 穿 在 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分别如何在全社会范 围内、 封 国 范 围 内、 采 邑范 围 内 . 预 留 土地 给后 来 源 源 不 断 需要 分 封 的诸 侯 ( 即天 子 的庶子们 ) 、 卿大夫 ( 即诸侯 的庶子 们 ) 、 士( 即卿 大 夫 的 庶 子 们) ( 士 的庶 子 为 平 民 ,不 再 分 封 ,故 士 的封 地 无 须 操 预 留之 心 。) 。更 进 一 步 的 问 题 是 , 不管怎么预留, 总 有 一 天 土地 肯定 不够分封 。 如何 解 决 上 述 的 问题 ?西 周 的分 封 制 与宗 法 制 要 永 不 止 息地 实行 下 去 . 整个西周的疆域就要不断地扩大 , 并 使 每 个 封 国的范围、 每个采邑的范围也跟着不断扩大 , 这 样 每 个 等 级才 能不 断分 封 下 去 。 怎样 才能 使 西 周 的 疆 域 不 断 扩大 ? 既 然 周 天 子是“ 上天的儿子” , “ 普天之下 , 莫 非王土 ” , 那 么 周 边 少 数 民 族的土地也是 “ 王土 ” , 周 天 子 不 断 东 征 西 讨 攻 打 周 边 的少 数 民族 去 收 回 “ 王土” , 就是 “ 上天之意” 、 “ 天经地义” 的了。 所 以, 在西周1 2 位天子 中 . 有多位天子带领诸侯们东征西讨 、 南 征 北 伐。 如 最 富 传 奇 色 彩 的 周穆 天子 ( 传 说见 到 了王 母 娘 娘 ) 。 在讨 伐的过程 中 , 周天子确 实取得不少胜利 , 收回大片 “ 王土 ” , 但 是原来每个封 国、 每个采 邑的边界是 固定的 、 世袭 的 , 怎 么 扩 大 ? 不 能 往相 邻 的封 国 、 采 邑扩 大 , 那 就 只 能往 边疆 新 收 回的 “ 王 土” 上 扩大 , 这 管 理 起来 就很 不 方 便 。 也 有 不 少 征 讨 是 失 败 的, 所 以到 了西 周 后 期 , 土地是否足够分封? 若不够怎么办? 是

西周分封制的几个问题

西周分封制的几个问题

西周分封制的几个问题周人原偏居西北一隅,是商王朝的一个属国。

武王克商,是以一个小国战胜一个大国。

如何牢固控制广大的征服地区,建立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王朝采用了分封诸侯的制度。

西周有三大基本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

这种制度层面的东西,是前有源后有流的,不可孤立看地,就分封制而言,其成熟、完备阶段,则是在西周。

故而我们可以大略谈之。

(一)西周有多少个封国《荀子·儒效》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受封的诸侯主要有三种人,最多的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子弟,也就是王室子弟,占比高达75%。

其次是古代先圣王的后裔及归顺西周的一些较为强大的方国部落首领;第三是有功之臣。

西周到底封了多少个诸侯国,这个71国就是确切数据吗?显然,这不是标准答案。

需知,读历史不比看小说打游戏,可以习惯于无歧义、无遗留的圆满阅读,因为那种看起来头头是道、滴水不漏、体系完备的解释,恐怕是把历史的真相都是掩盖了。

《吕氏春秋·观世》言: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言: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

“四百余”、“数百”,都是大体估计。

(二)同姓诸侯的封国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也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封建”的由来。

当然,也有55个封国的说法。

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这里谈到兄弟国就有15个,姬姓宗室国40个,那么同姓诸侯的封国就有55个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在同姓诸侯中,有文王兄弟辈的有虢仲,封于西虢(今陕西宝鸡);虢叔,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

《史记·周本纪》言:(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关于西周土地制度的几个问题
崔春华
【期刊名称】《《朝阳师专学报》》
【年(卷),期】1984(000)001
【摘要】西周的土地制度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占代史上没有解决的」个问题,也是我国古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在我国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看法很多,分歧也很大,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有一个长期深入的研究,才可以取得一些进展,决不是用一篇文章,可以谈清楚的。

但是为了探讨问题,本文拟就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共同讨论,望同志们指正。

【总页数】10页(P25-34)
【作者】崔春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陈庄西周遗址与齐国西周史的几个问题 [J], 王戎
2.西周土地制度国有性质论略 [J], 师存勋
3.西周土地制度略论 [J], 李永伟
4.浅谈《诗经》中的西周土地制度 [J], 步蕾英;步英雷
5.西周土地制度新探 [J], 王瑞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周军事铭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西周军事铭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西周军事铭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商艳涛
【期刊名称】《古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6()1
【摘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与祭祀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军事铭文是西周铭文中的一大门类,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军事中的各个领域几乎均有记载,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或与文献相印证。

由于铭文是一种
特殊的文体,其记事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军事铭文研究中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第一,军事铭文中记事部分不同时期详略有异,早期简略、中晚期较详。

【总页数】5页(P158-162)
【作者】商艳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清代蒙古军事驻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西周年代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3.西周诸王年代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西周铜器分期研究中的铭文方法
5.军事心理测量研究中
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周春秋军事制度的两个问题

西周春秋军事制度的两个问题

作者: 徐鸿修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1-47页
主题词: 《司马法》;西周春秋;军事制度;《孙子兵法》;诸侯国;军队;《国语》;《周礼》;
《左传》;西周时代
摘要: 西周时期,诸候不分内外和爵位高低,均有权建立军队,且卿大夫也有自己的世族武装,因之形成宗族等级制下王室、公室、家室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所谓“诸侯有卿无军”之说,不过是《国语》作者理想的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其攻车的实战编制为30人;大约至战国初期,其实战编制扩展为75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西周时期的几个疑难问题的释疑
作者:滕希华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政治史比较抽象,当然学生的疑问也比较多。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深挖教材,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弥补教材不足,解决学生自己难以突破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谈谈对疑问的处理,以帮助教学。

关键词:西周;疑难问题;释疑
在笔者的多年教学中,关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新授和复习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其他版本,如人教版、岳麓版等也没有明白讲述,给学生带来不少疑问,甚至是误解,现举几例说明,以帮助教学。

问题一:世官制是西周时期唯一的选官制度吗?(西周宗法等级森严,下层可以成为统治阶级吗?)
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由国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封诸侯、卿大夫等,而这些诸侯、卿大夫们,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世袭其职,世世代代为官,官吏都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世官制可以保障贵族对官场的垄断。

它是我国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

不少学生认为,既然官吏是世袭的,那么,世官制就是这一时期唯一的选官方式,下层庶民也就不能做官了。

好像做官是上层贵族的专利,这是误解。

其实不然,以姜太公为例说明。

《史记》中的《齐太公世家》记载:“其(姜太公)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载与俱归,立为师。

”夏商时期姜尚的祖先就为“庶人”,他自己更是“穷困”,但被文王发现后,拜为太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从民到官的例子。

因此,下层庶民也可以做官,做官不是由贵族绝对垄断的。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西周以后,下层做官的机会就更多了,从我们学习过的军功爵制可以看出来。

赵简子在《哀公二年》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就是对于庶人、工商则给与他们成为官员的权利,也就是说庶人也可以成为士,可以做官,这也说明下层也可以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问题二:士的儿子如果不是嫡长子会变为平民吗?还是当士?
根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的课文介绍,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如果天子死了,王位将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嗣被封为侯;诸侯死了,其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嗣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死了,其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嗣被封为士。

那么,如果士死了之后,他的位置是如何分配的呢?士的儿子,如果不是嫡长子,会变为平民吗?还是当士?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士。

士和诸侯、卿大夫一样,都是一种官职。

做官的士死后,根据宗法制官职继承,当然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就没有这种官职了。

但其他儿子还是有士身份的,是做官的候选人。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治齐,将齐国分为“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按当时规定,职业世代相袭,不得改变。

这即所谓“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

“士之子恒为士”,即只有士乡的人才有成为士的资格,但这并不等于说,出身士阶级的人都可以直接去做官。

要真正取得士的身份,还要接受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内容的六艺教育。

可见,士是一种官职,更主要是指一个阶级身份。

士有平时佩戴武器的权利,士在战时会成为国君、大夫的“雇佣兵”,是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军队中基层军官阶层。

奴隶社会的士与武士几乎是同义词,也就是说士皆武士。

顾刚先生明确断定:“吾国古代之士,皆为武士。

”文献解释,“在车曰士”,“善为士者不武”,“士,卒之帅也”,也都认为是皆武士。

士可以做官,可以做武士,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是庶人所不能享有的。

士的子嗣还是士,属于上层统治阶级。

因此,士的子嗣不是庶民。

问题三:井田制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关于井田制的性质,在笔者听过的很多教师的课中,也包括笔者的讲课中,都比较简单地说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很多学生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土地是国王的,而又根据那时候“天下为私”,家是个人的家,因此认为这一土地制度属于私有制。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表达的是一个天子的主权问题,与所有权无关,不过是强调天子的至尊至贵。

即便是在周朝的畿内,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周厉王专利,大夫芮良夫就教训他,“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

而或专之,其害多矣,胡可专也……匹夫专利,尤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就是说土地不属于国王私有。

《国语·周语》曰:“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

”就连料民(人口普查)都遭到反对,可见民也不是尽归天子所有。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不过是强调天子的至尊至贵。

如此看来,无论是对土地和人民,还是对诸侯,周天子的主权都十分有限。

我们也不能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来判断西周的土地是私有的。

其实,井田制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保留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

学者们基本上一致认为,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一定程度的公有制为前提的。

因此,井田制是一种公有制。

从法律概念上看,公有制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与处分权都归公,私人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公指能够完全支配土地的公权团体),从性质上来说具有不可交易性;而私有制则允许私人对土地拥有合法产权,土地可以买卖,而买卖受到法律的认可。

井田制是“田里不鬻”,官方绝对不允许买卖。

因此,井田制不是私有制,而符合公有制的特征。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要善于解惑,突破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教材,更深入、更透彻地讲解教材,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肖作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J].中学政史地(高二),2006(12).
[2]胡寄窗.有关井田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术研究,1981(4).
[3]全仁经.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吗[J].历史学习,2008(4).
[4]朱念祺.试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公有、私有与国有问题[J].史林,19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