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整个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又呈现出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
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两个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态。
一、国家制度1. 诸侯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同时也是分封制的时代。
但是,多数诸侯国不是君主制,而是以封建家族领袖为首的诸侯制度。
这种制度下,王位是通过世袭获得,并且王权十分有限,权利事实上被大臣掌握。
因此,每个诸侯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小国,王权受到限制,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在于诸侯,这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世家寡头的形成。
2. 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常态。
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武力组织,同时也备有兵器和军队。
春秋时期,军队组成以步兵为主,而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骑兵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战斗力量。
此外,还出现了以六队为单位的军队编制,并采取了类似现代的班制或排制。
3. 九州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地理以九州为单位,九州制度即是指九个行政区的制度。
每个州都有三个部分,包括一部分中央的行政区、一部分边缘的军事区和一部分较偏远的广阔区域。
九州制度从理论上说是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
各州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和纷争。
二、政治思想1. 王道思想王道思想认为君主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同时,君主也是具有高度信仰的一种形象。
他们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养成一个好的形象,从而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尊严。
王道思想强调“仁政”,也就是说,君主通过行使“仁政”,能够减轻百姓的忧虑和不满,并且能够提高国家的社会安定性和经济繁荣程度。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之一,也是对传统礼教的重申和扩展。
儒家思想强调文化、仁爱和正义,认为人类应该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
儒家思想也强调教育和道德,尤其在教育领域,尤其重视教育与道德的融合,以此培养优秀的“君子”。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要以自然法则为准则,用严厉的法律来治理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充满了战争、外交、联盟等复杂的局面。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方面进行解析。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缓慢推进时期。
诸侯互相斗争,而周朝的国君实力逐渐衰弱。
各国相互间也不断结盟和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格局。
1. 春秋五霸时期在春秋时期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出现了五个霸主,分别是宋国的重耳、晋国的文公、鲁国的桓公、秦国的康公和楚国的穆王。
这些霸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周边的一些小弱国归并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2. 齐国崛起的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齐国逐渐壮大,开始朝着强大的国家发展。
其实力迅速增长,和邻近弱小国家建立联盟,加强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格局。
齐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善于联合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其他强国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除了齐国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强国,主要包括韩国、赵国、魏国和燕国。
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4. 国家的瓦解和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齐国的经济状况下滑,魏国也因为内乱而弱化,而晋国和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其它国家的侵蚀。
这些弱点被周边的其他国家抓住,加剧了各国间的冲突和分裂,同时也加快了国家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各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体制。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平民制度等。
1. 封建制度春秋时期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周代的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地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地主和豪族势力则逐渐增强。
这种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才逐渐被淡化。
2. 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国家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国王在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的组织、职能、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的组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这些国家都是由王侯、士、农、工、商等阶层组成的。
其中,王侯是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他们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负责统治全国;士是主要的行政和军事干部,负责管理和驻防各地;农、工、商则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活动,他们为国家提供生产和经济支撑。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还包括官僚制度、地方制度等。
官僚制度是指国家中设立相应官职,按照官等、品级等级制进行管理。
这些官职涵盖了各方面的职能,包括政治、军事、司法、财政等多个领域。
地方制度则是各国分别设置的省、州、县等行政地区,负责管理和管辖各地。
二、政治制度的职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的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军事、政治、财务和司法。
其中,军事方面主要负责国家的防御和攻击;政治方面则是负责国家的管理和组织,包括各种法律、政策的颁布和执行;财务方面则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和经济建设;司法方面则主要负责国家的法律问题,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些职能在各个国家中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它们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即要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制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封制。
在这个时期,各国王侯之间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域界限,而是以领土和财富为基础,划分为不同的封地。
这种分封制为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具有一定的折衷主义特点,意味着在各种政治理念和制度之间进行平衡和沟通。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近55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引导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1. 传统政治制度中国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期。
当时的国家分为诸侯国和周朝。
周王作为天子,他的职能只是在符合礼仪的前提下主管诸侯。
而诸侯们守纪行事,以天子的名义行政,与周王形成分权分立的状态。
此外,当时的政治制度中还有一些重要职位,如宰相、大司马、大将军等。
这些职务一般由来自富豪家庭的人担任。
在这个时期中,寺庙和祭器长老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随后的战国时期中,封建制度慢慢衰落,移动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式逐渐进化为一个持续复杂的政治系统。
2. 变革与演变公元前475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数量已经增加到几百个。
然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的权威已经不断下降,而一些官员和军事将领开始崛起。
这些人中的一些成为了贵族,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并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朝的共治制(陈墨之政)大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并未采用长辈传统的封建制论,而是采取法治制度。
他集大权于一身,将对统治的掌控权放到无数小太阳的手里,否决了任何神圣权威。
这样,中国历史上最长期和严密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建立起来了,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而贵族和官员的力量得到了提升。
到了秦朝时期,集权制度被正式确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神,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革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走过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的国家制度,这些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希望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具有深度的历史画面。
一、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简述春秋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约300年。
春秋时期将中国的各诸侯国分为两大阵营:东周和西周。
两个周的分离,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相对独立,都有自己的国君和朝臣,但是他们又都与其他诸侯国有着复杂的关系。
这种制度称之为诸侯分封制,每个国家都应该承认中央政权的权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王朝是否得以维系是关键因素是能不能维持自己的权威。
秦朝因为其强悍的统治,终结了春秋战国的时期,把全国都统一了起来。
这个时期,国内治理上的不同观念和国家政体的差异导致了社会以及内部的冲突和纷争。
因为这种矛盾冲突的存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的出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出现了多种变革,下面将一一阐述。
1.儒家思想及政治制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展现其全面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反对人民的负担过重,强调将国家治理建立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上。
儒家经典“孝经”认为,政治治理就像家庭治理一样,国家若有形成一个大家庭的能力,就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制度,实行一个好的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皆以儒家思想的观念为基础,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形成了封建皇帝制度的雏形。
2.战国时期的变动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理较为分裂,行政区域也跟着分裂。
西方的秦国荟萃高度,较早实行国家的集中统治和中央制度,并用战争和征服方式实现了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统一,建立了统一政权——秦朝,为中国封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 变法主要内容:
• 废除世卿世禄,察能授官,军功获爵
• 削夺采邑,推行郡县
• 编户齐民,族人——国家户籍、直接控制赋税兵 役
• 奖励耕战
➢ 动因:战争——应对频繁与残酷战争,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富国强兵;人口与生产力发展
➢ 成果:扫荡旧贵族实力,彻底打破宗法分封制, 完毕君权集中,建立一系列新制度,构建了新旳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此关经过,进入多种较武;步战较武要在秦国新 军旳步军中名列一流,骑战较武要在秦军新军旳骑 兵中名列一流;个人简拔过关后,还要过以多种阵 式结阵而战旳阵战关,过多种兵器旳较武关。如此 一一下来,凡能成为铁鹰锐士者,便几乎个个都是 无敌勇士!秦国新军二十万,铁鹰锐士却只有堪堪 一千六百人。
六、春秋战国财政制度
二、春秋战国社会情况及政治经济改革
(一)春秋时期: 1、周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1)春秋:BC770—BC481(《春秋》截止),历290年 (2)实力平衡被打破,王室衰微与诸侯强大
王畿不断分封与缩小,600里;大国数圻 (3)春秋五霸
• 史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王褒《四子讲德文》: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
晋“作州兵”:征发“野人”,国野皆兵
• 按田亩收军赋:鲁“作丘甲”“用田赋”,楚 “量入修赋”
(二)战国时局与各国变法——全方面而深刻
战国:《春秋》BC481—BC221,BC256,历260年 1、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 2、各国竞相变法 • 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夺淫民之禄”,
《法经》 • 秦商鞅:两次变法,耕战,赏罚,户籍制度等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楚吴起:整顿吏制,削贵族 • 齐邹忌、韩申不害、赵公仲连
争士、养士、用士之风,战国“四公子”三千 规模,“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 秋·智能》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段时间内诞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封建制度。
各个国家采取分封制度,国君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官员,形成一种分权的政治结构。
这种制度赋予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也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同的诸侯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二、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被称为诸侯国。
每个诸侯国都由一个君主(国君)领导,并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
这些国家之间互相竞争,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形成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其中,秦、楚、魏、齐、赵、燕、韩和魏等国家相对较强。
三、宗法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通过家族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根据宗法制度,实行世袭制,即领导权和财产继承权由父传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家族和社会关系网络。
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地位和财富,并维持了社会稳定。
四、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特征。
分封制度是指国君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官员,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和效忠。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各个诸侯国的独立性和统治权威,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度也促使了小国家之间频繁的战争和权力争夺。
五、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注重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
在政治制度方面,儒家思想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求福祉,并通过贤能之人来辅佐国君。
这种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霸权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霸权政治。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使得一些强国逐渐崛起,并试图控制其他小国。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各自的联盟和势力范围,试图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贯穿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各诸侯国之间勾心斗角,不断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一、分封制度春秋时期,周王权逐渐衰落,各地的贵族势力逐渐强大。
周王分封给贵族地方,形成了“分封制度”,这一制度使诸侯国逐渐形成。
诸侯国是以贵族阶级为代表的地方独立政治实体。
这些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形成了五霸时期和百家争鸣。
二、五霸时期五霸时期指春秋时期统一的诸侯国形成联盟,互相援助,共同抵御强敌。
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这五个统治者都亲政,以辅佐能人为目标,吸收了各个小国流亡的人才。
他们尊重德行,以道为先,以文化为纽带,成就了自己的国家和时代。
三、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期呈现出中华文化最开放、最辩证、最宽广、最典型的面貌。
各种流派的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承至今,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政治。
四、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后期,周王权彻底崩溃,各个诸侯国之间也陷入了争斗。
战国时期长达两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长、政治最动荡的时期。
六国互相征战,秦国最终获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地方贵族势力逐渐强大,五霸时期和百家争鸣,将文化和政治发展推向新的高峰,也是这个时期最为繁荣的时代。
而战国时期则是这一时期的衰败之象,并逐渐形成了中央大一统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卷五 周赧王四十九年王”有了 专制一方的含义
诸侯、卿大夫坐大36-混乱—政出多门—专制、官
僚制度、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官僚制度的出现使君主的地位得到提高,权 力得到扩大,到战国末期形成了集中权力于 上,在君主制约下分权于臣下的局面,进而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祥; 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孟子·离娄章句上》
学校类型:大学-经籍、
小学-书计
天子学-“辟雍”、诸侯 学羲-“和泮—宫—”掌天地四精品时课件——历法官
思考题
1. 简述夏商周政体变化过程。 2.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名词解释: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
精品课件
五帝三代时期大战
黄帝炎帝之战——阪泉之战 黄帝蚩尤之战——涿鹿之战 武王灭纣——牧野之战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四、后宫和宦官制度 后宫制度:
嫡长子—后宫嫡庶嫔妃日趋严格——附属制度 郑庄公——武姜、叔段——黄泉见母 齐桓公——卫共姬——饿死 王妃与诸侯、权臣、宦官相勾结引起内乱。
精品课件
• 宦官制度:在宫廷为王侯及后妃、夫人们生活 服务的官员的总称,有阉割的男人、未成年的 贵族子弟及家内奴隶充当,在西周时已经形成 一定的制度。
三、君主继承制度
四、后宫和宦官制度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一、君主的名号和职权
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僭越——请示
周天子——“王”;诸侯——公、侯、伯、子、 男
中期:强国争霸、周王室表里俱失-盟主
后期:楚国君主称王、列国君主相继称王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
精品课件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 • 第六章 隋唐政治制度 • 第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八章 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九章 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十章 明朝的政治制度 • 第十一章 清朝的政治制度 • 第十二章 近代政治制度 • 第十三章 民国、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
法、具法 刑法种类:死:杀、斩、剖腹、枭示、
囊扑、抽肋、肢解、醢、秿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一、军事制度
二、法律制度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一、军事制度 1. 兵役制度:国人-野人
15-60岁, 普遍征兵制与招募制并存 2. 军队编制和兵种
土地所有制-赋役制度 3. 政治文化、法律制度有了大变化
世卿世禄制遭破坏—官僚制度形成 君主专制:“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成文法 4. 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5. 职官管理体制形精成品课件——职权责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一、君主的名号和职权
二、“君临之术”理论
杂、具律。 云梦秦简:律、令、问答、例、式——法规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2. 刑罚种类和司法行政 种类:死刑、肉刑、财产刑、自由刑、流刑
每种刑法区分出轻重不同的等级 死刑:有赐死、杀、斩、腰斩、绞、戮、囊扑、
枭首、弃市、剖腹、凿颠、抽肋、车裂、肢解、 醢脯、夷族、灭宗等数十种处决方式 肉刑:有鞕、笞、黥、劓、髡、斩左右趾、刖、 挖目、截耳、宫等。 财产刑:偿、赎、罚、没;自由刑:自由、劳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选拔制度 世卿选官制:世袭者享有优先被选拔的待遇。 新的选官制:有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
军功、任子、胥吏等不同的选官途径。 荐举: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 “君之所审
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 曰能不当其官”—《管子·立政》 —荐举连 坐。 学校:官学: “士”, 通过官学取得任官资格。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五、军制 种类: 王师、 族军、 诸侯军
殷八师
兵种:车兵(武士)、步兵(平民) 西六师
车站形式:一人驾车、一人:500人 师:2500人
共38000人
精品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六、意识形态、礼仪与宗教
意识形态:对抽象的“天”的尊崇——西周意 识形态基本命题
天命:统治的合法性
敬徳—“天命靡常” 有德-尊礼守 礼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朝聘、交际、会盟、 战争—有专门的礼仪规范—仪式的演练—服 从制度安排
宗教:“敬鬼神而远之精品”课件- 巫覡的地位下降。
夏商西周的刑法
夏代刑法:“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尚书·甘誓》肉刑、赎刑。
年 晋文公 “作三军、谋元帅”将军-元帅
见功与赏,因能授官,添设爵位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权力制衡
三、宗教官的地位下降
三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春秋战国—对“天神”有了新的认识。司
仪媒介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列国的行政制度
四、地方郡县制的建立 楚国: 县—君主设立长官—任免权—控制 晋国:郡-边远地区,宽阔的地域 郡下设县——以郡统县 君主直接控制的地域越来越多起来 郡的长官:守、太守 县的长官:令、长、公、尹、大夫、啬夫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五、军制 种类: 王师、 族军、 诸侯军
殷八师
兵种:车兵(武士)、步兵(平民) 西六师
车站形式:一人驾车、一人执矛 一人执弓
编制: 卒:100人
禁卫军 3000人
旅:500人 师:2500人
共38000人
精品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精品课件
六柄: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 四位:文、武、威、德 七术:众端参观、必罚明威、欣赏尽能等等 择将之术、进良之术、兼人之术、天下之行术 两手:刑与法 “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
–二柄
2000多年来高度中央集权的,以君主 专制、人治为主轴的政治体制,大体上就是以 上述六柄、四位、七术、两手等作为驾驭国家 的机器,驱役全国臣民的依据和手段的。
六、意识形态、礼仪与宗教
意识形态:对抽象的“天”的尊崇——西周意 识形态基本命题
天命:统治的合法性
守礼
敬徳——“天命靡常” 有德-尊礼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朝聘、交际、会盟、 战争—专门的礼仪规范—仪式的演练—服从制 度安排
宗教:“敬鬼神而远之精品”课件- 巫xi的地位下降。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宫正、宫伯、内宰、阍人、寺人、内小臣、 内竖、阉官
齐桓公:雍巫易牙、寺人貂(竖刁)—长卫姬
——无诡为太子
而死。
塞宫门,筑高墙,断交通——饥渴
秦庄襄王妃——吕不韦- 嫪毐——“诈腐”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列国的行政制度
一、世卿世禄制逐步瓦解 士阶层的崛起:战争、教育
二、文武分职的官僚制度 文武分职:574年 崔柕- 相; 633
不同时期侧重点不精品同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三、君主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 混乱——君主、诸侯、太子、后妃、外戚、 权臣、官宦等人物进行过各种谋议、权衡利 害,策划过各种权术和阴谋,制造过各种形 式的宫廷政变,篡位弑君。
孟尝君——冯驩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法律面前实行公开的不平等原则——量刑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 2. 刑罚种类和司法行政 司法行政: 中央:司败、廷里、廷尉、司寇 地方:郡县长官兼理司法事务——属员、掾吏
上计制度:审案拟罪-逐级上报-郡守到君 主
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司法行政体系。
精品课件
步兵、车兵、骑兵、水兵 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 200人为卒-连长,2000人为旅-乡良人 五乡一帅—1万人一军—五乡之帅
精品课件
虎 符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4. 军事理论的发展 “汉兴,张良、韩信次序兵法,凡百八十家,
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汉书》卷30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 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形 成
第三节 列国行政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1. 疆域扩大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形成华夏民族—奠定活动疆域
2. 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铁器-牛耕-水利灌溉-商品-交通-都市-
《艺文志》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1. 法规 郑国子产:前536年 铸刑鼎;邓析《竹刑》 晋国:铸刑鼎——范宣子-《刑书》
法家——无上下贵贱皆从法的精神。
魏国 -李悝编《法经》: 盗、贼、囚、捕、杂、具
法。 秦国-商鞅后颁行-《秦律》:盗、贼、囚、捕、
步兵、车兵、骑兵、水兵 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 200人为卒-连长,2000人为旅-乡良人 五乡一帅—1万人一军—五乡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