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整个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又呈现出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
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两个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态。
一、国家制度1. 诸侯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同时也是分封制的时代。
但是,多数诸侯国不是君主制,而是以封建家族领袖为首的诸侯制度。
这种制度下,王位是通过世袭获得,并且王权十分有限,权利事实上被大臣掌握。
因此,每个诸侯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小国,王权受到限制,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在于诸侯,这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世家寡头的形成。
2. 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常态。
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武力组织,同时也备有兵器和军队。
春秋时期,军队组成以步兵为主,而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骑兵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战斗力量。
此外,还出现了以六队为单位的军队编制,并采取了类似现代的班制或排制。
3. 九州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地理以九州为单位,九州制度即是指九个行政区的制度。
每个州都有三个部分,包括一部分中央的行政区、一部分边缘的军事区和一部分较偏远的广阔区域。
九州制度从理论上说是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
各州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和纷争。
二、政治思想1. 王道思想王道思想认为君主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同时,君主也是具有高度信仰的一种形象。
他们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养成一个好的形象,从而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尊严。
王道思想强调“仁政”,也就是说,君主通过行使“仁政”,能够减轻百姓的忧虑和不满,并且能够提高国家的社会安定性和经济繁荣程度。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之一,也是对传统礼教的重申和扩展。
儒家思想强调文化、仁爱和正义,认为人类应该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
儒家思想也强调教育和道德,尤其在教育领域,尤其重视教育与道德的融合,以此培养优秀的“君子”。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要以自然法则为准则,用严厉的法律来治理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充满了战争、外交、联盟等复杂的局面。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方面进行解析。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缓慢推进时期。
诸侯互相斗争,而周朝的国君实力逐渐衰弱。
各国相互间也不断结盟和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格局。
1. 春秋五霸时期在春秋时期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出现了五个霸主,分别是宋国的重耳、晋国的文公、鲁国的桓公、秦国的康公和楚国的穆王。
这些霸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周边的一些小弱国归并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2. 齐国崛起的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齐国逐渐壮大,开始朝着强大的国家发展。
其实力迅速增长,和邻近弱小国家建立联盟,加强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格局。
齐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善于联合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其他强国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除了齐国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强国,主要包括韩国、赵国、魏国和燕国。
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4. 国家的瓦解和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齐国的经济状况下滑,魏国也因为内乱而弱化,而晋国和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其它国家的侵蚀。
这些弱点被周边的其他国家抓住,加剧了各国间的冲突和分裂,同时也加快了国家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各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体制。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平民制度等。
1. 封建制度春秋时期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周代的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地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地主和豪族势力则逐渐增强。
这种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才逐渐被淡化。
2. 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国家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国王在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的组织、职能、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的组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这些国家都是由王侯、士、农、工、商等阶层组成的。
其中,王侯是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他们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负责统治全国;士是主要的行政和军事干部,负责管理和驻防各地;农、工、商则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活动,他们为国家提供生产和经济支撑。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还包括官僚制度、地方制度等。
官僚制度是指国家中设立相应官职,按照官等、品级等级制进行管理。
这些官职涵盖了各方面的职能,包括政治、军事、司法、财政等多个领域。
地方制度则是各国分别设置的省、州、县等行政地区,负责管理和管辖各地。
二、政治制度的职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的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军事、政治、财务和司法。
其中,军事方面主要负责国家的防御和攻击;政治方面则是负责国家的管理和组织,包括各种法律、政策的颁布和执行;财务方面则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和经济建设;司法方面则主要负责国家的法律问题,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些职能在各个国家中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它们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即要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制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封制。
在这个时期,各国王侯之间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域界限,而是以领土和财富为基础,划分为不同的封地。
这种分封制为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具有一定的折衷主义特点,意味着在各种政治理念和制度之间进行平衡和沟通。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近55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引导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1. 传统政治制度中国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期。
当时的国家分为诸侯国和周朝。
周王作为天子,他的职能只是在符合礼仪的前提下主管诸侯。
而诸侯们守纪行事,以天子的名义行政,与周王形成分权分立的状态。
此外,当时的政治制度中还有一些重要职位,如宰相、大司马、大将军等。
这些职务一般由来自富豪家庭的人担任。
在这个时期中,寺庙和祭器长老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随后的战国时期中,封建制度慢慢衰落,移动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式逐渐进化为一个持续复杂的政治系统。
2. 变革与演变公元前475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数量已经增加到几百个。
然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的权威已经不断下降,而一些官员和军事将领开始崛起。
这些人中的一些成为了贵族,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并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朝的共治制(陈墨之政)大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并未采用长辈传统的封建制论,而是采取法治制度。
他集大权于一身,将对统治的掌控权放到无数小太阳的手里,否决了任何神圣权威。
这样,中国历史上最长期和严密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建立起来了,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而贵族和官员的力量得到了提升。
到了秦朝时期,集权制度被正式确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神,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革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走过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的国家制度,这些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希望可以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具有深度的历史画面。
一、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简述春秋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约300年。
春秋时期将中国的各诸侯国分为两大阵营:东周和西周。
两个周的分离,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对抗,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相对独立,都有自己的国君和朝臣,但是他们又都与其他诸侯国有着复杂的关系。
这种制度称之为诸侯分封制,每个国家都应该承认中央政权的权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王朝是否得以维系是关键因素是能不能维持自己的权威。
秦朝因为其强悍的统治,终结了春秋战国的时期,把全国都统一了起来。
这个时期,国内治理上的不同观念和国家政体的差异导致了社会以及内部的冲突和纷争。
因为这种矛盾冲突的存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革的出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出现了多种变革,下面将一一阐述。
1.儒家思想及政治制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展现其全面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反对人民的负担过重,强调将国家治理建立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上。
儒家经典“孝经”认为,政治治理就像家庭治理一样,国家若有形成一个大家庭的能力,就可以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制度,实行一个好的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皆以儒家思想的观念为基础,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形成了封建皇帝制度的雏形。
2.战国时期的变动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理较为分裂,行政区域也跟着分裂。
西方的秦国荟萃高度,较早实行国家的集中统治和中央制度,并用战争和征服方式实现了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统一,建立了统一政权——秦朝,为中国封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变革

➢ 变法主要内容:
• 废除世卿世禄,察能授官,军功获爵
• 削夺采邑,推行郡县
• 编户齐民,族人——国家户籍、直接控制赋税兵 役
• 奖励耕战
➢ 动因:战争——应对频繁与残酷战争,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富国强兵;人口与生产力发展
➢ 成果:扫荡旧贵族实力,彻底打破宗法分封制, 完毕君权集中,建立一系列新制度,构建了新旳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此关经过,进入多种较武;步战较武要在秦国新 军旳步军中名列一流,骑战较武要在秦军新军旳骑 兵中名列一流;个人简拔过关后,还要过以多种阵 式结阵而战旳阵战关,过多种兵器旳较武关。如此 一一下来,凡能成为铁鹰锐士者,便几乎个个都是 无敌勇士!秦国新军二十万,铁鹰锐士却只有堪堪 一千六百人。
六、春秋战国财政制度
二、春秋战国社会情况及政治经济改革
(一)春秋时期: 1、周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1)春秋:BC770—BC481(《春秋》截止),历290年 (2)实力平衡被打破,王室衰微与诸侯强大
王畿不断分封与缩小,600里;大国数圻 (3)春秋五霸
• 史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 王褒《四子讲德文》: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
晋“作州兵”:征发“野人”,国野皆兵
• 按田亩收军赋:鲁“作丘甲”“用田赋”,楚 “量入修赋”
(二)战国时局与各国变法——全方面而深刻
战国:《春秋》BC481—BC221,BC256,历260年 1、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 2、各国竞相变法 • 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夺淫民之禄”,
《法经》 • 秦商鞅:两次变法,耕战,赏罚,户籍制度等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楚吴起:整顿吏制,削贵族 • 齐邹忌、韩申不害、赵公仲连
争士、养士、用士之风,战国“四公子”三千 规模,“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吕氏春 秋·智能》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段时间内诞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制度。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封建制度。
各个国家采取分封制度,国君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官员,形成一种分权的政治结构。
这种制度赋予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也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不同的诸侯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二、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家,这些国家被称为诸侯国。
每个诸侯国都由一个君主(国君)领导,并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
这些国家之间互相竞争,进行战争和外交斗争,形成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其中,秦、楚、魏、齐、赵、燕、韩和魏等国家相对较强。
三、宗法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于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通过家族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
根据宗法制度,实行世袭制,即领导权和财产继承权由父传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家族和社会关系网络。
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地位和财富,并维持了社会稳定。
四、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特征。
分封制度是指国君将领土分封给亲信官员,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和效忠。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各个诸侯国的独立性和统治权威,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度也促使了小国家之间频繁的战争和权力争夺。
五、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并逐渐得到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注重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
在政治制度方面,儒家思想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求福祉,并通过贤能之人来辅佐国君。
这种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霸权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霸权政治。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使得一些强国逐渐崛起,并试图控制其他小国。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各自的联盟和势力范围,试图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贯穿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各诸侯国之间勾心斗角,不断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一、分封制度春秋时期,周王权逐渐衰落,各地的贵族势力逐渐强大。
周王分封给贵族地方,形成了“分封制度”,这一制度使诸侯国逐渐形成。
诸侯国是以贵族阶级为代表的地方独立政治实体。
这些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形成了五霸时期和百家争鸣。
二、五霸时期五霸时期指春秋时期统一的诸侯国形成联盟,互相援助,共同抵御强敌。
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这五个统治者都亲政,以辅佐能人为目标,吸收了各个小国流亡的人才。
他们尊重德行,以道为先,以文化为纽带,成就了自己的国家和时代。
三、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这个时期呈现出中华文化最开放、最辩证、最宽广、最典型的面貌。
各种流派的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承至今,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政治。
四、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后期,周王权彻底崩溃,各个诸侯国之间也陷入了争斗。
战国时期长达两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长、政治最动荡的时期。
六国互相征战,秦国最终获胜,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地方贵族势力逐渐强大,五霸时期和百家争鸣,将文化和政治发展推向新的高峰,也是这个时期最为繁荣的时代。
而战国时期则是这一时期的衰败之象,并逐渐形成了中央大一统的趋势。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乱世的动荡和分裂,但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诸侯分封和封建制度为基础。
这个时期,中国的领域被分成了诸多小国,每个国家由一位君主领导。
这些君主多数以王为称号,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世袭地位上享有些许特权,真正的权力是在朝廷中的贵族之间争夺的。
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家采取了一种称为“分封制”的政策。
君主会将自己的领地分封给弟弟、儿子、兄弟或亲信的家族,让他们管理这些领地。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君主的权威,同时也限制了君主对领地的直接控制。
各家族之间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从而保持了一定的和平与稳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为了维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各个国家开始建立强大的军队。
君主和贵族是拥有兵器的唯一身份,他们可以通过征召百姓参军来增加自己的势力和实力。
这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军阀割据的现象,从而加剧了战国时期的混乱。
在政治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例如,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主张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利益。
韩非子则提出了“法治”的思想,认为国家应当依靠法律来约束君主和贵族的权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彻底消除战争和冲突,实现世界和平。
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以诸侯分封和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制度。
这个制度有利于维持君主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各个国家间的冲突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也逐渐成熟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进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为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进。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渐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分封制度逐渐形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争斗并建立自己的政权。
各诸侯国的权力地位并不相同,有的侯国权力很大,有的侯国权力比较小。
春秋时期各侯国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度为主要特征。
中央政权的统治并不像后来那样强大,各侯国的贵族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治理。
在这种制度下,各侯国的国君权威被分散,无法统一管理全国。
二、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的争斗矛盾激化,使得中央的君主权力越来越微弱。
这种情况下,统一中国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诸侯之间的联合。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互相征战,权力地位的更迭也随之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夷狄名族融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来。
随着国家的逐渐壮大和封建制度的逐渐完善,各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加强统治和管制,逐渐形成各个自治地区。
三、政治制度的演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进是一个相对较慢的演进过程。
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结构在这个时期比较稳定。
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宗法制度,各大土地贵族的权力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到了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稷下学派的思想开创了兼并政策,这样的政策缓解了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在战国时期,封建的地主政治逐渐演变为王权政治,各国主政者的位置逐渐被奴才阶级所替代。
这些奴才阶级能够推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并开创民主时代。
四、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修改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政治制度

地方制度:齐国实行郡县制,地 方由郡守、县令管理,实行集权 化管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官僚制度:齐国设有完善的官僚 制度,官吏由君主任命,负责管 理各项事务。
军事制度:齐国拥有一支强大的 常备军,实行征兵制,士兵由君 主统一指挥。
楚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楚国采用君主专 制制度,君主拥制度,由君主直接管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官僚制度:楚国设立了官僚制度, 官员由君主任命,负责管理各项 事务。
法律制度:楚国制定了法律制度,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权 利。
秦国的政治制度
宋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宋国实 行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 的权力。
贵族政治:宋国政 治制度中存在着贵 族政治的特点,贵 族阶层在国家政治 中占据重要地位。
宗法制度:宋国政 治制度受到宗法制 度的影响,注重血 缘关系和家族传承 。
分封制度:宋国实 行分封制度,将领 土分封给王族、功 臣和先代贵族,建 立诸侯国。
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化:各国纷纷推行 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和管理
君主专制化:各国君主权力 逐渐加强,官僚制度逐渐完 善
法律制度化:各国制定法律, 规范政治行为和社会秩序
军事力量国家化:各国纷纷 建立常备军,加强对外扩张
和防御能力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政治制度
章节副标题
齐国的政治制度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 基础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对秦汉政治制度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段,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延伸到公元前221年,共有五百年左右的历史。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和剧烈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战争不断,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政治形势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处于蛮夷和西北民族的侵扰之中,大中原地区的政治分裂非常严重。
而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一些小国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版图,成为强国,例如秦国和赵国。
还有一些国家因为自身的政治腐败和弱化状态,逐渐被其他强国所吞并,例如韩国和魏国。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各个诸侯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逐渐增强,但是各自独立自主的状态并没有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实际上逐渐被削弱。
贵族和诸侯国家的影响逐渐增强。
二、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它是一种基于社会等级划分和领主制度的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各个领主对自己的封地进行管理,自成一国。
每个封地都受到朝廷的管理和监督,但实际上,封地的领主们有很大的自治权。
他们可以任免官员和士兵,以及进行人民和资源管理。
封建制度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好处,因为它为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地方治理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框架。
2.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一种基于父系和家族的社会政治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父亲或族长掌握家族的重要决策权力。
这种制度强调一贯性和连续性。
然而,它也有很多弊端。
由于统治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它可能导致贵族腐败和暴政。
3. 郡县制度郡县制度在汉代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然有所体现。
郡县制度是一种基于地方自治的制度,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
这种制度相对宽松,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
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不仅不服从“天子”的命令,有的甚至侵夺王室的土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界限被打破了,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变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以秦、晋、齐、楚、越等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故争此起彼伏,最后形成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局面,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由秦兼并了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
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疆土的扩大和民族大融合。
夏商周三代分别是由夏族、夷族、戎狄族入主中原而成为天下“共主”的,因夏族影响较大,自称为“诸夏”,将远地异族称为蛮、夷、戎、狄。
异族与天子之国之间只是一般的羁属关系,因此,当时的活动面积实际上只限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几省。
春秋战国时期,蛮、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渐成为诸夏的一分子,形成“华夏民族”,中国的疆域也扩大为北到燕代、东至海隅、西及甘陇、南达岭南,涉及现在的十几个省区,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活动的疆土面积。
第二,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显著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生产者生产经验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农本学派。
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生活必需品,活跃了商品经济,出现“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
必有百金之贾”①的现象,货币成为普遍的流通物;同时,与农工商业发达有关的交通道路得到了开辟,以经济为重点的都市开始繁荣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明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明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被称为“诸侯分裂时期”。
这个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
它包括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文明的重要转型期。
本文将详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明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诸侯国的兴起。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逐渐弱化,而各个地方的诸侯国逐渐兴起。
这些诸侯国互相争斗,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乱世”。
2.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商品交流的增加。
3.文化的繁荣。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士人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以上这些背景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明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契机。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极其复杂,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君主制度。
在这个时期,封建君主制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不只是统治者,还是诸侯国的祭祀官。
2.分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对各个地方诸侯国的分封。
中央政府通过授予不同的封地和封号,来控制分封各国之间的势力平衡。
3.官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上、中、下三级官员。
上级官员主要是地方的行政长官,中级官员是各种专业行政官员,下级官员则是各种劳动者。
以上的政治制度极大的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转型做出了贡献。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之所以说这个时期的文明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是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曲折而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得以形成,并影响了之后的历史进程。
一、政治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正在从封建、部落制向中央集权转型,这一过程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权力斗争,例如晋国的内部战争和秦国的灭六国战争。
1. 封建制度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度为主的,各地的大小封建国家相互独立,宗法制度得以维系。
每个国家均由君主和一些贵族一同掌管政治。
贵族家族都有各自的领地和武装力量,相互之间又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和势力博弈。
2. 中央集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聪明的君主开始试图通过联盟和战争来扩张领土和权力范围。
有一些国家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联盟,例如“六国联军”和“七国之约”。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制度逐渐从封建制向中央集权转型。
例如,齐国曾经通过变法来打破宗法制,实行“三点土地制”来加强中央集权。
3. 秦国的统一在春秋战国末期,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朝。
这个朝代采用法家思想,实行普遍征兵、集权统治和严厉的法律制度。
虽然这种制度在统治初期带来了一定的效率和管理优势,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二、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时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记载和社会风俗等多种形式进行。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
儒家的圣人是孔子,而他的思想主要强调高尚的人性和良好的行为准则,例如仁、义、礼、智、信等等。
儒家思想强调塑造品德、培养道德,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2. 道家思想尽管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道家思想也是时代的代表性思想之一。
道家思想强调个性、自由、反抗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家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看作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篇章。
3. 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理念对中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多的国家和政治体系,这些国家和政治体系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变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春秋时期是华夏民族由部落联合向邦与国的演变之期,是一个波澜壮阔而又充满变革和矛盾的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周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逐渐强大。
战国时期则更加深入了这种分裂和动荡的状态,每个诸侯国都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
这一时期的国家制度主要分为封建制和官僚制两种。
1. 封建制封建制是春秋时期的基础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皇帝对于整个国家的统治只能通过在各个地方设置境内地方诸侯,让他们扮演与皇帝类似的角色。
这些诸侯就是封建时代的“藩镇诸侯”。
他们拥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和领地,可以自行管理自己的领地,但是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法律的规定必须坚守不渝。
2. 官僚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已经不能有效地管理一个大国,因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封建和官僚制的混合。
政府在各个地方的设立了官员,他们由分封国的王所选举,皇帝的选任和分类制。
这些官员们扮演着“仕宦”角色,他们必须遵守皇帝和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并为坚持国家统一和防御外敌而奋斗不息。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学派。
这些学派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不同思想流派和政治倾向。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以仁和礼义来治理国家。
他们认为一切的人都应该受到遵循道德和信仰的统治。
同时,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社会是实现和谐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主张通过自由而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他们认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而无论是人类还是社会,都应该通过自然法则来发展和进步。
同时,道家强调道德、慈爱和和平的理念,以实现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3.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体制与政权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体制与政权建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体制及政权建设亦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体制及政权建设依据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而形成了不同的制度。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体制与政权建设进行探讨。
一、君主制君主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体制,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君主制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享有无限的权力和权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都由君主来决策。
君主制造就了春秋战国时期一批权臣和大夫,如管仲、鲍叔牙等,他们通过对君主的周旋和控制,成为了政治的重要力量。
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是一种世袭分封的制度,既是国家体制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分封制下,君主将自己的一部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
分封制的实施既能够维持君主的权威,也能够增加各方力量的平衡和控制。
同时,分封制也孕育了很多的矛盾和纷争,不断促进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战争。
三、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创立和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了国家体制和政权建设。
法家思想主张依据法律维持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实现“法治”国家。
加强国家的监管和管理,限制特权和权力的滥用,是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的实施,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和政权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四、各国制度的比较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在行政、司法、财政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的制度。
在行政方面,楚国的“疆场之制”和魏国的“地方制度”都有其独特之处;在司法方面,齐国的“不失罪”和晋国的“三军法”都算是相对先进的制度;在财经方面,韩国的“战国际”和周国的“奢侈禁制”都具有代表性。
各国制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体制和政权建设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
君主制、分封制、法家思想等都成为了实现中国现代政治现代化的政治资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因为它是自秦汉时期以来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同时也因为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转变,这对于后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先来说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真正的权威和威信,各个诸侯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争夺势力。
那个时候,诸侯国是由天子颁发的分封而成,他们通过分封制度建立起来的王国。
各个封建王国在各自的领地内行使权力,周天子只是他们的精神领袖,没有实际掌握权力。
分封制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权力过于分散,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对峙,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共同利益。
这些特点也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制被强大的国家所取代,它们构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这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最终成功地被秦朝所建立。
中央集权的意思是国家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封建王国之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更加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并更好地发展经济。
同时,由于各个封建王国没有了太大的政治权力,整个国家也变得更加稳定。
这个中央集权体系形成的背景是,这些国家在长期的战争中发现,只有强大国家才能在战场上获胜。
实现中央集权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各个诸侯国的崛起,一个是各个诸侯国的覆灭。
在春秋时期,赵氏、楚国、燕国、秦国、齐国、晋国和韩国等先后崛起,并在战斗中逐渐强大。
到了战国时期,赵氏、齐国、燕国、韩国和楚国逐渐衰落,秦国和魏国各领风骚。
到了西周时期,全国分封达2600余国,史称"诸侯割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分争更甚,形成三家诸侯"晋鲤燕"、三辅诸侯"宋卫陈"及"八百诸侯",天下分裂成300多国。
这种分封制度的最大问题在于国境笃的、权力过于分散,诸侯之间互相对峙,失去了统一的中央政府,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共同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思想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段,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变革,影响了中国历史后续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思想变革两个层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一、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代替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政治制度上的变革。
1.分封制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方式是分封制。
封地是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赐给诸侯的土地,但封地的归属和转移都需得到天子的批准。
这个制度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保持天子对各诸侯的掌控,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但缺点也很明显,它会导致封地不断分裂,势力范围时大时小,难以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依赖,彼此相互制约,它们开始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和吸纳管理地区的策略,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作分封制的崩溃。
2.列国时期在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合并中,人们见证了一个新的时代——列国时期。
列国时期指的是各个诸侯国相互独立、不断出现,彼此间不断变换势力范围的一个时期。
由于列国间相对独立,不受中央政权的约束,因此他们的思想、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二、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合并,不断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转变。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政治、哲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思考。
1.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争权夺利、谋取胜利成为了人们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涌现了一些著名的政治家。
孔子提倡了“仁政”,他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仁,即用仁德来治国才能使国家和人民生活得更好。
而墨子则主张实践家不分高低贵贱,奉行公平。
由于战争频繁,为了提高军事实力,国家开始组建兵阵,并开始实行国家军队制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制度的重要变革之一。
2.哲学思想在哲学方面,墨子主张突破传统,发展直观和实践,推崇实证哲学;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即放弃功利、奉行自然;孔子则主张推崇中庸之道和仁爱。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
一、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时期。
封建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以封建的形式来维系的。
诸侯国的君主之间相互封爵,形成了一个以封建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封建礼仪、政治同盟和互相依赖上。
2. 集权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实行一种集权制度。
集权制度是由君主控制的政治制度,典型的代表是秦朝。
在秦朝期间,国家的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这种集权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3. 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法律为中心,提倡法律的严格实施,强调政治制度的效率和实用性。
法家思想以法家学派为代表,被秦朝采纳并实行。
二、社会文化1.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时期。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哲学思想的总称。
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各种学派。
2. 文化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多元化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产生了多个学派和多种文化形态。
文化变化主要是由诸子百家的出现,各地方气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而产生的。
3. 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变化的重要时期。
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三从四德的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更加严格。
同时,商业经济开始兴起,农业生产逐步向商业化转型。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卷五 周赧王四十九年王”有了 专制一方的含义
诸侯、卿大夫坐大36-混乱—政出多门—专制、官
僚制度、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官僚制度的出现使君主的地位得到提高,权 力得到扩大,到战国末期形成了集中权力于 上,在君主制约下分权于臣下的局面,进而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祥; 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孟子·离娄章句上》
学校类型:大学-经籍、
小学-书计
天子学-“辟雍”、诸侯 学羲-“和泮—宫—”掌天地四精品时课件——历法官
思考题
1. 简述夏商周政体变化过程。 2.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名词解释: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
精品课件
五帝三代时期大战
黄帝炎帝之战——阪泉之战 黄帝蚩尤之战——涿鹿之战 武王灭纣——牧野之战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四、后宫和宦官制度 后宫制度:
嫡长子—后宫嫡庶嫔妃日趋严格——附属制度 郑庄公——武姜、叔段——黄泉见母 齐桓公——卫共姬——饿死 王妃与诸侯、权臣、宦官相勾结引起内乱。
精品课件
• 宦官制度:在宫廷为王侯及后妃、夫人们生活 服务的官员的总称,有阉割的男人、未成年的 贵族子弟及家内奴隶充当,在西周时已经形成 一定的制度。
三、君主继承制度
四、后宫和宦官制度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一、君主的名号和职权
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僭越——请示
周天子——“王”;诸侯——公、侯、伯、子、 男
中期:强国争霸、周王室表里俱失-盟主
后期:楚国君主称王、列国君主相继称王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
精品课件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 • 第六章 隋唐政治制度 • 第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八章 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九章 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 第十章 明朝的政治制度 • 第十一章 清朝的政治制度 • 第十二章 近代政治制度 • 第十三章 民国、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
法、具法 刑法种类:死:杀、斩、剖腹、枭示、
囊扑、抽肋、肢解、醢、秿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一、军事制度
二、法律制度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一、军事制度 1. 兵役制度:国人-野人
15-60岁, 普遍征兵制与招募制并存 2. 军队编制和兵种
土地所有制-赋役制度 3. 政治文化、法律制度有了大变化
世卿世禄制遭破坏—官僚制度形成 君主专制:“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成文法 4. 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5. 职官管理体制形精成品课件——职权责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一、君主的名号和职权
二、“君临之术”理论
杂、具律。 云梦秦简:律、令、问答、例、式——法规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2. 刑罚种类和司法行政 种类:死刑、肉刑、财产刑、自由刑、流刑
每种刑法区分出轻重不同的等级 死刑:有赐死、杀、斩、腰斩、绞、戮、囊扑、
枭首、弃市、剖腹、凿颠、抽肋、车裂、肢解、 醢脯、夷族、灭宗等数十种处决方式 肉刑:有鞕、笞、黥、劓、髡、斩左右趾、刖、 挖目、截耳、宫等。 财产刑:偿、赎、罚、没;自由刑:自由、劳役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选拔制度 世卿选官制:世袭者享有优先被选拔的待遇。 新的选官制:有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
军功、任子、胥吏等不同的选官途径。 荐举: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 “君之所审
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 曰能不当其官”—《管子·立政》 —荐举连 坐。 学校:官学: “士”, 通过官学取得任官资格。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五、军制 种类: 王师、 族军、 诸侯军
殷八师
兵种:车兵(武士)、步兵(平民) 西六师
车站形式:一人驾车、一人:500人 师:2500人
共38000人
精品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六、意识形态、礼仪与宗教
意识形态:对抽象的“天”的尊崇——西周意 识形态基本命题
天命:统治的合法性
敬徳—“天命靡常” 有德-尊礼守 礼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朝聘、交际、会盟、 战争—有专门的礼仪规范—仪式的演练—服 从制度安排
宗教:“敬鬼神而远之精品”课件- 巫覡的地位下降。
夏商西周的刑法
夏代刑法:“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尚书·甘誓》肉刑、赎刑。
年 晋文公 “作三军、谋元帅”将军-元帅
见功与赏,因能授官,添设爵位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权力制衡
三、宗教官的地位下降
三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春秋战国—对“天神”有了新的认识。司
仪媒介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列国的行政制度
四、地方郡县制的建立 楚国: 县—君主设立长官—任免权—控制 晋国:郡-边远地区,宽阔的地域 郡下设县——以郡统县 君主直接控制的地域越来越多起来 郡的长官:守、太守 县的长官:令、长、公、尹、大夫、啬夫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五、军制 种类: 王师、 族军、 诸侯军
殷八师
兵种:车兵(武士)、步兵(平民) 西六师
车站形式:一人驾车、一人执矛 一人执弓
编制: 卒:100人
禁卫军 3000人
旅:500人 师:2500人
共38000人
精品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精品课件
六柄: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 四位:文、武、威、德 七术:众端参观、必罚明威、欣赏尽能等等 择将之术、进良之术、兼人之术、天下之行术 两手:刑与法 “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
–二柄
2000多年来高度中央集权的,以君主 专制、人治为主轴的政治体制,大体上就是以 上述六柄、四位、七术、两手等作为驾驭国家 的机器,驱役全国臣民的依据和手段的。
六、意识形态、礼仪与宗教
意识形态:对抽象的“天”的尊崇——西周意 识形态基本命题
天命:统治的合法性
守礼
敬徳——“天命靡常” 有德-尊礼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朝聘、交际、会盟、 战争—专门的礼仪规范—仪式的演练—服从制 度安排
宗教:“敬鬼神而远之精品”课件- 巫xi的地位下降。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宫正、宫伯、内宰、阍人、寺人、内小臣、 内竖、阉官
齐桓公:雍巫易牙、寺人貂(竖刁)—长卫姬
——无诡为太子
而死。
塞宫门,筑高墙,断交通——饥渴
秦庄襄王妃——吕不韦- 嫪毐——“诈腐”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列国的行政制度
一、世卿世禄制逐步瓦解 士阶层的崛起:战争、教育
二、文武分职的官僚制度 文武分职:574年 崔柕- 相; 633
不同时期侧重点不精品同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三、君主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 混乱——君主、诸侯、太子、后妃、外戚、 权臣、官宦等人物进行过各种谋议、权衡利 害,策划过各种权术和阴谋,制造过各种形 式的宫廷政变,篡位弑君。
孟尝君——冯驩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法律面前实行公开的不平等原则——量刑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 2. 刑罚种类和司法行政 司法行政: 中央:司败、廷里、廷尉、司寇 地方:郡县长官兼理司法事务——属员、掾吏
上计制度:审案拟罪-逐级上报-郡守到君 主
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司法行政体系。
精品课件
步兵、车兵、骑兵、水兵 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 200人为卒-连长,2000人为旅-乡良人 五乡一帅—1万人一军—五乡之帅
精品课件
虎 符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4. 军事理论的发展 “汉兴,张良、韩信次序兵法,凡百八十家,
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汉书》卷30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 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形 成
第三节 列国行政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1. 疆域扩大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形成华夏民族—奠定活动疆域
2. 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铁器-牛耕-水利灌溉-商品-交通-都市-
《艺文志》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二、法律制度——1. 法规 郑国子产:前536年 铸刑鼎;邓析《竹刑》 晋国:铸刑鼎——范宣子-《刑书》
法家——无上下贵贱皆从法的精神。
魏国 -李悝编《法经》: 盗、贼、囚、捕、杂、具
法。 秦国-商鞅后颁行-《秦律》:盗、贼、囚、捕、
步兵、车兵、骑兵、水兵 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 200人为卒-连长,2000人为旅-乡良人 五乡一帅—1万人一军—五乡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