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别是:1、政治:各国君主开明,都能听取别人的意见;2、经济:各国之间相互沟通,经济发展很快;3、文化:由于各民族往来频繁,文化发展也空前兴盛,后来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4、民族:基本上算是都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年代。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它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近550年时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为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格局演变1.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开端,以诸侯分封制度和封建制度为主要特征。
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出现内乱和分裂。
2.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也是战争频繁的时代。
诸侯国争夺霸权,形成了七雄之势,即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相互对峙。
二、经济状况变迁1. 农业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利用木耕、铁器等农具提高了农田的开垦效率,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 商业贸易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逐渐兴起,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频繁。
在春秋时代后期,郑国提出了“通商吴越,以为兄弟”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三、军事制度改革1. 兵器改良春秋战国时期,制造业得到发展,冶铁技术的进步使得兵器装备得到改良,如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
2. 军纪整顿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的兵法思想,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改革。
各国纷纷整顿军纪,强化军队的纪律和组织,提高了战斗力。
四、文化思想繁荣1. 孔子及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如仁爱、中庸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包括墨子、墨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形成了多元的哲学思潮,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五、春秋战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经验。
在政治方面,战国时期的诸侯争夺霸权,形成了分封制度的缺陷,为秦朝的统一中国提供了契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史料研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而丰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动进行研习,探究并分析相关史料,以展现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一、经济变动史料研习1.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迁根据《春秋左传》和《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迁上。
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逐渐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经济。
农民开始以农作物和手工业制品进行交换,形成了一定的市场。
土地制度的变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崩溃,土地开始私有化,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这种变化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业与货币的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与货币的流通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发现,商业活动开始兴盛,道路交通逐渐畅通,许多城市和集市的兴起为商人提供了更多的商机。
货币的流通也成为经济变动的重要标志。
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形式较为简单,主要以铜钱为主。
通过对出土的古代货币的研究,我们可以见证那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繁荣。
二、政治变动史料研习1.诸侯国的兴衰与争夺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史料记录了诸侯国的兴衰与争夺。
传统的封建体制逐渐瓦解,许多周边诸侯国逐渐独立,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成为常态。
《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的大量战争和争斗的史料,展现了这个时期政治变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赋税与政治制度赋税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实力的过程中,征收赋税成为常规手段。
史料中记载了不同诸侯国对百姓的赋税方式和数额的不同,这反映了不同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变动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政治制度逐渐由封建制向君主制演变,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政治体制,例如齐国的“三家分立”和秦国的“一统天下”。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

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历史发展讲解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下面就简单说说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方面的历史发展,帮您进行讲解学习。
一、政治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可以从分封制的形成、诸侯国的崛起以及中央与诸侯关系的变化等方面来讲解。
1. 分封制的形成:春秋时期,由于中央的实力削弱,诸侯国逐渐崛起。
为了维持封建秩序,中央开始采取分封制,将领土划分给诸侯国来管理。
这一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2. 诸侯国的崛起:春秋时期,原本的封建制度逐渐转变为以诸侯国为主的国家体系。
大量的小国崛起,各自为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
3. 中央与诸侯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央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本中央有一定的权威,但在战国时期,中央只能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对诸侯的影响力。
二、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变化。
1. 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向中原腹地发展,采用了更高效的耕作方式和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手工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相对较大的发展,铁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丝织业的兴起等都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 商业: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较为频繁,各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
三、思想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中国传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礼、义等重要概念,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天下为公,提倡和平统一,墨家思想为后世的兼爱主义奠定了基础。
3. 道家思想:道家注重追求自然之道,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4. 法家思想:法家强调法制、法治,认为法律能够约束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

二、春秋战国的经济
(一)农业
1、农具和技术 2、水利工程 3、小农经济的形成:
基础:生产力(铁犁牛耕)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基本生产单位:家庭(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优点:农民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 缺点:规模小,脆弱。
(二)、商业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 (三)经济制度和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国有制 背景: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被破坏。 过程: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 的私有制。 2、“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 目的: (四)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鼓励。
三、春秋战国的文化
(一)思想:百家争鸣 背景:
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总体概况:
前770年,东周建立,春秋时期开始。分封制和宗法制遭
到破坏。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富 国强兵进行改革,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一成为历史发展 的趋势。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 (2)变法和改革:
3、商鞅变法: 背景: 目的: 措施: 评价(包括性质): 成功原因: 特点: 4、秦的统一 条件:商鞅变法,秦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渴望统一。 过程: 统一: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一、政治变革1.分封制度的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争霸、割据成为常态,国家的统治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得以自主统治,使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2.列国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争夺地盘、争夺霸权成为主要矛盾。
众多的小国相互斗争,一些强大的列国如齐、楚、韩、赵等通过军事扩张逐渐崛起,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3.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兴起,成为影响政治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忠诚奉公,提倡礼乐制度,推动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步。
二、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逐渐开始使用铁器、租种制度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商业活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开始兴起,商业活动逐渐发达。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提升,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主导力量。
3.货币的流通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铸钱的技术逐渐成熟,商业交流中大量使用货币。
货币的流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给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竞争与发展。
诸侯国相互征战,为了保持军备而提高了国内工业水平;分封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更加独立,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互为因果,政治的混乱部分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经济的进步。
政治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
政治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政治的巩固提供了支撑。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 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高考历史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
在这个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同时,诸侯国变法图强,例如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得到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例如临淄、邯郸等。
3、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重要反映。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民族关系方面: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冲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和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包括政治上的分裂与变革、经济上的发展与繁荣、思想文化上的多元与开放以及民族关系上的交流与融合。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 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
Hale Waihona Puke 原因: 生产力发展,诸侯国争霸的需要
目的: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的改革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概况: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2、战国时期的改革 原因: 经济、阶级、思想 目的: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
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地主阶级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
性质:
概况: 魏国______、_____、_____。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 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 度,这表明 • 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 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 • 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 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
C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 安诸陵,四方辐轴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 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这反映了这些地区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2、 铸铁柔化处理 冶铸业:______________技术,早于欧洲2000多年,青铜铸造 表 莲鹤方壶 ______是珍品,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新发展 现 手 工 制漆工艺:战国时采用________技术 夹纻 业 麻布残片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________,纤维相当细密 山西 四川 山东 煮盐业:____的池盐,____的海盐,____的井盐 酿酒业:商周已很发达,春秋战国时用曲造酒 齐国 专著:<考工记>记述____手工业工艺成就,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商 ①各地土特产品齐汇中原市场 业 ②各国政治中心也是商业都会,人口众多
融合影响:
•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 之。”这一举措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 C.吞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3)过程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背景: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七雄争
霸的格局开始形成。
①魏齐争霸:经过 桂陵之战与 马陵之战, 魏国削弱。 ②秦国独霸:公元前260年,秦军在 长平 之战 中大胜赵军。
(2)过程
细节点拨 战国前期卿大夫掌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
级势力发展,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便是例证。
3.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1)主要民族:中原有华夏族,北方有 匈奴 、东
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
(2)融合的原因: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 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及:铁器 时代的到
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 的运用 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灌溉事业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春秋时 楚相 孙叔敖 修的 芍陂,战国蜀守李冰修的 都江 堰 ,水工郑国在秦修的 郑国渠 。 细节点拨 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逐 步推广,西汉时期普遍使用。
载书而不歃血。……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
后,言归于好。”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目 的是 (A)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齐桓公会盟也有 协调诸侯国间争端和矛盾的作用,但并不是其主 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控制诸侯,提高齐国的地 位。
(3)典型事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 的“ 初税亩 ”,秦国商鞅变法中的“为田开阡陌封 疆”。 理解升华 教材中春秋时期变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 兵的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战国时期的变革是地 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阅读课本第一段,指出中国处在大变革 时期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方面: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奴隶制 度下的分封制,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奴隶社会的 井田制,封建赋税制度和剥削方式开始出现。 3.文化方面: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思想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第一部分 复习纲要
分期
平王迁都洛邑
西周
东周
前1046
春秋
战国
前771
前476 前256
前770
前475
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 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 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 互攻战而得名。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新兴地主力量进一步壮大 诸侯国变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文化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的中国,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
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当时的中国,土地的社会化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方开始形成以郡县为中心的农业区域。
同时,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各种手工业产品开始广泛流通,如铜器、陶器、丝绸、漆器等。
这些手工业产品也成为当时的贸易商品。
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富有经济实力的商人和贵族,他们开始发起各种投资,积极从事商业活动。
在这种环境下,商业和农业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的两大支柱。
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的一个大动荡时期。
在当时,诸侯国开始兴起,政治结构逐渐分裂成为多个小国。
这些小国之间,不断展开争斗和征战。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辩论的时期,如孔子、老子、荀子、墨子等,在当时,众多的学派互相争斗,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这种大规模的思想交锋,为中国后来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一个大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经、论语等古籍产生,古代汉字和文化传统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齐、楚、燕、韩、赵五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文化逐渐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楚文化就以音乐和诗歌著名。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后续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逐渐成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双重支柱,政治则开始逐渐分裂成为多个小国之间的争斗,同时各种思想和学派也在这个时期迸发出来,为中国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动荡的阶段,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并为后来的统一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动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分封制度的转变。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各个大国争霸。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以齐、楚、魏、燕、赵、韩、秦等七雄为中心的政治局势逐渐形成,这些国家成为诸侯争霸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分封制度的确立也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一制度为不同诸侯间的权力平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经济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动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战国时期国家间的频繁战争和社会动荡,许多农民纷纷逃亡或参与战乱,导致了农业的衰落。
而在手工业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冶金技术的进步,冶铁业得到了发展。
此外,随着贵族阶层的财富积累,商业活动也得到了推动,诸侯国之间的贸易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三、文化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动主要表现在思想、学术和文学方面。
这一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同时,战国时期的文学也呈现出多样性,在楚辞、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奠定了后来统一大一统的基础,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变革。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脉络,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格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表现为诸侯争霸,各国割据的局面。
经过春秋两百多年的发展,诸侯国崛起,分裂成众多的国家。
其中,齐、晋、楚、秦、楚、魏、赵、韩八个大国最为强大。
这八个大国之间相互争霸,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他们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斗争、军事冲突和秘密交易。
政治格局的变化非常剧烈,有时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抗一个过于强大的国家,有时又会重新改组同盟关系。
这种格局的不断变化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性。
二、经济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以农业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
农业是当时社会的基础,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限制和区域的不同,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了经济的区域分化。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发展了繁荣的农业经济,而一些贫困的地区则陷入了经济困境。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受到了限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薄弱。
此外,商业、手工业、渔业、矿产业等经济形式也同农业经济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三、军事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表现为兵强马壮、战争频繁。
各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进行军事扩张。
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和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等,他们的战略和战术对于当时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兵器的改进和战术的创新使得战争形式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战争方式,如合纵连横、奇袭、诡辩等。
这些都为后来的秦灭六国创造了条件。
四、文化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格局呈现多元化、百家争鸣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随着国家的繁荣,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返回
5.导致井田制瓦解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奴隶主贵族大量开垦荒地 B.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C.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D.铁制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私田开垦数量增加 C.私田取得合法地位 D.封建生产方式的优越性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练习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 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 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 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 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 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 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 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 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 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 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 逐渐趋于融合。
返回
3.据《左传》记载:城濮之战后,‚晋侯召见, 以诸侯见,且使王狩、(打猎)。仲尼日:‘以臣召 君,不可以训。’故书日:‘大王狩于河阳。’‛ 上文反映了( ) ①晋侯成为霸主 ②晋侯严守君臣之礼 ③孔子赞扬晋侯 ④孔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春秋战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齐桓公之所以“
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
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
是鲁国的改革措施,故应排除①③。本题正确答案是C
(2011年高考上海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
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及百家争鸣的影响
封建制度 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辨析比较] 的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
3.商鞅变法
时 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 始第一次变法;几年后商鞅进行第 二次变法
①政治:实行“令民为什伍” 的 连坐法 ;废分封,行 县制 。
②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内 容
统一秦国的 度量衡 。废除 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
[辨析比较]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 异同
项目
仁的 思想 同 民本 思想
人性 异
论
孔子
爱人
为政 以德 性相
近
孟子
仁政
民贵 君轻 性本
善
荀子
仁义
君舟 民水 性恶
论
2.文学艺术 (1)诗歌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 从西周至 春秋 中叶的诗歌; 分风、雅、颂三部分;体现了人文 精神和现
[归纳总结] 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1)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2)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新兴 地主势力的兴起。 (3)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为新的封建制度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大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局部统一,加 快了统一的步伐。 (5)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促进 了民族融合。 (6)推动了改革变法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发 展。 (7)总的来说,春秋争霸战争客观上有利于 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提醒] 1.战国前期卿大夫掌权,反映 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田氏代齐、三 家分晋便是例证。 2.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 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开始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历史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历时约四百多年。
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下面我会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1.诸侯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封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诸侯国分封至几十个。
各个国家可以自主制定其内政和外交政策,不必完全向中央政权效忠。
2.地方权力强化:国家分封制的弊端是导致了分封国各方势力不断膨胀和地方权力的强化。
这使得国家很难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
3.扩张主义思想:随着分封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升级,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扩张并征服其他国家。
国家之间的不断战争助长了扩张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导致了战国时期政治的动荡不安。
4.封建等级制度:战国时期,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国家中出现了不同的阶级划分。
贵族享有社会高地,而底层人民则处于社会底层,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二、经济特征:1.农业经济为主: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力军。
农民为诸侯国提供粮食和税收,同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基础。
2.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中国冶铁业迅速发展,铁器的制造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铁器的普及对于农业、军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货币的发行: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开始发行货币,便于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这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社会特征:1.社会动荡: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不断动荡。
各个国家不断扩张和争斗,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状态。
2.社会分化加剧:战国时期,社会等级划分明显,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分化现象普遍。
贵族阶层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困苦。
3.思想多元化: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潮流。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竞相兴起,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特征:1.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文化发展活跃。
考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考点指南】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
②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③抓住三条主线融会贯通知识: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三条主线,互相促进,互相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①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铁器和牛耕带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动即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的变动反映在上层建筑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
各国变法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因此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巨大作用,为其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也使法家思想在秦占统治地位,但其严刑峻法和化高压政策对秦及后世也产生消极影响。
【重点难点精析】1、对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在于相互兼并,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给人民带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有其积极作用。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保护华夏进步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春秋战国的经济
农业战国 时期 的经 济发 展与 变革
社会经 济发展
冶铸业:冶铁、青铜铸造 手工业 制漆、纺织、煮盐、酿酒业 经验总结:《考工记》 商品、市场 商业与城 市 商人 封建城市
土地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齐国:相地而衰征
社会 变革
赋税 制度
阅读课本第一段,指出中国处在大变革 时期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方面: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奴隶制 度下的分封制,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2.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奴隶社会的 井田制,封建赋税制度和剥削方式开始出现 。 3.文化方面: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思想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
第一部分 复习纲要
分期
西周
前1046 前771 前770 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
春秋
前476
战国
前256 前221
前475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 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 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 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 攻战而得名。
看看下图了解战国七雄及兼并战争位置
战国兼并战争示意图
你知道下面成语典故吗?
避退三舍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老马识途 三令五申 卧薪尝胆
比较分析9页和12页的地图,分析两张地图 反映出的政治(国家情况)、经济(城市情况) 和民族关系情况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说明了 什么? ⑴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代被韩、赵、魏 三国所取代;宋、鲁、吴、越等国消失,形成 战国七雄。 说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新 兴地主阶级纷纷崛起,夺取了政权;统一趋势 增强。 ⑵北方出现了长城。反映出少数民族开始强大, 南下骚扰中原,导致民族关系渐趋紧张。 ⑶各国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 说明当时生产力有 了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业
青铜铸造 代表作品
雕铸艺术
莲鹤方壶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铁器制造业)
大大加速了铁制工具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进程。铁 制工具的应用不仅推动了手工业本身的发展,也推 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其它手 工业
漆工艺—夹纻技术采用、纺织业的 新进展、煮盐业与酿酒业的较大发展
3.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的出现 (三)商业和城市 1.商业的发达 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中原市场形成 人口多 2.城市的繁荣 封建城市兴起:临淄、邯郸、 大梁和郢 3. 商人经济实力强,政治上活跃
: 鲁国:初税亩
(一)农业的进步
西周晚期已使用人工冶铁制品。
⑴、铁农具的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 广泛使用 战国时得到推广
铁器的使用,说明人类征服 图思考,铁器比 自然的能力提高。铁器时代 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 以前的工具有什 产力的显著提高。
请对照第 15页插 铁器的使
用说明了 么优点? 什么呢?
思考1: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
(1)有较好的自然条件(通工商之业,便鱼 盐之利) (2)重用人才(管仲),推行改革(成东方强国) (3)采取有效的争霸策略(“尊王攘夷”,联 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思考2:称霸的标志? 公元前7世纪,葵丘会盟
城濮之战 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
晋楚争霸
邲之战
楚庄王称霸(公元前6世纪初)
吴越争霸: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
看看右 图中各 诸侯国 及争霸 战争位 置
春秋大国争霸示意图
(4)影响
①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的改革
①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的“初税亩” 目的: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按土地多少缴税 作用:促进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向封 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①背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法家思想的出现 ②主要史例: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 法 ③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革命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看图说文
著名水利工程
从课本15页的地图上 找出这时期著名的水 利工程,并记住它们的 、 – 位置 春秋时楚修芍陂 (淮河流域)
兴修水利 战国时 都江堰 (成都平原)
秦国 郑国渠 (关中地区)
(二)手工业的发展 1.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金银错技术 冶铸 铸造工艺更新
实行什五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秦国逐步强盛,为后 来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内容
燔诗书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 废分封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
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有消极影响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阅读下面材料: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韩非子· 定法》 想一想“秦法未败”的原因是什么?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得到秦孝公与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商鞅改革决心坚定
②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③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兼并,逐渐形成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 北方以晋、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春秋 大国争霸导致诸侯国数目减少 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春 秋 时 的 政 治 经 济 与 文
化
政治 经济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
由公田到私田和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改革 老子与孔子 思想 百家争鸣 《诗经》与屈原
文化
文学 诸子散文 艺术: 绘画、音乐 科技: 天文、物理与医学
发展趋势
◆政治格局:由分裂走向统一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一、春秋战国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背景:a.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微 b.诸 侯实力日益强大,独立性增强 (2)目的与实质:奴隶主集团间争夺土地与 人口及对中小诸侯国的控制权的非正义战 争 (3)史例: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 霸
齐桓公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