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理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理念对中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多的国家和政治体系,这些国家和政治体系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国家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变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春秋时期是华夏民族由部落联合向邦与国的演变之期,是一个波澜壮阔而又充满变革和矛盾的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周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逐渐强大。
战国时期则更加深入了这种分裂和动荡的状态,每个诸侯国都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
这一时期的国家制度主要分为封建制和官僚制两种。
1. 封建制封建制是春秋时期的基础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皇帝对于整个国家的统治只能通过在各个地方设置境内地方诸侯,让他们扮演与皇帝类似的角色。
这些诸侯就是封建时代的“藩镇诸侯”。
他们拥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和领地,可以自行管理自己的领地,但是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法律的规定必须坚守不渝。
2. 官僚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已经不能有效地管理一个大国,因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封建和官僚制的混合。
政府在各个地方的设立了官员,他们由分封国的王所选举,皇帝的选任和分类制。
这些官员们扮演着“仕宦”角色,他们必须遵守皇帝和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并为坚持国家统一和防御外敌而奋斗不息。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主要分为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学派。
这些学派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不同思想流派和政治倾向。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以仁和礼义来治理国家。
他们认为一切的人都应该受到遵循道德和信仰的统治。
同时,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社会是实现和谐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主张通过自由而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他们认为,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规律,而无论是人类还是社会,都应该通过自然法则来发展和进步。
同时,道家强调道德、慈爱和和平的理念,以实现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3.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整个国家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又呈现出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
本文将从国家制度和政治思想两个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态。
一、国家制度1. 诸侯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同时也是分封制的时代。
但是,多数诸侯国不是君主制,而是以封建家族领袖为首的诸侯制度。
这种制度下,王位是通过世袭获得,并且王权十分有限,权利事实上被大臣掌握。
因此,每个诸侯国相当于是一个独立的小国,王权受到限制,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在于诸侯,这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世家寡头的形成。
2. 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常态。
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武力组织,同时也备有兵器和军队。
春秋时期,军队组成以步兵为主,而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骑兵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战斗力量。
此外,还出现了以六队为单位的军队编制,并采取了类似现代的班制或排制。
3. 九州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地理以九州为单位,九州制度即是指九个行政区的制度。
每个州都有三个部分,包括一部分中央的行政区、一部分边缘的军事区和一部分较偏远的广阔区域。
九州制度从理论上说是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
各州之间仍然存在着冲突和纷争。
二、政治思想1. 王道思想王道思想认为君主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同时,君主也是具有高度信仰的一种形象。
他们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养成一个好的形象,从而显示出这个国家的尊严。
王道思想强调“仁政”,也就是说,君主通过行使“仁政”,能够减轻百姓的忧虑和不满,并且能够提高国家的社会安定性和经济繁荣程度。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之一,也是对传统礼教的重申和扩展。
儒家思想强调文化、仁爱和正义,认为人类应该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
儒家思想也强调教育和道德,尤其在教育领域,尤其重视教育与道德的融合,以此培养优秀的“君子”。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要以自然法则为准则,用严厉的法律来治理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充满了战争、外交、联盟等复杂的局面。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方面进行解析。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缓慢推进时期。
诸侯互相斗争,而周朝的国君实力逐渐衰弱。
各国相互间也不断结盟和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格局。
1. 春秋五霸时期在春秋时期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出现了五个霸主,分别是宋国的重耳、晋国的文公、鲁国的桓公、秦国的康公和楚国的穆王。
这些霸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周边的一些小弱国归并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2. 齐国崛起的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齐国逐渐壮大,开始朝着强大的国家发展。
其实力迅速增长,和邻近弱小国家建立联盟,加强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格局。
齐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善于联合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其他强国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除了齐国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强国,主要包括韩国、赵国、魏国和燕国。
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4. 国家的瓦解和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齐国的经济状况下滑,魏国也因为内乱而弱化,而晋国和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其它国家的侵蚀。
这些弱点被周边的其他国家抓住,加剧了各国间的冲突和分裂,同时也加快了国家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各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体制。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平民制度等。
1. 封建制度春秋时期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周代的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地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地主和豪族势力则逐渐增强。
这种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才逐渐被淡化。
2. 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国家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国王在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的组织、职能、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的组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这些国家都是由王侯、士、农、工、商等阶层组成的。
其中,王侯是整个政治制度的核心,他们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负责统治全国;士是主要的行政和军事干部,负责管理和驻防各地;农、工、商则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活动,他们为国家提供生产和经济支撑。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还包括官僚制度、地方制度等。
官僚制度是指国家中设立相应官职,按照官等、品级等级制进行管理。
这些官职涵盖了各方面的职能,包括政治、军事、司法、财政等多个领域。
地方制度则是各国分别设置的省、州、县等行政地区,负责管理和管辖各地。
二、政治制度的职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制度的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军事、政治、财务和司法。
其中,军事方面主要负责国家的防御和攻击;政治方面则是负责国家的管理和组织,包括各种法律、政策的颁布和执行;财务方面则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和经济建设;司法方面则主要负责国家的法律问题,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些职能在各个国家中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讲,它们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即要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制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封制。
在这个时期,各国王侯之间并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域界限,而是以领土和财富为基础,划分为不同的封地。
这种分封制为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还具有一定的折衷主义特点,意味着在各种政治理念和制度之间进行平衡和沟通。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1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
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
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
军事、工事、法事。
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
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
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精选4篇)2农业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
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
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
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手工业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
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
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
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
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
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
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税赋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
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
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
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
一、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时期。
封建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是以封建的形式来维系的。
诸侯国的君主之间相互封爵,形成了一个以封建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封建礼仪、政治同盟和互相依赖上。
2. 集权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实行一种集权制度。
集权制度是由君主控制的政治制度,典型的代表是秦朝。
在秦朝期间,国家的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这种集权制度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3. 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以法律为中心,提倡法律的严格实施,强调政治制度的效率和实用性。
法家思想以法家学派为代表,被秦朝采纳并实行。
二、社会文化1.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时期。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哲学思想的总称。
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各种学派。
2. 文化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多元化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产生了多个学派和多种文化形态。
文化变化主要是由诸子百家的出现,各地方气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而产生的。
3. 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变化的重要时期。
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三从四德的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更加严格。
同时,商业经济开始兴起,农业生产逐步向商业化转型。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近55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引导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1. 传统政治制度中国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期。
当时的国家分为诸侯国和周朝。
周王作为天子,他的职能只是在符合礼仪的前提下主管诸侯。
而诸侯们守纪行事,以天子的名义行政,与周王形成分权分立的状态。
此外,当时的政治制度中还有一些重要职位,如宰相、大司马、大将军等。
这些职务一般由来自富豪家庭的人担任。
在这个时期中,寺庙和祭器长老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随后的战国时期中,封建制度慢慢衰落,移动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式逐渐进化为一个持续复杂的政治系统。
2. 变革与演变公元前475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数量已经增加到几百个。
然而,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的权威已经不断下降,而一些官员和军事将领开始崛起。
这些人中的一些成为了贵族,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并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朝的共治制(陈墨之政)大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并未采用长辈传统的封建制论,而是采取法治制度。
他集大权于一身,将对统治的掌控权放到无数小太阳的手里,否决了任何神圣权威。
这样,中国历史上最长期和严密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建立起来了,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而贵族和官员的力量得到了提升。
到了秦朝时期,集权制度被正式确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神,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明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明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被称为“诸侯分裂时期”。
这个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
它包括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文明的重要转型期。
本文将详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明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诸侯国的兴起。
在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逐渐弱化,而各个地方的诸侯国逐渐兴起。
这些诸侯国互相争斗,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乱世”。
2.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商品交流的增加。
3.文化的繁荣。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士人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以上这些背景给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明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契机。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极其复杂,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君主制度。
在这个时期,封建君主制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不只是统治者,还是诸侯国的祭祀官。
2.分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对各个地方诸侯国的分封。
中央政府通过授予不同的封地和封号,来控制分封各国之间的势力平衡。
3.官员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被划分为三类,分别是上、中、下三级官员。
上级官员主要是地方的行政长官,中级官员是各种专业行政官员,下级官员则是各种劳动者。
以上的政治制度极大的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转型做出了贡献。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之所以说这个时期的文明转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是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二、“君临之术”理论:是否应该集权,如何集 权 动乱—稳定—“圣人”—牢固掌握统治权的君主 “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慎到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仲 “正名 ” -孔子-上下有序、贵贱有等、政出天子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孟子 “隆一而治、二则乱。”- 荀子
夏代刑法:“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尚书· 甘誓》肉刑、赎刑。 商代刑法:“殷法有伦” 《尚书· 康告》-条理、规则 《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韩非子· 外储内说
上》 刑名:劓、刖、桎梏、流放、砍头、炮烙、剖腹、活埋、 醢、脯 —— “醢九侯”、“脯鄂侯”
西周的刑法:墨、劓、剕、宫、大辟五刑,3000 多律条,后加流、赎、鞭、扑,合为九刑。
• 是否应该集权?先秦诸子认为:必须以统一代 替混乱,以集权代替群雄并立,舍此难以谋求 安定和繁荣。 • 如何集权?—君临之术—权势法术为中心 权:“权者,君之所独裁也。”—权力 势:“势者,王之神。” 指决定君主能否充分 支配权力的客观条件。 法:公布于全国的普遍准则。阶级统治 术:“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 也”—策略手段—治国用人必不可少的法宝 权术、势术、法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六柄: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 四位:文、武、威、德 七术:众端参观、必罚明威、欣赏尽能等等 择将之术、进良之术、兼人之术、天下之行术 两手:刑与法 “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 – 二柄
思考题
1. 简述夏商周政体变化过程。 2. 简述中国宗法制度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名词解释:青铜器、分封制、宗法制
五帝三代时期大战
黄帝炎帝之战——阪泉之战 黄帝蚩尤之战——涿鹿之战 武王灭纣——牧野之战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 • • • • • • • • • • •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 第六章 隋唐政治制度 第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八章 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九章 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十章 明朝的政治制度 第十一章 清朝的政治制度 第十二章 近代政治制度 第十三章 民国、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制度形成
官僚制度的出现使君主的地位得到提高,权 力得到扩大,到战国末期形成了集中权力于 上,在君主制约下分权于臣下的局面,进而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祥; 君操其柄,臣常其事。” 《孟子· 离娄章句上》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一、君主的名号和职权 二、“君临之术”理论 三、君主继承制度 四、后宫和宦官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一、君主的名号和职权 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僭越——请示 周天子——“王”;诸侯——公、侯、伯、子、男 中期:强国争霸、周王室表里俱失-盟主 后期:楚国君主称王、列国君主相继称王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 《资治通鉴》卷五 周赧王四十九年王”有了专 制一方的含义 诸侯、卿大夫坐大36-混乱—政出多门—专制、官 僚制度、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五、军制 殷八师 种类: 王师、 族军、 诸侯军 兵种:车兵(武士)、步兵(平民) 西六师 车站形式:一人驾车、一人执矛 禁卫军 一人执弓 3000人 编制: 卒:100人 旅:500人 共38000人 师:2500人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监狱: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 昭公六年
夏商西周的教育与文化
名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 代共之。” 《孟子· 滕文公上》 内容:“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 书。”— 兼习武艺。 《礼记· 王制》 教师:经验丰富的老人和祝、宗、卜、史等 神职和文职人员。“学在官府” 学校类型:大学-经籍、 小学-书计 天子学-“辟雍”、诸侯学-“泮宫” 羲和——掌天地四时——历法官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五、军制 殷八师 种类: 王师、 族军、 诸侯军 兵种:车兵(武士)、步兵(平民) 西六师 车站形式:一人驾车、一人执矛 禁卫军 一人执弓 3000人 编制: 卒:100人 旅:500人 共38000人 师:2500人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六、意识形态、礼仪与宗教 意识形态:对抽象的“天”的尊崇——西周意 识形态基本命题 天命:统治的合法性 敬徳——“天命靡常” 有德-尊礼守礼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朝聘、交际、会盟、 战争—专门的礼仪规范—仪式的演练—服从制 度安排 宗教:“敬鬼神而远之”- 巫xi的地位下降。
第三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六、意识形态、礼仪与宗教 意识形态:对抽象的“天”的尊崇——西周意 识形态基本命题 天命:统治的合法性 敬徳—“天命靡常” 有德-尊礼守礼 礼仪:婚丧嫁娶、祭祀、朝聘、交际、会盟、 战争—有专门的礼仪规范—仪式的演练—服 从制度安排 宗教:“敬鬼神而远之”- 巫覡的地位下降。
夏商西周的刑法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第三节 列国行政制度 第四节 军事和法律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1. 疆域扩大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形成华夏民族—奠定活动疆域 2. 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铁器-牛耕-水利灌溉-商品-交通-都市-土地所 有制-赋役制度 3. 政治文化、法律制度有了大变化 世卿世禄制遭破坏—官僚制度形成 君主专制:“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成文 法 4. 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5. 职官管理体制形成 ——职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