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圈的“微软帮”故事:大公司必死,创新者永生
盖茨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不断创新和领导团队的才华将微软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盖茨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不断创新和领导团队的才华将微软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盖茨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不断创新和领导团队的才华将微软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以下是对盖茨的介绍和微软公司的发展历程。
一、盖茨的背景和创业故事盖茨比尔盖茨,全名比尔·盖茨,1955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
早年在家庭的影响下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5岁时就开始探索编写软件的技术,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当地打造了自己的第一个软件产品。
这个早期的经历为他日后创办微软公司奠定了基础。
1975年,盖茨与保罗·艾伦共同创办了微软(Microsoft)公司,并发布了他们的第一个产品,个人电脑的基础软件——BASIC。
这款软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为微软公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微软公司的发展历程1. 艰苦的创业初期微软公司在创业初期经历了不少的艰苦和挑战。
在个人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代,微软公司面对许多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然而,盖茨以其卓越的领导才华和对技术的独特洞察力,不断创新并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产品,使微软公司获得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 Windows操作系统的推出1985年,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这成为了公司的一大突破。
Windows操作系统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个人电脑的认识和使用方式,使得操作界面更加友好、易用。
Windows系统的成功使得微软公司快速崛起,并成为全球主流的操作系统供应商。
3. Office办公套件的发布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办公自动化成为人们工作中的重要需求。
微软公司紧跟时代的需求,于1989年发布了Office办公套件,其中包括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多个常用软件。
Office办公套件的问世再次为微软公司带来巨大的成功与市场占有率。
4.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软公司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投入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终身雇佣制搞不下去了
终身雇佣制搞不下去了作者:罗振宇来源:《爱你》 2016年第3期1981 年还没有微软的时候,日本人提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系统的计划,一心想要超过美国人,但是最终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了?不是日本人不重视,也不是投入不够,而是市场经济赋予企业这种生生死死的自然节奏,日本人顽固地不去遵守。
美国人是怎么搞IT 革命的?20 世纪80 年代初,美国市场上的巨无霸是一些汽车企业,随后就变成了英特尔和微软,再随后就变成了像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样的公司。
正是靠这种公司的方生方死,旧的死掉,产生新的,新的由小变大,最终完成了这一次伟大的IT 革命。
而日本人的企业却始终不死。
很多中国人从日本回来后的感受是:日本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你无法创业,因为整个社会没有给创业者留下任何机会。
所有可干的事情大企业都包了,你最好是进入大企业,然后熬年头。
在日本某家大公司的网页上赫然写着一段话:“我们欢迎变革,我们确实需要变革,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任由市场作祟的变革,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温情脉脉的、让所有人感觉到安定的变革。
”这还叫变革吗?事实上,很多日本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终身雇佣制搞不下去了,所以老板们的决定是保持老员工的数量不变,但增量——也就是新员工,对不起,你们改叫临时工吧。
佳能公司后来任命了一个CEO 叫御手洗富士夫,他上任之后裁了一万人。
日本社会当即炸开锅,不是说好的终身雇佣制吗?你怎么能裁人呢?御手洗富士夫说:“你们看清楚了,我可没有裁正式员工,我裁的都是临时工。
”由此,日本社会酿成了一个族群叫“穷忙族”。
这些人始终找不到正式工作,到处打零工,但是他们都向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所以,即使大企业释放出了大量的社会边缘人,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创新力的来源。
那些大公司里年过五十、已经丧失创造力的人怎么办呢?企业就把窗边的一排位置给他们腾出来。
那可是最好的位置,可以让他们看到窗外的风景,喝喝茶并看看报纸,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和慈善家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的创始人和慈善家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美国著名企业家、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也是全球最为成功的商业人物之一。
他与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然而,比尔·盖茨更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慈善事业,他积极参与并捐赠大部分财富到慈善组织,致力于改善全球健康、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状况。
作为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个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聪明才智和商业洞察力使得微软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比尔·盖茨提出了“计算机在每个桌子上,每个家庭中都应该有一台电脑”的愿景,并致力于将计算机普及到全球大众中。
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Windows成为了全球个人计算机市场的霸主,并且推出的Office办公软件也大受欢迎。
然而,比尔·盖茨并不满足于商业成功,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慈善事业。
他和他的妻子梅林达成立了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并将大部分财富用于慈善捐赠。
该基金会致力于通过改善全球健康状况、减轻贫困和发展教育等手段来改变世界。
比尔·盖茨关注于全球一些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等。
他通过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医疗援助、疫苗研发和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帮助解决了很多全球性问题。
比尔·盖茨对于教育的关注也十分突出。
他认为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基金会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全球教育资源和培养教育者的能力。
此外,比尔·盖茨还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致力于改善教育的效果和全球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除此之外,比尔·盖茨还关注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他通过基金会投资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发展,并积极呼吁人们采取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环境。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深受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 -回复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回复历史上有许多大企业曾遭遇绝境,然而它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决策的改变,最终逢生并实现了重大转型。
这些企业的成功故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为其他企业以及个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以下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探讨它们是如何应对困境并成功突破的。
一、苹果公司早在1990年代末,苹果公司曾处于低谷。
在乔布斯被迫离开的时期,苹果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均大幅下滑,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在2000年初,乔布斯重新回到了苹果,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创新理念。
乔布斯意识到苹果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定位和产品。
他决定将公司重新集中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并推出几个重要的产品,如iPod、iPhone和iPad。
这些产品的成功不仅使苹果摆脱了绝境,而且也将公司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增长阶段。
苹果公司的成功故事表明,当一个企业陷入困境时,需要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并以创新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领导者的决策和领导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福特汽车公司在上世纪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福特公司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和竞争压力,导致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
然而,在1980年代初,福特公司雇用了一位新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胆的决策来挽救公司。
韦尔奇将公司转变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组织,并推行了"产量零缺陷"的原则。
他还采取了激进的重组措施,关闭了一些低效的工厂和部门,并将公司的资源重新配置到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上。
在韦尔奇的领导下,福特公司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并在市场上重新获得了一席之地。
这个例子表明,当一个企业陷入绝境时,关键的是识别并解决问题根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革和重组。
三、IBM公司上世纪80年代,IBM公司曾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
过去几年中,IBM的利润持续下滑,产品竞争力也大幅下降。
然而,IBM通过一系列战略决策和变革措施成功逆转了颓势。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 -回复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回复历史上有很多大企业经历了危机和困境,但通过创新和变革找到了出路,实现了逆势反转。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例子:1. 苹果公司:在1990年代初期,苹果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由于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和苹果自身产品线过于复杂等原因,公司陷入了财务危机。
然而,当时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回归公司后,通过创新和改革重新翻转了局势。
他推出了全新的Mac系列电脑,重新定义了用户体验,进一步巩固了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之后,苹果推出了iPod、iPhone和iPad 等划时代的产品,成功实现了从电脑公司向综合科技公司的转变,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2. IBM:20世纪80年代,IBM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时,个人电脑市场迅速发展,而IBM的主力产品大型主机市场却遭遇了严重的滑坡。
然而,IBM 通过转型和创新找到了新的出路。
他们决定放弃高成本的硬件制造,将重心转向服务和软件业务。
IBM成立了全球服务部门,提供了全方位的IT 咨询和解决方案,并积极投资于研发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
这种转型战略成功地帮助IBM重获竞争力,实现了企业的复兴。
3. 迪士尼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迪士尼公司面临着困境。
当时,由于创意和影片质量的下降,公司长期以来的成功动画片事业出现了停滞。
然而,迪士尼通过转型和创新找到了新的机会。
迪士尼与皮克斯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推出了经典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动画电影。
此外,迪士尼还扩展了其业务范围,涉足主题公园、媒体产业等领域,并将公司定位于全球娱乐巨头。
迪士尼通过创新和对品牌价值的维护,成功走出了低谷,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娱乐公司之一。
4. 谷歌公司:谷歌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从事搜索引擎业务,但在2001年至2004年之间,谷歌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
然而,谷歌通过创新和多元化发展逐渐走出困境。
他们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如Gmail、Google地图、谷歌广告等。
周鸿祎创业的三个寓言故事
周鸿祎创业的三个寓言故事周鸿祎自述十大经典语录篇一周鸿祎,出生于湖北黄冈。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曾供职于方正集团,后历任3721公司创始人、雅虎中国总裁等职务。
2023年,周鸿袆出任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并带领奇虎360公司于2023年3月30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NYSE:QIHU)。
现为360公司董事长,知名天使投资人。
周鸿祎自述十大经典语录:1.我一直坚信如果有一天谁颠覆了360,我希望是自己公司的小孩,是我培养的。
要么是外面的创业者,是我投资的。
我觉得公司被颠覆,行业新陈代新是一种交替,我不希望市场、用户永远被一个公司长期垄断,从70年代到00后的年代,还是一帮互联网的老同志和大家讲互联网,这是不对的。
2.我经常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结婚了,要不然我什么时候也弄个90后的妹妹搞点绯闻,一个绯闻就值几亿的广告,基本上公关部就不需要了。
3.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确实中国很多企业家包括一些伟大的企业家都病了,这种病就叫做互联网焦虑症。
过去在他们眼里互联网是一帮小屁孩搞得泡沫经济,只知道烧VC的钱,互联网离自己远着呢。
4.很多企业在规划产品的时候都不可能一上来就高瞻远瞩,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步步推演过来。
你连产品的问题都没解决,你连用户都没有呢,你就在那里琢磨赚钱,就像你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琢磨入洞房,我觉得你有点操之过急。
而且我在中国见到最最可笑的事情,就是收到很多商业计划书,不客气的讲,有很多计划书上来就和我谈模式,说老周,我这个模式既不是B2B,也不是B2C,而是被B2B2C2B,我一听就晕菜了6.最近一家新上市的公司是9158,9158被称作是暧昧经济,有很多美丽的女主播在里面开着房间,有很多大老爷们给她们送花、送礼物。
这个很健康的,她们不见面。
这里面有一个秘诀,为什么那么多人给女主播送礼物,很多人想歪了,很多人觉得我给她送2000,晚上约出来。
对不起,郭美美可以约出来,但女主播是有节操的。
微软典型事件
事件一:断臂的维纳斯——微软中国在1999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 个月。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是世界最大软件制造厂商,而其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则是世界首富。
微软的神奇经历使得他们一直是渴望成功的企业和人士崇拜的偶像。
但是进入1999 年以来,微软在中国却遇到了麻烦,由于在维纳斯计划、解决盗版、Windows 操作系统等问题上的失误,频频受到中国各界的抨击,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微软在中国的经营也几乎陷入了绝境。
祸起“维纳斯”1999 年3 月10 日,国内计算机业、家电业的众多巨头云集深圳,出席“维纳斯计划”新闻发布会。
会上,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与其主要合作伙伴——台湾宏基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四通津滨电子有限公司、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及北京裕兴公司的老板们,一起推出了以“电视上网”为诉求点的“维纳斯计划”。
微软公司称,该计划是由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开发的基于Windows CE 的预装软件平台。
预装有这一软件平台的硬件产品将于当年下半年面市,它集教育、娱乐、上网浏览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计算机技术与家电产品相融合的产物。
“维纳斯计划”中的其他技术供应商AMD、C-Cube、ESS、联阳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和菲利浦公司消费电子产品事业部也在现场展示了他们为“维纳斯计划”开发的相关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中国日益普及,中国上网人数至1998 年底已达210 万,增长率高达213%。
同时,据《中国家用电脑市场调查报告》显示,1997 年我国2.45%的城市家庭拥有家用电脑,总拥有量为153.1 万台。
但与全球一亿的上网人数及美国55%的家用电脑普及率相比,中国要真正实现网上生活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家用电脑的价格仍无法为大多数老百姓承受;另一个是电脑对多数中国人来讲仍然是一种操作复杂、不易使用的高科技产品。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 -回复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回复历史上有许多大企业在经历了困境后绝处逢生,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以下将介绍其中的几个著名例子,并逐步回答中括号内的主题。
一、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世界著名的跨国科技公司,成立于1911年。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IBM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由于竞争对手的技术进步和市场份额的缩水,IBM陷入了亏损和裁员的局面,公司濒临破产。
面对这一局面,IBM 采取了一系列的转型措施。
首先,IBM将重点从硬件制造业转向软件和服务领域。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如创新的主机和操作系统,以及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
这使得IBM能够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并与时俱进。
其次,IBM注重与竞争对手的合作。
与苹果、微软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和产品。
这种合作让IBM能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并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取得成功。
最后,IBM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和创新文化的培育。
公司与不同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并激励员工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些举措帮助IBM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
通过这些转型措施,IBM成功走出了困境,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之一。
如今,IBM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持续创新,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二、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科技公司之一,成立于1976年。
然而,在1990年代初,苹果陷入了危机。
由于市场份额的下降和产品创新的不足,公司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境。
为了逆转颓势,苹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苹果推出了创新的产品,如iPod、iPhone和iPad。
这些产品引领了全球科技的发展潮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使公司重新获得了市场份额。
其次,苹果加大了对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投入。
公司雇佣了顶级设计师,将产品的外观和功能结合起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和便捷的使用体验。
这种注重细节和用户满意度的精神使得苹果的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马化腾:互联网竞争是生死时速 从不论资排辈
马化腾:互联网竞争是生死时速从不论资排辈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官马化腾7月3日消息,“2013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召开前夕,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官马化腾发布了《创业者写给创业者的一封信》。
马化腾在信中指出,互联网从来不论资辈,没有先来后到。
互联网的竞争是生死时速,只有创新才能永葆青春。
应敢于挑战、勇于试错过去一年,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腾讯调整了组织架构。
马化腾说,腾讯需要从大公司变成小团队,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打造优秀产品和平台,创造对用户有价值的整合服务,重塑小公司的创业特质和创业激情。
无论是应用还是平台,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敢于挑战、勇于试错。
正是因为不断地尝试,经历过失败,才能深入学习,才能宽容失败,才能理解多样性。
新的挑战带来新机会和新活力,实时激发个人及团队的灵感。
开放平台给创业者机会最近一年马化腾也经常和创业者接触,常常被问这样的问题“这是最好的时代吗,现在创业还有机会吗?”马化腾指出,不少媒体和创业者曾认为,腾讯百度阿里这样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国创业机会减少,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很高,甚至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创业的艰难。
可喜的是,开放平台提供一个无风险零成本创新创业机会,大大降低创业门槛,还提供丰富的能力和资源,创业成功率翻倍。
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演变出新的商业模式,是2013年最受关注的创业机遇。
腾讯将向产业更高境界迈进马化腾指出,当腾讯做开放平台时,不仅关注平台对开发者创业者的价值,关注应用内容的健康度,也关注着整体产业生态链、创业的生态圈。
未来创业者与腾讯有更多的合作空间,不断地实现产品互联、业务共享、多网互动或内容互相授权。
腾讯也将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方面,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打造最好的用户平台;另一方面,培育产业链,让更多的腾讯合作伙伴走向成功。
腾讯还将向互联网产业的更高境界迈进,共同构建一个跨屏的跨界的新生态系统。
以下是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官马化腾公开信全文:亲爱的合作伙伴:这个盛夏,我们刚好一起走过了两年的开放之路。
世界富豪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创业故事与科技创新
世界富豪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创业故事与科技创新Bill Gates是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的创业故事与微软帝国的发展历程无疑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典范。
本文将重点介绍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和微软公司的科技创新,以展现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一、比尔盖茨的创业故事比尔盖茨于1975年创办了微软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多年。
在创办微软之前,盖茨就读于哈佛大学,并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与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微软,最初的目标是为个人电脑开发基础软件。
微软在起初的几年里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盖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他们为不断发展壮大的个人电脑市场提供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成功地将微软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二、微软帝国的兴起与发展微软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表现。
作为技术行业的巨头,微软一直致力于开发创新的软件和服务。
他们的成功之道在于不断引领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微软先后发布了许多重要的产品,如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以及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这些产品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微软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此外,微软也不断通过收购和合作来扩大其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他们收购了许多创新公司,如Skype、LinkedIn等,使微软在不同领域都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三、比尔盖茨的科技创新贡献比尔盖茨不仅在经营微软公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在科技创新和慈善事业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技术领袖,盖茨积极推动科技的发展,并关注着社会的变革。
他与妻子梅琳达共同创办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全球的卫生、教育和经济发展问题。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推动各项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与其他慈善机构和组织合作,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改善。
盖茨还关注着全球的科技发展和应用。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的观点,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和研究领域。
比尔盖茨微软的创业故事与全球科技产业的变革
比尔盖茨微软的创业故事与全球科技产业的变革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的创业故事影响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变革。
以下是关于比尔·盖茨及他创办微软的故事以及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影响。
一、比尔·盖茨的早期经历比尔·盖茨于1955年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从小就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13岁时,参加了一场计算机俱乐部的活动,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
在高中时期,盖茨便展现出了他的天才智慧,他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表现出色,并且掌握了多种编程语言。
二、微软的创立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保罗·艾伦在1975年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
起初,微软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成为个人电脑软件产业的领导者。
盖茨意识到个人电脑软件产业的潜力,并努力将微软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他们开发了操作系统MS-DOS,并与IBM合作将其作为IBM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这一举措使微软公司迅速崛起。
三、比尔·盖茨的商业策略比尔·盖茨的商业策略对于微软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盖茨注重软件的开发和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他善于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与IBM的合作使微软得以迅速扩张。
此外,盖茨注重市场营销,通过积极推广微软产品,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四、比尔·盖茨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变革在比尔·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并对全球科技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微软的操作系统成为全球个人电脑的主流系统,使得个人电脑普及化。
其次,微软的办公软件套件成为全球企业和个人工作的标配,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微软还致力于科技研发和创新,投资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推动了全球科技产业的进步。
五、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除了在科技产业的成功,比尔·盖茨还以他的慈善事业而闻名。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经典语录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经典语录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经典语录1、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得离开咖啡屋去干自己的工作。
2、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
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3、机会大,并不等于你就会成功。
4、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
我们对自己说:”事情不可能如此。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理应是我们努力的头等大事。
”5、从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解决办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确定目标,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新技术,同时最聪明地利用现有的技术,不管它是复杂的药物,还是最简单的蚊帐。
6、除非你能够让人们看到或者感受到行动的影响力,否则你无法让人们激动。
7、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
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我们可以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一起共同工作。
8、不要让这个世界的复杂性阻碍你前进。
要成为一个行动主义者。
将解决人类的不平等视为己任。
它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9、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10、当有人为生计而发愁时,他往往能吃更多的苦,做到他以前不能做到的事,逆境中的人更能发挥他的潜能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永远不要小看逆境中的人。
11、人们所认识的是成功者经历了更多的失败,只是他们从失败中站起来并继续向前。
12、善待你所厌恶的人,由于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这样的一个人工作。
13、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
14、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15、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16、行孝不能等。
17、多想一下竞争对手。
18、有些人总把别人的成功都归功于运气,自己的失败就说是运气不好。
今天的成绩是你过去努力的结果,如果你对今天的成绩不满意,说明你过去的努力不够,如果你今天只是抱怨而不采取行动,那留给明天的还是抱怨!如果你越消极,那你就离成功就越远,所以永远不要有消极的思想。
这些年,鲍尔默做错了什么
这些年,鲍尔默做错了什么?2014年02月07日09:24 来源:搜狐IT 作者:刘润8月23日,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退休。
微软股价随即暴涨。
如果是你,受全球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比尔盖兹托孤,掌舵微软,然后发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激情,发誓要把微软带回最顶峰时代,却没想,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股价一直微微有点软。
如果是你,作为全球最知名的CEO之一,终于决定挂印封金,弃甲归田,把失地交给后人去攻打,公司股票却跟打了鸡血一样,盘前暴涨8%,你会作何感想?我想,老鲍写完引退公开信,坐在电脑前,看着微软市值因为自己离开而暴涨的200亿美元,心里一定在想:难道,我这十几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转身离开?我这十几年的努力,最有用的,原来是这一封信!这个讽刺,太无情了一些,让人于心不忍。
如果仅仅从销售业绩、利润指标来看,鲍尔默有点冤,他执掌期间,微软业绩其实并不是那么差。
我在微软的近1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revenue)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微软的净利润率(net profit margin)至今高于苹果和谷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感谢早期的探险者比尔盖兹,包括鲍尔默,发现一座“金银岛”,并找到了Windows和Office这两座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和银矿,垄断了几乎全世界的金银供应。
从2000年开始接任岛主的鲍尔默,不但继续开采着宝藏,还成功地击退了几乎所有的虎视眈眈者,让全岛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微软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疯狂的印钞机之一。
但是,人们渐渐发现,金山银山,也有吃光用光的一天。
同时,左边有另一座原来不知名的小岛,叫谷歌,那里的人居然开出一座闻所未闻,叫做“网络广告”的新矿,一夜暴富;右边一座曾经辉煌但早已废弃的旧岛,叫苹果,也再次发现一产量巨大的“移动设备”矿,重镇旗鼓。
金银岛矿产日益枯竭,人们对金银的兴趣也逐渐下降。
比尔盖茨的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忠告
青蛙过分享受当前“温暖”的生活,安于当下的现状,导致了它 的最终死亡。
回顾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比较满意时,便会慢慢地失去积极性与 进取心,就像那只温水青蛙一样安于现状。 这样,一旦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便无法适应,逐渐被社会淘汰。
微软不需要安于现状的人,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也不需要这样的 人。
对于在校学习的重要性,比尔·盖茨坦言,自己是在中年以后才彻 底感悟到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比尔·盖茨曾多次对教育进行投 资。
2013 年 8 月份,比尔·盖茨便又投资了一个名为 Craphite 的教育 项目,这个教育项目可以为教师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软件、课程等, 将有利于帮助解决世界教育危机问题。
于是,我听从了父母的教诲,在大学里充分地利用所有的宝贵时 间学习。”
后来,比尔·盖茨更是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中对年轻人说道:“若是 你也想辍学,直接开办一家公司的话,这意味着你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并且努力克服各种随之而来的危机感。
在自己职业生活的最初阶段,我想你最好还是不要急着开公司, 比如,你可以先去别的公司打打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在纸上分别写出看电视的好处和坏处,比 如好处一栏里写上增长见识、放松自己等,想到多少写多少,并且问 问自己是否在电视剧中取得了这些好处。
然后在另一栏里写下看电视的坏处,如: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影响作息,打乱工作,降低视力,使人变得懒惰,不愿意思考,容易 得肥胖症等等。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 -回复
历史大企业绝处逢生的例子-回复历史上有许多大企业在绝处逢生的时刻找到了新的出路,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企业的成功故事常常包含了创新、冒险和机遇的元素。
本文将以这个主题为中心,逐步讲述三个历史大企业在绝处逢生之后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苹果公司的历史。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苹果的产品并没有取得与之抗衡的成功。
然而,苹果公司的命运在1997年因为一位外部人士的到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史蒂夫·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公司,他带来了创新和改革的精神。
乔布斯推出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产品,如iMac、iPod、iPhone和iPad,这些产品完美地结合了设计、技术和用户体验。
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一家历史悠久的公司,杜邦公司。
19世纪末,杜邦公司是一家以制造火药为主的企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市场逐渐饱和,杜邦公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利润下降的困境。
然而,在20世纪初,杜邦公司开始向化学和材料领域扩张,并成功推出了许多创新产品。
例如,杜邦公司推出的尼龙产品在纺织业和塑料工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此外,该公司还通过收购和战略合作,扩大了其业务范围。
如今,杜邦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拥有广泛的产品组合和全球影响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来自日本的例子,丰田汽车公司。
上世纪6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遭遇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声誉危机。
丰田汽车的车辆被指责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不高的问题,销售和声誉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公司决定全面提升其产品质量,并引入了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理念。
这些改革让丰田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领导者之一。
丰田的车辆质量不断提高,声誉逐渐恢复。
如今,丰田汽车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并为许多人带来了可靠和高品质的交通工具。
比尔盖茨有志者事竟成事例
比尔盖茨有志者事竟成事例最初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可不像今天这样庞大和赫赫有名,那真是一家微小而又不硬的小公司,最初几年,比尔·盖茨和别人一样,举步维艰,干得非常辛苦。
一次,盖茨受邀向“蓝色巨人”IBM公司即将开发的新型个人电脑提交一份操作系统方案。
事实是,微软当时既没有操作系统,也没有时间开发IBM 所需的那种操作系统。
但是盖茨却意识到巨大的机会到来了,他毫不犹豫地对IBM的负责人说:“是的,马上!”(这两个词正是IBM所希望听到的。
) 然后呢?世界首富的思路确实是不同于常人的,盖茨没有挑灯夜战,自己去编写程序,来开发这样的系统——在规定的时限内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反的,他开始寻找一家已经完成了开发电脑操作系统这项复杂工作的公司,并最终以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套操作系统,它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MS-DOS操作系统。
在MS-DO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微软后来才又开发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今天,微软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全世界90%的个人电脑市场。
可以说,那次机会,对盖茨今后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深信,对于具有像盖茨这样头脑的人来说,即便他没有抓住那次机会,他也依然会在日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巨大的机会来。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盖茨的发家史,他究竟是如何创造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机会的呢?他有哪些条件?首先,市场出现了巨大的需要。
IBM开发出了新型个人电脑,但是那个机会本身并不直接属于盖茨,因为盖茨的微软没有这种产品。
第二,一定的财务运作能力。
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5万美元也算是不太小的数字,当然高手还可以通过借贷手段或利用付款方式的时间差。
第三,了解市场信息和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
第四,市场中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并且这种产品需要打开市场。
在这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条件,即市场需要。
其余的条件虽然重要,但是,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组织资源完成。
盖茨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原本并不属于他的机会,实际上他是利用了市场中存在的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均衡,通过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联结起双方的市场,从而实现自己的“无中生有”。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案例分析
女娲计划 女娲计划(Nvwa Plan):是 中科院软件研制中心于 1999 年3月 (又名北京凯思集团) 推出“女娲计划”, 其中的 嵌入式操作系统Hopen可广 泛用于机顶盒、袖珍电脑、 掌上电脑、PDA、DVD、 Internet接入设备等。
正是在这一名言的激 励下,微软怀着巨大 的危机感,不断积极 进取,短短20年就发 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软 件企业。正是这种企 业氛围的文化,让微 软每时每刻都在努力 的朝前发展,努力朝 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也正是这种文化,让 每个微软的员工都辛 勤努力的工作着,不 论是总裁或者是普通 员工,他们一直坚持 着“微软离破产永远 只有18个月”的危机 文化,努力的去实现 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微软的操作系统占有了90%以上的市场,成为绝对的垄断者。 这就是微软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居
安
思 危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能在竞争 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高级管理层 具备危机意识还远远不够。企业还 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 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 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畏惧的警惕 性,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 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 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 工的实际行动中,企业才会做到防 微杜渐,临危不乱,从而使企业更 快更好的发展
如果早起的鸟儿没有吃到虫子,那就会被别 的鸟来自掉。 ——阿里巴巴集团CEO 马云
唯有忧患意识,才能永远长存。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兼CEO葛洛夫
启 示
中国有两句古话“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 旦夕祸福”。同样,企业也是如此,没有哪家企业能永远一帆风顺。 企业应树立危机意识,不仅在企业处于发展和逆境时看到危机的存在,更 应该在企业鼎盛的时候,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为危机往往具有潜伏性,可 能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引发危机。从而导致企业的全面崩溃。那是不是风险带 来的就一定是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风险能够让企业更清楚的看到 自身弊端,为企业敲响警钟。 风险同时也能起到一个筛子的作用,过滤掉行业中那些不能够适应接下来行 业发展的企业,推动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优胜劣汰,在风险面前一览 无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圈的“微软帮”故事:大公司必死,创新者永生[核心提示] 有些人说微软老了,有些人说它已经不是当年的IT巨擎,但“微软帮”还在,依旧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耕耘,探索。
孙鹏离开微软亚洲研究院加入小米这件事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2010 年在微软的最后几个月,他越发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面向中国市场的接地气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也越来越坚定地意识到在微软他不可能实现这个向往。
即使不是小米,他也必然会离开微软,加入其他什么移动互联网公司。
偶然则是他加入的过程。
2009 年底,他去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出差,当时收到还在北京Google 研究院的林斌发过来的一条短信,问「最近如何,有没有时间见面一起聊聊?」这条短信的言外之意是,「想不想换工作?」事实上,当时林斌已经跟雷军合计出做手机的想法,正四下找人。
等到孙鹏回到北京就第一时间给林斌发短信,却得知林斌只有当天下午的时间,于是他们果断约了见面,接着就是两次见雷军,孙鹏成了小米初创员工。
那次去美国出差是孙鹏唯一一次开通国际漫游,于是收到了林斌的短信,而且他们在两个时间和地点唯一都有交集的一个下午见了面。
现在想来,只需要一念之差,今天的孙鹏就可能不会坐在小米的办公室里,这家在某种意义上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公司。
偶然性和必然性纠缠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世界今天的样子。
从每个个体的微观角度看,世界是偶然的,但谈论偶然性除了让人长叹一声之外再也难以有其他评价,而宏观上则每件事都显露出它的必然性,比如科技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衰落,人才的出走,微软可能是其中最典型的。
这是最早涉足中国的巨人,当其他巨人都只在中国放一根小指头时,它甚至放下了整只脚。
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阻止像孙鹏这样的人离开它的必然性,因为大势不可挡。
大势在每个个体的选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像水流过一样留下痕迹,顺着这些痕迹回头去看那个大势,能帮你在关键时刻做出更为有利的选择,因为历史总是押韵的。
茨威格说,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选择微软2005 年孙鹏从中科大研究生毕业,在这届毕业生面前有三个选择,出国留学,或者选择深圳的华为、中兴等 IT 企业,或者微软。
在软件工程领域,当时 Google 还没进入中国,腾讯、百度并不如今天这样强大,微软成了孙鹏最好的选择,他进入微软亚洲工程院。
「高大上」是他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当时正是微软亚洲工程院最好的时候,每年没有人员限额的快速扩张,之后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充满感激。
「微软有非常好的工程师培训,而且所有培训都是全球一起的。
同时,微软中国做的项目也跟美国总部同步,意味着你写完代码之后跟你一起 review 的可能是美国总部的人,这样言传身教给我很多工程思维,而这些都是国内公司没有的。
」孙鹏回忆。
类似的故事和感受发生在每个当时选择微软的年轻人身上,这些人包括现在的唱吧创始人陈华,小米合伙人之一黄江吉,小米米聊产品研发经理范典。
1996 年,人称「KK」的黄江吉进入美国微软总部当实习生,上班第一周他递交了在微软的第一个代码,对这个不超过 200 行的小代码,KK 想交上去就可以下班了。
事情完全不是想的那样。
微软有代码审核流程,每个人的代码都会安排好几个人来审核。
对 KK 这个实习生,审核他的人包括 3 个资深工程师,KK 当时的老板,再加上 2 个实习生,一共 6 个人。
这 200 行代码经过审核之后,每一行都红了。
「当时我特别担心他们会问:你到底是怎么进来的?」这件事给 KK 的印象极为深刻。
每一个进入微软的人都会记住自己的代码第一次被审核的过程。
进入微软之前已经有创业经历的陈华对此也深有体会。
到了微软后发他现,大公司对代码的标准要求,所有东西的注释要怎么写,文档怎么弄,都会进行规范。
陈华说,「以前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到那儿之后必须有规范,所以最后我被扭过来了。
」跨国公司的规范和经验对当时还很稚嫩的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而言极为宝贵,它培养并锻炼了一批软件人才,如王坚、林斌、黄江吉、孙鹏等人,他们将在微软受到的训练传承到小米、阿里巴巴、百度、腾讯、金山软件等这些本土互联网公司中。
小米的孙鹏说,「小米一开始就有代码审查,保证每个人写的代码差不多,不应该有个人风格,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延续性。
」离开微软2008 年底是 KK 最焦虑的时候,当时微软将第一竞争对手从黑莓转到苹果。
在此之前的2008 年 7 月,苹果发布 iPhone 3G 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
黄江吉说,「作为任何一个公司的一员,最大的焦虑来自于公司在你特别关心的领域走得慢,当我们看到苹果在移动领域发展很快的时候,我们特别焦虑。
他们有的资源我们都有,他们有的人才我们也有,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的更好?」移动互联网正是 KK 特别关心的领域,这直接影响到 2005 年他从美国微软总部来到微软中国的决定。
微软中国打动他的是 Windows Mobile 部门,他说当时这个选择很简单::第一,觉得中国是一个大风口;第二,在中国移动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个机会。
所以在微软中国时,他努力推动微软总部更加关注中国市场,更加关注中国市场里的移动市场。
这确实也有一些成绩,这个部门在中国从一个人到高峰时 200 人的团队,这在微软分布于全球的 Mobile 分部团队里最大的。
但作为大公司在海外的一个分部,微软很难如 KK 所期望的那样将中国作为主战场。
2009 年底微软总部的一个决定则彻底断绝了这种可能性。
当时微软决定重振 Windows Mobile 的开发,决定将分散在各地的开发都集中在总部。
加上 2008 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升高,对微软而言,在美国招人变得更容易、更便宜,也就没必要将人放在中国了。
感受到这种焦虑的不仅是 KK 所在部门,当时孙鹏所在的 Pink 手机部门也是其中之一。
Pink 是微软收购的一家手机厂商,这家公司的手机特点是时尚,微软希望在收购后重新开发一款面对年轻人是的手机,主打社交功能,比如一键分享到 Facebook。
孙鹏在其中做的非常痛苦,一方面是公司在这方面投入并不大,另外还有复杂的内部斗争。
最终结果是,Pink 上市后改名叫「KIN」,但因为做的太烂刚上市就被取消了。
这两位都是抱着做事的态度进入的微软,可是当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时,发现微软并没有准备好,而他们又太怕错过。
坐在小米办公室的黑色沙发上,交叉着双手的 KK 说的非常诚恳,「我最怕的是错过一些机会,一些你明明看得见的机会,比如移动互联网,你明明知道移动互联网是最大风口,但在微软里面你知道你会错过它。
中国、移动、互联网,这三个点错过的话是不可饶恕的。
当你看得见而且有资源和能力去做而不去做的话,这是不可忍受的,所以离开是必然的,做小米也是必然的。
」这些人对这个大势的追求与微软作为跨国企业的本性是相悖的,当外界的诱惑越大时,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
同为管理者的金山软件张宏江对此非常理解,他曾任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他说,「如果我是鲍尔默,我也不愿意把团队分散在全球各地,如果能在一个地方最好都在一个地方。
」他举了其他跨国公司的例子,比如 Google 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几乎缩减到没有了,苹果在中国则完全没有研发团队,将团队集中在一个地方,不仅涉及到效率的提高,也包括文化的统一。
但对这些希望做面向中国本土市场产品的人来说,像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渐渐成了要逃离的牢笼。
跳出温水2005 年一位离开微软的老同事对张宏江说的一句话一直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那位有10 年经验的微软老员工说,「咱们在这儿就是温水煮青蛙」。
刚开始听到这话的张宏江体会并不深,因为当时他主导的微软亚洲工程院正如日中天,他知道「温水煮青蛙」的宿命会在某一天到来,但没想到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
5 年后的 2010 年张宏江意识到,「如果想再做事情就需要换地方了」。
继续留在微软,意味着将慢慢进入退休状态。
跟 12 年前他从美国回到中国一样,一旦心思开始松动就再也不会满足于现状了,他在等别人找过来。
可是在 2011 年雷军真的找到张宏江希望他去担任金山软件 CEO 时,张宏江的第一反应却是不行。
「不是因为离不开微软,而是怕自己做不了这个位置。
」他说。
从当初给张亚勤承诺回国至少待 3 年到 2011 年,一眨眼他在微软度过了 12 年。
微软,这个科技行业曾经的绝对霸主自成王国,虽说它在中国,但事实上与中国互联网环境隔绝。
在 QQ 成为全民使用的工具、腾讯跃升为巨头的时候,张宏江都一直没有 QQ 号,直到后来为了开通腾讯微博才申请了一个。
「因为微软用的是 MSN,微软什么都有。
」张宏江说。
这是很多人离不开的原因,他们身处微软这个巨人体内,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力。
我曾经与一位微软极为资深的工程师交流,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小米这家公司。
这种对外界变化的无知带来的一个直接反应是对新事物的否定。
张宏江还记得当时在微软时,他们内部聊天都视 360 这种公司为野路子,都为跨国公司的正规和完善感到骄傲,但情况在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
孙鹏直率的说,「当年无论在待遇还是专业性上微软都胜过国内公司,但现在反过来了,现在选择腾讯、百度、阿里,甚至小米都比微软好。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点,但要跳出温水其实很挣扎。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6 年陈华拿到投资后从微软辞职时,所有同事都表示支持,觉得他应该去做酷讯,「这个项目太好了,不做是傻子」,他们说。
可当陈华想拉他们一起做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一个都没拉到」,陈华说。
他总结,是因为他们「待的太舒服了」。
在微软做研究,做也是比较前沿的项目,又没什么营收压力,公司各种福利待遇又都很好,很自然让人想一直待下去。
就是这种温水效应让张宏江觉得后怕,他说,「我一直安慰自己我还在做事儿,这里待遇很好,老板也信任你。
这些虚的东西非常有麻醉作用。
」可对继续留在温水里的青蛙,舒服的日子总会到头,这其实已经发生在了某些跨国公司中。
一位在 IBM 中国工作 14 年的经理级别高级员工曾以为自己会在这家公司做到退休,没想到却在 14 天内迅速收拾东西走人,他写道,「我一直以为我会在公司干一辈子永远不离开,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所转移的,无形中会有一只大手推动着你前进,无法阻档。
」无形中的大手将每一个清泉都难以避免地变成温水,一些人背离自己的惯性,勇敢地跳出去寻找能让自己更容易伸展的地方,他们未必会找到更好的,但至少肯定不会与池子一起慢慢死掉。
这种选择离开的必然性带来了无数可能性,每一种偶然都可能会诞生下一个小米这样的公司。
而那些留下来的,早晚也会与池子一起被遗忘。
最后,大公司必死,创新者永生。
原文地址:/read/view/207585文章来源于:/article-16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