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大全

文言文句式大全

文言文句式大全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否定句、定语后置句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5.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B]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文言文句式及相关语法

能 为乐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项__伯__就__在__夜__里__骑__马__到__刘__邦__军__中__,__私__下__会__见__了__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 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为(之)一击缶.
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 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
4、省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
“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 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岂(其)……哉(乎、耶)? 可译为: “难道……吗?” 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译文: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6、安……哉(乎)? 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调节音节,不翻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
表祈使: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传》
• 考纲明确指出的句式: • 判断 被动 宾前 成分省略
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倒装句 定后 状后 宾前 四、省略句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 能翻译出一个“是”字的都是判断句,标志词: • 1…者..也 • 2动词“为”“是(少见)” • 3 “乃”“则”“即”“皆” • 4用“非”“未”“弗”“无”“莫” • “毋”等否定判断。 • 5主谓直接表判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古文的句式

古文的句式

古文的句式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
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文言句式的应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加优美、凝练、富有韵律感,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句式过于复杂、晦涩难懂,以保持文章的流畅性和易懂性。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阿布丰王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翻译3: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
夫亦愈知治矣。
答案:(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 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宾语前置句)
2008浙江卷:
语段1: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 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 居大不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翻译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答案:(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 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判断句)
语段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 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翻译划线句子)
答案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 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省略句)
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中心词+ 定语+者 中心词+之 +定语+者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 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①……者,……也 ②……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我为赵将。 梁父即楚将项燕。 相如素贱人。 3.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刘备天下枭雄。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③……者,……。 ④……,……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

2022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古文句式

古文句式

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 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 序》)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 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
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 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 王纳谏》)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一)被动句有时只是意念上的:


例: 1. 洎牧以谗诛 2.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韩子囚 秦 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二)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 主动者,构成句式“动+于+名”
例: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 于君 2.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 仪
(三)、状语后置句: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 一般都作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 思疏》)
三、状语后置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
D. 掭以尖草,不出 (以尖草掭,不出 )
(四)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 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 山》)
三、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用 “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③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④“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文言文句式类型

文言文句式类型

文言文句式类型
文言文句式类型如下: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4.省略句。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

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

文言句式的四大类型(一)判断句1.“-----者------也”式,“------者也”式,“------也”式,“-----者”式2.“为”式,“是”式,3.“即”式,“乃”式,“则”式,“皆”式,4.裸式(无标志)(二)被动句1.“于”式,“为”式,“见”式,“被”式2.“为------所”式,“见------于”式,“受------于”式,3.裸式(无标志)(三)倒装句1.两个提前A.宾语提前(动宾倒置、介宾倒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B.谓语提前——形容词谓语提前——疑问代词谓语提前2.两个后置A.状语后置(以、于)B.定语后置——中+之+定+者——中+之+定——中+定+者(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间隔省——无条件省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于)5.省略更多成分二.注意文言句式的下列情况1.无标志的判断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2.非承前和蒙后的省略句3.表判断的“为”和表被动的“为”4.“以”后的省略5.“是以”倒装(二)课外1.“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这句话用文言句式表达,正确是哪句?()A.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B.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人知也。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人知也。

2.下列各句都含有“为”字,其中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C.我为赵将,有功城野战之大功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的一句是()。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练习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一、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用“是”作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的短语进行判断,形式简捷单一;可是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的形式就比较多,有助词判断句、副词判断句、词序判断句以及动词判断句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助词判断句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1、前“者”后“也”句.“……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断语气.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格式,后面介绍的三种形式,都是这种句式的变形.翻译时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名词.译为: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数词.译为:这五点是预测胜利的方法.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谓短语加“者”作主语,判断原因或解释情况.译为: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略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啊.2、有“者”无“也”句.“……者, ……”主语后加“者”,谓语后无“也”.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侯列传》)主语是名词充当的.译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至如信者,国仕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主语是动宾短语充当的.译为: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3、无“者”有“也”句.“……,……也.”主语后“者”省去,谓语后用“也”煞尾.主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动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译为:我是子瑜的朋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的宝贝.此谋攻之法也.(《谋攻》)译为:这是用谋略攻取的方法.4、“者”“也”在后句.“……,……者也.”主语后的“者”,移到谓语后和“也”连用,加强了语气.翻译时主谓间加“是”.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译为: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二)副词判断句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1、“乃”字判断句用副词“乃”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性判断.翻译时把“乃”换为“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译为:应该被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为: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2、“即”字判断句“即”是副词,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译为:项羽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译为:就是现在一个挨一个地在墓中的这五个人.3、“则”字判断句用“则”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加强肯定判断.译为“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宏大景观啊.此则余之罪也.译为:这就是我的罪过呀.4、“诚”字判断句用“诚”这个副词,放在主谓之间,强调肯定判断.译为“确实是”.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译为: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我确实知道不如徐公漂亮.5、“本”字判断句用“本”放在主谓之间,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断.译为“本来是”.如:臣本布衣.(《出师表》)译为: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琵琶行》)译为:问她是什么地方的人,她回答说她本是长安的歌女.6、“非”字判断句用“非”放在主谓之间,否定谓语,形成一个否定判断句.译为“不是”.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译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此物固非西产.(《促织》)译为: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的出产.此外,副词“固”“皆”“亦”有时也用于判断句中帮助判断,我们可以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来判断.(三)动词判断句1、“为”字判断句“为”,动词,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断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此为何若人?(《公输》)译为:这是怎么样的人?2、“是”字判断句“是”,在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动词很少见,仅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汉魏以后渐多.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吴)巨是凡人.(《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二、被动句被动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主语是受事.即谓语动词所发出的动作行为要涉及到主语,要落实到主语的头上,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球被我打.“球”这个主语承受了谓语“打”的动作.)这个特点和现代汉语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被动句的形式要多得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一)“见”“于”被动句.1、见+动+于+施动者.这是“见”“于”被动句的基本格式.“见”,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我确实担心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译为:我常常被内行的人耻笑.2、见+动.“见”,助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这是“见”“于”被动句基本格式的一种变形.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众人都醉了惟独我醒着,因此被流放.3、动+于+施动者.“于”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这是“见”“于”被动句基本的另一种变形.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译为: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统治.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屈原》译为:在外被张仪欺骗,在内被郑袖迷惑.4、受+动+于+施动者也是“见”“于”被动句基本格式的一种变形,只是用“受”替换了“见”,其它未变.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译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上十万的军队,被人控制.(二)“为”“所”被动句1、为+施动者+所+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为”是介词,引出施动者,“所”是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所”删去不译.如: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译为: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汝等怯懦,为蛇所食.(《搜身记·李寄》)译为:你们这些人怯懦软弱,被蛇吃掉.2、为+所+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一种变形,“为”“所”连用,并不引出施动者.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为:你们都将被俘虏.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译为:官军讨伐他们,但多次被打败.3、为+施动者+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另一种变形,“为”是介词,引出施动者,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为:他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4、为+动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又一种变形,“为”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译为:情节重大的被杀掉,情节轻微的被怀疑.(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先秦时比较少见,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主要形式.1、被+动“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为: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反被诽谤,能不怨愤吗?2、被+动+于+施动者“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如: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译为:燕国凭着万辆战车的实力,却被赵国围困.(四)意合被动句这类被动句不借助任何表被动的介词,完全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句的内容,我们只能通过“主语是受事”这一被动句的特点来判断它.翻译时加“被”就行了.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这个主语承受了谓语“放逐”这个动作,主语是受事.所以这个句子是被动句.全句译为:屈原被放逐,才写出了《离骚》.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主语“帝”可以发出“感”这个动作,但我们往后分析一下,“其诚”这个宾语不是“感”支配的对象,而是“感”的施动者,由此可见,主语“帝”是受动者,即主语是受事.所以,这个句子是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三、变式句变式句就是倒装句,现在讲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有以下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如: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译为: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译为:大王来带了什么礼物?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年》)“谁敢怨”即“敢怨谁”.译为:我敢怨恨谁呢?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以”应是“以何”.这个句子是介词“以”的宾语“何”前置了.译为:您回去后,用什么报答我?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应是“与谁”.这个句子也是介词“与”的宾语“谁”前置了.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是同道呢?3、助词“之”或“是”提宾.如: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助词,放在动词“有”前作提宾标志,把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之前.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之”助词,将宾语“句读”提到动词“知”之前.“惑之不解”同样.译为:不懂得文章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即“膺戎狄”,“荆舒是惩”即“惩荆舒”.译为:攻击戎狄,惩罚荆舒.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罚颛臾》)“尔是过”即“过尔”.“过”,责备.译为:求呀!恐怕该责备你吧?另外,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如: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译为:只务必去掉陈言.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为:只看我的马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译为:只推荐有才能的人,我得到他们并且重用他们.有时,“之”提宾时,在“之”和动词之间加上一个“为”字.如: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译为:聪明的人没有不应该知道的,但要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4、其它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或诗歌中音韵的需要,也把宾语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译为:《诗经》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叫做“思想上不邪恶”.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个人抵挡十个敌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即“无觅英雄”.(二)定语后置句古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但有时为了强调或行文的需要而把强调的定语或较长的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就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也有一定的格式.1、“之”“者”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者”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主要格式.“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翻译时要调过来.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头”.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少年之精技击者”即“精技击之少年”.译为:于是召集谢庄的精通武术的年青人.2、“之”字后置句.“中心词+之+定语”借助“之”,把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以起强调作用.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屈原《离骚》)“兰之九畹”即“九畹兰”,“惠之百亩”即“百亩惠”.译为:我已经培育了九畹兰花啊,又栽种了百亩惠草.3、“者”字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定语带上“者”,直接放在中心词之后.如: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妻上》)“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即“有一妻一妾而处室人”.译为:齐国有一个与妻妾同住一室的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雁荡具体而微”即“具体而微雁荡”.译为:也是形体完备而微小的雁荡山.4、“而”“者”后置句.“中心词+而+定语+者”“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者”放在定语的后面.翻译时要调过来.如: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即“可终身行之之一言”.译为:有可以终身实行的一句话吗?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穷民而无告者”即“无告之穷民”.译为:这四种人,是天下走投无路而又无依无靠的老百姓.(三)介宾后置句从严格意义上讲,介宾后置并不是变式句,只不过是古人习惯用介宾短语作补语,而今人喜欢用它作状语罢了.因此,翻译时,我们把古人的介宾短语补语挪到状语位置就行了.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拘于时”即“于时拘”,“学于余”即“于余学”,介宾短语补语调到状语的位置.译为: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时俗]约束,[向我]学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取之于蓝”即“于蓝取之”,“青于蓝”即“于蓝青”.译为: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译为:五亩住宅大的土地,[把桑树]种在上面.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负戴于道路”即“于道路负戴”.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四)主谓倒装句这类句子和现代汉语相同,一般在感叹句、疑问句中出现,翻译时仍保留倒装语序,不调整.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谓语是“贤”,主语是“回”,把谓语提到了主语前,强调谓语.译为:多么高尚啊,颜回!谁欤,哭者?(《苛政猛于虎》)译为:谁呢,哭的人?四、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一)主语省略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不能作主语,当需要第三人称作主语时,或重复前句名词,或干脆省略,所以古汉语中主语省略就比较多.1、承前省.如: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译为:病发生在皮肤,是汤熨所能治好的;(病)发生在肌肉;用针砭就能治好;(病)发生在肠胃,可以用火剂汤药来治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是承前宾省主.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2、蒙后省.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主省主.译为:(您)估计我到了咱们军营中,您再进去.3、对话省.如: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是对话环境,对话的主语都省略了,甚至连对话内容里的主语也省略了.译为:蔺相如坚决制止住他们,(蔺相如)说:“你们比一下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舍人们)说:“(廉将军)不如秦王.”(二)谓语省略一般情况下,谓语省略较少,但古汉语时有所见.译时一般要补出.1、承前省.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承前谓省谓.译为:陈胜封自己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2、蒙后省.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蒙后谓省谓.译为: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3、对话省.如: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孙膑》)对话环境中省略谓语“将”.译为: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三)宾语省略1、动词的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叶公好龙》)承前宾省宾.译为:叶公看见它,连忙躲开(它)逃走.如果动词后已有介宾短语作补语,它的宾语(代词)也往往省略.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译为: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他)到檐下.否定句中,代词作的宾语也常省略.如: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指南录〉后序》)译为:在扬州城下,进退不由(自己).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介词“以”“与”“为”等之后的代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于”后的不省.)如: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孙膑》)译为:齐国的使者把(他)当作奇才,秘密的用车子载着,同(他)一起到齐国.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缶.(四)兼语省略在兼语句中,使令动词“使”“令”等后的代词兼语常常省略.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边境去带兵打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就邀请(渔人)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五)介词省略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省略,但古汉语的“以”“于”在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时,常被省略,如果同时有宾语,更易于被省略.1、介词“于”的省略.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于咸阳”作“聚”的补语,同时有宾语“之”,因此,介词“于”省略.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这些武器集中(到)咸阳.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现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见我.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译为:屈原来到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湖边,一边走着一边吟诗.2、介词“以”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译为: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促织》)译为:又(用)鸡试验斗蟋蟀,果真像成名说的.(六)分句的省略古汉语中,有时也出现分句省略的情况,要通过上下文来分辨,翻译时要补出来.如: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译为:吓得乱叫乱嚷的,(不仅是人),即使是猪狗也不得安宁呀.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译为:项伯杀了一个人,(按律当斩),我救活了他.五、比较句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人或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叫比较,这样的句子就叫比较句.比较句由比较的前项——比较者、比较的后项——参照系、比较动词——比、于、视、比较的标准这四部分组成.————————贴吧原帖中还有些练习.。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

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文言文是汉字文字的一种传统文体,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领域。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句式结构而闻名,这些结构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及其特点。

一、并列句结构并列句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

它由独立的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用“而”、“乃”、“则”、“且”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在表达并列的观点、对比或并列的行为时非常常见。

例如:吾闻古人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听说古人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倒装句结构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另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出现在主语之前,以突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这种句式结构在表达特殊语气或突出某一观点时非常有效。

例如:不日,天降暴雨。

(天不多久就下起了暴雨。

)三、并列结构文言文中的并列结构指的是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型来表示强调或对比的句式结构。

这种结构常常出现在修辞手法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天道酬勤,地道酬勤。

(天道回报勤奋,地道回报勤奋。

)四、动宾关系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动宾关系句式结构由动词和宾语构成,其中宾语通常位于动词之后。

这种结构在表达动作或事件时非常常见。

例如:吾学习古典文学。

(我学习古典文学。

)五、插入语结构插入语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于插入一些修饰语或解释语。

这些插入语通常用于补充说明或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一位卓越的画家,完成了这幅杰作。

(他,一位卓越的画家,完成了这幅杰作。

)六、对仗句结构对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通过对仗的方式重复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风送秋意,雨洗尘埃。

(风吹送来秋意,雨洗尽尘埃。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有许多种句式结构,每种结构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并列句、倒装句、并列结构、动宾关系结构、插入语结构和对仗句都是常见的句式结构,它们在文言文的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铁一中 罗小慧
判 断 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 判断的句子。一定要译为“…… 是……”
广铁一中 罗小慧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常用判断句形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 辅助判断。
④ …者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广铁一中 罗小慧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我) 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连词,就
√ 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连词,那么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就
常用被动句形式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京口北固亭怀古》 5.动词本身表被动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也 ③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广铁一中 罗小慧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 “见” 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 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 为 “我”。 1.府吏见丁宁(我) 如:见谅、见笑、见教
常译为“……被……”
口译下面句子,看其句式有何共同点: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2.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暴见于王。 4.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渐见愁煎迫。 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9. 戍卒叫,函谷举。 10.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11.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 12.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也 13.而刘夙婴疾病。 1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广铁一中 罗小慧
文言文句式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 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
题型:翻译题、选择题
广铁一中 罗小慧
(2013年 广东卷)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 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 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 西顾之忧矣。”
【译文】张咏说:‚钱塘(有)十万人家,忍饥挨饿的十之 八九,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已,一旦纷纷聚集 做了盗贼,那危害就大了。等到秋季庄稼收获后,应当按照原 来的法律执行。‛成平五年,宋真宗根据张咏以前治蜀效果良 好,再次任命他为益州知州。正碰上(皇上)派遣谢涛巡视蜀 西地区,皇上趁机(让他)传旨给张咏:‚能够有你在蜀地, 朕就不担心西边了。‛
口译下面句子,看其句式有何共同点: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2.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3.暴见于王。 4.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渐见愁煎迫。 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9. 戍卒叫,函谷举。 10.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11.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 12.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也 13.而刘夙婴疾病。 1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代词,这
广铁一中 罗小慧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 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常用被动句形式
1.用介词‚于‛ ‚受……于……”表示被动,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不能容于远近。 ③暴见于王。 ④吾不能举吴越之众,受制于人。
广铁一中 罗小慧
常用被动句形式
2.用‚为‛ ‚为……所……”(‚为‛引出 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 动 。
你能很快 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此必苦李。(语意直接表判断,)
广铁一中 罗小慧
找出判断句并翻译: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 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 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 信为本者也。故诚信者,天地之所守而 君子之所贵也。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王、安抚下属的。 这就是把诚信作为根本啊。 所以说,诚信是天地奉行的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②吾今为之虏矣。 ④茅屋为秋风所破
广铁一中 罗小慧
《鸿门宴》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常用被动句形式
3.用‚见‛ ‚见……于……”表被动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广铁一中 罗小慧
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翩翩两骑来是谁?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 夫执舆者为谁?为孔丘。 子为谁?为仲由。 的很少)
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用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 未之有也。/ 弗敢专也。/ 无不在也/ 莫之夭阏 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 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2013年 广东卷)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 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守门人)白傅霖 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 汝何人,敢名之!”
【译文】张咏与青州傅霖年少时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出来做 官。张咏身分显达以后,寻找傅霖几十年,都没有找到。到傅 霖来拜访,门吏报告傅霖求见,张咏责怪门吏说:‚傅先生是 天下的贤士,我都不能够(与他)作朋友,你是什么人,敢直 呼其名!‛
广铁一中 罗小慧

1.代词:
①动、形+者=“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②数词后,指代事物。如‚此二者‛,译为‚个,样‛ ③时间词或否定词后,如‚昔者‛,表‚…时候‛或‚…的 话‛
2.助词:
“若‛‚似‛‚如‛等词的后面,‚……的样 子‛‚似的‛
3.语气词:
①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可不译。 ②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或解释 广铁一中 罗小慧 ③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译为‚呢‛
(06全国卷2)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 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 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道:‚楚人有句谚语说: ‘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为什么 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况且我云游天下,对天下 人宣扬您的名字,为什么您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就非 译: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 常高兴,请曹丘进来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 曹丘传播了它呀。 的原因,是曹宣扬了他的结果啊!
广铁一中 罗小慧
一定要译为“……是……”
口译下面句子,注意其句式: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梁父即楚将项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2.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广铁一中 罗小慧
广铁一中 罗小慧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请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广铁一中 罗小慧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1.( A )
A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遭受 B 恐为操所先 为 所 为 为 所 C 既自以心为形役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高考第一门,成功靠语文!
高考要上线,语文是关键!
广铁一中 罗小慧
广铁一中 罗小慧制作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臵 主谓倒装
省略句
倒装句 固定结构广Fra bibliotek一中 罗小慧定语后臵 介词结构后臵
课前小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句式 1.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省略句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
乃入。”
3.沛公安在? 倒装句 :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也(助词)
1.用在句末,
①表判断或肯定语气;
②表陈述或解释; ③表感叹; ④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⑤表祈使。
2.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广铁一中 罗小慧
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体现句式特点:
1.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 “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日:“非尔所图也。 3.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4.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5.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6.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7. 梁父即楚将项燕。 8.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9. 刘豫州王室之胄。 10. 秦,虎狼之国。 11.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补充:①虽万被(遭受)戮,岂有悔哉! ②公见人被(遭受)暴害,因(仍然)恬然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 所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 受制于人 被 于
广铁一中 罗小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