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卷(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卷(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卷(附答案)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网友爆料称在K1063车次火车上,一群大妈在火车上互飙广场舞,气氛很热烈,乘客纷纷掏出手机拍摄。

但坐在车上的一位老大爷全程______,视而不见。

②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______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不管你承不承认,你我总是会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______,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以致“无法自拔”。

A.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B.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C.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D.目不转睛目不窥园目不斜视答案:C解析:“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

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根据第(1)句中的“视而不见”可以确定应填“目不斜视”;第(2)句强调学识;根据第(3)句中“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可以确定选“目不转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西方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昨日,“爱重庆”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照片,该微博称渝中区有一处天桥,桥的一端从地面连接到另一栋楼的13层。

该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对该天桥所在地的各种猜想。

答案:D解析:A项,“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句式杂糅,一种表达为“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一种表达为“但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B项,句意不明。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共2套)模块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当代人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值得现代人学习。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08332131】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模块综合测评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模块综合测评 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4890117】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的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模块测评卷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模块测评卷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模块测评卷一、(21分,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漫溯(sù)罗绮(qǐ)粗糙(cāo)未雨绸缪(liào)B.瘦削(xiāo)脾气(pí)处置(chǔ)迥乎不同(jiǒng)C.祈祷(qí)隐晦(huì)悄然(qiǎo)偃旗息鼓(yǎn)D.薄荷(bò)颤动(zhàn)浚河(jùn)青青子衿(jī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杀戮放肆云霄水龙头金碧辉煌B.风姿落寞苍桑名信片金科玉律C.惦记偏袒淅沥度假村欢渡春节D.怯懦琢磨通缉候车室甘败下风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成为当代最遭和最受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是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他,他。

A.忌恨诬蔑诅咒诽谤B.诬蔑忌恨诽谤诅咒C.诬蔑忌恨诅咒诽谤D.忌恨诬蔑诽谤诅咒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B.中国羽毛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夺得了汤姆斯杯,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

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据最新统计,目前社会上有近20%左右的人将按月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C.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附答案)模块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选出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A.袅娜镶边垝垣义愤填膺B.斑驳训鸽凋零婆娑起舞C.淅沥桑葚明月铛窈窕淑女D.蒲苇玳瑁鸳鸯夜槌而出提示:B项“训鸽”的“训”应为“驯”。

C项中“铛”应为“珰”,D项中“槌”应为“缒”。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震惊全国的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公开审理是_______________公开、公正和讲原则的体现。

(2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书,居然附有两页纸的_______________表;实在让人咋舌。

(3爷爷说他忘不了那一段_______________的往事,也忘不了曾帮助过他的人。

A.法制勘误心酸B.法制刊误辛酸C.法治勘误辛酸D.法治刊误心酸提示:“法制”是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名词性质;“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勘误”是指作者或编者更正书刊中文字上的错误;“刊误”是指削除、修改文字错误。

“辛酸”原指辣与酸,比喻痛苦悲伤的(经历;“心酸”指心里悲痛。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战国时的周朝天子,至多只能和宋、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提示:A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项中“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项中“好为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 :150 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3 题。

晋商拥有开放经营的历史渊源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朝的山西商人集体。

至明末清初,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买卖兴旺,这一期间是晋商最绚烂的期间。

五百年的晋商绚烂,受益于其公司内部制度安排的开放性。

引进人材、引进资本,使晋商获取络绎不绝的发展动力,是晋商开放经营的详细表现。

为引进人材推行“经理制”。

晋商商号职员的设置向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

在普通职工的选择上,晋商秉承开放的人材采用体制和看法。

因为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益宏大 ,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经营模式不免出现管理效率低、内部营运成本高昂的弊端。

晋商以开放的经营智慧 ,创新人事管理制度 ,采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其余“经理制”,打破了所有者自己能力的限制 ,成立起高效、有序的营运体制。

在“经理制”下 ,财东不直接参加经营管理,而是授与掌柜资本运用权、职员分配权、业务经营权 ,拜托掌柜详细管理。

财东充足相信掌柜 ,令其松手经营。

“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闭经营管理模式。

经理人的选择打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制,是晋商开放意识在公司管理上的详细表现。

为引进资本推行“股份制”。

晋商的“股份制”萌芽于明朝 ,大兴于清朝。

晋商初期推行的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 ,远远不可以知足大商业、大流通下的资本需求。

晋商合时调整,不拘泥于本家、本族、当地拓展融资渠道,广纳闲资 ,形成“股份制”这一开放的资本组织形式。

开放的股本构造 ,使晋商打破纯真依靠自己资本累积的限制,宽泛吸纳社会闲散资本 ,充分资本 ,形成互利双赢、风险共担、休戚与共的靠近现代股份制的商号。

这在必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财东对公司财富控制权与财东个人财富控制权有了必定程度的分别。

高中语文 综合能力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综合能力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必修二综合能力测试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苑广阔“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当2014 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

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就是一句本身充满人生哲理的话。

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

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

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7 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

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

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模块综合检测(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华蜜。

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供应了最干脆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显明和突出。

从孔子起先,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由此动身,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绽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志向社会和奇妙人生的憧憬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与儒家讲仁爱形成比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见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憧憬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奇妙人生。

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志向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

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汲取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

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

这种对华蜜欢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沟通互鉴的历史佳话。

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留意人格的自我培育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显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14522130】孟子的道德行为的自由理念,首先表现为其肯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处于一种自由的、不受干涉的状态,只要人们按照德和法的原则行事,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自由的。

道德行为的自由并不是一种恣意放任的自由,而是一种以德和法为基础的自由。

不少学者认为孟子并不关心法的问题,也并不强调人的行为要遵循法律的边界。

事实上,这是对孟子思想的误解。

孟子本人并非不重视法律,只不过在重要性的排序当中,法律相对而言居于道德之下位。

因此,在规范体系的层次上,孟子把德性规范列为第一位,而把法律规范列为第二位,即人在实现自身的自由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法律的约束,同时更要接受德性的约束。

为此,孟子提出了“规矩”这个概念,用以表明人的自由必须接受法律与德性的双重约束。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以离娄、公输子等在失去“规矩”的情况下不可能展示自身的高超技艺,来譬喻人在失去“规矩”的情况下也难以履行自己的行为自由。

因此,自由只能是“规矩”下的自由。

而孟子所谓的“规矩”主要包括了两个基本方面,即法律和道德。

前者是刚性的,后者是柔性的,但都是人在履行自身的行为自由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

所以,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意指光有道德而无法律是不足以建构优良的政治,也很难对民众的行为自由起到有效的规范引导作用;但是,光有法律而无道德也同样没有效果,因为法律不足以使民众形成自由自觉的道德意识。

这两者都背离了“先王之道”。

因此,孟子主张对法律和道德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更好地规范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秩序,为人们提供行为的“规矩”。

自由只有在这个“规矩”之下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才是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益的自由。

这体现出孟子对于人的行为自由的辩证思考。

另一方面,孟子基于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主张通过德性品质的培养来实现人的真正的行为自由。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2)+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模块综合测试卷(2)+Word版含解析.doc

模块综合测试卷(2)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楼宇烈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自视能够征服自然。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

结果人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当作外在研究、开发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我们曾引进了许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

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

但是,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

后来,有人把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把荀子的思想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

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

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08332131】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上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

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

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

”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

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

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

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确实难以判断”理解错误,原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意思是“中国神话出现与否,不影响诸如‘李杜’等文学巨星的出现”。

【答案】 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项,“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理解错误,原文是“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自汉以后,神话大兴。

’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说明他们都是意识到了神话的存在。

【答案】 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原文的表述是“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说明神话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不是神话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必要条件。

【答案】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汉学家叶嘉莹上官云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得那么好,长得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不放弃?”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

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

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市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市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

”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

在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

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

”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

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功夫去学习的。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节选自11月6日中新社刊文,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受父辈影响,叶嘉莹从小就涉猎古典诗词。

所以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她早早涉足古典诗词领域。

B.叶嘉莹十几岁就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打下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从此爱上古诗词,并且能写出格律诗词。

C.叶嘉莹在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时,她每天很早起床,就餐简单,一直工作到天黑。

D.第六段写叶嘉莹“柴米油盐”的一面,表现了叶嘉莹作为普通女人的勤俭持家和不易,从又一侧面凸显了其人格魅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B项,“能写出格律诗词”是在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之前。

【答案】 B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材料第一段写温家宝致信祝贺,既强调了叶嘉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也从侧面衬托出叶嘉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