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 长征源

合集下载

苍溪红军渡-概述

苍溪红军渡-概述

苍溪红军渡-概述苍溪,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东连巴中,西通绵阳,南临南充,北接广元,苍溪,自古就是川北重镇,古有“川北淳邑”之雅称,今有锦绣梨乡之美誉。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歧坪平州国氏族公社在此繁衍生息。

苍溪红军渡 - 概况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苍溪红军渡情况苍溪,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东连巴中,西通绵阳,南临南充,北接广元,幅员面积2330平方公里,隶属四川广元行政区,辖39个乡(镇),621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

苍溪,自古就是川北重镇,古有“川北淳邑”之雅称,今有锦绣梨乡之美誉。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歧坪平州国氏族公社在此繁衍生息。

自西晋太康置县,迄今1700余年,是著名的中国雪梨之乡,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生态庭园经济示范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模范县。

苍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交通便捷,为苍溪红色旅游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苍溪红军渡 - 介绍一、红色大旗舞苍山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千里西征转战到川陕边区,趁四川军阀酣战之机,于12月底相继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创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正式成立。

红色之火在大巴山熊熊燃烧,川陕苏维埃政权大旗迅速漫卷苍山溪水。

1933年6月15日,红11师由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红30军政委李先念率领,粉碎了田颂尧“三路围攻”之后,继续追击溃敌扩大川陕红色根据地,迅速收复了南江的长赤,旺苍的木门,继占龙山场,随即由地下党员张统荣作响导,兵分多路进入苍溪,占领东河(宋江)沿岸。

1933年7月上旬,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在文昌宫(今苍溪县文昌镇)建立。

新成立的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辖14个区苏维埃,95个乡苏维埃,539个村苏维埃,面积为2398平方公里,总人口28.9万,参加各级苏维埃政权工作的干部3000余人(其中妇女约600人)。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

长征的路线简单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逃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以及革命继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从江西苏区出发,穿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最终到达陕北,历时约一年, 来回长达两万五千多公里,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为伟大的行军之一。

长征的路线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1. 出发点:长征的起点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政权所在地,也是红军的根据地。

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于1934年10月开始出发。

2. 途经云贵川:红军先是向西南方向进军,穿越了云南和贵州两个省份。

途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战斗,与当地群众结成游击队,并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破坏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并保持了相对的战略优势。

3. 横渡大渡河:红军在贵州遇到了寒冷的冬季和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被迫于1935年1月横渡了险峻的大渡河。

这一举动不仅使红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短暂休整,还成功躲过了敌军的严密包围。

4. 超越长江:红军继续北进,途经湖南和湖北两省,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渡过了长江。

这是长征路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避免与国民党军队正面交战,以免陷入被消耗的局面。

5. 西进陕北:红军继续向北,穿越湖北和陕西两个省份,最终于1936年10月抵达陕西省。

陕北成为了红军新的根据地,也标志着长征的结束。

红军在陕北成功扩大了影响力,也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线的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长征这段漫长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诸多挑战,但红军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革命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长征的使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七律长征的五个地方故事

七律长征的五个地方故事

七律长征的五个地方故事七律长征讲述了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的故事。

1、翻越乌蒙山周旋乌蒙山二六军团大闹湖南云南。

看到红军在黔西落脚,国民党军马上集中了十几万人,由蒋介石嫡系将领顾祝同统一指挥前来围攻。

为避开强敌,任弼时、贺龙率部进入纵跨云贵两省的乌蒙山区。

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气候恶劣。

由于红二、六军团此前长期在湘西转战擅长爬山,在这里与敌周旋自如,国民党军却疲惫不堪且总追不上。

经过乌蒙山中一个月的“转圈”,红二、六军团又以隐蔽奔袭的方式在敌夹缝中跳出包围圈。

2、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国民党军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3、强渡大渡河中央红军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火速夺占泸定桥。

红4团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4、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5、翻越岷山1935 年9 月18 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离开腊子口,向哈达铺前进,途中要翻越终年积雪、绵延30 里、有着陡峭山道的岷山。

于都 伟大长征出发地

于都 伟大长征出发地

于都伟大长征出发地詹承东严金平2019年06月03日08:16 来源:学习时报原标题:于都——伟大长征出发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当年,整个中国的革命事业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是长征拯救了革命,是历史选择了于都。

一次抉择:中央红军主动长征。

1933年9月,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并聘请了外国军事顾问团,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而中央苏区一方,则在“左”倾领导人的错误领导下,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在错误的军事思想指挥下,处于劣势的红军与敌人拼起了消耗,红军战士虽然浴血奋战,但第五次反“围剿”还是面临失败,中国革命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到了1934年4月至5月,广昌、会昌、建宁等地先后失守,中央苏区南北门户大开。

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红军只有主动撤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重开革命新局面。

然而,此时突围已不是一件易事。

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大门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人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地方集结;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惟有南线,红军与粤军陈济棠进行过秘密谈判,达成了“停战借道”协议,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

因而,位于中央苏区西南角的于都,进入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决策视野。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的位置,距瑞金、兴国均为88公里,距宁都99公里。

于都县城距离信丰、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抄小路仅90公里。

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向西转移。

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显然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

并且,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

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

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

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
于都是一座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县级市,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地区之一。

以下是有关于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故事:在1934年,红军主力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于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起点之一。

10月16日,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的红军跨过了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于都的保安镇,这标志着长征胜利地从这里开启。

红军在于都并没有停留太久,经过该地区的壮丽山峰和险峻的小道,他们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征程。

这期间,红军艰苦奋斗,强烈反抗国民党的迫害,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最终到达了中国西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长征期间,红军不断改进自己的策略和战术,士兵们的思想也充分解放,因此长征也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次创党”。

于都的红色故事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
史上的光辉篇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
神和革命斗争的奋斗史,代表着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标志。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草地 雪山 甘孜 大渡河
陕北红军
红军强渡大 渡河,飞夺 红四方面军 泸定桥。
红二方面军
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 从此跳出了敌人 的包围。
赤 水
遵义
乌 江
湘 江
瑞金
红军声东击西,四 渡赤水,打乱了敌 人的“追剿”计划。
红一方面军
红军长征路线:
瑞金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渡过湘江 渡乌江 解放遵义 强渡大渡河 过草地 巧渡金沙江 爬雪山
强渡大渡河 进入甘肃
爬雪山,过草地
胜利会师:
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陕北 红军在 吴起镇 胜利会师。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
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 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复杂的民族关 系
能力训练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材料三:“……同志们!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 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在 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 义。……”-------胡锦涛 • 25、阅读上述材料后,请回答(答在横线上): • 1、现在不少人受长征精神的鼓舞,重走长征路。小红同学利用暑假参 加该项活动,并在回校后作了报告。请你根据她说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一 的地图中找到并在括号内填入相关数字号码。 • 她首先从江西瑞金( )出发开始长征,由于时间有限,接着她重点考 察了遵义会议会址( ),三军会师地点甘肃会宁( )。 (3分) • 2、材料二诗歌的作者是谁? (2分) • 诗中“红军”为何要“远征”? (2分) • “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是指 (3分) • 3、材料二中提到了红军远征过程中的哪些重大军事行动?(至少举出 两项)(2分) • • 4、材料三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10月22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胜利 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红军 长征的什么精神?(2分)

红军渡长征源

红军渡长征源

女(细妹):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

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哟红军哥哥。

男(细哥):万水千山多坎坷,心随亲人一起走过,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记心窝。

男女合:河水静静流淌着,流淌着,斑驳的渡船没有停泊。

载的是咱未了情,未了情。

从这里划向我的新中国。

男(细哥):万水千山多坎坷,心随亲人一起走过。

女(细妹):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记心窝。

男女合:梦想未来多壮阔,啊呀嘞心中丰碑永远巍峨,光荣不忘属于谁,男女合:梦想未来多壮阔,啊呀嘞心中丰碑永远巍峨,啊呀嘞红色光芒永远不褪色,红色光芒永远不褪色。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节目串词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节目串词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节目串词导语: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第80周年,长征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汇演节目串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男女四位主持人串联词朱军:于都的乡亲们!晚上好!(掌声)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涛: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历史上这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来到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于都;周雷:举办《雄关漫道——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宣传融媒体报道启动仪式俞洁:好!下面就让我们从具有历史意义的江西赣州于都,开始这台主题鲜明的大型演出;节目一、开场《欢迎你们,战友们!》背面投影或LED:叠出精心制作的30秒三维片头和标题;音乐声、炮火声连续不断;背面投影或LED:一条壮观红色铁流像奔放河水磅礴向前,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红军长征路线图;紧接着,在奔腾的红流上,叠出红军长征经过主要地点:于都、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会师会宁、陕北吴起镇等;瞬间,从红色铁流中涌出的熊熊燃烧的火炬向四周漫延到11个省,从近到远,从密到疏,像征红军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中国革命的希望;在于都的坐标上,叠出三个当年老红军的图像,镜头由全推近,齐声用当地言语说:“于都的乡亲们,你们好!军事记者战友们,你们好!”在广西兴安县狮子山大型群雕前,镜头由全推近,湘江之战英烈的声音:“战友们,你可知道,当年的湘江,是一条血洗的河!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虽然当年的牺牲不可避免,但最终换来的是胜利!”镜头由全推近,遵义会议会址前一位老红军说:“战友们!你们重走长征路,一定要走进我身后的这座遵义会议会址!”赤水河坐标上,镜头由全推近,飘扬着一面红军旗。

画外音:“当年蒙哥马利访华的时候问毛泽东,三大战役是不是你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毛泽东摇摇头说:‘不!不!是四渡赤水啊!”[金沙江畔,镜头由全推近,一位老红军自豪地说:“红军巧渡金沙江,创造了无一伤亡的奇迹!”镜头由全推近,大渡河两边高山峻岭的回响:“大渡河高山流水欢迎‘重走长征路的中华儿女!”白雪皑皑的雪山,镜头由全推近,一位长眠在那里的当年长征的年轻红军战士声音:“战友们,我们的青春虽然定格在这茫茫雪海,我们无怨无悔!”镜头由全推近,一位老红军指着茫茫无边的草地低沉地说:“当年我的战友甚至没有来得及说一声告别的话就被这无情的草地吞没了,我的战友,安息吧!”腊子口画外音:“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道路打开了,全盘都活了!”会宁大会师画外音:“历尽千辛万苦,我们终于胜利了!终于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向英烈致哀!向红军致敬!”大屏幕切回今天于都河全景,近舞台近处的四块大屏幕上的“长征第一渡口”、“长征出发地”、“长征纪念馆”、“长征桥”等特色画面在血色的晚霞中清晰可见;歌曲《红军渡长征源》前奏音乐起节目二、情景朗诵《离别》节目三、男女情景演唱《红军渡长征源》演唱者:政治工作部歌舞团王丽达政治工作部歌剧团汤子星情景表演:于都县长征源艺团、长征源合唱团节目四:情景舞蹈:《映山红》表演者:空政文工团张月明胡槕杨马飞省军区演出队、长征源艺术团或省歌舞剧院(30女)节目五:《雄关漫道》主题宣传融媒体报道启动仪式节目六:女声领唱·合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演唱:政治工作部话剧团杨雪艺海政文工团孙佳空政文工团袁东方火箭军文工团郭芳芳合唱: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节目七:时空对话《致敬战友》表演:煤矿文工团徐涛空政电视艺术中心温玉娟国家话剧院翟小兴前卫文工团尚大庆节目八:女声情景独唱《呼唤》演唱:火箭军文工团曹芙嘉节目九:男独《大英雄》演唱:空政文工团汤非情景表演: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节目十:配乐电视散文《走进遵义》朗诵:陈超演奏:邹伟民刁新泉刘丹袁思琦节目十一:领唱·合唱《遵义会议放光辉》演唱:政治工作部歌舞团钟丽燕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吴娜合唱: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节目十二:评书《四渡赤水》表演:刘兰芳节目十三:女声组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女声组唱:雪莲三姐妹组合节目十四:配乐电视散文《聆听江河的诉说》朗诵:周涛朱军节目十五:情景舞蹈《飞夺泸定桥》表演者:空政文工团张月明胡槕杨马飞省军区演出队、省军区解放军战士或省歌舞剧院节目十六:女声情景演唱《难忘》演唱:海政文工团吕薇节目十七:微型小品《雪山莲花》表演者:黑妹金士哲张婷节目十八:情景演唱《过雪山草地》演唱:空政文工团佟铁鑫情景表演: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情景表演: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节目十九:与现场观众互动《访谈观众》节目二十:男声独唱《吃水不忘挖井人》演唱:海政歌舞团吕继宏节目二十一:鼓乐朗诵:《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朗诵: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哨呐演奏:刘家盛刘秀谢艺丹恺婕刘艺琪刘城廷节目二十二:短片《采集长征火种仪式》地点: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时间:##年7月23日节目二十三:军事记者《出征》节目二十四:领唱·合唱《红军精神放光芒》演唱: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阎维文合唱:于都长征源合唱团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长征红色故事

长征红色故事

长征红色故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事业而进行的一次艰苦卓越的远征。

这个红色的故事充满了革命的精神和斗争的意志。

在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开始了漫长的长征。

他们离开了江西的根据地,向着陕西的目的地进发。

长征的目标是为了转移红军的主力,以便能够重新集结力量并与其他抗日武装进行合作。

红军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战斗和行军。

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食物和药物都非常缺乏。

他们穿越了险峻的山脉、陡峭的悬崖和茫茫的大草地。

他们不畏艰难,坚持奋斗,从未放弃。

长征途中,红军遭受了严重的伤亡,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信念。

他们用意志和毅力战胜了各种困难,向敌人展示了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精神。

长征的标志性事件是红军渡过了井冈山、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

这些事件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决心和领导能力。

最终,红军走完了长征的38000里路程,到达了陕西。

尽管长征的失败了一些目的,但这次远征却铸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长征红色故事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它激励着人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红军长征的胜利故事

红军长征的胜利故事

红军长征的胜利故事红军长征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是中华儿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所留下的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需要很好的将其保护和让其体现社会、经济价值。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红军长征的胜利故事,一起来看看吧!红军长征的胜利故事篇1——陈云: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第一人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久负盛名的经济行家。

因此,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都易于把他与冷静、理性的经济问题分析联系在一起,而很难把他与追求自由灵动、注重感情抒发的诗词曲赋及文学艺术联系在一起。

但是,事实上,生活中的陈云其实是一位极富有感情的人,他的这种感情也集中地体现他对诗词曲赋等文学艺术的喜好和驾轻就熟上。

1905年,陈云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只能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童年十分不幸。

15岁高等小学毕业后,他因家贫无力再上学,只能离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独立谋生。

也许,正是由于这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接触并接受革命的民主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同时,也萌发并培育起了他对文学艺术终身不变的喜好和扎实厚重的文化功底。

最能反映他这一特点的,便是20世纪30年代他所撰写的两篇文采飞扬、且被广为传颂的著名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随军西行见闻录》。

遵义会议结束不久的1935年6月,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陈云作为中央代表,从四川省天全县灵关殿经雅安、重庆到达上海,恢复和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同年9月,他又受命由上海抵达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向西北战略转移及遵义会议的情况,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为了宣传红军长征,在莫斯科期间,他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化名“廉臣”,撰写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

这篇文章向世人第一次生动细致地记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描写了红军领导人同群众间的密切联系。

由于该书是一部比较早的详细地记述红军长征的作品,因此对于广泛宣传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及其英勇的长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成为不少读过这本书的国民党统治区青年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的一种动力。

革命年代的长征故事、红色景点故事

革命年代的长征故事、红色景点故事

革命年代的长征故事、红色景点故事
革命年代的长征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所进行的一次
战略行动。

这项行军计划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约一年,红军强
大进攻,忍受饥饿、艰辛和敌军的追击,完成了8000多公里的艰苦跋涉。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井冈山,在那里,红军战胜敌人,在中国革命
历史上赢得了重要的胜利。

红军继续向北进发,穿过湖南、江西、广
东和贵州等省份。

沿途,红军吸收了广大农民群众,壮大了规模。


们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山区和崎岖的地形,但坚定信仰和革命意志
使他们继续前进。

长征途中,红军还与很多敌人进行了战斗。

1935年,红军到达四川懋功,这是一个红色基地区域。

这里保存着红军长征时期的纪念物,如红军指挥部、红军医院和红军参谋部等。

这些红色景点见证了当时
人民军队的英勇抗争和反抗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的历史。

这些景点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壮丽事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
参观。

继续前行,红军终于于1936年10月到达陕西的延安。

在延安,
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开始了对国内革命事业的组织和准备。


安是一个重要的红色景点,游客可以参观和了解当时红军的生活和活动,还有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旧居和办公场所。

革命年代的长征故事和红色景点故事激发了人们对革命历史的兴趣,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铭记那段奋斗的历史。

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长征经过详细介绍,红军长征过程

长征经过详细介绍,红军长征过程

长征经过详细介绍,红军长征过程长征经过详细介绍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湘赣革命根据地(亦称湘赣苏区)红军反“围剿”作战的处境,也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给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探索战略转移的道路,命令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同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1934年8月7日,红6军团突围西移,经两个多月转战,于10月下旬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接着,两军向湘西发起攻势作战,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

10月初,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

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

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红军第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领导下,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21日晚,中央红军以第1军团为左路前卫,第3军团为右路前卫,第9军团掩护左翼,第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军委第1、第2纵队居中,第5军团担任后卫,从江西于都县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了信丰河。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甬道式的队形携带大量笨重的物资器材沿山路西进,行动缓慢。

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域。

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的兵力专事“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

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红军长征都经过了哪些地方长征不只是一次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进程的军事行动,事实上也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

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沒有!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多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党史中是这样评价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这是对长征的国内评价,那么国外对长征的评价是什么呢?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曾是一场大退却,而且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还是前途未卜。

然而长征具有深远的影响——红军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东西跨度的两倍。

毛泽东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长征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锻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并且众人对自己的事业深信不疑。

共产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

毛泽东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

长征是在艰难险恶的大环境下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的军事迁移。

事实上红军长征之前整个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处于低潮时期的: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实际上已使中央苏区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

这时不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认为共产党气数已尽,事实上包括一部分中共党内的人员也在这一时期因为意志不坚定而出现开小差、叛变投敌等现象。

翻越五岭的故事

翻越五岭的故事

翻越五岭的故事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对红军在长征中翻越五岭的形象描写。

五岭山脉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路途艰难。

然而,红军将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决心,一个岭一个岭地翻过去。

在翻越五岭的过程中,红军将士们充分发挥了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的精神。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终于成功地翻越了五岭山脉。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不仅面临着自然环境的挑战,还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
红军将士们依然坚持着他们的信仰和理想,坚定地走向胜利。

翻越五岭只是长征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在这段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将士们所展现出的英勇和坚韧。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将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三字经”巧记长征路线

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三字经”巧记长征路线

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三字经”巧记长征路线【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常识考试《“三字经”巧记长征路线》,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及近现代史相关考试中,常常考查红军长征路线的知识点。

此知识点内在联系不大,可通过口诀行进记忆。

本文编制了长征“三字经”,共十二字,大概囊括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主要地点,足够应对相关考题。

这个“三字经”是:瑞湘乌,遵赤渡,沙大泸,夹草吴。

下面简单介绍红军长征经过,以帮助记忆长征“三字经”,并补充其他知识点。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的错误指挥,加之将毛泽东排挤出党的核心之外,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退出了经营已久的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性转移”,也叫“长征”。

“瑞”是江苏瑞金,是长征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因此它也是长征的起点。

“湘”指的是湘江战役。

为歼灭中央红军,国民政府在瑞金以西设置四道防线阻击长征红军。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与阻击的国民党军血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至此,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被完全突破,因此粉碎了蒋介石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乌”指的是强渡乌江。

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红军广大指战员认识到了王明的错误与毛泽东的正确。

党中央在听取毛泽东的意见后,由广西转道进入国民党力量较弱的贵州。

1935年1月,红军成功强渡乌江,此战还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也为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会议创造了条件。

“遵”指的是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处于修整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

会议纠正了博古继续推行的王明的“左”倾错误。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工农长征资料简介

工农长征资料简介

工农长征资料简介工农红军长征是指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工农长征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工农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工农红军长征结果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理番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