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评价科举制
•积极影响:
•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
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影响:
• 考试的内容多不超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
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
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带有浓厚
的人治色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 • • • • • • • • • • •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夏启开始——世袭制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朝——察举制(重品行)。主要途径: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主要依据:门第高低 (5)隋唐宋元——科举制(重才学)。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联系起来,打破门第特权垄断,扩大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是封 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6)明清——科举制逐步走向没落。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形成于秦 皇帝制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说明: (1)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免; (2)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 (3)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称号来源:三皇五帝 皇位世袭 基本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本质: 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向知识梳理一、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二、中央官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制度在
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简要介绍:
1. 君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核心。
在早期,
封建制度被建立起来,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
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
权力,拥有治理国家和决策权。
2. 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系统由一系列的官员组成,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担任不同的职位。
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划分的。
3.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这个制度用来管理和统计人口,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和属性。
户籍制度在政府统治、税收征收和兵役征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建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和贵族之间的特殊关系。
君主将土地赐予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并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5.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举考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这种考试制度通过选拔最有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正的选拔方式。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官僚制、户籍制、封建制和考试制为核心。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早期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五、各朝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专制顶峰(一)早期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贵族政治)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官僚政治)演变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日益收归中央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由建立到完善,不断强化的过程特点:1、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2、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高度集中3、官僚政治:建立完整的官僚体系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于社会稳定2、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消极:1、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使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阻碍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4、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另外表达:1、中央集权制度历朝的具体措施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2、秦汉-隋唐,进步性居主流:有利于都民主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盛世出现提供政治保障3、宋-明清,消极性居主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经济上扼杀社会创造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想上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改革中央机构:秦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唐三省六部制等等2、加强地方控制:秦郡县制,元行省制3、加强监察机制: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宋通判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秦朝起,皇帝任免官吏,隋唐科举5、加强思想控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三)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2、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3、未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与低效现象1、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起重要作用2、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五)各朝政治制度一、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大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西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影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局限: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 关系。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 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 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6、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 和经济制度。 (2)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 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 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3)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 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与中央的 关系
影 响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 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 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的地方独立性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颁布秦律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 2、政治根源:(2)完成和巩固统一 (3)加强对人民控制
3、理论来源: 法家“集权”理论(君主以法治国,君主的绝对权威
(四)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具体如下:中央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秦朝: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管理国家政治事务。
3.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以藩镇管理方式控制地方。
5. 宋朝:实行收精兵、文官制,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加强皇帝对中央官僚的控制。
8. 清朝: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统治。
2.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 汉朝:实行州郡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州郡,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4.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道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6.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
7. 清朝:实行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选拔官员。
2.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选拔官员。
3.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选拔官员。
5.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6. 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法,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7.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不同族群官员的选拔有不同要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2. 商朝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 西周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
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2)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
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 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启继父位为王,“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
2. 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
3.分封制(1)过程: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
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力;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①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②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③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④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
5.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宏观综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演变趋势(1)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2)特点:①君权对相权的削弱: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②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
(3)演变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了选拔的封闭性。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演变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可以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②汉朝: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③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④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
(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改革开放等。
一、封建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基于宗法系统,通过封建等级体系和土地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封建政治制度在秦汉时期开
始形成,随着各朝代的更迭逐渐完善。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历史上占据了很长时间,对
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下的统治阶级主要是帝王、贵族和大族,他们通过封建等级体系以及土地分配,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财富。
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唐代,终于清朝灭亡。
科举制度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社会制度的紧密结合。
以士人为主,通过考试选拔贤才,使得人才流动和社会变革得以实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
科举
制度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使得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发展了很长时间,
为中国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大陆在1978年至1980年代初,通过逐步放弃计划经济和实行
市场经济的政策,以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变化。
这场变革使得中
国社会和经济迎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加速了中国向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
经济领域为主,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改革开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组成。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决策权。
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宰相职位通常由多个人担任,以分担工作负荷并互相监督。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乡三级。
隋唐时期,改为州、县两级。
明清时期,改为省、府、县三级。
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过州牧、节度使等地方行政官员,但最终都逐渐废止。
三、选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举制度包括察举、征辟、科举等多种形式。
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的制度;征辟是由皇帝或上级直接征召人才并任命官职的制度;科举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四、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职分类、考核制度、升迁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方面。
官职分类是根据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和监督;升迁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进行晋升或降职;奖惩制度则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五、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时期,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依靠习惯法和成文法。
秦汉时期,法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唐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
同时,法律还逐渐向着平等化方向发展,妇女和下层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六、经济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主要采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作物并生产生活必需品。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等。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形态;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文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方面,包括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
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加强思想统治。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点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国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周王室迅速发展成为幅员 辽阔,对周围民族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3.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③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分封制的内容:受封的对象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者必须承认周王 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诸侯对下属进行再分封,在领地 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分封制的特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 的主体;土地和义务是分封制的关键;实行层层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周王推行分封制确立了他天下共主的地位;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分封制的演变: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 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原因:①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 牛耕的出现);②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势力膨胀;③王 室的衰微与诸侯的争霸战争。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 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 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 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军政无不统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
一.朝代:夏——商——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东周(春秋、战国)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二.重要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
其内部存在的两对主要矛盾:君权和相权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
2.历朝历代制度的创新,变更都是为这一核心服务,也着重为解决这两对矛盾。
3.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分封制【这两个制度不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范畴】
(奴隶社会)宗法制
秦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汗中央:汉承秦制、汉武帝设中朝对抗外朝
地方:西汉初郡国并行,到汉武帝时解决【行政】
划分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刺史)【监察】
察举制【选官】
唐中央:三省六部制、御史台【监察】、科举制【选官】
宋中央:两府三司
元中央:中书省【行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管西藏】
地方:行中书省
明中央: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成祖设内阁
清中央: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顶峰】
理藩院【管少数民族事务】。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一些基本介绍:
1.君主制
中国的君主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这个制度下,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不仅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还拥有军事指挥权、司法权和人事任免权等。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中国的中央官制之一,最早出现在秦朝。
三公指的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军事、行政和监察。
九卿则包括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和宗正,分别负责不同的行政职能。
3.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和县,每个郡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4.科举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法律和行政能力等。
科举制的出现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政治效能。
5.官品制度
官品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等级制度,根据官员的职位、年资和表现等因素将官员分为不同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官员享有不同的待遇和权力,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稳定。
总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包括多种制度和规定。
这些制度和规定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君主被视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是世袭的,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统治。
君主制度的代表是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几个封建领地,由君主授予贵族豪强以及功臣等,作为其封地和相应的权力。
在封建制度中,贵族地主具有广泛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例如,贵族拥有土地,可以通过征税来获取财富和资源。
同时,他们还负责统治封地内的人民,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
贵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礼仪制度来维系,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贵族们常常通过亲戚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以加强各自的力量和地位。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还存在有丞相、宰相、太尉等类似的官员职位。
这些官员是君主的重要助手,负责处理国家事务、领导军队、制定政策等,以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们的选拔往往基于功绩和能力,一般来说并不具备世袭性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实施还包括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有很早的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周礼》、《禹贡》等,它们规定着各类人员的各种职责和行为规范。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存在很多法律法规,例如《大宗法》、《租税法》等,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威权严格。
君主除了行使行政、军事和司法权力外,还拥有神圣的象征地位,被人民视为苍天的代表。
封建制度的实施使得统治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并保持局势的稳定与统一。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
尽管存在一定的制度和规章制度,但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贵族地主有较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人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低。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
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解析: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其地位不可逾越,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掌握了人事大权。
所以皇权至上是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答案:A
6.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B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8.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解析:这是柳宗元《封建论》中的一句评论,指出周灭亡是因为实行分封制,而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郡县制,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
答案:A
10.(2011·长春学业测试)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
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
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
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周时还不是加强君主专制,①错误;西汉设置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③正确;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正确;故选D。
答案:D
3.(2011·广州学业水平测试)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解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
导致“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A
14.(2010·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唐代谏官评议皇帝得失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A、B不符合题意。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不符合题意。
通过对比唐代和宋代谏官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可知,宋代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
2.秦朝郡县制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是由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行政、军事、经济等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因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吏不能世袭,所以郡县制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D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据教材可知,A、B、D均是正确的,C项说法错误。
中国的专制制度自秦确立持续到清代灭亡。
答案:C
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被称为“贪污之王”,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解析:军机处设置于雍正时期,大大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
答案:C
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解析:两者都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既不统领六部,也不负责地方的军政事务。
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2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
体》
材料2 (明太祖)曰:“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
(1)从材料1、2来看,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6分)
(2)据材料1、2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3分)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3分)
(3)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存废与君权的关系?(8分)
解析:本题围绕唐太宗与明太祖两位皇帝与丞相关系的不同处选择材料。
第(1)问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可知唐太宗对丞相的看法。
第(2)问关键信息为唐太宗认为是宰相和群臣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第(3)问则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二者均掌握最高决策权,而看待相权则截然不同。
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的危险;明太祖认为设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取消丞相职位,中央六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3)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明太祖则是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废除相权,以此来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