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专项复习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荒漠化防治

一轮复习荒漠化防治

面积(万平方千米)
118.3
国境线长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七月均温(oC) 一月均温(oC)
4200多千米
19(2000年) 16~26 -28~-14
年降水量(毫米)
土地利用情况(平方千米)
50~500
耕地 56260 林地 95560 草地 624590
• 1.分析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 (1)该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__(1分) • (2)在该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是最多的,简述该省区草地 面积广大的原因,分析该省区草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 (3)该地区有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是 ___________________(1分),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的 自然条件有哪些? • (4)该省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1 分),试分析该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提高 土 地生产率
重点建成 旱涝保收,高产 稳产的基本农田 因地制宜 以水土保持林为主
水 土 保 持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植被, 适当压缩牲畜数量 在矿区有计划的存放 表土,开展土地复垦 工作
做到
提高质量,轮牧, 保护草场
避免
大规模水土 流失
小流域治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山西汾河流域的吕梁山脉曾是一个著名的森林地区,也是汾水的水源涵养地。 现在的吕梁山仅存在主峰附近一片森林,大片林区已不复存在。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 畿重地、建筑宫室、营造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4世纪时,一次山洪爆发, 竟冲下百万棵大树。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于记载。 (1)山区的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的作用 是 。 (2)文中所叙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是 。 (3)渭水的流量已明显减少的原因 是 。 14.(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山洪瀑发;大量采伐兴建土木工程 (3)森林破坏,导致调节作用、涵养水源破坏,气候变迁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荒 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荒漠化概念、成因及危害 • 水土流失概念、成因及危害 • 荒漠化防治策略与措施 • 水土流失治理策略与措施 •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建议
01
荒漠化概念、成因及危害
荒漠化定义与分类
定义
水资源。
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 农业,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

农艺节水措施
采取覆盖保墒、深松蓄水等农 艺节水措施,提高土壤蓄水能
力。
水资源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生态用 水和农业用水的平衡。
04
水土流失治理策略与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基本原则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的基本单元,通过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可以实现水土流失的全面控制。
沟道蓄水工程
在沟道内修建蓄水工程, 如塘坝、涝池等,拦蓄洪 水,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
生物措施
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缓水流冲刷,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工程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地埂、蓄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改变地形地貌,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澳大利亚荒漠化防治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合当地条件的荒漠化防治技术 和方法。
国外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借鉴
欧洲山地国家
注重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地改良等措 施治理水土流失。
日本水土保持经验
强调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理念,注重法律法规 的制定和执行。
东南亚热带雨林国家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课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__生__产__力___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__生__态__平__衡____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__水__资__源___。 ②利用___生__物__措__施___和__工__程__措__施____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能__源___问题。 ⑤控制__人__口__增__长____,提高人口素质。
人类活动 露天开矿 战争和营
造宫殿 滥用土地
产生的影响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下 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 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 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 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点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 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 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 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C )

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荒漠化的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发展畜牧业B.增加木材产量C.开展生态旅游D.改善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西部地区荒漠化严重,“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考点】荒漠化的防治。

2.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此回答下题。

【1】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西北、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地区C.华南、西南地区D.东北、东南地区【答案】A【解析】西北、华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临近沙漠地区,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现象多发,所以多荒漠化;而西南、东南、华南地区,降水多,荒漠化现象较少。

故选A。

【2】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答案】B【解析】荒漠化地区气候干燥,不适宜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缺水,增加地表湿度难度较大;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不是防治荒漠化的途径,而是目的;而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地防治荒漠化。

故选B。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3.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如今已是沙漠连沙漠的西部地区,塔里木河长达180公里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鄂尔多斯草原已被腾格里沙漠覆盖,科尔沁草原变成了科尔沁沙地,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匪夷所思。

(1)材料中的“人祸”指的是什么?(2)西部环境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案】(1)人类过度地开发和放牧,造成植被破坏,沙漠化趋势严重。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高考一轮地理复习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

小编准备了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主要原因是: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详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一、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及一些半湿润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西北地区自然特征:1.地理位置:地形: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区划: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气候区:西北地区指的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西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划分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以东: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贺兰山以西:高大的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半干旱区(降水量200—400mm),植被为温带草原。

西部:干旱区(200mm以下)植被:荒漠草原,和极端干旱区(50mm以下)植被: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地生产力相应降低;体现了“由海洋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b.山岭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阻隔。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b.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旱季为荒漠化存在了潜在的威胁;气候异常(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环境压力变大(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e.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原则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a.内容: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b.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c.调节农、林、牧用地的关系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东北、华北、西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2024版)2024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

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 地

华 北 平 原
云贵高原
2021/6/30
5

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
一线以北(相对位置)

欧大陆内部(海陆位置)
为 地形:东部: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

西部:山脉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的 自
气候:深居内陆
山岭阻隔 干旱

植被:草原、 东部:草原 荒漠为主 西部:沙漠、戈壁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1/6/30
1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 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2021/6/30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2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1/6/30
22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解决能源
的途径
开源 节流
营造薪炭林 新建沼气池 利用风能、太阳能
推广省柴灶
2021/6/30
23
e.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人口、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的生 态系统
治 荒 漠

2021/6/30
2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治理
3.“一个重点”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
2021/6/30
18
(二)具体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高二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简称三退)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灌溉农业区)、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5、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复习

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复习

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复习
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复习位置: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一线为界,东以大兴安岭为界
范围:包括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水分由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草原土地生产力随水分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
荒漠:1.沙质荒漠(沙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特点:缺水、集中、面积大、改造难度大)
2.砾质荒漠(戈壁):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荒漠;(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特点:分散、面积小、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荒漠化的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
荒漠化的发展:唐宋以后,当地居民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固沙植被,最后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清代初年,山西、河北等地大量人口前往内蒙古农垦;19世纪以后,内蒙古地区东南部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进了几十到几百千米(大致到达阴山北麓);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是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治理原则:1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预防重于治理;(科学问题)2重视地方参与,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关注地方群众利益需求;(社会问题)3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即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到制度、组织和资金建设等问题。

高考地理复习 训练04荒漠化的防治

高考地理复习 训练04荒漠化的防治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04 荒漠化的防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后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无定河上游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径流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小C.与下游相比,含沙量较大D.径流量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2.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在甲、乙两地出现了不同的环境问题。

下列对于甲、乙两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的叙述正确的A.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B.甲——土壤盐碱化,大量引水导致过度灌溉C.乙——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导致流水侵蚀D.乙——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导致风力侵蚀【参考答案】1.B 2.C2.图中甲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植被破坏后风力侵蚀加剧,易引发荒漠化问题,A、B 错;乙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加重,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C正确、D错误。

故选C。

荒漠化的防治一、荒漠化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产生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点睛】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点睛】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异常。

干旱的气候使许多自然要素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专项复习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能够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综合思维)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3.应用:能结合某一具体区域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认识荒漠化读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

【易错辨析1】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提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干旱地区灌溉不当造成的,石质荒漠化也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温带草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原年降水量土地生产能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力(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易错辨析2】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提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渍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温馨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读下面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图,回答问题。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易错辨析3】 荒漠化的防治以“防”为主还是以“治”为主? 提示 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荒漠化的治理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以“防”为主,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重点治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例1】(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尝试自解] (1)(2)(3)[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

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

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2019·河北保定一模)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某区域绿洲生态系统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绿洲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发源区、流通区、形成区、外围区,其中戈壁对应的地区可能是( )A.发源区B.流通区C.形成区D.外围区(2)如果图示区域大量开采煤炭,可能导致( )A.森林、草场萎缩B.地下径流增加C.沙漠面积扩大D.湖水盐度下降解析第(1)题,图示高山冰川是绿洲水的来源,则高山冰川是发源区;森林、草场、冲积扇、戈壁等是融水进入绿洲的必经区域,则属于流通区;绿洲外围沙漠是外围区。

第(2)题,大量开采煤炭,会使冲积扇区及戈壁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流入绿洲、盐湖的水量减少,则沙漠面积扩大、湖水盐度上升。

答案(1)B (2)C素养一区域认知: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1.(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

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

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1)C (2)B (3)D素养二人地协调观:荒漠化的防治2.(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

“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1)C (2)D考点二(拓展考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例2】(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尝试自解][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条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件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气候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地形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植被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3.主要的治理措施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