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忠用归脾汤治疗水肿验案
中医医案——水肿(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水肿四例病案一:尤某,男,43岁。
主诉及病史:5年前曾患肾炎,经治病情有所缓解。
某日忽然发烧(体温达38~40℃),腰痛,尿短赤,双足浮肿。
经服用消炎、解热、利尿等西药无效。
继而小便点滴皆无,大腹肿胀,全身浮肿较甚,干呕不能食,气短烦躁,心悸神呆,昏愦不寐。
检查:尿蛋白(++++),尿素氮149mg%。
经几个大医院均诊断为尿毒症,预后不良。
遂请余会诊。
诊查:脉沉数兼有紧象,舌苔黄腻,腹部膨隆,按之有压痕。
辨证:病因肾之脉络素郁,复因热毒之邪入侵,以致热势弥漫,脉络壅塞,气血流通受阻,水液内不得输于膀胱,外不得泄于皮肤,气化逆壅于上,遂发生凌心侮脾诸证。
治法:应以清热、通络、达郁、恢复肾之主水功能为主,以增强心力、补脾助运,平逆行水为辅。
处方:黄柏30g 知母30g 公英30g 杞果30g 党参20g 黑丑15g 丁香15g 杏仁15g 黄芪15g 干姜15g 远志15g 桂枝15g 木通10g 半夏10g 山萸肉20g 黑生地50g(切碎)嘱其连服药2剂(开方时已下午3时),下午5时服第1剂头煎;至夜间12时将第2剂头煎再服;翌晨7时将2剂之次煎合服。
患者服药后,第2日傍晚排尿约300ml,渐能入睡;一夜排尿数次,一次比一次量多,浮肿减轻。
第3日腹胀干呕好转,精神亦较好,全身微有汗意。
检查:尿素氮降至80mg%。
脉象亦略见缓和,舌苔稍退。
嘱其再服前方药,1日1剂。
服药2剂后病情日益好转,但每至夜半时分心中烦躁不安达2小时,知其心脉仍有邪热郁闭,遂用栀子、远志各10g,连服2剂而愈。
病案二:常某,男,28岁。
主诉及病史:因患重症肾炎尿毒症,在本院住院治疗无效,遂转至上级医院住院医治,病情日益发展。
诊查:邀余会诊时已神志不清,不能对答。
10余日未进饮食,气息奄奄,脉微细按之欲无。
检查:尿素氮149mg%。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归脾汤加减方有哪些?归脾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性粹健忘便可却,肠风炉漏总能匪。
(一)归脾汤的组成与功效归脾汤由黄芪、酸枣仁、龙眼肉各12克,白术、茯神、当归各9克,人参、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大枣5枚,生姜3片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
是主治心(血)脾(气)两虚症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便血及崩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邪热内伏及阴虚脉数者忌用。
凡属心脾气血两虚和脾不统血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神经衰弱、心脏病、失眠、头晕、白细胞减少、脑外伤后遗症、脱发、特发性水肿等病症,用治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用于崩漏下血而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②若崩漏下血而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③月经淋漓不止,加山萸肉、五味子,以养肝收涩止血。
④严重失眠,加磁石、龙骨,以重镇安神。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雍履平(安徽天长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余取归脾汤(太子参30克,黄芪、当归、白术、茯神各15克,酸枣仁20克,甘草、远志、龙眼肉各10克,木香6克)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加熟地黄30克,麦冬10克,滋阴补精,加菖蒲、制胆南星各6克,郁金10克,丹参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以增强化痰祛淤,安魂定魄之力。
临床用于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奏效颇佳(摘自《临证验方治疗疑难病》第74页)。
陈泽霖(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另一体会为不能用当归,当归虽说能引血归经,但因其气味辛温,用后反增出血,故以不用为好。
对于月经持续不断漏下,常用归脾汤去当归,酌加益母草、仙鹤草,有的只需服用1~2剂,即可止血,在临床上不妨一试(摘自《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第223页)。
刘炳凡(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以归脾汤为主,加蒲黄炭、五灵脂炭各10克,荆芥炭5克。
归脾汤治验举隅
归脾汤治验举隅【摘要】笔者善用经方,通过对归脾汤这一名方组方与功效的探求,参合现代研究,证实了归脾汤更为广泛的临床适应证。
【关键词】归脾汤;验案;体会归脾汤出自宋代、严永和《济生方》,是一首临床应用广泛而疗效确却的经典名方,笔者借鉴前人经验,结合归脾汤的组方原理,遵循中医以求证为核心的原则,在临诊时灵活应用,每获良效,现把临床验案总结如下,愿和同道们商榷。
1验案举隅1.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痛案。
患者刘某某、男、45岁,江川县大街人。
因胃脘疼痛三月余于2012年1月5日门诊就诊,曾院外服“三九胃泰、温胃舒颗粒、法莫替丁”等症状无好转,于2011年12月26日胃镜检查诊断为:1、慢性浅表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
来诊诉:胃脘胀痛,饥饿和夜晚尤甚,纳食减少,伴困倦乏力,心悸气短,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此为脾胃虚弱证,治以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归脾汤加减化裁,方为潞党参25克、炒白术15克、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茯神15克、远志12克、酸枣仁12克、木香12克、肉桂5克,大枣15克、生姜3片,香附25克、五灵脂30克、锻瓦楞子25克,乌贼骨25克,炒谷芽30克、炒麦芽30克,元胡15克,甘草5克。
冷水煎服、每次100ml,每日三次,随症加减治疗三月后纳食增加、睡眠良好、胃脘痛未作,于2012年3月22日复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经愈合。
1.2不明原因血尿案。
患者李某某,女,30岁,玉溪中学老师。
因血尿两年,于2011年10月11日就诊,患者诉两年来小便常规检查:潜血+--+++,小便时如淡茶水,曾多次到省市医院诊治,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佳。
遂就诊中医,来诊时诉:小便如淡茶水,困倦乏力,动则心悸,眠差多梦,腰酸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小便常规检查:+++。
证属心脾两虚,血液失摄证,治以健脾养心摄血,归脾汤加减,潞党参25克、炒白术15克、炙黄芪30克,当归12克、茯神15克、远志12克、酸枣仁12克、木香12克、肉桂5克,大枣15克、生姜3片,旱莲草25克、白茅根30克,小蓟15克,甘草5克。
归脾汤
归脾汤药物组成:白术9g,当归9g,白茯苓9g,黄耆(炒)9g,龙眼肉9g,远志9g,酸枣仁(炒)9g,木香6g,甘草(炙)6g,人参12g。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济生》药物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瓢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各30g)甘草炙,半两(15g)。
用法:上呚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病症分析: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手足不温;水气内阻,气机不畅,其性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水气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脾阳不足,腐熟无权则便溏;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为阳虚水饮内停之证。
各家论述:1.《医方考》: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姜、附子之辛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
2.《金鉴》: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3.《方剂学》: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
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沍凝;二者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
一剂归脾汤就见效,古今名医们的神奇操作
⼀剂归脾汤就见效,古今名医们的神奇操作常常听不了解中医的⼈说,中医都是“慢郎中”,起效慢,治不了急病。
这是妥妥的误解啊!只要辨证准确,⽤药得当,“⼀剂起沉疴”的案例⽐⽐皆是。
今天,⼩编给⼤家带来七个有趣的名家医案,看看神奇的归脾汤是如何药到病除的!归脾汤别名:归脾散、加味归脾汤、归脾饮、归脾养营汤。
处⽅来源:《正体类要》卷下。
药物组成:⽩术⼀钱,当归⼀钱,⽩茯苓⼀钱,黄芪⼀钱(炒),龙眼⾁⼀钱,远志⼀钱,酸枣仁⼀钱(炒),⽊⾹五分,⽢草三分(炙),⼈参⼀钱。
功效:养⾎安神,补⼼益脾,调经。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怔忡惊悸,⾃汗盗汗,吐⾎下⾎,妇⼥⽉经不调,⾚⽩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脾⾎虚者。
现代临床常⽤于⾎⼩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宫功能性出⾎等属于⼼脾⾎虚者。
⽤法⽤量:加⽣姜、⼤枣,⽔煎服。
备注:归脾散(《古今医鉴》卷⼋)、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归脾饮(《痘学真传》卷七)、归脾养营汤(《疡科⼼得集》卷上)。
《⼝齿类要》⽆姜、枣。
改为丸剂,名“归脾丸”(见《丸散膏丹集成》)、“⼈参归脾丸”(见《北京市中药成⽅选集》)、“⽩归脾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集》福州⽅)。
归脾汤⼀剂起疴案胃痛(李中梓医案)⼀⼈将应试,⼋⽉初五⼼⼝痛甚,致不能饮⾷。
李诊之,⼨⼝涩⽽软。
与⼤剂归脾汤,加⼈参三钱,官桂⼀钱。
彼云:痛⽽骤补,实所不敢,得⽏与场期碍乎?李⽈:第能信⽽服之,可以⽆碍,若投破⽓之药,其碍也必矣。
遂服之,不逾时⽽痛减,更进⼀剂,连饮独参汤,场事获竣。
(《续名医类案·⼼胃痛》卷⼗⼋)多寐(席梁丞医案)徐某,男,30岁。
初因感冒头痛眩晕,潮热胃胀,前医连投⼤柴胡汤以清热和⾥,服后热退便通,本属合理,迨后疲倦多寐,⽽整⽇昏睡,长达⽉余。
于1941年初秋邀诊。
患者静卧沉睡,且⽆躁动,叫则即醒,问话能答,饮⾷如常,但必时刻叫喊,随时⼿摇,否则不过⽚时,即⼊酣睡。
中医医案——水肿(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扶阳解表、温脾利水法治愈水肿一例病案:女,25岁。
主诉及病史:5天前外感风寒后,慢性肾炎复发,服西药治疗无效,浮肿继续加重,即住院治疗。
诊查:入院时恶风怯寒,肢冷,喘咳气促,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小便短少。
脉象沉缓,舌质淡嫩,苔白腻。
体检:全身中度浮肿,有胸水腹水征,血压166/110mmHg。
尿液检查:蛋白(++++),颗粒管型少许,酚红排泄试验仅25%。
辨证:风寒外袭,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更因肾阴本亏,气化失司,脾阳不足,水湿停留,以致风水相搏,水邪泛滥,而成水肿。
治法:扶阳解表,温脾利水。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处方:麻黄4.5g 细辛2.5g 附块12g 连皮茯苓30g 砂仁6g (研末分冲)葫芦瓢15g 桂枝9g 苦杏仁9g 炒白术9g 猪苓9g 泽泻9g 陈皮9g 连皮生姜9g上方药服3剂后,恶风怯寒、肢冷、喘咳稍瘥。
就原方略作加减,服药至9剂,小便明显增多,浮肿逐渐消退,喘咳、胸腹1胀满等症好转。
服药至18剂时,全身浮肿和胸腹水俱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尿蛋白、管型均转为阴性而出院。
按语水肿,多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故治宜温补脾肾,重用附子、白术等;对浮肿明显者,则在温补脾肾为主的基础上,加用利水消肿之药,才能见效;对于大量腹水的病人,法当急则治其标,但也必须在温补脾肾为本的原则下,使用逐水之品,如牵茴丸等;对蛋白尿者,使用济生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能见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95-96,朱师墨医案。
朱师墨,原名朱清源,1908年生,浙江省镇海人。
中医教授。
1925年毕业于浙江鄞县斐迪学院高中部。
1928年8月拜著名中医施今墨为师学中医,从此改名师墨。
1932年8月毕业,成绩优异,留在施师诊所当助医2年。
1934年起独立开业行医于上海、武汉等地。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归脾汤的临床运用选录
归 脾汤 始 载 于南 宋 严 用 和 《 济生方 》 , 至 明 代 薛 己 《 正 体类 要 》 中加 入 当归 、 远志二药 , 始 臻 完 备 。《 医 方 考》 中载 : “ 五味入 口, 甘 先人 脾 。参 、 芪、 苓、 术、 甘草 , 皆 甘物 也 , 故用 之 以补 脾 ; 虚则 补其 母 , 龙眼肉、 酸 枣仁 、 远
在 某西 医 院 按 心 律 失 常 住 院治 疗 , 病 情 时 发 时 止 。刻
诊: 心 中悸 动 , 气短 , 头晕 , 乏力 倦 怠 , 微恶 寒 易 汗 出 , 纳
曾于某 三 甲医 院诊断 为梅 尼埃 病 , 经住 院治 疗后 症状 缓
解 。现 因思 虑疲 劳 而诱 发 。刻 诊 : 头晕 目眩 , 遇 劳加 剧 ,
志, 所 以养 心 而补母 ; 脾 气喜 快 , 故 用木 香 ; 脾苦 亡血 , 故
也, 神 安则 寐 , 神不 安则 不寐 。其 所 以不安 者 , 一 由邪气
之扰 , 广 由营气 之不 足耳 ” 。本案 患者 心脾 两 虚 , 中 阳不 足, 故 用归 脾 汤 合 附 子 理 中丸 加 减 , 辨证准确 , 疗 效 显
面色咣 白, 神 疲乏 力 , 四肢 沉重 , 纳差 食 少 , 眠差 多 梦 , 小
便不 利 , 大便溏 , 舌 淡 苔 白略 腻 , 脉 沉 。诊 断 : 眩晕 ; 辨 证: 心脾两虚 , 中虚 湿 蕴 。治 法 : 益气 养血 , 健脾 祛湿。 方用归 脾 汤 合 五 苓 散 加 减 。 处 方 : 党参 1 8 g , 炒 白术 2 0 g , 黄芪 2 5 g , 当归 1 0 g , 茯苓 1 8 g , 远志 1 2 g , 炒 酸枣仁 1 5 g , 龙眼 肉 9 g , 木香 9 g , 猪苓 1 5 g , 泽泻 1 2 g , 桂 枝 1 0 g , 天麻 1 2 g , 清半 夏 1 2 g , 陈皮 9 g 。7剂 , 水 煎服, 每 日 1剂 。二 诊 : 头 晕 减轻 , 饮食 尚可 , 继服 1 O剂 。三 诊 : 小便利 , 大便可 , 四肢 不 觉 沉 重 , 纳 眠正 常 , 继服 1 O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水肿秘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水肿秘方水肿——泄洪饮(陈潮祖方)【组成】麻黄、陈皮、生姜皮各10g,细辛5g,茯苓皮30g,制附子、大腹皮、桑白皮、白术各15g,紫苏梗20g。
【功效主治】水肿。
【加减】此方之创制,虽以“通治”为要旨,但陈老在运用时仍强调方随证变,灵活化裁。
表寒较甚,兼恶寒,无汗、脉紧者,麻黄可增至15g,另加桂枝、杏仁各15g;寒湿郁表,兼全身酸痛困重者,加羌活、独活各15g;脾阳不运,兼纳呆、口淡、吐清水者,加干姜15g;水邪壅盛,形肿腹满者,加防己10g,椒目、葶苈子各15g,生大黄5g。
总以切合病机为原则。
【验案】罗某,女,20岁。
因感冒发热注射青霉素过敏,经抢救脱险后继发水肿,经西医住院治疗2个月不愈。
症见全身浮肿发亮,皮下有明显波动,状如盛水皮囊,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滑,脉沉。
陈老于此方加肉桂5g,干姜10g治之。
4剂而肿势退尽,精神大增。
因患者素易感冒,遂以金匮肾气丸合当归补血汤善后。
【体会】凡水肿症,都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盖肺气闭郁则水津不行,脾失健运则水津不化,肾失温煦则水湿凝聚、浊阴不降,皆可造成水湿泛滥而发为水肿。
若邪阻气滞,湿郁水泛,此为实;或正虚气弱,湿潴水溢,此为虚。
临床所见,局限于一脏者少,波及三脏者多,纯虚纯实者少,本虚标实者多,且中心病机都是气滞水停,这就为通治之方的研制提供了病理基础。
陈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加减化裁制成“泄洪饮”方。
全方扶正与祛邪兼顾,发汗与利水同施,肺、脾、肾三脏并调,确属治疗水肿的理想配伍。
陈老以此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无不应手取效。
【方源】宋兴.陈潮祖杂病治疗经验述略.四川中医,1994(5):6阴水——消水肾愈汤(宋文耀方)【组成】附子(久煎)6g,肉桂3g,细辛3g,麻黄4.5g,知母9g,甘草3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主治】阴性水肿。
【方解】此方是张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知母、肉桂等变化而来的。
《陈潮祖医案精解》——水肿(一)
《陈潮祖医案精解》——水肿(一)顾某,男,42岁,2008年7月7日初诊。
患者双踝关节肿胀月余,晨轻暮重,久坐后双下肢如针刺。
刻诊:踝关节凹陷性水肿,口淡,纳差,舌淡嫩,左侧有裂纹,苔薄白,脉沉。
陈老曰:此为脾虚不能运湿,水湿下注之证。
处方:《万病回春》之分消汤:苍术 15g 白术 30g 陈皮 15g厚朴 15g 枳实 15g 香附 15g砂仁 10g 木香 15g 猪苓 10g泽泻 20g 茯苓 20g 川芎 15g当归 15g 桂枝 10g 桑白皮 15g大腹皮 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药后诸症痊愈。
【侍诊心得】水肿是临床常见病,前人对其认识颇多,如《内经》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结阳者肿四肢”,“三阴结为之水”;《金匮要略》云:“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丹溪心法》曰:“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
”陈老在吸收先贤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水肿一病与肾、脾、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下焦肾阳旺盛,气化正常,则水有所主;中焦脾胃健运,纳运无碍,则水有所制;上焦肺气宣降,毛窍不闭,水道通调,则水行无阻。
一旦肺气宣降失常,脾胃枢机失运,肾命气化失司,均可聚水成肿。
辨证多从上述三方面考虑。
本案之肿胀乃脾不运湿所致,对其治疗,陈老注重以下几点:①实脾与利水当双管齐下,标本并图。
施治时若只补脾而不利水,与鲧的筑堤御水同出一辙,则已停之水不能去;若利水而不实脾,又与禹的疏通九河毫无二致,则水虽暂去而旋生。
②治水勿忘调气。
因为津气共同升降出入于三焦。
水停少阳三焦,必然阻碍卫气升降出入而生胀满;三焦气滞以后,又势必妨碍水液正常运行而加重水湿停滞,呈为水气交阻,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③治水不忘调血。
水、气、血共同环流于人体,水湿停聚则血行不利(本案患者下肢刺痛即是血滞之征),血郁则津滞,故活血有助行水。
④治水应顾及经隧。
经隧膜原是气津运行之道,若紧张拘挛,亦可影响气血津液通调,故水泛作肿配柔肝之品以缓经隧挛急,利于水津四布,实脾饮伍用木瓜是此用药思路的体现。
陈宝贵治疗水肿 胸痹水肿案
陈宝贵治疗水肿胸痹水肿案*导读: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一种病证,其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水肿之因颇多,……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一种病证,其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水肿之因颇多,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或内外合邪,涉及脏腑亦多。
历代治疗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来论述,又有分为阳水、阴水之说,足以提纲挈领。
当今有学者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皆可导致水肿,乃结合现代医学之观点,可作借鉴。
导师陈宝贵教授治疗水肿,多从肺、脾、肾三脏出发,胸膈以上水肿者治其肺,脘腹水肿者治其脾,腰膝以下肿者治其肾。
治肺者以发汗利水为主,治脾者以健脾利水为主,治肾者以温肾利水为主。
此虽言治肺、治脾、治肾之别,然有多脏合病,又兼有气虚、阴虚、血瘀等者,故临证中仍需多法合用,或兼益气,或兼养阴,或兼化瘀等。
又,水为阴邪,温阳利水之法在所必用,如兼热证、实证或虚实互兼者,则需佐以清热、泻实或补泻兼施之药也。
此外,对于肺癌、肝癌、肝硬化、慢性肾衰之患者出现水肿者,需中西合治,多能延缓病情,减轻痛苦。
案胸痹水肿案刘某,男,65岁,2011年10月16日诊。
主因间断胸闷憋气5年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0余天来诊。
现症:胸闷憋气,双下肢水肿,大便溏,舌胖暗,苔白稍腻,脉弦滑。
查体:双下肢指凹性水肿。
自服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效不显。
查心电图示:ST-T改变,左束支阻滞。
西医诊断:心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水肿。
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以:温肾健脾,利水消肿。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甘草10克,葛根15克,瓜蒌15克,半夏10克,泽泻20克,陈皮10克。
7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二次温服,日1剂。
二诊(10月23日):药后胸闷憋气明显好转,双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减轻。
大便已成形,稍感不畅。
苔腻减,脉滑去。
上方加桃仁10克,续服7剂。
陈学忠辨治肾阳虚小便不利验案举隅
陈学忠辨治肾阳虚小便不利验案举隅冯蓓;陈学忠【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2)009【总页数】1页(P915-915)【作者】冯蓓;陈学忠【作者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四川成都 610101;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7陈学忠教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第4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现将其辨治肾阳虚小便不利验案举例如下。
秦某,女,63岁,2014年5月5日诊。
20天前因家务劳累后腰部酸软、疼痛,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出,无尿痛、尿急,夜间症状加重,夜尿多,下肢尤其怕冷、喜温,面色白,精神倦怠,大便成形,失眠易醒。
多次化验小便常规未见异常。
口服三金片、清热通淋中药无效,症状反而加重。
面色白,表情倦怠,腰痛、酸软,劳累后明显,小便点滴而出,双膝以下发冷,着厚衣,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红,脉沉细弱。
中医诊断为癃闭,证属肾阳亏虚,治以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用八味肾气丸加味。
药用附子60g(先煎),肉桂10g,桂枝30g,熟地黄20g,山药30g,山茱萸15g,茯苓30g,泽泻30g,牡丹皮15g,杜仲15g,巴戟天15g。
每日1剂,水煎取汁600mL,分3次空腹温服。
服药3剂后腰部酸软、疼痛明显缓解,小便通畅淋漓,但仍怕冷,失眠,早醒,夜尿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红有裂纹,脉弱。
证属肾阳虚、虚阳上浮,治宜潜阳。
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药用附子60g(先煎),肉桂10g,干姜30g,砂仁20g(后下),炒黄柏20g,炙龟甲30g,炙甘草12g,龙骨30g,夜交藤30g。
服6剂后怕冷明显好转,已可同常人一般着短衣,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提高,小便正常。
再服3剂后痊愈。
按:起病缓,病程短,劳累后诱发,表现为腰痛、小便不利,属中医“癃闭”范畴,《景岳全书·癃闭》谓:“夫膀胱为藏水之府,而水之人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今凡病气虚而闭者,必以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水火不交,阴阳否隔,所以气自气而气不化水,水自水而水蓄不行。
中医医案——水肿(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肾补土、淡渗利湿法治愈水肿病案:尤某,女,39岁。
初诊:1972年4月9日。
主诉及病史:水肿月余,近致遍身肿胀,目窠上微肿,咳逆而喘,脘腹胀满,小便短涩。
诊查:舌苔滑白,脉象沉濡。
辨证:肾阳虚寒,脾土被侮,土不制水,水邪泛滥,上凌于肺,阻遏而为咳嗽,外溢而为浮肿,内聚而为腹胀。
治法:拟温阳化浊、崇土制水法图治。
处方:茯苓25g 肉桂15g 川附子5g 白术20g 猪苓10g 陈皮15g 大腹皮15g 广砂仁10g 泽泻15g 五加皮15g 姜皮15g 水煎2次温服,4剂。
二诊:4月13日。
药后目窠肿消,喘咳稍平,但仍腹胀。
继以温阳化浊、分利水湿之剂,使水邪有所出路,以防上逆喘闭之险。
守原方加减。
处方:茯苓15g 肉桂15g 川附子5g 木瓜15g 白术15g 猪苓10g 大腹皮15g 广砂仁10g 泽泻15g 五加皮15g 桑皮15g 姜皮10g1水煎2次温服,4剂。
三诊:4月17日。
上凌水气渐有疏通之机,咳喘已平,腹胀较轻。
守法守方继进药3剂。
四诊:4月20日。
药后头面肿消,遍身浮肿渐减,食纳渐增,但仍小便短涩。
再拟淡渗分利、疏导湿浊之剂。
处方:广木香10g 茯苓15g 槟榔片15g 木瓜15g 桂枝15g泽泻15g 猪苓10g 车前子15g 竹叶10g 白术15g水煎2次温服,4剂。
五诊:4月25日。
肿胀消退,小便通畅,阴邪凝结之水已趋融化,脾肾二经得以温煦,舌脉已转正常。
再拟脾肾双补善后。
处方:山药15g 巴戟15g 茯苓15g 泽泻15g 厚朴10g 党参15g 白术15g 薏米15g 广砂仁10g 桂枝15g水煎2次温服,3剂。
药后而获痊愈。
按语水肿之证,肾病主因,涉及脾肺;肾为水脏,职司二便,受脾土之制,承肺金之肃,生化精微,排泄水液。
肾病则水饮停蓄,泛滥莫制,伤脾而作胀,迫肺而成喘。
归脾汤临床应用38例
归脾汤临床应用38例
李合琴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1)5
【总页数】1页(P64-64)
【关键词】归脾汤;失眠;血小板;紫癜;眩晕
【作者】李合琴
【作者单位】民权县公疗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心脾两虚型郁病患者应用归脾汤加减联合EFT疗法对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 [J], 高更力
2.归脾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张采琼;黄美艳;蔡秀江
3.归脾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J], 钱雄;怀叶琴;张银敏
4.归脾汤应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的临床分析 [J], 樊彦飞[1]
5.归脾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J], 冯连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脾汤医案
归脾汤医案邹××,男,54岁。
初诊:1983年12月5日。
主诉:1972年发现血压高,三年前查出冠心病、慢性肝炎。
诊查:现头昏、心悸乏力,有早搏,胃纳欠佳,早晨口干,脉象弦代,舌中黄腻。
查体:肝脏剑突下4.5厘米,肋下2厘米,血压150/100毫米汞柱。
辨证:证属心脾两虚,肝木偏旺,挟有湿热。
治法:治宜调养心脾,清化湿热,拟归脾汤加味主之。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5克茅白术各12克当归12克酸枣仁15克茯苓10克广木香10克木灵芝12克黄芩10克生杞子15克生首乌12克丹皮10克二诊:12月26日。
近来血压较稳定,但早搏未消除,食后嗳气,舌苔微黄,脉弦代。
当再调养心脾,清化湿热,兼以柔肝。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5克茅白术各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酸枣仁15克木灵芝12克生杞子15克生首乌15克黄芩12克白姜蚕15克三诊:1984年1月6日。
近来睡眠、食欲尚可,早搏减少,有时食后尚嗳气,脉舌如前。
原方加五味子12克。
四诊:1月16日。
早搏未消除,大便干稀不一,早晨少许涕血,舌苔微黄,脉弦代。
原方去首乌,加莲子心10克。
五诊:1月21日。
大便成形,食欲尚可,血压稳定,早搏略减,口干苦。
心脾尚虚,湿热未清。
原法加强清化湿热之品。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5克茅白术各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生杞子15克莲子心10克黄芩12克白姜蚕15克五味子12克一见喜12克茵陈18克六诊:4月19日。
持续服上方药至今,早搏明显减少,口苦较轻,睡眠、食欲均好转。
舌苔黄腻亦化,脉弦偶见代象。
再以调养脾胃,清化湿热。
处方:党参10克生于术12克甘草7克生山栀10克川石斛15克川连4克一见喜12克茵陈18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茯苓10克七诊:5月26日。
早搏基本消除,仅下午尚感疲倦,舌苔微黄,质偏红,脉弦,已无代象。
处方:党参10克于术12克甘草7克生山栀10克川石斛15克川连4克一见喜12克茵陈18克连翘12克荆芥12克莲子心10克治疗至1984年10月25日,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未发现早搏),化验肝功能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学忠用 归脾汤治疗水肿验案
熊兰月 , 吕 均 ,陈学忠
(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 1 0 0 7 5 ;2 . 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四川 广元 6 2 8 0 0 0 ; 3 .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 1 0 0 3 1 ) [ 中图分类号]R 2 4 9 . 7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0 0 4 — 2 8 1 4 ( 2 0 1 4 ) 0 2 — 0 1 5 6 — 0 1
实 用中医药杂志 2 0 1 4 年2 月 第3 0 卷2 期 ( 总第2 5 3 期)
J OURN AL O F P R AC T I C AL TR A D I T I O NAL C HI NE S E MEDI C I NE 2 0 1团,轮廓清晰,内部可见扩张的小腺体形成的囊腔 , 但 囊 壁 较 薄而且 清 晰 。带 蒂 黏膜 下肌 瘤 多 为宫 腔 内低 或 高回声肿块 ,形态较圆,轮廓较清晰,肌瘤与官腔 间常 可见三角形低回声或无回声裂隙,黏膜下肌瘤光团位于 内膜 强 回声 之 外 ,将 内膜 向 内推 挤 ,形 成压 迹 ,子 宫 宫 腔发 生变 形 。彩超 检查 可 显示肌 瘤周 边 的环状 彩色血 流 , 或肌 瘤 内 的条状 彩 色 血流 ,以及 蒂部 的彩 色血 流束 。子 宫 内膜 息 肉也 要 与分 泌 晚期 的子 宫 内膜 相 鉴别 。子宫 内
提高子宫 内膜息 肉的诊断准确率首先要选择合适的 检 查 时 间 ,一 般 在 月经 干 净后 3 ~7天检 查 ,对 于 增 生 期子宫 内膜增厚或子宫 内膜 回声不均匀的患者 ,应要求 在 月经 干净 后 复查 。检 查 时注 意对 宫 颈管 及 宫 角部 位 的 探测,对宫 内有节育环的患者应多方位侧动探头 ,减少 节育环 回声的影响 ,尽量显示清楚子宫 内膜。有合并疾 病 时 ,不 要满 足 于一 种 疾 病 的诊 断 ,而 忽 略 了子 宫 内膜 息 肉的存 在 ,更 应该仔 细检 查 内膜情 况 。 [ 参 考 文献 ] [ 1 ]曹海根 ,实用腹部超 声诊 断学 [ M ]. 2 版. 北京:
膜过 度 分 泌 时 ,由于 内膜 不 同 区域 分泌 状 况不 同步 ,可 造成 局 部 内膜 的 增厚 、突起 ,形 成 与子 宫 内膜 息 肉相 似
的图像诊断信息 ,从而可大大提高正确诊 断率 ,减少漏
诊 、误诊 。
的声像图表现 ,当经过月经期 ,子宫内膜脱落后 ,上述 表现 即消 失 。子 宫 内膜息 肉还要 与 子宫 内膜 增 生 过长 鉴 别。典型的子宫 内膜增生过长经阴道声像图上表现为内 膜 均匀 增 厚 ,与 肌层 分 界清 楚 。腺 囊型 的内膜 增 生 过长 内膜 内可见蜂 窝状 小 的无 回声暗 区 。 阴道 彩色 多 普勒 超声 的优越 性 :经 阴道彩 色 多 普勒 超声 因探头工作频率高 ,探头在 阴道内紧贴宫颈与阴道 穹 窿 ,盆 腔脏 器处 于 声场 的近 区 ,盆腔 器 官声 像 图 更加 清 晰 。能更 好 地显 示 子 宫 内的 细微 结构 及 特征 ,尤其 是 对 宫腔 内病变 ,在 其 显示 范 围内可 获得 更 丰 富 、更 准确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2 0 ( 3 7 :3 8 1 .
[ 2 ]张玉红 . 经 阴道 彩 色 多普勒 超 声检 查对 宫腔 疾 病 的 诊 断意 义 ¨]. 中国妇 幼保健 ,2 0 1 0 ,2 5( 6 ):
8 56 .
[ 3 ]周永昌,郭万学 . 超 声医学 [ M ]. 4 版. 北京:科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社 ,2 0 0 3 :1 2 8 0 - 1 2 8 1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1 0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