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酸入肝

合集下载

五味 不要过于大吃特吃

五味 不要过于大吃特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五味不要过于大吃特吃
导语: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与人体五脏相关,即酸入肝,甜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

酸加速新陈代谢酸味食物可增强肝脏
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与人体五脏相关,即酸入肝,甜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

酸加速新陈代谢酸味食物可增强肝脏的功能
对于防治某些肝脏疾病有效。

但食酸过多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胃酸过多的人和患关节炎及肾功能差者应少吃酸食。

甜补充热量甜味食物有补充气血、防止肌肉紧张和解毒之效
但甜食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血液中胆固醇增加,使身体虚胖,因此,肥胖者应少吃甜食,糖尿病患者更应忌食。

苦可使人体避免有害物质危害苦味有除燥热和利尿等作用
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恶劣情绪。

但是,过苦易导致消化不良等症,还会引起恶心、呕吐或者出现其他疾患。

脾虚及大便秘结的人应少吃苦食,骨病患者尤其不宜多食。

辣可以刺激食欲辣味食物能消除体内气滞、血滞等症状
但辣味有较强的刺激性,过多食用会使肺气过盛。

因此,患有痔疮、肛裂等肛门疾病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尿道炎、咽喉炎、神经衰弱等症者,应少食或忌食。

咸可以帮助保持体液平衡咸食有软化体内酸性肿块之效
但食盐过多会加重心、肾的负担,加重高血压等病的症状。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从中医角度诠释食物的偏性

从中医角度诠释食物的偏性

从中医角度诠释食物的偏性在食物的偏性里边它讲的是什么呢?酸走筋,酸类的东西是走筋的,走肝的。

辛类的东西是走气的,比如说肺,肺主气。

比如说我们吃一些辣的东西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这都是这个感觉。

然后苦走血,苦味的东西是走血的,血走心。

所以到夏天的时候,我们都强调多吃一些苦瓜,也是让心火不要太外散的那个意思。

从食补的角度去讲的。

然后咸走骨,咸类的东西是走骨的,骨就是走肾,盐可以入肾。

我原先也讲过,元气就是父母,就藏在老大的家,就藏在肾的家里边。

所以吃盐是最容易调我们元气的,吃咸味的东西最容易调元气。

这就好像说现在大家都在喜欢吃浓的辣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在调元气,都是脾胃虚弱的一个象。

当你特别爱吃浓的辣的时候都是脾胃虚弱,甚至包括你过完性生活以后,你的身体出现了一个虚象的话,那么就会出现类似拍那种电影,爱情麻辣烫。

为什么叫麻辣烫呢?就是你吃麻辣烫的东西可以充分的调你的元气上来,显得你有精神。

甘走肉,甜味的东西是走肉,脾胃。

像小孩子爱吃糖,就是因为他脾虚,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那么如果病在筋,如果得了肝病以后,就要怎么样呢?它说,无食酸,就是要少吃一些酸类的东西,就不要让它太收敛。

酸是主收敛的,这样的话就不要让它太收敛。

如果病在气,就无食辛。

如果你肺气得病了,那么你就不要太吃辛味的东西,辛窜的东西。

然后如果病在骨,无食咸。

如果病在骨头上,你就不要太吃咸类的东西,不要过分的调你的元气,这样才能把骨养住,把肾给养住。

还有就是如果病在血,无食苦。

如果病在心的上面,你就少吃一些苦的东西。

让心可以生发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

然后病在脾,无食甘。

无食肉,不要吃更多的那个甘类的东西,不要吃很滋腻的。

因为滋腻的东西它就会让脾增加它的代谢,使脾更加的疲劳。

因为脾主运化,这个都是我们原先所讲过的东西。

那么五味过度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是什么呢?多食咸,你如果多食咸味的东西,就会脉凝泣而变色。

中医的五味学说-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中医的五味学说-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中医的五味学说-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人心,咸入肾、甘人脾。

”《灵枢.五味论》还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饮食五味用之适宜,对人体则有益,若因过分偏嗜则可发生疾病,或在五脏有病之时,也应适当调整饮食五味。

《灵枢-五味论》中就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油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哎;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免心。

《素问,宣明五气篇》也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尤多食酸。

”如不遵循这些宜忌原则,硬行多食,百病必由此而生。

正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中所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所伤也。

”由此可见,食物的五味,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长寿。

饮食的五味不仅要和食物四气相结合,而且也要与四季气温的变化、病情性质和身体素质而定。

传统医学中的食物五味理论,正是指导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依据。

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或不谨遵宜忌,就会导致五脏失调,则形成疾病。

因此,饮食要求知四气,懂五味。

论中药五味理论

论中药五味理论

论中药五味理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论中药五味理论更新时间 2010-3-3 8:50:00 点击数摘要: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五味中药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之一,药物的味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确定的,后来逐渐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亦即人们对药味的获得有两种认识,一是以神农尝百草为代表的口尝之说;另一种认识就是药味来源于中医药物的功能和药效。

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存在不少问题。

1五味学说的积极意义药物五味可以部分地反映药物的功效特点五味是药物基本属性之一,它是用来阐述药物功用的一种理论框架,如《内经》云:“甘缓”“酸收”“苦燥”“苦泄”“辛润”等。

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能和;苦能泄、能燥;酸与涩都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淡能渗能利。

虽然药物的味与功效特点不是绝对和完全地符合,在古代功效尚未较好地总结出来之前,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反映药物的功效特点。

因此,对当时指导临床用药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人们首先了解药物的主治,然后才逐步总结出功效。

早期的本草,均基于这种实践,主要记载各药的主治病症。

在认识药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该药的五味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咳逆上气”药物有二十余种,却未指明这些药物以什么样的作用治疗咳逆上气。

不弄清这些药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点,临床选用药物只能是袭其用而用,无异于按图索骥。

五味归经愚解

五味归经愚解
6、象经络的子午流注,比如早上7-9点是胃经,表示此时胃经相关组织的代谢比其它时间强,气血在胃经的流动比其它时间多,凌晨1-3点则是肝经的代谢和气血最强。
当然,以上均是指一般情况下,对于特殊情况,比如肝的血脉都堵塞死了,那么酸吃多了也无法有效促进肝的机能运作加强,或者人体的调节中枢失灵了紊乱了,结果咸味吃多了中枢也不指挥肾加强代谢,还有子午流注也可能会受影响。在这些情况下,要用外力(比如手术)来打通血脉,要先(或者同时)调整人体的调节中枢,可能疗效才明显。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筋弹性差、手爪干枯
多食酸,则肉骶(dǐ)皱而唇褐——嘴唇外翻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头发脱落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口味过重还会破坏瘦身大计。由于菜肴的味道较咸,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更多的米饭,体形也就渐渐发生你所不愿看到的变化。
嗜酸——让你的胃不堪重负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酸菜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酸菜鱼、腌酸菜、泡萝卜……饭桌上总是少不了它们的影子。诚然,适当食酸可以降血脂、软化血管,还可以开胃、消食,但若每餐非酸不食,恐怕没多少人的胃吃得消。时间一长,胃炎、消化溃疡等疾病就会不期而至,让你痛苦不堪(过酸伤脾)。
3、过酸伤肝,则是指酸味过度,那么肝的运作就过度,超过负荷,流经气血虽然增多,但不够肝的消耗速度,并且代谢废物也过多过快,气血来不及运走,造成废物堆积,而且肝的细胞负荷过重得不到休息,这样过度的酸味反而会伤肝,可能会导致炎症等病症的产生。
4、以此类推,心脾肺肾的情况与肝相同。
5、为什么酸味会促进肝的机能运作加强(或者说代谢加强)?这个我解释不了,不过咸入肾我倒是可以大概解释:肾有调节体内盐分的功能,当人体中枢发现体内盐分过多时,就指挥肾加强运作,将多余的盐分随着尿液排出。当然,这个盐分(或咸味),不仅仅指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盐(氯化钠),还包括其它钙、锌、镁等盐分,象性味属咸的龟甲、牡蛎等等吃起来并不象食盐那样的味道。

五味入五脏

五味入五脏

五味是指食物的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关于五味对五脏的功用及影响,最早见著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多篇论述中,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记载: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这也是后世历代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的来由,并根据这个理论应用于养生实践。

所谓“入”,并不是简单指进入的意思,有的网友在驳斥五味入五脏这个说法时,简单地理解为进入的意思。

如酸入肝理解为酸的东西吃进去会进入肝脏。

这是望文取义的做法。

实际上这个入字是进入、归属于、相对应及影响的意思。

如咸入肾,指的是咸的东西,它的营养物质精华容易进入肾脏,主要能使肾脏发生应激和变化,对肾脏的功能代谢有影响作用,其他四味以此类推。

历代中医学家也据此原理,根据不同药物的气味来开方取药,以调和五脏,达到治疗目的。

黄帝内经虽然多个篇幅中论述到五味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入,如何入”的问题,而目前中医学资料尚未有过非常详细的论述,一般都是引经据典加以说明。

这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五味归属五脏的怀疑。

在讲究科学实验数据的今天,确实让很多中医学人士深感无奈。

那么五味入真的能入五脏吗?从以下二个方面可以加以佐证:五味确实入五脏。

一、五味入五脏是历代中医实践的经验总结。

这个总结最早见著于黄帝内经,这是从当时社会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到经验总结而来的理论。

鉴于当时的农耕社会,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并不能使用科学仪器观察食物的营养成分,也无法通过实验室的动物实验数据来证实不同味道对内脏的影响。

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品尝和发现问题。

不管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否真实,但几千年来中国历代不同医家参与研究和观察,并应用于无数案例的养生治疗,这个经验总结的真实性并不比实验室的数据差。

实验总结与实践总结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实践总结的可靠性更强,所以它才得以广传于各类各家中医典籍中,并世代流传。

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与五味有关的趣事。

为什么甜的糖水里加点盐很难吃,因为甜的东西属土入脾脏,而咸的东西属水入肾脏,五行理论认为土是克水的,这两对头放在一起,味道就会怪怪的,难以入口。

学点中医 五味调和

学点中医 五味调和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

五味具体如何分入五脏呢?我们又如何保护五脏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如何保护五脏。

甘入脾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如何保护五脏之脾呢?您可适当吃甜的东西如山药、香蕉、大枣等,可补养脾胃,补充人体的热量,解除身体疲劳。

另外,甜味还会使人放松,所以工作压力大的人适当吃点甜食可以睡得很香甜。

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饼干、点心、水果,事实上很多含淀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适合。

咸入肾中医讲的“咸”不是专指盐,而略相当于现在讲的“矿物质”,包括咸寒、咸凉、咸温、咸干、咸平多种。

咸味能滋养肾气,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喝一点淡盐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谢。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黑属水,黑能补肾。

可见,黑色食物具有补肾的功效。

其中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乌鸡、墨鱼、海藻、紫菜、茄子等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对强身健体、滋肤养颜有独特功效。

酸入肝酸入肝,也就是说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治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功效。

酸的食物还可以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胁满胀。

酸也能收敛,如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产后尿失禁、白带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来收敛。

中医学讲到酸,都会连带提到“涩”,酸、涩两个合在一起,涩有收敛的意思。

收敛包括伤口的收口愈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样。

《易经》的阴阳和五行相结合,所以饮食也与五行相对应,这就是五色与五味。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可以滋补肝心脾肺肾,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可滋补肝心脾肺肾。

养肝护肝 推荐4大护肝食物

养肝护肝 推荐4大护肝食物

导读:中医认为,肝病的引起不外乎两个方面:外因多由于时邪湿热侵袭和饮食不洁;内因多由于情志不和、劳倦内伤而削弱了机体抵抗力。

因而养肝护肝可从这两个方面调理,今日为大家推荐4大养肝食物,通过饮食调理肝脏。

养肝护肝可以酸入肝,酸入肝是指食用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养肝。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食一些酸味食品,如山楂、橘子、葡萄等;酸味食物并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宜吃,比如春季肝气旺盛时,就不可以吃太多酸味食品,否则会造成肝气过盛,影响人体健康。

中医指出,养肝护肝的食物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为宜,同时要避免多吃油腻、油炸、辛辣食物,否则会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

此外,青色食品是保肝、养肝的最佳选择,可以促进肝气循环,舒缓肝郁、保护视力。

因此,可多食用一些青色食物,如黄瓜、芹菜、菠菜、花椰菜、海带等。

另外为大家推荐四种护肝食物:养肝护肝推荐4大护肝食物1、护肝猪血猪血有解毒的作用,可用于中风、头眩、中满腹胀、交接阴毒、杖疮等。

我国很早以前就已知道吃猪血和其他动物的血,可清除体内的污物。

常吃猪血汤,利于维持肝脏机能。

2、自制药蛋以鸡蛋作为原材料制作的各种药膳也是防治肝病的上好食物。

被列为可治肝脏病的食物,还有蚬子汤、柠檬、菊花茶。

从中药店购买金银花和甘草,煎汤后加入黑砂糖(乌糖)饮服亦可。

此外,当归、生地、黄芩、山栀、淡竹叶、羚羊酒、丹皮等亦有解毒作用。

枸杞也对肝脏有益。

3、荔枝荔枝有强肝健胰的效能,对增强精力、血液有卓越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的是食荔枝过多会出鼻血,或引起牙痛,容易上火。

另外女性因腹部受冷发生疼痛时,可用荔枝的肉干20克,用水1碗煎5分钟取汤服用,效果很好,服后即能奏效。

4、乌梅乌梅可在中药店买到。

如果肝脏受损,饮少量的酒也会发生宿醉;即使肝脏正常,喝了大量的酒后肝脏也会难于及时处理产生的毒物,会发生宿醉。

因此,预防宿醉,应首先强化肝脏,加强肝脏的解毒作用。

可以用乌梅煎汤加入砂糖饮。

此为速效性的方法。

也可以用洋参煎服,亦有效果。

五行五味五音五色五方

五行五味五音五色五方

五志——《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五脏对应五志,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人的情绪可以被归纳为五种,传统医学中称之为“五志”。五志与五脏相对应,藏、志相互影响。比如心主喜,人在开心的时候,会被说成是“心花怒放”,并且通过笑声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再如肝主怒,病人喜欢发脾气,传统医学会诊断为“肝气盛,肝火旺”。气滞会引发肝区疼痛、不思饮食等,其实就是过怒伤肝的一种表现。脾的正常功能应该是将广度的思维输布四方,但是如果总是过度忧思,久而久之,就会因抑郁、焦虑而致病。肺主悲、肾主恐,都是一样的道理。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
南方夏火气息色红(赤)味苦主心,心包,三焦,小肠,
西方秋金气成色白味辛主肺,大肠,
北方冬水气坚色黑味咸主肾,膀胱,
中央长夏土气充色黄味甜主脾.
一、五行
1、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五味名词解释中医学

五味名词解释中医学

五味名词解释中医学
在中医中,五味指的是辛、酸、甘、苦、咸这五种基本的味道。

这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一部分,其中每种味道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并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相关联。

1. 辛味:能散能行,主要归肺、脾和胃经。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和气血阻滞。

2. 酸味:能收能涩,主要归肝、脾和肺经。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状。

3. 甘味:能补能缓,主要归脾、胃和肾经。

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疼痛等症状。

4. 苦味:能泻能燥,主要归心、肺和大肠经。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等症状。

5. 咸味:能软坚润下,主要归肾和膀胱经。

具有软坚散结、润燥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大便干燥等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淡味和涩味,但由于长期习惯上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仍称五味。

同时,中医认为药物的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五味与五脏也有对应关系,《灵枢经》篇名指出:“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

因此,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醋制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药物制备的一个重要方法,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醋就用于药物制备中。

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醋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和药效,使药物更适合治疗某些疾病。

这一制备方法被称为“酸入肝”。

“酸入肝”理论主要是从中医药的方剂中发展而来的。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气血、主疏泄的功能,而酸味属于入肝的性味。

加入醋可以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药物的药效。

醋制中药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浸泡法和蒸发法。

浸泡法是将药材放入醋中浸泡一段时间,让药材充分吸收醋的成分;蒸发法是将药材放入醋中蒸发一部分醋液,使药材表面形成一层酸性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药材的性质和使用目的。

醋制中药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药物的吸收。

醋中含有丰富的乙酸、醋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溶解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醋制石菖蒲可以提高其挥发油的溶解度,增强其镇静、祛风的作用。

二是增强药物的活性。

醋制中药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使其更适合治疗某些疾病。

醋制蛇床子可以使其毒性减轻,更适用于治疗风湿病;醋制石膏可以增强其解热、清热的作用。

三是改善药物的贮藏。

醋具有抗菌、防腐的作用,加入醋可以延长药材的保质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醋制生姜可以防止其腐败变质,延长其保存时间。

醋制中药在治疗多种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不同的药材经过醋制后,具有不同的药效。

醋制大黄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通便利水;醋制枳壳可以止呕止泻,健胃消食;醋制乌梅可以润肺止咳,止血散淤等。

虽然醋制中药有许多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材都适合醋制。

有些药材本身就具有酸性,或者有与醋相冲突的性味,醋制反而会影响其药效。

在使用醋制中药时,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使用目的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醋制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药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探讨“酸入肝”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醋制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炮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理论指导。

五味调和味觉的中医智慧

五味调和味觉的中医智慧

五味调和味觉的中医智慧中医学认为,食物的味道是对应于五脏的功能,每一种味道对应着不同的脏腑。

五味调和,可以保持味觉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味的特点以及中医智慧中的食物调养之道。

一、酸味酸味是五味之首,其性味酸涩,具有收敛和收束的作用。

中医认为,酸味归于肝脏,有助于收敛散漫的气机,能够改善肝脾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常见的酸味食物有柠檬、苹果、葡萄醋等。

适量摄入酸味食物可以增加食欲,调节肠胃功能,防止腹泻和消化不良。

二、甘味甘味是五味中最常见的一种味道,具有滋补和养阴的作用。

甘味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改善皮肤健康。

中医认为,甘味归于脾脏,能够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常见的甘味食物有糖、蜂蜜、枣等。

然而,甜食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和肥胖,因此在摄入甘味食物时应适量控制。

三、苦味苦味具有清热和燥湿的作用,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排泄体内废物。

中医认为,苦味归于心脏,常食苦味食物有助于滋润心脏,维护心血管健康。

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杏仁、芹菜等。

然而,苦味过重会伤及脾胃,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因此在食用苦味食物时应适量控制。

四、辛味辛味具有散寒和发散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辛味归于肺脏,可以改善呼吸道疾病和感冒症状。

常见的辛味食物有辣椒、生姜、葱蒜等。

然而,辛味食物过量会导致口腔溃疡和消化不良,因此在摄入辛味食物时应适量控制。

五、咸味咸味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润肺通便,调节水盐平衡。

中医认为,咸味归于肾脏,可以增强肾脏功能,维护水液平衡。

常见的咸味食物有海带、虾米、酱类等。

然而,过多的咸味摄入会导致水肿和高血压,因此在食用咸味食物时应适量控制。

综上所述,五味调和是中医智慧中的重要理念。

合理搭配各种味道的食物,可以实现味觉的平衡,有益于身体健康。

酸味可以收敛肝气,甘味可以滋补养阴,苦味可以清热燥湿,辛味可以发散寒气,咸味可以调节水盐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五味食物,以达到健康的调养效果。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一、酸入肝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疏泄受郁结、瘀滞和肝寒所困扰,易导致身体疾病。

而酸性对肝脏有一定的影响,即“酸入肝”。

据《本草纲目》记载:“醋,入肝经。

” 醋性酸寒,入肝能够软坚散结、化瘀行血、疏肝理气、降逆止呕等功效。

这就说明醋可以对肝脏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在中药炮制过程中,使用醋来改变药性,可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

二、醋制对中药炮制的作用1. 改变药性在中药炮制过程中,醋具有改变药性的作用。

醋性酸寒,可以软坚散结、化瘀行血、疏肝理气、降逆止呕等功效。

在一些需要改变药性的中药材中,往往会使用醋进行炮制。

在炮制制香附时,使用醋炮制能够令其性味转寒,增强散寒理气的功效。

而且,在炮制过程中,醋能够激发药材自身的物质变化,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疗效。

2. 增强药效醋制过程中,醋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促进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强药效。

将生地黄用醋炮制后,其内含的生地黄苷会被分解成菲地黄苷和石菖蒲苷,减少其毒性,增强其作用。

3. 调理兼顾使用醋进行炮制,不仅可以改变药性、增强药效,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醋的酸性对肝脏有一定的促进和调理作用,可以改善肝脏的功能,从而达到兼顾调理的效果。

在炮制石斛时,使用醋能够激发其原有的药性,增强其生津养阴的功效。

在使用醋进行中药炮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合适的醋不同种类的醋对中药炮制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醋进行炮制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醋。

一般来说,白醋对大多数中药材的炮制效果较好,但也有些中药材需要使用陈醋或米醋进行炮制,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醋进行炮制。

2. 控制炮制时间和温度在醋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炮制的时间和温度。

过长的炮制时间会导致药性过寒,影响药效;而过高的炮制温度也会导致药性发生改变,影响药效。

需要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实际情况,控制好炮制时间和温度。

3. 加入适量的醋在炮制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入适量的醋,过多或者过少的醋都会影响药效。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酸入肝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将药材经过适当的加工制成酸性化合物后,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和疗效。

而醋制中药是指在炮制过程中添加醋进行加工的一种方法,醋可以起到酸化药材的作用。

酸入肝的理论来源于中医药学中的“五行学说”。

按照五行学说,肝属于木,而酸味也属于木。

药材经过醋制后,可以使药性更加入肝,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酸入肝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改善药效和增强药物的疗效。

醋制中药在传统中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炮制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醋,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一般来说,醋制中药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治疗目的进行具体的调配。

在炮制过程中,醋可以改变药材中的成分结构,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疗效。

醋制中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酸入肝的效果:1. 改变药材的性味:醋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一些具有辛温、苦寒性质的药材,经过醋制后可以减轻其寒凉性质,增加其温热性质,提高其温经补肝的效果。

2. 提高药材的化学活性:醋可以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和活性。

一些药材中含有酸性成分,经过醋制后能使其更容易溶解和释放出来,提高药材的化学活性。

3. 增强药物的疏通作用:醋可以增强药物的疏散作用,促进药物的吸收和运输。

一些药材具有疏通经络、祛瘀活血的作用,经过醋制后可以增强这些作用,加速病理物质的排出。

4. 提高药材的疗效:醋制中药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一些药材经过醋制后,其活性成分和治疗效果会得到显著提高,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疾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酸入肝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醋制中药的炮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醋制,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提高药物的化学活性和疗效,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酸入肝的理论和醋制中药的炮制方法也在不断的得到验证和完善,为中医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醋制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炮制方法,是将中药材与醋进行混合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处理,以达到改变中药性能、增强药物功效的目的。

可以通过醋的性质对中药进行药性转化,增强其药效,并且改善中药的口味。

醋制中药可以增强药物的溶解性,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降低药物的毒性,并且提高患者的服药便利性。

正常情况下,醋制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它具有很强的药效和抗炎作用。

中药材与醋发生反应后,药物的主要成分可转化为酸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药效,能够加强药物的作用。

醋制中药还可增加药物的含量和疗效,提高药物的药效清晰度,缩短疗程和治疗时间。

在醋制中药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在醋制枸杞子的过程中,可以使其中的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从而提高了其抗氧化能力和抗炎作用;醋制制大半夏可以将其中的蛋白酶原酶转化为活性蛋白酶,增加了其化解痰涎的能力。

通过醋制,还可以增加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例如在醋制地黄时可以提高其含有生物碱的含量,增加其滋阴补肾的作用;醋制生地可以增加其中的黄连素和大豆黄素含量,增强其抗菌和抗炎作用。

醋制中药还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

醋具有酸性,可以中和中药的苦味和涩味,提高药物的耐受性,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服用。

《黄帝内经》论酸

《黄帝内经》论酸

1748【理论探讨】《黄帝内经》论酸**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03515)-基于DNA 甲基化研究慢性乙肝证候差异表现遗传机制作者简介:文生(1978-),男,四川宣汉人,主治医师,博士 研究生,从事温病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郑秀丽(1981-),女,重庆江津人,副教授,博士 研究生,从事温病理论与感染性疾病证治规律研究,Tel : ,Email :zhengxl023@ 163. com 。

文生,郑秀丽△,杨宇(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摘要: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酸味的篇章,归纳总结出酸味药除收敛功能外还有涌泻功能:酸味药过度使用会伤肝、损脾胃;酸味药在《黄帝内经》中被广泛运用于心、肝、脾、肺脏疾病的治疗,以及风、寒、湿、燥、火五气太过、不及、胜复所致的疾病治疗。

通过探析后世医家运用酸味药的医案、方剂,佐证《黄帝内经》有关酸味药运用原则的正确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故笔者认为 应深研《黄帝内经》掌握其酸味药的运用原则,以提高临床中医师使用酸味药的正确度和准确度,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黄帝内经》;酸味;运用中图分类号:R222. 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20) 12-1748-03Treatise on Acid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WEN Sheng ,ZHENG Xiu-li ^,YANG Yu(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 taste chapters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ur taste medicine has the function of gushing and purging in addition to the function of convergence. The overuse of sour medicine will injure the liver and damag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our medicine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art, liver , spleen and lung diseases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 as well as the wind, cold, wet, dry, fire five Qi too much , not enough , mutual restraint caused disease. By analyzing the medical cases and prescriptions of sour medicine used by later doctors , this paper proves the correctness , guidance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principles of applying sour medicine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 Therefore ,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study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master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its sour medicine ,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TCM doctors' use of sour medicin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 :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 Sour ; Application酸味起源于远古至西周时期,如《山海经》⑴中 记载“鳖鱼”有“酸甘”之味。

中医认为酸入肝

中医认为酸入肝

中医认为酸入肝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中医认为酸入肝,肝主血。

许多妇科病由肝经不舒引起,醋味酸,专入肝经,能增强药物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活血化淤,疏肝解郁、散淤止痛。

“醋制”是中药炮制中重要的炮制方法,中医临床常用醋与各种药物共制,如常见的妇科用药如醋柴胡、醋当归、醋白芍等,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

“秘制”醋法:
将香附分成三份,分别用盐、醋、黄酒浸泡,制丸内服,可调经止痛。

将地榆50克(烧炭),米醋50克,以水共煎服,适于血热月经过多、血热崩漏。

又如《增订经验集》记载有治疗赤白带下的药方:“贯众一个全用,刮去皮毛……以米醋蘸湿,慢火炙热,为末,空腹米汤饮下,每服二钱”,治湿热引起的妇女赤白带下,诸药不能得效者,用此屡试有效。

近年研究发现,食醋还具有美容驻颜的作用,经常饮用保健醋和醋制品能使皮肤光洁细腻,皱纹减少,容颜滋润健美。

长期坚持用稀释的醋洗脸,还有利于面部的皮肤营养。

将醋与甘油以5∶1的比例混合涂抹皮肤,长期坚持能使粗糙的皮肤逐渐恢复细嫩;每晚就寝前用醋涂抹发根的皮肤,还能减少头皮屑的生成;如每晚临睡觉前饮用少量醋,既有助于睡眠,又有利于皮肤的保养。

中医宝典——精选推荐

中医宝典——精选推荐

中医宝典五味所⼊:酸⼊肝,苦⼊⼼,⽢⼊脾,⾟⼊肺,咸⼊肾,是谓五⼊。

五味所禁:酸⾛筋,筋病⽆多⾷酸,咸⾛⾎,⾎病⽆多⾷咸,⽢⾛⾁,⾁病⽆多⾷⽢,⾟⾛⽓,⽓病⽆多⾷⾟,苦⾛⾻,⾻病⽆多⾷苦,是谓五禁,⽆令多⾷。

五脏所主:肝主筋,⼼主脉,脾主⾁,肺主⽪,肾主⾻,是谓五主。

五脏所藏:肝藏魂,⼼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精,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化液:肝为泪,⼼为汗,脾为涎,肺为涕,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脏所恶:肝恶风,⼼恶热,脾恶湿,肺恶燥,肾恶寒,是谓五恶。

五脉应象:肝脉弦,⼼脉钩,脾脉代,肺脉⽑,肾脉⽯,是谓五脏之脉。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

五邪所乱:邪⼊于阳则狂,邪⼊于阴则痹,抟阳则为巅疾,抟阴则为喑,阳⼊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精所并:精⽓并于肝则怒,并于⼼则喜,并于脾则忧,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相并者也。

五⽓所病:肝为语,⼼为噫,脾为吞,肺为咳为嚏,肾为⽋为恐,胆为怒,胃为⽓逆为哕,⼤肠⼩肠为泄,下焦溢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是谓五病。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劳所伤:久⾏伤筋,久视伤⾎,久坐伤⾁,久卧伤⽓,久⽴伤⾻,是谓五劳所伤。

劝君早⽇认知⾷物四⽓(温、热、寒、凉)和五味(⾟、酸、⽢、苦、咸),吃出健康幸福来。

【四⽓--温、热】温热性的⾷物有温中、补虚、驱寒作⽤,适宜于于虚寒体质的⼈和宜于冬季⾷⽤。

这类⾷物如⽜⾁、⿅⾁、鸡⾁、鳝鱼、⾲菜、核桃、荔枝、榴莲等都列为温热类的⾷物。

【四⽓--寒、凉】寒凉性的⾷物有清热、泻⽕、解毒的作⽤。

适宜于体质偏热,平时⾯⽬⾚红、⼩便黄、⼤便硬的⼈。

这类⾷物如黄⽠、苦⽠、西⽠、雪梨、绿⾖、螃蟹、猪⾁、啤酒等俱属于寒凉性⾷物。

【五味--⾟】⾟味⾷物有宣散和刺激作⽤。

适量⾷⽤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认为酸入肝,肝主血。

许多妇科病由肝经不舒引起,醋味酸,专入肝经,能增强药物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活血化淤,疏肝解郁、散淤止痛。

“醋制”是中药炮制中重要的炮制方法,中医临床常用醋与各种药物共制,如常见的妇科用药如醋柴胡、醋当归、醋白芍等,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

“秘制”醋法:
将香附分成三份,分别用盐、醋、黄酒浸泡,制丸内服,可调经止痛。

将地榆50克(烧炭),米醋50克,以水共煎服,适于血热月经过多、血热崩漏。

又如《增订经验集》记载有治疗赤白带下的药方:“贯众一个全用,刮去皮毛……以米醋蘸湿,慢火炙热,为末,空腹米汤饮下,每服二钱”,治湿热引起的妇女赤白带下,诸药不能得效者,用此屡试有效。

近年研究发现,食醋还具有美容驻颜的作用,经常饮用保健醋和醋制品能使皮肤光洁细腻,皱纹减少,容颜滋润健美。

长期坚持用稀释的醋洗脸,还有利于面部的皮肤营养。

将醋与甘油以5∶1的比例混合涂抹皮肤,长期坚持能使粗糙的皮肤逐渐恢复细嫩;每晚就寝前用醋涂抹发根的皮肤,还能减少头皮屑的生成;如每晚临睡觉前饮用少量醋,既有助于睡眠,又有利于皮肤的保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