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政策执行研究中的新型模式分析word版本 (4页)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执行效果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的有效执行能够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反之,政策执行不力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

因此,对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政策执行的背景与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这些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优化事业单位的布局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其活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等。

二、事业单位政策执行的主要方式(一)宣传与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如会议、文件、网络等,对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了解政策的内容和要求。

同时,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准确理解政策内涵,掌握政策执行的方法和技巧。

(二)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国家政策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等,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三)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不打折。

(四)建立激励机制对政策执行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政策执行氛围。

三、事业单位政策执行效果的具体表现(一)服务质量提升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事业单位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政策执行情况

政策执行情况

政策执行情况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估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对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探讨,旨在全面呈现政策的执行情况。

一、政策背景
在本部分,将介绍所讨论的具体政策的背景,包括政策制定的原因、政策的重要性和政策制定的意图等。

二、目标设定
在本部分,将详细阐述政策的目标和预期效果。

明确政策的目标是
什么,以及政策预期的实施结果是什么。

三、政策实施措施
在本部分,将依次介绍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政策的主要措施、实施的步骤以及涉及的主要部门和负责人等。

四、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本部分,将具体分析政策的执行情况,包括政策实施的进展、实
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果和效应等。

五、问题与挑战
在本部分,将详细探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政
策执行中的难题、资源不足、监管不力等方面的问题。

六、成果与效应
在本部分,将综述政策执行的成果和效应,分析政策实施的影响、进展和可能的改进方向等。

七、总结与建议
在本部分,将总结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包括解决问题和改进政策执行的途径和方法等。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从而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注:由于题目限制了具体的政策名称和背景信息,以上只是一个示例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填充。

(完整word版)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完整word版)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

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

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

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

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

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补充:
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

我国政策执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其启示

我国政策执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其启示

我国政策执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及其启示吴庆[摘要]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政策执行的研究对于正在转轨中的中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政策执行有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及研究观点的总结,对目前我国的政策执行研究进行了总体描述和评价。

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关注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策执行研究的影响,注重政策手段的研究。

[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中国一、导言在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研究中,人们习惯上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政策制定(规划)、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等阶段。

尽管政策执行构成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政策理想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西方政策科学发展的相长时期内,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学者们的应有重视,政策科学更多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学科,政策过程链条上缺少执行这一环节。

1973年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执行进行了跟踪研究并写成了报告《执行——联邦的计划在奥克兰的落空》一书。

研究表明,奥克兰计划并不是按政策制定者所设想的那样被执行的,它并没有取得预定的目标,问题就出在它被执行的方式上尤其是“联合行动”的困难上,他们的工作引发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颇大的“执行运动”。

执行研究的学者们写下了大量的论文,提出了各种关于执行研究的途径、理论及模式,拓展了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政策科学的理论内涵。

政策执行也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我们国家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关注较晚,90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一些政策执行的研究论文出现。

这和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背景和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现阶段中国而言,在经历了以分权让利为主线的20年改革,打破了中央高度集权和集中管理的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之后,公共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愈来愈多地属于政策执行的范畴,或者愈来愈密切地与政策执行相关,诸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国企改革”、“扶贫”、“反腐倡廉”、“机构改革”等一系列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的重大的公共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关键还在于它们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支持和强有力的贯彻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新范式

公共政策分析新范式

1 2
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旧有的公共 政策分析范式已无法满足新的挑战和需求,需要 进行转换以适应时代发展。
提高政策效果
新范式能够更好地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提高公 共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政策效果。
3
促进学科发展
范式转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推动公共 政策分析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促进学科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多 个利益相关方,需要跨学科、跨 领域的综合分析方法。
政策科学的进步
政策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 方法不断涌现,为政策分析提供 了更多可能性。
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保障公共利益
有效的政策分析能够确保政策制定和 实施符合公共利益,提高政策效果和 社会福祉。
促进科学决策
新范式可以应用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 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
高教育质量。
社会福利政策
新范式可以用来研究社会福利政策的 制定、执行和评估,提高政策的公平 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与管理
新范式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 学的决策依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
04 新旧范式的比较与转换
转换的必要性
转换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范式的接受度和应用范围有限,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和习惯的束缚;同时,新范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尚不完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机遇
新范式能够为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 和精细化;同时,新范式的应用和发展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强政策回应性和可持续性
新范式关注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政 策的回应性和可持续性。
提升政策公信力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

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模型及其检验摘要: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机制,不仅是检验过去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推进和完善政府工作的重要基础。

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并论证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模型;长宁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一、引言本文以上海市长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为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政府公共政策实施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对象、评价的方式和途径等。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2)设计政策评估的指标体系;(3)对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政策评估的案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于2005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了“三医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试点。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工作与运行,长宁改革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成效,本课题组在过去已有的调研和跟踪观察的基础上,对本次改革的试点情况作一个相对全面的政策评估。

二、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一个效果评价模型设计(一)改革的政策目标长宁区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改革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1)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减少医药费用浪费,杜绝不合理检查,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2)完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支付办法,年度医疗保险基金费用发生数控制在核定的预算经费内;(3)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六位一体”功能,凸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使社区居民得到综合、连续、价廉、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

政策执行分析报告

政策执行分析报告

政策执行分析报告1. 引言政策执行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后,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施和落实政策的过程。

政策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政策的成效和社会效益。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政策背景在政策执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政策本身的背景和目标。

本节将对相关的政策进行简要介绍。

(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描述)3. 政策执行分析3.1 政策执行进展政策执行进展是指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了解政策的执行进展,可以判断政策是否按照预期实施,并及时发现问题。

下面是对某一政策的执行进展的分析:(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政策的实施时间、主要措施、进展情况等)3.2 政策执行效果政策执行效果是指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可以评估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找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对某一政策的执行效果的分析:(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政策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因素等)3.3 政策执行问题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这些问题和障碍可能会影响政策的成效和实施效果。

下面是对某一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政策实施中的困难、阻碍因素、执行缺陷等)4. 政策执行建议基于对政策执行的分析,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以便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的执行和改进政策的效果。

下面是对某一政策执行的建议:(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包括改进政策执行的措施、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的建议等)5. 结论通过对某一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这些结论可以为政府进一步优化政策执行提供参考。

本报告对某一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政府的决策和政策调整有所帮助。

6. 参考文献(在这里列出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附录•附录1:相关数据表格•附录2:调研问卷•附录3:调研报告。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近年来,政策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政策实施的效果对于衡量其成败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改进的空间。

1. 背景在进入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该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目的。

政策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或经济问题而制定的,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对于评估其效果至关重要。

2. 目标设定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需要明确其目标设定。

政策制定者通常会为政策设定明确的目标,如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教育水平等。

在评估效果时,我们需要将政策实施后的结果与这些目标进行对比,以评估政策实施的成效。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政策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民众或企业的反馈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

4. 政策效果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评估方法:a. 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政策实施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

例如,通过比较贫困人口比例的变化,来评估减贫政策的效果。

b. 调研分析:通过对民众或企业的调研,了解他们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感受和评价。

这可以提供一定的主观反馈,帮助政策制定者进行改进。

c. 对比分析:通过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政策实施的相对优劣,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空间。

5. 成功因素与问题在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潜在的成功因素和问题:a. 政策设计因素:政策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

如果政策在设计阶段存在缺陷,那么其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b. 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也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不稳定等外部因素可能对政策实施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干扰。

c. 领导与执行力:政策实施的效果还与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有关。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模型

精选2021版课件
13
(4)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 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 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 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 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 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 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 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 出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政策执行模型是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重要因素之间相 互关系的理论描述。
精选2021版课件
4
(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 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 “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 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 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精选2021版课件
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 《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 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 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 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精选2021版课件
11
(3)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这是米德(D.S.Van Meter)和霍恩(C.E.Van Horn)于1975 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 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 (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 (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 如下:

政策分析新模式

政策分析新模式

二. 政策科学的构建 三. 政策科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
1.

政策科学产生的知识渊源
躺在西方文明遗产上的政策科学
公元前18世纪: 总述:政策分析是特别突出的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活动,系统的政策建议 是从国家和教会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代表著作: 《汉莫拉比法典》目的是在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一个统 一的和公正的秩序 公元18世纪: 政治知识开始被认可,那些具有责任感的统治者逐步运用政治知识。 代表人物:边沁 休谟 伯克 孟德斯鸠 卢梭
三. 政策科学发展与变革:
20世纪70年代: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策评估、执行、 终止、应用 。 20世纪80年代:政策科学的发展一直在“老的主题” 与“新的问题”之间的摇摆。 20世纪90年代:政策科学的价值取向成为讨论的主题。 政策科学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如政策科学重要性和 应用性得到快速发展,其社会地位日益提升;从政策 科学到政策调查,政策调查成为政策科学发展非常迅 速的一个领域;后实证主义在政策科学内兴起。
要点7 将公众方法与专家方法结合起来以界定政策问题 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是确定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并形 成相对一致的意见,与单纯的外部专家咨询方法以及内 部的政策决定方法不同,参与导向的问题分析是从公共 政策使用者的角度来确定问题。对此有以下五个要点: ① 参与性的分析和技术性的分析 ② 代表性的方法与直接性的方法 ③ 目标性的社区与目标性的人群 ④ 现象性或分析性的诊断与原因性与系统性的诊断 ⑤ 技术性的系统分析与参与的系统分析
要点9 政策实施取决于具有冲突-协作与委托-代理特征的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的政策执行过程:较关注于具体的项目和支持

治理导向的政策执行过程:从服务的安排者与服务的生 产者可以分开的角度(形成政策实施的委托代理关系)

中国政策执行研究新发展——一项多重视角的比较分析

中国政策执行研究新发展——一项多重视角的比较分析

论文中国政策执行研究新发展———一项多重视角的比较分析丁 煌 卫劭华【摘要】不同理论视角的充分介入,是近年来中国政策执行研究的特征和亮点。

然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仍存在缺失。

论文对近年来组织经济学视角、政治分析视角和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相关中文文献进行梳理与析评,关注其中重要的分析概念、模型与研究思路及其贡献和不足,并对这些研究进行整体比较。

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国政策执行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

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与析评,论文尝试提出联结中国政策执行研究多重视角的着力点,具体可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各理论视角提供的分析概念、思路与方法等维度出发,更积极地探索彼此衔接与对话的可能;二是注重理论向实践的充分接入,以充分的理论供给支撑国家的治理供给。

论文力图展现近年来中国政策执行研究的总体图景和相对重点的研究工作,以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可以进一步深化和争鸣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政策执行 组织经济学视角 政治分析视角 社会网络视角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23)06-0068-23·86·丁煌,武汉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劭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和编辑部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行为选择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721741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高政策效能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11AZZ004)。

一、研究背景与分析思路围绕政策执行议题,国外学者大多依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整合式的途径开展研究(丁煌、定明捷,2010)。

其中,大量成果经由华人学者“进口”至国内,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国外研究的借鉴乃至超越。

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第一篇: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一)关于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对我国政策执行的总体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关注转型期政策执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上。

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地方政策执行研究,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研究,对转型期中央公共政策失控研究等。

学者们认为出现诸类现象的原因有:政策本身存在漏洞,出自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政策信息漏损,监督体制不足,缺乏评估标准,执行主体政策素质影响,政策执行民主化、公开化不够,环境因素,中央和地方关系没有理顺等体制原因等。

并对应地提出改进的措施。

大部分文献泛泛而谈,对诸多因素等量齐观,使得这种分析陷入浅显、表层,缺乏改善目前政策执行现状的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钱再见,金太军认为(钱再见, 金太军,2002,)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往会由于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等原因,消极、被动、低效地执行政策,甚至影响和阻挠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这种现象就是我国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现象。

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的“中梗阻”现象,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阳奉阴违,拒不执行”;“左顾右盼,等待观望”;“讨价还价,政策攀比”等,大都可以从政策执行主体上找到原因。

影响政策主体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包括政策社会化机制乏力,成本收益预期失衡,责任追究制度缺损等等。

要克服“中梗阻”现象,就需要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知识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同感。

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丁煌认为(丁煌,2002A,)我国的政策执行中存在着政策执行阻滞现象。

政策执行阻滞是指政策执行过程因某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的不顺畅乃至停止不前,进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情形。

阻滞政策有效执行的制度缺陷包括纵向的政府间权力划分缺乏规范;横向的机构间职能配置交叉重叠;政策执行行为的监督制度不健全;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等。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执行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执行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政策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中的政策执行是政府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它是整个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和社会发展的成效。

因此,对政策执行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政策执行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企业、民众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标、资源分配和权力关系,往往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需要企业积极配合,但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企业利益的阻碍,从而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

其次,政策执行需要具备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监督和评估是政府确保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障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同时,政府还应定期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此外,政策执行还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不同的政策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执行。

因此,政策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例如,某个环境保护政策在城市地区的执行可能会面临与农村地区不同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措施。

政策执行还涉及到政府能力和资源的问题。

政府部门在执行政策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资源保障。

这包括政策制定的专业知识、执行的人员和资金等。

如果政府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政策执行就会受到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政府应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政策执行需要注重沟通和协调。

政府在执行政策时需要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只有充分了解各方的需求和利益,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政策。

同时,政府还需要与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确保政策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衔接和协同。

例如,一项教育政策的执行需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公司新政策执行效果总结

公司新政策执行效果总结

公司新政策执行效果总结近期,我们公司实施了一项新的政策,为了总结新政策推行的效果并向全体员工做出详细的说明,本文将就新政策执行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一、政策背景该新政策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激烈、提高公司生产效益和员工绩效的需要而制定的。

主要目标是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各项业务流程、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和激励机制。

二、政策内容新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员工个人和团队的表现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

3. 培训与发展: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

4. 薪酬福利待遇:适度调整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5. 沟通协作: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协同效能。

三、执行效果分析1. 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引进新技术和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生产周期缩短了20%,同时产品返修率减少了15%,有效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然而,一小部分员工对新技术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指导。

2. 员工激励机制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员工个人和团队整体绩效都有了明显提升。

更多员工获得了晋升和奖励机会,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

然而,由于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立存在一些争议,一些员工对结果的公正性提出了质疑,需要及时解决。

3. 培训与发展公司加大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并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

员工在不同领域和技能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实和提升,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公司的业务需求。

然而,部分员工由于个人原因对培训的参与度偏低,需要继续加强相关培训的宣传和推广。

4. 薪酬福利待遇适度调整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新的薪酬结构和福利政策带来了较大幅度的普惠性提升,员工满意度明显提高。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初探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初探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进行初探,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入手,探讨了当前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影响因素、提升效力的策略和案例分析。

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代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执行效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新时代、影响因素、策略探讨、案例分析、对策、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公共政策执行效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来解决。

制定政策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执行政策,确保政策能真正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和障碍,导致政策执行效力不如人意。

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都亟需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因素以及提升政策执行效力的策略。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为提升政策执行效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现状和问题,并寻找提升政策执行效力的策略和对策。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初探,从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角度,探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旨在深入分析目前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真实情况,为提高公共政策执行效力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分析当前新时代下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二是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层面和微观执行层面的因素;三是提出提升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策略建议,从制度建设、管理机制、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四是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五是对新时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力的对策进行探讨,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政策执行模式理论变迁梳理[权威资料]

政策执行模式理论变迁梳理[权威资料]

政策执行模式理论变迁梳理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政策执行的理论源于西方,并历经了四十余年的变迁,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深受对应历史时期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潮的影响。

文章首先对政策执行背景等进行研究,然后对三代政策执行模式进行比较视阈下的理论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模式理论变迁实证【】C93-0 【】A政策执行的含义有很多重,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将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动态过程。

政策执行理论源于西方,历经了四十余年的变迁,每个阶段的变迁都深受对应时期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潮的影响①。

在学界运用更广泛、认可度最高的是按照政策执线性执行和时间发展逻辑进行的三代划分方式: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整合型网络模式。

自上而下的政策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些看似“精美”的公共政策并未带来期望的政策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失望和关注,人们试图弄清楚为什么完美的政策制定背后会是政策失败,究竟政策执行过程中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1973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普瑞斯曼和维尔达瓦斯基的合著《政策执行―华盛顿的宏大期望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

该书凸显了“共同行动的复杂性”,警示人们:政策执行都没想象的那样容易,不要对政策执行抱以完美的期望,政策部分上得以执行已是一种“惊喜”。

自此,政策执行成为整个20世纪70年代政策执行研究的主题②。

自下而上的政策模式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非政府组织快速兴起,促使人们意识到:不论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要解决所有的矛盾是不可能也不可行的,因为政策执行中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冲突③;应跳出绝对理性的思维束缚来看待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

后实证主义和解释学派也对第二代模式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整合型网络模式是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式,其产生于20世纪80末期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多根本性变化:国家的碎片化和分权,组织化社会的兴起,“政策制定和制定开始在公权机构与作为客户的利益集团之间共同完成。

^^^政策执行研究的范式转变_陈喜乐2013

^^^政策执行研究的范式转变_陈喜乐2013

2013年第1期(总第215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No.12013General Serial No.215政策执行研究的范式转变陈喜乐,杨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12-08-06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2011R0085)作者简介:陈喜乐,女,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洋,男,山西晋城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以往对政策周期过程的研究视角多数集中于政策制定与政策评估等环节,政策执行成为一个“遗漏的环节”。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政府实施的政策中大部分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使得人们对政策研究的视角逐渐由政策制定转向了政策执行,提出了许多有关政策执行的理论和模型。

政策执行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由“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的“自上而下”范式向“关注影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的“自下而上”范式,再向“试图建立一个集前两者优点于一身的整合性概念框架,并对执行进行动态探讨”的“整合—系络”范式的转变。

关键词:政策执行;范式转变;“自上而下”范式;“自下而上”范式;“整合—系络”范式中图分类号:G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3)01-0001-08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在整个政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在政策制定与政策评估之间,存在着一个“遗漏的环节”。

[1]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开始反思,为什么由约翰逊政府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中的许多政策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至此,对政策研究的视角逐渐由政策制定转向了政策执行。

70年代初,普雷斯曼(J.L.Press-man )和威尔达夫斯基(A.Wildvasky )合著的《政策执行》一书,对联邦政府旨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所实施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并提出了导致政策执行失败的两个重要结论,即“执行不能与政策分离”和“多元化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政策执行研究中的新型模式分析

政策执行研究中的新型模式分析

政策执行研究中的新型模式分析【摘要】主要介绍了“执行运动”兴起以来的三代政策执行模式,重点探讨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的由来及相关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变项。

【关键词】政策执行;“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编号】16728777(XX)0XX902按照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人们习惯将政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政策形成与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虽然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理想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但由于人们一直认为政策执行处于“黑箱”状态,政策能够通过执行系统不折不扣地完成。

因此,公共政策研究一直致力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分析决策的模型,对于制定出来的政策怎样执行,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直至Pressman和wildavsky于1973年的著作《执行》一书中阐述政策执行对于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性后,学界才真正对于此领域有较多的论述与研究,并由此出现了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执行运动”。

研究人员写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各种关于执行研究的理论和模式。

正是在介绍前两代政策执行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并由此引发对我国现有政策执行状况的思考。

在此,我们似乎应该明确第三代执行途径由何而来?什么是第三代执行途径?它与前两代执行途径相比有何特点?加深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的溯源在政策执行研究的初始阶段,许多学者包括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在内,主要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来研究执行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代执行途径。

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

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强调严密的命令和上级的控制指挥能力,另一方面主张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执行规范的理性设计。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模型

政策执行模型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前节对政策实施理论发展进行了简单阐述,其中提到的许多政策实施模型对政策的实施理论和实际操作都有很强指导意义。

今另辟一节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政府政策实施模型范米特与范霍恩在其著作《政策实施过程:一个概念框架》中,将政策的形态区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根据政策变动的幅度确定的;另一个则是由参与实施者对目标的共识程度而定。

他们认为,政策变动幅度的大小与目标的共识程度的高低,既影响政策的形态,也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据此二人的研究得出四条规律:规律一:政策变动愈小,目标共识愈高,则实施效果愈成功;规律二:政策变动愈大,目标共识愈低,则实施效果不明显;规律三:政策变动愈大,目标共识愈高,则实施效果好;规律四:政策变动愈小,目标共识愈低,则实施效果差。

从两人的以上假定可知,目标共识对政策的影响要强于政策变动。

在政府政策实施(implement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policy)模型中,范米特和范霍恩确定了六个变量关涉到政策与实施之间的联系。

首先是政策的标准和目标以及政策的资源。

其次是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实施、实施机构的特点、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以及实施者的意向。

确定政策标准或目标的目的在于澄清决策过程中的不清晰之处。

把政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变量是因为有效地实施政策就要充分地调动各方有利因素。

组织间的沟通可以影响政策实施者的意向。

实施机构面临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对实施过程亦有着很强的影响。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贡献在于找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因素,建立了政策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政府政策实施模型给我们带来如下的启发:第一,政策实施的成功部分取决于实施机构的有效沟通。

政策目标与标准作为无生命的信息首先必须通过传播系统传达给实施者的意向。

假如在实施中出现了沟通方面的问题,可以从政策的目标和标准、组织沟通与实施活动、执行机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者的意向此四者的互动关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报告分析政策措施实施效果

研究报告分析政策措施实施效果

研究报告分析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政策是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本研究报告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为了更好地分析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首先需要了解政策的背景和目标。

本研究对象是某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措施。

该政策的背景是该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政策措施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了解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过程是评估实施效果的前提。

本政策主要包括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高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等。

在实施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组,组织实施各项措施,并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

三、实施效果分析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是评估政策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根据相关数据与调研结果,本研究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效果。

1. 环境质量改善程度在政策实施前,该国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指标普遍超过安全标准。

经过政策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水体污染得到控制、土壤污染治理取得了初步进展。

2.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加政策实施以来,该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 环保产业发展态势政策措施的实施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环保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环保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四、问题与挑战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对该国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时,本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政策执行研究中的新型模式分析
课件 3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执行运动”兴起以来的三代政策执行模式,重点探讨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的由来及相关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变项。

【关键词】政策执行;“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777(201X)0201X902
按照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人们习惯将政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政策形成与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虽然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
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理想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但由于人们一
直认为政策执行处于“黑箱”状态,政策能够通过执行系统不折不扣地完成。

因此,公共政策研究一直致力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分析决策的模型,对
于制定出来的政策怎样执行,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直至Pressman和Wildavsky于1973年的著作《执行》一书中阐述政策执行对于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性后,学界才真正对于此领域有较多的
论述与研究,并由此出现了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执
行运动”。

研究人员写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各种关于执行研究的理论和模式。

正是在介绍前两代政策执行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并由此引发对我国现有政策执行状况的思考。

在此,
我们似乎应该明确第三代执行途径由何而来?什么是第三代执行途径?它与前
两代执行途径相比有何特点?加深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与
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的溯源
在政策执行研究的初始阶段,许多学者包括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在内,主要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来研究执行问题,这也就是所谓
的第一代执行途径。

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
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

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
强调严密的命令和上级的控制指挥能力,另一方面主张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执行
规范的理性设计。

从整体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模式应用相当广泛,是影响力
相当普遍的政策执行模式。

这一模式非常强调政策执行的法令规章,反映了公
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然而,这一模式也遭到了很多批评。

因为其把执行看成是
没有反抗意志的人,实际上,执行过程是一个参与者众多、实现利益多元化的
复杂过程,上层政策制定者很难达到对政策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控制。

具体而言,
“自上而下”模式的缺点体现在:(1)强调中央的政策决定,过度重视高级官员设定目标和设定方案的能力,忽视了来自于私人部门、基层官员、地方执行机构的影响;(2)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由多元的政府机关和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难以适用;(3)将执行的组织结构简单地看作为静止不变的科层制,没有认识到动态变化的存在;(4)彻底质疑了独立政策执行阶段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自上而下”模式的种种质疑,一部分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自下而上”模式,其中又以Weatherley和Lipsky的《街道层次的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代执行途径。

这种模式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它强调给予基层官员和地方执行机关自主裁量权,中央的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员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

它还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可以看出,“自下而上”模式的出现相当创新,不仅在方法论方面相当新颖,而且在概念上也有所突破。

这种模式以多元行动者所认知的问题、策略与目标为基础,而不仅仅着眼于政府计划,如此可以摆脱“自上而下”模式过分重视政府机关角色的缺点。

但是,其自身也有许多缺陷,表现在:(1)这一模式固然肯定基层官员的角色,但基层官员的行为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未必是“正面的”。

因此,如何改善基层官员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问题。

(2)该模式侧重于对基层官员“事实”的分析,而对“价值”的伦理分析则相当欠缺。

事实上,如何培养正确的服务观念和组织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课题。

(3)这一模式的分析缺乏一个明确的理论。

网络技术不仅是认定相关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它还需要一个明确的理论,将这种网络关系放在行动者认知、资源和参与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因素上。

二、什么是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
第一代美国政策科学研究者对执行问题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这一层次上,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自上而下”模式以及控制能力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途径;第二代研究者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州政府这一层次,强调下层行动者对于政策的影响能力和由此而呈现出的“自下而上”模式。

但总的来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是一种纵向的研究途径。

Emore认为,成功的政策执行一方面应该运用“向前推进策略”,由政策制定者缜密地规划政策工具和妥善运用其他政策资源;另一方面则必须采用“向后推进策略”,广泛掌握政策对象的诱因结构。

在此基础上,第三代研究者将关注对象扩展到了州际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上来,由此提出第三代执行途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的产生主要是针对第一代与第二代政策执行途径的优、缺点加以整合改进,期望能建构出更有解释力的政策执行模式,它是由Goggin等人于1990年的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首先提出的(下图)。

其认为第一代政策执行呈现出演绎的途径,而第二代政策执行呈现出一种分析性的归纳途经,但政策执行是一种极为繁复的过程,是一系列发生于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行政与政治决策和行动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独采用演绎或归纳的途经就可解释。

因此,他们主张政策执行研究不应忽视各种层次中执行动态面的探讨,而其所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