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定式及其突破

合集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7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7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7篇)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一项重点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客观环境。

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大学教师和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不易察觉。

面对新的形势。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在大学自身的要求的党建工作。

实践是重要思想“三个代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完成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理,组织者,实施者和各种保障要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管理,依照法律规定我们的宣传思想和道德原则,进入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秩序的纪律和法律,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效能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充分体现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其次,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因此就必须以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相互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从而才能满足社会用人的需求。

现代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培养出我国高素质高人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作者:刘馨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摘要: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和主导因素。

目前,各高校如何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如何更好发挥该学科教师的教学艺术成为首要问题。

对此,教师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做到热爱思政学科、练就过硬的本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并结合当今的时代环境,以现代的教学方式迎合学生,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解决方案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83-0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可以说,思政课教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作用。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思政课教师是决定思政课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求”“八个统一”为思政学科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因素不能只局限于学生主体,也应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一、教师应热爱自己的思政学科,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思政学科的重视程度及上好思政课的坚决意志,是新时代高校教师上好思政课的一针强心剂。

作为思政课教师,应从内心出发热爱自己的本专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及坚信此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

上好思政课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好思政课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好思政课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者:李金勇李晓佩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31期【摘要】主导性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的指涉。

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思政课是立德管方向、铸魂塑“三观”、育人强精神的“大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高校教师应自觉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作为社会期望、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随着历史演进与教育发展而不断变化。

中国古代社会将教师角色定位为“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近代社会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现代社会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研究者、合作者”。

当下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赋予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如,基于网络时代,认为教师承载着“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者”等角色;基于终身学习的社会视角,认为教师承载着“参谋者、引导者、促进者”等角色;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认为教师承载着“学习指导者、课程建构者、教育协作者、心理健康调适者”等角色。

无论是在时间逻辑上还是在功能逻辑上,教师都承担了多重角色,这就需要从教育目标和学科特点出发,给予教师精准的角色定位。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既揭示了思政课的一般规律,又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从时代要求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其价值追求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价值、挑战与突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价值、挑战与突破

2024年4月高校辅导员第 2 期 总第 85 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价值、挑战与突破*徐稳1葛世林2(1.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2.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普遍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崭新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式,但也同时面临着教育环境“过度自由”“边界模糊”、教育主体“本领恐慌”等现实挑战。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要把握数字课程、智慧校园、虚拟仿真环境“三位一体”的实践逻辑,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营造“人人在网、广泛互联”的校园育人生态,增强虚拟仿真环境下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关键词:数字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2-0027-0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1]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既更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式思维与理念,其所衍生的应用场景也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提供了崭新路径。

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前,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也有学者围绕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话语的数字化展开研究。

但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数字化转型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数字化育人环境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样态、新趋势。

从价值维度、现实维度和实践维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和实践突破,是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机遇、理性应对技术挑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数字化技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的重要举措。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性反思[摘要]受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概念思维的限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新的问题和困惑时难以跳出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的局限;分析实践思维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进路的内在合理性,并探讨在这一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理想、人生价值、集体主义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代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与难题也毋庸回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起了德育工作者的种种思考,笔者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这个角度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再审视审视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难题,就必须回答以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对其思维方式有何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一思维方式能否反射、映照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1.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选择,甚至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相悖的教育方法、手段等。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还是科学认识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价值认识理论,而且由于我国长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强的政治性、阶级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教育方式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科学认识,甚至认为只有我们掌握的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认识问题当作是科学认识问题,往往会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原则的传授上,其结果只会形成学生的“知识性库存”,这种“库存”不具有生成性,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素质教育.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更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较好地统一,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1. 引言1.1 教师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引领者,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者和引导者。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立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道防线。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灵,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作风榜样、教育方式方法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决定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和品质。

教师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角色举足轻重,其重要性不可替代。

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扎实的教育功底,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和领航者,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之一。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

通过讲授充满时代特色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负责任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讨论案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

教师还应该注重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让学生深入实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式,教师才能真正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摘要]文章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选择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实践教学实施关键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大实践”与“小实践”相结合的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本校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生活与实践,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直接体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

在2010年第8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教育部全国高校马克思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占安教授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小实践”与“大实践”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一般讲的‘社会实践’相对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那是‘大实践’。

这种实践包括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很广泛的内容,这种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其目的是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个‘大实践’是不能全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小实践’,它是同课堂讲授这种理论教学既联系又区别的教学环节,偏重于直观性、形象性、感性、便于学生参与的环节,它一般表现为观看教学录像(或电影)、组织课堂讨论、举办征文写作,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某些调查访问活动,等等。

”同时他批评了“那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想法和做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实践”的作用,同时处理好“大实践”和“小实践”的关系。

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一、政治要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政治性是第一位的。

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讲政治,真学、真懂、真信。

思政课中与“政治”相关的内容占有较高的比重,政治意识、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认同等等。

每个人都与政治有关,都跟政治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联系着。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部分,天之骄子,是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最重要见证者和践行者。

他们应该拥有比一般人群更丰富的政治知识,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坚定的政治立场。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不仅要讲授政治知识,更要亲身政治实践,不仅要讲政治,更要有比其他任课教师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政治意识、更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担负起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任。

二、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以情感人,感染、激励、引导学生们拥有家国情怀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

”在家国情怀方面容易产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是:心中只装着自己,或只装着小团体,对社会不关切,对世事不关心。

思政课教师个人不仅要杜绝种种冷漠和不关切,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应着眼于全局、立足于长远,从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角度去思考最高战略,看整体、讲抱负。

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是要秉持心装大事不糊涂的坚守,做好两袖清风走沧桑的准备,发扬奋斗有我舍我其谁的豪迈。

同时,需要认识到,摆正公与私的关系是实现情怀要深的先决条件。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先集体后个人的思维路径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

个人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顺势而为,深度融合方能找到历史的皈依。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基本素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基本素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个基本素养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立场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这些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传承国家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对于现代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教师素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教师素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持久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他们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觉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教师的高素养能够为学生树立典范,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楷模。

教师言传身教的行为举止、人格魅力以及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他们的品格和态度。

教师的素养会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一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政治立场坚定、思辨能力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批判性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只有素养高尚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专业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扎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一位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课堂上准确引导学生,传授正确的理论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法律法规意识和历史地理文化常识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学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理性思考、正确判断、勇于担当。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和观点上,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未来栋梁之才。

1.2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政治问题,从而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和独立地思考问题,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和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其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

通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维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字数:193】2. 正文2.1 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认知、理解、分析、判断、推理、总结和创新的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挑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种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种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种精神[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精神;实践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递和技艺训练,而是强调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武装学生,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社会行为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精神、理性思维精神和实践精神。

一、科学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科学精神,应体现在将已经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为学生指导学习、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能够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为学生解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学会正确看待事物,提高政治素质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教师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

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思想觉悟,在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要能够自觉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精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

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多查资料,认真思考,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科学精神进行教学。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日常的教学,而是要在科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针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科研,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就没有优秀的教学。

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研究并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范畴,不可偏废。

再次,教师要能够阐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

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要使学生真正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成长、成才具有真实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才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新时代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作者:于洋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3年第11期摘要: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基因密码”应融入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全流程体系中,将内里的“隐性思政”与外化的“显性思政”一道构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基石,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以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坚强堡垒的作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应以学生为导向,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同时组织建设与制度修订,为课堂上高质量思政教学保驾护航,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认识;举措中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往一直依靠通识教育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1]。

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碎片化、标签化、脱离实际等,学生学得不起劲,教师教得无成就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处于较为无味的地步。

因此,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课程思政”,并在高等院校发芽、开花和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基因密码”应融入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的全流程体系中,将内里的“隐性思政”与外化的“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一道,共同构建三全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2]。

(一)课程思政是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立足中国国内的高等教育,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果是检验高校全面工作的标尺,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范式。

当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教育的复杂性。

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依赖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难以达成。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科学辩证思维方法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科学辩证思维方法

教育探索71作者简介:鞠杨秀(1996— ),女,回族,山东淄博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更加强调科学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更加重视科学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者,需要具备科学辩证思维。

因此,为提升青年学生的科学辩证思维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辩证思维方法作为方法论原则。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战略思维方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都深刻体现着其恢弘的战略思维,始终注重从大局出发看待并解决问题、在整体层面上把握事物发展。

在新时代,党依然遵循着这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战略层面上指导中国发展的全方位工作,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否具备战略思维,这事关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能力往往展现在对未来工作的谋划准备上,但计划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环境与时代的变化做出调整,这样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全局规划才是真正具备战略思维的体现,才能正确指导未来工作。

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积极学习战略思维方法、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对待一切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任何问题做到把握全局、善于谋划、坚定立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充分体现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原则,包括对“变”与“不变”、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继承与创新等多种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

首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的“变”与“不变”。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要注重“变”的同时兼顾“不变”,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固步自封。

其次,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遵循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例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中国梦”等重要思想、战略,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升华为“中国方案”,同时在实践层面上指导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逻辑的两次飞跃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逻辑的两次飞跃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逻辑的两次飞跃思想政治课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必修课程之一,从核心价值来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程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一起发展、进步。

1.思想政治课课堂逻辑及课程回顾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程改革的性质、目的、任务决定了课堂教学行为的选择、实施,而课堂教学行为同时也决定了课程改革的目的能否实现。

而要实现课程改革有效推进和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机统一,就必须对课堂教学逻辑选择有清醒的认识。

课堂教学逻辑就是教师对所教授学科内容、学习对象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进行自主加工、构建,形成课堂教学行为的逻辑认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选择任何一种教学行为其背后都有一定的逻辑认知,而对课堂教学逻辑有无清醒的认识成为自觉教学行为和自发教学行为的分水岭,这也是教师之间差异的重要原因。

比如同样是讲授货币这个知识点,同样是选择学生之间讨论的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不清楚为什么这个知识点需要讨论,也不清楚学生讨论这个知识点背后的逻辑意义是什么,更不清楚讨论问题和讨论本身的价值是什么,那么这样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改革开放30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经历了四次变化。

第一次是从1978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逐步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并于1982年颁发了《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这与当时的思想领域中“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任务相适应,比较完整、准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

第二次是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6年,教育部组织了新教材编写,实现了一纲多本。

第三次是1992年,国家教委重新制定和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各年级统称思想政治课,强调了课程的整体性、教材的易读性。

关于“点、线、面”思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关于“点、线、面”思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关于“点、线、面”思维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点、线、面的思维方法。

首先分析了点的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出点即事物的个体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单个案例或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其次介绍了线的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线即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串联历史事件或思想脉络,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

接着讨论了面的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面即整体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政治体制或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结合点、线、面的整合思维方法,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最后强调了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为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点、线、面思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综合思维能力、整合思维方法、案例分析。

1. 引言1.1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指引学生运用“点、线、面”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从“点”的局部视角、单一事物出发,探究问题的细节和具体情况;通过“线”的联系,帮助学生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轨迹;通过“面”的整体视角,促使学生综合分析和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复杂社会和政治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点、线、面”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整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思维需求。

的设定旨在引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和探索,不断提升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关于“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定式及其突破
摘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诸如权威定式、经验定式、和谐定式等思维定式,是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的思想屏障。

打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定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是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需要,是应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日益增多的需要。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听课制度、定期举行教学竞赛和教案评比以及开展教学研讨、交流和读书活动等途径转变这些思维定式,并帮助教师确立开放性思维、平等思维和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的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定式;突破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属性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思维定式,并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的思想屏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

思维定式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固化表现,是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思维方式发展成为思维定式是由思维的惯性和惰性造成的。

思维的惯性是指思维定式性,因循守旧、不思改变。

思维的惰性是指思维的懒惰,懒于改进和创新[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定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权威定式
权威定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崇尚、听信权威,以权威的是非为判断对错的标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思维定式。

长期以来,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意识形态传播、价值理念灌输、政治路线宣传的传统认识,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于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价值性,陷入了自身就是真理的代言人、权威的发布者的思维定式。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居高临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和唯我独尊的气势占据着课堂的主导权,以一家之言代替学生的百家争鸣;学生缺乏发表意见和质疑的机会,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价值和强大吸引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2.经验定式
经验定式是指习惯于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定式。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验定式能够使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结论和技能迅速地解决新问题。

但若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定式往往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障碍。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多数专业课不同,出于意识形态教育稳固性的考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单纯的时代,教师靠一本教案、几个课件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站稳讲台并非难事。

因为在教师的头脑中,原教材的知识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根深蒂固,传统的观点和惯常的经验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制胜的法宝。

3.和谐定式
和谐定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体思维、注重大局的思维方式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长期以来,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浓重的政治化、意
识形态化的色彩,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确保政治上的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不犯或少犯错误,或者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弘扬主旋律,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敏感话题有意回避,力图使课堂在自己的有效掌控之下,确保整个大局的稳定。

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真正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造成课堂统一性有余而开放性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思维定式作为一种定型化、稳定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和程序,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历史传统、文化熏陶和固有的知识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属性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认知能力等因素。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刻有深深的农耕文明的印迹,其注重和谐的整体思维、以经验为主的思维偏向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在思维的惯性和惰性的影响下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稳定方式。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色彩,以及长期高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也逐步使教师喜于求稳、不善求变,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及参观考察的机会不多,造成其故步自封、思维僵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定式的迫切性
1.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为关注的话题。

如今,人们在如何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实事求是地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受学生重视,其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现状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关于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工具层面,并没有关注教学活动主体已有的思维模式和态度体验。

教学既无法调动教育者的教学激情,也不能契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各自的思维模式里演绎着自己的角色,没有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默契。

因此,只有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式,使其教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是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考验。

国际上,西方的文化渗透在加剧,“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错误倾向在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在加大[2]。

在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思潮等错误思潮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3]。

加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等结构性问题不断凸显,贫富差距、官员腐败、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极端事件时常发生。

这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他们迫切需要找到准确理解这些社会问题的心理支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跳出权威和经验的束缚,对社会问题不回避、不渲染、不夸大,并力争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正确分析,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信心,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

(2)定期举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竞赛、教案评比及评优活动
各高校应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教案评比及评优活动,督促教师不断丰富和更新教案,及时地融入最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进行各种教学竞
赛和评优活动中,除了要加强宣传和动员之外,还应加大对获奖教师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制度的形式稳定评优和评奖机制,并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挂钩,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
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应当经常性地组织本部门教师与其他院系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如组织学术沙龙、专题研讨、学术讲座等,共同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方法,借鉴其他学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理论和方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分水岭,实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达到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有机结合,不断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单纯灌输政治理论到关注学生专业成长、从一家之言到百家争鸣、从被动应付到激情飞扬的转变,从而不断地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益提高的路径。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了进一步夯实教师的专业素质,加深其学术造诣,使之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应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特别是要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书籍,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征文或主题读书会等活动,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丰富底蕴、滋养性情,打破部分教师长期不阅读、不思考的现状。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除了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果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研讨会”、“好书大家读”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阅读的滋养中丰富教师的情感,使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活跃思维。

(5)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听课制度
听课制度是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听课,可以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听课制度。

一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领导定期听课制度;二是建立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三是完善教师间互相听课制度,并对听课要求进行细化,包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纪律、教师的教态、教学用语、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互动及教学信息量等内容都要进行具体评价。

通过完善听课制度,可以明显地改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教学僵化局面,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长虹.我国传统经验思维方式及其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2012(4).
[2]王岩,茅晓嵩.“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 政治学研究,2009(5).
[3]李宝艳,叶飞霞.创新思维方式,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