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一)
武商发展史之个人心得体会
武商发展史之个人心得体会从武商老街走出来的都知道,它是一条老街,一幢幢楼房。
曾经有过辉煌,之后。
在武汉商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武商集团已经发展成多元化集团公司,涵盖“服装、建材、百货”三大产业。
集团总部位于武汉,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和三家A股上市公司,经营业务涵盖了房地产开发管理、商业地产项目的设计、咨询、策划和销售以及商业物业租赁和物业管理等业务。
-“以德为先,以诚相待;诚实做人,做事公道;诚信做事,认真负责;以义为先,勇于担当”是武商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和“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企业精神的主要内容。
武商集团把诚信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全面构建诚信体系及保障体系。
一、诚信建设的实践探索武商集团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其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诚信建设工作贯穿在武商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完善诚信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了以信用管理、责任管理体系为核心内容,以信用监督为保证的社会诚信体系。
武商集团在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供应商、经销商、代理商、消费者等主体的社会诚信行为及活动进行规范引导。
积极探索信用市场的建设。
通过对供应商的信用信息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消费者提出“信”字当头要求;加强行业监管力度,提高行业服务标准和经营水平;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实现集团全面掌握商品与服务质量指标系统等举措,将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贯穿于业务经营活动中。
同时加大了社会监督力度,先后制定了《商品质量保证金制度》、《市场退出补偿办法》“三合一”制度等文件。
武商集团坚持以打造“卓越诚信商企”为目标定位,坚持以高品质为核心引领,着力培育和践行“以诚信立企”根本要求和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实施品牌战略。
二、营造社会诚信氛围武商集团十分重视诚信文化的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诚信建设的作用,营造诚信有序、文明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集团提出了“诚信武商梦,为民服务做贡献”的口号。
为了把诚信培育成全体武商人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集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武汉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和优质的人力资源,积极吸引外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武汉市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武汉市积极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武汉市汽车产业的崛起更是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
截至目前,武汉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形成了以汽车为龙头,涵盖零部件、金融、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其次,武汉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武汉市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丰富。
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汉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在高科技领域,武汉市先后出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
同时,武汉市还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市区的道路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武汉市还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了多条地铁线路,提高了城市出行的舒适度和便捷度。
此外,武汉市还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建设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气息的文化设施,如东湖绿道、武汉大剧院等。
四是武汉市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
衣食住行都得到极大改善。
特别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武汉市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教育和医疗的质量。
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武汉市也注重改善环境质量,加强了市容市貌的管理和维护。
最后,作为一个开放的大都市,武汉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武汉的发展历史,带领读者了解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一、古代武汉的发展1.1 早期的武汉地区是楚国的重要地盘,具有悠久的历史。
1.2 自秦朝开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3 唐宋时期,武汉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商业繁荣,文化昌盛。
二、近代武汉的发展2.1 清朝时期,武汉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湖北省的首府。
2.2 进入近代,武汉成为交通枢纽,铁路、水路交通发达。
2.3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孕育了许多革命先驱。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武汉3.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经济腾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2 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3.3 建设长江经济带,武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城市。
四、武汉的文化底蕴4.1 武汉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4.2 武汉是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文物保护单位。
4.3 武汉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五、未来武汉的发展展望5.1 武汉将继续发挥中部地区的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5.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
5.3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发展迅速。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不断崛起,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未来,武汉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武汉的发展历史,带领读者一起回顾这座城市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武汉1.1 早期聚落:早在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表明这里是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
1.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武汉地区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成为楚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有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1.3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武汉地区成为三国之间争夺的重要战略据点,曾经历过多次战乱。
二、近代武汉2.1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武汉成为江南重要的商贸城市,对外贸易繁荣,城市建设也逐渐完善。
2.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武汉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2.3 抗战时期:抗战时期,武汉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和破坏。
三、当代武汉3.1 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武汉成为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发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2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3.3 21世纪:进入21世纪,武汉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建设了多个地标性建筑,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
四、未来展望4.1 建设目标:武汉将继续致力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4.2 产业发展:武汉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4.3 文化传承:武汉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历史遗迹,促进文化繁荣。
五、结语武汉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将继续保持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力,为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武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作者:袁永友赵君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20期◆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武汉市曾一度面临边缘化,是商业改革和开放激活了武汉,改变了武汉,内地商贸业地位变迁反映出我国商业改革开放给内地城市带来的机遇与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内地变迁非平衡发展:武汉发展的曲折历程(一)内地城市重心地位的跌落武汉曾是晚清时期的洋务重镇,新中国建立后在内地城市中备受重视。
“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项建在武汉;“三五”至“五五”计划期间,武汉的投资规模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武钢、武重、武锅等一批“武”字头国企奠定了冶金、机械、纺织工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在全国均具强势地位。
即使在“六五”(1981-1985年)期间,武汉的经济增长率还能达到两位数,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地位毫不逊色。
1984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还居于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尚有70多个国优名牌产品驰骋大江南北,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享有内地投资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984年中央批准武汉市实行计划单列,在享有省级权限的基础上,武汉市推出了“两通起飞”(交通和流通)的决策,旨在开启禁闭多年的城门。
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汉正街”曾经作为武汉商贸业的一张名片,一时轰动过全国。
但1985似乎是个分界线,东北的沈阳、华东的南京、华南的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相继超过了武汉。
广州挟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之势,取代了武汉曾经居全国“第四”的位次,武汉从此无缘“四强”。
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的经济地位急剧滑落,GDP位于全国第十几位,工业总产值下跌到第二十多位。
(二)经济发展起伏的原因反思武汉经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多种: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经济迅速崛起,国家政策的倾斜效应和市场经济的极化效应不断削弱武汉的投资地位,资金、技术、人才向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沿海地区流动,武汉自身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程度低、产业低度化也拉大了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
浅谈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及前景研究
浅谈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及前景研究1. 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商品交易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及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2.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发展定位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交易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商品贸易和加强经济合作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公正、透明的商品交易平台。
2.1 资源丰富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周边地区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农产品等。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为交易中心吸引更多的买家和卖家提供了条件。
2.2 政策支持随着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策的支持为交易中心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资本投入。
2.3 多元化服务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服务和业务模式,为交易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信息咨询、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
这种多元化的服务能够满足不同需求,提高交易效率。
3.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前景3.1 优势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市场庞大,消费需求强劲,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可以成为国内外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平台。
3.2 国际化水平提升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积极引进国外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能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交易中心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市场的联系。
3.3 创新发展模式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为交易参与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易服务。
同时,交易中心还将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交易提供更多的信用保障。
跨越式发展:武商集团五十年1959-2009
1959年,武汉商场是一家单体商场,营业面积7400平方米,职工人数300余人,开业后的第一年(1960年),年销售额1786万元,年利润102万元。
时光飞驶到2008年,这一系列数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武汉商场衍生而来的武商集团旗下有百货、量贩二大经营业态。
武商百货由武汉国际广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亚贸广场、建二商场、襄樊购物中心组成;武商量贩由百圣店、珞瑜店、襄樊店、沙市店、宜昌葛洲坝店、黄陂店、江夏店等60家大卖场组成。
如今,购物中心与量贩连锁大卖场的营业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是原来的80倍。
到2008年,武商集团年销售额为115亿元,是原来的643倍;年利润总额为3.75亿元,是原来的367倍;员工总人数是30000人,是原来的100倍;年上缴税收为3.42亿元,是原来的335倍。
原武汉商场资产总额为1500万元(78年数),到2008年,这个数字变为51.78亿元,是原来的285倍。
●起步———第一次改扩建大楼1959年诞生的武汉商场,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缓慢。
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时间里,年销售额仅从1786万元增长到7000万元左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汉商场敢为天下先,走上了持续发展的中兴之路。
1983年,武汉商场在全国商界首开贷款改建旧大楼的先河,对原武汉商场大楼第一次进行改扩建,在传统的计划投资体系中冲开了一个很大缺口。
1985年9月1日,第一次改扩建工程竣工,雄伟壮观的商场新大楼开门迎宾。
商场新大楼总面积达1.9万平方米,比改建前扩大了一倍。
开业第一天,销售216万元,是1959年开业时的15倍。
新大楼开业第一年(1986年),销售总额突破2亿元大关,是大楼改建前的一倍,实现了一个商场变两个商场的夙愿。
武汉商场改扩建的成功,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与全国同行的高度重视。
1986年5月,国家商业部在武汉商场召开了全国百货工作经验交流会。
东道主武汉商场象一块磁铁吸引着全国150多家大中型商场的同行。
武汉十年变化的感悟心得体会
武汉十年变化的感悟心得体会武汉,我们的家乡,它这几年来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说武汉大,它的确很大,中国城市中规模能超过武汉的只有3个。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中国唯一的两个大城市:XX和武汉,但几年之后,由于武汉发展太慢,被降级为副省级城市。
那时起,人们便叫武汉“最大的县城”。
从此以后,武汉人民和市政府咽不下那口气从。
此立下决心,,要改变现状,使武汉发展起来。
事实证明了,武汉人民成功了!经过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多年,武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交通方面,现在武汉有了“九省通衢”的称谓。
武汉现在有了三座特大型火车站,且
已有京广线和在建京广高速线,京珠、沪蓉高速也汇集在此。
现在长江隧道也已建成,正在试运行。
在生活方面,武汉人民既可以享受滚滚长江穿城而过的亮丽风景,也可以欣赏城市中星罗棋布的花园绿地。
武汉所有物价水平都中等,且商业竞争激烈,各类商品都十分齐全,价格优惠。
最有名的应该是武汉的名优小吃吧,来到著名的吉庆街等地方,各类小吃使你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当然,武汉其它方面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当然,武汉人民的变化是最不能忘得:
也许大家也发现了吧,现在武汉人民的素质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乱丢垃圾少了,乱吐痰少了,说脏话粗话少了,破坏公物少了。
文明礼貌多了,随手弯腰多了,文明乘车多了,充满正义感的人多了。
武汉现在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克服困难,武汉一定会变得更好。
真的,武汉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说也说不尽只能从身边能感受的说说,整体上,城市变美了、市民文明了。
60年湖北商务事业发展成就辉煌
60年湖北商务事业发展成就辉煌周先旺2009年第10期——经济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合理利用外资,广泛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积极扩大内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湖北商务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我省大部分时间的外贸出口由直接出口变为以组织出口商品货源为主。
1953年到1972年近20年的时间,湖北年出口总值在3000—8000万美元之间徘徊。
1973年突破1亿美元,1991年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3亿美元。
从1991年到2001年,我省出口规模实现了由10亿美元到20亿美元的跨越;从2003年到2005年,我省出口规模实现了由20亿美元到40亿美元的跨越;从2006年到2008年,我省出口规模实现了由4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的跨越。
2008年,实现单月出口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湖北出口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
1978年,湖北农副产品出口1.0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5.3%,工业品出口不到0.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4.7%。
随着湖北工业的发展,制成品出口迅速增长,纺织、医药、轻工、化工、五金、机械等产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农副产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近年来,通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湖北外贸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化工产品、钢材出口飞速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等传统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逐渐降低。
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铁矿砂为主,弥补了经济建设资源及技术的不足,为湖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湖北外贸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香港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武汉城市的变化——商圈发展
武汉城市的变化——商业圈发展武汉人说:武汉一直在前进武汉大事记:全国第一个开通长江隧道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开通过江铁路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地铁过江城市……这些年,武汉城市规划建设,每一次开挖、拆、建都牵动每一个武汉人的心。
他们有的抱怨武汉“总挖个不停”,怨过后会竖起大拇指,“武汉离一线城市越来越近”、“武汉这些年变化翻天覆地”、“武汉一直在前进”。
“武汉,每天不一样”作为城市口号很具体的体现了武汉变化之快,与其发展改革的剧烈,作为一个在武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武汉变化的感受十分深刻。
我生活的环境在这2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硚口的我体验了其建筑的变化,从小学时高不过6层楼的住宅楼到后期的拆迁工地,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尽显现代化城市之美。
这是我对住的自我体验!20年前宝丰路街道 2013年宝丰路街道当然我也经历了一个城市内层衰败,边缘化严重的时代但随着城市的复兴,商业区的繁荣,城市呈现出多核心的商业区的特色。
目前武汉市商圈中,从新、老商圈的数量对比上可以看出,武汉市的商业在近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数量和成熟度与原来都不可同日而语。
一、武汉老商圈的发展历史最久江汉路商圈,前生是租界区经济繁荣,江汉路商圈是武汉规模较大的商圈之一,始名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之盛况被形容为“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夜未休”。
2000年经改造后,将现代商业节奏与古朴沉静的建筑气派融为一体。
商圈内,共有一座摩尔万达商业广场,以及中心百货、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新世界时尚广场,万达影城,民众乐园休闲娱乐购物中心,商家的密集度在武汉名列前茅。
早先交通问题将制约其发展空间。
但随着城市交通的建设,公共汽车,地铁的发展交通得到了发展,现在仍在改造中,发展空间巨大,是年轻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是时尚与历史的碰撞。
名气最大的当属武广商圈了。
是汉口商业圈的龙头就百货方面而言,有武广、世贸、国际广场、崇光、汉商,展览也有国际会展中心,休闲也有中山公园,种种因素,让武广商圈依托武汉广场这个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地方,发展为最能代表武汉商业的地方,目前区域内汇聚了万松园国际精品商业街及武广、世贸、国际广场、SOGO等众多高品质商业广场,产生了极强的聚合效应。
中国商贸流通行业改革风云录
中国商贸流通行业改革风云录编者的话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纽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过去的30年,中国商贸流通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靠票证流通的商业时代已经远去,以市场调解为主的流通领域得到彻底解放,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商品种类也极大丰富。
30年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以年均两位数增长,由1978年的1.5万亿元到2007年底增长了50倍,跃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商业企业员工总数也由改革之初的1300多万,增加到去年底6700多万。
到2007年底,全国营业网点已经达到200多万个。
商贸业态的演变,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广义的流通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
泛义的流通业除上述五大细分行业范围外,还包括酒店住宿业、休闲娱乐业、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业、专卖业。
限于篇幅,本文撷取部分业态进行阐述。
批发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批发业是三级批发体制,一级站是由当时的商业部在上海、天津、广州三地分六个行业成立的面向全国的采购供应站,负责收购这三个中心城市相应制造企业的产品,向全国销售;后又逐步成立各省市、地区、县的相应的二三级站,从而建立起面向全国的批发供销网络。
从“三多一少”的改革开始,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批发体制,批发业发展迅速。
一是批发业内市场主体逐步活跃。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截至2006年底,批发业内限额以上企业法人数量已经达到28125个,产业活动单位57994个,吸纳就业2248731人。
二是批发市场的功能迅速增强。
截止2007年底,分布在全国的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已经达到4121个,摊位数量为268.2万个,增加了15.4万个,营业面积为19814.6万平方米,成交额达44085.1亿元。
2007年全国综合型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已经达到1140个,年成交额9521.9亿元,专业型商品交易市场达到2760个,成交额高达31378.7亿元。
从市场平均营业面积、成交额和摊位成交额来看,2007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单个市场营业面积达到了48082.1平方米,平均市场年成交额达1..7亿元,平均摊位年成交额达164.4万元。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7.02•【字号】武政[2007]51号•【施行日期】2007.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武政〔2007〕5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武汉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七年七月二日武汉市外经贸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推动我市外经贸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更快地发展,依据国家商务工作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全市对外经贸发展的基本评价(一)总体回顾1.对外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增长势头强劲。
“十五”期末,全市对外贸易总额为61.88亿美元,是“九五”期末20.3亿美元的3倍多;其中外贸出口25.40亿美元,比“十五”期初9.5亿美元净增15.9亿美元,比“九五”期末11.7亿美元翻了一倍多。
一改我市外贸总额长期在20亿美元、外贸出口长期在10亿美元左右徘徊的状况,使我市对外贸易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01年-2005年,我市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94%,其中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6.77%,分别比“九五”时期(-2.92%和3.6%)高出27.86和13.17个百分点,是我市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十五”期间,我市对外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13.3%增长为22.64%,这充分表明“十五”期间对外贸易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十五”期末,我市对外贸易增幅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进出口、出口增幅和进出口总值分别以46.7%和40.5%的高速及61.88亿美元的规模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首。
2.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
“十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商业发展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商业发展成就综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武汉商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首先,武汉商业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武汉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武汉的商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的批发市场和零售业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综合体,如宜家、万达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相继落地。
另一方面,武汉聚集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
许多国际零售商纷纷入驻武汉,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管理经验。
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武汉商业的面貌,也带动了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需求。
其次,武汉商业发展的成就还体现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上。
由于商业的发展,武汉的经济不断壮大并多元化。
许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武汉投资兴业,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创造就业机会。
尤其是近年来,武汉新兴产业的发展迅猛,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等,吸引了许多创业者和年轻人前来创业,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武汉商业发展的成就还体现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上。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周边省份的经济也受到了武汉商业的带动。
武汉与周边省份之间的商业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形成了良好的商业生态圈。
例如,湖北省的农产品通过武汉的商业渠道,迅速销售到全国各地,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最后,武汉商业发展的成就还体现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上。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武汉的商业设施和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许多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高档酒店和娱乐场所相继建成,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舒适的消费场所。
同时,武汉的街道整治、交通疏导等城市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使城市整体形象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的商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仅在商业规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
在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武汉的商业发展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武汉市曾一度面临边缘化,是商业改革和开放激活了武汉,改变了武汉,内地商贸业地位变迁反映出我国商业改革开放给内地城市带来的机遇与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内地变迁非平衡发展:武汉发展的曲折历程(一)内地城市重心地位的跌落武汉曾是晚清时期的洋务重镇,新中国建立后在内地城市中备受重视。
“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项建在武汉;“三五”至“五五”计划期间,武汉的投资规模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武钢、武重、武锅等一批“武”字头国企奠定了冶金、机械、纺织工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在全国均具强势地位。
即使在“六五”(1981-1985年)期间,武汉的经济增长率还能达到两位数,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地位毫不逊色。
1984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还居于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尚有70多个国优名牌产品驰骋大江南北,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享有内地投资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984年中央批准武汉市实行计划单列,在享有省级权限的基础上,武汉市推出了“两通起飞”(交通和流通)的决策,旨在开启禁闭多年的城门。
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汉正街”曾经作为武汉商贸业的一张名片,一时轰动过全国。
但1985似乎是个分界线,东北的沈阳、华东的南京、华南的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相继超过了武汉。
广州挟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之势,取代了武汉曾经居全国“第四”的位次,武汉从此无缘“四强”。
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的经济地位急剧滑落,GDP位于全国第十几位,工业总产值下跌到第二十多位。
(二)经济发展起伏的原因反思武汉经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多种: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经济迅速崛起,国家政策的倾斜效应和市场经济的极化效应不断削弱武汉的投资地位,资金、技术、人才向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沿海地区流动,武汉自身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程度低、产业低度化也拉大了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
春风秋雨伴商舟 三镇商业换新颜——建国五十年武汉商业的变迁
作者: 吴玉梅
作者机构: 武汉市商委 主任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武汉商业;合作商业;发展道路;建国五十年;社会主义;奠定基础;艰苦探索;国营商业;
武汉市;现代化建设
摘要: <正> 时值建国和武汉解放50周年,回眸武汉商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我们为全市商界几代人在党领导下,在旧社会留下的衰败的商业基础上,为探索社会主义商业发展道路百折不挠,为三镇商业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
一、艰苦探索,曲折发展,为商业改革开放奠定基础武汉得中独厚,享有长江汉水交汇的便利,早在17世纪中后期就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是号称“九省通衢”的大商埠。
武汉解放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武汉商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建立国合商业,开创了新中国武。
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史论·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廖建夏[摘 要] 武汉作为开埠最早的内陆城市之一,从1889年张之洞督鄂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期,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经历了早期仅次于上海到居各沿海城市之后位列第十的发展变化,本文在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武汉经济地位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政局和近代化进程中经济整合的结构调整。
武汉经济地位的变化折射出半殖民地经济体系中内陆城市经济转型的普遍问题。
[关键词] 武汉 经济地位 影响因素 汉口开埠后,武汉成为华中地区对外通商的主要口岸。
1889年,张之洞督鄂,大力发展洋务,武汉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内地通商口岸中唯一能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相抗衡的城市。
但好景不长,在20世纪20年代后,其地位持续下滑,以至于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的发展。
对于这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尽管学术界已有不少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发掘不够深入。
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武汉经济的发展过程出发,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武汉经济的近代转型及其地位的初步奠定1861年汉口开埠后,外国资本势力在湖北不断扩张,对湖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日益明显的影响。
作为内陆贸易中心,英、法、日、德、美、俄以及其他国家纷纷在汉口设立租界、办工厂、设银行、开洋行,武汉经济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①。
然而,“海禁初开,外商甫至,交通工具尚未完备,汉口全埠尚无工厂设立,一切制造,多属手工。
半由机械进口之不多,半由绅商之守旧,而且商业组织桎小,资本甚微。
见闻既皆有限,经营多不得法,尤以当时缺乏金融机关,所有汇兑,悉赖票号,资本有限,不能经营国外汇兑。
凡此种种,均足以阻碍贸易之发展”。
②故而至1889年前,武汉近代经济发展仍处起步阶段。
1889年张之洞督鄂以后,汉口市场发展迅速,经济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首先,国内外贸易扩大。
武汉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武汉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摘要】商贸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它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价格与产品销售,而且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武汉市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发达城市,但是,近几年经过国家、省、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培育,其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本文首先对武汉市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其发展商贸物流面临的一些问题,即发展商贸物流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SWOT),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物流产业SWOT分析武汉内需商贸物流产业包括商贸业和物流业两个部分,两者间呈现相互依存的关系,商贸业是物流业的基础,物流业是商贸业的延续。
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降低商贸企业成本和流通费用,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优化与提升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增强中心城市凝聚力。
物流业与国民经济是协调发展的,我国近十年来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10%的上升,而物流业发展却相对滞后。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这对我国传统的商贸物流产业而言是一巨大挑战。
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约17.8%,比发达国家要高出一倍,物流效率是发达国家的一半。
我国物流企业成本的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2011年,中央和地方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将商贸物流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
一、武汉市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武汉市近几年来大力发展商贸业,直到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已达14861.12亿元,年均增长24%。
其中,近五年来,武汉市批发和零售业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左右。
2009年,湖北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目达到136个,并且大多数市场集中在武汉。
根据图1可知,武汉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成指数型上升,后续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在商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商贸业的支撑行业,武汉市的物流业2010年实现增加值562.53亿元,年均增长17.74%,物流需求系数达到2.69。
新零售环境下武汉市商贸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新零售环境下武汉市商贸行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李 勋1 张 健2(1.武汉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2.武汉商学院 商业文化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零售的逐渐升温,国内的许多商贸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而武汉市商贸行业转型升级工作尚处在探索期。
本文从地方政府引导商贸行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入手,通过简要分析目前新零售应用的相关案例,从多个角度思考武汉市商贸行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零售;商贸行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软科学项目“基于新零售环境下武汉市商贸行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2019ADD161)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19)10.0003-06一、新零售简介(一)新零售的含义马云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提出了“新零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新零售,即个人、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优化,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二)新零售的特点1、全渠道新零售不同于传统零售的单一线下销售模式,也不是单纯的电子商务线上销售模式,而是将线上、线下渠道的整体打通与深度融合,商家能够同时对接网店、微店、实体店和加盟店等不同零售渠道,从而打通各类销售渠道终端,最终实现销售数据的深度应用。
2、数字化和智能化新零售企业通过构建多种零售场景,获取商品、会员、营销、交易、服务等数据,为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还可以引入智能触屏、智能货架、电子标签、智能收银系统等智能设备,进一步增强消费者购物的体验感,提升购物的便捷性。
3、去库存传统零售的门店往往会出现商品堆积的情况,而新零售企业侧重运用大数据技术,更好的预测和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还可以利用线下门店的体验店,实现以销定产,有效解决传统零售的库存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一)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武汉市曾一度面临边缘化,是商业改革和开放激活了武汉,改变了武汉,内地商贸业地位变迁反映出我国商业改革开放给内地城市带来的机遇与变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内地变迁
非平衡发展:武汉发展的曲折历程
(一)内地城市重心地位的跌落
武汉曾是晚清时期的洋务重镇,新中国建立后在内地城市中备受重视。
“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项建在武汉;“三五”至“五五”计划期间,武汉的投资规模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武钢、武重、武锅等一批“武”字头国企奠定了冶金、机械、纺织工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在全国均具强势地位。
即使在“六五”(1981-1985年)期间,武汉的经济增长率还能达到两位数,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地位毫不逊色。
1984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还居于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尚有70多个国优名牌产品驰骋大江南北,在湖北乃至中部地区,享有内地投资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984年中央批准武汉市实行计划单列,在享有省级权限的基础上,武汉市推出了“两通起飞”(交通和流通)的决策,旨在开启禁闭多年的城门。
一个积淀着500年历史风尘的商品集散地“汉正街”曾经作为武汉商贸业的一张名片,一时轰动过全国。
但1985似乎是个分界线,东北的沈阳、华东的南京、华南的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相继超过了武汉。
广州挟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之势,取代了武汉曾经居全国“第四”的位次,武汉从此无缘“四强”。
20世纪90年代初,武汉的经济地位急剧滑落,GDP位于全国第十几位,工业总产值下跌到第二十多位。
(二)经济发展起伏的原因反思
武汉经济地位跌落的原因有多种: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城市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经济迅速崛起,国家政策的倾斜效应和市场经济的极化效应不断削弱武汉的投资地位,资金、技术、人才向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沿海地区流动,武汉自身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程度低、产业低度化也拉大了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
武汉经济地位跌落表现在商贸业的外向程度上:1985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9.56亿美元,而武汉仅80万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的4%。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引进外资形成高潮,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0.08亿美元,而武汉仅3.7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3.36%。
2000年以后虽有增长,但与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相比,仅为它们的1/3或1/4。
2000年,深圳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武汉的50倍,上海则是武汉的40倍;而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武汉只有10%左右,既不及深圳、上海、青岛等城市,也落后于全国43.8%的平均水平。
沿海城市发展对内地城市的超越,使武汉从中心走向了边缘。
招商引资:武汉发展的突破口
(一)“两通起飞”战略的启动
“两通起飞”战略启动时曾遭到不少人质疑,其实施也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82年武汉汉正街兴起,武汉商业发展迅猛。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正街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
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独占7家,雄踞全国之首。
1992年,我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商贸业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
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几家上市商业公司,当时全国绝无仅有。
汉正街市场兴起之初,位于浙江中部山区的义乌市场,其销售额仅相当于汉正街的45%,到20世纪90年代初,义乌和绍兴柯桥市场的销售额均已超过汉正街。
2002年,汉正街的销售额竟只有义乌市场的37%,蜕变为一个区域性的市场。
汉正街的变迁代表武汉小商品市场的萎缩。
而在另一领域,外资零售商业异军突起。
从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的永安百货租用老武汉商场的一层楼经营百货开始,到1998年11月家乐福成为首家进军武汉的外资超市,武汉商贸业抓住了机会。
我国加入WTO后,武汉商贸业敢于与“狼”共舞,2005年,武汉市外资商业企业达到15家,营业门店109个,实现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
同时武汉市商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零售企业在市外开店78个,餐饮企业在市外开店59个。
部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外经济进一步融合。
2007年,武汉市外资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较2000年(12.15亿元)增长了8倍,5倍于同期武汉市GDP增幅。
特别是2006、2007两年,外资商业的增长均在30亿元左右。
目前外资商业在武汉具有规模品牌优势的连锁超市发展迅速,现代经营业态和模式促进了武汉消费迅速扩大,一个本土商贸业“越来越洋”、外资商贸业“越来越土”的融合局面已经形成。
外资商贸业在市场份额、业态创新、贸易扩张、技术升级、促进增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证实,“两通起飞”战略打破了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面,拓宽了各种流通渠道,调整了全市产业结构,使武汉逐步成为多功能的经济中心。
其核心意义是冲破旧体制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它折射出武汉在商贸业发展的真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武汉单纯内向型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的商贸业开放,是获得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的重要途径。
(二)商贸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相互促进
武汉招商引资战略的成功还表现在商贸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上。
武汉首先瞄准了法国对武汉直接投资的最大项目:汽车生产。
1992年创立的神龙公司促进了法资一系列配套零部件企业在武汉落户,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目前法国在武汉创办合资企业共30余家,总投资22亿美元。
其中武汉开发区有法资企业17家,投资总额21.04亿美元,双方的合作逐渐从工业领域扩展到商业、信息、金融以及IT产业。
此外,法国三大银行中的巴黎银行和兴业银行都在武汉设立了办事处,而零售业巨头家乐福也已在武汉开设了第5家分店。
武汉成为法国在华投资占1/3的城市。
招商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做出的另一贡献是“武汉.中国光谷”的诞生。
它作为我国著名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区之一,具有“引资”与“引智”的示范效应。
2001年吸收外资占武汉市引资总额的81%。
到2007年武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从1995年的59150万美元增加到22.8亿美元,投资项目数和金额呈跨越式增长。
“十五”期间武汉实际吸收外资80.3亿美元,分别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利用外资总和的43.6%和47.2%,利用外资规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序第9,在中部省会城市中荣居榜首。
2007年,武汉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4个,其中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美元项目14个,过亿美元大项目5个,招商引资为武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引进外资有效带动和培养了内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