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地下综合管廊监控工程方案
地下综合管廊监控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地下综合管廊是为了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需要而建设的地下建筑。
它是由生活供水管网、消防供水管网、城市燃气管网、城市电力供应管网、城市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技术设施组成,是城市在建设中和运营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地下综合管廊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占地面积,而且可以减少各种地面工程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然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隧道内部温度和湿度监测、火灾监测和报警、污水管网监测等。
在这些问题中,管廊监控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地下综合管廊监控工程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它需要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保障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项目目标地下综合管廊监控工程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管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 构建符合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要求的监控系统,保障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3. 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效率,减少人工监测成本;4.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的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三、技术方案1. 监控系统架构地下综合管廊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监控中心、控制层和数据采集层组成。
监控中心用于实时监测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行状态,控制层用于远程控制地下综合管廊的设备,数据采集层用于采集地下综合管廊的各种数据。
监控系统还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库和服务器等设备。
2. 监控系统功能(1)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监控系统可以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包括温度、湿度、烟雾浓度、氧气浓度、水压、水位、电流等。
(2)故障诊断和报警:监控系统可以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及时发出报警信息,进行故障处理。
(3)远程控制和运行管理:监控系统可以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设备的开关和调整,对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行进行管理。
城市综合管廊检测方案
城市综合管廊检测方案1. 引言城市综合管廊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各类管线集中在一个地下系统中,可以减少地面开挖,提高城市建设效率,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
然而,由于管廊内部环境恶劣、管线交错复杂等特点,其安全运行、维护和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因此,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定期的检测,是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种城市综合管廊检测方案,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精确、可靠的方法,用于检测城市综合管廊的各项指标,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2. 方案概述城市综合管廊检测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环境检测:对管廊内部的环境进行检测,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指标的监测。
可以采用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
2.运行状态检测:对管廊内的管线进行检测,包括泄漏、损坏等情况的监测。
可以采用泄漏检测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3.形变监测:对管廊结构的形变进行监测,包括管道的位移、变形等情况的检测。
可以采用位移传感器、应变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4.图像检测:对管廊内部的情况进行图像检测,获取管廊内部的图像信息,用于管廊的安全管理和维护。
可以采用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图像采集和处理。
5.数据分析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检测、趋势分析等。
可以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预警信息。
3. 技术实现为了实现城市综合管廊检测方案,需要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和工具:•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用于采集管廊内部的环境、管线、结构等数据。
比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摄像头等。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和处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
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远程采集和处理。
•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可视化展示工具:用于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用户查看和分析。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之检测与监测措施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之检测与监测措施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是指在城市地下进行综合管线、设备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程项目,它起到了连接城市各个重要功能区域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狭小且复杂,工程施工及后期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为了确保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一套完善的检测与监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一、地质勘察与地下管线调查在进行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之前,需要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的土质、地层结构、地下水位等信息。
同时,需要对已有的地下管线进行调查,包括位置、类型、规格、材质等,以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对其造成损坏。
二、基本监测要求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需要进行基本的监测工作。
例如,安装沉降仪、测斜仪等仪器设备,对工程区域的地表沉降、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激光测量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管线变形问题。
三、环境监测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进行环境监测。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噪声、震动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确保施工活动不会对周边居民及建筑物造成过大的影响。
同时,在工程完成后,还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四、安全监测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地下空间的安全监测,避免因施工活动导致地层破坏、塌陷等问题。
同时,在工程使用期间,要对关键节点进行安全监测,确保管廊工程的正常运行。
五、设备监测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存在许多设备,例如供水设备、通风设备等,对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是必要的。
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才能保证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正常运行,并提供良好的服务。
六、数据监测与分析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检测与监测工作产生的数据是庞大而重要的。
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利用。
通过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存在的问题,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和安全的运营提供支持。
管廊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管廊工程施工监测方案一、前言管廊工程是一项涉及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的重要项目,其施工过程及施工质量的监测对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管廊工程施工监测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方案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及时,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精准的监测数据支撑,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二、施工监测主要内容1. 监测目标:监测主要包括管廊工程施工期间的地表位移、管道变形、沉降以及检验施工工艺的质量等内容。
2. 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区域,需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网格。
3.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全站仪监测、GPS监测、地下管道检测等。
4. 监测周期:监测周期需根据施工进度、工况变化和地质条件确定,对特定监测点可实时监测。
5. 监测标准:监测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与预定标准进行对比判断。
三、监测方法和技术1. 全站仪监测:全站仪是施工监测中常用的一种高精度测量仪器,主要用于地表变形、沉降等监测。
全站仪监测的点位需布设在地面附近,通过对比前后坐标测量数据的差异来判断地表变形的情况。
2. GPS监测:GPS监测主要用于对广范围的地表沉降、位移等监测,通过GPS测量系统来获得地表运动的准确数据,对工程区域的变形情况进行快速监测。
3. 地下管道检测:地下管道检测主要用于对地下管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破坏情况进行监测。
采用地下雷达探测、非接触式管道测量等技术,对地下管道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四、监测方案具体实施步骤1. 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目标、监测范围、监测方法和监测周期等,并编制监测实施计划。
2. 确定监测点位:根据管廊工程的特点,确定监测点位布设,并制定监测点位图。
3. 布设监测设备:按照监测点位图,布设全站仪、GPS、地下管道检测设备等监测设备。
4. 监测数据采集: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分析。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
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然而,在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过程中,基坑的稳定与安全性是一项重要的监测任务。
本方案旨在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的监测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监测目标:1.监测基坑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地面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2.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排水能力和稳定性;3.监测基坑周边建筑物和管道的变形情况,防止施工引起的损坏和事故;4.监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土体位移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三、监测方案1.预设监测点:根据基坑的尺寸和地质环境,在基坑周边预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包括地表沉降监测点、基坑内沉降监测点、地下水位监测点、建筑物内部变形监测点和管道变形监测点。
2.监测设备: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包括全站仪、水位计、倾斜计、挠度计、应变计等,并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监测频率:根据基坑施工的不同阶段和施工地质环境的变化,制定不同的监测频率。
通常情况下,施工前需进行基础监测,施工过程中进行定期监测,施工后进行收尾监测。
4.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数据需要及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评估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比对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反馈监测数据给相关人员。
四、监测方案的实施:1.制定监测计划: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点设置、监测设备选型和布置、监测频率等。
2.安装监测设备:根据监测计划的要求,安装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监测数据采集:按照监测频率要求,定期采集监测点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及时传输监测数据到监测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数据进行比对和对比分析。
5.监测报告和反馈: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的施工人员和监理单位,确保施工安全。
地下管廊监测方案
地下管廊监测方案1. 引言地下管廊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各类管线的通信、供水、供电、排水等功能。
为了保障地下管廊的正常运行和维护管理,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和检测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种地下管廊监测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简洁有效的方法,用于准确获取地下管廊的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
2. 系统设计地下管廊监测方案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与处理三个模块。
2.1 数据采集为了获取地下管廊的运行状态信息,需要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常见的数据采集指标包括管廊温度、湿度、压力、形变等。
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并合理安置在管廊的关键位置,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
可以使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对于远距离传输,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如4G、5G等。
对于近距离传输,可采用有线通信方式,如以太网。
2.3 数据存储与处理监测中心负责接收、存储和处理来自各个传感器的数据。
可以使用云端或本地存储方式,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
数据处理方面,可以采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和预测,以实现对地下管廊运行状态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3. 监测方案实施3.1 选取关键位置安装传感器根据地下管廊的结构和功能布局,选择关键位置进行传感器的安装。
例如,在供水管道中安装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电力管道中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温度情况。
3.2 确定数据传输方式根据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确定数据传输方式。
如果地下管廊较为分散或远离监测中心,可以选择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如果地下管廊较为集中,可以选择有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3.3 搭建监测中心在监测中心搭建数据接收、存储和处理系统。
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和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建立数据处理模型和算法,以实现对地下管廊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
管廊监测方案
管廊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管廊是现代城市中常见的地下设施,其为城市提供了便利且隐蔽的交通和能源传输通道。
然而,管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如泄漏、损耗等问题。
因此,建立有效的管廊监测方案既可以保障城市设施的正常运行,又可以防止潜在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监测目标1. 定位和识别管廊的几何位置和形状,包括管道的走向、深度、尺寸等信息。
2. 监测管廊结构的运行状态,包括管道的变形、破损等情况。
3. 监测地下环境对管廊的影响,如地下水位变化、土壤膨胀等。
4. 监测管廊内部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参数。
三、监测方法为了实现对管廊的全面监测,我们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的组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对管廊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应变等参数的监测。
通过在光纤中引入微细的传感探头,可以实时采集变化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管廊的状态。
2. 激光测量技术激光测量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管廊表面的距离变化来识别管道的变形情况。
通过安装激光测量仪器,可以实时监测管道的变形情况,并提供及时的报警和预警信息。
3. 声波检测技术声波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管道的泄漏情况。
通过在管道表面安装微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管道内部的声波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泄漏情况。
4.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空间影像来监测城市地下的管廊分布情况。
借助卫星和无人机等设备,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将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与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去噪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存储与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3. 数据分析与识别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识别,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基坑工程污染监测方案模板
基坑工程污染监测方案模板一、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基坑工程污染监测方案2. 项目地点:(具体地址)3. 项目业主:(业主单位名称)4. 监测单位:(监测单位名称)5. 编制时间:(年月日)二、监测目的本基坑工程污染监测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基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排污活动和施工活动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为未来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三、监测范围本方案囊括了基坑工程的各项排污活动和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监测,包括但不限于:1. 废水排放监测2. 废气排放监测3. 土壤污染监测4. 噪音污染监测四、监测方法1. 废水排放监测:采集基坑工程建设期间排放的废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监测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含量,包括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
2. 废气排放监测:采用气体分析仪等设备,监测基坑工程建设期间的废气排放情况,主要监测有机挥发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
3. 土壤污染监测:对基坑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块进行土壤样品采集,进行污染物含量的分析监测,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氮磷类污染物。
4. 噪音污染监测:利用专业的噪音监测设备,对基坑工程建设期间的施工活动产生的噪音进行监测,确定噪音的频率、强度及时段。
五、监测频次1. 废水排放监测:每周抽取2次废水样品进行监测,一份样品存档,一份送检化验。
2. 废气排放监测:每日抽取3次废气样品进行监测,监测连续进行一周,求均值。
3. 土壤污染监测:基坑工程施工前对选择的地块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施工过程中每个月重新采集一次并进行分析,施工结束后再次采集样品进行监测。
4. 噪音污染监测:每日连续监测,对连续监测结果进行均值计算。
六、监测记录和报告1. 监测记录:监测单位应当及时记录所做的监测活动内容和结果,做好相关的监测记录,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2. 监测报告:监测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分析总结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综合管廊安全监测方案
综合管廊安全监测方案引言综合管廊是一个用于集中布置各类管线和设施的地下建筑物,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随着综合管廊的建设规模扩大和使用频率增加,对其安全监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针对综合管廊的安全监测需求,提出一种综合管廊安全监测方案,以保障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
监测内容综合管廊的安全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构监测综合管廊的结构监测是指对综合管廊的建筑结构进行连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构监测包括对综合管廊的地基、墙体、顶板等部位进行监测,主要监测指标包括裂缝、变形、位移等。
环境监测综合管廊的环境监测是指对综合管廊周围环境的监测,以及与管廊运行相关的环境因素的监测。
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温度、湿度、噪音等指标的监测,以保证综合管廊环境的安全性。
设备设施监测综合管廊内的各种设备设施是综合管廊运行的关键,对其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及早发现故障,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设备设施监测主要包括电力设备、通信设备、供水设备等的运行状态监测。
安全巡检安全巡检是保证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巡检,及时发现管廊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安全巡检主要包括巡视综合管廊的内外部环境、巡查设备设施等。
监测方法为了实现综合管廊的安全监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监测方法:结构监测方法•传感器监测:通过在综合管廊的重点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裂缝、变形等指标。
•摄像监测:通过安装摄像头监测综合管廊的墙体、顶板等结构的变化情况。
•激光扫描监测:利用激光扫描仪对综合管廊的结构进行三维扫描,获取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变形情况。
环境监测方法•传感器监测:在综合管廊周围布置大气污染、温度、湿度、噪音等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
•无人机监测:利用无人机飞行在综合管廊周围,获取周围环境的图像和数据,在地面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
设备设施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仪监测:通过安装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数据,包括电力设备的电流、通信设备的信号强度等。
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基坑监测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基坑的建设和监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基坑监测实施方案是确保基坑施工安全的关键步骤,也是保障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的重要措施。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基坑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基坑监测实施方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进行基坑施工之前,必须对周边环境和地下管线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同时,基坑监测实施方案也是对施工单位的一种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水平。
其次,基坑监测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多方面内容。
首先是地质勘察和地下管线调查,通过对基坑周边地质情况和地下管线的调查,可以为后续的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其次是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具体内容和监测点位,以及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布置。
最后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及时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总之,基坑监测实施方案是基坑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基坑施工的安全,还可以保护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希望各相关单位在进行基坑施工时,能够认真制定和执行基坑监测实施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基坑监测方案范文
基坑监测方案范文一、背景与目的基坑工程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基坑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土层不稳、地下水位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基坑工程的安全隐患。
因此,为了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坑监测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1.土层稳定性监测:采用地面测斜仪对基坑周边土层的变形进行监测,以及使用倾斜计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倾斜情况进行监测。
如果发现土层发生变形或建筑物倾斜超出了允许范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固土层或修复建筑物。
2.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在基坑内安装水位计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监测地下水位是否超过了设计要求的安全范围。
如若超出,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控制地下水的涌入。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包括监测附近地表的沉降情况、环境噪声、震动等因素对基坑工程的影响。
通过这些监测指标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施工过程监测:对基坑的开挖、土方填筑、支护结构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监测设备和技术1.地面测斜仪:地面测斜仪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面上各个点的变形量来判断土层稳定性的仪器。
它能够实时监测土层的变形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给出预警。
2.倾斜计:倾斜计能够测量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倾斜情况,以及墙体的变形情况。
通过倾斜计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墙体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3.水位计:水位计是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设备,通过实时测量地下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基坑周边的地下水变化情况。
4.环境监测仪器:包括沉降监测仪、噪声监测仪、震动监测仪等,用于监测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
四、监测频率与执行机构1.土层稳定性监测:根据施工进度和土层情况的变化,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并由相关专业机构或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地下水位监测:根据地下水位变化的情况,每日或每周进行一次监测,并由相关专业机构或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1.编制依据本次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严格按照以下文件及国家、行业的有关规范及法规编制, 编制主要依据如下:本次监测方案的主要技术依据如下:(1)《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工程概况3.监测目的及原则3.1监测目的监测目的:由于地下综合管廊开挖形成的基坑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前期勘察工作中难以认识透彻, 而且基坑的稳定性又受环境综合因素影响, 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通过对基坑和周边建筑物在土方开挖阶段及基础施工阶段的连续、定期等周期性变形及沉降监测, 可以获得本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沉降、位移形变的实时观测数据资料, 并通过对其进行的实时测量、处理、分析, 得到基坑和周边建筑物的形变变化情况及未来的形变发展趋势, 以有效地评价其基坑变形对各建筑物所产生的形变敏感性影响和危害。
对所发现的变形速率过快、过大等异常形变现象时, 及时警示建设施工各方, 积极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 防止施工过程中带来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确保建筑基坑、建筑主体和周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
加强监测对及时准确地评价基坑的稳定性、制定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基坑开挖方案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安全监测可掌握基坑开挖前后地表位移和基坑深层水平变形的变化特征及规律, 及时了解基坑的工作性态, 指导和验证施工, 优化设计, 预测预报基坑的失稳方式、发生时间及危害性, 以便及时采取防灾措施, 尽量避免和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加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地监测网络, 积累的监测数据也不多。
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 以及竣工验收移交后,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管廊的正常运营, 同时检验和指导施工, 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基坑开挖监测网络。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怎么写
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方案怎么写1. 前言工程基坑是指在建筑、地下交通工程、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地下开挖和施工,所以需要对地面进行挖掘使地下空间暴露于地表,形成一个类似坑的结构。
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地下水位变化、土质情况不同等因素,地下开挖和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的土体、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引起基坑边坡稳定性问题、地表沉降等地质灾害。
因此,为了及早发现变形趋势和本体变形的速率,采取合理的变形监测手段来及时掌握变形信息,对于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2. 监测目的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地下开挖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
具体目的包括:(1) 及时监测和掌握基坑周边土体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预警土体失稳、建筑物沉降等地质灾害;(2) 了解地下水位变化对基坑周边土体和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3) 对地下管线、桥梁等基础设施进行监测,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其无影响或最小影响,以保障其运行安全。
3. 监测内容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包括:(1) 地表沉降监测:通过设置地面沉降监测点,利用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对地表进行周期性的沉降观测,以掌握地表沉降情况;(2) 边坡位移监测:通过设置边坡位移监测点,利用全站仪或位移传感器等仪器,对基坑周边边坡进行位移观测,以及时发现土体位移情况;(3) 建筑物变形监测:通过设置建筑物变形监测点,利用倾斜仪或变形传感器等仪器,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倾斜和变形观测,以及时掌握建筑物变形情况;(4)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利用水位计等仪器,对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以掌握地下水位变化情况;(5) 地下管线变形监测:通过设置地下管线变形监测点,利用应变计等仪器,对周边地下管线进行变形观测,以及时发现地下管线变形情况。
4. 监测技术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测量技术和新型监测技术两大类。
管廊监测方案
管廊监测方案概述管廊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类管线的铺设和维护。
然而,由于管廊位于地下,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查,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测来确保其安全运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管廊监测方案,以确保管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监测目标管廊监测的主要目标是监测管廊的变形、沉降、振动等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具体的监测目标包括:1. 管廊的沉降监测:监测管廊的垂直位移,以确保不会发生严重的沉降,避免管道的变形和破裂。
2. 管廊的变形监测:监测管廊的水平位移和变形,以确保管廊的结构稳定性,防止管道的错位或断裂。
3. 管廊的振动监测:监测管廊的振动情况,以防止外界振动对管廊结构的影响,避免管道的破坏。
监测方案管廊监测方案主要包括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布置、数据采集和处理、及时报警和故障处理等步骤。
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布置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是管廊监测方案的关键。
主要的监测设备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固定式或移动式的传感器,并合理布置在管廊的关键位置上。
在选择监测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精度和灵敏度: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决定了它们能否准确地监测到管廊的变形和振动情况,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较高精度和灵敏度的监测设备。
2. 抗干扰能力:由于管廊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周围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监测设备。
3. 稳定性和可靠性:监测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长时间的监测工作稳定进行,避免误报和漏报。
数据采集和处理监测设备会实时采集管廊的变形、沉降、振动等数据,并将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不同的传输方式传送给监测中心,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专门的监测软件进行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展示。
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方案 (2)
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方案
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监测系统:包括地下综合管廊内各类设备、管线的
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数
据传输设备和监测数据处理设备等。
2. 监测参数: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方案应涵盖诸如地下水位、地下水质、土体应力、温度、湿度、振动等多种参数的监测,并确保监测精度和数据采集的全面性。
3. 数据采集频率和方式:根据监测参数的要求,确定数据
采集的频率和方式,可以选择实时监测或定期监测,并确
保数据能够准确、稳定地获取。
4. 数据传输和存储:将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
传送到监测中心,并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
外,还应建立数据存储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备份和长期存储。
5. 监测报警机制:建立合理的监测报警机制,当监测参数超出设定的阈值时能够及时报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6.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数据可视化和趋势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7. 监测报告和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制作监测报告,并定期评估监测结果,为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指导。
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方案应根据具体的地下综合管廊的情况和要求进行制定,并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进,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地下综合管廊基坑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2.基坑监测的目的借助现场测量对基坑进行动态监测, 并据以指导开挖作业与施工是大型基坑开挖进行信息化施工的基本要求。
现场测量是基坑开挖工程监控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在于了解基坑边坡的动态变形过程, 掌握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情况, 判断基坑支护体系的可靠程度;是直接为支护系统的下步设计和施工决策服务的, 这是现场测量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 基坑监控测量也是对初始设计的完善和修正, 是对基坑开挖施工的指导和调整。
所以必须把基坑支护监控测量贯穿于基坑开挖及施工的整个过程中。
3.基坑监测的依据和检测的内容3.1基坑监测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7)本工程施工图纸。
3.2监测内容依据相关规范的要求, 综合考虑基坑开挖深度、场地地层条件及周围环境状况, 确定本工程基坑监测内容有:基坑坡顶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
4.基坑监测仪器及观测点布置4.1监测手段4.1.1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基坑坡顶沉降监测。
4.1.2采用全站仪进行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
4.2主要监测仪器主要监测仪器4.3观测点布置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的技术要求, 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 基坑变形监测点沿基坑边坡每20m设置一个监测点, 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设置在边坡的坡顶, 离坡边不应大于500mm , 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为共用点。
5.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监测控制标准5.1变形监测方法5.1.1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顶部的水平位移变形过程及最大水平位移值, 为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开挖速度提供依据, 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管廊监测方案
管廊监测方案第1篇管廊监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管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保障城市功能、维护市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管廊运行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管廊设施管理水平,本项目将针对管廊运行特点,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管廊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标1. 实现对管廊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2. 实现对管廊结构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包括沉降、位移、裂缝等;3. 建立监测数据预警机制,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报警,确保管廊运行安全;4. 提高管廊设施管理水平,为管廊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案1. 监测系统架构监测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负责采集管廊内部环境参数和结构安全数据;(2)传输层: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平台层;(3)平台层: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实现数据预警功能;(4)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数据展示、查询、统计等功能。
2. 监测设备选型(1)环境参数监测设备:选用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低功耗的传感器,实现对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2)结构安全监测设备:选用位移计、沉降仪、裂缝计等设备,实时监测管廊结构安全状况;(3)数据传输设备: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 监测点布置(1)环境参数监测点:按照管廊分区、分段原则,合理布置监测点,确保监测范围全覆盖;(2)结构安全监测点:根据管廊结构特点,选取关键部位进行监测,包括管廊接头、拐角、穿越重要设施处等。
4. 数据预警机制(1)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合理的预警指标;(2)预警阈值设定:结合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3)预警等级划分:根据预警指标和阈值,将预警分为不同等级;(4)预警处理: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处理。
地下管廊监测方案
地下管廊监测方案1. 引言地下管廊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各种管线网络。
为了确保地下管廊的安全运行,对管廊进行监测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地下管廊监测方案,以确保管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监测目标地下管廊监测的目标是及时掌握管廊的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维护,以确保管廊的正常运行。
具体监测目标包括:•管道变形和位移监测•管道渗漏监测•管道应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温度和湿度监测3. 监测方法3.1 管道变形和位移监测管道变形和位移监测可以通过使用变形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
这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管道的关键位置,通过测量管道的变形和位移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3.2 管道渗漏监测管道渗漏监测可以采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进行监测。
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管道内的压力变化,当压力异常时,可能存在渗漏情况。
流量传感器可以测量管道中的流量变化,当流量异常时,也可能存在渗漏情况。
3.3 管道应力监测管道应力监测可以采用应力传感器进行监测。
应力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管道的关键位置,测量管道受力情况,判断管道是否存在过载或应力不均衡的情况。
3.4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可以采用水位传感器进行监测。
水位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管道附近的井口或水池中,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
当地下水位升高时,可能会导致管道浸泡在水中,从而对管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3.5 温度和湿度监测温度和湿度监测可以采用温湿度传感器进行监测。
温湿度传感器可以安装在管道附近,实时监测管道周围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当温度和湿度异常时,可能会影响管道及其周围环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到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管廊的异常情况。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数据和异常数据。
•数据处理: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平滑处理、滤波处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2)1.1 工程特点 (2)1.2 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 (2)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4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评价 (4)第二章监测目的、任务、依据和程序 (4)2.1 监测目的 (4)2.2 监测任务 (4)2.3 监测依据 (5)2.4 监测程序 (5)第三章监测项目 (6)3.1 仪器监测 (6)3.2 巡视检查 (7)第四章测点布置 (8)4.1 一般要求 (8)4.2 冠梁顶部位移测点布置 (9)4.3 悬臂桩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 (9)4.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 (10)4.5建筑物的裂缝观测 (10)4.6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 (10)4.7地下水位观测井(孔) (10)第五章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11)5.1 一般规定 (11)5.2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2)第六章监测频度 (13)第七章监控报警 (14)第八章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15)第一章工程概况1.1 工程特点温江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柳林路等4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柳林路管廊起点南熏大道与柳林路交叉口K0+020,止点温泉大道与柳林路交叉口K1+980,全长1960m,管廊布置于柳林路西南侧距道路中线19.5m位置;南江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南江路交叉口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南江路交叉口K1+067.5,全长1067.5m,管廊布置于南江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13. 9m位置;永兴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永兴路交叉口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永兴路交叉口K1+104.1,全长1104.1m,管廊布置于永兴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13.9m 位置;五洞桥路管廊起点杨柳河东路与五洞桥路交叉口K0+000,止点凤溪大道与五洞桥路交叉口K1+173.9,全长1173.9m,管廊布置于五洞桥路东南侧距道路中线13.9m位置。
施工采取基坑明挖、结构现浇等工艺。
入廊管线种类有高压电力、给水、中水、电力、通信等,柳林路结构全宽为4.4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结构全宽为2.4m,柳林路结构高度为4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结构高度为2.15m,结构断面详见图示。
柳林综合管廊顶部覆土厚度3米~4米,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覆土厚度1米以内,柳林路基坑一般深度约7-8m,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基坑一般深度约2-3m。
1.2 建设地点及环境特征本工程位于成都市温江区,起点为南熏大道,至温泉大道,依次穿越南江路、永兴路、五洞桥路三条现状市政道路。
附近有凤溪大道、杨柳河东路等城市干道,城乡交通网发达,交通便利。
本工程拟采用明挖法施工,地表多为现状市政道路、市政道路绿化带、厂区、民居、荒地、耕地等,地形较为平坦。
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3.1 工程地质根据勘察报告,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结构相对简单;勘察深度范围内,除上部填土外,其下均为第四纪堆填物及冲击层组成。
现分层描述如下:杂土:杂填土,褐色~灰色,松散~稍密,稍湿。
以粉质土为主,含有机质,地表薄层腐殖土,混有少量碎砖及卵石。
粉土:褐黄色,褐灰色,稍密,稍湿;由粉粒及少量粘粒、粉砂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粘粒较重,为黏质粉土,间夹少量卵、砾石。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翻译,干强度低,韧性中等。
稍密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稍密状,稍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
中密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呈中等风化~微风化,中密状,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
密实卵石:深灰、青色、浅灰色,成分以砂岩,花岗岩,石英岩,玄武岩及灰岩为主,呈中等风化~微风化,密实状,湿~饱和,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
1.3.2 水文及气象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其基本特点是: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冬季温和干燥。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左右,最高气温37.3℃。
多年年平均隆雨量948.00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95.2mm,相对湿度84%;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8毫米。
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米/秒,最大风速14.8米/s,极大风速27.4米/s。
多年年平均风压力为140pa,最大风压力250pa,主导风向为NNE。
根据勘察报告,场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实测地下水静水位在自然地表下 6.30~9.50m,水位标高在517.59~522.97m,地下水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位逐渐耗失的特点。
地下水位动态受季节变化明显,呈季节性变化,水位年变化幅度2.50~4.00m之间。
1.4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评价本工程基坑设计安全等级属于二级基坑工程,应按二级基坑工程实施监测。
第二章监测目的、任务、依据和程序2.1 监测目的为基坑工程优化设计、指导基坑工程施工,确保基坑稳定保护周边已建建(构)筑物、管线;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2 监测任务(1)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包括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土体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等;(2)周边环境监测:周围建筑物变形观测、周围地面沉降观测、地下水变化观测等。
(3)地下管线的沉降及位移2.3 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5.《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2.4 监测程序1.现场踏勘,收集资料;2.制定监测方案,并报设计、监理和业主认可;3.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观测点、校验设备、仪器;4.观测点和设备、仪器、元件验收;5.现场监测;6.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报表反馈;7.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9.现场监测工作结束,提交完整的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
第三章监测项目3.1 仪器监测根据《建筑基坑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规定,基坑工程现场仪器监测项目的选择应在充分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支护结构的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表1进行选择。
本工程基坑深度7~8m且基坑开挖深度内有邻近的建筑物和管线,依据规范,该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属于二级,应按照二级基坑确定监测项目。
考虑到该工程的特点,确定的监测项目见表2。
3.2 巡视检查基坑工程监测期内,每天应由有经验的监测人员,对基坑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并做好纪录。
3.2.1巡视检查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的成型质量;2)冠梁、围檩有无裂缝出现;4)锚索有无破坏;5)护面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层高度、开挖分段长度是否与设计工况一致,有无超深、超长开挖;3)基坑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设施是否正常运转;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3 周边环境1)地下管线有无泄漏,电缆有无破损;2)临近基坑及建(构)筑物施工工况;3)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设施、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有无破坏现象;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保护情况。
3.2.2巡视检查方法和记录主要依靠目测,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全站仪等工器具以及摄录像机进行。
每次巡视检查应对自然环境(雨水、气温、洪水的变化等)、基坑工程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施工和监理单位相关人员。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当日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以便准确地评价基坑的工作状态。
第四章测点布置4.1 一般要求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
2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
3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适当加密。
5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三点,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
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小于30~50m。
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
6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7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8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4.2 冠梁顶部位移测点布置冠梁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
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
4.3 悬臂桩深部水平位移观测点布置观测点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
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大于围护结构埋深5~10m。
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4.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1.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3.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4.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5. 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5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
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
4.6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2~3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
4.7地下水位观测井(孔)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置。
坑内降水观测井(孔)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井(孔)沿基坑外周边布设。
第五章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5.1 一般规定5.1.1现场监测的观测仪器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2. 应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度;3. 监测前应对仪器设备检查调试。
钢筋计、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等应在安装前进行重复标定。
标定资料和稳定性资料经现场监理审核后,监测元件方可埋设安装;4. 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使用;5. 加强维护保养并定期检修。
5.1.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