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能量:复习、总结.共35页
2024年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将对2024初二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于同学们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以下是具体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的基本概念1. 物体的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运动物体的描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 Δv/Δt。
4.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加速度为0。
5. 物体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速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加速度恒定。
第二章:力和压力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共同作用于物体时,可以合成一力,反之亦可分解为多个力。
4.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6.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
第三章: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的三种作用效果:使物体受力、速度改变和形变变化。
2. 力的不平衡作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3. 力的平衡作用: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四章:运动中力的计算1. 平行力的合成:平行力的合成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力的分解:将合力分解为与斜面垂直和平行的两个力,简化问题求解。
3.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
第五章:力的简单测量1.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测量力的大小。
2. 弹簧的弹性常数:F = kΔx,其中F为力的大小,k为弹性常数,Δ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第六章:运动学与力学的结合1. 斜面滑动问题:将斜面问题转化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方向求解。
2. 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使用静摩擦力系数和动摩擦力系数计算。
运动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得描述1、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得物质结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得自然科学.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就是宇宙中最普遍得现象。
(3)机械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①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4、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就是否运动与如何运动,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得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选取得原则:①假定性:参照物就是假定不动得②任意性:参照物得选取就是任意得③不唯一性:可以选择不同得物体作为参照物④排己性:一般不取自身为参照物⑤方便性: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选择地面为参照物5、运动与静止得相对性(1)总结:同一个物体选取得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
(2)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得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就是静止得;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就是运动得。
(3)练习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瞧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瞧山山不动,就是船行”其中“瞧山恰似走来迎”与“就是船行”所选得参照物分别就是船与山。
②坐在向东行使得甲汽车里得乘客,瞧到路旁得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瞧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得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③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得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她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瞧到地球上许多河流.二、运动得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得方法:I、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同时启程得步行人与骑车人快慢)II、裁判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百米运动员快慢)III、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得路程。
科目运动生理学学习总结
科目运动生理学学习总结科目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了解运动的生理反应和科学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成功运用到实际的运动训练中。
下面我将就这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基础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在科目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首先接触到了一些基础概念,如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我对运动生理学的学科范围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身体适应性、运动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基础概念的学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动生理参数的测定与应用在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运动生理参数的测定方法和意义。
例如,我们了解了心率、血压、血浆乳酸浓度等指标的测定方法,并学习了这些指标在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我对运动生理参数的测定与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对于我们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监控身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动与身体适应运动与身体适应是运动生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运动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例如,心血管适应、肌肉适应、骨骼适应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明白了为什么运动能够让身体更强壮、更健康,并且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来促进身体适应。
这对于我的运动训练和健康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运动与能量代谢作为运动生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运动与能量代谢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我们学习了能量的产生、供应和运输等相关知识,了解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在运动中更加注重能量的补充和耗费,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训练强度,从而提高运动表现和身体素质。
五、运动生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仅仅是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运动训练中。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运动生理学在训练中的应用方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物理《动量与能量》知识点与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动量与能量》知识点与学习方法动量与能量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是高中力学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
分析这类问题时,应首先建立清晰的物理图象,抽象出物理模型,选择合理的物理规律建立方程进行求解。
一、力学规律的选用原则1、如果要列出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的关系式,可用牛顿第二定律。
2、研究某一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发生运动状态改变时,一般用动量定理(涉及时间问题)或动能定理(涉及位移问题)去解决。
3、若研究的对象为一物体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一般用两个守恒定律去解决问题,但须注意研究的问题是否满足守恒条件。
4、在涉及相对位移问题时,则优先考虑能量守恒定律,即用系统克服摩擦力所做的总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也即转变为系统内能的量。
5、在涉及有碰撞、爆炸、打击、绳绷紧等物理现象时,须注意到一般这些过程均隐含有系统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这种问题由于作用时间都极短,故动量守恒定律一般能派上大用场。
二、利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题应注意下列问题(1)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是矢量表达式,还可以写出分量表达式,而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是标量式,绝无分量式。
(2)从研究对象上看动量定理既可研究单体,又可研究系统,但高中阶段一般用于单体,动能定理在高中阶段只能用于单体。
(3)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它们研究的是物体系统,解题时必须注意动量守恒的条件和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应用这两个规律时,应当确定了研究对象及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后,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未知量,选择研究的两个状态列方程求解。
(4)中学阶段可用力的观点解决的问题,若用动量观点或能量观点求解,一般都要比用力的观点简便,而中学阶段涉及的曲线运动(加速度不恒定)、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碰撞等,就中学只是而言,不可能单纯考虑用力的观点解决,必须考虑用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解决。
机械振动1、判断简谐振动的方法简谐运动: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
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涉及到丰富而复杂的知识体系。
高三物理学习是为了全面总结和巩固高一、高二所学的知识,并为高考做准备。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I. 力学1. 运动学a.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b.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c.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d. 相对运动和相对速度2. 牛顿运动定律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b. 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 弹力、摩擦力和重力3. 动能和势能a. 动能定理和功b.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c. 机械能守恒定律4. 万有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a. 引力的特点和性质b. 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和应用c. 行星运动和卫星运动II. 热学1. 温度和热量a. 温度的测量和体温计b. 热平衡和热传递c. 热量和内能的关系2. 物质的热性质a. 热容和比热容b. 相变和相变潜热c. 热膨胀和热收缩d. 热传导和热辐射3. 热力学第一定律a. 内能的改变和功的做功b. 等容过程、等压过程和等温过程c. 等体过程和绝热过程4. 热力学第二定律a. 热效率和热力学温标b. 热力学过程的可逆性c. 卡诺循环和热机效率III. 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直线传播a. 光的速度和光程b. 光的多次反射和折射c. 光的色散和全反射2. 光的衍射和干涉a. 衍射现象和衍射公式b. 干涉现象和干涉公式c. 条纹的形成和干涉仪器3. 光的波动性和光电效应a.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波长b. 光电效应和光电二极管c. 波粒对偶和光的能量量子4. 光的偏振和光的旋光a. 光的振动方向和偏振光b. 光的旋光现象和旋光仪器c. 偏振光的应用和克尔法IV. 电学1. 电荷和电场a. 电荷的性质和电场的概念b.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性质c. 静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电势差2. 电流和电阻a. 电流的定义和电流的测量b. 电阻的定义和电阻的判断c. 欧姆定律和电功率3. 电路和安负定律a.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b. 安负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c.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4. 磁场和电磁感应a. 磁力和磁感应强度的关系b.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c. 交流电和电磁感应的应用以上就是高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的核心内容,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物理必修三归纳总结
物理必修三归纳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必修3是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对物理必修三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与运动1.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平衡。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物体平衡条件物体平衡时,合力与合力矩均为零。
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帮助解决平衡条件的问题。
3. 运动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运动物体的轨迹和速度变化。
二、能量4. 功与功率功是力对位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功和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过程。
5. 动能和机械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力,机械能指物体系统的总能量。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理解能量守恒原理的基础。
6. 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物体所具有的两种重要的势能形式。
势能的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存储能量和能量转换。
三、波动与光学7. 波动波动是由能量的传播引起的现象,在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波的特性包括振幅、频率、波长和传播速度等。
8. 光学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我们需要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光的折射定律、镜子和透镜的成像原理等内容。
四、电与磁9.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属性,电场是由电荷引起的电力作用。
我们需要掌握电场强度、电势差和电势等重要概念。
10. 电流与电阻电流是电荷运动的形式,电阻是物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电流和电阻相关的问题。
11. 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是由电流引起的,电磁感应是磁场和运动导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安培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我们理解磁场和电磁感应的重要工具。
五、近代物理12.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要的实验结果导致了对光的粒子性特征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三单元能量一、电和磁1.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性。
2.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发生了偏转。
3.如果电路短路,则电流很强,会很快把电池的电能用完,所以要尽快断开。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时,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二、电磁铁1.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有南北极。
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正负极接法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3.电磁铁与磁铁的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
电磁铁与磁铁的不同点:( 1)磁铁是磁性的石头,电磁铁是线圈和铁芯组成。
( 2)电磁铁只有通电才有磁性。
( 3)磁铁的南北极不会改变,而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改变。
三、电磁铁的磁力(一)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等有关。
2.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线圈圈数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 线圈 20 圈,2 线圈 40 圈,3 线圈 60 圈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电池的节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四、电磁铁的磁力(二)1.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关系的研究计划表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吗?我们的假设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检验的因素(改变的条件)电池节数怎样改变这个条件1.电池 1 节 2.电池 2 节 3.电池 3 节实验要保持那些条件不变线圈圈数,电线的粗细,铁芯的大小等实验结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多少有关系,电池节数多,磁力大;电池节数少,磁力小。
2.在进行科学探究中,探究的顺序: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五、神奇的小电动机1.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 运动与能量 能量
第4节能量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知道不同能量形式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以及简单的相互转化的实例。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展现各种各样的能量形式,既有在身边的,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机械能、内能,也有前沿科技的核能、风能、水能等,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的,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通过对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是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拉近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建立物理观念和物理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难点: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第4节能量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知识点总结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使人们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本文将对运动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总结其中的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指人体通过肌肉的运动,消耗能量和产生功效的一种活动形式。
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类。
有氧运动指的是中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无氧运动指的是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如举重、冲刺等。
二、运动的分析知识点总结1.身体机能的提升: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使身体各系统得到有效锻炼,提高整体机能水平。
2.健康益处:适度运动可以降低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预防和改善肥胖问题,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抵抗力,减轻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减肥和塑形:通过运动,可以消耗体内的热量,达到减肥的效果。
有氧运动可以燃烧脂肪,塑造身体线条;而无氧运动则可以增强肌肉,使身体更加紧实。
4.运动的原则:运动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科学地制定运动计划。
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注意休息和恢复,避免运动过量引发意外伤害。
5.心率控制:在有氧运动中,心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控制心率,可以达到不同强度的运动效果。
一般来说,低强度有氧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之间;中等强度运动为70%~80%;高强度运动为80%~90%。
6.饮食与运动:运动后的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
适量摄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帮助身体恢复能量和修复肌肉。
合理安排饮食时间和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运动效果。
7.运动的种类: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
可以按照个人的爱好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
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跑步、游泳、瑜伽、健身操、篮球、足球等。
8.运动与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运动的需求和能力有所不同。
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应以培养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主,中年人可以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老年人则以保持身体活动和稳定运动为主。
科教版八上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中能量部分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知识点一: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1.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3.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4.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知识点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能量的转移:用热水加热袋装牛奶;冬天暖气片不停地向外辐射热量。
能量的转化: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内能电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视:电能转化为光能、内能电热毯:电能转化为内能热水器:电能转化为内能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电站: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烧水:太阳能转化为内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给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蓄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专题复习
油气井
因分 析 。
三 、 点 升 华 重
1 点 突破 . 要
( ) 石 圈 物质 循 环 。 1岩
【 图解 】 图 2 ( )
用
一
图4
j 水 层
断 层 处 易
向 斜 是 良 背 斜是 良好 好 的 储 水 的储 油 、 储 构造, 利用 气 构 造 , 利 向 斜 可 找 用 背斜 可 找 水 油 、 气 找
1知识 图 解( 1 . 图 )
的内、 力因素 外 其地 表形 态; 水 、 力等外 流 风 力 作 用 对 地 表 形 态 的 塑造 剖 面 图
大 气 受 热 过 程 及 大 气 保 温 作 气 受 热 过 程 示 意 大 大 气受 热 过 程 用 ; 力 环 流 的形 成 及 其 主 要 ;热 力 环 流 的 形 成 热 图 形 式 ; 平 气压 梯 度 力 与 大 气 意 图 :近 地 面 风 和 水 示 水 平 运 动 ( 空 风 、 地 面风 ) 空 风 向 示 意 图 高 近 高
; 地
地 壳 内部 物 质 三类岩石的形成 、 点和常见 壳内部 物质 循环 示 特 地 循
环
岩石 ; 壳内部物质循 环的过 地
程 及 其 转换 条 件
意 图
内、 力 作 用 的 能量 来 源及 其 块 分 布 示 意 图 外 板
二 、 识 网络 知
地 表 形 态 变 化 现 形 式 ; 质 构 造 的特 点 及 构 造 示 意 图 和 地 质 表 地 质
理 环境 的 影 响 对地 理 环 境 的影 响 界 洋流 分 布 图
2知 识 拓展 .
() 1地质 作 用与 地貌 : 板块 边 界类 型 与大 地构 造地 貌 ; 某 区域地 形 特征 描述 及 成 因阐 释 ; 特殊 地貌 成 因分 析 。
期末专项复习(二) 运动与能量—2020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共28张PPT)
m 处相遇
甲地到乙地全长 60 km,汽车从甲地出发,以 30 km/h 的速度行驶 15 km 后,接着又以 45 km/h 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 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汽车在前 15 km 行驶的时间: t1=vs11=3105kkmm/h=0.5 h,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 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两同学在 0~15 s 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 0~10 s 内,乙同学的速度为 10 m/s C.在 0~20 s 内,两同学的平均速度相等 D.在 0~15 s 内,乙同学追上甲同学并在 100
s2=s-s1=60 km-15 km=45 km,
行驶的时间:
t2=vs22=4455kkmm/h=1 h,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v=st=0.560h+km1
=40 h
km/h。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km/h。
分层作业
1.下列实例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 A.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味 B.汽车驶过后,公路上扬起灰尘 C.将泥沙放入水中,水变混浊了 D.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做无规则运动
考点类型
游客乘坐在橡皮艇中沿河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游客是静止的 C.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客是静止的 D.以游客为参照物,橡皮艇是静止的
如图所示,甲、乙两辆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_大__于___乙 的速度,18 s 时乙通过的路程是___1_8___m。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力学知识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势能、功和能量、机械振动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共包括三条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若外力合成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动能和势能1. 动能:一个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力,其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乘以1/2。
2. 势能: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三、功和能量1.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部分的乘积。
2. 能量:系统具有的做功能力的量称为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原理是宇宙间一种基本的能量守恒规律。
四、机械振动1. 单摆:单摆是清晰的简谐运动,其周期与振幅无关,只与摆长有关。
2. 弹簧振动:弹簧振动是一种简谐振动,其频率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质量有关。
以上是高中力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学习力学知识时,要多做题,善于总结,加深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字】第2篇示例:高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关系。
在高中物理学教学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和回顾。
一、牛顿三定律1.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速度不会改变,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运动与健康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健康知识点总结健康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动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很多人都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导致身体健康水平下降。
因此,维护健康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运动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一、运动与健康的关系1. 运动对健康的益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身体的健康水平。
此外,适量的运动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改善心情,提高生活质量。
2. 运动对健康的影响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提高患癌症的风险。
同时,长期缺乏运动还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运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1. 运动与心血管健康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
例如慢跑、游泳、骑车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肌功能,降低血压,减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2. 运动与肌肉骨骼健康适量的抗阻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加强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例如举重、俯卧撑等训练可以有效增加肌肉力量,预防关节疼痛和骨密度减少的问题。
3. 运动与代谢健康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能量消耗,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例如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能量消耗,加速脂肪燃烧,降低体重。
4. 运动与精神健康适量的运动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改善心情,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跑步、打羽毛球等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5. 运动与免疫健康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疾病。
例如户外跑步、骑车等运动可以增加机体对自由基和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提高免疫力。
三、健康运动的原则1. 量力而行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人群需要进行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不能超出身体承受范围,防止发生运动损伤。
高二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必修三课程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阶段,本文将对该阶段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运动学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与分析。
3. 等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动力学1. 牛顿定律: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2. 动量与冲量: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3. 质点系:质心的概念与计算、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第二部分:力学一、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1. 力的分类: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受力分析: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与运动。
二、静力学1.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分力的计算方法。
2. 平衡条件:物体平衡的条件和平衡实例的分析。
3. 弹力与重力平衡: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弹力与重力平衡的问题。
三、动力学1. 高尔夫球斜抛运动:斜抛运动的分解与分析。
2. 中心力场中的运动:万有引力与行星运动的问题。
第三部分:能量守恒与能量转化一、功与机械能1. 功与功率的概念与计算。
2.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和计算。
3. 引力场中的机械能守恒:自由落体、弹簧振子的问题。
二、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1. 动能定理的表述与应用。
2. 碰撞问题:完全弹性碰撞与非完全弹性碰撞。
第四部分:电学一、电流与电路1. 电流与电荷:电流的定义与计算。
2. 电阻与电阻率:欧姆定律的表述与应用。
3. 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
4. 电功率与电能:电功率的计算与理解。
二、电压与电势差1. 电压与电势差的概念与计算。
2. 静电场中电势差的计算。
三、电阻与电路1. 简单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 法拉第电解定律与电解问题的计算。
结语:高二物理必修三课程包含了运动学、力学、能量守恒与能量转化以及电学等重要知识点。
同学们在复习时要重点理解每个知识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并注重实际应用的解析。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运动与能量》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本章是运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物体的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以及能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等知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认识运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说明运动的普遍性,并介绍物质内部分子、原子的组成.2.第2节“运动的描述”,应用观察、实验、体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使我们在了解运动的探究方法、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3.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定义,介绍了测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进行了路程时间的计算.4.第4节“能量”,介绍了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的能量,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本章教材知识体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先介绍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再学习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及平均速度测量,最后是运动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的能量.【教学目标】1.在知识目标方面:知道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认识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在能力目标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比较运动的快慢,会进行试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素养目标方面: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质组成的认识以及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对原子结构模型、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以及参照物的选择与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1.认识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三、素养目标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机械运动.【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教具准备】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碳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新课】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20页图2—1—1~2—1—3中的几幅漂亮的图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银河系中星星、飞奔的猎豹、翱翔的飞船,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分子热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题(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我们物理学中说的机械运动.答案:C三、微观世界的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现象探究:一座大山由许多巨石组成,将巨石劈开分成小石头,小石头碾碎成小石子,将小石子研磨成小颗粒……如此不断细分,是否无止境呢?(2)探究归纳: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保持了原来的性质,通常把它们叫做分子,分子极其微小.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只有电子显微镜才能帮助我们看到它.(3)分子微小2.物质三态与其分子运动情况3.原子的核式结构:1909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①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靠巨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坚硬的核;②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吸引力;③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类似.几个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为100米的大球,原子核仅相当于一粒绿豆的大小),但原子核的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质量几乎为零且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庞大的空间中(微观尺度)沿不同的轨道绕核运动.思维拓展:各微小粒子构成关系图如下.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出了各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了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两种形式的运动,知道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理解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微观世界里分子原子的组成,物质三态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等.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的内容趣味性不高.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师生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对运动的认识——对比学习——宏观运动与微观世界运动——练习巩固.这种设计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描述运动上,以解决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这样使学生亲近教师,亲近课堂,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感,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2.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三、素养目标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回答,只用此引入课题.【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一处到另一处,并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生: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列火车在动,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回答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以火车为例,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生: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盖紧瓶盖,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加入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回答.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花样跳伞的视频.提问: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一位学生自愿当地球,而让另一位学生当同步卫星,然后,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第2课时快与慢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老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v=s t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1m/s=36003600ms=3.6km/h所以1m/s>1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例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孙杨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男子400m 自由泳金牌,创造了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答案:已知s=400m,t=3分40秒14=220.14s.求:v=?答:他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1.82m/s.课堂演练(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_____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______行驶,丙车向_______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基础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v=s/t及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复杂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4.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三、素养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201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记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师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1.复习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可分为哪几种?(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的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教师提问: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学生回答:速度大小不相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v=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例题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解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答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慢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的公式:v=s/t.v——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例题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2.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因此在表格中t=t1-t0,t=t2-t0′.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3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安全区?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我们先知道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接着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精品复习(课件)
4.下列动物中,能飞翔又不属于鸟类的是( C )
A.海鸥
B.野鸭
C.蝙蝠
D.黄鹂
【解析】 蝙蝠体表有毛,不是羽毛;依靠前肢和后肢之间的皮膜飞行;蝙
蝠在生长发育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胎生、哺乳,因此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5.善于奔跑的猎豹、狮子等动物适宜生活在( A )
A.开阔的大草原
B.茂密的森林里
C.沼泽中
因此,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
概课 念时 导作 图业
阅课 读时 微作 信业
鱼类在水中如何沉浮? 鱼类有点像鸟类或者飞行的昆虫:它们具有一套内置的机制使得它们可以在其生活的 环境中上下左右移动。为保持在一个特定的高度,鱼会填充它的鱼鳔直到其排开的那些水 的重量与鱼自身的重量相等。这种情况下,浮力和重力就会相互抵消,鱼就可以保持在那 个高度。大多数鱼类都是用这种方法上浮下沉的,但并非所有鱼类都是这样。有些种类的 鱼不需要鱼鳔,因为它们一生都沿着海底巡游。而其他鱼类,例如鳐和鲨鱼,是通过将自 身向前推进来上浮或下沉的,就像飞机一样,流体在鱼鳍下面流过产生升力。
7.下列属于动物运动形式的是( C ) A.说话、唱歌、鸣叫等 B.呼吸、进食、血液循环等 C.飞行、游泳、奔跑、跳跃等 D.排卵、筑巢、孵化、迁徙等 【解析】 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 走、跳跃等。
8.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发现田鼠后,一个俯冲直奔猎物,由于两翼和身体特殊
【点悟】 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把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进行分 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动物运动所需的能量来自所摄取的 食物。
【变式题 2】 萤火虫发光、电鳗放电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细胞的( B )
A.光合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涉及到了我们周围所有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高中阶段,学生将接触到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物理知识,人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下面就对人教版高中物理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简要总结。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通常用箭头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
2.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指出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合外力为零;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第三定律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的能量,势能是物体位置的能量,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的作用可合成一个结果力,也可将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二、运动规律1. 直线运动规律:匀速直线运动满足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加速直线运动满足速度变化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直线运动满足位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
2. 抛体运动规律:抛体运动可分解为水平运动和竖直运动,竖直方向受重力影响,水平方向不受力,抛体轨迹为抛物线。
3. 圆周运动规律: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离心力提供,向心加速度与速度和半径成正比。
三、能量守恒1.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2.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物体之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不变。
四、波动性质1. 波的传播:波是沿着介质传播能量的振动形式,根据振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横波和纵波。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线遇到界面会发生反射和折射,遵循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干涉是两列光波相遇时产生明暗条纹,光的衍射是波在射缝和障碍物周围产生弯曲现象。
五、电磁现象1. 电流和电路:电流是电荷流动产生的电量,电路包括导线、电源和元器件。
2. 电场和电势: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电场强度与电荷数目和距离有关。
3. 磁场和电磁感应:磁场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磁力作用区域,电磁感应是磁场变化时产生感应电动势。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物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们复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有所帮助。
《运动与能量》全章教学设计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理解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和提出问题的水平。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教具】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
观察画面(或者动画)。
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