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合集下载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作者:周玉梅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以及言语行为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隐喻映射的范围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起到描述场景、刻画人物特征、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

但受到文化和交际的影响,翻译中的隐喻也成为翻译界中的一大难点。

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主要理论框架,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隐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因素等,使译文最大限度的满足交际。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隐喻;翻译模式一直以来,隐喻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隐喻不同于直译、意译、转换等传统的翻译方法,隐喻通常是把具体熟悉的事物映射到陌生抽象的概念域上。

但在翻译过程中,隐喻在文化和特定环境上仍存在一定差异。

比利时学者Jef Verschueren提出语用顺应论,并对语言、文化及社会现象的综合应用进行了有效阐述,更有利于译者对翻译内容进行动态、多角度翻译,并做出最佳的语用顺应。

一、语用顺应论与翻译中的隐喻(一)语用顺应论语用顺应论(pragmatics adaptation theory)是由比利时著名的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学理论。

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应用是发挥语言功能的过程,也可以称为语言使用者以交际环境为主要依据,选择具体的语言手段,使之与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间相适应和契合,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用顺应论将语言现象与诸多语言形式及活动形式的使用充分融合,并从认知、语言及文化现象中入手进行综合性对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语用顺应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视角均基于翻译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著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例如,我们用金钱去比喻时间,通过“金钱”范畴去构想“时间”这个目标范畴,就是通过前一目标范畴去构建后一目标范畴。

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下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

新的“关联—顺应模式”下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

_
新 的“ 关联—顺应模式" 下 隐 喻 的认 知 语 用 分 析
徐 莹 莹
( 河南 大学 外语 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 现代 隐喻 理论认 为 , 隐喻 不仅是 日常生活 中普遍 存在 的语 言现 象 , 而且是 一种认知 现象。 因此 , 在 新 的“ 关联一
和W i l s o n 提 出的关 联理 论对 隐 喻进行 研究 ; 从“ 关联一 顺应
的过 程 。由于隐喻 就是一 种交 际者 间接表 达 自己交 际意 图
的语 言 策 略 。因 此 下 面 主要 探 讨 言 语 交 际 中 隐 喻 语 言 策 略
模式” 研 究 隐喻 , 等等 。由于这 些研 究都或 多或 少存 在一些
顺 应 理 论 解 释 的充 分性 不 足 , 杨平博士 在吸取关联 理论和语
言顺应论各 自优点 的基础上 , 提 出了“ 关联一顺应模式 ” , 认为 语言使 用的过程是一个 顺应关联 的过程 , 即语言 的选 择和运 用是说话人寻求关 联 、 顺应关联语境 的过程 ( 杨 平, 2 0 0 1 ) 。
里 的语境具 有动态性 。( 五) 交际的过程是 策略选择 的过程 。 在 言语交 际 中 , 语言使 用者 不仅 对语 言形式 进行 选择 。 而 且
1 . 引 言
隐喻 ( me t a p h o r ) 是作 为修辞 学上 的一个术语 提 出来 的 ,
自亚 里 士 多 德 至 今 已 有 两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其 中 , L a k o f和
然 而 . 由于 该 模 式 仅 从 说 话 人 角 度 解 释 话 语 产 生 的 过 程. 因此韩 东红 副 教授 在“ 关联 一 顺 应模 式 ” 的基 础上 , 提 出 新的“ 关联 一顺 应模 式 ” 。 旨在从 说话 人 和 听话 人两 方 面探 讨 言 语 交 际 的 全 过 程 。该 模 式 认 为 : ( 一) 言语交 际过程不仅 包括话语 生成 , 而 且 包 括 话 语 理 解 。交 际 双 方 必 须 通 过 顺 应 语境 完成关 联假 设 。( 二) 交 际 双 方 的 关 联 一 顺 应 是 交 际 过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意象 丰富 , 善用暗指 与隐喻 。普 拉斯 的短诗 《 隐喻) ) ( Me t a p h o r s , 1 9 6 0 ) 就是一个 由一 系列 隐喻组成 的谜 。该 诗第一行便 告诉读
者: I ’ m a i r d d l e i n n i n e s y l l a b l e s ( 我是 一个 九 音节 的谜 ) , 于 是, 读诗立 刻变成 了一个猜谜 的过程 。那 么 , 谜底到底是什 么?
顺应理论关照 下普拉斯 的《 隐喻》 之解
郭淑青
【 摘 要】 笔 者以语 用学顺应理论 为框 架, 解读美 ̄ t - k - 诗人 西尔维娅 ・ 普拉 斯的短诗《 隐 喻》 中隐喻 的意义及其所表 达的情绪与 态度 , 认 为诗 人通过一 系列特征 突 出源域 事物和概
念映射 目标 域 : 怀孕 , 描述 怀孕这种女性 经验 , 而这种经验 由于胎儿的存在 而美好 , 同时 , 也 因其让女人 沦为生育工具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满痛苦和无奈 。
女. 眭经验和女性身份 问题 。她的诗歌风格简洁 自然 , 语 言凝练 ,
应语境 , 这一研究 为我们接近普 拉斯 , 理解《 隐喻》 提供 了一条有
意义的途径 。顺应理论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会积极地顺 应交
际要求来 表达和理解 隐喻所指 , 而不至 于因歧 义造成误解使 交
际失败 。说话人和听话人会根据共 同的语境联系文化背景和普 遍认 知去顺应性地 实现交际 目的。本文运用语用学 顺应理论 ,
境 以及生 产者 与理解 者 的个人 经验都 会对 隐喻 的理解 产生 影 响 。隐喻理论最早 是 由美 国语言学 家莱柯夫 和约翰逊在 《 我们
《 隐喻》 一诗共九行 , 可以被分为三个 部分 。在第一 部分 , 即

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广告隐喻的翻译

从顺应论的角度探讨广告隐喻的翻译
出多个 层 面 的顺 应 ,以选 择 出最恰 当 的译 文 。笔 者 通过 研究 发 现 ,前 人 主 要 是从 对 等 理 论 、认 知 理 论或 具体 翻译 策 略 的 视 角对 广 告 隐 喻 翻译 进 行
了研究 ,很少有学者或研究者从顺应理论 的角度 对 其进 行研 究 。基 于前 人 研 究 的局 限 ,笔者 尝 试
顺 应论包 括 四个 方 面 :语 境 关 系 的顺 应 、结
的还是无意识 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 内部的原 因还是语言外部 的原 因… 。 。人们 能在语 言使 用 中不 断地进 行 语 言 选 择 ,是 因为语 言具 有 三 个
属性 :变 异 性 ( v a r i a b i l i t y ) 、商 讨 性 ( n e g o t i a b i l i — t y ) 和顺应 性 (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 。变 异 性 是 指 语 言 具
这三 个特 性 是 相互 联 系 、不 可 分割 的 。变 异 性 和

顺应论 与广告 隐喻翻译
商讨性是基础 ,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 ,就没 有顺 应性 ;而 顺应 性 则 是 变 异性 和 商 讨性 的结 果 和最终 目的。前面两者为语 言使用分别提供 了可 能性 和灵 活性 ,而后 者 则 在此 基 础 上 作 出恰 当的 选择 以满 足 交 际 的需 要 。基 于这 三个 属 性 ,语 言
语选择须顺应 目标语读者 的认知语境 ,使译 文取得 与原 文相 同或相似 的效果。 关键词 :顺应论 ;广告 隐喻 ;语境 关系顺应 ;结构客体顺应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0 3 1 2( 2 0 1 6 )0 6— 0 0 7 1 —0 5

顺应论视角下隐喻的喻体选择

顺应论视角下隐喻的喻体选择
研究表 明,喻体 的选 择是一个对语境做 出顺应 的过程 ,通过对具体 的物质 、社交和心理世界 的顺 应 ,适合 语境 的隐喻就此产生 。 关键 词 :喻体 ;顺应性 ;语境 因素
中图分 类号 :H1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 3 (0 1 5 0 8 — 4 0 7 6 8 2 1 )0 — 0 5 0
m t h r ( x ivd , o na ) a dhg l ee ea os f ,n a e m u ti p o n n ihy r—


引论
a v ns ( a dlhn tr,h tgn —om ne t eo e t t o i—on ta og tr e t i h p d
ce i: h s a p i s b t n t e c s fc n e t n l l s t i p l o h i h a e o o v n i a e o
收 稿 日期 :2 1 — 2 2 01 0— 0
作者简介 :曾楚芝 (9 7 ) 17 一 ,女 ,广 东潮州人 ,韩 山师 范学院外语 系讲师 ,硕士。
曾 楚 芝
( 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广东 潮州 韩 5 12 ) 20 1

要 :本文运用 V r he n 19 年提出的顺 应论 ,对隐喻喻体的选择进行顺应性的阐释。借助顺 e cur 在 99 s e
应论对语 境相关 因素 的分析维度 ,主要考虑 物质世界 、社 交世界 和心理世界三个 因素对喻体选 择的作用 。
为何我们能够找 出这个喻底呢?关键就在于隐喻 存在的概念体系也就被激活了。嘲 作为对 隐喻喻体选择 的研究 ,本文在此引人 是把喻体 的概念体系,映射到本体。因此 ,喻体 具 有 的字 面 意义 ,就 被转 移 到 了本体 身上 ,隐喻 Mury R sm n ra& oa u d的观点 : T e tp c o tp o ia s g si n e d d h o i f mea h r lu a e i t i tn e 意义也 就此 产生 。 a c s 但问题也就产生 ,在本体意指数量巨大的情 me n n ,n t i i r l me n n .W h n w n l z a i g o t l e a a i g s t e e a ay e

叙事隐喻的哲学阐释

叙事隐喻的哲学阐释

叙事隐喻的哲学阐释摘要:人类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的,而叙事文本中隐喻式的表达和理解都依赖于隐喻思维。

叙事隐喻不仅完成对真与美的传达,而且最终实现了人类“诗意地栖居”,从而构成了叙事文本艺术哲学层面的真实。

关键词:叙事文本;隐喻思维;叙事隐喻Abstract: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ture of human thoughts is metaphorical and the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narrative text are shown by the way of metaphor. The narrative metaphor is a poetic art medium by which human being convey their emotions and thoughts about beauty and truth,and narrating metaphorically is the sense of reality to the art of narrative metaphor in the sense of philosophy.Key words:A narrative text; the way of metaphor; the narrative metaphor引言德里达(1982)认为:隐喻似乎牵涉到哲学语言在它整个领域中的用法,恰如所谓的自然语言在哲学话语中的使用,哲学与文学本质上都是符号系统,其差别在于文学坦然承认其置根于隐喻和修辞,愿意并且能够反思为它所用的各种文体,而哲学却总是自认为超越了文本的隐喻结构,在与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直接对话[1]。

西方文论中,无论是“叙事即再现”﹑“叙事即虚构”抑或“叙事即表现”,都致力于厘清“叙事”与世界、“叙事”与终极意义传递之间的关系。

而叙事隐喻在完成艺术层面对美与真的传达的同时,能否揭示世界的本真?本文拟从隐喻的哲学渊源、叙事隐喻与世界之存在等方面加以论述。

顺应论视角下的隐喻新解

顺应论视角下的隐喻新解

种认知的工具 , 使人们具有了用思维去把握世 界和认识世界的
能力 。将 隐喻 纳人 到顺 应 论 视 角下 , 即是 越过 隐喻 的 具 体 的使
用案例 , 而在宏观上关注隐喻使用情况 的研究 。笔者认为隐喻
是 基 于 省力 原 则在 语 言上 的极 端表 现 。 隐喻 是 建立 在 文 化 、 社 会 基 础上 的认知 工具 , 应 论 的这 个 新 的角 度 可 以 对 隐喻 作 从顺 出新 的 分析 和认 识 。 文基 于 的研 究 材料 主 要 是 以 隐喻 开始 的 本
和喻体是差别很大的 , 至是 毫无联系 的, 以对其的理解也 甚 所 要借助 于上下文才能确定 意义 , 例如有了言语 中前文关 于阿喀 琉斯英勇的叙述 , 听话人才理解 “ 阿喀琉斯是一头狮子” 所要表 达的“ 勇敢 ” 这个意思 , 而不是“ 肮脏” 或者“ 四足动物” 。 ( ) 二 隐喻使用 的动态交 际顺应——隐喻的运用阶段 隐喻主要以语言作为载体 , 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传递
[ 作者 简介 】 楚鹏飞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 0 级研究生 。 08
是对隐喻作 出反应 。联系使用隐喻的情况也很常见, 一般是在
避讳某些事件或者故意代指的情况下等等。 所有的表达与反应
都是在时问的直线上依次排列 , 这样就给了发话人 以组织下一

人们在交流 时用到的是概念 , 而非实体 , 形容某人像狮子一样
勇 敢 时不 必 要拉 来 一 头 狮 子作 为 佐证 。 心理 经 验 包含 了物理 世 界、 心理 世 界 以及 社 交 世 界 在 大 脑 上 的痕 迹 , 质 上仍 然 是 物 本 质 的 。正 因 为 说话 人 与 听话 人 是 两个 不 同 的心 理 经 验 的集 合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

个个 隐喻叠加在一起产生 ……把怀孕过程的动感效果显示出
的” 的概念隐喻为例 , “ 海绵 ” 是 源域 , 具有 具体性 ; 时间是 目标
域, 为抽象 的概念 , 时间的特点映射到海绵上。 而许多情况下 , 如
“ Y o u ’ r e w a s t i n g m y i t m e ; t h i s g a d g e t w i l l s a v e y o u h o u r s …” 嘴
象, 其认为 隐喻是“ 从这个 种类 转移到那个属性 , 从那个属性转
移到这个种类 , 或者从一个属性转移到另一个属性 , 或者也可以 是类推事物” 嘲 。
( T a r g e t D o ma i n )
的映射 c r o s s — d o m a i n ma p p i n g ) , 将源域 的图式结构映射到 目标
怀孕妇女 的“ 九月妊 娠” 这个 核心概念 , 也就 是说怀孕这个过程
西方对隐喻系统 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 多德 ( A r i s t o t l e ) , 在
J o h n s o n和 L a k o f的隐喻认 知理论认 为 , 隐喻 的本质是一个
其 《 诗学) ) ( P o e t i c s )中多次提到隐喻为一种修辞手法和语言 现
的概念 的基础上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 结构的 概念 ” [ 4 1 。 如鲁迅名言“ 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 , 只要 愿挤 , 总还是有

“ 诗 中最具认知意义 的就是 材料的组织 , 即多个意象 的组
合、 排序 , 构成怀孕过程 的一个个情节… …・ 九行诗 , 行行有 隐喻 ,
基本 9个音 节) 。而且 ,诗里 的单 词是 9个字母 的特别 多 , 如

普拉斯的“隐喻”之谜

普拉斯的“隐喻”之谜
隐 喻
世 纪美 国文学 的瑰 宝 。在 她 去 世 后 的近 五 十 年 里 , 其作 品一 直是 英 美 文 坛 学者 们 研 究 的焦点 。其 中, 由她创 作 的英 语 诗 歌 “ 喻” 英 文 ” tp os ) 隐 ( Mea h r ” 尤 其受 到 了众 多学者 们 的关 注 。
M o e sn w— it di h sftp re n y e m n e n t i a u s .
I a m e ns t ge,a c w n c l. ' a ,a s a m o i af I a e a fgr e pp e ' e t n a b g o e n a l s, ve Bo r d a t a n t r ' n t i g o f a de r i he es o ge tn f .
Hale Waihona Puke 搜 寻蛛 丝 马迹 , 拓展 比喻联 想 和体验 的空 间 , 能从 才
根本上 认 知这些 表 面上看 起来让 人难 以捉 摸 的隐喻 “ 谜面 ” 才 能恍 然 大 悟 , 摩 出普 拉 斯 的“ 喻 ” , 揣 隐 之 谜 , 而理解 该 诗 的真 谛 。 进
在 诗 的开头 , 普拉 斯就 在“ ” 上埋下 了伏 笔 。 九 字 她 说 , 我是 一 个 九 音节 的谜 语 ” ”ide ) “ ( r l” 。因 此 , d
普 拉 斯 的“ 喻" 谜 隐 之
常 宗 林
( 国海 洋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 0 ) 中 山 6 10
摘 要 : 国 著名 诗人 西 尔 维娅 ・普 拉 斯 的 诗 歌“ 喻” 一 首 充 满 隐喻 暗 示 的 谜 题 诗 。该 诗 以 女 人 “ 孕 ” 美 隐 是 怀 为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一、相关理论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理论主要源自于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合著《隐喻我们生活的方式》(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我们思维和认知的基础。

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理解为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认知和思维。

我们常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起起伏伏,成功和失败,以及未知的前途。

在隐喻的基础上,莱考夫和约翰逊又提出了“概念隐喻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指出概念隐喻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之中,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他们的理论架构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以上所述的相关理论为概念隐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启发。

概念隐喻理论也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概念隐喻的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隐喻在认知和语言中的作用。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技术等。

语言学分析是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语言中的隐喻使用进行分析,学者们可以发现隐喻如何贯穿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交流之中。

有学者对不同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语言对时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认知心理学实验也成为了研究概念隐喻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研究,学者们可以验证概念隐喻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有研究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用“生命是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时,他们会产生与旅程相关的认知加工,从而影响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实验方法为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引言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体验死亡,书写死亡,讲述现代人的痛苦与困惑,探讨女性经验和女性身份问题。

她的诗歌风格简洁自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善用暗指与隐喻。

普拉斯的短诗《隐喻》(Metaphors ,1960)就是一个由一系列隐喻组成的谜。

该诗第一行便告诉读者:I ' m a riddle in nine syllables (我是一个九音节的谜),于是,读诗立刻变成了一个猜谜的过程。

那么,谜底到底是什么?诗人始终没有点明,但读者几乎毫无异议地认为是怀孕。

然而,关于诗人对待怀孕这件事的态度和感情则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解释,从《隐喻》公开发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读者还在学术刊物、文学课堂、网络论坛等平台各抒己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隐喻被生产与被理解的文化、政治、历史语境以及生产者与理解者的个人经验都会对隐喻的理解产生影响。

隐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Lakoff and Johnson ,1989)而隐喻的作用是通过具体常见的事物来喻指抽象的概念,因此,从隐喻的角度来解读诗歌这种言在其外的、文学性极强的作品是非常恰当的。

然而,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源域( source doma in)用来概念化目标域(target doma in ),人类通过对源域事物或概念的体验来理解目标域的内容(Lakoff and Johnson,1980),而隐喻在跨域映射时,只把源域的部分突出特征用于对目标域的描述中而忽略其另一部分特征,因此,任何一种源域与目标域都非完全对应,由于映射的部分性与非一一对应性等特点,人类对隐喻的理解又具有不确定性。

反映主题的镜子——论西尔维亚·普拉斯《隐喻》的诗歌用词

反映主题的镜子——论西尔维亚·普拉斯《隐喻》的诗歌用词

反映主题的镜子——论西尔维亚·普拉斯《隐喻》的诗歌用词诗歌是一种极具意蕴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不仅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而且也对丰富文学内容具有表现力。

西尔维亚普拉斯就是一个这样的诗人,她的诗歌《隐喻》便是一首充满隐喻意蕴的作品。

《隐喻》的语汇十分简洁有力,以一个大概的思路和主要脉络来描述一个诗歌的主题。

普拉斯在此诗歌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语素,以深入解释主题。

该诗歌以一个古老的镜子为主题,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尤其是一种溯游的记忆。

用镜子照映出来的每一份记忆都像一面镜子,能够使过去不断地展现出来。

普拉斯则将它们编织在一起,以一种自然而轻松的语气来表达主题,这种形式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普拉斯给出的这些隐喻意蕴,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

此外,普拉斯还通过状语从句,适当的重复使用词语,使得整体的叙述更加有条理,而且更具情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诗的内容贯穿了普拉斯的一生。

无论是谈及故乡的情怀,还是窥探古老文明的记忆,她都充分挖掘了语言中的寓意,为文字增添了诗意的激情。

普拉斯的这首《隐喻》,就仿佛一面以时间为镜子的台阶,在不断地把远古与现今交织在一起。

该诗歌的最后一节,普拉斯穿插了多种形式,用句子连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一段以“我望见多面镜子/反射出昔日的记忆,也预示着我拥有的财富”为题,传达出的只是历史的深刻,也意味着从过去到今天的变化。

这正是普拉斯所要表达的思想: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应当以一颗深沉而珍视,也以一颗宽恕而理解。

最后,普拉斯在诗歌结尾处,用一句“镜子上的回忆与今天的梦想和谐共存”来结束。

若以诗歌本身为镜子,这句话可以被更深层次地理解,那就是只有穿越时空的隐喻,才能真正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

总之,普拉斯的《隐喻》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诗歌,它反映出普拉斯对于往昔文明的怀念,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时间的无尽思考,以及对于追溯记忆的深沉感伤。

该诗的语言极具力量,以及使用了各种形式的隐喻,使得一份流逝的记忆,不断地在时光中闪烁。

顺应论关照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顺应论关照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顺应论关照下的电影片名翻译作者:常爱民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影片名翻译应顺应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其中语言语境包括电影片名的读音和目的语语言特点;非语言语境包括审美情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片名商业广告的特点。

许多好的译名证明电影片名的翻译只有动态地顺应了以上特点才能更好地体现片名的文化载体性,从而更好地为影片进行广告宣传。

关键词顺应论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出现在我国的银幕上,大量的中国电影也走出国门。

好的电影名可以迅速吸引大众接受电影。

观看电影,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

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是影片翻译中的重要一环。

许多学者从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等视角对电影片名翻译作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丰富了影片翻译的方法。

本文拟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探讨影片翻译时译者应顺应的因素。

一、语用顺应论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2000)中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提出了语言的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和顺应(adaptatlon)的观点。

根据语言综观说和顺应论,对语言使用的描述和解释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他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前者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cohesion)、篇际制约(intertextuaty)和线性序列(sequencing)三个主要方面。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对交际者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

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也包含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和外表形象等。

心理世界包括了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

顺应论视域下习语隐喻变异性研究

顺应论视域下习语隐喻变异性研究

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习语在人们脑海 面, 如 张培基 从修辞角度对习语进行 了一 些临时 性 更 改或增 删 ; 彭 庆华 l ( ¨则分析 了习语 的常 中形成的意义多样且丰富。汪榕培 J ( 瑚 ’ 认 为, 英
见 活用 现 象 。 以上研 究 多从 语 义 角度 对 习语 进 行 阐 语词汇的词义扩展在很 大程度上是 隐喻在起作用。
No v . 2O 2 O1 6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6 . 1 1 . 0 3 0
顺 应 论视域 下 习语 隐喻变 异性研 究
单新 荣
( 广 州大 学松 田学 院 外语 系 , 广东 广州 5 1 1 3 7 0 )
述, 本文将从语用角度对习语隐喻的语义变异做进一 习语从字面义扩展至隐喻义 , 从而形成习语的整体含
步研究 。

义, 这个过程即隐喻的形成过程。因此 , 可以称英语

语 言顺 应 性与变 异性
习语为 “ 习语隐喻”。 习语隐喻的表达方式主要有 ‘ ‘ 方
维 索 尔 伦 提 出 了 语 言 顺 应 性 ( a d a p t a t i o n)

6 4・
“ i n t h e C l o u d s ” “ o f t h e g r o u n d ” 等习语 , 用容器来表 弟在证券市场做投机买卖 , 亏了少不钱) , 习语 “ b u r n 达事物的深层含义; 本体性习语隐喻是指习语的理据 o n e ’S f i n g e r s ” 意思是 “ 由于多管闲事 或愚蠢行为而 性, 同时暗含着其他意义。 吃苦头”, 被拆换成 “ g 0 t h i s f i n g e r s ”, 表达 了说话 人

顺应论视角下《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研究顺应论视角下《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引言:隐喻在翻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对于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顺应论为视角,探讨《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经济学人》杂志简介《经济学人》是一份国际著名的综合性新闻周刊,以经济为切入点,涵盖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

作为一本英语杂志,它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全球读者。

二、隐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丰富语言表达,使文本更具感染力。

然而,隐喻往往具有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隐喻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隐喻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三、顺应论对于隐喻翻译的理论支持顺应论认为翻译要符合原文的文化背景,并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

在隐喻翻译研究中,顺应论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即在维持原文隐喻形式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进行灵活翻译。

四、《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研究1. 早期《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早期的《经济学人》中,隐喻翻译多以直译为主,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式,不过多进行解读。

这种翻译方式相对保守,对于一些特定的隐喻往往无法准确传达,使得目标文本的理解和感染力受到限制。

2. 《经济学人》中的隐喻翻译的转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翻译对于文化的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高。

《经济学人》对于隐喻翻译也开始注重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并采取更为灵活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表达经济危机时,原文中的隐喻多以自然灾难为比喻,早期翻译常常套用类似的隐喻,忽略了目标语言的特点。

而现在,翻译者常常会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调整隐喻的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传递信息。

3. 隐喻翻译中的不确定性隐喻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得隐喻翻译存在一定的困难。

翻译者在选择隐喻翻译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原文隐喻的特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文本的整体表达效果。

隐喻的顺应性解释

隐喻的顺应性解释

隐喻的顺应性解释
谢睿玲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4)001
【摘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Theory of Adaptation)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等角度考察隐喻的产生、识别和理解,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说明隐喻的成因和工作机制方面的不足,为隐喻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谢睿玲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隐喻言谈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J], 黄宝珍
2.高级英语语篇中语法隐喻的顺应性研究 [J], 国春燕
3.英汉疾病隐喻的顺应性阐释 [J], 钱永红
4.概念隐喻理论能解释所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吗?——论隐喻类型甄别的维度 [J], 孙毅
5.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及顺应性分析 [J], 徐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社会语境下女性的分裂——普拉斯《隐喻》中的困境

现代社会语境下女性的分裂——普拉斯《隐喻》中的困境

作者: 徐畔[1,2];李翼[2]
作者机构: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2]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42-14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派;《隐喻》
摘要:普拉斯《隐喻》一诗运用各种隐喻表达了怀孕女子的身心感受,让读者体会到了孕妇所陷入的精神与肉体分裂的困境。

新颖而真实的孕妇形象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这种反传统隐喻正是对于权力话语的对抗,体现了普拉斯作品中相互矛盾的两种思维,这种分裂的思维并非个案,而是现代社会带给所有人的疯癫。

《隐喻》中的概念隐喻认知

《隐喻》中的概念隐喻认知

The Conceptual Metaphorical Cognition of "
Metaphor"
作者: 李文萍
作者机构: 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隐喻》;概念隐喻;普拉斯
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想象,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

普拉斯的诗《隐喻》展示了诗人娴熟的语言技巧,蕴含丰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心理分析能力。

从语义、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分析该诗不足以剖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心理过程。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怀孕是旅程、怀孕是负累、怀孕是张力这三个概念隐喻进行科学的认知分析,意在说明隐喻既是诗人对怀孕的一种认知,也是其阐述观点的特殊工具,更体现了诗人对价值观的探求。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
郭淑青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笔者以语用学顺应理论为框架,解读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短诗《隐喻》中隐喻的意义及其所表达的情绪与态度,认为诗人通过一系列特征突出源域事物和概念映射目标域:怀孕,描述怀孕这种女性经验,而这种经验由于胎儿的存在而美好,同时,也因其让女人沦为生育工具而充满痛苦和无奈.
【总页数】3页(P8-9,11)
【作者】郭淑青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实验基地陕西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
2.顺应理论关照下交际中模糊语生成机制与语用功能研究
3.顺应理论观照下的委婉言语行为
4.被动语态与语言结构顺应理论关照下的图表作文写作——一项基才学生作文的调查分析
5.顺应理论观照下的政治术语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拉斯的“隐喻”之谜

普拉斯的“隐喻”之谜

普拉斯的“隐喻”之谜
常宗林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美国著名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歌“隐喻”是一首充满隐喻暗示的谜题诗.该诗以女人“怀孕”为主题,采用种种隐喻手段描述了一个女人即将成为母亲的身心感受.从词到词组,从音节到诗行,在该诗的字里行间中,隐喻暗示似乎无处不在.新颖的隐喻比拟方式和不同形式隐喻的叠加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猜想空间.形象生动的隐喻意象深深地抓住了读者,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常宗林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5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隐喻》中的隐喻 [J], 唐妹;李庆明
2.揭开拉普拉斯月球之谜 [J], 谢懿
3.电影《大佛普拉斯》叙事隐喻与象征镜像建构 [J], 窦兴斌
4.《大佛普拉斯》的黑白镜像与符号隐喻 [J], 李振寰
5.电影《大佛普拉斯》的隐喻解读 [J], 彭倩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应理论关照下普拉斯的《隐喻》之解作者:郭淑青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7期【摘要】笔者以语用学顺应理论为框架,解读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短诗《隐喻》中隐喻的意义及其所表达的情绪与态度,认为诗人通过一系列特征突出源域事物和概念映射目标域:怀孕,描述怀孕这种女性经验,而这种经验由于胎儿的存在而美好,同时,也因其让女人沦为生育工具而充满痛苦和无奈。

【关键词】普拉斯《隐喻》顺应理论引言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 年)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体验死亡,书写死亡,讲述现代人的痛苦与困惑,探讨女性经验和女性身份问题。

她的诗歌风格简洁自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善用暗指与隐喻。

普拉斯的短诗《隐喻》(Metaphors,1960)就是一个由一系列隐喻组成的谜。

该诗第一行便告诉读者:I’m a riddle in nine syllables(我是一个九音节的谜),于是,读诗立刻变成了一个猜谜的过程。

那么,谜底到底是什么?诗人始终没有点明,但读者几乎毫无异议地认为是怀孕。

然而,关于诗人对待怀孕这件事的态度和感情则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解释,从《隐喻》公开发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读者还在学术刊物、文学课堂、网络论坛等平台各抒己见。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隐喻被生产与被理解的文化、政治、历史语境以及生产者与理解者的个人经验都会对隐喻的理解产生影响。

隐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

他们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Lakoff andJohnson,1989)而隐喻的作用是通过具体常见的事物来喻指抽象的概念,因此,从隐喻的角度来解读诗歌这种言在其外的、文学性极强的作品是非常恰当的。

然而,根据莱柯夫和约翰逊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源域(source domain)用来概念化目标域(target domain),人类通过对源域事物或概念的体验来理解目标域的内容(Lakoff and Johnson,1980),而隐喻在跨域映射时,只把源域的部分突出特征用于对目标域的描述中而忽略其另一部分特征,因此,任何一种源域与目标域都非完全对应,由于映射的部分性与非一一对应性等特点,人类对隐喻的理解又具有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产生不同的理解,阅读诗歌,特别是富含暗指和隐喻的诗歌,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因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寻求一个正确答案。

不过,作为研究者,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准确地感受诗人的情绪以及他们想表达的意义。

谢竞贤、梅德明在《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一文中,从语用的角度解释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机制,认为在交际中说话人、听话人需要相互顺应并同时顺应语境,这一研究为我们接近普拉斯,理解《隐喻》提供了一条有意义的途径。

顺应理论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会积极地顺应交际要求来表达和理解隐喻所指,而不至于因歧义造成误解使交际失败。

说话人和听话人会根据共同的语境联系文化背景和普遍认知去顺应性地实现交际目的。

本文运用语用学顺应理论,将说话人定义为诗人普拉斯,听话人为读者,从诗人对交际目的的顺应和读者对交际目的的顺应两个层面解读普拉斯的《隐喻》,以期理解:一、诗人叙述的事件为什么是怀孕?二、诗人对怀孕这一女性经验的态度如何?诗人对交际目的的顺应《隐喻》一诗共九行,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即1-3 行中“, I’m ariddle in nine syllables, /An elephant, aponderous house, /A melon strolling on two tendrils.”第一人称叙事者“I”把自己比成“一头大象”“一间笨重的房子”“一个在两根细蔓上滚动的瓜”;在第二部分,即4-6 行中,“O red fruit,ivory, fine timbers!/This loaf’s big with its yeasty rising. /Money’s new-minted in this fat purse.”叙事者没有用第一人称,似乎是在说另外一个事物,而这件事或物可以被比作“红色的果子”“象牙”“精良的木材”“正在发酵膨大的面包”“鼓鼓的钱包里新造的钱币”;在第三部分,即7-9 行中,“I’m a means, astage, a cow in calf. /I’ve eaten a bag of green apples, /Boarded the train there’s no getting off.”叙事者又采用第一人称“I”,明确告诉读者自己是“工具”“舞台”“怀孕的母牛”,说自己吃了“一袋青苹果”“登上了一列下不去的火车”。

短短的9 行诗里,充满了大量意象,作者显然是想要通过这些连贯意象的叠加来表达一个确定的概念,却自始至终都没有点明。

作者也不是要故弄玄虚,因为这首诗的题目就是《隐喻》,所以作者想要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是这些意象都是一个个的隐喻,而这些隐喻是什么,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看,作者相信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普拉斯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她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隐喻。

她在创作此诗时如何遣词造句,经历了什么样的自我协商,为什么最终选择这些隐喻,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位被归为“自白派”的诗人是在向读者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希望读者理解诗的含义并从而体会自己的感情,因此,她的这些隐喻应该不是在表达只属于她个人的感受。

而且,她显然明白对诗歌的理解有赖于读者的认知能力,所以,在《隐喻》中,她没有自说自话,而是顺应交际目的,利用读者与她所共有的知识与经验,选用了一系列常见而且特征明显的源域,如“大象”“房子”“西瓜”“果子”“面包”“母牛”和“火车”等。

她相信她的读者应该具备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体验,能够理解这些源域事物、现象和概念。

读者对隐喻的顺应性解释谢竞贤、梅德明把Searle 在Metaphor 中解释隐喻中源域R和目标域P 关系的原则归纳为以下五条。

原则一:R 的定义是P的突显特征;原则二:R 的特征是P 的突显特征;原则三:P 被认为是R,虽然两者表面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原则四:与R 完全不相关的内容,通过人类的体验被映射到了目标域P;原则五:P 和R 没有共同的特性,但P 和R 发生作用的条件相似。

为破解《隐喻》之谜,我们先假设谜底为P,于是诗歌第一部分就出现了3 个隐喻:“P是大象”“P 是笨重的房子”“P 是在两根细蔓上滚动的西瓜”。

根据顺应理论的原则二:R的特征是P 的突显特征,大象的突显特征是庞大而行动迟缓,西瓜的突显特征是又鼓又圆。

根据原则一:R 的定义是P 的突显特征,P 应该是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房子的定义是人的居所。

那么,在这几个隐喻中,源域“大象”“房子”“西瓜”由于其特征与定义上的相似或关联,让读者猜想到P 是孕妇,她怀孕后体重增加、体型变大并因此而行动迟缓,肚子圆鼓鼓的,里面孕育着胎儿,鉴于此,得出3 个源域事物所映射的目标域为怀孕是合理的。

同时,“大象”在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中也被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女主人公怀孕的事实。

“白象”象征的是一个珍贵却无用的东西,正对应了胎儿的来之不易却没用的特征。

在诗歌的第二部分,P 是“红色的果子”,是“象牙”,是“精良的木材”,是“正在发酵膨大的面包”是“鼓鼓的钱包里新造的钱币”。

根据原则三:P 被认为是R,虽然两者表面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怀孕与红色的果子虽然表面上没什么关系,可孩子经常被认为是爱情与婚姻的果实。

显然,在这一部分诗人的视角已经从孕妇或怀孕转向胎儿,而且叙事者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换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原则四:与R 完全不相关的内容,通过人类的体验被映射到了目标域P,生活体验告诉我们红色的果子很可爱、很诱人;象牙很珍贵;良木、面包和钱也都很有价值,根据原则二,源域事物的这些特征也是目标域的特征,因此,诗人应该是在表达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情,在她眼里胎儿是美好的、宝贵的、有价值的。

在第三部分,叙事者采用了与第一部分一致的人称,即第一人称。

这里孕妇已变成“工具”“舞台”“怀孕的母牛”,她吃了“一袋青苹果”“登上了一列下不去的火车”。

“工具”是被人使用的,“舞台”是让人表演的,“母牛”是下崽和产奶用的。

根据原则一和原则二,这些定义与特征也应符合怀孕或孕妇的特征,诗人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怀孕是被人利用。

而且,青苹果常用来表示不成熟的苹果,经验告诉我们,不成熟的苹果又酸又涩;而“下不去的火车”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恐惧,根据原则四,虽然“青苹果”“下不去的火车”与怀孕完全不相关,但当读者在生活中对这些源域事物的体验被映射到了目标域——怀孕上时,读者感到诗人对怀孕的情绪和态度是负面的,她似乎是在表达对自己身体无法控制的无奈与痛苦,在发泄沦为生育工具的愤怒与怨恨。

读者对语境的顺应在《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一文中,谢竞贤、梅德明总结了J.Verschuren 对语境的分类,即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而语言使用者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后者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

写诗与读诗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与会话不同的是交际过程中总有一方缺席,因此,有问题、疑惑不能当面询问或澄清。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必要了解诗人,即交际语境中最重要的因素——语言使用者,关于其生活、人生观以及写作时情绪的知识有助于理解诗歌中隐喻所表达的意义。

普拉斯是一个悲观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她一生多次试图自杀,死亡是她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她的日志被称为“最长的自杀曲”。

她曾在诗中写道:“Dying / is an art, like everythingelse. / 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

/我尤善于此道)。

她唯一的一部小说《钟形罩》中的女主人公埃斯特也是始终徘徊在死亡的边缘,由于精神崩溃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最终是否被治愈作者也没有给出结论。

学者普遍认为埃斯特就是普拉斯本人,有着出众的才华,却始终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普拉斯本人是在31 岁时自杀的,看似对生命并不珍惜的普拉斯其实很爱她的孩子,她可以多次尝试自杀,但孩子的生命在她眼里是很宝贵的。

在1963 年,也就是《隐喻》发表后3 年,在打开煤气自杀时,她把通向孩子房间的门死死地堵上,唯恐殃及孩子。

在生死上充满矛盾的普拉斯,对待怀孕的态度就明显地呈现在《隐喻》中了。

普拉斯充满矛盾的人生观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的态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