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方案
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方案一、背景分析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社会化领域,家校合作共育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当前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的问题如家校沟通不畅、合作内容单一、协作机制不完善等,需要制定实践方案加强家校合作共育的落实。
二、目标设定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家长和教师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情况。
2. 提供多样化的合作内容。
家庭和学校要相互配合,给孩子提供广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 建立稳定的合作机构。
构建家校共同管理决策的机制,提升家校合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实施方案1.建立家校沟通网络家长微信群: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家长微信群,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布班级通知,并提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便捷沟通渠道。
学校网站/APP:学校建立一个官方网站或APP,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活动、家庭作业和校园动态。
2.开展家长学习班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班,邀请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师进行讲座,提供有关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这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
3.学校开放日每学期安排一次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参与孩子的教学活动,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
同时,学校也要为家长提供讲座和咨询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4.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学校组织各类活动时,邀请家长参与,例如家长陪读日、亲子运动会等。
这样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家校合作。
5.建立家校协作机制学校成立家校合作共育小组,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家长代表组成。
小组定期开会,讨论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制定合作的计划和目标。
同时,小组可以定期组织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四、评估与改进实施方案后,需要对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家长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家长对家校合作共育的看法和建议。
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达到家校合作共育的最佳效果。
家庭教育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家庭教育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更多的家长认识到,不仅需要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家庭教育需要和学校教育共同发挥作用,共同育人。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多个家庭为样本,研究他们在家庭教育共育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究家庭如何发挥作用,实现共育目标。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家庭教育共育方面,家长和子女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而且也会加深亲子关系,更好地塑造孩子的品格。
此外,家长
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促进教育领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发展,形成指导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长效机制,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共育是一种高效的育人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学业和品格,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共育,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本研究为实践家庭教育共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研究方案
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的提出1、从国际角度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美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高度重视全民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夕,就设计了帮助父母养育孩子的“空中摇篮”。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认知发展学说”,就是以儿童出生以后的家庭教育为起点而深入研究的。
2、从国内角度看,我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
中国南北朝后期的文学家颜之推就撰有名著《颜氏家训》。
我国的“幼教之父”陈鹤琴写过专著《家庭教育》。
近年来家庭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
3、从中国教育的现状角度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的新现象已经显现。
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溺爱型”、“粗暴型”、“放纵型”等不良类型;重哺育、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家庭教育的失误呼唤新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研究。
4、中国的教育“综合失衡”。
我国的学校教育条件迅速改善,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极不平衡。
青少年出现的孤僻、自私、攻击、骄横、厌学等现象,根源在家庭教育,“板子”往往打在学校教育上。
中国教育“综合失衡”的科学解决,亟待从家庭教育溯源,从搞好家庭教育入手。
5、教育界的有识志士正在关注家庭教育。
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教育工会刘民生主席是热心教育问题的专家。
刘主席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提出了总体要求和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责成临邑师范、齐河教育局、德城区教育局、德州学院教育系负责实施。
临邑师范校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为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家庭教育研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更新“重养轻教”、“树大自直”等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2、改善家校关系。
青少年入园、入校后,家庭教育往往过早的“淡出”教育圈。
青少年入园、入校出现错误后,往往家校关系紧张。
(完整word版)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础教育阶段实专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肩负单位: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问题的提出(解决为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假如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设计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屋同样坍毁下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经过的《中共中央对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通盘地、全面地“深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要解决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的重要问题。
《决定》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当建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材观、质量观,把培育拥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
要仔细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第一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入改革,要转变教育观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战胜应试教育的缺点。
其次,各项改革都要落实到制度上,转变教育观点要用制度来促使、来保证。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要素,是一个综合体。
英国教育家克拉克以为教育的功能:“第一是家庭,家庭为全部目的而存在,是有最激烈的感情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系统的拟订者。
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合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
学生在学校中是独一与平辈或上司没有特别宠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益和义务的地点。
再次是行为或职业。
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作出了贡献。
”人的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合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亲密配合,形成协力,才能获得应有的成效。
在教育时机贫乏的时代,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但在教育普通化的时代,仅有知识不必定改变命运,决定学生命运的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不过是知识性教育的被传输。
所以,学校不可以把教育限制在自己内部,要用大教育观来发展教育,要充足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应当把家庭、社会当作最丰富的资源,成立学校、家庭教育有机联合的工作体制,充足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圆满达成《决定》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
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践研究课题
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践研究课题
【最新版】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三、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践探索
四、实践效果及分析
五、总结和展望
正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家校社共同育体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孩子
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家校社共
同育体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以某地区为例,深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调查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施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三、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践探索
在家校社共同育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必
须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最后,通
过建立健全的家校社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践效果及分析
通过对某地区的家校社共同育体实践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不清,沟通机制不健全等。
五、总结和展望
家校社共同育体是一种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教育模式。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学校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学校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学校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家校合作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更是必不可少。
因此,本文将以家校合作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主题,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进行探讨。
一、家校合作模式设计1、家长会模式家长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家校合作形式。
在家长会中,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可以就教育目标、教学质量、学生行为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
此外,家长还可以和教师一起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
2、请家长参与教育评价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和行为表现,同时也能够根据家长的反馈和意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教育活动联合举办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一些教育活动,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
这样,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也能够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二、家校合作模式的实施家校合作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实施家校合作的具体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应该建立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渠道,打造一个互信、共赢的沟通环境。
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渠道,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教育内容。
2、定期举行家长会学校应该定期举行家长会,并告知家长具体时间、地点和议题。
在家长会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习评价、家长培训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多信息和资源,推动家校合作进一步发展。
3、给予家长更多支持和帮助学校应该给予家长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培训,引导家长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总之,在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长都必须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与家长的交流,建立一个互相沟通的环境,在实施家校合作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孩子在一个温暖、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家校共育”模式研究家校共育”模式研究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实现家校共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生活,周六至周日则在家中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家庭教育则千差万别。
因此,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家校共育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通过家校共育,学生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在我们的学校中,大多数家长都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们可以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家庭中不断地接受教育。
在《X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了素质教育应该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
这表明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方面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不仅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家校共育模式的必要条件。
我们相信,通过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学生将会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长共同育人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环境,避免教育真空,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加完整。
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开设家长社团课堂,让家长进入课堂,利用自身特长和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不同的课程资源,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达到共育的目的。
XXX认为,制定符合本国、本地区和各教育机构自身特色的质量框架,并进行不同的实践,是制订质量标准的重要原则。
“家校配合、共同育人”课题实施方案
“家校配合,共同育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三源浦镇中心校2011年4月29日“家校配合,共同育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柳河县三源浦镇中心校一、课题研究背景1、从家校互动角度来说,配合效果有待提高,家庭资源有待挖掘以往我们研究家庭教育,研究负面影响多;而研究学校教育,研究正面的多。
其实家庭教育有许多资源需要挖掘;学校教育也有失误的地方需要改进。
对此,我们大家都有感触,今天孩子的成长环境未必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就一定是最佳组合,而是要优化各个部分。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纠正学校教育的失误,强调学校、家庭“1+1大于2”,强调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通过研究提炼出正面的经验,总结成功案例,以强化家庭教育的正效应。
2、应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加强家校沟通也是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现代化通讯手段为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对于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交流方式进行家校沟通,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48%的家长愿意,35%的家长很愿意;96%的教师能够认可和非常认可。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家校互动的观念和行为也随之而发展,家校互动的方式将受到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影响。
在北京已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一些成果.但也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如收费问题、教师的短信内容、短信的语言表述以及家长和老师互动的同时学生如何参与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继续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内容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中关注的热点。
相当多家长不理解学校教育,他们对学校的工作持批评态度。
现在很多家长总是嫌学校作业多,嫌老师爱告状以及老师不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还有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等等。
同时,老师在埋怨家长:自身素质太差,只顾赚钱,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了;光顾自己玩乐,不管孩子;只注重孩子学习,缺少对孩子做人的教育等。
在家长和教师的问卷回答中,无论中小学校对此问题的反映都是一致的。
家校共育案例研究课题
家校共育案例研究课题2、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3、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调研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探索家校共育的模式和方法,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关注家庭教育等方面。
3、开展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包括家长学校、家访、家庭作业指导等。
4、总结家校共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具有推广性的家校共育模式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家校共育的理论基础、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态度和需求。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研究和教育经验,探索家校共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4、实验法:在实践中探索家校共育的模式和方法,通过实验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具有推广性的模式和方法。
四、预期成果:1、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为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导。
2、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3、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总结家校共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具有推广性的家校共育模式和方法。
1)进行现状调研,包括家长调查和教师调查。
2)开展家校共创活动,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
3)制定学生“家校联系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导航。
4)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并进行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3.总结阶段:1)对实施阶段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
2)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指导研究材料。
3)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家校共育的发展。
五、结论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
家校共建课题实施方案
家校共建课题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家校共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家校共建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努力。
二、目标确定。
1.建立家校共建的理念,增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意识,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
2.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紧密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机制。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步骤。
1.明确责任分工。
学校、家长、学生是家校共建的主体,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当明确家校共建的责任分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和支持,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合作。
2.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学校应当建立起家校交流的平台,通过家长会、家校互动平台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3.开展家校共建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讲座、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开展各类家校共建活动,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立家校协作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起家校协作的机制,明确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努力。
四、实施效果。
1.学生学业提高。
家校共建的实施,有利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业的提高。
2.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家校共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家校共建的实施,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家校共建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合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庭教养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庭教养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背景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存在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流畅、家庭教养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不匹配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进行关于如何实施家庭教育共育的研究,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庭教养共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相关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问题1. 家庭教育共育的实施现状如何?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是否一致?3. 如何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分析: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家庭教育共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
2. 实地调研:选择若干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和学校,深入了解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情况,探索实施家庭教育共育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3. 问卷调查:编制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家庭教育共育的认知和需求,了解他们对家庭教育共育的态度和期望。
4.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
研究步骤1. 研究背景和目的的界定。
2. 文献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
3. 实地调研,选择研究对象,开展深入访谈和观察。
4. 编制问卷,开展问卷调查。
5. 数据分析,对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6. 结论总结,提出实施家庭教育共育的策略和建议。
7. 撰写研究报告。
预期成果1. 提出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共育理论模型。
2. 形成一份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庭教育共育的研究报告。
研究时间安排本研究计划总计时长为6个月,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第1个月:研究背景和目的的确定,文献研究。
- 第2-3个月:实地调研和访谈。
- 第4-5个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 第6个月:总结和报告撰写。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家庭教育共育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2018(2):12-18.2. 王五, 赵六. 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共育问题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19(4):34-40.。
家校合作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家校合作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家校合作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研究目的:首先,要明确研究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为了改善家校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只有明确了研究目的,才能更好地设计研究内容。
2. 调查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家校合作的现状,包括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知、态度、参与度,以及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做法、存在的问题等。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3. 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包括学生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4. 提出策略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促进家校合作的策略建议。
建议应具体、可行,并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建议应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5. 总结反思: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同时,对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家校合作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应全面考虑研究目的、现状调查、影响因素、策略建议和总结反思等方面,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应注重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为提高家校合作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教研活动家校共育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共育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特制定以下教研活动家校共育方案。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增强家庭教育意识。
2.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家长教育讲座(1)主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策略(2)主讲人: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3)内容:介绍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分享优秀家庭教育案例。
2. 教师家长座谈会(1)主题:家校合作,共育英才(2)时间:每周五下午(3)内容: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生在校表现、家庭教育问题,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 家长开放日(1)主题:家校携手,共创美好未来(2)时间: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3)内容:家长参观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
4. 教师家访活动(1)主题: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家校共育(2)时间:每月一次(3)内容:教师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环境,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5. 家长学校课程(1)主题:家长成长课程(2)时间:每周一晚上(3)内容: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授课,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6. 教育故事分享会(1)主题:教育故事,感动心灵(2)时间:每月第二个星期五(3)内容:教师、家长、学生分享教育故事,传递正能量。
四、活动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家校共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3)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参与活动。
2. 实施阶段(1)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确保活动质量。
(2)做好活动记录,收集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3)及时总结活动经验,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家校共育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共育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家校共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2. 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家校合作。
3. 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时间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四、活动对象1. 全体教师2. 家长代表3. 教育专家五、活动内容(一)第一阶段:宣传动员与培训(2023年9月-10月)1. 宣传动员- 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渠道,广泛宣传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 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和理论,提高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2. 培训活动- 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家校共育的理论和实践。
- 组织教师参加家校共育的培训课程,学习沟通技巧和方法。
(二)第二阶段:经验交流与研讨(2023年11月-2024年2月)1. 经验交流- 组织教师分享在家校共育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 开展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代表分享家庭教育心得。
2. 研讨活动- 举办教研活动,围绕家校共育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 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研讨,共同探讨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第三阶段:实践探索与总结(2024年3月-6月)1. 实践探索- 教师根据研讨成果,制定家校共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 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
2. 总结评估- 定期对家校共育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邀请专家对活动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六、活动形式1. 专题讲座2. 经验分享会3. 家长座谈会4. 教研活动5. 实践活动6. 总结评估会七、活动保障1. 组织保障- 成立家校共育教研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与实践
教育论坛幸福生活指南 2019年第26期143幸福生活指南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与实践吴 杰上海市闵行第五中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分离,学生的健康成长,幸福德育的构建,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因此,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的家校共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通过现状研究,结合家校共育的典型案例,提出家校共育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家校共育的现状研究(一)家庭角色缺失大部分家长思想传统落后, 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寄希望于任课老师身上,没有家校共育的意识。
部分家长有家校共育意识,但由于自身学历水平及教育的限制,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教育策略和方法,单纯的认为配合任课老师检查回家作业。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自我认同感低及品德情感方面的困惑与障碍。
因此,只关注孩子的智育是永远不够的,作为家长,更应该关注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对家校共育定位的偏差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定位过高或过低。
有些教师认为孩子在学校调皮闹事,行为规范不好,学习习惯差,都是家长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反应给家长,期望家长全盘处理,而没有和家长细致沟通问题的处理方法。
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教学任务的繁重,不愿也无暇和家长过多交流。
有些教师由于个别家长的不配合从而对家庭教育产生偏见,也不愿意与家长进行合作,即使合作往往也是以传达、灌输为主。
教师没有或不会合理借用家长之力,全靠自己一人管理班级或教学,造成教师自身的疲倦性和教学管理的单向性。
(三)家班合作的形式单一纵观目前,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常见的就是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召开频率也是比较低的,且内容局限,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纪律来展开的。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家校共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家校共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家校共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研究实施方案
有效展开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为了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探索和提炼有效解决策略,促动学生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问题如何展开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二、理论依据1.管理学理论。
管理理论中,贵权统一的原则说明,在管理活动中责任与权力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
在学校管理中,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必须协调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上而其中家长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管理过程中相关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要授家长以管理权,家长以责任,使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探讨学生成长中的教育问题,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2.协同学理论。
家校合作是教育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
协同学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存有着各种各样的系统。
协同性是系统的普遍性,没有协同性在环境的干扰下,系统就会瓦解,其结果和层次就会受破坏,功能就会随之消失或大大削弱。
教育系统从宏观上看,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从微观上看,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这个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家校合作就是实现其功能的手段之一,它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使教育系统持续向着平稳、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三、参与教师低、中、高三个年段10名教师。
四、研究对象低、中、高三个年段五、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掌握可利用的家长教育资源的基本情况。
2.通过研究形成家长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及方法,研究找出家校共育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展开各种活动,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育。
六、研究内容1.调查理解学校学生家长资源现状、特点,对家长资源实行评估。
2.探索家长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及方法。
3.探索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共育的方法和途径。
课题申报范本:4705-“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家校共育”模式研究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家校共育”模式的内容、目的、方式和方法、研究过程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和教师,发挥家庭优势,发掘学生潜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
家校合作制度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于家校合作制度的研究,许多国家在教改中都非常重视,不少学者对家校合作的类型、方案、形式及具体途径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美国把家校合作作为当今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主题。
我国虽然很早就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在我国农村家校合作还显得很薄弱。
因此,研究“家校合作,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显得很有意义。
五、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从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目前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了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求。
2.研究如何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1.通过调查分析,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2.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转变家长只重孩子学业、轻品行的观念,逐步树立为国教子、提高素养的观念。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1.孩子的主体作用是成长的基础条件。
2.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业的保证。
3.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模式。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借鉴家校合作领域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认真研读家校合作的理论文章和成功案例,阅读一定量的科学的家校合作理念文章,探索出适合我校的“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家校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承担单位:重庆三峡教育文化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问题的提出(解决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案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要全盘地、全面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重大问题。
《决定》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的任务。
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其次,各项改革都要落实到制度上,转变教育观念要用制度来促进、来保证。
人的成长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综合体。
英国教育家克拉克认为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家庭,家庭为一切目的而存在,是有最强烈的情感生活,同时家庭是我们称作道德心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的制定者。
其次是学校,学校的主要功能在于传达家庭不适宜传达的思想,即抽象、正义的思想。
学生在学校中是唯一与同辈或上级没有特殊钟爱纽带的人,有他被配给的有其权利和义务的位置。
再次是行为或职业。
作为社会组织,他们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意识作出了贡献。
”人的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合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教育机会匮乏的时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仅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决定学生命运的是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性教育的被传输。
因此,学校不能把教育局限在自己内部,要用大教育观来发展教育,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应该把家庭、社会看成最丰富的资源,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能圆满完成《决定》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
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都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小细胞,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人体,离开整体去谈个体是不可能的,是片面的。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
对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单单是老师、学校一方面的事。
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校,外来人口子女入校越来越多,参差不齐的家长素质、对独生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同看法等,越来越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关键性因素。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校、教师的工作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要实现和家长、和社会的横向联合,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充满实效性、艺术性和专业性。
因此,孩子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事情,必须家校平等交流沟通,家长、老师携手共育,才能共同促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此,在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大力开展“家校共育”,积极研究、探索实施“家校共育”的理论及实践操作模式,促进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实现和谐教育。
二、国内外研究简况(一)国外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研究与实践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能力合作,家校共育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在美国的中小学校,按照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
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二是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者参与。
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和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三是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
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主张,家校合作活动的类型以其合作目的来划分,可分为四类:一是以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合作方式有约见家长、成立临时咨询委员会等;二是以促进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庭教育指导、开放日等;三是以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参观博物馆、开辟教育基地等;四是以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与教师协会等。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V.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将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形式概括为三类:一是低层次的参与。
这个层次的家校合作方式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其中包括家长联系簿、家长小报、家庭通讯等。
二是高层次的参与。
这种层次的合作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案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
三是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
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
在法国,学校把家长当成“伙伴”请入学校,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让他们更具体地了解到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的重要性。
在日本,几乎所有学校都成立有家长委员会,外来人员参观学校,都有家长参与接待,学校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家长来进行。
在韩国,学生家长每月都要到学校值一次班,从早上6点到校,看学校食堂所卖的饭菜是不是新鲜、是否搭配合理,都要监督,甚至连学生吃饭时的分饭工作都有家长参与。
在菲律宾,家长和教师在经过合作培训的基础上,家长被结合到教案过程中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子女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习,他们也在授课过程中协助教师观察子女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所用的教案方法,他们的评论和建议在他们和教师定期召开的会议上得到讨论,随后共同采取措施。
在我国台湾,学校也设有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在开学初,学校都要首先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包括能不能来学校服务,是哪一天来学校服务,是一个月来一次还是几个月来一次等,都要事先安排好。
(二)国内开展家校共育的实践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传统的“家长会”。
学校根据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一般农村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而且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家长,其内容包括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升学率等方面;城市学校每学期两次左右,对升学率抓得比较紧的学校差不多每月一次,主要内容有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成绩以及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家长的“希望”。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
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访、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
家访可以是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主动性。
四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社区教育委员会”。
由地方政府牵头,以当地的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为主体,吸收少量的学生家长代表参加,主要负责做一些涉及教育经费方面的协调工作。
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协调教育。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和教师是教育孩子的同盟军。
然而家校共育在国内目前还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早就受到政府、学校的关注,但在仍然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和偏差:一是认识错位,观念陈旧。
从家庭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孩子的学习和品德由老师管,自己只管吃、喝、拉、撒、睡;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其他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还有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无自信心,认为自己文化素养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参与班级教育工作,反而时时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干扰;或有教师生怕自己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威胁和挑战,认为家长走进校园,坐入课堂,参与班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
从学校方面看,由于一味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思想的偏差,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舆论界都将眼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上,致使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成了衡量一个学校或教师的教案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造成了家校共育的内容极其单一,仅仅只限于督促学生的学习上,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教育体制,阻碍着学校采纳家长的见解,不能使其与家长合作作为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
二是活动无序,合作无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共育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他依据,只是零散见于各级领导讲话或文件中,所以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着缺乏计划性、互动性、平等性、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许多学校虽然已有家校共育方面的制度,如家长例会、家长接待日、教师家访记录等,也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接触的重要方式,但在提高家长素质、教育能力, 端正家长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家校共育资源等方面还未能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等现象;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还存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的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相应的能力和技巧等问题。
三是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教育过于封闭,教育内容和方法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重视教书的多,重视育人的少。
四是家校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
因某些社会变革原因,破坏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各种信息的冲击对学生发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学校难以控制。
五是家校联系方式既单一,又单向,不适应教育的要求。
在家校沟通中,只有学校要求家庭,家庭没有主动性。
家访也受时间、交通、生活节奏的限制,电话受通话成本的限制、通话情绪的影响,给家校联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不便。
因此,构建社会化教育模式,促进家校教育思想的统一;老师与家长之间应进行真正的对话,促进相互理解、信任,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精神;加强家长的培训、指导,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规范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共育的建立、管理、指导和督查,努力提高实效性等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任务,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实施家校共育已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我国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始探索家校共育的理论及其合作方式,逐渐意识到学校应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并在实践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家校共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