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需求侧分析[001]

合集下载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经济政策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经济政策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各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其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其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经济政策是当前热门的经济政策之一。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经济政策?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各国的实践中有什么具体的体现和效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供给侧经济政策供给侧经济政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被认为是一种针对供给方的政策,旨在通过改革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

它的核心是要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以中国为例,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该改革旨在通过推动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来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以供给侧为主的经济转型。

在该政策下,企业积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建设,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国家也在鼓励企业加强创新,扶持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产能过剩,加强环境保护等。

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需求侧经济政策需求侧经济政策是一种针对需求方的政策,它主要通过增加需求和提高消费水平来刺激经济增长,旨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主要措施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税收负担,调节货币政策等。

以新西兰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后,该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需求侧的政策。

该政策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实施减税政策、减少利率、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等。

这些措施加快了经济的复苏,促进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双赢。

三、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联系和区别供给侧和需求侧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目标不同。

供给侧的目标是通过改革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探索“供给侧”改革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精准化发展

探索“供给侧”改革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精准化发展

作者: 鲍小娟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处,江苏苏州215006
出版物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页码: 118-12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0期
主题词: 供给侧改革 继续教育 精准化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赖以生存的根基。

在当前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粗放式、填鸭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失去竞争力,如何将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通过改革提供精准的、针对性强的继续教育服务,是高校继续教育面对的共同课题,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高校继续教育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本科学历教育之外,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社会人员学习与提高的需要,开展的具有一定课程体系和学业要求的教育活动。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化和完善,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供给侧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用性目前一些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过分偏重理论和学术性,缺乏实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员学习后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 教学资源不足高校继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构成不够多样化,难以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方式陈旧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员的需求,而在线教育、混合教育等新型教学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需求侧问题1. 重视学历而忽视技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学历而忽视实际技能的现象,这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中学员对于学历认可度的过分看重,而忽视了实际技能的提升。

2. 学员参与热情不高一些学员对继续教育缺乏兴趣,导致了学员参与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一)提高供给侧服务质量1. 调整课程设置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满足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实际需求,为学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提升的机会。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加大对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力度,吸引更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参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 推动教学方式创新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大在线教育、混合教育等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应用,提高教学的便捷性和互动性。

(二)提升需求侧服务满意度1. 加强对学员的宣传和引导高校应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学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和接受度,增加学员的参与热情。

2. 建立学员服务体系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员服务体系,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服务,提高学员对继续教育的满意度。

一以供给侧和需求侧为主线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PPT

一以供给侧和需求侧为主线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PPT
3. 史 料 三 信 息主要 论述了 明清小 说发展 的特点 。一方 面说明 明清小 说思想 内容复 杂,体 裁广泛 、表现 手法丰 富,也 反映清 代小说 具有种 类繁多 、艺术 水平高 超等特 点。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 浪潮的 冲击而 发生变 迁,在 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的环境 下,铁 路等近 代交通 遭到顽 固势力 的排斥 ,一定 程度上 还受到 西方列 强的控 制和操 纵,中 国近代 交通运 输业的 发展步 履维艰 。
一 以 供 给 侧 和需求 侧为主 线归纳 总结相 关知识 点PPT
八、以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主线整合相关知识
一 以 供 给 侧 和需求 侧为主 线归纳 总结相 关知识 点PPT
一 以 供 给 侧 和需求 侧为主 线归纳 总结相 关知识 点PPT
观点表述
1.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引资、引技、引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 结合,有利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优势互补,拓展深度,提 高效益,维护经济安全。
投资 结构
较少,缺乏稳定和较高收益的投资 定居民收入预期,拓宽居民投
渠道和方式,储蓄投资过高,其他
居 民
投资方式较少
资渠道
就业 结构
劳动者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符合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 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
创业的方针
一 以 供 给 侧 和需求 侧为主 线归纳 总结相 关知识 点PPT
一 以 供 给 侧 和需求 侧为主 线归纳 总结相 关知识 点PPT
5.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 了列强 对中国 的经济 侵略, 而且在 客观上 冲击着 近代中 国传统 的思想 文化, 传播着 男女平 等观念 、民主 科学等 西方资 本主义 先进的 思想理 念。 6.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 众的重 大作用 。戊戌 变法时 期、辛 亥革命 时期以 及五四 新文化 运动期 间,报 刊成为 宣传改 良、革 命和新 文化的 思想阵 地。

教学供给侧视角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学供给侧视角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2021年2期博士论坛高教学刊教学供给侧视角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刘崇磊1,2(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1617;2.天津体育学院校办公室,天津30161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再次强调,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立足于民众对高等教育新需求,如何办好国家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

按照教育部2017年8月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3],已经进入了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后期。

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三五”主要目标,预计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4],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从供给侧视角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上大学难,而是转为要上好大学,即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这就要求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而与国情相适应的,就是要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在20世纪,内涵式发展还是指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目的的一种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主次要矛盾的转换,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学者以数量与质量为主要依据来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有的学者以发展的动力与资源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为依据来理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5]。

供给侧与需求侧异同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供给侧与需求侧异同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供给侧与需求侧异同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调整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从鼓励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取向: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土地和资本资源配置等;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济表象体现:需求不足;自2015年初以来,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投资依然萎靡,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的严重状况依然存在;需求侧:需求侧短期刺激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联系: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管理累积问题的集中性综合矫正;二者的目的都是生产要素潜能的充分释放,在新条件下达到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比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供给侧管理针对的是经济长周期中的制度和结构等问题;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经济短周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需求侧管理重点关注短期有效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最优配置资源要素,提质增效社会经济增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必须在于结构改革,政策更侧重于制度变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市场与企业的主体作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在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相对应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体两面,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的稳定增长,更要考虑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兼顾需求侧的同时须以供给侧为主导,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通常把需求侧比喻成“三驾马车”,对应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个方面,这决定着短期内经济社会的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包含四大要素,分别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是这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前提下经济社会所实现的经济增长率;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要素端、生产端改革入手,通过对要素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优化,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障碍,激发各经济主体活力,促进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政策总和;其政策着眼点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更加强调“治本”,从产业、企业等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更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和活力再造;需求侧改革则偏重于短期,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入手,主要采取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采取短期的反周期宏观调控措施,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从政策效果看,需求政策短期效果显着,对经济回暖、就业稳定、社会民生等作用明显,但副作用较大,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时候甚至会延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供给侧改革分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激进式改革短期见效,但隐患较大,渐进式改革如中医疗法,其结果是可以“治本”;供给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具体表现为:外需减少导致外向型供给体系中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但供给体系同样没能及时跟上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的消费结构,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矛盾突出;与此同时,国内需求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国内居民境外消费猛增,2014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金额已超过10000亿元,这里面既有消费观念和国外品牌商对华定价策略等因素,但更多是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品牌不足的问题,同时,流通和财税体制造成的价格差异也是重要原因;从实体经济看,有些产业已经达到产能峰值或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偏高,“未富先贵”的问题较为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需求侧的短期措施和供给侧的长期改革结合起来;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需求下降的问题;在面临供给与需求双下降的背景下,必须供给与需求相结合,供需双侧发力,助推经济平稳转型;结论与建议:供需双侧发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解决我国经济当下面临的问题,必须供需双侧并举,实施“五个发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在供给侧,要着力解决“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难题,打通过剩产能资源要素向先进产能转移的“中阻梗”,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在需求侧,着力解决“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困境,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拓展中高端需求;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存在的问题也是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多维度交织,对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未来一个时期,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方式,通过改善供给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亟须在改革中解除供给约束,包括合理调整人口政策,优化劳动力供给及人口结构;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使间接、直接融资产品多样化,加大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精准度;推进教育、科技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减轻企业综合成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改造政府行政架构,转变政府职能,等等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简单的来说目前提出供给侧改革是由于“供给跟不上需求”,需要“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最优配置资源要素,提质增效社会经济增长;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必须在于结构改革,这与需求侧管理的改革重点显着不同;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的异同,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肖林2016主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生产力和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供给侧管理针对的是经济长周期中的制度和结构等问题;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经济短周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需求侧管理重点关注短期有效性;张为杰2016从政策管理角度比较了供给侧和需求侧两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在于财政货币政策调整,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更侧重于制度变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市场与企业的主体作用;冯志峰2016认同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的说法,他认为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的稳定增长,更要考虑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兼顾需求侧的同时须以供给侧为主导,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重心从需求侧刺激向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移,表明政府转变短期刺激政策偏好,开始下决心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关键在于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于创新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很多学者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端、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从鼓励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及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理解“供给侧”改革的一种观点;中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纵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和各国政策的演化过程,经济政策上究竟是以供给侧作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作为重点,关键是根据当时一国的宏观经济现状做出相应抉择;很多学者认为单纯地放弃需求谈供给或放弃供给谈需求都是片面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供给侧”改革是对“需求侧”管理累积问题的集中性综合矫正;二者的目的都是生产要素潜能的充分释放,在新条件下达到均衡“十三五”期间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取向: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土地和资本资源配置等;供给侧改革缘于我国经济存在三个方面的供需失衡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隐含的前提假设是国民经济的供给体系不存在问题,而问题在于总需求不足;把供给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攻方向,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出在供给侧,存在资源配置扭曲,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需求;即存在供需失衡,通过刺激需求难以解决问题,甚至会使矛盾恶化;当前我国经济供需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供给无需求,二是供应的低效率抑制有效需求,三是有需求无供给;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要素端和生产端的改革,是指通过采取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税费负担和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等方式,使要素在市场力量配置下自由流动、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充满活力、创新在体制变革中蓬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中,要素端的改革措施主要是能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合理配置,激发要素活力的措施,生产端改革主要是指能化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需求侧改革的内涵界定需求管理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也是西方政府宏观管理中的通行做法;其理论渊源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主要观点是政府无为而治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的职能要从“守夜人”变为“调节者”,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其中,促进消费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促进投资的低利率政策是次好政策;政府应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反周期操作,例如在萧条时期,应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提高赤字率,并辅以扩张的货币政策如降息等促进经济复苏,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取相反的政策措施;在我国,需求侧改革和政策措施最主要的着力点有三个方面,即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主要政策措施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扩大出口、扩大投资或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供给学派的主要逻辑和主张包括四大方面;一是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二是经济刺激和投资可作为增加供给的途径;三是减税是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四是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增加刺激的外部条件;。

供给侧与需求侧

供给侧与需求侧

供给侧与需求侧供给侧与需求侧辩证统一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就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因此,无论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都十分重视对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习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关于生产与需要思想精髓和合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供给侧”和“需求侧”这对新范畴,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这些论述,不同于马克思对供给与需求概念及关系的论述,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仅从狭义“价格视角”和“数量的关系”所理解的“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创新发展出了包括数量、结构、制度(体制机制)和经济政策“四重关系”的广义“供给侧”和“需求侧”。

这里,“供给侧=供给量+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体制机制)+供给政策”;“需求侧=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制度(体制机制)+需求政策”。

以这对基本范畴为基础,进一步界定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需求侧管理”等重大理论范畴,从而在尊重供给与需求客观性的基础上,加入“结构性、制度性、政策性”等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习总书记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而至于定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总书记更明确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

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而需求侧管理则旨在稳定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两种政策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理论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传统的供需理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供给端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它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决定需求,只有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需求侧管理则侧重于通过调节需求来影响供给,它认为只有通过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增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包括多个方面的政策。

首先,要加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

其次,要深化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金融体系改革,推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另外,还要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

三、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为了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需求侧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

首先,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其次,要扩大内需,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

此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另外,还要加强对外贸易,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不是孤立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支撑。

需求侧管理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市场需求。

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论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重要政策。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思路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思路

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思路作者:陈永光来源:《成人教育》2019年第06期【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也是解决产能过剩,增加供给质量与效率的方式。

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维可以运用到高校继续教育领域。

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而言,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管理体制滞后以及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当下推进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

基于这样的逻辑,在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必须要从去冗余产能、供给结构调整以及创新力提升等方面促进其转型发展,进而不断提升高校继续教育供给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6-0018-0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是我党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新的历史判断,也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向新的方向转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层次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往,同时另一方面是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进而导致了供给侧的结构、质量以及效率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纵深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也显示出发展速度缓慢,结构调整日渐加快等新时代的特征。

国家提出加快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淘汰落后产能,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全要素的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存量调整来激发社会活力。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需过程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在发展速度降缓以及需求侧乏力的情况下,大力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在新时代转型的重要战略。

一、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存在的现实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考供给侧改革探析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考供给侧改革探析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考供给侧改革探析◆李美亭(山东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摘要】自学考试作为国家学历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新矛盾的考验,其报考人数逐年下降的形势需要自考教育供给侧做出相应的改革。

以山东省为例介绍自考供给侧改革方案,指出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自考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考供给侧改革信息技术一、自考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领域中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需求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根据萨伊定律,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同时也可以引导需求。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密切关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勇于挑战改革的深水区,尽可能满足社会各方诉求。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公报,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供给主体包括普通高校(含国办和民办)、成人高校、开放大学等,供给形式主要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考)、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运行基本数据(职业与继续教育篇)显示,远程高等教育报考人数在2014年首次减少,由2013年的220.1万人减少到206.1万人,2015年继续减少到203.4万人。

2015年成人学历教育招生数首次减少,由2014年的265.6万人减少到236.75万人(据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公报数据,该招生数继续减少到211.23万人)。

自学考试方面,2009年报考人数达到历史峰值,为1042万人,自2010年起拐入持续减少的下降通道,至2016年已经减少到504.1万人。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不仅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报考人数不断减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报考人数也在不断下降。

其中,自学考试由于其考核范围广、考试难度大等特点,与其他几种教育方式相比,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

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

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供给侧改革对于教育也是目前的改革方向,但是供给侧的概念、内涵、主体及主体责任和义务必须要事先明确的,只有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才能在改革中各司其职。

改革有多种形式,如何抓住要点,理清关系,最主要是抓住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才不会走入误区。

以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从具体教育教学要点分析了目前需要改革的几个关键点,同时对于鲜有人讨论的几个问题提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标签: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1教育供给侧的理解2015年兩会期间,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

可见教育供给侧改革讨论已深入教育系统内部。

但是教育供给侧具体的内容含义是什么?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讨论、文章和讲话,没有发现系统阐述教育供给侧含义,都集中在讨论供给侧如何改革。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

因此,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而有效的需要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和有能力的购买。

这是经济学的概念,如果用于教育,则主要是指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是“教育产品”——学生的使用者,或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方。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过程就是商品均衡,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结果。

市场平衡的概念用于教育则是指学生能被用人单位完全消化吸收,用人单位能招到自己需要和满意的人才。

很明显,在讨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有必要对教育的供给侧做一个界定:教育供给侧是指教育的提供方——学校提供各种层次、类型的学生;教育的供给方载体是各种层次、类型学校;主体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生产过程”是课堂教育、实习、实训等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2024年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体会随着时代发展的变革,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的经济问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学习2024年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收获,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需求侧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已经面临着供给结构性问题的挑战。

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从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推动供给质量的提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素和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协同发展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我国要打破行政壁垒和利益固化,推动各方面力量的联动合作。

绿色发展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决摒弃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破坏的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的不二选择,要推动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扩大对外合作。

共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普惠。

三、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首先,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通过减税降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动市场环境优化升级。

其次,要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校内外师资库融合建设流程与问题分析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的校内外师资库融合建设流程与问题分析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点举措,对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书写教育多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作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教育体系建设任务,意味着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全社会教育体系必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高校作为继续教育供给侧重要支撑性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在国家继续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不过,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型继续教育机构和以在线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新继续教育模式不断丰富着社会成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渠道与方式。

因此,在时代的冲击与挑战下,高校继续教育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新继续教育力量进行合作,持续优化继续教育能力,就成为了当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主要考虑的问题。

在高校继续教育实践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需求相对固定,而企业由于涉及部门较多,生产、设计研发、市场、行政等部门的继续教育需求均存在极大差异,再考虑到每个部门不同管理层级的具体能力需求差异,要满足企业的继续教育需求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提供较机关与事业单位更为丰富的课程库,这就不仅需要高校利用自有师资力量建立课程库,而且需要借助校外专业力量,甚至是企业的资源来构建包含范围更为广阔的课程库。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大多以综合性高校为建设目标,普遍同时设置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专业,各专业校内师资也较为充沛。

但从继续教育的角度看,企业所需要的培训师资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师资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更需要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双师复合型人才,这样才可以从实践出发对企业参训人员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而传统高校师资更倾向于理论学术研究,“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业经历也让传统高校师资极为缺乏一线实践经历。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范文我国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心得和理解。

首先,供给侧改革是解决供需矛盾的关键。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传统的需求侧经济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高效率、高增长的需求。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供给侧改革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供给侧改革,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提升。

再次,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多重困境,如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就业压力增大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供给侧的问题,供给结构性失衡和供给质量不高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破除供给侧的体制机制障碍。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如政府干预过多、市场资源配置不充分等。

这些问题使得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破除这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实现市场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的效能。

另外,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注重创新驱动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转型,创新驱动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大对创新驱动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可以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基于成人学习需求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

基于成人学习需求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

基于成人学习需求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基于成人学习需求的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终身学习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成人学习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高校继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角度探讨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成人学习需求是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驱动力。

众所周知,继续教育的对象多为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他们的学习需求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职业发展,兴趣爱好和个人成长。

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技能的更新换代要求员工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

其次,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将学习视为一种充实自我、实现个人兴趣和爱好、追求精神满足的方式。

最后,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渴望,也是成人学习需求的重要方面。

然而,高校继续教育在供给侧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广大成人学习的需求。

其次,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传统,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再次,高校继续教育的成本相对较高,给一部分有意愿进行继续教育的人群带来了经济负担。

为应对这些挑战,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高校需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更新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的机会。

再次,高校可以通过合作案例,建立和企业、机构的联合培养计划,共享教育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和方式,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和虚拟实验室,丰富成人学习的选择,提高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除了高校本身的努力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支持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改革。

政府可以加大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鼓励高校为成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习供给侧心得体会

学习供给侧心得体会

学习供给侧心得体会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当前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

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矛盾、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供给侧改革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年来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个人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市场需求。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只有真正了解和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使改革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注重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通过市场导向的方式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供给侧改革要深化市场化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壁垒,为市场各方面的参与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市场的高效运转。

再次,供给侧改革要注重创新驱动。

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加入到供给侧改革中来。

只有不断推动创新,才能使供给侧结构更加优化,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改革成果的分享。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将改革成果分享给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成果的分享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福利提升,也包括制度层面的公平正义。

只有实现改革成果的公平分享,才能够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

供给侧改革分析

供给侧改革分析

供给侧改革分析引言供给侧改革是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通过调整和改善供给端的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闻名于世。

然而,这种高速增长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内容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性调整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结构性调整来提高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

这包括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这些调整,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追求规模。

去杠杆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债务问题也日益突出。

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债务风险,实现经济去杠杆化。

这涉及到降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债务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

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还强调促进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中国经济将实现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驱动到依赖创新驱动的转变。

这将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提高综合竞争力。

影响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通过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追求规模。

这将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去杠杆化将有助于降低债务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这将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创新驱动将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动创新,中国将能够培育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论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

通过结构性调整、去杠杆化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将实现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

这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然而,供给侧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利益调整和政策执行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以确保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

供求侧和需求侧通俗理解

供求侧和需求侧通俗理解

供求侧和需求侧通俗理解供求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过程。

供求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供给侧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者,他们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商品和服务。

供给侧的行为取决于供应者的动机和能力。

供给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来获利。

供给侧的行为受到成本、技术、竞争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侧的决策通常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也就是说供应者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等因素来确定供给的数量和价格。

需求侧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他们根据个人需求和能力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需求侧的行为取决于需求者的需求和购买力。

需求侧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个人需求和提高生活水平。

需求侧的行为受到收入、价格、个人偏好和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侧的决策通常是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也就是说需求者会根据价格和个人偏好来确定购买的数量和价格。

供求侧和需求侧之间存在着供需关系。

供给侧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而需求侧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当供给侧的供应量大于需求侧的需求量时,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通常会下降。

当供给侧的供应量小于需求侧的需求量时,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通常会上涨。

当供给侧的供应量等于需求侧的需求量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价格相对稳定。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础,也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例如,供给侧的生产成本上升会导致供给量减少,价格上涨;需求侧的收入增加会导致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和数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

供求侧和需求侧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过程。

供给侧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者,需求侧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需求侧分析
与应对策略研究
【项目类型】
教育部委托课题
【项目进展】
2xx6年9月立项,2xx7年xx月完成结题报告,受到教育部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目前待进入结题评审。

【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环境、机遇、挑战分析,厘清继续教育基本概念、内涵及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并通过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对象(政府、企业机构及人员)、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服务机构等的调查,分析继续教育供给侧、需求侧的变化趋势,明确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基本环境,认清继续教育发展形势,找准继续教育发展定位,以校地、校企培训合作机制为重点,探索构建学校与地方、企业组织紧密结合的学习命运共同体或教育链、人才链、业务链一体化的学习生态圈,为高校面向政府、社会、企业组织的培训服务提供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撑。

【研究内容】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环境、机遇、挑战分析及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分析,重点调查、分析继续教育供给侧、需求侧的变化趋势。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着两个重大矛盾:一是继续教育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

针对这两大矛盾,本课题通过对继续教育供给侧、需求侧分析,特别是对高校继续教育政府、企业等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和调研,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和解决解决以下问题: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办学权利和义务;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结合,完美体现教育公平;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力要素(资源、服务、运营机制)优化配置,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健全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体系,提高继续教育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高校继续教育高、中、低端产品结构及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结构,提高有效供给,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分析高校继续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质量关系。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通过对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创新案例分析,重点对高校继续教育校地、校企合作政策、机制进行研究,探索构建学校与地方、企业组织紧密结合的学习命运共同体或教育链、人才链、业务链一体化的学习生态圈。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治理体系)的特征描述;从政府和社会、从布局结构和体系框架多个维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律、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运行机制;按照政府、企业等不同客户的学习需求,合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优化继续教育产品结构、课程体系,建立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动态调整的有效供给机制,推动学习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的优化;构建学校与地方、企业组织紧密结合的学习命运共同体或教育链、人才链、业务链一体化的学习生态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随时、随地、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改善继续教育供给,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等。

【成果和影响】
高校继续教育供给侧、需求侧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高校继续教育校地、校企政策、机制创新研究报告
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政策建议报告
课题成果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视角新颖、调研扎实、分析深入、对策建议部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希望我们后期能参与起草教育部有关非学历教育的文件,并能够多承担教育部高教司相关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