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小波的一些琐事
作为局外人的王小波
作为局外人的王小波作者:唐宝民来源:《闽南风》2013年第08期对于王小波的思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文学范畴了,王小波早已超越了文学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考量。
法国作家加缪曾写过一本《局外人》,想起王小波来,我总想到“局外人”这个名词,因为对于热闹的当代文坛来说,王小波的的确确是一个局外人。
近日读到编辑钟洁玲的一篇文章,据她回忆,1997年4月26日,王小波的追悼会现场来了三百多人,但“奇怪的是,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
”说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因为王小波当初已经辞职多年,没有单位,而且,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也不是任何一级作家协会的会员,他曾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在当下中国这样一种文学环境中,王小波没有服从于某些规则,比如成为某某级别的会员,才可以被称为作家,这种特立独行当然不会被主流文学圈所接受,就像他的作品一直不被主流文学所接受一样。
每每去书店,我都会在王小波文集前驻足,听店员说,王小波的书一直销量可观。
人们在他死后才发现了他的价值,但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一直备受冷遇。
韩东先生曾在《冷漠与势利》一文中为王小波抱不平,说这个世界对王小波太冷漠了,在他生前,文学界对他这个人以及他写的书视而不见,我们的作家、评论家是干什么的呢?就连他的那些书籍,也无法顺利出版,王小波因此慨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
”所以他说如果写墓志铭的话,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
尽管生前遭遇到了那么长时间的冷遇,但现在想来,王小波永恒的价值,恰恰在于他那遗世独立的孤独。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自己也曾说过:“沉默地思索,是人类生活的另外一面。
”尽管桂冠诗人聂鲁达说:“孤独培养不出写作的意愿,它硬得像监狱的墙壁,即使你拼命尖叫嚎哭,让自己一头撞死,也不会有人理会。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是孤独的分泌物,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注定要以孤独为伍,人类一切光辉的作品都是孤独的产物,热衷于喧哗者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的。
河马的绝招故事读后感
河马的绝招故事读后感《河马的绝招》是一部由王小波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琐事和心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河马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引人深思。
小说以河马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城市中的生活琐事和心情。
河马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琐碎的事情,比如和同事的相处、和上司的关系、和家人的矛盾等等。
在这些琐事中,河马不断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处境,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都在这些琐事中得到了体现。
小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马对生活的态度。
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对于城市的喧嚣和繁忙并不感到满足,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他对于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他总是能够从中找到一些乐趣和启示。
比如,在和同事的相处中,他总是能够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得失,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这种态度让人感到他的宽容和成熟,也给人以启示,让人思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处理方式。
另外,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是很深刻的。
通过对河马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
河马在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时,总是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启示和感悟,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于人性的看法,都在这些琐事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和同事的相处中,他总是能够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不计较得失,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这种态度让人感到他的宽容和成熟,也给人以启示,让人思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处理方式。
总的来说,小说《河马的绝招》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琐事和心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河马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引人深思。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描写,更是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真相很多人是因为喜爱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
但在这段爱情中,其实李银河才是女神,王小波是个屡遭嫌弃的灰姑娘!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希望能帮到你。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
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
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
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
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
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
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
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
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
"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
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
"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
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
"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
王小波《黄金时代》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
王小波《黄金时代》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
通过对主人公陈清扬的描写,王小波生动地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特点和命运。
本文将从幽默与悲情两个方面,探讨《黄金时代》中社会底层的表现。
一、社会底层的幽默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通过对社会底层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了其中蕴含的幽默元素。
例如,在小说开头,陈清扬和她的朋友们在城市中漂泊,生活困苦艰辛,但他们却用调侃和玩笑来疏解压力。
他们常常用幽默的语言和逗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苦闷和无奈,令读者在悲情之中感受到一丝轻松和快乐。
此外,王小波还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述,揭示出他们的幽默之处。
例如,陈清扬的男友孔令贤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他幽默、风趣的性格赋予了他在灰暗生活中的一丝亮色。
他常常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给人以意外和欢乐。
这种幽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困境和痛苦。
二、社会底层的悲情尽管《黄金时代》中存在许多幽默的元素,但王小波却没有掩盖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情。
小说中,陈清扬和她的朋友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不公。
他们漂泊在城市中,生活在贫穷和无助之中,缺乏社会地位和尊严。
他们与世界的脱节,以及他们内心深处深深的孤独和无奈,无不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情。
同时,王小波通过对陈清扬的刻画,呈现了社会底层女性的特殊境遇和悲情。
陈清扬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痛苦和不幸,面对家庭暴力、性别歧视和生存困难,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苦痛。
她渴望获得自由和幸福,却始终被社会和命运的桎梏所束缚。
总结起来,《黄金时代》中社会底层的幽默与悲情在小说中交相辉映。
王小波以独特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精神状态。
他通过幽默的元素和悲情的情感,使读者对社会底层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和思考。
通过《黄金时代》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和内心世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王小波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
王小波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王小波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闻名,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王小波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
首先,王小波的作品常常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情节来展现幽默。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主人公陈清扬的一系列奇特经历就展示了这种幽默。
陈清扬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她在一个荒谬的社会中追求自由与真理。
小说中的情节包括她与一只猫进行对话、与一位神秘男子交往等等,这些情节都充满了荒诞和夸张的元素,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心一笑。
其次,王小波的作品中常常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揭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陈清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虚伪和权威主义的社会。
作者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了这种社会的荒谬和可笑之处。
例如,在小说中,陈清扬的父亲是一个官僚主义者,他在工作中滥用职权,对待下属和家人都非常苛刻。
这种讽刺不仅揭示了官僚主义的弊端,也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外,王小波的作品中也常常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弱点。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话的设置,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荒谬之处。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陈清扬的男友王二是一个自私且懒散的人,他对待感情和工作都不负责任。
通过对王二的描写,王小波讽刺了一部分人的懒散和自私,以及他们对待感情和责任的态度。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弱点。
最后,王小波的作品中的幽默和讽刺也常常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陈清扬通过与猫的对话,思考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得哲学思考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王小波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察力的体现。
通过夸张和荒诞的情节、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以及与哲学思考的结合,王小波的作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使读者在欢笑中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笔记3000字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书笔记3000字王小波是一个异类作家,生的早了点(1952年),死的也早了点(1997年),活了45岁,也许是在人间玩腻了。
他生的晚点,或者死的晚点,在当下这个时代,那他就飞黄腾达了,也就不再算是“异类”了。
可是,生在那个时代,他不得不是个“异类”,因为正常人都“变异”了,当他不变时,只能成为异类。
他的“异”,是清醒的孤独,是纯真的率性,是哲学的思考。
读《黄金时代》,不经意地就哼起了一首歌,“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转一转,打起我的鼓,敲起我的锣,生活充满节奏感……”他笔下的“王二”就像一只妖怪,从天而降,来到凡间,脚踩两界,一边体验万丈红尘,一边审视人间荒诞。
《黄金时代》记述了“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知青”一代人。
算来,这一代人正是我们的父辈,只不过有的是支边下乡,有的本身就在乡下。
王二21岁在云南插队。
陈清扬26岁在插队的地方当医生,丈夫进了监狱。
故事起因是陈清扬被人们说成是“破鞋”,而她自己觉得冤枉。
这倒不是她认为破鞋不好,相反她还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
因此,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
”问题的根源在于,她不是破鞋,而被称为破鞋,就好像你是张三,别人把你当李四,或者你是狗,别人说你是鸡。
这叫她不爽。
所以,她想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
由此引出一段以“性交”为主线,“爱情”为隐线,“权力压抑”与“人性反抗”交织,对“生命存在”思考和叩问的真实而荒诞的故事。
故事这一开张,作者就告诉你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你是啥不是你本身是啥,或者不是你以为自己是啥,而是别人认为你是啥。
也就是说,你生理结构是人,你自己以为你是人,这些都不算数,得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你是人你才是人,如果他们都说你是狗,那你就是狗。
这么一想的话,与赵高“指鹿为马”还有异曲同工。
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鹿还是鹿,只不过这个时代被指为马,那个时代被指为狗,这个时代说马是对的,那个时代说狗是对的。
就像以前说太阳绕着地球转,现在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当时说地球绕太阳转的是异教徒、被烧死了,现在说太阳绕着地球转的会被认为是神经病,真不知道以后应该说谁绕着谁转,也许压根地球和太阳就不转,是人类被集体催眠着“转”,这也说不准儿。
王小波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太多,有趣的人太少
王小波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太多,有趣的人太少4月1号我们纪念张国荣,但是同样的4月11号我们会祭奠王小波,我整理了一篇王小波: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太多,有趣的人太少供大家欣赏!014月11日,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但在21年前,著名作家王小波心脏病突发离世。
从此,这一天开始变得不一样,被赋予太多意义。
正如4月1日,我们会纪念张国荣。
4月11日,我们同样会祭奠王小波。
他的意外离世,也跟他的人一样很不寻常。
他是一个人静悄悄地走的,而深爱的妻子李银河,当时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前显赫,死后无名。
另一种是生前寂寞,死后哀荣。
而王小波属于后者,他生前特立独行,完全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不算一个真正“作家”,只是业余作者,几乎默默无闻。
生前世人欠他的,故后得到偿还。
他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不论喜欢他的、支持他的,还是揶揄他的、非议他的,至少世人重新审视了他。
如今,有点文学常识的,说不知道王小波这号人,会被人鄙视的。
高晓松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存在”,称之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且甩开第二名很远。
”林少华将他称作“真正敢讲真话的人”,冯唐说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他的情诗也被当成灵魂爱情的范本流传,他的妻子称他是“世间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曾经采访过他的李静说:“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那么,王小波到底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02知世故而不世故,历经磨难而怀有一份赤子之心。
王小波长在北京一个高知家庭,刚出生那会,父亲就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
童年时经历大跃进和大饥荒,少年时目睹了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青年又经历知青下乡…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王小波自幼嗜书成癖,不管什么书,但凡是能看得下去的,就双手捧着,仰歪在床上,看得昏天黑地。
他可以在劳动之余蹲在田间,把一本农作物栽培手册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就连哥哥王小平都调侃道小波看书时,是个木头,要想吸引他的注意力,只能踢他一脚。
王小波情史——谁才是那个刻骨铭心的陈清扬
王小波情史——谁才是那个刻骨铭心的陈清扬逐渐成熟的王小波,也遇到了人生的大问题,那就是爱情。
王小波虽然表面木讷,内心却非常敏感。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他的爱情道路和心路历程鲜为人知,只是在他去世后,通过《爱你就像爱生命》、《浪漫骑士》等书,大众才了解王小波和妻子李银河之间浪漫的故事。
但一个人的感情经历往往是复杂的,有很多隐私。
对作家爱情生活的勾勒和考察,有助于理解作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美学追求。
李银河并不是王小波第一个痴恋的女性,而王小波也并不是李银河的初恋。
作家心目中最美的女性,很有可能来自其早年生涯、特别是情绪浓烈的初恋时期,而非现实配偶——尽管,现实配偶可能是他的挚爱所在。
王小波与李银河这种情况在很多作家身上都有体现,如沈从文和张兆和、鲁迅和许广平。
优秀的作家,往往擅长汲取原型人物的某一特质,加以丰富想象,形成更复杂的文学人物。
例如,小说《似水流年》中,惊世骇俗的悍女“线条”,据说来自王小波教育部时的同学——身材高挑、容貌秀丽的肖林。
肖林聪明倔强,自信坚强,和小波一起支边来到云南,就在弄巴农场不远的瑞丽农场。
她曾一度入缅作战,在热带丛林出生入死。
后来,她从缅甸回国,辗转回京后,在一家出版社工作至退休。
她特立独行、自尊自强的女性风范,让王小波非常欣赏。
所以,在小说中,王小波就以肖林的外号“线条”命名了这个人物——但实际上,据现有材料和笔者对肖林的采访,两人虽然熟悉,但并无“明确”的情感瓜葛。
那些写于1971—1978年之间的作品,尽管比较幼稚,但更能如自传体式地看到作家早期的心路历程。
这里有自卑自怜,也有不甘平庸的呐喊,有对童年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小说《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主人公“我”是一个回城知青,因报不上户口,只能靠捡垃圾度日,这里能看到王小波从云南回来、滞留于京时期的灰暗心情。
《绿毛水怪》中,主人公陈辉儿童时期反抗老师和学校的描写,也显然有王小波儿时的影子。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歌仙》则更是一部男性“不平则鸣”的寓言之书。
琐记的读后感
琐记的读后感《琐记》读后感。
《琐记》是一本由王小波所著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生活、人生、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在《琐记》中,王小波以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语言,对生活中的琐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他用平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将生活中的琐事与人生的意义联系在一起,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够得到一些深刻的启发。
在书中,王小波对于生活中的琐事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琐事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对琐事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读者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去思考其中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
在阅读《琐记》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小波对于生活、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以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琐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他在书中对于人生、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除此之外,王小波在书中还对于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文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于生活、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他通过对文学、艺术的观察和思考,向读者展示了文学、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学、艺术的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琐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在书中,王小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琐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本质。
同时,他对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也让人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琐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小波对于生活、人生的独特见解,也对于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同时也让我对于生活、人生、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艺术分析
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艺术分析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独特存在,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反讽,成为文学界的一抹亮色。
通过对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艺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王小波的幽默可以说是一种戏仿性的幽默,他善于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之处。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常常被夸大和放大,以达到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例如,在《黄金时代》中,当主人公李银河说自己坐在凳子上每次都被电到时,读者无法不被其荒诞可笑的遭遇所逗乐。
这种戏仿性的幽默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戏谑,更是对社会陋习和愚昧现象的一种嘲讽。
此外,王小波的幽默常常伴随着一种讽刺的意味。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批评,他揭示了现实中的种种荒谬和矛盾。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以夸张的手法揭示了文革时期的普遍愚昧和虚伪,将之置于一个荒唐可笑的背景中,使得读者不禁对现实的荒谬感到讽刺和自嘲。
这种讽刺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一种启示和震撼。
与此同时,王小波的反讽艺术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反讽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颠倒和扭曲来表现出事物本质的一种手法。
王小波善于运用反讽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通过对事实的逆向解读,让读者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产生不同寻常的思考。
在《黄金时代》中,他以母女的关系为例,透过对母亲的反讽描述和对李银河的描写,表明了社会中性别、家庭和个人意识形态的种种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一种关怀和悲悯。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批判,他试图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自我行为的改变。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抱歉,从而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的认同和反省。
正如他在《黄金时代》中所写道:“我很抱歉,我可能已死,但我曾有个好看的妹妹。
”这一句话在包含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之外,也表达了对人性尊严和幸福追求的一种坚持。
综上所述,王小波的幽默与反讽艺术既是对现实的一种戏谑和嘲讽,也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一种批判和启示。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01当代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写过一首抒情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97年4月11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远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李银河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年10月的机场一别,竟然会是她和爱人王小波的永别。
凌晨时分北京郊外的一个小写作间里,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时代三部曲》的编辑钟洁玲后来写道:“据说,他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至此,一个有趣的灵魂在尘世间烟消云散,一个天才的作家让中国文坛留下无限遗憾。
就像上个月霍金和李敖去世时,很多人都是先去了解他们的生前贡献,然后才开始在网上发起对他们的悼念。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总是后知后觉的。
在媒体不发达的1997年,王小波的离世不足以让当时人为之颤动。
很大程度上,当人们开始熟知王小波,开始读王小波的作品,开始怀念他的风趣幽默时,早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无论是生前没有发表什么作品的卡夫卡,还是被人认为是疯子的梵高,总能从满是黄沙的队伍中淘出,露出原本属于他们的黄金本色。
王小波去世后,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时代三部曲》。
不同于此前《黄金时代》单行本出版时的历经波折和销量冷清,《时代三部曲》一时洛阳纸贵。
编辑钟洁玲回忆,在2001年底合约到期前,《时代三部曲》加印约十多次,印数约20万册,盗版更是难以统计。
这个生前因为没有被主流文学圈和读者所接纳的作家,身后声名鹊起。
02王小波是一个被后世人所公认的天才,关于这一点,高晓松就有谈到过。
高晓松说:“说他,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
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你是不是因为喜爱王小波,才知道李银河的?你是不是觉得,在这段爱情中,王小波是主角?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希望对你有用!王小波和李银河的那些事有一天,我父亲四川老友的儿子北辰带了一个女孩上我们家来,这个女孩就是李银河。
他们这段恋情说来很有点传奇色彩,大可以加点佐料,写成一篇故事加到“三言二拍”里。
李银河可以被写成慧眼识珠的女主角,像红拂夜奔一样投奔了才子小波。
这样编织故事是因为他们当时的处境差别甚大,小波尚隐身蒿莱之中,而李银河已经走在通向庙堂的升天阶梯上。
说起来李银河的父母和我们父母都是八路出身,但此八路不同彼八路,我们的父亲中道折翼,被打入了另册,所以小波和银河在家世背景上有霄壤之别。
当时小波在街道厂当一个小工人,处在社会底层,而李银河已然在山西大学毕业,分到国务院政研室工作,在中南海里上班。
事情还不仅如此,当时李银河年纪轻轻,已经在中国政坛上出了名。
当时正是拨乱反正,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她和另一个女孩写了一篇政治文章,被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二版上,前面还郑而重之地加了编者按。
这分明是前途似锦的征兆。
据小波说,她是全国关心政治的青年的偶像,每天寄来的读者来信要用麻袋装。
所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换了别的女孩,就是不去攀援高枝,大概也不会和小波交朋友。
应该说,在李银河身上存在一种侠女气质,或者说,有一种追求传奇色彩的浪漫情思。
按照普通人的观念,李银河的声名地位十倍、百倍于小波,但她却说她自己算不了什么,小波才是不世出的天才。
小波写出的作品,她是第一个叫好者。
“太好了,没人能写得这么好”,这些热烈的夸奖极大地鼓舞了小波的信心。
说李银河是小波的最狂热的啦啦队,绝对是一个公允的说法。
这个啦啦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在他早年缺乏自信的草创时期。
对于一些前程难料、需要鼓起勇气、奋勇直前的人生事业来说,只要把士气鼓舞起来,则大胜可期。
据我看来,李银河有着常人难及的自信心和不畏挫折的人生勇气,当时她把这种勇气像内力一样灌输给小波,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使他觉得内气充盈,天下事无不可为,好像就要风生肘腋,摩翅云天了。
王小波: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骟的过程
王小波: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骟的过程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
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1/19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2/19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东宫西宫》3/19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
——《黑铁时代》4/19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爱你就像爱生命》5/19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王小波6/19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7/19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王小波8/19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工作与人生》9/19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0/19假如你真正爱过书的话,你就会明白,一本在你手中待过很长时间的好书就像一张熟悉的面孔一样,永远也不会忘记。
——王小波11/19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
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爱你就像爱生命》12/19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沉默的大多数》13/19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14/19什么是似水流年?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
——王小波15/19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2024年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范文
《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篇一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的高质量范文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星空中,王小波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内涵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智者的戏谑,让读者在笑过之后陷入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阅读王小波作品时所感受到的这种高质量的范文风格。
一、智者的独特视角王小波的作品中,智者的戏谑源于他独特的视角。
他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黄金时代》中,他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描绘了人性的弱点,让人在欢笑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幽默与讽刺的巧妙运用王小波的作品中充满了幽默与讽刺。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放大,从而揭示出人性的弱点。
这种幽默与讽刺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娱乐性,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智慧的魅力。
例如,在《似水流年》中,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人生的无奈,让人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王小波的作品虽然充满了戏谑和幽默,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情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例如,在《红拂夜奔》中,他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四、范文的启示王小波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范文。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娱乐性和感染力,而且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严谨。
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幽默和讽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情感世界。
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如何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到轻松的阅读中,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智慧的火花。
五、结语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智者的戏谑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娱乐性和感染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范文。
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不仅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有用的写作技巧。
王小波《思想与害臊》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思想与害臊》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小波《思想与害臊》原文及赏析【导语】:思想与害臊是王小波写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一只思想与害臊的原文及赏析吧思想与害臊_沉默的大多数我年轻时在云南插队,仅仅几十年前,那里还是化外蛮邦。
必读|王小波语录:一辈子很长,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必读|王小波语录:一辈子很长,和有趣的人在一起1997年4月11日半夜11点,王小波心脏病突发,死于家中,后被邻居发现。
王小波生前不算有名,死后声名鹊起,对他一生而言,重要的其实不是有名,而是有趣。
高晓松说:“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
每当看到伟大的作品,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样。
大部分音乐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电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觉到差距有多大;唯独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完全没办法拿自己去做比较。
”王小波的身体里,蕴藏着有趣的灵魂,这灵魂天马行空,不受束缚,有时炽热如初升的太阳,有时冷静如深夜的露珠。
面对生活的百般捉弄,他从未打算妥协。
1952年,王小波在北京出生,从小在贫苦中长大,而生活对他的磨砺从来不只精神方面。
在云南插队时,他被安排每天要用独轮车,推几百斤重的猪粪上山。
三天以后,累得半死,手掌磨出了水泡,水泡磨出了血水,粗粝的秃木摩擦着刚长出的嫩肉,最后嫩肉变成了甲鱼壳般的厚茧。
在最窘迫的时候,他还是嘴角向上,满不在乎地调侃道:“还好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人类不遗余力地要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
”田埂上、荒山上、溪水旁,在一切光照得到的地方,都能看得到王小波坐着,亦或蹲着在看着一本小小的手册,哪怕是一本农作物种植手册,他也格外珍惜。
在那个凌乱的时代,北风吹斜了屋檐,吹飞了沙土,黄烟弥漫,人的眼睛什么也看不清。
有时人们觉得一生好像长得看不见尽头,有时又短的猝不及防。
用王小波的话说:“我们的生活有那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泡在蜜罐里的爱情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
那年王小波28 岁,读大二。
排除万难,王小波终于可以掀开娇妻的红盖头,他对李银河说:“我和你像两个小孩,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唏哩呼噜读后感
唏哩呼噜读后感《唏哩呼噜》是一本由作者王小波所著的小说,小说中讲述了一对夫妻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和矛盾,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描绘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这对夫妻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磨擦。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方式,都让人感到深深的触动。
通过对这对夫妻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纠葛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刻画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幽默诙谐,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会心一笑。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困境和生存状态,引发了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唏哩呼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成功地刻画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引发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琐事和矛盾。
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美好,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唏哩呼噜》,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的深刻描写,也受到了启发和教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调整自己的心态,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美好,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折叠式叙述的情节和立意——《纽扣》赏读
折叠式叙述的情节和立意——《纽扣》赏读【折叠式叙述的情节和立意——《纽扣》赏读】一、引言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折叠式叙事是一种常见的叙述手法。
通过前后呼应、递进发展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小说《纽扣》。
本文将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从深度和广度上揭示《纽扣》中折叠式叙述的情节和立意,带您一同赏读。
二、情节折叠1. 初步引出主题故事一开始,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乔治的生活琐事,以及他和妻子丽娜的平淡婚姻生活。
这些似乎无关痛痒的片段,通过细腻的描写,逐渐渗透出主题所在。
2. 转折点的呈现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乔治发现了一个纽扣。
这个本来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成了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
在这一环节,作者通过微妙的铺垫,悄悄地将主题的种子埋藏在读者心中。
3. 重复叙述与情节升华穿插在故事中的反复叙述,使得情节层层折叠,主题意义在不断升华。
通过纽扣这一小道具的反复出现,乔治的内心矛盾和生活的种种蛛丝马迹逐渐显露,为主题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三、主题立意的深入探讨1. 生活困境与心灵审视故事中,乔治的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显得空虚无聊,然而却又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本的平静。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反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活的真谛。
2. 婚姻关系与情感解析通过对乔治与丽娜之间微妙的相处之道和情感起伏的描写,表现了现代婚姻中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这种情感层面的刻画,为主题的立意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3. 个体人生与命运的拷问在故事结尾,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命运的无情变幻交织在一起,呈现了个体人生与命运的拷问。
这一深刻的探讨,使得整个故事的意义更加深远。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分析《纽扣》中折叠式叙述的情节和立意,我们深入领会了作者王小波通过这一精妙手法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在小说中,情节的折叠和主题的深化相互交织,带领读者进入了主题的内在逻辑,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如何 轮不到我 了。你 们要是非 分配我 去外地
也 行 。我 就 辞 职还 回去 插 队 ,然后 再 办 退’ 。 ” 辅 导 员这 才 作 罢 。
一
‘ 困
天 在 校 门 口集 合 时 同 学 们 都 在 嘀 咕 分 配
的 事 。我 便 指 着 大 家 说 : “ 尔 等 出 仕 , 皆 可 为
刺 史、州 牧 。 ”
小 波正在我 身边 ,立刻转过 脸来故 作惊讶
地 问 我 :“ 那你呢 ? ”
我 笑 着 回答 说 : “ 管 乐耳 。 ” 小 波转 向同学 们大 喊 :“ 这 家 伙 自 比 诸 葛
亮 了。 ” 我 一 看 被 他 说 破 了 ,便 当 即 改 嘴 说 : “ 哪
里 ,哪 里 。 我 说 的 是 管 弦 乐 的 那 个 ‘ 管乐 ’ 。 我 只 想 分 配 去 伯 尔 尼 专 利 局 当小 职 员 , 审 查 铜 管
乐 器 的 专 利 申请 。 ”
小 波 又转 向 同学 大喊 :“ 这 家 伙 自比 爱 因 斯 坦 了。 ” 总 之 ,我 们 之 间 经 常 这 样 开 玩 笑 。
王 小 波 ,我 根 本 就 不 认 识 。 流言 家看 见宫 闱秘 事 …… ”
有 人 引 经 据 典 地 痛 骂
其实对 鲁迅本 人的评价 何尝不也 是如此 ?
麓
.
I , q
_ 幽 r
人物故 事
定 能 传 世 ,而 那 些 贬 损 他 的 文 章 却 未 必 都 能 传
人物故事
按 下葫 芦起 了瓢
王 小波 l 9 9 7年 突 然 去
有 点 阴差 阳错 。
前 几 年 中 文 网 上 曾 激 烈 争 论 过 胡 适 和 鲁
世后 ,不 管 是 捧 他 的还 是 迅 ,其实都 是各 自说 各 自的胡 、鲁 ,和那个 按 骂他的 ,我越看 越不 明 白, 下 葫芦起 了瓢的葫 芦根 本就 不是 一 回事 。
越 说越 不像我 那位 同学 。
鲁迅 曾说 ,一部 《 红楼梦) ) ,“ 单是命意 ,就
( 易 ,道 我 和 王 小 波 熟 得 不 能 再 熟 因 读者 的 眼光 而 有 种 种 :经 学 家看 见 ( 学 家看 见淫 ,才子 看 见缠 绵 ,革 命 家 看 见排 满 , 了 , 可 看 这 些 人 写 出 来 的
小 波其貌不 扬 ,为人有 点羞怯 ,从不 絮絮
叨 叨 ;聪 明 绝 顶 而 又 不 显 山 ,不 露 水 ,随 其 自
然 。 小 波 也 会说 损 话 ,而 且 一 针 见血 ,但 从 不
伤 人。他刻薄 人最 常用的 个词一个 是 “ 假天
真” ,另 一 个 是 “ 一惊 一乍 的 ” 。
大概就是这 样 。王小波是 一个正 常的 ,满
嘴 笑话 的平 常 人 。
( 选摘 自 《 南方 周 末 》2 O 1 5 年 7月 1 1日)
3 6 ÷
Hale Waihona Puke 世 。 我 与 王小 波 之 间 的 交 往讲 到 底 还 是 “ 默
契 ”两字 。我 的话说一 半 ,不 管是玩笑 ,还是
用 典 ,他 都 知 道 我 后 一 半 要 说 什 么 。 反 之 亦 然 。 暴 露 两件 隐私 吧 。
十 一 届 三 中全 会 决 议 传 达 后 回 宿 舍 的路
上 ,小 波 问 我 有 什 么 看 法 。 我 说 大 概 有 两 件 事
自然 也 就 不 是 什 么 文 艺 腔 。
难 免 。第 一 是 卖 淫 业 大 概 会 起 来 , 那 可 是 没 本 的 买 卖 。第 二 是 恐 怕 得 死 一 些 人 , 因 为 经 济 政
策 的 改 变 必 然 会 引起 一 些 既 得 利 益 和 既 得 荣 誉
者 的愤怒 与反抗 。他也觉得 是这 么回事 。这 是
我们早在上世纪 7 0年代末就预 感到的 。 另外大 学毕 业时 ,大家 都怕 分 配到 外地 。 我 也 曾 遭 辅 导 员 动 员 。 但 我 说 :“ 上 一 遭 我 服 从分配去 当 了 ‘ 抗 战 八 年 ’的 知 青 。这 一 遭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