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课件经络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经络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经络学ppt课件
带 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2、功能 约束纵行的诸脉。
13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阴阳 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经、带、胎、产)
14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距腹正中线半寸)
足阳明胃经
(距腹正中线二寸)
(距腹正中线四寸)
足厥阴肝经
(从少腹斜向上至胁)
背、腰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三阳经
后 面
(距背正中线 1.5 寸) (距背正中线三寸)
肩胛部
腋 下 侧 面 胁、侧腹
手三阴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10










四、奇经八脉
脏腑与肢 节的联系
脏腑与官 脏腑之间 窍的联系 的联系
经脉之间 的联系
4










三、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与分布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5










(二)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 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相为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 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 为表里的脏腑。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 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 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 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

中医经络学课件

中医经络学课件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 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 阳明经,
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 廉。
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起商
阳,循指上廉人合谷,两骨两筋中 间行,
循臂人肘上闹外,肩盂前廉柱骨 旁,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 齿当,
会此下人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 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 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 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 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 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 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 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 治疗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
9.手厥阴心包络经
这是对十二经脉走向规律的高度 概括。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 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 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 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 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跗 (即足背部)上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 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 足心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 经从跗上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 相交接。
1.正经:有规律循经途经和有规律走 向,联系脏腑,循行到的器官与形 体部位 的称为正经。
2.奇经:没有一定循经途经和规律走 向,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 盛衰的作用的称为奇经。
络脉 :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 意,共有十五支,包括十二经脉 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 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 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 的联系与调节作用。)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三节精气血津液经络)PPT课件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三节精气血津液经络)PPT课件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4、卫气
❖ ①概念:水谷精气中性质慓悍、运行滑利、反应迅速 的部分组成。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之气。 ❖ ② 生理功能: ❖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卫气充足,腠理固密,邪气难 以侵犯。 ❖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卫气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 ❖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汗液排泄,体温。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精、气、血、神之间的关系
❖一、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精能化气:肾精可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可化生营气。精滋养脏 腑促进气的生成。 ❖2、气能生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可固精。 ❖3神由精气化生,精能养神,神驾驭精和气。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三、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作用
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功能活动有激发促进作用。(血液的生 成与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导致生长 发育迟缓或脏腑功能衰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2、温煦作用
❖ 气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 ❖ ①可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 ②有助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 ③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正常 运行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引起一系列寒象,出现畏寒喜热、 四肢不温、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精 品 课 程
❖3、营气
❖概念与生成:又称荣气,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 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化生。行脉内,是血液的 重要组成部分。 ❖ 生理功能: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水谷精微中的精华 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 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 经络总论.ppt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  经络总论.ppt

手三阳经
侧 腋下 面 胁、侧腹
手三阴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三、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
3、表里络属关系
手三阴经所属之脏从前到后:肺、心包、 心。
足三阴经所属之脏从前到后:脾、肝、肾。
阳经所属之腑与内侧相对位置阴经所属之 脏相表里。
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肺与大肠 心包与三焦 心与小肠
脾与胃
肝与胆
三、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
1、走向、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
规律
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 不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接。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胸
以上,冲脉、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出会 阴后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故称“一源三歧”。
4、带脉:起于十四椎下,环绕腰腹,状如 束带。
5、阴维: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经过胸部,上至于咽喉与任脉相汇合。
6、阳维:起于足跗外侧,沿着腿膝的外 侧上行。经胁肋,过肩,经前额与督脉汇于项 后。
7、阴蹻: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 上行。
经络总论
学习目标
准确说出经络的组成; 利用模型描述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 了解经络的作用。
笫一节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 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有“路径”之意,是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是细小的分支。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
经脉
络脉 连属 部分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中医护理学高职案例版》第4章:经络-PPT精选文档

《中医护理学高职案例版》第4章:经络-PPT精选文档

1 9 : 4 6
1 9 : 4 6
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经手腕背面, 沿前臂外侧中线,即尺中,散 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 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 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耳 上角,再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 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 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 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如图)。
1 9 : 4 6


第1节 经络学概述
1 9 : 4 6
一、经络的概念

•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 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 于人体的深部,多为纵行。 络脉—如网络一样,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分布的部位较浅,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1 9 : 4 6
1 9 : 4 6
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 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 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 嘴唇,在頦唇沟相交于承浆穴,返回沿下颌骨后 下缘到大迎穴,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 沿发际,至额前。 分支 自大迎穴前方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咙向下, 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 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如图)。
1 9 : 4 6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 9 : 4 6
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 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 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 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 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 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 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 经 (如图)。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中医经络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经络讲解培训课件

中医经络讲解
56
中医经络讲解
57
2、敲心包经防治心脏病!
中医经络讲解
43
实践证明,合谷穴不仅能治疗多种 疾病,还能预防脑中风及老年痴呆。合 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实行针灸麻醉时最 常用的穴位。
中医经络讲解
44
内关
为手厥阴心包经的
穴位,因本穴对心血管
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统的
各种疾病,临床上治疗
冠心病时常选此穴为主
穴,所以内关又被称为
“冠心病的救星”、
中医经络讲解
33
敲头与梳头
用10根手指肚敲击整个头部,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反复敲 击两分钟,然后用10根手指肚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一定不 能用指甲)梳头两分钟。
头上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穴位则有好几十个。 敲、梳以后,通常可以看到满指油污,这是头皮内的污浊 从穴位和毛孔排出。
如果想加强疗效,可用手掌将两耳堵住,用双手食指和中 指弹敲后脑,叫作"鸣天鼓",最能怡神健脑。经过这敲、 梳,经络无阻,血管畅通,何愁头发不浓密乌黑呢?
中医经络讲解
一、什么是经络
《黄帝内经》说:
“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意思就是说: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从主干线经脉上发出的分支就是络脉

中医经络讲解
2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直行的主干,分布在比较深层的叫做经脉; 由主干分出的,横斜行的,分布比较浅表的支脉
叫做络脉。 经脉和络脉的区别在于:经脉是主干,络脉是主
中医学说中的“痛则不通,不通则痛”指的就是 经络及其气血运行的功能失调。
中医经络讲解
27
3、经络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中医经络课件PPT

中医经络课件PPT

穴位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穴位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穴位功能
穴位在中医治疗中的功能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
穴位选择原则
选择合适的穴位对中医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掌握穴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经络疗法
经络疗法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方法。
针灸
针灸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拥有广泛的应用。
经络诊断
传统中医常常使用经络诊断方法来判断和治疗疾病。
经络系统的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艾灸
艾灸疗法是通过将燃烧的艾草放在特定穴位上,利用热量刺激经络来调理身体。
拔罐
拔罐是一种利用负压效应刺激经络的疗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解除疼痛。
推拿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的疗法,可以舒缓肌肉疲劳和改 善身体状况。
刮痧
刮痧是一种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气功
气功是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理身体和修养心灵的一种方法。
中医经络课件PPT
探索中医经络系统的奥秘,揭开中医学的神秘面纱,了解经络的起源、结构 与功能,以及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中医概述
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等。
经络系统概述
了解经络系统的结构、布局和功能,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特点
经络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它们与人体其他系统的关系如何?
经络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经络分为哪些不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如何?
经络定位方法
传统中医如何定位经络?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经络定位方法。

中医经络ppt课件

中医经络ppt课件
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 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 “外侧前、中、后,阳明、少阳、太阳”
(3)躯干部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
阳明经在前(胸腹面) 太阳经在后(背面) 少阳经在体侧; 分布于胸腹面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 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第五章 经络
1
完整版ppt课件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学说的概念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 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完整版ppt课件
二、经络的概念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 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 能、感应传导信息的特殊网络系统,是人体结 构的重要组成分。
循行部位(阴经行 内侧,阳经行外侧)
前缘
上肢
后缘
中线
前缘
下肢
后缘
中线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中焦受气取汁,上注于肺,自手太阴肺开始,依次相传至足厥
阴肝经,再复注入手太阴肺经,首尾、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经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 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 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 (极泉穴:腋窝顶点),沿上 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 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护理经络

中医护理经络
经脉—主干,纵行,分布较深。 络脉—网络,横行,分布较浅。
经络的内容
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络脉
别络 浮络 孙络
附属部分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
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阐释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灸 如循经取穴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鼻翼旁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心中 足小趾端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目内眦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
胸中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第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任、带、冲、阴维、阳维、阴 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脉不同,既不 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循行别道奇行,故 称奇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阴经行 于内侧,阳经行于
外侧)
前部

中部

后部
前部


中部
后部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下肢内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前部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部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部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前部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部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部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经络
经 络: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
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直行干线、位置较
深。 “络”:经脉别出的分支。横行分支、位置较
浅。
作用:把人体各组织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 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组成:
经脉:十二经脉(包括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 皮部)、奇经八脉。 络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意义: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变时 互相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奇经八脉: 奇经是十二经脉以外的特殊通路,既不直属脏腑,又
无表里相配关系。“别道奇行”
“八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 阴维脉、阳维脉。 生理功能:沟通十二经脉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 积和渗灌作用。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 阴。
“阴脉之海”:任脉行于胸腹正中,总任一身阴经。 “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腰背正中,总督一身阳经。 “血海”:冲脉并足少阴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 经脉均来汇聚。 十四经: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
带脉:统束纵行诸经。 阴维脉: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 阴跷脉、阳跷脉:主宰一身左右之阴阳, 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
经络的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2、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 3、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
十二经脉: 又称十二正经,是经络学说的主要部分。
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阳经: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三阴(肺[太阴]、心包[厥阴]、心[少阴]):上肢内侧 手三阳(大肠[阳明]、三焦[少阳]、小肠[太阳]):上肢 外侧 足三阳(胃[阳明] 、胆[少阳] 、膀胱[太阳] ):下肢外 侧 足三阴(脾[太阴] 、肝[厥阴] 、肾[少阴] ):下肢内侧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可通过经络传变。 (2)脏腑、经络所生的病证可沿经络反应
到体表。 2、指导疾病诊断: 3、指导临床治疗: 4、指导预防保健:

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足三阴:从足走腹 2、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交接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络属关系。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心包 互为表里的阴经阳经在体内有络属关系,在体表通过 络脉加强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