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12: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历程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40年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涂鸣华李彬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1期党历来关心对外新闻传播工作,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重视。

仅就管理机构而言,早在1980年4月,党中央就成立了中央对外宣传小组。

1991年又成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2年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改名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历经多次机构改革,对外新闻传播的管理机构始终阵容整齐强大。

此外,在1986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此后从1990到2012年,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有涉及到对外宣传的内容。

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就是党中央重视和关心对外宣传工作的40年。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还处在亟待加强的阶段,它表现为四个不匹配:一是同党中央重视对外宣传工作的程度不匹配,二是同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蓬勃发展不匹配,三是同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现状不匹配,四是同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本身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性不匹配。

在此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有关对外新闻传播史的相关研究,回顾这个学科发展歷程,展望未来学科的发展前景。

一、发展历程研究对外新闻传播史,涉及对外新闻传播、对外传播、国际新闻传播、对外宣传等相近似概念的辨别。

有学者认为,国际新闻传播是大众媒体开展的国际信息交流活动,立足点在于国际;对外新闻传播是我国通过大众媒体对外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立足点在于国内。

同时对外新闻传播被认为是狭义的对外宣传,因为对外宣传亦包含对外交流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其他各类活动。

①因此对外传播从涵义上近似于对外宣传,但在实践操作上,一般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和对外新闻传播时常会通用,本文也采用这样的做法,避免纠缠于细枝末节。

而对外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具体内容,现有的研究包括管理政策、机构事业、人物、报道内容、观念变迁、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

改革开放30年对外传播重大事件

改革开放30年对外传播重大事件

改革开放30年对外传播重大事件作者:甘险峰刘玉静来源:《对外大传播》2008年第11期1979年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汇报会和对外传播事业的拨乱反正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新闻、广播、期刊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汇报会。

会议淡到了对于加强和改进对外报道工作的设想,讨论了对外宣传报道的对象、任务和一些基本原则,认为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了创造有利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次会议和一些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对于对外新闻宣传战线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消除“左”的流毒和端正对外报道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指导思想和理论方针上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乃至传播对象、传播策略等方面,逐步摆脱了“左”的影响,开始走向正轨,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英文《中国日报》创刊1981年6月1日,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在北京创刊。

《中国日报》创刊初期,主要面对来华外国人,以后逐步拓宽发行渠道,如今除每天编辑出版12版之外,还编辑出版8种适合不同读者阅读的周刊和月刊,发行面遍及世界上15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日报》已经成为在华外国人的“每日必读”,并成为西方舆论界所关注的中国主要对外报刊机构之一。

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国外几家主要通讯社,都大量转载《中国日报》上刊发的稿件。

除《中国日报》及中国日报社的外文报刊外,还有一些地方陆续创办英文报纸,如《深圳日报》、《广州英文早报》和《上海日报》等。

这些地方英文报纸与《中国日报》一起,共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日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的创办,扩大了对外报道的信息量,增强了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力量。

1983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1983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发出《关于实施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通知》。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和各人民团体都陆续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制度,2004年4月,中共中央10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3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机制。

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

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

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一、本文概述《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所经历的演变、挑战和创新。

通过回顾70年的历史进程,文章分析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塑造的多个阶段,并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和实践的创新路径。

文章将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阐述中国如何通过对外传播的策略调整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文首先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包括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策略的调整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对创新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塑造的成效与不足。

文章将提出未来中国对外传播应进一步关注和加强的方面,以期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新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这些理论不仅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指导方向,也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

初期,新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主要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新中国在国际上的正义立场。

这些理论为新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为初期的对外传播奠定了基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也开始发生变化。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外传播开始注重实效,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开始关注受众的需求和接受方式。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对外传播媒介与传播观念之变迁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年对外传播媒介与传播观念之变迁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年对外传播媒介与传播观念之变迁回顾作者:朱鸿军蒲晓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6期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升级换代都推动着对外传播事业的颠覆性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对外传播70年,是对外传播媒介革新变化的70年,是对外传播观念与时俱进的70年,是见证我国在世界舞台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的70年。

本文拟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对外传播媒介及观念演进的过程,针对当下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从百废待兴到联通世界:对外传播媒介的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百废待兴,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须完全集中于中央,国际时事评论与报道经中央统一审查发表,其他报纸只能转载。

集中管理、统一口径的做法有效应对了国际社会两极对峙的局面,为国内局面的稳定发挥了有效作用。

经过十年“文革”动荡,对外传播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导致中国国家形象下降,对外传播一时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步入正轨,对外传播有了迅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传播主要以广播、书刊传播为主。

①80年代,我国不断拓展海外传播阵地,英文报纸、对外通讯社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

《中国日报》结束了我国自1951年来没有英文日报的局面,新华社等通讯社也纷纷扩大驻外记者站规模。

②整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基本走向世界,电视取代广播、报纸扮演重要角色,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受到海外关注。

③世纪之交至今,互联网的崛起为对外传播注入更大动力,也提供了新的契机。

移动社交媒体的运用拓展了我国对外传播新场域,中央外宣媒体推动建立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

④二、从信息封闭到兼容开放:技术革新下对外传播观念之变迁变革不只发生在媒介形态当中,技术之变带来的是传播场域的重新洗牌,传播政策的调整转换,也是传播理念与范式的更迭。

(一)单向宣传观向受众本位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宣传对象”的受众观一直指导着我国对外传播实践。

此阶段的受众观长期指导单向度向外传播信息,忽视了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过分强调“以我为主”。

我国对外传播的案例

我国对外传播的案例

我国对外传播的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对外传播的案例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从古至今,我国一直致力于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成就。

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都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介绍,希望读者能更加深入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

我要介绍的是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吸引了全球数十亿人的关注。

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各项比赛,都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举国上下的团结精神。

这次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和建设成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奋斗精神。

这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强大、友好的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我要介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大国,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人们。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从中国功夫、京剧、茶道、传统医药等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播,到汉语学习、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等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情感。

我要介绍的是中国的电影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一些优秀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的口碑和票房。

中国电影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长城》和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等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通过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电影创作实力,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影视产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我要介绍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对外传播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传播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传播历程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传播历程探析作者:赵新利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8年第02期改革开放与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宣传和传播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就下设国际新闻局,统筹新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

外文版的《人民中国》《中国画报》《中国文学》《中国建设》《北京周报》等对外传播期刊纷纷创刊;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通过多种外语开展对外广播,北京广播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新华社对外部一直承担向海外媒体发布信息的重任,满足海外受众对中国的知情需求。

但整体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传播工作较为薄弱,在“文革”期间又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后,对外传播取得快速发展。

对外传播与改革开放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改革开放促使对外传播工作“再出发”。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对外开放”这个新鲜事物了解不足,重视不够;海外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也有种种猜忌和疑虑。

在这种背景下,1980年3月,中央书记处专门讨论对外宣传工作,并决定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次月,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正式成立。

1982年6月,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召开了全国地方对外对台宣传工作会议,胡耀邦、邓颖超、廖承志等领导同志到会讲话,足见中央的重视。

可以说,改革开放让原本停滞不前的对外传播工作再次找到动力与航向,重新扬帆起航。

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中国形象。

对外传播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有料下锅”。

如果中国的实际情况很糟糕,那么无论怎么传播,都难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让中国和中国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本身就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大国融入世界中,给海外民众以了解中国的机会,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外民众对中国一贯的看法,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合作。

第三,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对外传播体制越来越完善,对外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对外传播理念越来越科学。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物质世界,也改变了中国的精神世界。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
我国的民间对外传播是指中国人民自发地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外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传播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时代,民间对外传播成为了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促进友好交流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我国民间对外传播的一些见解。

中国的民间对外传播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中国人民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与国外人民进行交流,包括旅游、交流学习、文化活动、企业对外投资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自发地走向世界与他国进行交流的方式,形成了我国民间对外传播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民间对外传播的形式多样,逐渐从“门户传媒”向“社交媒体”转变。

以前,民间对外传播主要通过一些门户传媒,如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开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国外人民进行交流和传播。

这种形式的转变使得民间对外传播更加便捷、快速,并且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1992-2012: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历程

1992-2012: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历程

第三 , 电视 节 目 在 北 美地 区的传 送 。 1 9 9 3 年1 月1 日,
中央电视台与3 C集团合作, 节目通过北美卫星覆盖美国、 星电视” 正式开播, 它由中央 电视台及2 0 多家省市 电视台 与3 C集团在美 国创办, 标志着中国电视 正式走进了美洲 第 四, 覆盖率明显提 高。 1 9 9 6 年4 月, 中央电视台租 用泛美二号、 泛美三号、 泛美四号卫星 , 国际频 道节目得
以覆 盖到 全 世界9 8 %人 口的地 区。 1 9 9 7 年, 中文 国际 频道
传播工作也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 的历史 时期。 从1 9 9 2 年 加拿大、 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 区。 1 o 月1 日,“ 美洲东方卫
对外传播工作走进电视 时代 ;( 2 ) 世 纪之交 , 互联网对 传 媒 主干 网络 。 外传播正式拉开序幕 ;( 3 ) 2 0 0 8 年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 份, 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进入新的开放阶段;( 4 ) 3 G时代到 来, 对外传播借助层 出不穷的数字新媒体技术 释放着更
外版频道, 节目受到北美地区华人喜爱。 2 0 0 4 年1 0 月1 日, 另外, 广西卫视在越南胡志明有线台、 老挝 国家邮电电视 台、 柬埔寨有线电视台、 菲律 宾中央有线网络公司落地开
播; 西藏卫视藏语频道通 过尼泊 尔最大的有线电视 网播
第二, 开创 电视 对外传播新局面 。 早在2 O 世纪9 0 年 江 苏国际频道随 “ 长城 ( 北 美) 平台” 在美国正式播 出。 代初中央电视台就和洛杉矶熊猫电视台、 北美卫星电视台 建立了供片关系, 电视对外传播业务有了新的起色。 1 9 9 1
大 能量 。
在东欧落地 , 在美国落地的入户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有 线 电视订户达 到了9 4 万户。 1 9 9 8 年6 月1 日, C C T V 一 大富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作者:张德明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7期[摘要] 后殖民理论进入中国语境已整整二十年了,其间有过激烈的论争,也有过平和的讨论、冷静的分析和扎实的研究。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旅行,本身就是后殖民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表征或文化症候,从中折射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思想界的现状、人文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文化焦虑和身份困境。

进入21世纪之后,后殖民理论对中国学界的影响突出反映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

在后殖民视野影响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实绩,问题意识越来越具前沿性,研究视野也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和加勒比地区。

下一阶段应努力在学科的自我反思、文学史的重写和契入“世事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的旅行;中国语境;外国文学研究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2013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后殖民(无论其作为主义、理论或批评方法)进入中国语境限于资料和本人学养,本文只涉及后殖民在中国大陆语境中的播散。

除特别强调外,文中凡出现“中国语境”一词均等同于中国大陆语境。

有关后殖民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理论旅行,请参见赵稀方《一种主义,三种命运——后殖民主义在两岸三地的理论旅行》,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106110页。

已整整二十年了,其间有过激烈的论争,也有过平和的讨论,更多则是冷静的分析和扎实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实绩。

二十年后,在变化了的学术语境中,从历史和逻辑的双重视野出发,追溯后殖民在中国学界旅行的“路线图”,考察其留下的印迹,反思其引发的问题,预测其可能的走向和前景,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知识考古”工作。

一、话语的引进与事件的发生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的其他“后”学,后殖民“理论的旅行”(traveling theory)一开始就不是作为纯学术话语,而是以一种貌似激进的姿态,作为一个话语事件而受到国内学者关注的。

1992年至2012年我国报业的三次转型与三大巨变

1992年至2012年我国报业的三次转型与三大巨变
广 告 创 收超 常 规 而 被 誉 为 “ 利 行业 ” 暴 。从 19 9 4年
到 20 00年前 后 , 市类 报 纸 在 全 国异军 突起 , 都 中国 报业 的 发行 规 模 在 不 到 十年 的 时 间里 跃 居 世 界 前
报社 自办发行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 。广州 日报》 《 原
( ) 市生 活服 务 类报 纸异 军 突起 二 都
是 低水 平 的 恶性 竞 争 愈演 愈 烈 , 个行 业 的盈 利 水 整
平迅速下降 , 前期改革 的胜利果实被葬送殆尽。在
发 行方 面 的 表现 尤 为 突 出 , 由于 区域发 行 市 场总 量

直 到 19 年 , 国报业 在 整体 上 还是 沿 用传 统 92 中 的 办报 模 式 : 级 党 报 还 是 依 靠 行 政 摊 派 发 行 , 各 要 依 靠 政 府 补贴 ; 生 的 晚报 仍被 定 为 于 “ 机 关报 ” 新 小 或“ 党报 补 充 ” 。在 党 报 和 晚报 之 外 , 中国 到底 有 在 没 有 市 场 化 报 纸 的生 存 空 间 呢 ?小 平 在 南 巡 讲 话 中 明确 指 出 , 场 经 济 不 等 于 资 本 主 义 , 会 主 义 市 社 也 有 市 场 , 划 和市 场都 是 经济 手段 。既然 要 发 展 计 市 场 经 济 , 么 服务 于市 场 经济 的市 场 化报 纸 的诞 那
次 巨变‘ 9 它间接促进中国报业从无序竞争向集约发展转型, 以集 团化改革为标志, 迎来了中国报 业的第二次 巨变‘ 9 间接促进 中国报业从局部 突围向整体创新转型 , 改革引入更 高层次的制度与 把

创新层 面, 以全媒体业态发展 为标志 , 迎来 了中国报 业的第三次 巨变。小平南巡讲话 已经凝结为 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那就是不等不靠、 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 , 就是局部 突围、 以点带面的试验精 神, 就是 不畏艰 险 、 克难 奋 进的创 新精 神 。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

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我国民间对外传播是指由普通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传播我国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的行为。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我国民间对外传播也愈发活跃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我国民间对外传播的情况及其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我国民间对外传播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通过海外华人华侨的活动和传统仪式,向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传统医学如中医、针灸、草药疗法等,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二、文化产品的输出和传播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兴起和壮大,我国民间对外传播也在加大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和传播。

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动漫、音乐、舞蹈等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

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唐山大地震》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票房收入,中国的流行音乐、舞蹈作品也在国际上广受青睐。

这些文化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我国民间对外传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民间交流的促进和推动我国民间对外传播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国民众的出境旅游、留学、务工等活动大大增加,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和见识,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

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向国外朋友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等情况,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四、新媒体的兴起和利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我国民间对外传播的方式也得到了革新和拓展。

中国的网络文学、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的新媒体在国际上也日益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国的网络作家、网红、网络名人通过各种平台向国外观众推广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内容,成为我国民间对外传播的新亮点。

中国对外宣传片发展历程及传播策略

中国对外宣传片发展历程及传播策略

中国对外宣传片发展历程及传播策略作者:张贺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05期曾经的一篇报道——《世界旅游胜地,只写给中国人看的提示》引发了国民的深刻反思,它描述了国人在外旅游时,给西方留下的不良印象。

这种负面的形象曾一度反映了西方民众的对华认知,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与我国对外宣传的力度及方式有关。

20世纪以来,除了海外获奖的电影外,中国在国际场合公开播放的对外宣传片可以说寥寥无几。

政府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重视不足,世界舞台上既缺乏中国的“声音”,更缺乏中国的“色彩”。

在全球信息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与其被动地等待外国媒体上门报道,不如主动在海外以“广告”的形式投放对外宣传片,通过短时间内“高频次”的重复,以期达到较为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外国人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进一步吸引他们到中国参观、旅游,感受中国文化,最终实现国家传播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中国对外宣传片的发展历程对外宣传片在英语中可翻译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film”,主要在国际性场合播放。

“对外”一词明确的体现了拍摄者所站的角度,受众是那些非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人群。

一般来说,“对外宣传片”大多数以形象宣传为主,故很多媒体也将之称为“形象宣传片”或“国家(地方)形象片”。

本文所指的“对外宣传片”排除了那些同样展示中国现状的电影或者纪录片,特指带有一定政府性质的部门、企业团体所拍摄的短片,其目标明确,就是进行对外宣传。

(一)起步阶段:在“模糊”中探索(1990年~2001年)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中国对外宣传片可追溯到为大型体育赛事而拍摄的音乐MV,1990年北京亚运会就以一首由范琳琳主唱的《黑发飘起来》作为对外宣传片。

这一时期,媒体对于宣传片的界限十分模糊,怎么拍,拍什么?尚处于探索阶段,以至于对外宣传片跟大部分音乐短片或者写实纪录片有几分类似。

严格地说,我国第一部有着明确意义和独立结构的对外宣传片产生于1993年。

新时代对外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

新时代对外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

理论平台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新时代对外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韩斌 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频道主编近年来,国际形势出现极端不确定性,尤其是逆全球化浪潮,呈现一浪更比一浪高之势。

中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从“韬光养晦”到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向世界不断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西方认为中国动了他们的“奶酪”,对中国和平崛起高度警觉,采取种种措施遏制中国发展,同时加大了对中国政治体制、人权法制、军力发展等领域的批评。

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中国对外传播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西强我弱”的格局,新时代的对外传播需要新的方式方法,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一、中国对外传播的几重困惑(一)新时代的对外传播,操作理念是什么?对外传播的操作理念需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准则。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传播的操作理念,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观。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传播曾经秉承“以我为主”“有的放矢”的理念,重点放在如何向世界报道中国,旨在打破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歪曲,扭转其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融合,国际舆论对华报道呈现多元化,中国的外宣媒体更多地尝试“内外有别”“平衡报道”的理念,对外传播的重点从报道中国延展到报道世界,并更多采用西方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一论述站在全球传播的高度,为新时代对外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但在操作层面,新时代对外传播的理念依然在探索之中。

(二)“韬光养晦”,还是“针锋相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

中国媒体迎来了提升国际话语权、重塑中国形象的机遇期。

同时,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从未停止,成为误导国际社会对华认识、煽动中外关系紧张的消极变量。

中国对外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首届中国全球新闻传播研讨会观点述评

中国对外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首届中国全球新闻传播研讨会观点述评
国新办新 闻局局长郭卫民回答记者提问。
国的价值观会有差异,但仍有大量的
把共 同利益最大化 ,才能在这个基础 卜 构建和谐 世界。
样的信息非常重要。中国历届领导强 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只有联合起来 这是 中国作为 主体 向世界传达 的信

维普资讯
“ 构建各 种 文 明兼 容并 蓄 的和谐 世
客观的评估。《 中国 日报 》通过委托
国际专业公 司的调查 ,在报纸 的可信
和高校 、 科研机构 以及公关公 司的交 度等优点之外 ,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 文章和言论缺乏独特 的视角 ;二 ,趣
味性不够 ;第三 ,经济新 闻很多 、很 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先生指出 ,
体 、 中国的 成就 与问题 、同世 界各 国
界各 国之间永远会有分歧 ,自然界的
的共同点与差异性 。就中国的对外传 宝贵在于生物多样性 ,人类社会的宝
播来讲 ,主体是中国,客体是世界而 贵则在于文化多样性 。尽管中国和外
不是我们 自己。主体向外界发出什么 调 “ 我们 坚持 走和平发 展 的道路 ” ,
的人士 参考 。
从 左到右 : 奥美亚太区总裁 M ls Yu g 杨明浩 ) i on( e 、美国杜克大 学中国传媒 中心主任刘康 、中国外文局哥 局长黄友义 。
中国对外 传播的 原则与策 略
言的障碍 ,而语言和文化又是不可分 息。 对外传播 中当然要讲 中国的成就,
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要靠长 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快速发展带来很
中国对外传播的理论刨嗍 实践指导
首届中国全球新闻传播研讨会观点述评
艾 ,蠢
20 年 1 月 2 2 06 0 1 2日,北 京 外 国语 大学英 语 学 院 、清华 大学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东 方 卫 视 、美 国 杜 克 大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利用外资从零开始,直至改革开放前利用外资都处于萌芽期,与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外资往来。

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迎来了利用外资的黄金期,中国利用外资水平飞速发展,自1993年以来外资规模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1979—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整体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市场萌芽阶段:1949—1977年解放初期因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和禁运,进而也封闭了中国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的大门。

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出现,中国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只能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寻求资金和技术援助,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揭开了新中国利用外资的序幕。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新中国援建 156 个工业项目,专业领域涵盖电力、钢铁、煤炭、机械等产业,为中国重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开始从落后的农业国迈入工业国行列。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意味着中美关系逐渐打破坚冰,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为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与周恩来总理的会晤宣告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到来,为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友好往来,中日双方在通商、航海、渔业、科技等方面缔结相关协定,逐渐形成中日外资合作雏形。

整体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利用外资市场处于萌芽阶段,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1 1979—201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注: 由于1979—1982年外资数据缺失,作者经搜集整理将这期间的外资数据进行汇总。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探索开放阶段:1978—1991年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抓住了迎合全球化浪潮的契机,同时也启动了加快利用外资的进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请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1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成为关键的一步,农村的土地私有化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加快发展速度(1992年-2012年)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中国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条件。

中国还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

第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于2010年中共中央提出。

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社会民生领域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还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摸索到加快发展,再到全面推进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潜力。

作为一名写手,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发展、改革创新的过程,既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成绩,也要关注社会民生,注重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

重点话题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外传播的变迁与发展索格飞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郭 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传播事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取得了跨跃式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变迁与发展,可以窥见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伴随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发展道路,广播、杂志、报纸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依次登上中国对外传播的历史舞台,我国对外传播也从一开始的“单向宣传式”传播模式逐步转向“全方位主动式”国际传播格局。

本文以新中国70年对外传播事业的标志性事件为主线,以媒体技术的演进为脉络,分析了我国对外传播三个阶段的特征和趋势,并结合时代特征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发展的新趋势。

一、通讯社-电台-杂志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势力千方百计妄图封锁与孤立中国;而国内百废待兴,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

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让世界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全力启动了对外传播事业,掀开了对外传播的历史新篇章。

(一)初创对外传播事业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发展人民的广播事业”“发展人民的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这些政策顺利启动了新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

为了加强中央对新闻事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1949年我国成立了新闻总署。

随后专门负责对外传播事业的国际新闻局诞生,这标志着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正式创建。

新华通讯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全国各地机构,形成统一的国家通讯社。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华社开始着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

195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

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

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

1、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等方式进 行的。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制度还处于较为原始和不成熟的阶段。
2、近代时期: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帝国主义的扩张,中国的 对外传播制度开始逐渐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制度 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3、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 效果和针对性
在目前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和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一方 面,我们需要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需求和文化背景,制定更加精准的传播 策略;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国际舆论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此 外,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关键因素之一。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
2、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交 流障碍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中外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给对外传播带来了一 定的挑战。例如,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 自主。在传播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 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尊重和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当前对外传播 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前史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思想 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他们的思想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 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等 方面的内容。
古代史
古代史时期,中国传播研究主要的是文字、书籍和官方的传播。自汉代开始, 中国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这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此外,官 方还设立了驿站和信鸽传递信息制度,以保持政令的畅通。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络社交平台、博客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新兴 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分享途径,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 发展。同时,这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复杂化,如网络谣言、虚假新闻等问题逐 渐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2012: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历程作者:甘险峰来源:《对外传播》2013年第05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也迈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从1992年到2012年,本文拟按照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梳理此间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历程:(1)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传播工作走进电视时代;(2)世纪之交,互联网对外传播正式拉开序幕;(3)2008年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份,我国对外传播工作进入新的开放阶段;(4)3G时代到来,对外传播借助层出不穷的数字新媒体技术释放着更大能量。

一、上世纪90年代对外传播走进电视时代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广播、书刊时代,80年代是报纸时代。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对外传播走进了电视时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外频道开播。

1992年10月1日,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这个频道是CCTV-9正式开播前中国电视新闻对外传播的主要渠道。

1997年6月30日至7月3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香港回归直播特别报道,其间加开了41小时临时英语频道CCTV-9。

2000年9月25日,英语频道正式开播。

发展到今天,中央电视台已经开设了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对外频道,多语种对外传播体系较为完善。

第二,开创电视对外传播新局面。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就和洛杉矶熊猫电视台、北美卫星电视台建立了供片关系,电视对外传播业务有了新的起色。

1991年9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租借“亚洲1号”卫星,用以传播第一套节目,信号覆盖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

1995年1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又通过多颗卫星,实现了中文国际频道的24小时不间断播出。

第三,电视节目在北美地区的传送。

1993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与3C集团合作,节目通过北美卫星覆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

10月1日,“美洲东方卫星电视”正式开播,它由中央电视台及20多家省市电视台与3C集团在美国创办,标志着中国电视正式走进了美洲传媒主干网络。

第四,覆盖率明显提高。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租用泛美二号、泛美三号、泛美四号卫星,国际频道节目得以覆盖到全世界98%人口的地区。

1997年,中文国际频道在东欧落地,在美国落地的入户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线电视订户达到了94万户。

①1998年6月1日,CCTV-大富频道通过日本卫星电视网在东京地区落地播出,一个月后实现了全天24小时向日本全境播放。

截至1998年年底,中央电视台已经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机构签署了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协议,节目在119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落地入网或者入户。

②第五,地方台对外传播工作的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省级电视台开始探索对外传播工作,与中央电视台形成互补的“电视大外宣”格局。

早在1991年4月16日,东方卫视的前身上海电视台就在旧金山联合创办了华声电视台,每天播出1小时中文节目。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台对外传播真正大发展还是在2000年以后。

湖南卫视从2004年10月开始,专门开辟海外版频道,节目受到北美地区华人喜爱。

2004年10月1日,江苏国际频道随“长城(北美)平台”在美国正式播出。

另外,广西卫视在越南胡志明有线台、老挝国家邮电电视台、柬埔寨有线电视台、菲律宾中央有线网络公司落地开播;西藏卫视藏语频道通过尼泊尔最大的有线电视网播出;新疆电视台哈语频道在蒙古国落地播出;广东卫视节目进入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云南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合作运作老挝万象地面无线移动数字项目,正式播出节目;内蒙古卫视在蒙古、俄罗斯和新西兰的部分地区落地。

二、世纪之交互联网对外传播正式拉开序幕20世纪末叶,我国已开始探索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传播,并初见成效。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同制定了《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大规模的互联网对外传播工作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纲要提出了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确定了首批重点新闻宣传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和中国日报网。

根据这一文件的要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刊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登载新闻业务和网上新闻宣传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力推动了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

2000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新闻管理局首次公开亮相。

随后,各地新闻办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

这标志着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在管理机制上得到了保证。

利用互联网进行对外传播,打破了西方舆论垄断和东西方舆论不平衡的状态。

通过网络这个开放性的信息传播平台,可以及时将大量真实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使得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三、中国对外传播走向新的开放阶段《新中国国际传播历史分期再研究》③一文将我国对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49-1978)、发展阶段(1978-2008)和新的开放阶段(2008至今)。

2008年是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里程碑年份,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件——拉萨3月14日打砸抢烧事件、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7月5日的乌鲁木齐事件、8月8日的奥运会北京开幕式,这些事件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促使中国对外传播理念在新的形势下发生改变,中国对外传播开始走向新的开放阶段。

按照旧有的宣传控制思维和审核要求,中国在“3·14” 西藏事件新闻报道问题上表现保守,陷入极度被动状态,中国国家形象遭受重创。

吸取这个教训,在日后的汶川大地震、“7.5”事件和北京奥运会报道中,中国对外传播采取了开放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反应迅速,受到国际媒体的好评。

外媒对中国采取的媒体开放政策予以好评,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国电视台在播放“原汁原味”的新闻,谣言止于真相。

④北京奥运会对境外媒体采访“零拒绝”,中国也得以集中地、大规模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国家形象。

允许外国记者进入乌鲁木齐与禁止记者进入西藏采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5”事件发生一周后,外国记者就可以在乌鲁木齐自由采访。

中央有关部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宣传部门也认为,“7·5”事件发生后所执行的媒体开放政策是成功的。

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说:“开放源于自信,谣言止于真相,止于快速广泛传播的真相。

”2009年,中国方面还专门安排中外记者重返西藏、汶川和新疆等地采访考察,表现出了开放自信的姿态。

2月10日至13日,国务院新闻办和外交部联合组织由11家中外媒体构成的记者团赴西藏进行采访;5月7日至11日,国新办、外交部、港澳办、国台办联合组织中外记者团赴汶川采访;5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社、韩国广播公司、韩国朝鲜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13家中外媒体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观考察。

中国对外传播走向开放阶段还表现在国家形象广告的制作与播出等方面。

2009年11月23日,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开始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媒体播放,这被看作中国官方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

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开始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每小时播放15次,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亮相。

中国的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经济、政治、外交的影响愈来愈大,中国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逐步开始加强,所采取的手段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大气,国家形象广告的发布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四、3G时代到来,对外传播释放更大能量2009年中国3G网络技术正式上市并开始大规模应用,对外传播走进3G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机构加大了数字新媒体建设力度和媒介融合进程。

移动互联网、媒体数字化、网络电视台、微博传播等等,新的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不断涌现,对外传播释放着更大的能量。

2009年9月,《中国日报》iPhone客户端登陆苹果App Store;2010年4月,《中国日报》iPad客户端登陆苹果App Store。

2010年《中国日报》“双语听天下”客户端在中国移动手机软件平台推出,提供双语精彩音频资讯。

201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2011年11月8日,海外网上线试运行;2012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海桥(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海外网。

⑤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开播,注重视听互动,融合网络与电视媒介特色,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媒介平台。

2010年1月1日,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正式开播。

4月30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台(CNC)试播,7月1日正式开播。

新华新闻电视网依托新华社强大的采编力量,在国际新闻对外传播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

8月份,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央集成控制平台建成,呼号为中国广电IPTV,严格按照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推进相关工作。

目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也都加大了新媒体建设力度,拓宽了传播渠道,提升了传播影响力。

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现在包括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在内的国内主流互联网企业都已加入了微博服务大军。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数据表明,中国微博用户数量2010年底为6311万,到了2011年12月就达到了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数量世界第一大国。

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达2.74亿。

微博成为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微博,截至2011年10月31日,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有18,132个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

与上述情况情况相适应,3G时代中国对外传播出现了新特征:第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具有不同背景身份、扮演不同角色的传播主体成为中国社会化媒体传播平台的重要成员,知识分子、普通公民利用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踊跃发言;外交部开通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中国对外机构的微博传播登上舞台;中国新闻媒体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对外传播。

第二,对内对外传播融合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对外传播出现内移现象,“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中界限分明的对外传播环境的边界变得趋于模糊,对外传播场和对内传播场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融合,使得中国对外传播空间由单一外向型开始转向外向型和内向型融合并存的发展阶段”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