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25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其基本方法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教学设计的涵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

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

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的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

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

上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

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

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

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教育心理学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

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造性原则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撰写实验报告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基本过程二、结构教学观(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原则三、发现学习观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一)动机阶段(二)领会阶段(三)习得阶段(四)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六)概括阶段(七)作业阶段(八)反馈阶段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榜样学习实验‘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因素:1榜样行为的特性(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模仿。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及科学总结。

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倡导一切科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证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基础。

其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

学生学习的规律属于心理变化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性及其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与其他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上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

这种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仅仅只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其间的区别。

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③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也难以妥善解决。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取得成果,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答: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

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编 学习理论 【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编 学习理论 【圣才出品】

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1.请简要谈谈学习理论与人性观的关系。

答:学习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学习问题,并提出了各种学习理论。

但是,早期的学习观点长期附属于哲学,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因此这些理论往往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还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依据。

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常常与其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

①人性观,通常包括人性的善恶和人性的获得两个方面。

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有人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善良的;有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邪恶的;也有人主张中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

在人性的获得问题上,有人主张内发论(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有人主张外烁论(经验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受环境条件支配而被动形成的;也有人主张互动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样,就出现了性善内发论、性恶内发论、中性内发论、中性外烁论、中性互动论等五种典型的人性观。

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上五种典型的人性观分别与学习心理学历史上的自然展开说和人本学习论、官能训练说、理念回忆说和认知学习论、统觉形成说和联结学习论、联结一认知学习论和建构学习论相对应。

2.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之间有何异同?答: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是早期的学习理论,三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尤其差异:(1)相同之处①这三个学习理论都是早期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都与人性观有关;②对学习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哲学思想。

(2)不同之处①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基础不同学习的理念回忆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官能心理学是由沃尔夫在莱布尼茨的心灵单子论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自然展开说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②对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同学习的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过程。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的迁移【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的迁移13.1复习笔记一、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1.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又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

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迁移表明了经验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2.对迁移的误解在迁移研究历史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仅把迁移局限于操作技能范围,这是非常片面的。

同样,仅把迁移看做原有的学习或经验对新的学习或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准确的,都不利于揭示迁移的内在机制。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迁移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迁移研究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分为:(1)正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迁移表现在个体对于新学习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

(2)负迁移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负迁移经常表现在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某种学习难以顺利进行,学习效率低下。

(3)零迁移零迁移又称中性迁移,是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分为:(1)水平迁移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相互影响。

(2)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自下而上的迁移。

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加涅的累积学习观点;②自上而下的迁移。

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也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布鲁纳强调原理的学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3篇)【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1-3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产生的。

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与经济背景①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②19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我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解放。

③19世纪的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

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2)教育背景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它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②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一定社会中一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愈来愈受人注目。

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 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领会15.1复习笔记一、知识领会概述(一)知识领会的特点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

1.教材直观(1)含义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

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

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直观的特点直观是由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构成的,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直观总是在一定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发生的,在实际教学中,用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刺激物,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模像,或者是言语刺激;②直观过程中总是包含有一定的感知活动,但不限于感知,还包含有想象、思维和记忆等成分;③直观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感性特征与联系,只能提供领会概念与规则所必需的基础性的知识经验。

若要形成相应的概念与规则,则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维加工。

(3)在教学条件下教材直观的特性①教材的直观对象通常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或人为制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领会抽象知识所必备的认识支柱;②教材的直观具有严格而确切的要求,必须达到预定的目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目的性与意识性。

忽视教材直观的这些特点,则会把教材的直观一般化,降低直观的意识水平。

2.教材的概括(1)含义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它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抽象思考的过程。

(2)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概括是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经过程,对一切科学知识的领会均是不可缺少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24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1.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答:(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①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

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

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

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

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③教学测量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

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

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根本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反馈一调节功能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反馈信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需要加强的那些方面,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 1 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7 第 2 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2 第 3 章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7 第二编 学习理论...............................................................................................................................................................21 第 4 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 21 第 5 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24 第 6 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28 第 7 章 学习的联结一认知理论..............................................................................................................................31 第 8 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 34 第三编 学习心理...............................................................................................................................................................38 第 9 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38 第 10 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42 第 11 章 学习动机....................................................................................................................................................45 第 12 章 学习的迁移................................................................................................................................................52 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58 第 13 章 知识及其掌握概述....................................................................................................................................58 第 14 章 知识的领会................................................................................................................................................63 第 15 章 知识的巩固................................................................................................................................................73 第 16 章 知识的应用................................................................................................................................................79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84 第 17 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84 第 18 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91 第 19 章 心智技能及其形成....................................................................................................................................95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这是由于语言的使用及其思维的参与而导致的;
第三,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以符号或词等为中介的,具有间接性;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c.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区别
第一,它们是不同的发展路线的产物,低级心理机能是种系发展的路线,高级心理机能
发展的唯一条件,教育是万能的。 b.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
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③评价 外烁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
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论 ①主要内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文化历史发展的路线;
第二,两种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其本质标志。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
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③评价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强调心理发展的社
3 / 26
圣才电子书

特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高级心理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语言等间接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
来的特征。高级心理功能具有一系列的根本不同于低级心理功能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
第一,心理活动的主动、随意性,即心理活动是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产生的;
会文化历史的制约性,对摒弃庸俗的进化论和机械的环境决定论有积极的意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1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2007年全国统考]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答案】D【解析】A项,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BC两项,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D项,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2009年全国统考]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答案】B【解析】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

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答案】D【解析】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等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4.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A.实验教育学B.教育社会学C.心理测量学D.程序教学【答案】C【解析】20世纪2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心理测量学的影响。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72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doc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72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doc

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72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教育学原理专业、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与教学专业、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考试范围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能达到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二、考试形式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其中,教育学原理100分、中国教育史60分、外国教育史60分、教育心理学8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题型以及答题方式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主要参考书目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四、考查内容《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考查范围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近的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近的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新近的学习理论8.1 复习笔记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然人性论(1)人本心理观①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而要揭示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

②对主要观点的理解a.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反对将人神化或兽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

因此,他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b.整体分析法,是与抽象思辨和还原分析法相对立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认为必须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必须用整体分析法来研究人,才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2)自然人性论①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②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

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基础(1)人格发展的动力①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力。

②对主要观点的理解a.人格,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

b.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即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1.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答:(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①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

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测量的目的是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

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

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

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③教学测量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

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

虽然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根本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反馈一调节功能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反馈信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需要加强的那些方面,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25.1复习笔记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和作用(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1.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1)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

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①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②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

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③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即教学成效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直接考察依据的,而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教学测量与教学测验的关系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由于教学成效是以学绩来表示的,因此教学测验又称学绩测验。

学绩测验就是用以测量学绩的量表及操作,它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作出数量分析。

因此,学绩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而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

2.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

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

(2)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关系教学测量与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常被混淆和误用。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25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 第25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圣才出品】

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一、选择题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

”其中的评价属于()。

[2009年全国研]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鉴定性评价【答案】B【解析】布卢姆依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种。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

它是伴随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向师生提供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进程的反馈信息,从而调节教与学的活动。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并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友好的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是一种使评价对象不易产生焦虑情绪的评价方式。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以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根据。

题目中的班主任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

二、判断题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指信度、难度和区分度三种。

()[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案】错误【解析】测量的质量指标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体现了测验结果与测验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体现了测验结果与测验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成绩的区分程度,也就是试题对不同学生成绩的鉴别程度。

三、名词解释1.形成性教学评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形成性教学评价亦称“学习中评定”,是指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其类型一般可分为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单元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和以学期、学年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1.什么是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它们对教学活动有什么作用?答:(1)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①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

这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a.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

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

b.由于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德等的形成状况,它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间接测量。

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

c.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

教学成效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直接考察依据的,而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d.在分析教学测量的实质时,还必须注意它和教学测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由于教学成效是以学业成绩来表示的,因此教学测验又称学绩测验。

所谓学绩测验就是用以测量学绩的量表及操作。

学绩测验就是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作出数量分析。

因此,学绩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

②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a.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诊断。

诊断教学成效即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规范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

b.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学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力与品德的形成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①反馈—调节功能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从而可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学生而言,反馈信息能使他们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需要加强的那些方面,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

②激励一动机功能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不仅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好的,则可以满足其“获取成功”的需要,从而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学习动机。

如果反馈的结果说明学习效果不好,往往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为了“避免失败”,也可以促使学生把压力变成动力,从反面来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改进教学,从而促进学习。

2.什么是信度和效度?如何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答:(1)信度和效度的含义①信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性,即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

但是,高信度并不是测验追求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

②效度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测量目的。

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

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因此在编制教学测验时首先必须考虑其效度要求。

效度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

(2)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方法①提高信度的方法a.适当增加测题的数量。

由于项目数量太少会降低测量的信度,所以,提高测量信度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增加一些与原测验中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的项目,增大测验长度。

b.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c.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区分度是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努力提高测验中所有试题的区分度,可获取较高的测验信度。

d.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

e.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评分者严格按标准给分,实测场地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布置,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②提高效度的方法要想提高测量效度,就必须设法控制随机误差、减小系统误差,同时,还要选择好特别恰当的效标,把效度系数准确地计算出来。

a.精心编制测验量表,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

b.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

c.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

d.选好正确的效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地使用有关公式。

3.什么是难度和区分度?如何计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答:(1)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①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

②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因此项目效度越高,其区分度越大,鉴别力越强。

但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也有所区别。

(2)难度与区分度的计算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有所不同。

①难度的计算a.是非题:当只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答案时,可以用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代表难度R P N =[P:难度;N:受测总人数;R:通过该题的人数];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H L +P 2P P =[H P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答对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L P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答对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b.选择题:如在K 个选项中(K>2)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则其难度可以在该项目的通过率P 的基础上进行矫正,计算公式为KP-1CP=K-1[CP:矫正后的难度;P:未矫正的难度;K:选项的数量]。

因为对单选题学生可能随机猜测,用此公式则能排除这种影响。

c.论文型题目:用某一题目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计算难度M P=W[M:全体考生某一题目的平均得分;w :某一题目规定的最高得分];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H L M +2P=2(H-L)M NL N -[H M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L M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N:所有考生总人数的27%;H:该题最高得分;L:该题最低得分]。

②区分度的计算a.客观性题目:简便计算公式是:H L -P D P =[D:区分度;H P :高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总人数百分比;L P :低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b.论文性题目:可以用H L M -M D=N(H-L)计算,[D:区分度;H M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L M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N:所有考生总人数的27%;H:该题最高得分;L:该题最低得分]。

4.常见的教学测验有哪些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1)教学测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①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a.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

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

b.在学校里,凡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都得属于标准参照测验。

②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终结性测验a.准备性测验准备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施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为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种测验通常在老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时,或者所预测的学习结果非常具体并有明显的顺序的情况下采用。

b.形成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以便能及时调整教学。

形成性测验一般要根据情况进行多次,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可难可易,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情况实施。

它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一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实现的。

c.终结性测验终结性测验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目的在于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考查教学目标所达到的程度以指导教育教学。

通常终结性测验着眼于测试在较大范围内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一般在形成性测验的基础上进行。

终结性测验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所以测验的内容须具有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③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a.标准化学业成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