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践中的误区
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科学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多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日趋多元化,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新《课标》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病症”。
下面,我们针对这些“病症”进行剖析并得出治疗的“处方”,企盼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误区之一:滥用课件,课堂当成了“电影院”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之不足,优点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病症”。
有些老师的科学课用多媒体教学,整节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
整节课都在屏幕上不停地切换,有时放放短片,有时听听音乐,把课堂当成了“电影院”。
还有,多媒体往往容量大,这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但是,课堂容量应以多大为宜,这是值得探讨的。
一些老师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并且一过了之,无机会“回放”。
这种“放电影”式的教学,能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能否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
记忆需要时间,思维更是一种头脑中的复杂活动,更需要时间。
因此课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其进行从认识到理解,从外在到内化的吸收和消化,这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对策一: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因此,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俏。
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里面的内容、形式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传统教学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比如,传统教学灵活性强,能即时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突发问题,可以临时改变课时计划,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等等。
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课程改革虽然在我国多个省市县(区)已进入实施阶段,但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式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课程感到有很多困惑,甚至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对部分试验县(区)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
1.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这些理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但是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同一个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教育实践中验证。
丰富和发展着教育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错误地将教育理念与教青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
以传统教学为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在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它,但是,许多时候,人们也误以为“启发式”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式”,许多地方评价一节课的好环,往往只看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对于提问的内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否真正体现了“启发式”原则却被忽略了。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再次表现出来。
许多人一提“课改”,就说“你不要给我再讲理论,只告诉我一种教的方式就行了”。
其实,这些教师缺少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全面理解。
例如:“以人为本”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一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以上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会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等等方面和具体方法,因此,有教师认为搞“课改”,上面就应该给一个具体模式或具体方法,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
目前,课程改革需要的是所有试验教师,不断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学校以及自己本身的条件,能动地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教学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轮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正在逐步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但是,我们也看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有的一些误区。
1.教学情境牵强附会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如有的老师讲授“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这样创设情境:“我现在站在猪圈,我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他想让学生分析猪圈里的生物和无机环境,然后概括生态系统的概念。
不过学生一听觉得好玩哈哈大笑,再一想,觉得老师在侮辱他们是猪,就没有心情去分析了。
再如有的老师讲授“细胞中的水”时,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植物图片,介绍这些动植物含水量的不同;这种情景的创设耽误了时间,忽略了实效。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和所授课有密切的关系。
不是随便把问题提出来,就算是创设了问题情境。
2.以“问”代“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频率过高,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
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
这种教学,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以思维的适当深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探究式教学形式化、简单化有的教师布置的探究题目太大,超越中学生的水平范围。
也有的老师布置的探究课题占用时间太长,学生有高考任务,布置一个课题需要花费他们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研究,是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
有的老师布置的探究问题缺乏一定的难度或过难,没有探讨的价值;还有的老师认为合作探究就是小组讨论讨论,然后找几个成绩好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为了节约时间,这种讨论常常时间有限,学生刚开口,老师就让停下来了。
浅谈新课改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新课改中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改革已经有12个年头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教师们的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这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与那样的误区,影响着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落实与发展。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我们课改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做一简要的分析。
误区之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与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相反,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极端现象。
也就是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认为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想学哪里就学哪里,教师不应该进行“干涉”。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并且危险的思想认识。
新课程规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双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即在学什么,怎样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上,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这种主体性活动将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而在学习活动实践中,则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遇到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的问题时才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帮助。
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高效起来。
误区之二: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强调集体合作探究,而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学习新课程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也正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表现。
但是,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包括观摩网上的教学案例),发现好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对于“自主学习”理解得不够深入,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重视“集体合作”学习,而忽视“个体自主”学习的做法。
所谓“自主”学习,应该包括二个层面:一是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也就是每个学生的独立自主地学习;二是学生小组(甚至是全班)合作形式的自主学习。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进行了许多教学的实践探索。
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值得警惕的“流行病”。
下面就几点误区分述如下:一、滥用课件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
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
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二、分组讨论无实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
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
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
这样做的结果,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三、满堂发问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
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
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
走出课改误区 追求卓越教育——浅谈高中新课程的行为误区及改进策略
任何一种 方法 和模式 必定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必须 结合校 情 、 生情 作
校本 化改造 , 导学 案也是如此 。导 学案应 突出学习 目标 、学 习情景 、
感态度 与价值观 ) 设计 和建构学 习
环境 。
学生 思维 和学 习与 活动 的总结 , 应 力求实现导 、 练 的统一。 学、 但现在 不少教师设 计 的导学 案 已演 变成
◇◇◇
作 为转变 教与 学的重 要抓手进 行 整体推进 。 1 .行为误 区 正如教育需要 因材施教一样 ,
违背 了学 习和认识规 律 , 步到位 一 的做法客观地加大 了认知难度 , 加 重 了学生 的学 习负担 。 2 .改进策略 第一 , 遵循规律是教学 改革 的 基础 和重要前 提 , 因此我们要牢 固 树立遵循规律 , 引导学生确立 自主 思维 、 合作学 习 、 探究创新 的理念 。 必要 时 , 我们要重新梳理 和建构课 堂教与学 的基本关 系 、 基本规律与
研究描绘 学科 的逻辑 结构 , 并在此
三、 关于课堂教学的
学科标准与设计
众所周知 , 学习知识要 由易到 难, 由浅 入深 , 事物 发展也 必定 由 量变发生质变 。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
指导下设计教与学的“ 树形图 ”把 , 复杂的学 习问题 明朗化 、 次化 。 层
2 .改进策略
学科 规律 、彰显教 师个性 和风格 , 再结合学校文化作校本化改造 。
三是 应该增 强学 生 的思 维体
验, 引导学生 以积极 的态度在感悟 中学习。 课堂教学评价要更 多地关 注学生 的参与及 其思维 活动 , 多 更 地关 注学生 的 自主学习 。
第三 , 分学科专题按知识模块
新课程实践“探究”中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实践“探究”中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教学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将有碍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之一: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
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是低效的。
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
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我们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
也就是说,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误区之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不少教师认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
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
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并旦在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之后也不一定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法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迅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效率有时是很高的。
误区之三: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学习科学内容更重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
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
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发展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式与发展是和学习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期望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如何去探究,那么,科学知识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媒介。
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
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实践这些新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然而,实践新课程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个我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帮助更好地实践新课程。
一、新课程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第一个难点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由于大家多是在工作之余学习,时间有限,难免没有把理论学得深入。
而新课程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实践的效果。
如果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论掌握不够深入,就很容易把一些重要的概念或理论忽略掉,影响到我们实践的效果。
解决办法:教师应该注重对新课程理论的系统学习。
可以从容阅读实验课教科书、新课程标准、政策法规、专业论文等教材,逐步形成对新课程理论的深刻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分享,参加学校、学科组、同行交流会等方式去深入学习研究。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报名参加专业课程活动,如课程设计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新课程实践具体操作不清晰尽管我们在理论上掌握了新课程的知识,但实际上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却可能会遇到一些操作上的难点。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新课程实施的解释不够清晰,或者是因为我们缺乏正确的指导方法。
这都会导致我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
解决办法: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实践的具体操作。
首先,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实施新课程的步骤,学习并熟练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的进行指导和解答。
三、新课程评价方式不够清晰新课程对于评价体系要求更高,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并不够清晰,而且很难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会导致我们无法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解决办法:为了更好地进行新课程评价,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新评价方法的基本理论,然后在运用这些新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基础上的,其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叶澜教授说过:“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包括“五实”,即备课要扎实、教学内容要充实、课题资源要丰实、教学心态要平实、教后反思要真实。
”一、课堂教学误区(一)教学目标的误区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特点为依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些教师在利用新课程进行教学时,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使教学目标游离于课堂之外,一味追求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变成了无轨电车,导致教学结构松散,教学内容不确定,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效果。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认识的错误和偏差反映了教师培训不到位,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有待于提高。
(二)教学方式方法使用误区1.合作学习。
目前的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为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未进行思考与设计,教师作为仲裁者,出现了讨论泛化、应付式、形式化讨论,教师控制讨论过程,学生未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
小组成员缺乏深层交流,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不积极的学生成了听众,这充分说明我们追求学习方式转变时,未把握好实施的“度”,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式”教育。
2.探究性学习。
目前探究性学习被错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探索性,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布满了课堂,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的错误使用使整体性教学支离破碎,降低了知识智力价值;再次,教师将探究“泛化”与“神化”,用科学家的探究水平看待学生。
3.独立学习。
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及对策
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 综合、 概括等认 识活动, 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 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 种 观 点 的 碰 撞、 争论和比较, 结论也就难以获得, 也难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 没有以多样性、 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 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 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 教学活动不 仅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 基于此, 新 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 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重结论、 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 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误区之四: 把 “合作” 理解为 “合伙”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的学习方式, 有的教师误认为合 作就是把几张课桌摆到一块, 几个学 生围坐在一起, 还有的认为合作就是 讨论问题, 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 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 问 题 都 在 小 组里讨论, 不把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
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 教师 如何, 教师没有检查, 学生没有反馈; 题,
八个人一组,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少讲” , 甚至 “不讲” 。 “讲” 就是 “满堂
从传统教学的 “满堂灌 ” 的 “讲 ” 知识, 学生接受的、 存储的是系统 的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 会发现这些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 应终身学习”
误区之一: 一切迁就学生兴趣 “一切为了每 一 位 学 生 的 发 展 ”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 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 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但这不等于 降低教学要求。 案例: 一节美 术 课 上 , 教师指导 学生画 “坛坛罐罐” 。上课开始时, 教 师说: “ 今天, 我们画 ‘坛坛罐罐’ , 同 学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 画完后, 学 生作业展示: 有的画得像坛子, 有的 像酒瓶, 有的像圆柱体……教师给予 表扬—— — “画的真好” , “有创意” 。 不难发现, 这位教师过分迁就学 生的兴趣。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 不是提倡儿童中心论, 我们不要把教 教材越搞越低幼儿, 不要一切迁就学 生的兴趣, 降低教学要求。
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误区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致使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误区之一#双基$概念尚未更新以往的教材总被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就是#教材即知识$%由于部分教师的观念尚未转变!因此说到教材内容!头脑中自然会反映出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即我们称之为&双基$的概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总摆不开老教材的影子及干扰!担心使用新教材会削弱双基的教学!故仍把新教材中已删去或已经降低要求的旧教材内容塞给学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置之不顾或流于形式"殊不知!新课程中的&双基$与传统的&双基$内容构成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新课程中的&双基$内容不仅包含化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包含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要求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懂得&能用来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若不迅速改变观念!致力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那才真正会影响&双基$的教学%误区之二研究性学习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述较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目前!部分化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一)夸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功效!盲目追从研究性学习!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实际上!化学研究性学习要因&材$制宜地展开%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更为有效(而对于策略性知识!则更易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应用%不对教材内容作充分的分析和重新构思就盲目追从研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表现二)对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一部分教师由于观念未转变或怕麻烦!但又迫于课改的压力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没有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而是越俎代庖!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事实上!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下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及认真研究为什么讲’讲什么’如何讲’讲多深多浅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种方式的融合!实现有效学习%表现三)课堂上的形式化探究活动多!与教师预先设计不同的问题探究少%这是因为教师害怕自己精心设计的课案的各个环节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乱了章法!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预定的&剧情$发展!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的复杂性’深奥性和多样性估计不足!加上学科底蕴限制!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与教师事先设想不同的问题和结论时!常常会以&聪明$&了不起$等常规表扬方式搪塞过去!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结论不置可否!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探究活动失去探究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活动变成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流程$%其实!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提出的与自己事先设想不同的问题和结论!这往往是学生不同寻常的创造力的体现%误区之三不恰当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忽视其对教学的干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是&课改$的精神之一%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并在教学中展示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前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资料!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也明显存在着误区%其一!打着新课程的旗帜!在实际教学中滥用多媒体!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概念%在部分人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新新程实施的几个误误与反思昆明市西山区中轻依兰学校王艳丽课改探索中教研究!""#$%&’"(#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在追求课题气氛的同时!也把课堂变得眼花缭乱!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其二!每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信息技术!甚至化学演示实验都由多媒体模拟演示出来!致使课堂出现$信息技术满堂灌%现象#其三!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殊不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教学不及或难以触及的补充!因此!课堂教学中并非每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也不是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为了扩大知识视野的窗口!它无法代替教师的情感作用!也无法代替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信息技术手段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地应用!才能相得益彰!并且它的作用再大!也永远改变不了它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那就会事与愿违#误区之四讨论式教学中误区多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但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新的理念支持!因此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有’!"选题随意!缺乏研究#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探究!教师都交给学生讨论!仿佛在课堂上不讨论&不探究!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平稳的讨论多!激烈的争论少!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或早早收场!或根本不深入# #"追求合作效果!流于表面的热闹和外在的活跃#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声下令!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后!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其实就是公布标准答案#这种小组讨论!掩饰了个体差异!剥夺了许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积淀!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完不成教学任务!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操纵着学生按预定的$剧情%发展!长此下去!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制#误区之五公开课哗众取宠!作秀成分多作为教师无人不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道理!但不符合实情的导向和做法有可能无情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千人一面的局面#很多化学观摩课&公开课&优秀课!课堂表现上似乎有共性’!"多媒体应用频繁#教师之所以要在公开课上频繁使用多媒体是由于评课标准的导向作用#如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中就有一条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占%&(若不使用!这%分就没有了#因此!许多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仅仅是起到了黑板的作用##"有些公开课纯粹是根据评课标准细则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并没有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课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师的表演课#$"公开课&观摩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当某教师要上一堂公开课&观摩课!本教研组全员参与!对讲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给予全方位的包装!再经过执教者无数次$彩排%!最后粉墨登场#$演员%在台上拼命的煽情!从布置提问&学生回答到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有板有眼!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但在平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实施的是传统的$接受性教育%!课改仅停留在表面上!于是就有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说#这样的课表演成分太多!不具备真实性&代表性#%"由于教师本身底蕴的局限和缺乏学科的整合意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结构和学科体系!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还是沿着机械的传播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行为!为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满堂问%!乍看是群情激奋!热热闹闹!殊不知是一种单维传递模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不厌其烦%地咀嚼平淡无味的东西!变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误区之六现行的评价制度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但其在幕后起操纵作用的评价体系并未更新#现行的评价机制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导致了教师在课改创新活动中缩手缩脚!以致迫于课改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硬性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怪现象!使课改华而不实#当然!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推进自然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实施!决不能局限于外在形式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质变#要使新课程得以真正的实施!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在工作中自觉地实践&反思!去伪存真!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试论在执行新课程中出现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 基础教育课 改革 纲要》 小学和初 中各 和进度进行 凋整 。女J 及 l 果学生较快 掌握学 习
体 育与健 康教 师 队伍的建 设 , 是体育
学科《 课程标准》 并 在部分地 区学校试 行 ; 同标 的 内 容 , 学 时 数 ¨适 减 少 , 之 可 与健康教学改 革的保 。 只有建 立起一支 , 教 r 反
发 生 很 大 的 转变 , 师 、 生 、 程 设 置 、 价 体 系都 应 进 行 必 要 的 调试 以适 应 改革 的大 潮 。 教 学 课 评
关 键 词 : 课程 新 教 师 误 区 对 策
1 言 . 前
必 需 的 内 容 和 方 法 只 是 提 出 了 一 个 大 体 范 能把握 教材的实质 , 无法把教材教 好 , 者 或
课程标 准包括运动参 运 动技 能 、 起 着 关键 性 的 作 用 。 新 的课 程 内 容 要 靠 教 的。体育课 上体育教师是 丰体 , 身 学生只能嗣 体健康 、 理健 康和 丰 会适 应五个 学 习领 师去 实施 , 的课 程标准要靠教师 去实现 , 绕教师的指挥棒转 , 心 十 新 一切行动听指挥 。这样
课程标 准强 调建 立评价 内容多元 化 、 教 学 素 养 及 丰 富 的 教 学 经 验 , 相 当广 博 有 评价方式多样化 的评 价体系。体育教学 大 的体 育矢 识与健康 理论 知识和坚实 的体 育 u 纲丰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 动技能 的程度 及 技术和技能 ,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
指 导思想 以来 ,0 0年 中国启 动了基础 教 的时数 , 20 提倡 根据 学生 达成学 习 目标 的状 革的方向。在改革的同时 , 更应重视教师培 育课 程改革 ;0 1 教育部 又先后 推 出 了 况 , 师 可 以 随 时 对 不 同 教 学 内 容 的 时 数 训和师资建设 。 20 年 ' 教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新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程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生命活力。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回首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其中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
误区之一:课程改革就是换一套教科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的逐步实施,人们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在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的同时,教材”新陈代谢”的速度也有加快的趋势。
从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到高中教材的更替,近年来,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培训几乎没有停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不例外,于是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只是和以前一样,换一套教材而已。
那么,这次课程改革真的仅仅是换一套教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
就学科教师而言,需要学习钻研的也不仅仅是一套新的教材,新的教大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自身的认识发展过程。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其目的就在于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个性,更充满活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
浅谈新课程教学误区
浅谈新课程教学误区教育正处在大转变时期,各种思潮相互交织、激荡,令人目不暇接,同时也令人茫然。
在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新课程的推进。
全国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早已进入课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水平,就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从“浮躁”走向“理性”当今的某些教育课堂,成了“身价”与“名誉”的象征,成了“作秀”与“浮躁”的舞台,成了“急功近利”的捷径。
在狂热浮躁的情绪下,学校教育就多少显现出一些非理性行动。
一会儿刮特色风:什么武术特色校、乒乓培训校、艺术培训校,双语培训校;一会儿刮花哨风:什么健美比赛、校园明星比赛、爱心比赛;一会儿刮教育成果展示风:什么新课程观摩会、什么教学擂台比武会、什么热选“超级老师”……你方唱罢我登场。
粉墨登场毕,不见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面对尚未定性的未成年人,有可能是适得其反、误入歧途、最终使未成年思维行动上的本末倒置。
当前,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教学也应是和谐教学。
和谐教学需要理性思维、平和思维、绿色思维。
需要有激情、热情,但必须远离狂热浮躁的思维方式。
思想政治教学是育人的教学,需要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
课堂上,多一些求实意识,少一些浮躁虚妄;多一些智慧思考,少一些表面热闹;多一些扎实的学习,少一些响彻云霄的齐声回答。
我们的课最好“文化”一些、温和一些、清淡一些、轻松一些、古典一些。
引领学生进行崇高而充满人性、人情、人文的对话。
2从极端走向辩证思维很多哲学家都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辩证思维,离开辩证思维就会犯错误”。
建国后,我国最大的教训是“文化大革命”。
特点是否定一切,从一极端走到另一极端,是“不撞南墙撞北墙”。
是人就会有失误,这不可避免,但对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来讲,一生只有一次,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教育中,要遵循教育规律,辩证地看问题,切忌偏激。
比如,一些人借用“学生中心论”,力图排斥教师的作用,甚至一节课教师只能讲20分钟,否则就不是优质课。
浅谈新课程实践中的种种误区
浅谈新课程实践中的种种误区自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新课程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是,在新课程的推广和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理念重宏观轻微观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新的课程理念从宏观上来说,都有所了解。
然而,要将这宏观的理念渗透到微观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仍有一定的难度。
实践层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领域中各类学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的理论素养偏低,无法适应现今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多数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围绕着应试,主体性欠缺,缺乏反思、批判与审视,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年来一直是“涛声依旧”。
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认为,要尽快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搞课改得不偿失,搞应试则立竿见影。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有些学校“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课程实施重执行轻管理本轮新课程改革,国家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明确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在学校。
因此,学校的课程管理意识和水平,将对新课程实验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是,出于旧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的意识不强,课程管理水平仍然不高。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课程管理简单视为课程执行,把课程管理过程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传下达”的被动过程,从而课程实施中以标准划一的课程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使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出现了趋同倾向。
二是在课程管理上存在有厚此薄彼、随意加减课时的现象。
某些学校在管理上仍然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目标,把管理的重心过多地向某些传统的考试科目倾斜,同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削弱了对“非考试科目”的投入,使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不到全面落实。
三、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实效新一轮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理念的更新,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要求都较以前历次课程改革的力度大,触及面广。
认识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误区”
认识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误区”认识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误区”认识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误区”自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科学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地进行了探索。
但由于对科学新课程理念不到位,在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否则,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推进和纵深发展。
误区一:课堂学生“主宰”论由于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的教师以此为依据,在课堂上放开手脚,不作具体要求,不作探究过程中注意问题的说明和预设性的提示,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探究。
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教师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成为舞台的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
如曾有一教师在上《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在没有引导出学生的设计方案就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验去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一节课下来,学生多数没有完成学习目标,也不知道如何确定像与物大小相等,更难以将书本知识向社会生活延伸。
【剖析与策略】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绝不是不作任何提示和指导地让学生自由地渡过一节课,在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课堂的合作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质疑,通过讨论、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制定方案,真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误区二:课堂探究的“泛化”论新课标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均采用探究教学,甚至将一些简单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种材料的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石块质量无关。
这些本来从生活经验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玩“捉迷藏”,认为这样就避免了“灌输”、“填鸭”之嫌。
【剖析与策略】并不是所有科学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
谈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常见误区(参加县级评选)2010.4.25
谈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常见误区博厚中学龙继生新课程已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同时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其实是对“教师”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位,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由于许多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没有深刻的理解,出于“急于求成”或“赶时髦”的心理,在一些评优课、观摩课堂上出现了一些违背新课改精神的现象,也就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陷入泥潭,落入误区。
误区一:师生表演新课标明确建议,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
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发挥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屏弃那种形式主义做法。
但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是相当盛行的,特别是评优课:准备一节课参加全省或全国评优,这个老师可能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重复演练这节课。
在一些研讨课上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集体作假,有人来听课了,老师事先备好课,在班里试讲一两遍,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了,还要告诉学生,你们要在某些地方出点错儿,有的地方你别一下子就回答上来,然后老师针对错误进行纠正,读课文时有些地方要让学生故意读得磕磕巴巴。
虽然我们的学生课文都能背下来,但还要求学生那样去做。
这样的课,实在太多。
有一次我去外地听了一节语文研讨课,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很明显是经过准备的,下课后我问一位学生:“这节课上过吗?”“上过。
”学生回答。
“上过几次?”“好几次。
”“教室里的学生都是你们班的吗?”我又问。
学生说:“不是,每个班只选4位同学。
”我认为这样的课,学生在课堂上看老师的脸色行事,配合老师的表演,只看到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根本看不出学生学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到底遇到哪些问题也根本看不出来,好端端的教研活动变成了走过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实践中的误区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县新课程正大踏步地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近几年的下校调研中,也不难看到,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一、体现主体的误区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为讲堂,没有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消化知识的时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而,老师们都刻意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还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见解、谈感受,甚至还可以上讲台当当小老师。
特别是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就一切迁就学生,把自主变为自由;例如:在听王红老师的语文课,让学生读书,“学生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要学生表演“你们爱怎样表演就怎么表演”;画坛子,“大家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认为这样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意识与能力,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这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但不要忘记,这个主体包含两层意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课堂的主导。
忽略了后者,只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谓的独特体验”,搞不好,自主就会异化为自流,个性就会变成任性,甚至变为荒诞。
要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和教师加强指导、引导的关系。
老师该引的要引、该讲的要讲,学生该问的要问,发挥两个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时候,积极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二、探究合作的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为了能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式,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小组合作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
许多教师差不多每节课都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一节课要用到好几次,而且差不多每回都是前后四人合作。
的确,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问题不具有探究性,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再者,小组合作过多,学生会象经常吃鲜美的菜肴会厌恶一样,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兴趣,所以每次小组合作时,总是只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唱主角,而大多数同学默不作声,久而久之,慢慢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
看合作学习是否取得了效果,一看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小组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三、教材使用的误区
叶圣陶几十年前就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例子是用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材料,是作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提供给学习者的一种可供借鉴的中介。
教材也不例外,他是教育者为了体现国家教育目的而编制出来的供学生学习用的媒介。
特级教师窦桂梅也提出,老师要超越教材。
我们也认为否定“课本为中心”的观点是对的,但教材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
对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或是离开书本去大谈从网
上搜集到的资料等,这仿佛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可是,这样一来,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也少了,对课文中语言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
也许,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不要丢掉了课堂教学的使命,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地补充课外内容,就会重蹈“费时多而收效微”的覆辙。
四、媒体运用的误区
多媒体课堂教学资源,从原来的“时髦”摆设,到后来的渐渐被教师所熟悉和运用,经过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如今,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硬件上普及了,反倒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教师嫌浪费时间,不大愿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一些教师却在教学中盲目滥用多媒体。
”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
恰当运用媒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运用媒体教学,使抽象化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了。
但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最重要的媒体,人机对话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屏幕不能取代教科书,多媒体无论具有多大的作用都无法取代老师朗读、书写的示范作用,无法取代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感染熏陶。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入课堂,应予提倡,但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取代老师和课本。
使用时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要适时、适度、有效。
五、课堂评价的误区
赏识学生,多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无疑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可是赞赏也要有一个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奖赏会给学生产生一种惰性,长此以往也许会失去自我。
有时为了需要,我们对学生的缺点,可以“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优点不可以“无中生有”。
可以说,评价是一项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但是,评价不等于表扬,赏识不排斥批评,廉价的表扬和赏识不会产生激励的功效,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诚恳、尊重、信任、有爱心,如果你明白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即使是批评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友好与赏识,温暖和激励。
例如:“这字怎么这么难看!周超,是你写的吗?我不信,你重做后再交来好吗?”周超在老师的“批评”里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是批评,但更多的是赏识、信任、激励和期待!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热情洋溢的赞美,可以是一针见血的批评,可以是欣赏地颔首,可以是微笑着摇头;可以是竖起大拇指,可以是请其他同学“补充补充”或着“帮帮他”……
总之,新课程是新生事物,我们正处于探索与不断完善阶段,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学习、不断核实、不断完善自己,相信新课程一定会迎来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