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巴夏礼事件发生在何时 巴夏礼事件是怎么回事
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的战争,给华夏文明带来的非常大的损失。
那么列强们是以什么借口发起战争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当然之所以发动战争则是因为他们要求与满清政府修约遭到了严厉的拒绝,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只能发动侵略战争。
关于“亚罗号事件”,其发生的时间是1856年的10月8日,当时的广州水师率领军队在黄埔港口的走私船只“亚罗号”上逮捕了中国海盗和有嫌疑的水手。
当时这条船上的船长是一名英国人,且记录在香港当局。
由于在被抓的时候签证过期,所以船上没有悬挂英国过期,当时的水师抓人时就按照中国内政的方式处理,并没有考虑英国方面的意见。
为了用此事件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英国方面强词夺理,说“亚罗号”是英国的船只,水师没有任何经过允许就上船抓人有损英国领事的体面,甚至造谣是广州水师扯下了船上的英国国旗,这是对英国的侮辱,要求中方道歉,当然他们有不接受道歉的权利。
终于十月二十三号,英国海军以为为借口进犯中国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法国的借口则是“马神甫时间”,并且在英国挑起战争之前。
当时的法国天主教主非法潜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
并且无视大清法律,胡作非为,被清朝的广西地方官下令处死。
为了让传教士可以在中国获得自由传教的权利,法国企图发动侵华战争,并且在战役前与英国方面取得联系。
最终两国携手,对华发动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近一步的打开中国市场。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他们获得了很大了利益,并且大机器制造的物品因为价格低廉而快速的抢占了中国市场,使得他们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但是这对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所以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与中国重新修订条约时,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为此他们再次的向中国发动了战争。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运动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①(1857年3月22日左右)几年以前,当在印度施行的可怕的刑罚制度在议会中被揭露的时候,极可尊敬的东印度公司②的董事之一詹姆斯·雷格爵士曾厚颜无耻地说,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可是后来的调查证明,这种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而且这些事实对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来说应当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詹姆斯爵士只好对于向东印度公司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或者承认是“故作不知”,或者承认是“明知故纵”。
看来,英国现任首相帕麦斯顿勋爵和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现在也处于同样的窘境。
首相在市长不久前举行的宴会上的演说中,企图为施于中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辩护,他说道:“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赞同采取无理的行动,毫无疑问,政府便走上了应受议会和全国斥责的道路。
但是相反地,我们深信这些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认为,我国备受欺凌。
我们认为,我国同胞在地球的遥远地方遭到了种种侮辱、迫害和虐待,对此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鼓掌)我们认为,我国根据条约应享有的权利已遭到破坏,而有责任保护我国在世界上这个地区内的利益的人员,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尽量利用他们所能采取的手段来对付这些暴力行为。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不赞同采取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行动,不赞同采取那些当我们自己身历其境时也会义不容辞地采取的行动,那末,我们就会辜负我国同胞所寄予的信任。
(鼓掌)”但是,无论英国人民和全世界怎样为这些讲得头头是道的解释所迷惑,勋爵大人自己当然不会相信这些解释的真实性,要是他信以为真,那就表示他故作不知,这同“明知故纵”几乎同样是不可原谅的。
自从关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非难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等等。
可是,除了“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一切诬蔑。
而且就连这个事件的实情也被议会中的花言巧语歪曲得面目全非,以致使那些认真地想弄清这个问题真相的人大惑不解。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闭关政策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
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
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这种外贸政策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
虎门销烟在林则徐主持下,自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就海滩高处,周围树栅,开池漫卤,投以石灰,顷刻汤沸,不爨自燃,夕启涵洞,随潮出海”,将所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直到6月25日,全部销毁干净。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良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
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
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
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
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
”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
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 ,《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
(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
(3)中、英官吏平等。
(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
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从扣押巴夏礼看咸丰帝的_天朝_梦
一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咸丰帝急忙派钦差大臣桂良谈判乞和。
英国外交官巴夏礼出任联军谈判代表,他以战胜者的傲慢姿态,恃强要挟,咄咄逼人,提出增加军费赔偿、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带兵进京换约等条件。
桂良等人“或正言折服,或缓词劝导……舌敝唇焦,计穷力竭。
”[1]咸丰帝接报后,指示桂良:可准许天津通商,“暂示羁縻”;至于英法索赔军费各二百万两白银,清政府当时根本无力筹措,而且即使有此现银,也不愿意立即付给。
因为“城下之盟,古之所耻,若再缅颜奉币,则中国尚有人耶!”至于带兵进京换约一条,“断断不能应许。
”在咸丰帝看来,“若既经议抚,何必拥兵,若拥兵而来,显怀莫测。
即使迁就进京,必仍有断难应允之条款,彼时欲战不能,欲允不可。
况陆续潜来之夷队,虽有兵而不能阻,煽惑依附之匪类,虽严示而不能禁。
大患切肤,一决即内溃于心,京师重地,尚可问乎?”[1](P27)可见,在咸丰帝的意识中,与英、法等“外夷”交涉时,最重要的是维护大清脸面和天朝体制。
他可以答应增开商埠,因为这是“羁縻”外夷的手段,甚至是“恩典”;他可以答应赔款,但不能当时付清,因为关乎脸面,保全脸面的办法是赔款可在达成条约后两月内在天津缴清[1](P74)。
他绝对不能答应的是“带兵进京换约”。
其实咸丰帝一直对两年前的《天津条约》中“公使驻京”条款如鲠在喉,他深恐外国公使驻京会带来不测的肘腋之变,更担心会损害自己的尊严和声威,他甚至幻想以准许天津通商为交换条件,取消该条款。
如今“夷酋”巴夏礼竟要求带兵进京换约,恰恰触动了咸丰帝的隐痛,他严厉斥责巴夏礼“惊吠狂嗥”,“猖狂已极,是何情理?”明确表示“无论如何,断断不能允准。
”[1](P49)咸丰帝也做了继续开战的准备。
在另一道上谕中,他要“亲统六师……以伸天讨,而张挞伐”[1](P37)并设想战胜敌人后,要表现出宽宏气度:“朕仰承天眷,抚有中华,中外臣民,一视同仁。
”“该领事等如能憬悟,各就范围,就使议定各口通商之外,欲再添立埠头,酌给资本等等稍近情理之件,中国亦必俯赐曲从,与之罢兵息战,开关互市,同享升平乐利之福。
鸦片战争大事记(1856年1860年)
鸦片战争大事记(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1856年(咸丰六年)1月24日(十二月十七日)调伊犁将军奕山为黑龙江将军。
2月29日(正月二十四日)法国神甫马赖因潜入广西西林县非法传教,被西林知县张鸣凤处死,成为法国政府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3月24日(二月十八日)由于英美使臣欲至上海更改条约,清廷命叶名琛妥为驾驭,绝其北驶之念,但勿拒不见。
4月27日(三月二十三日)皇长子载淳出生(即同治帝),母懿嫔那拉氏晋封懿妃。
5月15日(四月十二日)美公使伯驾照会英、法公使,一致行动,要求中国修约。
英使表示支持,法使则答以未接训令。
5月沙俄侵略军1600余人第三次武装航行黑龙江,并设立军人“村屯”。
6月28日(五月二十六日)黑龙江将军奕山等奏,俄人复由水路下驶,惟有阳抚阴防。
诏命相机驾驭。
6月29日(五月二十七日)闽浙总督王懿德奏,英公使包令屡请依照上海办法于福州设司税官,代征税银。
7月3日(六月二日)美人克宁汉在福州被殴致死。
7月15日(六月十四日)伯驾会晤闽浙总督王懿德,投交国书,并请求中美互派使臣,驻扎京师。
7月23日(六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叶名琛奏英、美、法各国公使以定约12年为由,请赴京修约。
诏命酌允变通,阻止来京。
7月24日(六月二十三日)俄船又沿黑龙江下驶,并于霍尔托库等地搭盖房屋。
7月25日(六月二十四日)法国署使顾思向叶名琛抗议,就马神父被杀事要求赔偿、惩凶。
7月27日(六月二十六)永定河溢。
8月2日(七月二日)英公使包令向英政府报告,修改条约须有军舰为后盾。
8月6日(七月六日)闽浙总督王懿德进呈美使国书。
谕命将原件发还。
8月12日(七月十二日)美使伯驾致书英法两国公使,力主偕同北上。
8月20日(七月二十日)叶名琛拒绝法使7月25日要求。
9月16日(八月十八日)美海军提督奄师大郎到达上海。
9月23日(八月二十五日)上海道蓝蔚雯及吴健彰会晤美使伯驾,劝阻北上。
伯驾要求另派钦差,为修约事在江浙会谈。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广州对外贸易。
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最终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 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十三行是闭关锁国的产物,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
林则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1850年(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汉族,湖南湘乡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虎门销烟:广州禁烟斗争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的事件。
林则徐到达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壮举,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明中国禁烟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穿鼻草约》:琦善与义律签定的 ,《穿鼻草约》的内容是:(1)中国割让香港与英国,但中国得在香港设关收税,如在黄浦一样。
(2)赔款六百万元,五年交清。
(3)中、英官吏平等。
(4)广州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复市。
在英国方面,即时退还定海。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历史趣谈历史真的是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真的是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吗?
导语:笔者从各方史料里面读出来的事实却是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在那把持续了两天的熊熊烈火当中,侵华法军
笔者从各方史料里面读出来的事实却是——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在那把持续了两天的熊熊烈火当中,侵华法军,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并未扮演什么实质性的角色。
在中国,曾经有不少的作家、编剧,犯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滑稽笔误。
所幸我国毕竟是有历史学者,力挽狂澜,以正视听,捍卫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
可是,在笔者看来,即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种说法,仍然是有欠精准的……
一百多年以来,稍有近代史常识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这个说法,在原则上,似乎没有什么大错。
只是,如果深入到史料当中并从细节入手,则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仍然有过于笼统的嫌疑。
我从各方史料里面读出来的事实却是——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侵华英军”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在那把持续了两天的熊熊烈火当中,侵华法军,似乎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并未扮演什么实质性的角色。
首先,我要交代这个故事的背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杀入北京的时候,联军误以为咸丰皇帝住在圆明园(事实上咸丰皇帝那时正在热河承德避难)。
这是英法联军杀向圆明园的最初动机——想活捉大清国的皇帝。
在向圆明园进军的过程中,侵华法军率先抵达了圆明园并开始抢劫生活常识分享。
恭亲王奕訢的跌宕人生
恭亲王奕訢的跌宕人生作者:***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3期皇六子1833年1月11日午夜,奕訢在皇宫中降临人世。
这一年,道光皇帝恰好50岁,天命之年喜添贵子,自然感到格外兴奋。
奕訢生时脸方目圆,天庭饱满,一眼便讨得道光皇帝的喜欢,于是赐名为訢,“訢”者“欣”也,表达了道光皇帝的欣喜心情与厚望之念。
奕訢以后的表现,更令道光皇帝欣慰与满意。
奕訢“生而颖敏”,记忆力极强,师傅每日讲授千余言,“少读而成诵”。
在师傅名儒贾桢的严格教育下,奕訢不仅对传统的儒家经义有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和认识,而且书法、诗文、国画、古琴等功底也打得相当扎实。
与此同时,奕訢还发扬满族尚武的传统,练得一手好骑射,武功更是颇为了得,几乎样样都在四兄奕詝之上。
道光皇帝看在眼中,喜在心头。
但是,对于接班人的选择,却有着他自己的标准。
九位皇子之中,前三位已逝,五子奕誴已被过继出宫,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年龄太轻,唯有四子奕詝、六子奕訢各有千秋,可以争一短长。
论性格,奕詝仁慈、内向、木讷,温文尔雅、稳重老成;奕訢则开朗、外向、善言谈、办事干练,颇有主见、应变能力极强。
论相貌,奕詝长相一般,右腿因骑马摔下骨折,留下了一点跛的痕迹;奕訢则鼻隆脸阔、果毅英发,一表人才。
论出身,奕詝是全贵妃钮祜禄氏所生,而全贵妃是道光帝最喜爱的妃子,母以子贵,立为皇后;奕訢生母静妃博尔济吉特氏年轻貌美,为人聪颖,在皇宫地位仅在皇后之下,列第二位。
而且,不久,皇后暴崩,静妃虽未被立为皇后,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六宫中的女主人。
种种事实表明,奕訢似乎在各方面都较奕詝优越,应当确立为皇储。
但是,道光皇帝却举棋不定。
形势变得微妙起来,奕詝和奕訢,虽为和睦兄弟,但在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储位问题上,彼此心照不宣,展开了隐蔽的角逐。
两位皇子的老师,为了帮助自己的学生入储,也各自进行幕后策划,施展着无声无息的较量。
偏偏在这关键时刻,深得道光皇帝欣赏与信任的奕訢老师贾桢因母病故回家守制。
历史趣谈:清咸丰时两广总督叶名琛 饿死印度的“六不总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咸丰时两广总督叶名琛饿死印度的“六不总督”
导语: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汉阳人,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
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
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汉阳人,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
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
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除了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外交失误外,并没有正视他在内政和御敌上作出的贡献。
“六不总督”叶名琛
妥善处理“亚罗号事件”,赢得马克思赞扬
亚罗号(Arrow)实在是一只不起眼的小商船,就跟当时众多的中国商船一样,它利用了国际法中船舶管辖权的惯例,曾经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登记,以期规避中国官方的检查,干些规则之外的勾当。
但是,当中国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登船查禁海盗时,这只船的登记证刚好过期。
同时,国际法惯例赋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属于某国时,某国可以根据下列情况进行检查:该船从事海盗或贩卖奴隶的行为,拒绝展示国旗;等等。
从澳门运送大米到广州的亚罗号在被检查前,已经被一位名叫罗萨利奥的葡萄牙水手告发与海盗有染。
澳门当局曾准备登船检查,而它却已逃脱。
当此船到达广州时,梁国定接到报告,于是水师当即上船缉拿全部14名水手。
至于中国水师是否扯毁了英国国旗,据梁国定说,当时并未见该船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圆明园被烧前的翻译插曲 清廷曾满城找人译夷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圆明园被烧前的翻译插曲清廷曾满城找人译夷文导语:1860年8月,英国专使额尔金和法国专使葛罗率领英法联军2 5万人并173艘军舰大举侵华。
联军从北塘登陆,8月24日占领天津,京师门户洞开,蒙古1860年8月,英国专使额尔金和法国专使葛罗率领英法联军2.5万人并173艘军舰大举侵华。
联军从北塘登陆,8月24日占领天津,京师门户洞开,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被迫率军退守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一线。
面对这一危局,咸丰皇帝派怡亲王载垣等前往张家湾与联军议和。
正是在此,一个英军翻译出身的谈判代表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
是翻译还是主谋?这个翻译名叫巴夏礼,是个中国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担任英国驻华公使濮鼎查的随员,此后在厦门、上海、福州英国领事馆里当翻译。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发生时,巴夏礼就极力鼓吹对华用兵。
1856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巴夏礼还一度担任代理广州领事,在广州风光一时。
对于清政府而言,巴夏礼早就臭名昭著,在他担任代理领事期间,清廷就将其以重要人物对待,两广总督黄宗汉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称,“不去巴夷,粤难未已”,并且公开悬赏捉拿巴夏礼,“生擒巴夏礼者,(赏)数万,杀毙者,数万”。
等到英法再次北上,巴夏礼又不断出现在交涉场合,表现傲慢,言辞狂悖,使得咸丰和前方谈判大臣认定,巴夏礼就是英法联军的“谋主”。
这一判断给了清廷主事者一个“误导”,即一旦谈判破裂,可以擒贼先擒王,一举拿下这个“谋主”,从而在战与和上处于有利位置。
正如怡亲王载垣所言,巴夏礼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各夷均听其指使”,一旦巴夏礼被擒拿,“该夷兵心必乱”,那么“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
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
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
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
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
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
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
中国近代史的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
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
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
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
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5.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
“东方囚徒”巴夏礼:晚清中国的“麻烦制造者”
“东方囚徒”巴夏礼:晚清中国的“麻烦制造者”巴夏礼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璞鼎查的秘书兼翻译,曾参加攻占镇江的战役;后充当英国全权代表,第一任港督璞鼎查随员。
1854年升任英驻厦门领事,1856年代理广州领事。
或许是受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小斯汤东曾被乾隆皇帝善待的启发,或许是为了让“城下之盟”显得更和气一些,英国人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也安排了一个瘦长少年,这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巴夏礼。
巴夏礼巴夏礼生于1828年,他当时受雇于英国专使璞鼎查的中文秘书马儒翰,因而有幸出现在了“皋华丽”号上。
当天,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也将未满14周岁的巴夏礼正式介绍给了清方官员。
然而,在十几年后,这位叫巴夏礼的年轻人证明了他并非仪式上的“花童”,而是清廷官员人见人厌的“搅屎棍”。
《南京条约》签约场景巴夏礼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德郡,早年因父母去世,他和两个姐姐被叔父收养。
4年后,叔父也因病去世。
这时,一个来自东方的机会突然出现,改变了巴夏礼的人生。
原来,巴夏礼父辈的嫡亲表妹玛丽· 温斯特(即巴夏礼姐弟的表姑)在1832年加入了东方传教事业。
两年后,玛丽和传教士郭实腊成婚。
不久,郭实腊接替了原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的职位。
在得知表兄相继去世的消息后,玛丽在1838年将巴夏礼的姐姐凯瑟琳和伊莎贝拉接到了澳门。
1841年10月,巴夏礼也同样来到澳门。
之后,巴夏礼跟随马儒翰学习汉语。
马儒翰是著名传教士马礼逊之子,当时正担任英国专使璞鼎查的中文秘书兼首席翻译官。
对于巴夏礼的到来,马儒翰表示了欢迎,他表示:“如果巴夏礼愿意追随我的人生轨迹,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我们太需要翻译官了,只要目前他能说一丁点儿中文,我们也将乐意接受他。
”有一点应该说明的是,巴夏礼学习中文的最初动机并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工作挣取谋生的面包。
大体而言,尽管巴夏礼很努力,但以中国士绅的标准来看,巴夏礼的中文水平恐怕不敢令人恭维。
1843年,巴夏礼在信中坦陈:“我还在继续学习中文,但很难说学得有多好。
亚罗号事件的发生经过介绍
亚罗号事件的发生经过介绍1853年,英法美等提出了修改《南京条约》等条约的要求,清政府予以拒绝,当时英法正陷于克里米亚战争,于是英法美采取了暂时的隐忍。
1856年,英法取得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但是修约要求再次被拒绝,于是英法美想发动对华战争,这个时候亚罗号事件发生了,英国终于找到了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下面介绍一下亚罗号事件过程。
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吨的商船“亚罗号”从厦门开往广州,停靠在黄浦码头,船上的水手都是中国人,商船的主人苏亚成也是香港华人,这艘商船曾经被海盗夺去过,为了方便走私,这艘商船曾经在香港的英国政府进行过等级,并且颁发过香港政府的船只执照。
10月8日,广州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重大嫌疑的水手。
这个时候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声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并且捏造说广州水师当时在“亚罗号”上执行逮捕任务的时候曾经将英国国旗撤下,这种行为侮辱了大英帝国,要求广州水师放人,并且对英国政府道歉。
22日,两广总督叶名琛将逮捕的12人全部送还给巴夏礼,并且给巴夏礼写了一封信,但是巴夏礼却拒绝接收这12人和信件。
这就是亚罗号事件。
23日,英国在华海军悍然发动了对广州的攻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挑起战争的一个借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亚罗号事件是指1856年10月份的围绕着亚罗号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广州水师从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中国海盗和10名船员,后来亚罗号的挂名船员为了让英国广州领事巴夏礼帮助自己要回被捕人员添油加醋描述了整个逮捕事件,巴夏礼将此事上报了自己的上司,于是亚罗号事件引发了战争,下面说一下亚罗号事件为什么引发战争。
要说亚罗号事件为什么引发战争,就需要说一下当时的中英双方的关系。
1853年为了从中国攫取更大的侵略利益,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提出了要修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但是这一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当时的英法正陷于克里米亚战争,没有办法对中国出兵,而美国由于兵力不足无法独自完成对中国用兵,所以英法美对此采取了暂时隐忍的态度。
火烧圆明园这事究竟是谁干的?之欧阳文创编
火烧圆明园这事究竟是谁干的?话说有关部分,发明一群英国和法国军舰正经过领海,于是要求停一下、搭个话。
清政贵寓海地区相关领导登船见了司令官,说我们这里不太平,土匪多得吓死人。
你们这么威武雄壮,要是能抽暇上岸帮我们平个乱,我国领导人咸丰爷爷知道了一定很开心,会年夜年夜地奖励赏赐你们。
司令官听了差点笑得背过气去。
他说老乡,你的心情我理解,但我们这次北上另有重要任务——啊不是抗日,归正不克不及在此勾留。
他实在不忍心告诉爱民如子的本地领导:我们这些军舰,就是上天津北京去抄你们政府老巢的。
1860年,暴怒的英法联军再度北上,直逼京津。
在去年的天津年夜沽口炮台之战中,轻敌的英法联军遭到清军痛击,不单死了400多人,还被击沉了几艘战舰。
这也是清政府自从1840年第一次与外国开战之后,在年夜陆地区取得的首场胜利,朝廷上下登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可欢乐继续还不到一年,英法联军就卷土重来了。
这一次势如破竹,很快拿下天津,直逼北京而来。
咸丰一看欠好,从速派钦差年夜臣怡亲王在通州跟英法联军谈判,联军方面的首席谈判代表是英国人巴夏礼。
眼看和约快谈成了,但巴夏礼告诉中方:此次除进京换约之外,还有公使亲递国书一事,就是把英国女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当面递给中国皇帝。
怡亲王一听就傻了:要见皇帝,事关国体啊!因为咸丰是一定要来使行三拜九叩年夜礼的,不然几百年的祖宗威名和天朝国体就毁在他手里了,他负不起这个责任。
而外国使节又是一定不肯行跪拜礼的,他们总认为国与国之间平等,凭什么要向打不赢我们的皇帝下跪?这不合从乾隆时代就开始了,是一个没法解决的死命题啊。
对巴夏礼而言:国书一定要递,膝盖一定不弯。
对怡亲王而言:膝盖如果不弯,皇帝一定不见。
两方吵得口干舌燥,怡亲王看巴夏礼坚决不让步,他想自己也是没有后路可退的。
怎么办?照最高领导的指示办算了。
咸丰吃亏就吃亏在没有自知之明。
明明一路节节溃退,偏偏还要做以逸待劳围而歼之的美梦。
他一方面让手下僧格林沁准备作战,另一方面居然指示怡亲王:谈不拢就把巴夏礼这些人抓起来作为人质。
【部编版小学语文】巴夏礼的膝盖与圆明园的大火
巴夏礼的膝盖与圆明园的大火十几年前,刚到北京的我,最先去的地方就是圆明园。
这次为编辑杂志,我又去了次圆明园。
夜晚,万籁俱寂,月光洒在残缺的石柱上,一种深沉的废墟美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想,感受历史再没有比圆明园更好的去处了。
月色如水,秋虫哀鸣,我在想,1860年10月18日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的士兵明火执仗放火焚烧圆明园的情景。
我在猜想下令放火的指挥官的心理,他是怎么想的?了解当时的情况并不难,因为英法联军的指挥官事后撰写了许多回忆录。
圆明园被毁,直接原因是英法联军的报复行动。
1860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攻陷大沽口炮台,占领天津,进军通州,直逼北京。
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政府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腐朽的清政府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譬如:在巴夏礼面见皇帝时“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
”巴夏礼说:“我非中国之臣,怎能解袍跪拜?”争辩既久,相持不下。
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许可。
”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
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实际是外交使节,扣押外交使节这本身就是一种落伍的、愚蠢的、不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扣押人质的行为导致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
英法联军一方面催讨被扣人质,一方面进攻圆明园。
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
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
但似乎还没有烧毁圆明园的企图。
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决定以火烧圆明园作为报复。
额尔金发表声明表示他之所以必须将圆明园焚毁的原因:“余可以要求巨款,以惩戒清政府,然其罪恶如此,岂区区金钱可以救赎……余未尝不可提议将陷害我国人及破坏休战局面之辈交出惩办。
巴夏礼与一八四八年青浦教案交涉
作者: 蒋刚苗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巴夏礼;青浦教案;中英外交
摘要:利用中外档案文献资料,分析了在1848年上海青浦县的青浦教案中,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代理翻译的巴夏礼参与教案处理的交涉过程,揭露了巴夏礼利用炮舰外交手段要挟清朝地方当局、践踏中国司法独立并为英国政府攫取了超预期侵略权益的罪行,也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弱国无外交”任人欺凌的屈辱外交局面。
此次外交交涉成为巴夏礼的第一桶政治资本,也使得他进一步掌握了与清政府进行外交往来的方式,即“在中国获取尊敬的唯一方式是下命令。
”。
中国近现代编年史
《中国近现代编年史、经济史、大事记》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40年1月29日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水勇夜袭长沙湾运销鸦片的走私船,烧毁烟船23艘。
2月25日英军向虎门发起攻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守卫炮台,与敌人殊死格斗,身负重伤,后壮烈殉国。
6月22日英国东方远征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兵船16艘,武装汽船4艘,运输船28艘,士兵4000余人,大炮540门,集结于广东珠江口海面,宣布28日封锁广州。
战端遂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7月6日英军攻陷浙江舟山岛上的定海,后英军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恫吓北京清政府,致使清政府答应撤办林则徐、邓廷桢。
8月6日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炫耀武力,并致函清政府,诬称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凌辱”、“残害”了英国官员,要求“昭雪”。
同时,提出割地、赔款等无理要求。
8月30日琦善与查理?义津在大沽海滩帐棚会晤。
琦善转述道光帝答复英方的内容,强调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办理不善”,今后一定“秉公查办”,为英国“代伸冤抑”。
英方得此答复后,决定撤军南下。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国。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
1852年11月24日厦门市1500余华工,抗议英商合记洋行掠骗华工,在合记洋行门前示威。
英海军向群众开枪,打死8人,激起厦门人民的愤怒。
民众愤起拆毁英国洋行,迫使其终止掠夺华工的活动。
1853年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1854年2月16日太平天国西征军攻占汉口、汉阳,并分兵南下,直逼长沙。
2013中考历史备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大全)
参战⽅兵⼒:约200000⼈(清军)伤亡情况:405⼈伤亡(联军) 21500⼈伤亡(清军)主要指挥官:迈克尔·西摩,葛罗,额尔⾦伯爵主要指挥官:咸丰皇帝,叶名琛,僧格林沁领⼟变更:清割让九龙司于英国2013中考历史备考:第⼆次鸦⽚战争(知识点⼤全) 第⼆次鸦⽚战争是1856年⾄1860年间发⽣于中国本⼟,英国与法国联⼿进攻清朝的战争。
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联⼿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被英国⼈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次鸦⽚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次鸦⽚战争”。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公⾥的领⼟⾄今,从⽽成为最⼤的赢家。
名称:第⼆次鸦⽚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856年-1860年参战⽅:英国,法国,沙俄(以调停名义),美国(以调停名义),清朝结果:联军获胜,签订《天津条约》参战⽅兵⼒:17700⼈,173艘军舰(联军) 简介 可拆分为“第⼀次英法联军之役”与“第⼆次英法联军之役”或“第⼆次中英战争”。
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次鸦⽚战争的延续,所以称“第⼆次鸦⽚战争”。
第⼆次鸦⽚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中国,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公⾥的⼟地。
背景 第⼆次鸦⽚战争,⼜称英法联军之役。
1856年,英国借⼝⼴东⽔师在⼴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州。
法国借⼝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西西林被杀,亦出兵⼊侵。
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州。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持下,袭击⼤沽⼝。
⼤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巴夏礼事件发生在何时巴夏礼事件是怎么回事
导语:巴夏礼事件发生在1856年,之所以发生这个事件是因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
那么巴夏礼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夏礼作为英国的一位使者前往中
巴夏礼事件发生在1856年,之所以发生这个事件是因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
那么巴夏礼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夏礼作为英国的一位使者前往中国,然而因为中英两国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异,英国没有行跪拜礼之说,所以巴夏礼来到中国就拒绝向清朝政府行跪拜礼,在清政府看来,巴夏礼的这一举动十分冒失,便被清政府扣押。
当时,其实是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和清政府谈判的时候,英国的代表就是巴夏礼。
巴夏礼一共带领随行人员39人一同参加谈判,起初谈判都很顺利,清政府也答应了英方提出的要求,可是有一件事清政府不能接受,那就是巴夏礼等人见到清朝皇帝没有下跪,清政府谈判代表认为,根据中国的礼仪制度,见到皇帝是要下跪的。
可是巴夏礼却说自己并不是中国的大臣,不需要下跪。
双方就这样争执不下,最后清政府通报,必须要服从中国的礼仪制度,只有巴夏礼下跪,才能解决此事。
可是巴夏礼依旧没有听从。
于是清政府便下令扣押巴夏礼以及随行的39位人员。
英方知道自己的人员被清政府扣押了,便直接率领军队进攻北京,很快圆明园就被占领了,最终巴夏礼等人被释放了,可是人质并没有都被解救出来,其中有十几位已经去世了,而且手段比较残忍,英方十分愤怒,便决定要给与清朝皇帝沉重的打击,便大肆毁坏圆明园。
所以说,巴夏礼事件最后是中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巴夏礼出生在英国,但是除了童年的一小段时间是在英国生活之外,他的一生大多时候是在中国和日本境内度过的,那么巴夏礼是什么人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