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的介绍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壮剧》传承活动点在坝美挂牌成立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壮剧》传承活动点在坝美挂牌成立2012年1月30日,广南县在坝美镇弄追村小组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壮剧》传承活动点挂牌仪式。
《云南壮剧》(沙戏)是我国壮族民间传统剧种,流传在云南、广西两省,《广南壮剧》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广南沙戏是《云南壮剧》的分支,形成有近2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沙支系以民间音乐、歌舞、武术等为基础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行当有生、旦、丑三类,表演角色有正统类的皇帝、丞相、员外,反叛类的藩王等。
广南沙戏音乐曲牌丰富、唱腔独具地方特色,表演形式古朴纯真、内容题材包罗万象。
其宗旨是惩恶扬善、祈保平安、和谐相处。
广南县境内历史上曾有10个沙戏班,坝美镇弄追沙戏班就是其中之一,该戏班曾经演出200多个传统剧目。
当日,广南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为坝美镇弄追《壮剧》授牌,并为沙戏班送去了《壮剧》传承规章制度和传承经费。
同时,坝美镇弄追村沙戏班还举行了精彩的沙戏表演,吸引前来观看群众达5000余人。
民族风情:壮族艺术——音乐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
师公剧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
壮剧已有100多年历史。
剧目多数是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
传统剧目有《莫一大五》、《白马姑娘》、《依智高》、《卜牙》、《张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等等。
壮剧的表演艺术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等特点。
排歌:民歌的一种,壮语叫“欢排”。
排歌在壮语民歌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排歌,是与短歌、散歌相对而言的长篇诗歌。
它的形式比较特别,可以成排成排的唱下去,直至完成每首歌的主题思想为止,最短的一二十行一首,也有长达几百行甚至千行以上一首的。
一般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但又比较灵活,短的有一个字或三个字一行的。
排歌的韵律也较灵活多样,有不少甚至是隔好几行才押腰脚韵的,是壮族的一种自由体民歌,内容也丰富多采,叙事方面的有送鞋排歌、送接绣球排歌等;抒情方面的有相会、定情、结义、交心等。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传授历史、天文、地理知识及劳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的排歌。
铜鼓: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
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
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
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装嫪:壮语译音,即大鼓。
是壮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桂西地区。
形体硕大,一般用牛皮蒙鼓面,有的是两头蒙鼓面,有的只蒙一头。
鼓面直径约50厘米,用双槌击奏,音色洪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壮剧 - 介绍壮剧是壮族的戏曲艺术形式是在壮族民间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壮族戏曲大致可分为广西北路壮剧广西南路壮剧云南壮剧广西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和壮族吊线木偶戏等5个品种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壮师剧全称为壮族师公戏因其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而沿称由于流行地区和语言音乐唱腔表演等的不同壮剧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三类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田东田阳一带壮族师公戏在壮族地方叫壮师或调师 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贵县上林武鸣邕宁一带是从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壮剧 - 历史发展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壮族人酷爱壮剧早期和宗教信仰有关马隘壮剧的唱腔来自舞蹈舞蹈也与巫舞有关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戴木面具或纸画脸谱穿长红袍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壮族的歌唱风习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出现危机青年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锐减随着壮剧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壮剧的传承出现断代这一特色剧种开始自然消失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剧的图片展示壮剧 - 特点壮剧音乐主要来源于山歌民间说唱道场音乐等按戏曲音乐的划分可分为腔曲牌唱词乐器几个部分壮剧表演有女不离扇男不离刀之说也有一些传统步伐调度规则但不拘泥于过多的程式而是根据壮族宗教歌舞及剧目需要不断吸收民间及汉族戏等各类表演技艺进行充实形成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壮剧的化妆有俊扮和脸谱之分俊扮是生旦行的一般装扮搽底油拍底色揉红描眉眼脸部干净没有勾画其他的线条图案脸谱有一定的格式人物性格品性自然分明壮剧原来没有服装道具清朝光绪年间有人到广西经商才带回一批服装道具尔后根据不同角色逐年增补改制才丰富起来但服装有民族特色大部分用黄褐色旦角穿的与平常的壮族服装一样只在头上包手巾然后在手巾上戴上一道箍传统壮剧的服装多为自制大多用自织的土白布料按戏服的式样绘制各种图案壮剧表演由于使用大量的壮话唱词因此表演者多数是在壮话聚集地的戏友在化妆表演方面原生态味道浓郁壮剧 - 艺术特色壮剧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丑恶因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色演出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特色既有源于本民族的土曲土调民间杂耍和民间舞蹈的继承也有对民歌八音时令小调的吸收还有从兄弟剧种的音乐曲牌表演形式技巧的引进形成了壮剧自身艺术的多源性特色壮剧演出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特色壮剧 - 衰落与新生壮剧是广西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几番沉浮乾隆三十年形成演出班社光绪三十年仲春北路壮剧达到鼎盛阶段但随后便很快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壮剧得以新生却又在文革期间消沉改革开放后壮剧重获新生但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又出现危机青年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锐减据了解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离世和退隐南北两路壮剧都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田林县原有的106个业余剧团也减少到现在的30多个壮剧活动的舞台逐渐缩小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阶段壮剧再次获得发展机遇。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百年壮剧,是指源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独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壮乡大地上,这一艺术瑰宝流传了百年,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百年壮剧的表演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形式,以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伴奏,讲述了丰富而感人的故事。
它的剧本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和壮族文化,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剧中演员以壮族传统服饰为装束,舞台布景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百年壮剧的表演技巧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演员们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矫健有力的舞步,向观众们展示了壮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尤其是剧中的武打场面,演员们用巧妙的身法和技巧,表现了壮族人民的战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
百年壮剧在壮乡人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壮族人民的文化和历史记忆,是他们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象征。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上还是在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百年壮剧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表达方式,为壮乡大地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百年壮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瞩目。
它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海外演出中展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魅力。
通过百年壮剧的表演,国际观众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壮族文化,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百年壮剧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远。
很多年轻人对百年壮剧缺乏兴趣,甚至对其产生误解。
这对于百年壮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广大壮族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百年壮剧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性。
百年壮剧是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它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才华。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壮乡人民的精神象征。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百年壮剧在新的时代中继续绽放光彩。
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广百年壮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戏曲艺术。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百年壮剧,是指中国壮族地区传承数百年的、代代相传的室内戏剧形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百年壮剧的演出形式多种多样,舞台布景和服饰均为当地特色,是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百年壮剧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壮族聚居地区。
其表演内容多为古代宫廷故事、历史传说和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演员大多为当地群众,演出的场所也主要在村寨或是乡场中。
百年壮剧在演出形式上多为声腔戏,配以舞蹈、武术表演和器乐演奏等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百年壮剧中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大戏、小戏和夜场戏等,其中大戏以庆典活动为主,内容通常为历史故事或传统传说,既有歌唱、舞蹈,又有台词对唱,演员演技要求较高。
小戏则以日常娱乐为主,节目内容轻松活泼,多为散文或音乐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
夜场戏则是在夜间演出的小型戏剧,通常在村寨中的祠堂或是广场上进行,演出者多为村民自发组织,内容丰富多样,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百年壮剧的服饰和化妆也是其独特之处,男性演员通常穿着色彩鲜艳的壮族服饰,头戴壮族绣花帽,面部化妆浓艳。
女性演员则穿着精美的盛装,头戴银饰,化妆艳丽,整个造型令人眼前一亮。
这种服饰和化妆风格与壮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展现了壮族的优美风貌和丰富文化内涵。
百年壮剧在舞台表演上注重动作的规范和舞台形态的美感,在音乐演奏上则以锣鼓和竹笛为主,富有节奏感和民族特色。
演员们用朗朗的嗓音和灵活的身姿,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故事情节,吸引着观众们的目光和注意力。
整个演出过程既有男女对唱,又有武打和刀枪舞,场面热烈、激烈,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百年壮剧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戏剧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它不仅是壮族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百年壮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一些相关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
壮剧
前
。
1 9 4 9年建
”
,
壮剧获得了新生
。
文革
期间又
,
度消沉
1 9 7 8 年改 革
j
开放之 后
壮 剧 再 次获 得 发 展 机 遇
壮 剧 因演 出所 使用 的方 言不 同而 分
间 歌 舞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形 成 的 戏 }}f1艺 术 形 式
,
,
真实地 反
南路壮剧 为南 路 壮 剧 和 北 路 壮 剧 与 北 路 壮 剧 有 合 流 的 趋 向 经 过 自治 区 人 民 政 府 与 各 方 的 运 作 以 1 9 6 5 年 成 立 广 两 壮 族 自治 区 壮 剧 团 为
据不 完全 统计
一
演和 传承
,
具 有 突 出的 活 态 性
,
,
壮剧 主要 流行
、
,
。
,
,
一
一
,
但 南 路 壮 剧 在 越 南侬 岱 地 区 也 有 流 传 中 越 边 境 的 壮 剧 艺人 经 常 应 邀 到 对 方 村 寨 演 出 甚 至 与 当地 的 艺 人 同 台演戏 因 此 壮 剧 艺 术
于广 西 和云 南两 省 区
:
,
:
,
。
,
具 有 明 显 的跨 境 性
。
一
,
,
壮剧作为 容 化
、
一
种 综 合性 的 艺 术 形 式
,
其题 材 内
一
、
、
、
音 乐 唱腔
、
表 演技 艺 等 几 乎 融 汇 了 壮 族 原 生 态 文
,
、
、
、
、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壮乡大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片瑰丽的土地孕育出了众多的艺术瑰宝,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壮剧。
壮剧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形式之一,也是广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之一。
壮剧以壮族民歌为基础,结合舞蹈、唱腔和表演来展现人物情感和剧情发展,在壮乡大地上享有百年之久的历史。
壮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史书记载,明朝壮族将领黄巢反抗朝廷,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兵发广西。
壮族将士对抗外敌的英勇事迹成为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于是,壮剧应运而生。
壮剧的表演形式较为独特,通常以吕洞宾为主角,以其有超凡胆识、善戏舞蹈的特点吸引观众。
壮剧的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面临对台表演。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唱腔来展现角色的心情变化,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
壮剧中的舞蹈表演也是其特色之一,舞蹈轻盈、动作矫健,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勇敢和无畏。
壮剧的剧情多样,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题材。
其中最经典的剧目之一就是《八女投江》,该剧讲述了壮族女子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民族解放而投江自尽的故事。
该剧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动人的表演,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赞赏,成为了壮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除了《八女投江》外,壮剧还有许多经典剧目,如《阿骨打江山》、《李白》等,这些剧目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和赞誉。
壮剧的传承与发展是壮乡大地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壮剧在壮乡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壮剧还参与了国内外的各种演出和交流活动,使得这一中国民族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剧在壮乡大地上创造了许多艺术瑰宝。
它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勇敢和智慧,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壮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使观众能够在剧场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文化碰撞。
百年壮剧,见证了壮乡大地上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拥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其中最为独特的就是他们自创的、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壮剧,被誉为“中国壮剧的典范”。
壮剧是一种以歌唱为基础、配以舞蹈、杂技、戏剧表现手法,以及壮族具有特色的器乐为辅助,展现壮族人民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的魅力之处在于其丰富多彩、情感真挚,旋律优美、音调高亢有力、配合表演有情有义。
壮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随着时代变迁,壮族人民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和迁徙之后,终于在广西柳州市的山区定居,并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壮剧。
壮剧的诞生,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来源。
壮剧被西方文化学家称为“普天之下最美丽的音乐”,主要因为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突出的艺术特点。
其旋律秀美、简洁明快,极具活力和感染力;表现手法采用“三合一”的方式,即通过歌唱、演奏和舞蹈的配合,以及动作、表情、道具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将叙事层次和表演形式融为一体,以达到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同时,壮剧的音乐和歌唱,更是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敬天爱人的精神和抒发感情的狂放豪放,展现了其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真实面貌。
壮剧除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独特之处之外,在剧目的内容之上,也体现出了鲜明的乡土文化特色。
壮族人民崇尚自然、崇尚人文,所以壮剧的剧本往往围绕着农村、山林、水乡等自然景观,或者爱情、家庭、友情等人性情感展开,通过歌唱和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浓郁的民间情感和乡土风情,深入传递了壮族人民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壮剧在发展历程中,还催生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如壮族女作家龙添花、著名唱将冯美英、著名作曲家苏荣等等。
他们在壮剧事业中为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使得壮剧艺术更为丰富、多元。
总之,壮剧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一环,它代表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表现形式。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摘要】是一篇探讨壮剧艺术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壮剧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其在壮乡大地上的独特表现形式与特点。
随后详细列举了壮剧的经典剧目,并探讨了壮剧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分析了壮剧的影响与意义,强调了其在当地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结尾再次强调了,总结文章的主题。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壮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壮剧、起源、发展、表现形式、特点、经典剧目、当地文化、传承、发展、影响、意义、艺术瑰宝。
1. 引言1.1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种悠久而瑰丽的艺术形式,它就是百年壮剧。
壮剧是壮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百年壮剧在壮乡大地上璀璨绽放,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壮剧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等元素,富有激情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是壮族文化的骄傲和瑰宝。
壮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壮族人民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的必备节目。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用朴实的语言和动人的唱腔,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唱出了壮族人民的心声。
百年壮剧是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它传承着壮族人民的传统和文化,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领略百年壮剧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魂魄。
2. 正文2.1 一、壮剧的起源与发展壮剧起源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民间戏曲的一种。
据考证,壮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壮族民间演出以歌舞形式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戏曲形式。
壮剧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剧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在壮族地区,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壮剧团,演出形式多样,剧目内容丰富。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中国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壮族民间戏剧艺术曾经是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
百年壮剧,作为壮族戏剧的代表之一,是壮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百年壮剧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民间乐舞剧的一种。
它由歌唱、舞蹈、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以壮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爱情为题材,以真实和深情的表演方式展示了壮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年壮剧不仅有着丰富的表演内容,还注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花鼓鼓腰技艺。
“鼓腰”是指演员做出腰部极大弯曲的动作,同时用双手敲打壮族花鼓,配合歌唱和舞蹈,展示出壮族人民的朴实和坚韧。
鼓腰技艺在表演中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良好的表演力,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
在百年壮剧中,舞台装饰和服装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壮族人民的饮食、居住、服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百年壮剧在舞台装饰和服装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舞台装饰中常用的元素包括挂毯、花饭碗、马桶等,这些都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而服装设计上则纳入了壮族传统服饰的元素,如饰品、图案、颜色等,展示出壮族人民的传统美。
百年壮剧曾经在壮族山区传承了近一个世纪,承载着壮族人民对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百年壮剧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新生代壮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舞台艺术的更新换代等等,都成为壮剧的发展障碍。
保护和传承百年壮剧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和传承百年壮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使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
也需要加大对百年壮剧的研究力度,挖掘更多的优秀剧目和演员,为百年壮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百年壮剧作为壮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好百年壮剧,不仅能够使壮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也有助于丰富多元化的中华文化。
壮剧
• 《逗夫妻》
• /u34/v_OTI2OTY4NDc.ht ml
谢谢观赏!
传承意义
• 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 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 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由于现代化进程 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 冲击,生存出现危机。青年一代追求时尚,视 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锐减。随着壮剧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壮 剧的传承出现断代,这一特色剧种开始自然消 失。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 视的重要任务。
艺术特色
• 打击乐队一般为四人建制。
• 壮剧的唱词、道白用壮族的方言土语,富 有民族特点。
• 主要唱腔的唱词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 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这在我国 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提示情绪、承前 启后、烘托气氛、加强语感)
发展情况
•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 1956年5月根据广西百色地委的指示,由德保、靖 西两县抽调业余艺人联合组建“德保壮剧团”。 • 1959年,“德保壮剧团”调迁百色地区组成了广西 壮族自治区右江壮剧团。 • 1965年4月该团从百色地区迁至南宁,正式成立并 扩大招收人员,建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 • 建团四十年来,已发展成为拥有靖西、田林两个分 团、200余人的大型艺术表演团体。剧团是以壮族 成员为主,以瑶、苗、汉、回、仫佬各族演职员为 辅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占80%以上。
广西南路壮剧
南路壮剧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 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 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 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 戏"。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 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 主。 南路壮剧的表演,角色也有分工,行 当大略分为生、旦、净、丑四行,花脸分 大小花脸,小生有文生、武生,旦角有正 旦、武旦、老旦。 剧目有《解臼》、《双状元》、《双花 配》、《宝葫芦》、《百鸟衣》等。
壮剧艺术词
壮剧艺术词
壮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壮剧艺术词汇:
雄壮:形容壮剧的气势磅礴、豪迈雄壮的特点。
英勇:描述壮剧中男性角色的勇敢、豪迈和英雄气概。
壮丽:形容壮剧舞台设计、服饰和音乐的华丽、宏大和壮观。
神韵:指壮剧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展现出的神秘、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悲壮:描述壮剧中的悲情场景和悲壮氛围,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悲凉的情节。
舞蹈:壮剧中常用的舞蹈形式,通过舞蹈动作展示壮族传统文化和特色。
歌唱:壮剧中常用的歌唱形式,通过歌唱表达情感、讲述故事和展现壮族民歌的魅力。
口技:壮剧中常见的口技表演,包括说唱、吟诵等技巧,增强演员的表演力和感染力。
阵型:壮剧中演员组成的舞台排列形式,通常由壮族特色的阵型和队列组成。
面具:壮剧中使用的面具道具,用以代表角色的身份、性格和神
态。
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描述和理解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体验壮剧艺术的精彩之处。
戏曲课—小壮剧ppt
do something
文化介绍
来做一个调查
• 你是那个民族的? • 你知道这个 那个是哪个民 族的剧种吗? 这个是南路壮 剧
• 今天这节民族文化课同学们就跟着阿牛哥 的舞步,来一起了解壮族传统的剧种:
壮剧
壮剧简介
•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流行于广西壮族 自治区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 宁、广南一带。
广西南路壮剧
• 南路壮剧是在继承中创建的,它们扎根于 壮族地区,从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艺精华中吸取养料, 运用地方风土人情和本民族语言,创建形 成了别具一格的南路壮剧,深受壮族人民 的欢迎,并沿袭至今。因为德保和靖西是 南路壮剧的两大发源地,所以南路壮剧也 称为“德靖壮剧”。2005年该剧种被列入光年间。辛亥 革命前后,逐渐发展为唱做合一的戏曲形 式,改唱当地民歌,用壮语演唱,但仍保 留了后台提词的习惯。建国后吸收当地流 行的提线木偶唱腔,使南路壮剧的唱腔更 为丰富。
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
本节课结束了亲爱的同 学们你们收获了什么?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 的一个民族,壮族的传统文化尤 其壮剧,都在世界艺术之苑闪烁 着独特光彩。希望同学们多看、 多听、多学民族的传统文化,让 壮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 下去!
•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读
广西南路壮剧 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 方言的靖西、德保、 那坡、大新、天等、 田东、田阳等县。源 于当地民间歌舞。
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 响,最初为唱做分开 的“双簧式”演唱形 式,后逐渐丰富发展 而为戏曲形式。唱时 常用“呀哈嗨”衬腔, 故又叫“呀嗨戏”。 伴奏乐器以清胡(比 京胡略大,琴筒用?木 制成)、厚胡(又叫 土胡,琴筒用泡桐木 制成。
壮族的传统戏剧与表演形式
壮族的传统戏剧与表演形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和表演形式。
这些戏剧和表演形式不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戏剧和表演形式,并探讨其在壮族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黎锦戏黎锦戏是壮族传统戏剧的代表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的黎族地区。
这种戏剧形式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员身着华丽的黎族传统服饰,在舞台上表演精彩的唱腔和舞蹈。
黎锦戏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还传承了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二、正西戏正西戏是壮族传统戏剧中最为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广泛流传。
正西戏通常包括唱、念、做、打四个部分,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技巧,表达出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正西戏的音乐和舞蹈极具壮族特色,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歌仔戏歌仔戏是壮族传统戏剧和表演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壮侗族地区。
这种戏剧形式融合了舞台剧、音乐和舞蹈等元素,以壮族方言演唱,表达出壮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歌仔戏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表演风格,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四、芦笙芦笙是壮族传统音乐乐器,也是壮族戏剧和表演形式中常用的伴奏乐器之一。
芦笙的音色清亮悦耳,能够烘托出戏剧和表演的氛围,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
在壮族传统戏剧中,芦笙常常与唱腔和舞蹈相配合,共同展示出壮族人民的独特艺术风采。
五、传统服饰壮族传统戏剧和表演形式中常常出现传统服饰,这些服饰以其华丽和独特的设计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壮族男子常常穿着白色长袍,并佩戴菱角形的帽子;壮族女子则穿着绚丽多彩的盛装,搭配头饰和首饰。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彰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综上所述,壮族传统戏剧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沉浸。
这些戏剧和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艺,也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闪耀着壮族文化的光芒,并为世人所瞩目。
壮族的传统舞台戏剧与表演艺术
壮族的传统舞台戏剧与表演艺术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传统舞台戏剧与表演艺术是其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壮族的传统舞台戏剧与表演艺术。
一、舞台戏剧:龙、鸟、鹿的表演壮族舞台戏剧通常以龙、鸟、鹿为主题,通过舞蹈、音乐、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鲜明的特色。
其中,龙是壮族舞台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代表着力量和神秘。
壮族人认为龙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和保护作用的生物,因此在舞台戏剧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另外,在壮族的舞台戏剧中,鸟和鹿也是常见的形象。
鸟象征着自由和美好,鹿象征着和平和幸福。
壮族人用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表演功底,将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们的眼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艺术:红、绿、黄三布的使用壮族的表演艺术以红、绿、黄三布为主要元素。
这三种颜色在壮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分别代表着热情、生机和快乐。
壮族人喜欢用鲜艳的颜色来装饰舞台,并通过服饰、道具等来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此外,壮族的表演艺术还融入了许多民俗元素,如芦笙、锣鼓等传统乐器的使用,以及赞歌、歌颂等形式的表达。
这些元素不仅为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传统舞台戏剧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的日益兴盛,壮族传统舞台戏剧和表演艺术也得以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一方面,现代舞台技术的引入使得壮族的舞台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如灯光、音效的运用以及舞台机械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
另一方面,壮族的传统舞台戏剧和表演艺术也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元素,丰富了其内涵和形式。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壮族的舞台戏剧和表演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也为壮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语壮族的传统舞台戏剧与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壮剧的介绍
壮族的七种传统戏剧
木偶剧
马隘壮剧 田林壮剧 隆林壮剧 富宁壮剧 广南壮剧 师公戏
广西北路壮剧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
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 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 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2006年,壮剧入 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 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 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 地”。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
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 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 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 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 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 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 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起源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
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 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 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 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上演剧目有300 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 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 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壮剧的大致分类
从艺术上看,壮剧可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的音乐接近板腔体,表演程度接近京
剧、粤剧、滇剧等大剧种,这以“哎咿呀”; “哎的 ”和“乖海咧”三大声腔为代表; 第二类的音乐为联曲体,类似广西彩调、云 南花灯那样的民间小戏,以“咿嗬海”声腔 为代表; 第三类是解放以后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舞新发 展起来的品种,以《螺蛳姑娘》为代表。
壮剧 广西北路壮剧
定义: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 的统称。
壮族的戏剧
壮族的戏剧
壮族的戏剧
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
这就是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传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戏;流行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戏;流行在隆林的隆林壮戏;流行在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戏和广南壮戏;流行在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
壮戏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布伯》、《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红铜鼓》、《金花和银花》、《莫一大王》、《百鸟衣》等,也有移植汉族文艺题材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白蛇传》、《长板坡》、《水浒英雄传》等。
壮戏的道白是壮语方言土语,曲调有慢板的平板调、叹调,中板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的寒哭调、诗调、扫板等。
这些壮人熟悉的语言,唱腔,以及脸谱、服饰、曲牌等培养了壮戏的一大批戏迷。
由于有戏迷,人们便自动组织半职业性壮剧团、壮剧班。
文山富宁县几乎村村都有,最多时达150多个班社,其节日加起来达1000多个。
富宁1949年前就设有专门培养演员的男戏班和女戏班,类似现在的戏剧学校。
壮人酷爱壮戏的风俗,早期和迷信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认为请人唱戏,可以求得人寿年丰。
马隘壮戏的唱腔来自巫调,舞蹈也与巫舞有关。
师公戏不用说本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其舞蹈本身是乐神动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慢慢从宗教中蜕化出来,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群众之所以迷于戏,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乐神消灾是一个重要原因。
到1949年后就完全变为一种民族的艺术形式。
关于壮剧的一种记述[原创]
关于壮剧的一种记述[原创]提起壮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我们不能忽略壮剧。
大家知道,巫是壮族的原始宗教,神秘幻化的巫文化极有可能就是壮剧的鼻祖。
这种弥漫在古代壮乡村落的巫风,孕育出了壮族的歌唱、礼乐和舞蹈,于是就嫁接出了师公戏,师公戏又移植出了各种壮剧。
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假设。
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叙了壮族的歌唱风习:“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
”说明壮族的口传文化岁月多么地悠远绵长。
由于壮族居住分散,传统戏剧产生的根基和时间各异。
因此,其衍生出来的剧种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过多年的调查与化分,到了现当代,逐渐被专家们归纳成了七个种类。
即流行于靖西、德保的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西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流传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
壮族对壮剧的钟爱,无疑与早期宗教信仰有关。
例如,马隘壮剧的唱腔来自舞蹈,舞蹈也与巫舞有关。
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也就是巫师。
师公戴上木制面具或纸画脸谱,穿长红袍,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
经过千百年的延续,各地壮剧都保留了自己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如《布伯》、《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莫一大王》、《红铜鼓》、《金花和银花》、《歌王》、《百鸟衣》、和《妈勒访天边》等。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壮剧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的音乐接近板腔体,表演程度接近京剧、粤剧、滇剧等大剧种,其以“哎咿呀”“哎的”和“乖海咧”三大声腔为代表。
第二类的音乐为联曲体,类似广西彩调、云南花灯那样的民间小戏,以“咿嗬海”声腔为代表。
第三类是共和国成立后,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新品种,以《螺蛳姑娘》为代表。
由于流行地区和语言、音乐唱腔、表演等的不同,壮剧又可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三类。
壮族传统戏曲与戏剧表演艺术
壮族传统戏曲与戏剧表演艺术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而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壮族传统戏曲显得尤为独特,它凝聚了壮族文化的精髓,并以独特的形式传承至今。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戏曲与戏剧表演艺术进行探讨。
一、壮族传统戏曲的起源与发展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而壮族传统戏曲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壮族的宗族活动、宴会和祭祀仪式。
壮族传统戏曲经历了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壮族传统戏曲主要包括壮剧、高脚戏和南戏等。
其中,壮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它以壮族语演唱,讲述了壮族的历史、传说和日常生活。
壮剧演员身着传统壮族服饰,以精湛的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故事情节,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二、壮族戏曲与壮族文化的关联壮族戏曲与壮族文化密不可分,它融合了壮族民间传说、宗族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等元素,通过演绎剧情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壮族传统戏曲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壮族文化相关的主题,如壮族的传统婚俗、丧葬仪式、农耕习俗等。
这些内容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壮族戏曲的表演艺术特点1. 唱腔和音乐:壮族戏曲的唱腔独特,主要以“花腔”和“顶腔”为主,以其高亢激昂的节奏和独特的音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音乐方面常用壮族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唢呐等进行伴奏,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2. 服饰和化妆:壮族戏曲的演员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体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同时,演员的化妆也是壮族戏曲的一个特色,利用浓重的颜色和精巧的画法,使演员更符合角色形象,塑造出独特的戏剧形象。
3. 动作和表情:通过精湛的动作和表情,壮族戏曲能够更好地抒发情感,擅长表达不同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状态。
细致入微的动作和真切的情感表达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壮族大地上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有许多美丽的文化景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壮族民间艺术是其中最为丰富而又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壮乡大地上,有许多的艺术瑰宝,这些艺术品展现了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壮族服装壮族服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服装的特点是色彩丰富、花纹多变、造型独特、用料考究。
壮族服装还有许多的细节设计,例如壮族妇女的发饰、手镯、脚镯以及其它首饰。
壮族服装是壮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节庆日、婚礼、葬礼等场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民族舞蹈有长袖舞、大瑶乐、青年飞扬、桂林山水、鳄鱼脚印、小鹿舞等。
壮族歌唱艺术是壮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和表现方式。
壮族歌曲有《哭洞腔》、《矮山鬼》、《打皮鼓》等,这些歌曲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经久不衰。
壮族木版年画壮族木版年画是壮族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壮族木版年画主要存在于贵州、广西、湖南等多个省市,内容广泛,形式新颖,风格清新,是壮族民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壮族木版年画的主要创作材料是木板和墨,这种年画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是我国北方木版年画和南方年画制作工艺的独特融合。
壮族木版年画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深受人们的欢迎。
壮族刺绣壮族刺绣是壮族手工艺中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图案独特。
壮族刺绣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严谨,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壮族刺绣的主要特点是真针实线、绣针运用恰到好处、线色搭配和谐等。
壮族刺绣是壮族民间艺术美的深邃表述和魅力之所在,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总之,壮族民间艺术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们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存、生活和文化特征,更代表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艺术品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 的统称。
流行地区:
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 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 南一带。
广西壮剧
广 西
广西壮剧,是在丰
壮
剧
富的民间文学、音 乐、舞蹈和说唱艺 术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壮族戏曲剧种。 壮剧在清同治、光 绪年间已有演出, 流行于广西的西部。
云南 壮剧
彩云之南壮剧
云南壮剧是随其壮族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 丰富的民间文学、音 乐、舞蹈和杂耍技艺 的基础上,吸收汉族 戏剧的一些表演形式 而成的一种舞台艺术 形式 。流行于云南 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 州的富宁、广南一带。
乐器
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
马骨胡,配器是土胡、葫 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 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 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 小鼓、大钹、星锣、高边 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师 公戏的蜂鼓最有特色,音 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
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 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 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 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 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 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 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服装
北路壮剧的服装,则是用土棉布为面料,
用牛胶调配颜料绘制,图案多具民族风 格,有狮、龙、凤、花、壮锦等,戏帽 用黄牛皮雕花上色而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田林首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
壮剧的大致分类
从艺术上看,壮剧可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的音乐接近板腔体,表演程度接近京
剧、粤剧、滇剧等大剧种,这以“哎咿呀”; “哎的 ”和“乖海咧”三大声腔为代表; 第二类的音乐为联曲体,类似广西彩调、云 南花灯那样的民间小戏,以“咿嗬海”声腔 为代表; 第三类是解放以后吸收了当地民间歌舞新发 展起来的品种,以《螺蛳姑娘》为代表。
行当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
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 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 行当。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 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 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 有些演出剧目还是由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 其表演的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 烈,感人心肺。
壮族的七种传统戏剧
木偶剧
马隘壮剧 田林壮剧 隆林壮剧 富宁壮剧 广南壮剧 师公戏
广西北路壮剧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
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 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 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2006年,壮剧入 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 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 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 地”。
起源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
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 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 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 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上演剧目有300 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 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 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唱腔、乐器
北路壮剧主要唱腔为正调,是由田林县当
地民间山歌基调发展而成,其调式稳固明 朗,旋律恬静优美,吸收了当地古老山歌 中的成份,而又优于当地山歌,具有浓郁 的壮族田园风味,唱腔上素来男女通用。 主要乐器中,马骨胡琴最具特色,是壮剧 艺师一种独创的伴奏乐器,“琴筒”是用 马的大腿筒骨制作的,它音色高亢嘹亮, 声音清脆,余韵悠远,是其他剧种所没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