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必修一第三、四章学案 学生版
新教材2021-2022学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四节第2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学案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学习目标导航学习任务1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NO.1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沉淀的生成(1)沉淀生成的应用在无机物的制备和提纯、废水处理等领域,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pH至7~8,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铁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CuS、HgS等沉淀a.通入H2S除去Cu2+的离子方程式:H2S+Cu2+CuS↓+2H+。
b.加入Na2S除去Hg2+的离子方程式:Hg2++S2-HgS↓。
微点拨:①一般来说,当溶液中有多种可以沉淀的离子且生成相同类型的沉淀时,越难溶(K sp越小)的越先沉淀。
②当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认为已完全沉淀。
(3)化学沉淀法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微思考:为什么水垢中含有CaCO3和Mg(OH)2而不是MgCO3和Ca(OH)2? 提示:CaCO3和Mg(OH)2都是难溶物,它们的溶解度都很小,而MgCO3和Ca(OH)2都是微溶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比CaCO3和Mg(OH)2大。
2.沉淀的溶解(1)原理: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能设法不断地移去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使沉淀溶解。
(2)方法|Mg(OH)2沉淀不仅能被盐酸溶解,还能被NH4Cl溶液溶解NO.2互动探究·提升能力利用X射线对钡的穿透能力较差的特性,医学上在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使用BaSO4作内服造影剂,这种透视技术俗称钡餐透视。
由于Ba2+有剧毒,水溶性钡盐不能用作钡餐。
如果误将水溶性钡盐[如BaCl2、Ba(NO3)2等]当作食盐或纯碱食用,会造成钡中毒。
中毒者应尽快用5%的Na2SO4溶液洗胃,随后腹泻使钡盐尽快排出。
探究沉淀反应的应用问题1:由溶度积常数可知BaSO4、BaCO3都难溶于水,而且两者的溶解度相差不大,医学上能用BaCO3作钡餐吗?提示:不能,因为胃酸的酸性很强(pH为0.9~1.5),如果BaCO3入胃,胃酸可与C O3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C O32-的浓度降低,Q<K sp,此时B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使Ba2+浓度增大而导致人体中毒,因此不能用碳酸钡作钡餐。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学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说出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知道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2、能够说出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3、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自学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自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自学自测题目。
3、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Ⅰ.教材助读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态、态和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①气态水数量最,但分布最。
②液态水数量最,分布。
③固态水仅在、或条件下才能存在。
2、陆地水体类型: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②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水、水、水、水、水、水等,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③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3、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补充案例1:补给关系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案例2:黄河下游河床底部高出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补给关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①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意义: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
②陆地循环(内陆循环):陆地水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
意义: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但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学案)
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一、质点的动态平衡1.研究对象:可以看做质点的物体。
2.动态平衡:物体所受的某个力或者某几个力发生了变化,但是物体依然时刻处于平衡状态。
3.动态平衡的解题方法:1、图解法;2、相似三角形;3、解析法;4、其他一、单个物体(质点)的平衡问题2、动态平衡例一、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39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练习一、(2018·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中)用两根轻绳AC和BC悬挂一重物,绳与水平天花板的夹角分别为37°和53°,如图所示.A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B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已知sin 37°=0.6,g取10 m/s2.(1)若重物的质量为5 kg,则两根绳AC和BC上的拉力分别为多大?(2)为了不使绳子被拉断,所悬挂重物的质量不应超过多大?练习二、(2019·兰州高三一诊)一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根足够长细绳悬吊于天花板上的O点,现用一光滑的金属钩子勾住细绳,水平向右缓慢拉动绳子(钩子与细绳的接触点A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始终水平向右B.OA段绳子的力逐渐增大C.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D.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不可能等于2mg图解法解动态平衡图解法的应用技巧:图解法适于求解三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并且三个力之中只有一个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情况。
例二、如图所示,把球夹在竖直墙AC 和木板BC 之间,不计摩擦,球对墙的压力为F N 1,球对板的压力为F N 2.在将板BC 逐渐放至水平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 N 1和F N 2都增大B .F N 1和F N 2都减小C .F N 1增大,F N 2减小D .F N 1减小,F N 2增大练习二、.(2018·衡水模拟)如图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分别连接于C 、D 两点,A 、B 两端被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 .现在C 点上悬挂一个质量为m 的重物,为使CD 绳保持水平,在D 点上可施加的力的最小值为( )A .mgB .33mg C.12mg D .14mg练习三、(2019·眉山仁寿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多选)如图所示,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θ<45°)的轻绳a 和与水平方向成2θ角的轻绳b 拉一个小球,这时轻绳b 的拉力为T 1;现保持小球位置不动,使轻绳b 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转过θ角,轻绳b 的拉力变为T 2;再转过θ角,轻绳b 的拉力变为T 3.则( )A .T 1=T 3>T 2B .T 1=T 3<T 2C .轻绳a 的拉力增大D .轻绳a 的拉力减小练习四、如图7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A ,A 的左端紧靠竖直墙,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已知A的圆半径为球B的半径的3倍,球B所受的重力为G。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明明上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明明上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明上学》的情节和内容,理解故事的主旨。
2.能够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感同身受。
3.认识“前去”、“河边”等生字词汇,能够正确使用。
4.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知识准备1.教师预先准备好故事《明明上学》相关教材。
2.准备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明明上学》故事的关键词语或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辆背篓车,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自然思考:“这是一辆什么车?它是干什么用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测,并鼓励他们思考。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及时引出《明明上学》这个很有趣的故事。
2.学习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保持安静,集中精力聆听。
教师可重读一些比较难读或重要的词句,然后请学生跟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接着,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问,带着学生一起理解课文中每个情节和人物的表达,注重细节。
3.思考让学生通过卡片游戏来开展互动思考。
老师先让学生选好一张卡片,然后将卡片递给老师。
老师根据所选卡片的词语,发起一个脑力活动的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给出正确的答案。
4.小结教师通过简短的小结,让学生记住教授的重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教材的要点。
在最后,也需要强调学生们需要遵循故事中人物的积极向上的表现,珍惜生命,做好自我安全保护。
四、教学策略1.听说结合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听和说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模型。
2.合作学习卡片游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并且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
3.细节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细节,特别是对于语言和情节的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4.归纳总结在每段教学结束后,要归纳并简要总结课文要点。
这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并掌握语文思维。
五、教学反思本课主要教授的是《明明上学》这篇课文,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学案 第四章第四节 光的干涉
第四节 光的干涉[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和产生干涉的条件.2.理解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理解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3.理解薄膜干涉及其应用.一、光的双缝干涉现象1.光的干涉实验最早是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成功完成的,杨氏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动特性. 2.实验现象将一支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双缝上,双缝平行于屏,在屏上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而将两支同样的激光笔射向屏上的同一个地方,则观察不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二、光产生干涉的条件1.条件: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即光波为相干光波. 2.明暗条纹的判断(1)两列相干光波到达明(暗)干涉条纹的位置的路程差Δr 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奇数倍),即满足明条纹:Δr =kλ(k =0,±1,±2…) 暗条纹:Δr =(2k +1)λ2(k =0,±1,±2…)(2)如果两列光不是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而是在绝对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传播路程r ,则 明条纹:Δ(nr )=kλ(k =0,±1,±2…) 暗条纹:Δ(nr )=(2k +1)λ2(k =0,±1,±2…)其中Δ(nr )为两列相干光到达明(暗)干涉条纹处的路径与绝对折射率乘积的差值,叫作光程差. (3)干涉条纹和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若观察屏到双缝挡板的距离为L ,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 ,光的波长为λ,则双缝干涉中相邻两个亮条纹或暗条纹的中心间距为Δx =L d λ.三、薄膜干涉1.薄膜干涉是薄膜前后两个面反射的光共同形成的.2.在膜不同的地方,其内、外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不同,某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亮条纹,另一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削弱,出现了暗条纹.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幕各处均是彩色条纹.(×)(2)频率不同的两列光波也能产生干涉现象,只是不稳定.(×)(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从两个狭缝到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亮条纹.(√)(4)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从两个狭缝到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5)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一定的情况下,光的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6)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条纹,是油膜表面反射光与入射光叠加的结果.(×)2.如图1所示,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激光的波长为5.30×10-7 m,屏上P点距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95×10-7 m.则在这里出现的应是________(填“亮条纹”或“暗条纹”).图1答案暗条纹一、光的双缝干涉1.双缝干涉的装置示意图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有光源、单缝、双缝和光屏.图22.单缝屏的作用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如果用激光直接照射双缝,可省去单缝屏(托马斯·杨当时没有激光).3.双缝屏的作用平行光照射到单缝S上,又照到双缝S1、S2上,这样一束光被分成两束频率相同且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4.屏上某处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1)亮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P 到两条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即:PS 1-PS 2=kλ=2k ·λ2(k =0,±1,±2,±3,…)k =0时,PS 1=PS 2,此时P 点位于光屏上的O 处,为亮条纹,此处的条纹叫中央亮条纹或零级亮条纹,k 为亮条纹的级次.(2)暗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P 到两条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PS 1-PS 2=(2k +1)λ2(k =0,±1,±2,±3,…),k 为暗条纹的级次.5.干涉图样(1)单色光的干涉图样: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2)白光的干涉图样:中央条纹是白色的,两侧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 命题角度1 对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下列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缝的作用是获得频率保持不变的相干光源B .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相同的相干光源C .光屏上与两缝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暗条纹D .在光屏上能看到光的干涉图样,但在双缝与光屏之间的空间却没有干涉发生 答案 B解析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单缝的作用是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选项A 错误,B 正确.光屏上与两缝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光屏上与两缝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处出现亮条纹,故选项C 错误.两列光波只要相遇就会叠加,满足相干条件就能发生干涉,所以在双缝与光屏之间的空间也会发生光的干涉,用光屏接收只是为了方便肉眼观察,选项D 错误.命题角度2 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判断如图3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 1和S 2为双缝,P 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P 点与S 1、S 2的距离之差为2.1×10-6 m ,分别用A 、B 两种单色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问P 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图3(1)已知A 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6×10-7 m ;(2)已知B 光在某种介质中的波长为3.15×10-7 m ,当B 光从这种介质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37°(sin 37°=0.6).答案 (1)暗条纹 (2)亮条纹解析 (1)P 点与两缝的距离之差为Δr =2.1×10-6 m所以有N 1=Δr λ1=2.1×10-6m6×10-7 m=3.5 由此可知,P 点与S 1、S 2的距离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用A 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P 点是暗条纹.(2)根据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有sin i c =1n得n =1sin 37°=53由此可知,B 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 λ2=nλ介=53×3.15×10-7 m =5.25×10-7 m距离差Δr 和波长λ2的关系为N 2=Δr λ2=2.1×10-6m 5.25×10-7 m=4可见,用B 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P 点为亮条纹. 二、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1.条纹间距是指相邻亮条纹中心或相邻暗条纹中心间的距离.由数学知识可得条纹间距公式为Δx =Ld λ,其中L 为双缝到屏的距离,d 为双缝间的距离,λ为入射光的波长.2.两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离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 白光的干涉条纹的中央是白色的,两侧是彩色的,这是因为:(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复色光,且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2)各种色光都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都在中央条纹处形成亮条纹,从而复合成白色条纹. (3)两侧条纹间距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条纹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便形成了彩色干涉条纹.(多选)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 ) A .改用红色激光 B .减小双缝间距C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D .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答案 ABC解析 根据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Δx =Ld λ 可知,要使Δx 增大,可以增大波长或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或减小双缝间的距离,所以选项A 、B 、C 正确,D 错误.针对训练 (多选)如图4甲、乙是利用a 、b 两种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的干涉图样.下列关于a 、b 两束单色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4A .在真空中,a 光的频率较大B .在同一介质中,a 光传播的速度较大C .在真空中,a 光的频率比较小D .同一介质对a 光的折射率较大 答案 BC解析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 =Ld λ知,题图甲中条纹间距大,则a 光的波长较长,根据f =cλ知,a 光的频率较小,故A 错误,C 正确;a 光波长较长,在同一介质中,a 光传播的速度较大,故B 正确;a 光频率较小,同一介质对a 光的折射率较小,故D 错误. 三、薄膜干涉1.薄膜干涉中相干光的获得光照射到薄膜上,在薄膜的前、后两个面反射的光是由同一个实际的光源分解而成的,它们具有相同的频率,恒定的相位差. 2.薄膜干涉的原理光照在厚度不同的薄膜上时,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的光程差等于相应位置膜厚度的2倍,在某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于是出现亮条纹;在另一些位置,叠加后相互削弱,于是出现暗条纹.3.形成亮、暗条纹的条件薄膜干涉是经薄膜前、后面反射的两束光叠加的结果.出现亮条纹的位置,两束光的光程差Δr =kλ(k =0,±1,±2,±3…),出现暗条纹的位置,两束光的光程差Δr =2k +12λ(k =0,±1,±2,±3…). 4.薄膜干涉的应用 (1)检查平面平整度的原理光线经空气薄膜的上、下两面的反射,得到两束相干光,如果被检测平面是光滑的,得到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如果被检测平面某处凹下,则对应条纹提前出现,如果某处凸起,则对应条纹延后出现. (2)增透膜的原理在增透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形成相干波,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光波相互削弱,反射光的能量几乎等于零.用单色光照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肥皂液薄膜,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 )答案 B解析 由于在光的干涉中亮、暗条纹的位置取决于两列光波相遇时通过的光程差,则在薄膜干涉中取决于入射点处薄膜的厚度.因肥皂液薄膜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上薄下厚的楔形膜,厚度相等的位置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故同一条干涉条纹必然是水平的,由此可知只有选项B 正确.1.由于薄膜干涉是经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叠加而形成的,所以观察时眼睛与光源应在膜的同一侧.2.在光的薄膜干涉中,前、后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由膜的厚度决定,所以薄膜干涉中同一亮条纹或同一暗条纹应出现在厚度相同的地方,因此又叫等厚干涉,每一条纹都是水平的.3.用单色光照射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用白光照射得到彩色条纹.(2020·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月考)如图5所示,把一个平行玻璃板压在另一个平行玻璃板上,一端用薄片垫起,构成空气劈尖,让单色光从上方射入,这时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下面关于条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A.干涉条纹的产生是由于光在上面玻璃板的前后两表面反射形成的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B.干涉条纹中的暗条纹是由于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结果C.将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条纹间距变窄D.观察干涉条纹时,应在入射光一侧答案 D解析干涉条纹是由上方玻璃板的下表面和下方玻璃板的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后形成的,故A 错误;干涉条纹中的暗条纹是由于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峰叠加的结果,故B错误;将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条纹间距不变,故C错误;观察干涉条纹时,眼睛应在入射光的同一侧,故D正确.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紫光,则条纹间距一定变大D.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干涉条纹答案 B解析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A错;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色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的条纹,B对;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紫光,波长变小,条纹间距变小,C错;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条纹,D错.2.(亮、暗条纹的判断)如图6所示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使用波长为600 nm 的橙色光源照射单缝S,在光屏中央P处观察到亮条纹,在位于P点上方的P1点出现第一条亮条纹(即P1到S 1、S 2的路程差为一个波长),现换用波长为400 nm 的紫色光源照射单缝,则( )图6A .P 和P 1仍为亮条纹B .P 为亮条纹,P 1为暗条纹C .P 为暗条纹,P 1为亮条纹D .P 、P 1均为暗条纹 答案 B解析 从单缝S 射出的光波被S 1、S 2两缝分成两束相干光,由题意知光屏中央P 点到S 1、S 2距离相等,即分别由S 1、S 2射出的光到P 点的路程差为零,因此光屏中央是亮条纹,无论入射光是什么颜色的光、波长多大,P 点都是中央亮条纹.而分别由S 1、S 2射出的光到P 1点的路程差刚好是橙光的一个波长,即|P 1S 1-P 1S 2|=600 nm =λ橙.当换用波长为400 nm 的紫光时,|P 1S 1-P 1S 2|=600 nm =32λ紫,则两列光波到达P 1点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即分别由S 1、S 2射出的光到达P 1点时相互削弱,因此,在P 1点出现暗条纹.综上所述,选项B 正确. 3.(双缝干涉条纹间距问题)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照射同一双缝,在双缝后的屏幕上,红光的相邻干涉条纹间距Δx 1与绿光的相邻干涉条纹间距Δx 2相比,Δx 1______Δx 2(填“>”“=”或“<”).若实验中使用的红光的波长为630 nm ,双缝与屏幕的距离为1.00 m ,测得第1条到第6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0.5 mm ,则双缝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 0.300解析 双缝干涉相邻亮条纹间距Δx =Ld λ,红光波长长,所以红光的双缝干涉相邻亮条纹间距大,即Δx 1>Δx 2.相邻亮条纹间距Δx =10.5 mm 5=2.1 mm =2.1×10-3 m ,根据Δx =Ld λ可得d=LλΔx=0.300 mm. 4.(薄膜干涉)用如图7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撒些食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线圈.将金属线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7A.当金属线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线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线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不变答案 D考点一对双缝干涉的理解1.从两只相同的手电筒射出的光,当它们在某一区域叠加后,看不到干涉图样,这是因为()A.手电筒射出的光不是单色光B.干涉图样太细小看不清楚C.周围环境的光太强D.这两束光为非相干光源答案 D2.(多选)双缝干涉实验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调整实验装置使得光屏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关于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1A.若将光屏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B.若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C.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D .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ACD解析 双缝干涉发生后,并不只在光屏处有干涉图样,而是在双缝右侧的空间,只要通过双缝后,在两列光相遇的地方叠加都能发生光的干涉现象,并且在新的位置仍很清晰,A 、C 、D 正确;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将变小,故B 错误. 考点二 亮、暗条纹的判断3.(多选)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λ为光波波长,n =0,±1,±2,…)( ) A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相等的点形成暗条纹 B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λ的点形成亮条纹 C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λ2的点形成亮条纹D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12)λ的点形成暗条纹答案 BD4.如图2所示,用频率为f 的单色光(激光)垂直照射双缝,在光屏的P 点出现第3条暗条纹,已知光速为c ,则P 到双缝S 1、S 2的路程差的绝对值|r 1-r 2|应为( )图2A.c 2fB.3c 2fC.3c fD.5c 2f 答案 D解析 在光屏P 点出现第3条暗条纹,说明P 到双缝S 1、S 2的路程差的绝对值为52λ,而λ=c f ,所以|r 1-r 2|=52λ=5c2f,D 项正确.5.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 点到双缝S 1、S 2的距离之差r 1=0.75 μm ,光屏上Q 点到双缝S 1、S 2的距离之差为r 2=1.5 μm.如果用频率为f =6.0×1014Hz 的黄光照射双缝,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108 m/s ,则( ) A .P 点出现亮条纹,Q 点出现暗条纹 B .Q 点出现亮条纹,P 点出现暗条纹 C .两点均出现暗条纹 D .两点均出现亮条纹 答案 B解析 根据波长与波速关系式λ=c f,得黄光的波长λ=0.5 μm ,则P 点到双缝S 1和S 2的距离之差r 1是黄光波长的1.5倍,即半波长的奇数倍,P 点出现暗条纹;而Q 点到双缝S 1、S 2的距离之差r 2是黄光波长的3倍,即波长的整数倍,Q 点出现亮条纹,所以选项B 正确. 考点三 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6.在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用白光做光的干涉实验时,偏离中央亮条纹最远的是波长较长的红光B .用白光做光的干涉实验时,偏离中央亮条纹最远的是波长较短的紫光C .相邻两亮条纹和相邻两暗条纹的间距是不等的D .在双缝干涉现象中,把入射光由红光换成紫光,相邻两个亮条纹间距将变宽答案 A解析 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成正比,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故偏离中央亮条纹最远的是红光,A 正确,B 错误;双缝干涉现象中,相邻两亮条纹和相邻两暗条纹是等间距的,C 错误;红光的波长比紫光的波长长,所以换成紫光后,相邻两亮条纹间距将变窄,D 错误.7.(2020·北京东城区高二期末)如图3所示为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示意图,S 为单缝,S 1、S 2为双缝,P 为光屏.用单色光从左侧照射单缝S 时,可在光屏P 上观察到干涉条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 .减小双缝间的距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减小B .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增大C .若换成波长更长的单色光照射,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减小D .若换成白光照射,光屏上不出现条纹答案 B解析 根据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λ知,减小双缝间的距离(d 变小),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L 增大),换成波长更长的单色光照射均可使干涉条纹间距增大,A 、C 错误,B 正确;换成白光照射,光屏上将出现彩色条纹,D 错误.8.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单色光的波长λ=5.89×10-7 m ,双缝间的距离d =1 mm ,双缝到屏的距离L =2 m ,则第1个亮条纹到第11个亮条纹的中心间距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178×10-2 m解析 由Δx =L dλ可知 Δx =1.178×10-3 m ,则第1个亮条纹到第11个亮条纹的中心间距为x =10Δx =1.178×10-2 m.考点四 薄膜干涉9.(多选)如图4所示,一束白光从左侧射入肥皂薄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A .人从右侧向左看,可以看到彩色条纹B .人从左侧向右看,可以看到彩色条纹C .彩色条纹水平排列D .彩色条纹竖直排列答案 BC解析 一束白光射到肥皂薄膜上,经前、后两个面反射回来的光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所以从左侧向右看可看到彩色条纹;因为薄膜同一水平线上的厚度相同,所以彩色条纹是水平排列的,故选B 、C.10.(2020·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三月考)如图5所示,在一块平板玻璃上放置一平凸薄透镜,在两者之间形成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膜,让一束单色光垂直入射到该装置上,结果在上方观察到同心圆环状干涉条纹,称为牛顿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5A .干涉现象是凸透镜下表面反射光和凸透镜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形成的B .干涉现象是凸透镜上表面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形成的C .形成的干涉条纹是不等间距的D.若将该装置放到真空中观察,就无法看到牛顿环答案 C解析凸透镜下表面和玻璃上表面之间形成空气薄膜,干涉现象是凸透镜下表面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形成的,A、B错误;凸透镜下表面是曲面,导致空气薄膜厚度不均匀变化,因为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会出现亮条纹,因此形成的干涉条纹由内向外,在相邻的亮条纹之间它们对应的水平距离越来越小,从而观察到牛顿环为内疏外密的同心圆环条纹,C正确;若将该装置放到真空中观察,根据干涉原理可知仍然可以看到牛顿环,D错误.11.(多选)如图6甲所示,用单色光照射透明标准板M来检查平面N的上表面的平滑情况,观察到如图乙所示条纹中的P和Q情况,这说明()图6A.N的上表面A处向上凸起B.N的上表面B处向上凸起C.N的上表面A处向下凹陷D.N的上表面B处向下凹陷答案BC解析由题图甲可知,空气薄膜厚度从左向右依次增大,又因为同一条亮(暗)条纹上各处空气薄膜厚度相同,由题图乙可知被检查平面发生弯曲的P处的空气薄膜厚度本应该比同一条纹上其他位置的空气薄膜厚度小,而实际上厚度一样,故A处存在凹陷,同理可知B处存在凸起,B、C正确.12.(2020·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如图7所示,在一个空长方体箱子的一边刻上一个双缝,当把一个钠光灯照亮的狭缝放在刻有双缝一边的箱子外边时,在箱子的对面壁上产生干涉条纹.如果把透明的油缓慢地灌入这箱子时,条纹的间距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图7A.保持不变B .条纹间距减小C .条纹间距有可能增加D .条纹间距增加答案 B解析 箱子灌满油时,折射率增大,根据v =c n可知光在油箱中的传播速度减小,根据v =λf 可知光的波长减小,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λ可知条纹间距减小,A 、C 、D 错误,B 正确.1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双缝处的两束光的频率均为6×1014 Hz ,两光源S 1、S 2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光屏上的P 点到S 1与到S 2的路程差为3×10-6 m ,如图8所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108 m/s ,则:图8(1)P 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2)设O 为到S 1、S 2路程相等的点,则P 、O 间还有几条亮条纹,几条暗条纹?(不包括O 、P 两处的条纹)答案 (1)暗条纹 (2)5条暗条纹,6条亮条纹解析 (1)由λ=c f得λ=5×10-7 m n =Δr λ=3×10-65×10-7=6 由于两光源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所以P 点为暗条纹.(2)O 点到S 1、S 2的路程差为0,也是暗条纹,P 、O 间还有5条暗条纹,6条亮条纹.14.(2020·泰宁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一实验小组用某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在距离双缝为1.0 m 处的光屏上,测得1至5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7.6 mm.已知所用的双缝间的距离为0.25 mm.(1)求这种单色光的波长;(2)若用这种单色光照射到增透膜上,已知增透膜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1.3,则这种光在增透膜中的波长是多少?增透膜的厚度至少应取多少?答案 (1)4.75×10-7 m (2)3.65×10-7 m 9.13×10-8 m解析 (1)相邻亮条纹间距Δx =7.6×10-34m =1.9×10-3 m 因Δx =Lλd, 则λ=d LΔx 代入数据解得单色光的波长λ=4.75×10-7 m(2)因n =c v =λf λ′f =λλ′则该光在增透膜中的波长λ′=λn =4.75×10-71.3m ≈3.65×10-7 m 增透膜的厚度至少为d ′=λ′4=3.65×10-74 m ≈9.13×10-8 m.。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明明上学》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明明上学》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语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1.课文较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点(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课文篇幅较长,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叫明明的小同学,他可喜欢蛐蛐了,一次上学的路上他逮开了蛐蛐,那么结果如何呢?请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语文,就会知道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先按着图的顺序,观察一下四幅图,了解图的大意。
(三)范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边听边想,本课是写谁的一件什么事?3.读完指名回答:本课写的是明明没有因上学路上捉蛐蛐耽误学习。
(四)学习生字。
1.看田格中的生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随老师范读课文,看看自己是否把所有的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画全了。
(1)教师边读,边提示画哪个词。
(2)同桌互相对照一下,画的词语。
3.借助拼音同桌一起读准生字及词语的音节。
(1)同桌互相读,一人读一人听,互帮互学。
(2)检查同桌学习情况。
(用卡片)(五)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轻声的读法,“蛐蛐”第二个音读轻声。
另外还有“啦,的,了”读轻声。
2.要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第一章.集合§1.1.1设定学习目标的含义和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集合,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够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体语言来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学习重点:1.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3.理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包括自主学习和提问)一.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为,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2.如果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该集合记录为:;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表示a不属于集合a,并记录为:。
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属性:①, ②, ③4.全体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正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实数集合的缩写被记录为:;一个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被调用,并被记录为;合作探究:例1:以下可以组成一个集合:① π的近似值的整体;②2021年北京四中暑假新入学的学生;③平方等于-1的实数的全体;④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中的一些点;⑤1,2,3,1.变式训练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a、平面上的所有点b.所有小于零的整数c、一个高年级四班的高个子学生,一天在购物中心买东西的顾客例2: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使{x2-x,2x}表示一个集合?变量训练2:设置a={X2,x+2,0},并找到实数x的值范围示例3:下列关系的正确数目为()①? 12? R②2.Q③0? N④? 3.Na、 1b。
2C。
3D。
4变量培训3:如果所有数字,如3A+2B(a∈ Z、B∈ z)从集合a中,试着判断6-22是否是集合a中的一个元素?知识总结(评估和推广):1。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形成一个集合,关键是该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新教材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三章第四节第1课时细胞呼吸的过程含答案
第四节 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课程目标第1课时 细胞呼吸的过程知识点一 细胞呼吸1.概念:细胞内进行的将__糖类等有机物__分解成__无机物__或__小分子有机物__,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分类:根据细胞呼吸过程中是否有__氧__参与,把细胞呼吸分为__需氧呼吸__和__厌氧呼吸__。
3.__需氧呼吸__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二 需氧呼吸1.条件:有__氧__参与。
2.场所:__细胞溶胶__和线粒体,主要是__线粒体__。
3.反应式:__C 6H 12O 6+6H 2O +6O 2――→酶 6CO 2+12H 2O +能量__。
4.需氧呼吸的过程5.实质:葡萄糖中的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其中的氢被氧化成水。
小思考:需氧呼吸真正需要氧气的是第几阶段?氧气中的氧原子最后的去向是哪里?【答案】第三阶段。
水中。
【提醒】需氧呼吸中各元素的来源及去路(1)CO2是在第二阶段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的,CO2中的O来自葡萄糖和水。
(2)O2在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所以需氧呼吸产生的H2O中的O全部来自O2。
(3)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电子传递链反应会产生水。
知识点三厌氧呼吸1.条件:__无氧或缺氧__。
2.场所:__细胞溶胶__。
3.过程: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提醒】(1)不同生物厌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2)厌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乙醇或乳酸中。
(3)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厌氧呼吸产生的乙醇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4)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产物最大的区别是厌氧呼吸没有水生成,并且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则一定进行需氧呼吸。
(×)(2)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
(×)(3)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第四节 沉淀的溶解平衡(第2课时) 学案
第四节沉淀的溶解平衡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2.能够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3.能举例说明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1.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及转化,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2.通过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3.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新课情境呈现生活中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医疗上用BaSO4作“钡餐”而不用BaCO3的原因: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沉淀溶解平衡分别为:BaCO3(s)Ba2+(aq)+CO2-3(aq),K sp=5.1×10-9BaSO4(s)Ba2+(aq)+SO2-4(aq),K sp=1.1×10-10由于胃酸的酸性很强(pH为0.9~1.5),如果服下碳酸钡,胃酸可与CO2-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CO2-3的浓度降低,Q c<K sp,从而使碳酸钡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使Ba2+浓度增大而引起人体中毒。
所以,不能用碳酸钡作“钡餐”。
而硫酸是强酸,胃液中高浓度的H+对硫酸钡的沉淀溶解平衡基本没有影响,Ba2+浓度可以保持在安全浓度标准以下,因此硫酸钡可用作“钡餐”。
课前素能奠基新知预习一、沉淀生成1.生成沉淀方法:(1)调节pH法。
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pH至7~8,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铁。
反应离子方程式:__Fe3++3NH3·H2O===Fe(OH)3↓+3NH+4__。
(2)加沉淀剂法。
加入的沉淀剂与Cu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与Hg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a2S __Cu2++S2-===CuS↓__ __Hg2++S2-===HgS↓__H2S __Cu2++H2S===CuS↓+2H+__ __Hg2++H2S===HgS↓+2H+__ 2.化学沉淀法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二、沉淀的溶解1.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不断__移去__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__沉淀溶解__的方向进行,从而使沉淀溶解。
(2019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知识点详解及配套习题)
2019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物质的分类胶体[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同素异形体。
3.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4.会制备Fe(OH)3胶体,会鉴别胶体与溶液。
学生自主学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素异形体(1)由□01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3)举例:O2与□02O3;红磷与白磷;金刚石、□03石墨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2.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交叉分类法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②举例:Ⅱ.某些盐的交叉分类(2)树状分类法①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
②举例:3.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2)举例:根据性质对氧化物进行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1)概念:□0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3)分类 ①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049种分散系。
②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2.胶体的制备和特征(1)Fe(OH)3胶体的制备制备原理: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具体操作:往烧杯中注入40 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08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09红褐色,停止加热。
(2)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10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11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12溶液。
1.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法的意义何在?提示:运用分类法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然后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就能够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设计:第3章 铁 金属材料
第三章铁金属材料第一节第一课时铁的单质铁的氧化物本节是教材高一(必修一)第三章,在这一章学习的过程中,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铁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铁的有关性质。
从本质上了解铁是一种变价金属。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作用。
学习相关内容时应用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应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些理论的过程。
例如,本节很多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能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以巩固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铁以及氧化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1、掌握铁的单质氧化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和知识的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核心素养1、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学习物质的性质。
学会学习和认识新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铁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铁的单质、氧化物性质难点:铁的单质、氧化物性质查阅铁单质氧化物相关内容,预习课本。
【引入】三千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金属铁,直到现在,铁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最有用、最廉价、最丰富、最重要的金属了。
【图片展示】【设问】在地壳中含量排名第几?铁在自然界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为什么?【生】化合态。
铁的性质很活泼。
【投影】铁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单质铁的常见化学性质【讨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学生活动】画装置图:【演示实验视频】通过观察现象讨论结论【教师小结】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不仅接触到了铁单质,而且还有很多的含铁的化合物。
一年级语文下册 明明上学教案 人教版
明明上学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质。
2.学习按顺序仔细观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人物动作,体会思想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11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重点:1.知道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孩子)2.通过人物动作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四幅挂图,生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今天我们学习25课,板书课题:明明上学。
齐读课题。
从题目上你能知道什么?(明明是个学生。
这篇课文写的是和明明上学有关的事。
)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学生呢?在明明上学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看图。
二、看图:老师把四幅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先把四幅图大概地看看,然后一幅图一幅图地说说,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每幅图的意思。
一图,可这样引导:告诉学生图上的小朋友就是明明。
问:你能看出他干什么去吗?(上学。
)从哪儿看出来的?(背着书包。
题目上告诉了。
)他为什么老盯着路边的草丛?(他听到了蛐蛐的叫声)蛐蛐也叫蟋蟀,夏天草丛里很多,许多小朋友都爱把它们逮来玩。
明明紧盯着草丛说明了什么?(明明非常喜欢蛐蛐。
)用一、两句话说说第一图的意思。
(明明在上学的路上听到蛐蛐的叫声。
)二图:看看明明听到蛐蛐的叫声后怎么做的?(图意:明明在草丛里捉蛐蛐。
)三图:路边的孩子叫小文,他张着嘴,还指着前边,他这是在干什么?(小文喊明明赶快去上学。
)四图:问:这是哪里?(教室)明明和小文迟到了吗?你从哪能看出来?(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也刚要坐在椅子上,说明马上就要上课了。
明明满头大汗地跑进来,小文紧跟在后面,他们没有迟到。
)图意:明明和小文满头大汗跑到学校,他们没有迟到。
再请一个同学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明明在上学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看图,对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明到底捉到蛐蛐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3.3.2 摩擦力(二)学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二)【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自主梳理】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的方向相反.3.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公式:,μ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情况(填“有关”或“无关”).【课堂探究】三、滑动摩擦力1.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向右拉木块,如图所示.当拉力增大到4 N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突然变小到3.8 N,拉力保持3.8 N不变,此后木块匀速运动.(1)木块被拉动前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拉动后还是静摩擦力吗?拉动后受到的摩擦力多大?(2)滑动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有什么关系?2.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常用来研究滑动摩擦力,用力拉着木板向右运动,木块被弹簧测力计拉住静止不动.(1)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关系?(2)在木块上添加重物,即增大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时,摩擦力如何变化?(3)在木板上铺一块较粗糙的毛巾,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4.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时:(1)请判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方向;(2)物体加速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变化吗?(3)在第3题中,木板向右运动的快慢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影响吗?为什么?7.如图所示,在水平放置的传送带上放有一物体,当皮带不动时,要使物体向右匀速运动,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为F1;当皮带逆时针运动时,要使物体仍向右匀速运动,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为F2,则()A.F1=F2B.F1>F2C.F1<F2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8.如图所示,在μ=0.1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质量为20 kg,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0 N的拉力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g=10 m/s2) ()A.10 N,向右B.10 N,向左C.20 N,向右D.20 N,向左9.在水平力F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匀速沿墙壁下滑,如图所示,若物体与墙壁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F B.μF+G C.G D.22GF10.总结怎样分析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11.如图(a)所示,A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动摩擦因数为0.2,物体重10 N,设物体A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2.5 N.若对A施加一个由零均匀增大到6 N的水平推力F,请在图(b)中画出A所受的摩擦力F A随水平推力F变化的图线.【练习题一】1.关于动摩擦因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摩擦因数与正压力成正比B.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积越大,动摩擦因数越大C.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有关D.动摩擦因数与正压力、接触面积有关,但具体关系不能确定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摩擦力 B.在接触面之间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C.生活中离不开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3.如图所示,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外力F1、F2沿水平方向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
语文 -明明上学_一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明明上学_一年级语文教案.教案示例20、明明上学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早上、叫声、扒开、路边、迟到、身上、教室”等词语。
认识“道、丛、钻、追”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懂图意,激发学生想像力。
运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但一定要遵守纪律。
处理好兴趣爱好与遵守纪律的关系。
学法引导:本课教学可先从课题质疑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使学生在朗读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再围绕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
可以用“关键字切入理解的方法”,即先由教师读这句话,故意漏掉“好”字,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好”与没有“好”字的句意相同不相同?为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明明不同时候的不同心情。
最后运用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重点·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几个重点句“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
”“他们刚走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
”“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的理解,明白要处理好兴趣爱好与遵守纪律的关系。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学具准备1、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投影片两幅。
2、写有本课生字新词的幻灯片。
语文教案-明明上学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复习1》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过的声、韵母。
2、正确区分形近的声、韵母并抄写。
3、能读准音节,认识事物,并把音节和图画正确连起来。
4、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字,口头造句,把认字和学习语言结合起来。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所学的声母和韵母,并能熟练地认读和书写。
一年级上册《明明上学》第四课时教案分析
一年级上册《明明上学》第四时教案分
析
第四时
教学内容:完成后习题
教学目的: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旧
指名背诵文。
二、综合练习。
1、习题四
(1)出示习题:
明明站起来。
明明拍了拍身上的土。
明明和小文一同往学校跑去。
(2)读句子,想想每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3)按要求改写句子。
(4)师生评议。
()集体读句子,讲讲句子的意思。
2、习题五
(1)出示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再用带点的词语练习说话。
①明明轻轻地走过去,看到了一只蛐蛐。
②明明听见草丛里有蛐蛐的叫声。
(2)讲清题目的要求。
(3)读句子,找出带点的词语。
(4)指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写句子。
()讲讲所写句子的意思。
三、作业:习题三、四、五
后分析:文内容贴近生活,学会很快就理解了文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练习。
[K12学习]一年级上册《明明上学》第三课时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分析
一年级上册《明明上学》第三课时教案
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目的: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育学生要听从别人的劝告,做个自觉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
看图复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二、朗读课文前两段。
三、图文对照,讲读第三、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看图,图上画的是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哪一个是明明?
2、学课文。
(1)课文是怎样讲小文帮助明明的?
朗读小文喊明明的句子,应读出急切、提醒的语气。
(板书:喊)
(2)明明听到小文喊他上学时,他是怎样做的?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3、小结:小文提醒明明赶快上学,他们一同向学校跑
去。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明明迟到了吗?课文是怎样讲的?
(板书:刚、就)
3、为什么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板书:笑)这时明明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他好像在说:小文,如果你不喊我,那我就迟到了。
太感谢你了。
)
4、小结:明明按时到校上课,没有迟到,心里很愉快。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明明在上学路上捉蛐蛐的事,反映了明明乐于接受同学的劝告,按时到校上课,愿意做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六、作业:背诵和默写课文。
课后分析: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知道了以后要向明明学习做个听人劝告、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高中物理】必修一3.4教案导学案
必修一 3.4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等概念,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等效替代思想的建立,二是通过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1、等效替代思想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四、学情分析走班制A层次,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但是班内学生的水平差别较大。
五、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六、课前准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三角板、弹簧秤2个、钩码.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将两个弹簧秤按图a 方式悬挂砝码,使砝码静止,然后用一个弹簧秤悬挂同一砝码,使砝码静止,可见力F 产生的效果跟原来F 1和F 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思考:力F 与力F 1和F 2之间有一种什么关系?----效果相同,可以相互替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概念讲授:合力、力的合成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时,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强调“等效替代”思想.怎样求几个力的合力?演示实验: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完成教材所述实验.结论: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 1和F 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释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方法有两种:1、 图解法:(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从力的作用点作两个共点力的图示,然后以F 1、F 2为边作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长度即为合力的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即为合力的方向.的夹角θ.如图所示图中F 1=50N ,F 2(22、计算法图a 图b若撤去力F1,则木块受F2作用而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此时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为2N,方向向右,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零.合力大小的范围:运用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让两个力F1和F2之间的夹角θ由0°→180°变化,可以得到(1)合力F随θ的增大而减小.(2)当θ=0°时,F有最大值Fmax=F1+F2,当θ=180°时,F有最小值Fmin=F1-F2(3)合力F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一般地 | F1-F2 ≤ F ≤ F1+F2共点力(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合力→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思考:如图所示,有12个质量相同的钩码,如图挂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三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VS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细胞膜与细胞核:思考与讨论一:1、制备细胞膜应选择哪类细胞作实验材料?为什么?练习巩固一:错题题号()1、在下列几组化学元素中,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基本元素是 ( )A、 C、H、OB、C、H、O、P C、 C、H、O、ND、 C、H、O、N、P2、下列有关细胞膜制备及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家鸡的红细胞是最佳的实验材料B、若选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应先用镊子去除细胞壁C、制备细胞膜应先利用吸水涨破法,再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D、可以用高倍镜直接观察3、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
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
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A.磷脂和蛋白质B.多糖和蛋白质 C.胆固醇和多糖D.胆固醇和蛋白质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④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⑤吞噬细胞吞噬病菌A.①②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5、下列过程未体现生物膜信息传递功能的是( )A.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B.抗原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C.胰岛素调节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引起肌肉收缩6、在多细胞生物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维持功能的协调,必须依赖于 ( )A.物质交换 B、物质和能量交换C.能量交流 D.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交流7、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B.在显微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8、核仁增大的情况一般会发生在下列哪类细胞中 ( )A.分裂期的细胞B.需要能量较多的细胞C.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D.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9、(双选)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与结合具有专一性B.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只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有关10、(双选)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组成不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各成分的含量也相同B.白细胞能吞噬某些细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C.不具有流动性的细胞膜一定不具有选择透过性D.不同细胞对同一种物质的吸收量不同,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注意:《名师面对面》P23跟踪训练4 《课时作业》P277—7、8、10、11二、细胞器的分工合作错题题号()思考与讨论二:1、植物细胞一定有叶绿体吗?2、为什么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比别的细胞多?3、请用文字和箭头简要描述糖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练习巩固二:(一)、单选题1、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能产生ATP,但形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不同B.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双层膜结构,其中所含酶的种类相同C.两者都含有磷脂、DNA和多种酶,而叶绿体中还含有色素D.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叶绿体囊状结构堆叠成基粒2、某同学观察血涂片时,发现有一种白细胞中,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的数目明显多于其他细胞,你认为这种细胞最可能是 ( )A.红细胞B.浆细胞C.效应T 细胞D.淋巴细胞 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下列哪一项不.会上升 ( ) A.线粒体的数量 B.核DNA 含量 C.自由水的含量 D.核糖体的数量4、对绿色植物根尖细胞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 、T 、C 、G 、U 五种碱基组成如下表,则该细胞器中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 A 、CO 2+H 2O ―→(CH 2O)+O 2 B 、mRNA ―→蛋白质C 、C 6H 12O 6−−→酶2C 2H 5OH +2CO 2+能量 D 、C 6H 12O 6+6H 2O +6O 2−−→酶6CO 2+12H 2O +能量 5、秋天,在温室内,一种仙人掌的茎和“叶”长刺的基部常常会渗出一种白色的晶体状颗粒,尝一尝有较甜的味道。
与上述现象有关的细胞器是 ( )①核糖体 ②线粒体 ③叶绿体 ④高尔基体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B.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C.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7、 用35S 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图中曲线所指代的细胞结构相同的是 ( )A .b 和d ;c 和fB .c 和f ;a 和eC .a 和e ;c 和dD .a 和d ;b 和f (二)、双选题:8、下列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没有叶绿体的细胞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 .没有DNA 的生物都不能完成性状遗传C .没有线粒体的细菌也可能进行有氧呼吸D .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 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B .RNA 聚合酶和抗利尿激素可在人体同一细胞中合成C .溶酶体内的酶是由内质网加工后经囊泡运入的D .蓝藻细胞可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0、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B.人体内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共有46个DNA 分子C.人的垂体细胞中也有胰岛素基因和生长激素基因D.内质网与细胞膜相连,不与核膜相连 11、下列生命活动与生物膜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 B.氨基酸脱水缩合 C.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D.mRNA 的转录和翻译12.对植物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 、T 、C 、G 、U 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25%、10%、30%、20%、15%,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器无膜 B .该细胞器能固定CO 2 C .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D .该细胞器可以进行能量转换 (三)、非选题:13.下图为人体组织细胞及其相关生理活动。
请据图回答: (1)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甲、乙两种不同细胞的形成 是 的结果。
(2)甲、乙细胞内产生CO 2的主要场所是 , 两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3)若甲表示胰岛A 细胞,则①表示 ,①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
(4)若甲为甲状腺细胞,则其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乙)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 (成分)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甲→①→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的功能。
14、某同学在观察自制淡水生物装片时,结合所学的知识绘图如下。
请分析回答:(1)上图是 细胞,图中含有DNA 的结构是 (填标号)。
(2)图中具有单层膜的细胞结构是 (填标号),膜的化学成分有 。
(3)图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膜是。
(4)在光照充足时,给细胞提供含14C的二氧化碳,在结构⑨中14C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 __ _ 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
(5)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要通过结构2进行,其方式有:①胞吞和胞吐,这与膜的有关;②K+通过方式进出细胞,与膜的有关。
(6)在人体内,通过激素调节水盐平衡,此激素合成之后是按照的方向运输的。
15、如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_ _______进入细胞核,表明这转运具有___ ___性。
(2)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__________ ______具有疏水性和______ ______具有专一性。
(3)若该细胞是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有_________ ___。
(4)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____ ________,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可见有____ ____存在。
(5)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最易受损的细胞是__ ______(填序号)。
①脂肪细胞②淋巴细胞③心肌细胞④口腔上皮细胞(6)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此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 __。
注意:《名师面对面》P27跟踪训练2;P28典例引领;P29跟踪训练3、4 ;P40跟踪训练1 《课时作业》P283—3、4、6、7、8、10、11、12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思考与讨论三:1、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应选择具备哪些条件的细胞做实验材料?2、什么情况下,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可以自动复原?3、K+可以通过哪些运输途径进出细胞?4、为什么低温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练习巩固三:错题题号()1、一U形管中装有等量两种不同的溶液R和S,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
与S相比,R溶液浓度较低。
右图中阴影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
当U形管内达到平衡时,溶液表面与浓度的关系是 ( )A.右侧较高,两溶液浓度相等B.右侧较高,且右侧浓度较高C.左侧较高,且右侧浓度较低D.两侧高度相等,浓度相等2、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①加清水②制作装片③观察质壁分离④加0.3g/mL蔗糖溶液⑤观察细胞复原⑥观察正常细胞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⑥④③①⑤C.①②③④⑥⑤D.⑥①②④③⑤3、如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的变化是 ( )A.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B.加酶前a侧液面上升,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等于a侧液面C.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A.A>B>C B.A<B<C C.B>A>C D.B<A<C5.下列关于物质X跨膜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如果X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则在一定范围内,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B.如果X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C.如果X(氧气除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则其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D .如果X 是脂溶性的物质,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般是协助扩散 6、 如图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