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11年新名词
2011年新名词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出处: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重大命题。
内容:《决定》不仅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即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
这四句话、二十四个字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决定》还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主要任务,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是在继承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链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处: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1.文化的内涵与结构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结构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最核心的部分,其次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再次是世界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民主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内在契合性的表现1)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统一论哲学。
本体或本源内在于现象或表象,现象或表象分有本体或本源。
2)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3)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4)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大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在政治上,文化建设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经济上,文化建设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社会上,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际上,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为实现中国梦和国家复兴目标,必须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实施和保障措施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地位、重要性、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国际地位、实施路径、保障措施。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基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在于塑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激发全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引领,推动文化建设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当前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市场需求复杂多样化,文化产业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电影产业改革为例【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
纵观世界文明史,一个民族最被后人铭记的恰恰是它的璀璨文化,西方有古希腊与古罗马,东方有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迅速。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梳理新中国电影文化由电影事业到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全景式过程——试图探寻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答案往往隐藏在历史之中,笔者通过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电影史的发展,得出了市场化才是文化发展的最终选择。
文化产业满足的是精神消费需求,更强调尊重消费者的“自我意志”,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完成由文化管理者向文化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支持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各个文化产业领域,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市场化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
“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作者:谭文劲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4年第01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整体谋划,联动推进,正是科学把握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特征,顺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领会顶层设计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牢牢把握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盘棋格局和强大合力。
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抓住这个“牛鼻子”,有利于集中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切实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把握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协同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改革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配合和支撑,没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改革协同跟进,经济体制改革也很难深入,甚至会阻碍和延缓经济体制改革,它们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步消长的关系更加明显更为紧密。
破除思想观念误区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并存 、 主动改革和被动 改革并 存 、 想要改 革 和不会改革并存 。这些现象使一些 人
产 生 置 身局 外 的错 觉 ,表 现 出 某种 抵 触 情 绪 和 消极 态 度 。积 极 引 导 广 大 文 化 工 社 会 条 件 发 生 了 深 刻 变 化 。 与之 不 相适
应 当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
导的经营性 文化产业 长期依赖政 府 , 发
应的文化体制不改革 ,以马克思主义为 投 入不 足 , 荣 缺 乏 后 劲 ; 当 由市 场 主 繁 应 神支 撑 的社 会 主义先 进文 化 就难 以繁 展 缺 乏 活 力 。现 在有 些 人特 别是 一 些 国 荣, 以公有制为 主体 、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有艺术表演 团体 的领导认为 ,这次文化
领导专 稿
受 不接 受 。一些 艺术 表 演 团体 以演 出 为 中心 , 向群 众 、 闯市 场 的成 功 实践 无 面 勇
讲 “ 术” 算 。经 营 性 文 化 单 位追 求 经 济 效 益 的 同时 也 必讲 社 会 效 益 ,公 益 性 文 化
的平 均分 配 , 而是 质上 的高 度 统一 , 过 通 改 革使 二 者 统 一 于 繁荣 发 展 社 会 主义 先
维普资讯
领导专稿
■全 哲洙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 中央作 出的
一
项 战略决策 。面对这一关 系全局 的重
大改 革 , 们 必 须 进 一 步 解 放思 想 、 变 我 转
观念 , 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 力破 牢 着
除 一些 思 想误 区 。
的重 大 意 义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深 入 发 展 和 对 外 开 放 的 不 断扩 大 ,文 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7.18•【文号】•【施行日期】2024.07.1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时政热点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政治生活角度(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三个代表”相一致。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文教力是综合国力之一。
(3)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生活角度(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包容性,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
(3)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软实力。
文化生活(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科技、人才、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参政意识和能力,推动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文化渗透加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4)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5)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文化塑造人生。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6)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生活与哲学(1)物质决定意识。
新形势、新条件下,文化改革和发展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2)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文化强国构想的不断深化和发展)(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谈谈你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体会与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体会与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我对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并认为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激烈复杂的国内环境,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原地踏步,而应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改革,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制度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
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要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通过改革去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建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培育创新激励机制,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同时,改革还要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再次,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不能完全寄托于个别领导者或部门的努力。
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改革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只有真正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形成改革的磅礴力量。
笔者深知全面深化改革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我从不同方面深入思考和体会。
首先,改革要深入到基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的需要息息相关。
改革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诉求,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
其次,改革要求解决好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博弈和矛盾,要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改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此外,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协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文化传播 公开课
(2)、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 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走 出去)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引进来)。
金秋的北京。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 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电子读物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什么是文化传播
1、含义: 2、文化传播的途径 3、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媒(传播媒介)
(1)发展阶段:口语 文字 印刷
注意:新媒体的出现,并不 意味着旧媒体消失,各种 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
网络
电子
推 广
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 (2)大众传媒
①形式: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文化传播的典范,意义何在?
这对于我们今天发展文化有何启示?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文化传播的意义——
既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又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待文化传播的
正确态度) (1)、我们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传播渠 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 。 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更生动、形象 和真实。 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娱乐 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 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 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 口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
理解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理解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案3:9.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1.中华民族探索文化复兴的历程(1)近代中国证实了一个历史结论:“____________”论,“____________”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2)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落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____________文化。
(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____________。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以____________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推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协调发展。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____________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思】探究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刍议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
刍议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摘要: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
要完成这一重任,改革文化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改革我国文化体制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去粗取精,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积极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
胡锦涛在2010年7月23日主持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用“三个关系”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号召全党,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那么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一、文化体制改革是应对全球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加强与国外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提高“软实力”,就要改革文化体制,提高文化竞争力。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要改革文化体制,提高文化竞争力,改善政府管理文化的方式。
文化体制改革需要理论上的支撑。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制定需要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成果可以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很多借鉴,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有相交的部分,但文化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具有诸多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特征,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不能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理论的替代,而且由于这种改革的风险性更强,这就要求理论准备要更加充分与成熟。
“五位一体”之文化篇
“五位一体”之文化篇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文化一旦停滞僵化,就必然走向消亡.如果我们不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我们的文化就必然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如果我们还用旧体制、老办法去推动文化建设,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在文化传播和表现手段上还用以前那一套,就必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文化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与物质产品生产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在民主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中产生的。
要尊重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律,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相结合,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为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创作提供广阔空间。
决策参考信息
【领导讲话】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章来源:新华网2010-07-30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胡锦涛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纲要。
序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普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十分活跃,精品不断涌现、市场日益繁荣。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
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有感
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有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翻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宏篇,我们不难发现全会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全会最后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文化强国”不像“经济强国”,不太好用具体指标衡量,主要是对内引领我们要重视文化和发展文化,对外其更多指的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2.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3.“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4.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只能在下述条件下来考查每个原理:(一)在其历史发展中;(二)在和其他原理的联系中;(三)在和具体历史经验的联系中。
”这段话表明( )A.真理是抽象理论的综合B.真理离不开具体的条件C.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经验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C.资源条件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6.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
毛概
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近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的民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使用和空前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关注。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
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
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应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层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笔者认为基层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
要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
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