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三、教学内容1. 词条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及例句。

2. 故事分享:讲述与“不求甚解”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

3. 方法指导:介绍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实践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四、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出处,分享相关故事。

2. 第二课时:讲解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出处及例句。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实践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内容。

2. 视频:播放与“不求甚解”相关的短视频,增强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讨论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是否存在困惑。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3. 教学调整: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九、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与“不求甚解”相关的文章、书籍,提高阅读能力。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不求甚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版本和使用情况
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学难点:掌握成语“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用“打基础”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内容,向学生简单讲述成语的基本功用。

2.讲解(15分钟)
用电子板书展示成语“不求甚解”的拼音、释义和例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结合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拓展(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让学生通过例子体会成语“不求甚解”在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
请学生用一两个语段,展示对“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对疑问
进行解答。

5.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重写《红楼梦》相关段落,并用“不求甚解”这个成语进行运用。

三、落实策略
本节课的落实策略主要是通过电子板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不求甚解”的用法和运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们对成语“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上交的作业和课堂展示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总结。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

初中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1. 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

2. 不求甚解在阅读实践中的应用。

3. 如何在阅读中做到不求甚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与起源(10分钟)1. 教师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过分追究字词的意思,而是把握整体内容。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 教师介绍不求甚解的起源,让学生了解这一阅读方法的历史背景。

三、阅读实践(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篇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2. 学生独立阅读,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暂时放下,继续阅读。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受,不强求理解每一个细节。

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不求甚解的心得体会。

2. 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实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做到不求甚解。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他们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的认同度和实际效果。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乐趣。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

不求甚解教案范文教案:不求甚解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一节语文课教案,主要针对初中学生。

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能够在阅读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教学内容是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对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示(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训练,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4.判断和推理(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活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并给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

5.复述(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复述。

每个小组进行复述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意见和评价。

6.总结(5分钟)教师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不求甚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言谈举止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是否能够进行判断和推理。

3.学生的复述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流畅表达。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训练,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在阅读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还有少数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要求理解不深,需要多加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设计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话,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含义。

2. 讲解:详细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5. 总结:总结“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强调其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评估其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一些其他文献中关于“不求甚解”的论述,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2.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尝试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分享学习心得。

七、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并非忽视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

2.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避免陷入盲目学习的误区。

八、教学准备1. 教材:《庄子·逍遥游》等相关文本。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成功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的事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资料和教学内容。

九、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不求甚解》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掌握文章主旨,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背景、文章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成语、典故,如“不求甚解”、“疑邻盗斧”等;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首先,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强调“不求甚解”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文章中提到,‘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并不是指对事物一知半解,而是要把握重点,避免陷入繁琐的细节。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阅读效率。”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中的观点。
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然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各组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值得我们质疑的地方?‘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是否适用?请举例说明。”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不求甚解”的读后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不求甚解》,完成以下阅读理解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描述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精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毛泽东的《不求甚解》一文。

2.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3.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2.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和幽默的表现手法。

3.探讨文本对生活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或一个图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例如:“天气变化很大,有时候很热,例如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有时候很冷,例如坐在公交车上,感觉到很冷。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在公园里走走感觉到很热时,这热到底是因为什么呢?”2.阅读课文:教师展示文章,鼓励学生阅读,必要时,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此文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的反映。

然后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理解课文:学生可以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些难度较大的词汇,和理解不深的地方。

4.分析文章:当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后,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深入反思,教师应用一些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这些问题包括:(1)主题和段落的关系。

(2)文章的文化背景。

(3)诗意语言的使用。

(4)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意义。

(5)最有趣的情节。

(6)文章对读者的启示。

5.语法和写作实践:一旦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题和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中使用的基本语法。

然后学生可以在模仿或模仿文章的基础上,从事写作实践。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类似主题或主题的小作文,以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建立正确的阅读理解。

2.是否理解诗意语言的运用。

4.学生对特定语法规则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5.在写作实践中,学生是否能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作品。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优秀8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二、定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驳论文)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

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

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三、破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梳理第二、三段(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四、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五、思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3篇2019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各位老师们依旧挑战着自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二、教学设想: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

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2.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魅力。

4. 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2. “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不求甚解”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不求甚解”的学习理念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学习方法、人生哲理的文章,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

2.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1. 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

3. 反思作业布置和评价方式,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1.1 课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1.3 问题探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如:“什么是不求甚解?为什么作者提倡这种阅读方法?”第二章:理解与分析2.1 段落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每个段落,理解作者的论述和论据。

2.2 关键词解析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词汇,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3 观点阐述学生阐述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应用与实践3.1 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体会不求甚解的好处。

3.2 阅读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本,运用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3 写作练习第四章:拓展与思考4.1 相关阅读推荐教师推荐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求甚解阅读方法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3 主题演讲学生选择一个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5.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思考如何将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应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深度探讨与批判性思维6.1 文章深层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探讨作者的深层意图和观点。

6.2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互相交流意见。

第七章:跨学科7.1 相关学科知识介绍教师介绍与不求甚解阅读方法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哲学等,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掌握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举例说明其用法和情感色彩。

2. 古诗词鉴赏:选取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和鉴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心得,分享彼此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示例法:展示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阅读古诗词:展示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进行阅读。

3. 解析诗词: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阅读古诗词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巩固“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

3. 向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测学生运用“不求甚解”方法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阅读中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古诗词阅读中。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教学的内容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实际阅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教案课题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单元第四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重点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

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速读思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作家作品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简介作家作品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关于驳论文驳论文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què)。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难点:如何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不求甚解”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不求甚解》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4. 课堂讨论: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不求甚解》的理解和拓展阅读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不求甚解》原文。

2. 与“不求甚解”学习方法相关的阅读材料。

3. 课后作业的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3. 第三课时: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如何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 第五课时: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误解为不认真学习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强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阅读。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学生要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⑴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课件):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⑵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驳论文)3、研读课文:⑴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

不求甚解教案(优秀4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读书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2.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2.把握反驳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上课开始以一个容易被同学“不求甚解”的成语入手(“屡试不爽”或者文末成语“开卷有益”),引出话题“不求甚解”,引导学生回顾《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从而进入文题《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中“不求甚解”的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现今含义: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1 二。

作者简介(学生分享收集的作者信息,教师补充):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又与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____的最早牺牲品。

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____”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三。

检查预习后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5个词语左右);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

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译文2. 课文主题分析3. 文中重点字词解释4. 实例解析“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原文及译文,课文主题分析。

2. 教学难点: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译文及主题分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分享个人观点。

3.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原文,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个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实例分享: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不求甚解”的应用场景。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不求甚解”在生活中的意义。

3. 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是否符合“不求甚解”的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课文内容、字词解释和主题分析。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译文:提供权威可靠的课文版本,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

3. 实例视频或图片:收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的教案

《不求甚解》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求甚解”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求甚解》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探讨“不求甚解”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求甚解》,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求甚解”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传授相关知识。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求甚解”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评价“不求甚解”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不求甚解》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不求甚解》的解析、评论等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4. 教学道具: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复印件或图片。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不求甚解》,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不求甚解”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求甚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1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1
作业两选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知识面进行选择。
再读课文
品味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1、论证过程中作者应用了哪些谁方法?
2、举例论证的使用在本文中很突出,思考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
3、议论文不仅要求行文思路严密而且语言也讲究严密性。
第7段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一句中“真正”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1、思考明确:
A“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怎么理解?
C“活读”怎么理解?
(3)边读边对自己不理解的、的地方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做质疑准备。
1、(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边读边按要求对文章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
预设: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2预设:举例典型、思考全面:古今、中外、正反,各个角度(态度和方法)。
辨析观点
看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反驳他,你会对哪一点进行反驳?
学生各抒己见,但要求:1列出所要反驳的观点。2阐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学习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主要从对议论文写作思路把握以及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的角度来谈)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
练习作业
1、将以下文字和《不求甚解》的第一节文字作比较,谈谈《不求甚解》一文用词的严密性。
人们总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是没道理的。
2、结合你的亲身感受,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认识。(80字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年语文公开课教案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学会正确读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质疑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论点、论据、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对“不求甚解”的把握和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以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来导入。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并分别概括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补充。

2、明确以下字词的读音
咬文嚼.字豁.然贯通要诀.阐.明王粲.
3、明确以下成语的意思
狂妄自大咬文嚼字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四、课文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属于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以上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补充)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是怎样处理的。

六、作业
1、词语抄写。

2、写一段自己的读书经历的作文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