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中考初三第二轮复习教案之《说明文阅读》(1)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说明文阅读》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教学过程:一、了解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命题类型1、判断说明对象及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特征;2、辨析说明顺序;3、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
二、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三、说明文类型举例1、《故宫博物院》事物性说明文2、《大自然的语言》事理性说明文(学生发言,列举初中所学的说明文类型)四、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示例:《故宫博物院》的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对象:物候及物候现象,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还有物候观测的意义(二)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文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学科语文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中考说明文阅读之选择判断文意,拓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说明文的大意;2.了解常见拓展性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如何把握说明文的大意?2.说明文常见的拓展性问题有哪些?(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12345678910“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点。
【评分要点及说明】两种说明方法各1分,作用分析2分,未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扣1分。
16.(5分)⑴(3分)不能去掉。
“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评分要点及说明】只答“不能”不得分。
正向、反向说明各1分,结合文意1分。
⑵(2分)(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或“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
【评分要点及说明】有与答案无关的冗余信息,如“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扣1分。
17.(4分)“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以上三点中任意两点即可,一点2分;未结合链接材料或文意说明,每点扣1分。
1112134、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这句语预示了人类如果任由物种灭绝持续下去的严重后果。
【答案】1、第六次2、列数字作比较3.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信息截取能力、提取能力和表述能力。
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要通读全文,审视题干,确定区域,表述全面。
依据题干走进文本,通过“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几句,判断出上文写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不理性行为。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指导(20201016144711)
说明文阅读指导【本节课复习目标: 】1. 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3、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4、说明文常见题型【说明文常见题型】1 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5.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方法探究:】解题的程序顺口溜: 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考点归类】一、在说明对象上设题1、筛选出文章所说明的对象或说明的中心答题关键:①看题目、开头(全文)2、概括所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即时练习 :1、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二、在说明方法上设题 经常考察说明方法的辨识及作用。
答题思路指导:1、举例子 3、作比较 5、分类别 7、作诠释 即时练习: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2、列数字:准确科学的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突出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4、打比方 :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6、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三、在说明顺序上设题考察说明顺序的辨识及作用(对逻辑顺序的考察较多)A.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B. 逻辑顺序的作用:由表及里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整体到局部地说明了什么,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易 于读者理解。
(1)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古一今。
(朝代、季节、时间•…〉过后”不久”……(2) 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上—下;内—外;东西南北中;四周—中央……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说明文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说明文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说明文,初步感知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如:平实、准确、简明等。
四、互动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
五、实践训练1.教师给出一篇说明文,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包括: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分析说明方法等。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阅读说明文时的不足之处。
一、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旨在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征、原理、功能等。
2.说明文的特点: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通俗性。
二、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理解说明对象:明确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特征。
2.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总分总顺序等。
3.筛选关键信息: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定义、特征、原理、功能等。
4.概括文章内容:根据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1.语言特点:平实、准确、简明。
说明文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
初三语文(下册)_中考说明性文章阅读复习(3)_教案
初三语文(下册)_中考说明性文章阅读复习(3)_教案二、精准的词语表达为宗旨、为核心,然后再去“说”。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性文章的生命,离开了准确性就离开了真实,没有了真实的魅力,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含义确切,判断严密。
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职能:向人们介绍清楚某些事物的基本特征,或解说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等。
因此语言表达要有分寸,做到严谨准确。
所以,说明性文章阅读的复习要特别关注对语言的理解,我们要明确:说明性文章强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借助这些准确的语言,文章要说明什么,我们从中能够读出什么。
今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及其意义。
精准的词语表达、严密的句子逻辑、生动的语段说明。
通过理解语言:获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下面我们来理解精准的词语表达。
首先,我们读懂精准的词语表达中的数字表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在语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作者在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时用了许多精确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现在,我们把这些数字去掉体会一下表达效果的不同。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中考语文专题-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教学方法以例点拨、自主练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导学】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占据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
我们滨州近三年连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说明文阅读的知识。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说明文,包括哪些知识。
学生回顾并积累。
接下来,我们以中考真题为例,来了解一下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
【真题再现2014年滨州】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
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
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
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
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
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
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说明文的文体常识,了解说明文的考点;2、熟悉说明文考察的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技巧;3、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思想素养;复习重点:1、说明的基本知识;2、说明的考点与答题技巧;3、学生的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1、阅读中的综合题开放题解答;2、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的培养;3、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的提高。
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2 课时复习步骤:一、预测考点,明确目标:教师先分析近几年中考说明文命题趋势,然后再指出中考语文说明文出题考点,明确本次专题课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明确课堂的复习目标及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命题趋势: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在练习理解能力的同时,练习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说明文的考点: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3、筛选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5、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6、主题的延伸。
二、回顾文体知识,加深学生感知:说明文知识点回顾结合讲学稿,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已做的说明文相关联系作体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另外,在备考过程中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更应关注社会生活。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2、分类:按说明对象和目的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的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指: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的说明文师强调: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的区别(易混淆的内容)说明对象:介绍的某种事物或事理说明内容(中心):说明对象+特征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请学生分析3、结构和顺序主要结构:(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教案主题: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阅读策略。
2.掌握如何在中考中答题技巧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2.说明文的阅读策略。
3.中考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一下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和其他文体有什么区别。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展示说明文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如客观、直接、具体、实用等。
2.讲解说明文的两种结构(顺序结构和对比结构)及其特点。
3.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使用第三人称、使用客观的语气和数据等。
三、阅读策略(20分钟)1.分析说明文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引入、中间阐述和结尾总结等。
2.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以便提取信息和理解文章。
3.给学生展示一篇说明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进行阅读,并提出问题。
四、中考题型(20分钟)1.介绍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题型和要求,如对信息的提取、推断判断和作者观点等。
2.分析中考题干和选项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3.给学生发放一套中考真题,并进行解题指导和讲解。
五、实践训练(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完成一套中考说明文阅读题。
2.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六、总结反思(10分钟)1.通过讨论和整理,总结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反馈他们在本堂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进行总结和回答学生的问题。
教学资源:1.说明文的例子(图片或文本)。
2.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真题及解析。
3.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模拟题。
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
2.学生对于说明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在中考说明文阅读题中的解题准确率和效率。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说明文的文体常识,了解说明文的考点;
2、熟悉说明文考察的题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与技巧;
3、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思想素养;
复习重点:
1、说明的基本知识;
2、说明的考点与答题技巧;
3、学生的解答能力与表述能力。
复习难点:
1、阅读中的综合题开放题解答;
2、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思想素养的提高。
课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2课时
复习步骤:
一、预测考点,明确目标:教师先分析近几年中考说明文命题趋势,然后再指出中考语文说明文出题考
点,明确本次专题课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明确课堂的复习目标及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命题趋势: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
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题型由主
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所
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在
练习理解能力的同时,练习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
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说明文的考点:
1、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3、筛选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4、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5、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6、主题的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教学重点:
1、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
2、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回顾,谈话法导入)
二、知识回顾(学生归纳发言,总结)
1、说明文的概念;
2、说明文的分类;
3、说明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5、说明方法;
6、说明文语言特点。
三、考点归纳(学生归纳发言,总结)
1 、说明内容(对象)的整体理解,主要信息的提炼概括。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的把握,对关键词、句的辨析。
6、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与解说。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章中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
四、重难点突破
(一)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1、温故知新
例如:已学《苏州园林》一文中,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
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
2、方法归纳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
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
(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事理性说明文可以指出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__的__。
)
3、真题演练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恩施民居------吊脚楼》和《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这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分别什么?﹙学生回答﹚明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说明顺序:
(学生结合已学课文总结)
明确﹙1﹚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典型试题: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恩施民居------吊脚楼》中“吊脚楼是恩施州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一般依山而建,成群罗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
”一句中“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学生答)
明确:不能。
“一般”一词指的是普遍情况,说明吊脚楼大多依山而建,成群罗分布的情况,删去后就不能准确说明,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方法归类
①表态:不能删。
②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演练:“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
”这句中“很”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因为用:“很”修饰“可能”表明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删去后则表明只是一般性可能,不如“很可能”准确。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举例:介绍三人:东坡(中)→鲁直(左)→佛印(右)(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
举例分析:(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般→个别)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结果→原因;主要—次要)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概括→具体)
(三)、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
﹙1﹚总分式:包括“总(概说)--分(具体)、分--总、
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常为并列方式。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层层剖析事理。
2、说说《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的结构。
(学生讨论)
(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
1、掌握说明方法的标志性语言(学生回顾总结)
2、说明方法的作用(学生回顾总结)
3、方法演练(学生练习、讨论、交流、明确)
五.小结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1)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中心句和说明的内容。
(2)方法:如果有中心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同时注意说明文段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表述。
(1)过程:
a、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b、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
c、按照要求加工信息。
(2)“重要信息”具体指:
a、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
b、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映作者态度主张的内容;
c、表述新信息的内容(新发现、新概念、新进展);
d、对新发现、新概念等新的知识进行解说的内容。
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2看清问题,3题文对应,4找信息区
5筛选,比较,排除。
整体阅读知大意,关键语句看仔细;
题文对应别忘记,筛选比较要铭记。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阅读《城市给了我们什么》,完成文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