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一)(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一)(含答案)

绝密 ★ 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一) 本试卷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2018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

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

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

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

最新-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 精品

最新-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课标卷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陕西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30706)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30706)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

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

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

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

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最新-陕西省2018届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最新-陕西省2018届高考全真模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年高考陕西省全真模拟试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I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成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之邦,最重服坤,“衣食住”,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雜、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

最简单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险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陕西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一)及答案

陕西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一)及答案

陕西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刑徒兵制是一种征发刑徒为兵的制度,一般由皇帝颁发诏书,变更特定刑徒原来所服之刑,代之以从军打仗,戍守边疆。

此种制度孕育于战国,流行于秦汉。

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当兵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庶民和奴隶只能充当徒卒或私养。

商代士兵的主要来源是“众”,这些“众”是王族和其他贵族的族众,属于统治阶层。

在西周,只有“国人”才能当兵。

战国以后,各诸侯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为扩大兵员相继实施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开始实行普遍兵役制,要求所有适龄的健康男子、适役的人员都要服役,甚至刑徒也被征发充军。

秦至西汉前期,国家武备由京师南北军和郡国兵构成,集兵方式采用义务兵役制度,只有遇到紧急军情时才大规模使用刑徒兵。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二年冬,陈胜部将周章率十万大军兵临函谷关,军情紧急,秦二世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发骊山徒击破周章军。

此次发刑徒为兵,属于非常之举,而非常制。

汉初,刘邦曾使用刑徒兵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这次使用刑徒兵的背景是陈稀的叛乱尚未结束,对于讨伐淮南王英布面临着无兵可派的困境。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问题突出,自耕农日益减少,秦和汉初以来的征兵制开始遭到破坏,加之对外战争规模巨大,发刑徒为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汉武帝击朝鲜,平南越吕嘉,平益州、昆明反叛均使用了刑徒兵。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成为地主经营地产的主导形态,刘秀“度田”的无果而终,意味着国家的“不抑兼并”,最终导致大量编户民流亡或投依田庄,征兵制的社会基础面临崩溃。

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乙)卷(陕西卷)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乙)卷(陕西卷)试题及答案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乙)卷(陕西卷)详校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8年陕西省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北京正研究试点建设全市首条封闭式的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天通苑至中关村,起到保障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等地区的上班族往返上地、中关村的自行车骑行通勤需求。

与厦门的自行车高速路主要满足休闲、观光不同,线路连接的是工作区与居住区,首先要满足的是通行“刚需”。

多年来,一些城市新规划道路没有慢行系统,或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公众所需,自行车道被占用等现象较为常见,骑车出行很不方便。

但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出现,自行车又重新进入公众生活,骑车出行逐渐变得普遍。

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道路建设也日益重视慢行系统,新建道路多能确保自行车的通行权。

“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自行车的城区间交通线路。

这些专用通道两边虽然不是全封闭,但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因此不设红绿灯。

该路段禁止行人行走及汽车行驶,这使得骑车人能以较快的速度在上面骑行。

自行车“高速路”对国人来说较为陌生。

当前,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更多地偏向于机动车,使得城市道路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这往往会造成交通的拥堵。

如果靠修建机动车道路去改变拥堵现状,提升出行效率,成本比自行车路要高很多。

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本,自行车高速路相对来说要求都比较低,而且灵活,工程量比机动化快速路小很多。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高速路”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不仅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能缓解城市拥堵的压力。

但也有人对自行车高速路持谨慎态度,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就认为,对于道路条件巳经基本形成的主体城区,就不适宜大规模建设自行车快速路。

不仅如此,也有一些上班族心存疑虑,家住天通苑附近的马女士说,通行的很多自行车可能是共享单车高速路修成之后,在早晚高峰使用期间,会不会面临调度上的难题?此外,电动自行车能不能上路?自行车“高速路”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拥堵路段?有专家表示,这其中的车辆调度、安全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都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功课。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陕西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陕西卷)5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陕西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字符号讲,也不是从字学“六书”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的,写起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是从汉朝的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网络百科全书可以像维基百科一样纯公益,也可以像互动百科一样拥有盈利模式。

但让知识归知识、商业归商业,则是运营主体必须恪尽职守....的一条职业道德底线。

②一面是城市土地寸土寸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另一面是自行车高速路封闭式、全程无红绿灯,这已决定了自行车高速路的修建难以遍地开花。

③当违法代价远低于守法成本,违法反而会成为一种经济理性,只有让违法者得不偿失,令违法者自食苦果,才能以儆效尤....。

④《三国演义》在我国影响巨大,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⑤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只有避免一味地庸俗吹捧、说些隔靴搔痒....的外行话,才能真正做到切中肯綮。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目前热销的保健品,酵素被媒体宣传具有减肥、保健、排毒、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然而据专家的解释,喝酵素还不及喝酸奶来得实在。

B. 社交网络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用户分享,然而分享者会基于个人趣味和利益考虑筛选选取信息,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

C.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承认个人和企业有经济利益诉求、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

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

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

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

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

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陕西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刑徒兵制是一种征发刑徒为兵的制度,一般由皇帝颁发诏书,变更特定刑徒原来所服之刑,代之以从军打仗,戍守边疆。

此种制度孕育于战国,流行于秦汉。

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当兵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庶民和奴隶只能充当徒卒或私养。

商代士兵的主要来源是“众”,这些“众”是王族和其他贵族的族众,属于统治阶层。

在西周,只有“国人”才能当兵。

战国以后,各诸侯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为扩大兵员相继实施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典型。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开始实行普遍兵役制,要求所有适龄的健康男子、适役的人员都要服役,甚至刑徒也被征发充军。

秦至西汉前期,国家武备由京师南北军和郡国兵构成,集兵方式采用义务兵役制度,只有遇到紧急军情时才大规模使用刑徒兵。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二年冬,陈胜部将周章率十万大军兵临函谷关,军情紧急,秦二世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发骊山徒击破周章军。

此次发刑徒为兵,属于非常之举,而非常制。

汉初,刘邦曾使用刑徒兵平定淮南王英布反叛,这次使用刑徒兵的背景是陈稀的叛乱尚未结束,对于讨伐淮南王英布面临着无兵可派的困境。

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问题突出,自耕农日益减少,秦和汉初以来的征兵制开始遭到破坏,加之对外战争规模巨大,发刑徒为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汉武帝击朝鲜,平南越吕嘉,平益州、昆明反叛均使用了刑徒兵。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成为地主经营地产的主导形态,刘秀“度田”的无果而终,意味着国家的“不抑兼并”,最终导致大量编户民流亡或投依田庄,征兵制的社会基础面临崩溃。

同时,刘秀担心归附的军阀拥兵自重,地方将领利用地方的常备兵谋反,于是在建武七年下诏罢郡兵,刘秀的这些罢兵措施,实际上等于废除了秦汉以来长期实行的正卒制度和更戍制度,导致“郡国无常设之兵,关隘无人驻守,而且国境地带也无当番守望的戍卒”。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原卷版)

精品解析: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原卷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

展览不仅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关注度,也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

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从书斋走向展厅。

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换与形式的改交,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展览赛事的推动下,书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书法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书法创作过去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记录的只是书家日常的书写体验,个人化的自娱自乐色彩农厚。

而如今,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随着展览赛事的频繁举办与艺术市场的升温,书法展逐渐成为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

参展、获奖、成名被热衷此道的书法创作者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已直接影响书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其明显表现在书法创作以展厅效应、流行时尚、评委喜好等非艺术因素为标尺的“展览体现象”应声而出,“民间书风”“明清调”“流行书风”“二王贴学”“获奖体”“评委体”,闪亮登场,一哄而上,作品风格趣味、形式设计倾向性、模式化趋同,不少展览作者在纸张、用色、裁剪、拼贴上无所不用其极,对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远远重于作品内在品质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内涵贫乏者多。

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被无形的展赛之手不断消解。

从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娱书写与私密性展示交流,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书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间与展示效应,展览介入书法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就展赛对艺术传播交流推动而言,展赛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模式;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创作者艺术觉悟的考验,也是展览主事者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安区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有很多好故事,需要作家去挖掘和表现,作家的写作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我们不间断地翻译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国读者阅读优秀作品的世界同步性增强了。

与之带来的效应就是,中国作家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营养的同时,也能积极参照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这能激发、激活作家们更多的创造性,作家们也写出了更多的好作品。

因此,也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

在以往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也开始出现以中国人的眼光来评价世界文学的尝试了。

从2001年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都邀请专家、学者、作家组成评委会,来评选新世纪最佳外国小说,给出了中国人评判当代世界文学的标准。

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评审机制,连续十多年,评选颁发“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这个奖所颁发的世界各国作家中,有的如勒·克莱其奥,后来也很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中国的世界文学奖项有眼光,很专业,受到了一些外国重要诗人和作家的关注和赞许。

事实证明,没有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文学眼光,这种奖项的设立是不会成功的。

这些年,中国作协和地方作协也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国际作家写作营、国际作家写作计划等活动,深度开展国际作家交流。

在广泛的、与世界各个语种的作家诗人的交流中,中国作家以自身的魅力成了世界了解中国人心灵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中国当代作家在交流中,也激发出对自身文学和文化的自信。

近年来,中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安徒生文学奖、雨果文学奖、入围国际布克奖也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已经建立了对话,继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也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评价和研究体系,这也使得中国作家进一步有了信心。

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这样的成就,跟我们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家继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老树上生出的新枝,他们既受到了中国本土的文学、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他们跟世界文学也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全国卷I)[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全国卷I)[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全国卷I)[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四)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犹如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桥,哲学家们站在桥上看自然和社会,有的站在靠近自然一端,有的站在靠近人类社会一端,有的站在中间段。

于是,依在桥上的站位不同,可能就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从《尚书》中的“允执厥中”、《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礼记》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中间段。

但在皇权的裹挟下,其又倾斜于社会伦理一端,突出纲常伦理,从“四书五经”的主体内容足可以看到这一点。

直到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思维向自然一端漂移。

尽管如此,至今我们仍习惯于把哲学侧重归属于社会科学。

因为中国思维方式的根在中间,这决定了它看待事物须整体关联,统筹自然和社会,突出系统性和整体性。

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解剖学的中医学;也因此,中国有了有别于西方油画的国画。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整体关联的系统思维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这种系统性又是不完全、不稳定的,因为它高悬天地概念代替真实自然,虚置了自然界。

同时,也因其倾斜于社会一端,虽形成了视天地人为一体的系统思想,但它不究天地存在之理,从而形成了不拜物、不重商的伦理思想,使中国文化单向发展。

在西方,虽然也有不少关注社会伦理的著作,但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多是从几何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角度探究自然界,其哲学思想的主体是倾向于自然。

这种思维方式因其站位在自然一端,强化了一种不断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形成了一个以不断分解细化为特征的实证科学体系。

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识、利用自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需要设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然后解剖分析。

因缺乏一种整体关联的系统存在思想,实践中难以解释“南橘北枳、形同味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现象。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高校2017年新生录取结果已相继出炉。

面对高考录取结果,有人欢喜有人忧。

高考发挥失常或对录取结果不满意的学生,是打算“破釜沉舟”再来一次,还是寄希望于在大学表现突出实现“逆袭”?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1名参加过高考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若高考结果不理想,66.5%的受访者可能选择复读。

强优补短(58.8%)和调整心态(56.9%)被认为是复读阶段最重要的事。

“复读是我实现梦想的途径。

”刘军表示,他对厦门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情有独钟,“高三模拟考的成绩也证明我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水平,复读时看考试情况可以再调整”。

石邵阳介绍,复读班上绝大多数同学的高考成绩是提升了的,也让他认识了很多朋友,“但复读也相对让我‘老’了一岁,可能以后结婚生子等计划都会推迟一年”。

他认为,有得有失,“既然选择了复读,那就把心静下来,踏实走完这段路,努力给自己一个最好的交代”。

46.2%的受访者认为复读值得,因为大学会直接影响未来人生;44.1%的受访者认为复读是为人生目标而努力。

同时,38.1%的受访者坦言有心理压力和题型变动等风险,23.7%的受访者担心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11.2%的受访者认为出国、考研等都能弥补高考的失利。

21.6%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情况而定。

受访者认为复读阶段最重要的是强优补短、巩固基础(58.8%)和调整心态(56.9%)。

其他还有:坚持信念(40.7%),得到老师父母朋友的支持(39.1%),反思与改变学习方法(35.2%),选择一个好的复读学校(24.2%)和严格自律(19.0%)。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积蓄力量,厚积薄发上二本,嫌地区偏远;上专科,忧地位低下;复读,怕白费时光。

可是,人生哪有十全十美?人生何处不是有舍有得?我们都应当有要强之心,勤奋刻苦,不言放弃,今年的成绩绝对不是最强实力。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西安中学高2018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一)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是新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特征。

展览不仅提升了书法的社会地位与民众关注度,也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学习热情。

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从书斋走向展厅。

这种变化,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转换与形式的改交,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展览赛事的推动下,书法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书法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书法创作过去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记录的只是书家日常的书写体验,个人化的自娱自乐色彩农厚。

而如今,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随着展览赛事的频繁举办与艺术市场的升温,书法展逐渐成为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

参展、获奖、成名被热衷此道的书法创作者视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务,已直接影响书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其明显表现在书法创作以展厅效应、流行时尚、评委喜好等非艺术因素为标尺的“展览体现象”应声而出,“民间书风”“明清调”“流行书风”“二王贴学”“获奖体”“评委体”,闪亮登场,一哄而上,作品风格趣味、形式设计倾向性、模式化趋同,不少展览作者在纸张、用色、裁剪、拼贴上无所不用其极,对作品外在形式的考究远远重于作品内在品质追求,形式炫人耳目而内涵贫乏者多。

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被无形的展赛之手不断消解。

从传统文人书斋式的自娱书写与私密性展示交流,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书法的形式能量、交流空间与展示效应,展览介入书法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就展赛对艺术传播交流推动而言,展赛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竞技模式;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是对创作者艺术觉悟的考验,也是展览主事者必须认真应对的课题。

当代书法创作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与状况并不意外,从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当代书家面临消费时代种种诱惑,容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朝学执笔,暮夸其能”。

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不少书家仍然缺乏敬畏之心。

当前艺术市场的活跃,为书家以艺术创作获取经济回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职位、名望等非艺术因素对书法艺术市场价值的影响,则引发书家、书友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热衷名利、自我炒作者不乏其人,浮躁心态蔓延,自与风流蕴藉之气无涉。

当代书家唯有摆正心态,以道义、清简、虚旷为怀,挣脱名利物欲诱惑与牢笼,潜心创作与学术研究,方可期以大成。

(节选自蔡清德《光明日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展览的推动下,书法从传统文人闲暇之余的雅玩清赏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这使得书法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

B.因为书法展览的推动,导致当前书法发展状态呈现两面性,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又存在明显的偏失与缺憾。

C.书法创作在过去具有深厚的个人化色彩,是一种私密的书斋艺术,更多体现的是纯粹的个人审美认知与艺术趣味。

D.现在的书法与公共展览紧密相连,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展览就是检测书家艺术水准,衡量书法作品价值,引领书法创作潮流的“风向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当前,参展、获奖、成名等因素直接影响书法家书法创作取向与价值评判,“展览体现象”的出现,就是显著表现。

B.书法展赛事在不断消解书法家个性意识与独创精神,展赛中流行跟风现象导致许多展览作品给人似曾相识甚或千人一面之感。

C.从展览作品所呈现的问题来看,书法家必须要单独面对如何利用好展赛舞台,规避各种自觉不自觉导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D.如今引发书法家对名利强烈的欲望与追求的直接原因是不少书法家对待艺术、对待传统仍然缺乏敬畏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展览赛事的活跃,提升了民众对书法的关注度,促进书法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书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B.“获奖体”“评委体”等书法形式的出现,意味着书法创作有了模式化倾向,书家对作品外在形式的包装注重度高于内在品质的追求。

C.传统文人书斋式书写转向大众公共空间的展陈与传播,扩展了书法创作的形式范围,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D.在当代书坛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书法家不注重作品内涵,在诱惑丛生的市场经济面前又缺少引导,自然会迷失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尊周海亮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粮尽弹竭。

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

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

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拣垃圾。

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

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

只要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还是那个骄傲的年轻人。

他的领带会打起漂亮的结,他的西装口袋里会插着洁净的手绢,他的皮鞋,一尘不染。

他把六个垃圾箱在租住的小区里一字排开,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

每天都有收获。

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

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然后,待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

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

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

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

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俄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拣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

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见到了那个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那个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

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

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

”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

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

”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

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

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你不是白手起家。

”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是啊。

”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

那时我并不知道那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可是我没有拣到花瓶……”“你拣到了。

”男人说我亲眼见你拣起那个塑料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你肯定也知道……那么独特的花瓶,你不会当它是一件废品……”“可是我真的没有拣到花瓶。

”他说,“如果拣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因为我找到了工作……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

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他盯着那个男人,突然产生出一种厌恶并且愤怒的感觉。

很显然,那个男人记错了。

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

他绝不会漏掉。

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真的没有花瓶。

”他说,“我没拣到你的花瓶。

”“你不必害怕,我不会跟你要的。

再说花瓶早被你卖掉了,还怎么要?”男人说,“可是你不承认,就不对了。

现在我生活得很落魄……前几年下岗,做生意,赔光了家底,贷款……老婆也跑了……近来我常想,假如那一天,我没有把那个花瓶送给你,该是另外一种生活吧……”他低下头,不再说话。

本来他带了很大一笔钱,这笔钱,也许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如果男人真的有那样一个花瓶的话,然而最终,他没有拿出那笔钱。

他认为没有必要。

他不想将那笔钱送给男人。

他离开。

走到门口,他扭头,认真地对男人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

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虽然正经历生活上最艰难的时期,但是穿着还是很整洁,这说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尊心在主导。

B.“他”想放弃那些整齐的“垃圾”,又不想放弃,其生存欲望还是要强于自尊心,说明物质基础决定一切精神品质。

C.“他”和那个男人在是否拣到花瓶上产生分歧,争执不已,所以故事没有按照读者预期的方向发展,体现出小说情节设计自然而精巧。

D.“他”本想报答那个男人的恩情,但由于彼此间出现误会,滋生“他”的愤怒之情,致使“他”未能如愿报答。

5.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文中哪些细节暗示出“他”当年并没有发现那个很值钱的花瓶?(5分)6.作品以“他”不把那笔钱送给男人为结尾。

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张充和:“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宋宇晟民国时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大姐张元和,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张充和,擅书法昆曲,成为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

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

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

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于是就到北大旁听。

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张充和的数学得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