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
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来源:百度作者:不详论文学翻译的风格再现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明确翻译的定义。
《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的解释是:express (sth. spoken or esp. written )in another language or in simpler words to turn into one’s another l anguage。
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著作《语言与翻译》中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寻找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等值语言: 首先是意义上的等值, 其次是风格上的等值。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上述五种解释虽然大同小异,都传递了翻译的原则,即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但是,仔细思量之后,奈达先生的解释无疑更全面、更具体地说明了翻译的要旨所在。
诚然,翻译之首要在于准确而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意义;同时,翻译中应致力于再现原语的文体风格特点。
研究文学翻译,其次要明确什么是文学及其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论文导读: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
风格再现,浅析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
关键词:风格,翻译,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活动。
这个活动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原著。
在中国,最流行的几种标准包括严复的“信、达、雅” 标准,其中“信”的含义是只有通过重构原始风格的方式,目标语言的翻译才能获得成功。
不少中文翻译家认为风格是虚幻的、模糊的,风格只能被人们体会到而不能解释出来。
这种观点会阻碍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翻译实践。
风格是文学作品中固有的作重要的元素,我们不应该忽视风格在两种语言间转换的翻译。
以往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家都强调了风格翻译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原文风格的再造上。
风格是意义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博士论文,风格再现。
这给了我们更多有关这个作家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的线索。
没有风格的传递,我们就无法做到忠实原创作品。
1. 风格的定义风格被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常被用来衡量一篇文章的翻译是成功与否。
尽管“风格”这个术语是常见于文学评论家和文体的学习者的研究中,但我们还是很难给它一个适当的定义,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范围都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对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千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常被视为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概括“风格”——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指的是文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Liu,1991:122)。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中,风格特点一般用模糊表达诸如“宏大”、“简洁”、“易碎的”、“平实的”。
这些特征几乎不能在细致或复杂的文本中得以完全的展现和应用。
2.文学作品风格的可译性2.1 风格的可译性尽管在风格的再造中存在诸多难点,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学家仍然认为风格是可译的。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他的“翻译原则散文”第一章中指出:“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strongly felt,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original work.”(Tytler, 1813;Liu, 1991:105)在我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时候也强调要从修辞、词汇等方面体现原作风格。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详细描述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过程 中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 知习惯。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传递原文的 文化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 义。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 文本时,适当添加注释或解释可以帮助读者 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04 翻译风格的影响 因素
语言文化差异
个人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也会影响其翻译风格,使得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以及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探究译者的翻译风格及其影响因素。
表达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语气和语境。在翻译过 程中,根据原文的情感色彩和语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例如,在翻译一些 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本时,使用平实的语言可能会失去 原文的情感色彩,而使用夸张或强调的语气则可以更好地 传达原文的情感。
文化背景的传递
总结词
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的传递也是体现翻译 风格的重要方面。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达。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 景或专业术语的词汇,选择准确的翻译词汇尤为重要。例如,在法律文本中,使用“法人”而不是“公司”更符 合法律专业术语。
句子结构
总结词
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安排也是体现 翻译风格的重要方面。
VS
文化适应
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表达方 式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适当 地进行文化适应,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译者的风格和译者的修养
译文:
a) 一个孩子像我那样跟长辈吵了架,像我那样让自己的 愤怒无控制地发作一通,事后总不免要后悔,总不免 会感到反作用带来的沮丧。一块石楠丛生的荒地着了 火,活跃、闪亮、肆虐,正好作为我咒骂和威胁里德 太太时心情的恰当象征;而这一块荒地,在烈火熄灭 以后,变成一片烧毁的焦土,这又正好恰当地象征了 我事后的心境。我默默地反省了一个钟头,已经觉得 自己的行为是疯狂的,觉得自己那种被人恨而又恨别 人的处境是很可悲的。(祝庆英)
中文水平在外译汉中有着决定性意义。可以这 样说,在理解原文都准确的前提下,中文的功力 往往决定译文的高下。“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 紧的是训练语感。”(叶圣陶)
1. He tantalized (逗弄)them with withheld information.
2)较好的中文表达能力
参考译文:
b) 一个孩子像我这样跟长辈吵嘴,像我这样毫无顾忌 地发泄自己的怒气,事后必定要感到悔恨和寒心。 我在控诉和恐吓里德太太时,内心恰如一片点燃了 的荒野,火光闪耀,来势凶猛,但经过半小时的沉 默和反思,深感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人又被人 嫉恨的处境的悲凉时,我内心的这片荒地,便已灰 飞烟灭,留下的只有黑色的焦土了。(黄源深)
4)一定的翻译经验
参考译文:
“在人生黄金时代,劳力的价值在于能免除
过度的劳心。”
5)较高的译德
目前情况下,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在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不 负责任的乱译、误译,甚至无视法律的抄 袭,都屡有发生,以致译界不得不大声疾 呼:译者要讲究译德。
谢谢!
五、译者的修养
1)较强的外语理解能力; 打好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提高阅读理解能 力。“理解能力”也包括理解句子的内涵 (其中有些句子看似简单。) 1. He said with a quiet precision.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式传达原文的含义。
全球化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
要点一
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要点二
语言多样性的尊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 接受。这要求译者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更高的跨文化 交流能力。
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原作的文化特 色是至关重要的。翻译风格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文化特色的保留程度,从 而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
02
常见的译者翻译风格
直译风格
总结词
忠实于原文的翻译风格
详细描述
直译风格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力求保留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做过多的解释或改动 。
意译风格
译者的文化背景
• 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影响其翻译风格的重要因素。如果译者 对原作的文化背景比较熟悉,其翻译风格可能会更加贴近原 作;如果译者对原作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其翻译风格可能 会与原作有所出入。
译者的审美观念
• 译者的审美观念也会影响其翻译风格。不同的译者可能有 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会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从而影响其翻译风格。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 思考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 常见的译者翻译风格 • 影响译者翻译风格的因素 • 如何培养良好的译者翻译风格 • 译者翻译风格的未来发展
01
译者翻译风格的重要性
为什么翻译风格重要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能够被准确传达。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学翻译的标准,希望能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对原著有深入的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原著,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风格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确保自己对原著有足够的理解。
其次,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著的情感和意境。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确保译文与原著相符。
此外,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还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的把握。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对原著的翻译,还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
因此,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最后,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考虑译文的审美效果。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诗意和音韵,使译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著,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注重目标语言的把握,以及注重审美效果。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使译文更贴近原著,更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情感。
希望广大翻译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风格传译研究——以闵福德为例
而变成了一种性格 的代名词 , 如岳不群( 《 笑傲 江 湖》 ) 象征“ 伪君子” ; 梅超风 ( 《 射雕英雄传 》 ) 则代 表“ 疯婆子” 等等。 金庸创作 的 1 5 部小说中封笔之 作就是《 鹿鼎记》 , 这部作品堪称是他写作风格最 成熟的一部 , 也是金庸风格最完整的一部 , 因此本 文 选 取这部 作 品进 行作 者风 格剖 析。
C a u l d r o n ” 为例 , 通过与《 鹿鼎记》 作者金庸风格 的 对比, 找 出风格传译 的困难之处 , 然后总结译者 的 解决 方 法 和策 略 ,从 这些 方法 策 略 中研究 译 者 风 格 ,进而证实利用传译作者风格研究译者风格这 新 途径 的可 行性 。 武侠 小说 是典 型 的 中 国文学 ,具 有许 多 在 其
对于任何一位翻译者来说英译一部中国武侠武侠小说是典型的中国文学具有许多在其小说绝非易事连作者金庸也曾表示在西方文学它文化中很难找到的中国元素其在英译过程中史中根本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类型能与中国的武侠会遇到比其它文学翻译更多的文化和翻译难题小说类似也就是说无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任何如何去解决这些难题如何将这一独特中国文学对应类型这增加了西方读者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带到其它文化中去需要翻译者更多的努力和才难度
诠释 , 但 侧 重 点 略有 不 同 。另 外 , 版本一将 “ i n a d r e a m” 放在 句 子前 面 , 而 版本 二放 在 后 面 , 其 实这 样放 置也 是有 理 由的。杨戴 翻译 的版本 题 目是 “ A
D r e a m o f R e d Ma n s i o n ” , 而 Ha w k s 和 Mi n f 0 r d翻译
闵福德 ( J o h n Mi n f o r d ) 是著 名 的汉学 家也 是 翻 译家 , 翻译 过 许 多 中 国经 典 名作 , 如《 易 经》 、 《 孙 子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的标准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韵味和情感。
因此,文学翻译的标准也与其他类型的翻译有所不同。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首先,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是忠实于原著。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不可随意增减、曲解原文的内容。
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一致。
其次,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语言特点,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
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风格。
此外,文学翻译的标准还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
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学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
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原作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文学翻译的标准还包括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努力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兼顾忠实于原作、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以及对译文的审美要求。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翻译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04
译者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翻译 风格
译者如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翻译风格
如何改进和优化翻译风格
• 持续学习和提升:译者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原文。
• 借鉴他人优点:译者可以借鉴其他优秀译者的翻译风格,吸收他们的优 点,融入到自己的翻译中。
• 注重反馈和修改:译者应该注重读者和其他译者的反馈,及时修改和改 进自己的翻译风格和技巧。
• 翻译是一项高度个性化的工作,译者的翻译风格直接影响着翻 译作品的质量和受众的感受。因此,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翻译风 格是每位译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发展
独特的翻译风格也能够促进翻译领 域的发展和进步,为翻译事业注入 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02
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因素
语言差异与翻译风格
01
02
语言结构差异
词汇丰富度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结构性的差异,如 句子结构、词序等,这些差异会促使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特定的风格。
某些语言具有丰富的词汇,而某些语 言词汇较为贫乏。在翻译时,译者需 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寻找恰当的 词汇,这也会影响翻译风格。
03
语境理解
语言中的语境理解对于翻译风格至关 重要,不同的语境可能需要不同的翻 译方法,如直译或意译。
文化背景与翻译风格
文化习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和观念会影响译者的翻译选择,可 能需要更多的归化或异化策略。
对比评析译者语言风格
对比评析译者语言风格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文学作品的风格包括作品的思想风格、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
而语言风格则是指人们在书面或口头语篇中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它是作者用语言表达手段所形成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孙燕,2002)。
对于译者风格,很多学者已经从阐释学角度、译者主体性等角度实行了分析与研究。
作者选择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陶渊明诗歌的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实行研究,主要从语言层面和修辞层面实行探讨,以期能够找出两个译本在这两个层面上的风格特点。
1.1文学文体学的概念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文体学中也融合了语言学因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
而文体学与文学体裁相结合,文学文体学便应运而生。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
此处借用了申丹教授对于文学文体学的定义,文学文体学即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
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增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申丹,2002)。
1.2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就文学作品来说,文体特征在很大层面上表现了该作品的文学价值,所以,对于以作品为对象的译者来说,能否恰当地处理作品中的文体特征在很大水准上影响翻译的整体质量。
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解释作品中的语言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特征在译文中得以再现,最终更加完整地保留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在翻译中,文学文体学的主要应用范畴为小说、诗歌、散文等的翻译,旨在研究各类翻译文体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入手,尤其注重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语言特征,进而对翻译文本的文体风格实行分析阐释。
所以,如何才能将原文中的文体特点在翻译中得以体现,便成了文学文体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焦点。
2译者语言风格探讨译者的语言风格是指译者在对原文实行翻译时,译文中出现的具有文体价值的语言特征,这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及修辞层面。
浅谈译者风格
浅谈译者风格摘要:迄今为止,翻译家刘士聪和张培基已将多篇汉语散文译成英文。
作者从中选取了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为例进行分析,旨在将译文折射出的两位翻译家各自的译风撷取一二。
本文将从语言的三个层面即词汇、句法及语篇着手,对《我若为王》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不同译者译作的区别。
文章力求突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揭示出任意一篇译作都是译者基于自身理解而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
关键词:风格;《我若为王》;三个层面一、对“风格”的理解在Theodore Savory看来,风格是每篇文章具有的本质特征,也是作者个性和某个时刻的感情的表现结果,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映照出其作者的心性。
《文学辞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节中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作者的叙事方式。
对风格的分析与界定需要综合考虑作者的措词、运用的修辞手法、句式(松散句或掉尾句)以及段落的构成方式。
每一位作者都有他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一观点是受到普遍认同的。
Theodore Savory主张译作应反映原作的风格,同时也阐明对原作风格进行再创作的可能性。
Alexander Fraser Tytler也坚称对文学原著的风格进行再创作既有必要,又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依作者之见,在创作文学语篇的过程中,创作者必然会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因此,原著的作者和译者都不可避免地拥有其独特的文风。
无论译者的风格与原著中反映出的创作者的风格是否相近,译者都应恪守抑制住自己随心所欲地展示其个人风格的原则,充分贯彻创作者的意图,来尽其所能准确到位地保留和传达原文作者的风格。
毋庸置疑,这是译者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但是,就同一篇原文而言,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且译者们自身的风格也是各异的。
所以,经过不同译者加工处理后的译本,我们读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作者选取了《我若为王》的两个经典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剖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风格探析
・文艺之窗・199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风格探析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李晓阳【摘要】随着国际间经济贸易交流的日益增强,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明显增多。
对于文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各国的优秀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与文学作品翻译是离不开的,使得各国人们也可以分享他国作品,不但增强了人们的文学素养,也使人们吸收了文学养分,促进我国文学的进步。
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就目前而言,起步较晚,对译者风格的理解也众说纷纭,本文主要对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 作者风格 译者风格 影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传入我国,由于语言的限制,必然需要翻译者对其进行翻译才能使得人们欣赏到国外的文学作品,而在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难免受到情感的左右,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时必然与作者的风格有偏差,有自己的风格体现,而对于译者风格的体现一直争议较大。
一、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 (一)作者风格作者风格与文学风格几乎是一个概念,都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意识、审美观点、文学素养、艺术形式等许多方面。
它主要运用语言技巧进行情节设置,将自己的思想用含蓄的手法贯穿在文学作品中,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将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及情感品读出来,其主要特点就是寄情于作品。
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作者风格理解为:在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完全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点,而其表现形式就是语言的作用,使其风格有一定的思维定式。
(二)译者风格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可以说是对文学作品的再次创造,对于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及意图,经过译者的理解将其翻译出来,但是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主观色彩的影响,因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差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差异,而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就难免对这些因素进行处理,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孙淑芬等人在其研究中认为“再创造的本质是译者对作者审美观点突破的体现,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译者自身审美观点的建设”。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问题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问题摘要:翻译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主体,即译者的个人风格的影响。
所以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在尽量淡化其个人风格的同时,努力使之融入到原作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作;原作风格;译者风格文学翻译是翻译中一个主要的门类和研究方向,当代文学翻译理论已经从研究文学翻译的性质、原理、功能、标准、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转移到研究翻译过程和翻译主体——译者身上。
其中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问题尤其受到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的关注,对此大家见仁见智,但至今仍未完全达成共识。
笔者认为译者风格在译作中的显现是一种客观必然,但是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能够正确处理它,在尽量淡化它的同时,努力使它融入原作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1什么是译者风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宋朝词作家李清照的那首名作《声声慢》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对于这十四个叠字,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其中有两个译本最为大家所接受。
译文一:IlookforwhatImiss.Iknownotwhatitis.Ifeelsosadanddrear.Solonely,withoutcheer.译文二:Search,search,sek,sek.Cold,cold,clear,clear.Sorrow,sorrow,pain,pain.这两个英译本都真实地再现了原词冷清、凄凉的氛围,但在结构和措辞上却各有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客体相同,都是同一首词,只有主体——译者不同,由此可见,翻译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译作风格的不同,促使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译作的产生。
同时可知,不仅作者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译者也会在其译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风格。
翻译活动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译者风格就是译者在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这一创作个性无疑要受到再创作的主体——译者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价值观念、语言功底和语言习惯等基本素质的制约。
文学翻译风格分析报告
文学翻译风格分析报告导言文学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极富创造性的艺术。
在风格的选择上,翻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将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相应表达。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分析翻译中的风格选择,其中包括《傲慢与偏见》、《红与黑》和《百年孤独》。
一、《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经典小说。
在该小说的英译本中,不同的翻译者选择了不同的风格。
例如,拉尔夫・安德森(Ralph Thompson)的翻译更加注重原文的细节和语言风格,力图将奥斯汀的幽默和讽刺表达完整地传递给读者。
而格利琴夫人(Ernest Gillon)的翻译则更加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性,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二、《红与黑》《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一部重要作品。
在《红与黑》的汉译本中,翻译者们不仅要选择风格,还需要面对诸多文化差异的挑战。
例如,对于书中主角朱利安(Stendhal)的名字的翻译,有的翻译将其音译为“朱利安”,有的则将其意译为“朱利安”。
这种区别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不同,也体现了翻译者对原著风格的把握和个人喜好的选择。
三、《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流传世界各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在不同语言版本的翻译中,翻译者们采取了不同的风格选择。
一些翻译者试图保留原著中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马尔克斯独特的写作方式。
而另一些翻译者则更加注重目标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结论文学翻译的风格选择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决定了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选择风格时,翻译者不仅要考虑原著的细节和语言风格,还需要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翻译者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保留原著的风格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随着世界各国文学交流的深入发展,文学翻译的风格选择将成为一个持续讨论的话题综上所述,文学翻译的风格选择对于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论译者风格的显形
论译者风格的显形风格的研究是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议题,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原文风格翻译的研究, 即译者要充分传达出原文的风格, 很少涉及翻译家的风格。
这主要是因为以原语文本为归宿的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解释为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活动, 视译者为隐形人, 压抑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也抹煞了译者风格。
但实际上翻译实践证明译者风格的显形不可避免。
本篇论文将译者风格作为研究对象, 以解释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论述了译者风格显形的原因和空间。
本文作者认为, 翻译家在传达原文风格的过程中, 可能而且也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出自己的风格。
风格可以被理解为对某些语言现象的倾向性。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主体, 他不仅是原文本的接受者和操纵者, 也是译语文本的创造者。
因此译者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作者, 译者的风格可被看成一种特殊的作者风格。
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理解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 而是对语篇做出创造性的阐释。
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 译者并非只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生成意义供译入语读者阐释的主体。
译者的风格与前理解紧密相关, 前理解即先在性, 每个使用语言的人无不带上一种先在性。
它的形成源于影响个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 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等因素。
前理解决定了翻译家的独特个体性。
前理解自始至终渗透在翻译过程中, 影响着译者的决策。
不同的译者由于不同的前理解结构, 形成不同的视域, 在与文本的互动过程中生成不同的“视域融合”, 从而产生风格各异的译本。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说,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这一特点为译者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首先语言符号系统转换之间存在的差异使一译者能充分享有词语处理、句子重构甚至篇章重组的自由。
然后是文化环境的差异为译者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这两个差异给译者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舞台, 使译者能将自己的风格从炼字、遣词、造句中展现出来。
本文将译者风格的显形分成两种情形: 第一, 由于译者的风格与作者的风格相吻合, 译者能在传达原文风格的过程中显现自己的风格;第二, 由于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 译者会对原文做文字上的调整, 调整后体现出的风格通常与原文相异, 就是译者风格的彰显处。
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翻译是跨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翻译风格与译风是翻译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翻译风格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语言风格,包括语言表达风格、文体风格和语调风格等;翻译译风指翻译者在翻译文章时针对不同作品的语言运用风格。
本文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来探讨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一、理论探讨1. 译者的风格在翻译中,译者的个人风格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复杂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对翻译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风格包括语言表达风格、文体风格和语调风格等。
语言表达风格指翻译者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用词、句型、语法和逻辑等方面。
文体风格指译者选择的文学体裁和文化背景等。
语调风格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语调、语气等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形式。
2. 译文的风格翻译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作品的语言运用风格。
译文的风格不仅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译者能够理解和把握原著的语言运用风格。
翻译风格主要包括翻译的准确性、语言的通顺性、语感和语言的美感等方面。
准确性是基本要求,但有时候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译者会适当地调整翻译的语言风格。
译者还要注意把握原著的语言风格,进行妥善的翻译和调整,使翻译文本与原著保持一致,同时能够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
二、实践探讨1. 文学作品的翻译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翻译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风格都会有所不同。
例如,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内容和情感特点,从而选择最为适合作品的翻译风格。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在保持译文的忠实和准确的前提下,选择符合诗歌和散文等作品特定流派的语言风格。
2. 商务文献的翻译商务文献的翻译需要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也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
在翻译商务文献时,译者的语言表达风格应该明确、简洁、直接,同时也要符合商业文化的习惯和口味。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2)
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2)三、怎样正确体现译者风格(一)追求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统一从辩证的观点出发,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是矛盾的两个对立体。
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译者风格依附原作风格存在,但是,作为译作的润色剂,译者风格又是相对独立的。
一件译作,既要保持原作风格,又要体现译者的个人风格,就需要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发挥其个人主观能动性,使二者达到高度统一。
方梦之在其《译者就是译者》一文中曾经说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将原作提供的表象材料、知识经验等,凭着理智与直觉,组合成富有情感色彩的审美形象体系,然后把它再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部分心理要素特征与风格特征与原作碰撞而需自我克制,而另一部分心理要素与风格特征顺应原作者和原作得以舒展,因而可同时表现出原著风格和翻译个性。
”因此,追求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的统一对于翻译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译者应该缩小与原作风格的距离,避免其风格与原作风格背道而驰。
(二)译者应该重视个人风格的追求翻译的目标就是忠实地再现原作,所谓忠实就是指在另一种语言和环境中尽可能的接近原作及原作的风格。
译者的主观性决定着译作的生命,而译者风格正是译者主观性完整的体现。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忠于原作而排斥译者风格,更不能否定它在译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优秀的翻译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而这种独特的风格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练就,而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累积起来的。
我们所追求的个人风格也绝不是个人感想的随意发挥,而是在适当的空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最终实现个人风格的展现。
显然,译者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培养是要付出辛苦劳动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译者个人风格的追求,并且尊重译者的这种主观性及其背后的努力。
结束语:作为连接原作与译作的桥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风格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译者风格问题历来是翻译界争议较大的话题,如何处理译者风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一直都是争议的焦点,似乎只有二者达到百分之百的统一才能解决这场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
作者:喻剑虹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3期
【摘要】“译者风格”在研究文学翻译风格中出现得比较晚,“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界限也比较模糊。
文章探究文学翻译中“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的定义,讨论“译者隐形”的局限性,提出“传译作者风格”这一概念,并展开关于译者风格的探讨。
【关键词】译者风格;作者风格;传译作者风格
尽管中西方研究者已经研究文学翻译的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多年,但是直到今日他们一直都忽视了译作中的译者风格的存在价值,忽略了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仅仅关注了两者的去留问题。
一、作者和译者风格定义
根据Savory Theodore的说法,“文学翻译中的‘风格’说明作品的精华与主要特征,是作者创作时的个性与情绪的产物”(Savory 1957:54)。
Chesterfield和Buffon等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视角,用“思想的外衣”(Warner 1961:115)和“人”(Cooper 1907:251)描述和刻画该词。
“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风格’主要是指“以辞达意的方法、作品的特殊格调、名家的写作格调。
”(张剑桦2001:104)。
结合中西研究者的定义,本文将两者分别定义为:“作者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明确体现的作者的写作特性,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技巧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思想、心情等,包括气质禀赋、审美追求、艺术才能等,被称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译者风格”是文学作品再创造中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根据对原作品的领悟程度,以及个人的爱好、意图、命词遣意水平等对原文进行的选择性改写。
受译者的思想气质、语言习惯和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
两者都是意念的表现,凸显个人特色和意识,不同点在于“作者风格”较为自由,而“译者风格”由于是对原文本创造性则受多方面限制。
二、译者隐形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到,“译者隐形论否认译者在文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味强调翻译就是需要译者隐形,认为好的翻译就像一面透明的玻璃,不能有任何的瑕疵,如刮痕或气泡(Venuti 1995:1)。
”该观点认为译作中不应出现丝毫与当地语言及文化水火不容的因素,从根本上否定了译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没有给予译者工作应有的尊重。
早在Venuti之前,Cohen发现“文学翻译中,只注重意思的诠释而忽略形式的模仿和态度的揣度”,他认为,“这会造成文学翻译忽略作者风格,导致译文千篇一律而无个性可言(Cohen1963:33-35)。
”如果想避免Cohen所描述的制式翻译,就应该明确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显形和主体性。
译者风格能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能让原作在新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获得重生;另一方面其特色的发挥能避免译作规行矩步。
三、通过“作者风格的传译”研究译者风格
“传译作者风格”是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不断协商的过程,该过程展示了译者的主体性,它将原文重塑后带给目标语读者,起着交流沟通的功用。
在文学翻译中要准确传译作者风格非常困难,译者自身的风格体现在其决定和取舍的过程中。
译者不同,对于同一作品,所译出的文本的结构和修辞都不尽相同。
翻译文本、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的选择都早就了不同的译者风格。
译者风格不应与原作风格南辕北辙,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输出的文学作品,如果译本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风味,那么目标语读者对原作品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四、译者风格的要求
译者翻译的过程即是文学的再创造过程,在该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译者自身风格的痕迹,然而译者也不应该将自身风格凌驾于原文之上,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
首先,译者要降低自身风格在译作中的存在感,淡化自身风格;其次,译者应多读原作者的作品,以原作者的角度感知原作品,不肆意发挥;最后,译者也应重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生搬硬套。
译者风格的形成并不容易,需要扎实的母语和目的语功底,需要长年累月和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实践,还需要有非凡的文化素养,另外,如上文所述,还需要处理好自身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五、结语
译者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者风格”可以翻译,翻译“作者风格”的过程即是“译者风格”的反映。
本篇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原著作者的风格的特点,找出译者自身的风格。
“传译作者风格”也只是一种研究译者风格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比某一作者的原作及其译作或者分析某一译作及其译者,对该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Cohen,John Michael. English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s [M].London: Longmans,Green&Co,1963.
[2] Cooper, Lane. Theories of Style[M].New York: Burt Franklin,1907.
[3] Sav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 Jonathan Cape Thirty Bedford Square,1957.
[4] Venuti, Lawrence, Th 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Routledge,1995.
[5] Warner, Alan, A Short Guide to English Style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
[6] 张剑烨,论语言风格的要义[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
作者简介:喻剑虹(1990.01- ),女,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