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一,变法的目的与变法过程变法目的: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秦,楚,燕齐国争雄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剥削,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了变法的运动. 变法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各国对外战争的两大支柱,并对战争的后果带来直接的影响.1,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2,为了巩固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3,为了清除领主制的残余势力.变法过程: 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开始,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止,各国变法持续了两个世纪左右.其中斗争最激烈,起重要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最早,为各国变法做出了榜样;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为秦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最大. 此外的变法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立稷下学宫,以孙膑为军师),燕国子之,乐毅改革,等等.二,各国的变法运动1,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行了'平籴法',作为'尽地力'的补充,这样既可防止商人抬高粮价,又能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上》,从而保障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价的稳定.第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把爵位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对于那些于国无功的'淫民'则剥夺其爵位,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第三,制定《法经》.为了确定封建法制,进一步巩固封建政权,李悝'集诸国刑',作《法经》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其宗旨在于防止和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与李悝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2,继魏改革的是楚国.楚悼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恰在这时,吴起弃魏奔楚,被楚悼王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升任为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限制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封军即分封的宗室,贵族,外戚,功臣,他们高官厚禄,世代相袭.吴起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规定,凡封君之子孙三世无功,则取消他们的封君之号,不再享有封君的特权.第二,'损不急之官'. 针对楚国官员冗滥,官俸过高的弊病,精简机构,裁汰官员,削减官俸,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改革的进行.第三,强兵吴起仕魏时就曾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了武卒制.到楚国后,他决心也建立一支像魏武卒式的军队,'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他加强对军队训练,严格商法制度,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治兵》).吴起的上述改革,使楚国由弱转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均为之震惊. 但是,正当楚国改革处于高潮时,前318年,支持改革的楚悼王病死,一些旧贵族便乘机反扑,群起围攻吴起,吴起无处躲藏,便伏在悼王身下,结果被乱箭射死,随后又被车裂支解.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屡败于邻国,国势日衰.3.韩国在韩昭侯时,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申不害主张用'术'治理天下,同时主张依法办事.但在实践过程中,用'术'有余,立'法'不足,而'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所以韩国的改革成效不如其他国家.4,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改革军制,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改革,使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 5.齐国在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使'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他在国都临淄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各国人才,让他们著书立说,为齐国所用,他重视武备建设,任用孙膑为军师,负责训练军队,先后在桂陵,马陵打败魏军,齐国军威大振.齐国还派兵击败赵,魏,卫等国,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成为东方强国.6. 燕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但国势并不强大,在战国前期几乎是无声无息.战国中期,燕王哙任子之为相,进行改革,后来干脆把君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齐国乘机出兵干涉,子之被杀.经过这次动乱,燕国更加虚弱,燕昭王时筑黄金台招揽贤士,得到乐毅等人的辅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燕国国势又逐渐强大起来.7.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最彻底的是秦国.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变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劳役的'庶子'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也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与奖赏,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同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4)推行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民籍,五家一伍,什家一什,行什伍连坐之法,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史记·商君列传》)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使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三,变法的效果和意义1,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最为突出的是秦国,其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商鞅把原来没有建立郡县的地方都建立了起来,共31个县,每一个县设令,设丞,在县下面设'什伍'组织,把农民固定起来,规定'什伍连坐',使农民互相监督,共同守法.2,各国先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楚国国君首先称王,其后各国君主竞相仿效,于是'王'这一称号加入了新的内容,它已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资治通鉴》卷5)(专制含义明显)其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又称相邦或相国.《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将或称将军,为武官之长.战国时期,各大国经常保持有几十万的兵力,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如魏之'武卒'和齐之'技击'.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官分文武,王之二数也'(《尉缭子原官》)(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经历了众多的跌宕反复以后,嫡长继承制终于稳定下来.由于嫡长制的建立,促使后宫的嫡庶嫔妃制也日益严格,为了保证君主继承者的纯正血统,防止后妃与其他男子私通,多用宦官服务于后宫,宦官弄权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在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立县,由国君直接管辖,具有加强边防的性质.春秋末年,晋在边地设立郡也是为了巩固边防,但最初郡比县地位低.战国时期边地发展,于是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把个体农民编制在土地上.(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特别是各国在变法过程中,大胆创新,任人唯贤,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管理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改为用粮食作为官吏的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用的性质.国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考核后的奖罚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3,通过变法,各个国家普遍富强起来.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汉书食货志》,秦商鞅变法是'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使秦每次打仗都取得了胜利.楚国吴起的变法效果小一点.四,战国时期,随着地主制封建政权的建立,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1)__ 地主阶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贵族转化而来,他们在井田以外大量开垦私田并在新开辟的土地上采用封建的租佃剥削关系,逐渐转变为新兴的地主.另一部分是由一些立有军功的将士转化而来,他们在战场上立有军功,按军功大小取得数目不等的土地,从而成为军功地主.还有一部分是商人通过购买土地转化而来. (2)__ 自耕农即个体农民,大部分是从庶人转化而来,国家用什伍制度把他们编制在户籍上,使他们不得迁徙,以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3)佃农和雇农是失去土地依附于地主的破产自耕农,他们要把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就是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上》) (4)庶子是战国时期一种依附地主的农民.庶子每月要给主人服役六天,但主人可随时将其调来服役,庶子对主人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5)官奴隶和私奴隶.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刚刚确立,奴隶制残余大量存在,官府中有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奴隶,有的还用于筑城,畜牧和各种差役,这些奴隶称为官奴.一些富商大贾和大地主也占有大量奴隶,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家务杂役,这些奴隶称为私奴.。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百家争鸣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 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②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 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③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 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 运动。
(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和软消弱化性能和力妥,协在性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了,。甚至把希望寄
——【英】赫德
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史官料僚3:身戊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
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民从主法 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改了革中
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确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成功 实现了中国历 史上最深刻最 伟大的社会变 革
田均税法、均输法 军器监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作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 节省政府开支
用 兼并减轻人民负担, 提高军队战斗力 培养了革新人才
增加财政收入
增加武器装备 宣传了革新思想
①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②积极: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③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2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
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土放地了农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

其中,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变法运动的定义、目的和影响。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各诸侯国互相争斗,政局动荡不安。

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人民的苦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变法的理念。

变法运动的定义变法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活动。

这些变革活动旨在通过推行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恢复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

这些变革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内政变法和外交变法两个方面。

内政变法在内政方面,变法运动主要涉及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上的改革。

首先,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剥夺贵族阶级的土地,实行平均分配,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这种土地改革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减小,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第二,一些国家开始推行法律改革,制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加强法治的实施。

这种法律改革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一些国家开始注重教育,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以便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外交变法在外交方面,变法运动主要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政策的调整。

一些国家开始采取开放政策,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国家还进行联盟和合纵连横的政策,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种外交变法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变法运动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运动的推行使得社会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变法运动使得各国内外交往活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此外,变法运动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秦朝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时代特征(1)经济①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2)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①私人办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最早的农业税),作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局限:性质:奴隶制时代的改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发挥作用。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魏文侯变法:1,李悝:政治: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作用: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界限,以便建设农田水利。

作用: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法律:强调法律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作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吴起:军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性质:封建化的改革。

影响:1,有效的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 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 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名称 分类 时间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内容
“相地而衰征”
改变世卿世禄制; “尽地 力”;“肺沟洫”;强调法治。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 成效 较强大的国家。
未改变社会性质, 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 1.概念 :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 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 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 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的作用如何?
齐桓公的用人之鉴
•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 •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 才而误国。 •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 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 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 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 尊称为“仲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以上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 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 ——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 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 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 ——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 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 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体系初步
构成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最伟大 的社会变革
(纲要上P160)
两头好 中间差
八字方针
3.成就:初步建立起物质技 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
1956
1958年
1960年
积累了建设的重要经验。
1966年
1.良好开端:
总路线
2.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⑴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变动
⑵政治:各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内容:经济: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3.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
“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历程: 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改革开放 ⑵中共十八大(2012.11):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⑷中共十九大(2017.10):指出……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 ⑸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 提出……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感谢欣赏
2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 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 2. 措施: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编练新军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3.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
脱内外困境
清末新政的影响 “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措施颇多相似,但更 为广泛深入;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 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5. 影响: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
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材料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
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不同阶段改革的时代背景了解改革的意义,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 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时空坐标
何为“改革”? 改革是统治者以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以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改良革新。 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内迁,征伐不断, 社会矛盾尖锐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设计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教学设计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变法与改革的基本史实,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把握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影响。

增强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经,只有坚持改革、不畏艰险,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难点:理解历史上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

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用文本解读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入中国历史传统求新、求变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材料一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求贤令》设计意图:利用秦孝公《求贤令》引出商鞅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必然性。

材料二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

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

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

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

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

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引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通过讲解商鞅变法的措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统一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不断出现各种变法运动,旨在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详细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分裂和混乱的时期。

诸侯相互争霸,战争不断,这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同时,诸侯之间的权利争夺也使得社会秩序紊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二、变法运动的兴起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变法的思想,试图通过制定新的政治制度和改革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变法运动的思想主要由儒家学派提出,他们认为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重要的变法思想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韩非子和商鞅。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的思想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条令管理社会,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诸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中国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商鞅则是一个受到秦始皇器重并被任命为宰相的重要改革家。

他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变法来强化中央集权,实现统一和统治。

商鞅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并普及法治、均田制和九品中正等制度,都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变法运动的成果与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变法运动通过推行禁止私刑、推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法制水平。

然而,由于时间较短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变革未能在较大范围内产生持久的影响。

五、变法运动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虽然未能在当时取得较大的成功,但确立了中国政治和法治思想的基础,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学案4: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4: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代表:战国时期,魏国的、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4)商鞅变法①措施:秦国废除,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②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范仲淹改革(3)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作用①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D.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制度更替,商鞅变法只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故选D项;A项中“一定反映”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必然”的说法绝对,排除;商鞅变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不是落后的生产力,而是与落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利益团体,排除C项。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 ),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

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

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即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A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故排除D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生产效率。
强化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国 变法都推行了集权制度,削弱 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君主的 权力。
推行法制建设
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各国变法 都推行了法制建设,制定了法 律规章,明确了社会各阶层的 权利和义务。
改革税收制度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各国 变法都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 ,调整了税收标准,扩大了税
李悝变法总结词ຫໍສະໝຸດ 推行“尽地力之教”,注重农业生产和赋税改革。
详细描述
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制定《 法经》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国家实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
邹忌变法
总结词
强调君主权威和法治,推行政治和军事 改革。
04 变法运动的局限与启示
变法运动的局限
改革不彻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大多局限于经济和军事领域,对于政治体制 的改革相对较少,这导致整个社会未能实现全面的转型。
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变法运动往往侧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
在变法运动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未能 得到妥善解决,导致社会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VS
详细描述
邹忌在齐威王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主要包括整顿官场、推行法治、加 强军队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 了齐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使齐国成为战 国中期的强国之一。
03 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与影 响
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
重视农业发展
各国的变法都把农业作为国家 经济的重点,推行一系列政策 鼓励农民努力耕作,提高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孟娇—高密四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孟娇—高密四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第3课、第4课)编写:孟娇 :梁桂秋钟丽梅时间:2012-11-26 编号:002 面批:【考纲】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2思维拓展:1、春秋战国时代内容基本特征:奴隶制瓦解与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诸候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各国变法改革;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兴起。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层队伍壮大;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

文化上:思想解放:产生诸子百家,形成百家争鸣,是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改革的异同。

(1)时间上,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

(2)从变法内容上看,管仲改革只触动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李悝改革不但触动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触动了其上层建筑。

(3)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在客观上打破了井田制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而李悝改革,不但瓦解了井田制,而且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

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李悝变法则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

3、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和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判断成败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影响成败因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是否得当等等【知识树构建】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法律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军事影响:顺应时代潮流3课后拓展案(B层)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新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解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解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
战国时期的改革
1、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 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2、代表:魏文侯变法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政治
李悝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经济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吴起 军事:创建军队“武卒”
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教辅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政治 经济
周朝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பைடு நூலகம்
春秋战国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 破坏
井田制瓦解,封建 土地私有制产生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
礼乐征伐出自诸侯 礼乐征伐出自大夫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 私田
国有
产品要向周王进贡
奴隶主私人占有
不用进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 生,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改革
1、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 2、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政治
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 吏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国君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县 制
地方县吏
政治
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 吏 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 刑
强化中央集权
思想
焚烧诗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变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变
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 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 恶其专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 国家财政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 人亡政息: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领域
文献记载
主要措施
经济
①多(少商。— 鞅确之—时《立)通封废典井》建田土,制地阡私陌,有任制其所;耕,不限 ②而提僇贫力者升本,农业举,以民耕 为生织收致孥产粟。积帛—多—极者《性复史其记,身》增。事加末赋利及税怠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政治特最点长集而匿:、加小相奸顺涉乡收者强邑司与应及中聚连降历面条为坐敌央史 最县 。 同件集,不罚潮 广,置告。权流 、令奸—整—, 改;、者肃《丞腰集 革为史,斩社最列记征凡,会》为国三告发十奸秩彻变赋县者底法序。与役的之斩…令创敌一长民同造次,为赏什变是,伍法战,建什。国立伍县连时制坐期;,持互相续纠时察间告发
思想:维新志士创学会、 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 新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
背景:
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政治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震撼了中国社会,激发了救
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背景: 维新思想传播。
租调制 保证农时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思考2: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迁都洛阳的意义?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2 能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 3 能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认识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重点 明确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的不断
深化 难点 对改革的共性原因、时代背景的分析,对改革家的共
同精神品质的认识。
选择性必修1——国 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消极影响:
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 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
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 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选择性必修1——国 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知识应用
(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 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 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 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 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
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意义
特点:
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封建主与附庸之间逐级 保护和负责; ②层层分封,层级间相对独立; ③契约意识; ④双向权利义务; ⑤严格等级制
选择性必修1——国 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四)张居正改革
新课讲授

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一.知识与要点: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各诸侯国的对策;2.管仲改革以及同时期其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3. 魏文侯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社会的转型及各国政策;2.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理解改革的侧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等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2.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学习过程:导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1)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鲁国“初税亩”)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3、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1、内容2、影响: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4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4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学思之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 小雅· 北山》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 有所有权。商、周时期, 所有土地均归国王所有, 这称为土地国有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前312-279年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1.内容
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魏 文 侯 变 法
李悝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经济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吴起
军事 创建军队“武卒”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 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 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第 4 课
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
东周(BC770-BC256)
西周
BC1046 BC771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BC476 BC475
战国
BC221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顾炎武论战国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 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 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 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 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 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 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 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 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 文、武之道尽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知识与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各诸侯国的对策;
2.管仲改革以及同时期其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3. 魏文侯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社会的转型及各国政策;
2.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理解改革的侧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等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2.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学习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
1)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1、背景:(鲁国“初税亩”)
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
3、影响:
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1、内容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

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 探究: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

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

体现了他们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自我测评
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争夺政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他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在当时的争霸战争中处于优势。

与春秋时期相比,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奴隶制国家转变成了封建性质国家。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李悝
政治
经济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吴起 军事:创建军队“武卒”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

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

补充资料: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

同时,李悝在变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
私田 国有 奴隶主私人占有 产品要向周王进贡 不用进贡
私田越来越多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
奴隶制国家。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

成效 改变世卿世禄制;“尽地力”;“肺沟
洫”;强调法治。

“相地而衰征”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内容 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 时间
李悝变法 管仲改革
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